看见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看见  作者:柴静 书号:46988 更新时间:2018/11/3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进央视第一天陈虻问我:“你从湖南卫视来,你怎么看它现在这么火?”

  我胡说八道了一气。

  陈虻指指桌上:“这是什么?”

  “…烟?”

  “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昅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是不昅烟者的多少倍。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会给你写这个设计的颜⾊,把它的民族化的特点、它的标识写出来。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家国‬税收的大户,如果全不昅烟的话,影响经济向哪儿发展。”他看着我“我现在把烟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后来我知道,他经常拍出那盒烟当道具震慑新人。但是,他最后说的一句话十年后仍然拷问我。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在福建涂岭,拆迁户不同意搬迁,开发商纠集人一起冲进家门,户主的儿子最终被砍死,头部中三刀——一个刚复员回来的年轻人,二十三岁,一脸稚气,胡子还没怎么长,腮边连青气都没有。我去时是五个月后,门框上还有深褐⾊的⾎手印。

  采访时开发商已在狱中,我把死者照片拿给他看,他面无表情:“不认识。”

  我说:“他跟你名字一样,叫蔡惠。”

  他一脸意外的模样。

  “这是你们杀死的人。”

  “哦。”他说“当时我昏过去了,不记得了。”

  死者的家靠近⾼速公路,我们去的时候,路边都是⽩底黑字的标语,雨打风吹,墨淋漓地流下去,除了“冤”看不出其他字样了。

  开发商说:“我也是受害者啊。”

  “你?”我冷冷看着他。

  “我的钱早就给‮府政‬了,我一直追,一直追,他们承诺我村里人要搬的。我不还钱,别人也要杀我。”他说。前一天,镇‮府政‬的人告诉我,因为群众‮访上‬,‮府政‬把这个项目暂停了。

  我对开发商说:“你这个项目都停了,你凭什么让人家搬?”

  他两眼圆睁:“停了?”

  “对。”

  “没人跟我说停了呀?”他急了“群众‮访上‬了,我们也可以‮访上‬啊。你‮府政‬跟我签协议以后一直没提供用地,又不退我钱,你这不是骗我吗?”

  采访镇长,他说,跟开发商签的“两个月拆迁完毕”只是一个“书面上的表达”开发商“应该心知肚明的嘛”所以说停就停了。

  我问镇长:“那有没有想过你们这种暂停可能化开发商跟拆迁户之间的矛盾?”

  他说:“我们从来就不要求开发商跟拆迁户去接触。”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和拆迁户的矛盾就像是一个炸药桶一样,如果这个时候丢进一火柴会是什么样?”

  他绕着圈子不正面回答:“群众要求缓一缓,我们就缓一缓嘛。”

  几年下来,我要问的问题都烂了:“有没有张贴拆迁的文告?”“有没有出示安置补偿的方案?”“有没有签补偿的协议?”“有没有跟村民协商过怎么补偿?”…

  我也听惯了各种口音的回答:“没有。”

  但凡我采访过的冲突烈的地方,没有一个是有省里或者国务院的土地审批手续的,全是违法征地。

  “审批了吗?”我问。

  “报批了。”镇长说。

  “审批和报批是一个概念么?”

  “是一个概念。”他连眼睛都不眨。

  我只好再问一遍:“审批和报批是一个概念么,镇长?”

  “嗯,是两个概念。”

  “那为什么要违法呢?”

  “法律知识淡漠。”他还跟我嬉⽪笑脸。

  气得我在采访笔记里写:“太没有道德了”

  节目做了一遍又一遍,信件还是不断地寄来,‮导领‬说还是要做啊,但我看来看去,觉得按着这个模式已经很难做出新的东西了。零八年十月,张洁说:“反正现在编导们都忙改⾰开放三十年特别节目,你自己琢磨做一期土地的节目吧,不限制內容,不限制时间。”

  我叼着橡⽪头,看着⽩纸发呆。

  束缚全无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头脑空空。我原来觉得,行万里路,采访了这么多人,还不够理解这个问题吗?现在才知道远远不够。我原以为好节目尖锐就成了,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把他和你都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你这句话,你还有什么?”

  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他说的是大⽩话,不会听不懂。是我已经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又痛又快,好像从事物中间“穿”过去了,有一种非常笨重又锋利的力量。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

  我找各种土地政策的书看,看到周其仁的《产权与制度变迁》,都是法律条文和术语,但步步推导酣杨淋漓“穿”过去的劲儿,一下午看来,简直让人狂喜。

  我和老范去北大找周其仁。

  周其仁说他不接受电视访问,拿过我的策划稿看一眼,里面都是以往节目的片段,他一分钟不到看完,宽厚:“已经不容易了,我给你三点意见。”

  他说:“第一,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

  我动了下心,言又止。

  “第二,不要妖魔化地方‮府政‬。”

  我有点意外,我的节目里对他们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为什么说我妖魔化他们呢?

  “第三,”他说“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

  嗯,不要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我在纸上写下这句话…经济问题是什么?很简单,买和卖。我在纸上写:“那买的是谁?卖的是谁?”自问自答:“买的是开发商,卖的是农民。”

  “那‮府政‬是⼲什么的?”

  “‮府政‬…嗯…把地从农民那儿买过来,再卖给开发商。”

  “你到市场上买⽩菜,需要‮府政‬中间倒一趟手么?”

  “但地和⽩菜不一样啊,地不都是国有的么,国有的‮府政‬就可以拿去吧…是不是?”

  “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不是国有,为什么农村的地,农民的地,要让‮府政‬来卖呢?”

  我脑子里什么东西摇了一下,又站住了:“别胡想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句话是明明⽩⽩写在《土地管理法》里的,这里所说的‘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家国‬所有的土地和‮家国‬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以农村集体的土地一旦变成建设土地,就要变成国有土地。你不是背过么?”

  我想停下了,可那个声音不打算停下来:“这…合理吗?”

  “怎么不合理?”思维的惯立刻回答“立法都是有依据的。这可是据宪法来的。”

  我心里那个非常细小的声音在问:“如果…”

  “如果什么?”

  “…”“说吧,如果什么?”

  “如果宪法有问题呢?”

  去‮家国‬图书馆,查到一九五四年宪法,没谈到城市和城市郊区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再往后,一九七五年宪法、一九七八年宪法,也没有,再往下査…这儿,在这儿,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第五届‮国全‬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华中‬
‮民人‬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一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家国‬所有。”

  那个声音犹豫了一下,又挣扎着问出一个问题:“可是,矿蔵、⽔流、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资源属于国有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的土地非得国有呢?”

  嗯…宪法里就这么一句话,无注解。

  网上也査不到。

  我问周其仁,他说他也持有同样的疑问。

  我劝他接受访问,他一乐:“去采访陈锡文吧,他都知道。”

  陈锡文是‮央中‬财经‮导领‬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央中‬农村工作‮导领‬小组办公室主任。学界当时对土地问题争论很大,我不知道一位‮员官‬的解释是否服众,周其仁说:“就算反对他的人,也是尊重他的。”

  我要走的时候,他又补了一句:“陈锡文是个有些emotional(感)的人,不要让他扮演灭火的角⾊,让他顺着说,他能说得很多,很好。”

  这句话后来很有用。

  我在“东方时空”时已采访过陈锡文。采访结束后一起吃工作餐,一大桌子人,他说起丰台民工小学被拆,小孩子背靠拆了一半的墙站着看书,等老师来了才放声大哭。他说到这儿停下,从袋里菗出一条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

  媒体这个行业,提起谁来,大都百声杂陈,但我认识的同行私下说起他,无一吐槽。有位同事说他采访另一个‮员官‬时,对方有点支吾,他还拿陈锡文劝人家,那位一笑,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陈主任六十了,我才五十,他已经忘我了,我还忘不了。”

  二〇〇六年两会时,我对陈锡文有个短采访,別人大都是对报告表态,他谈农村⽔利,当时离西南大旱还有四年:“越来越多的⽔利设施是満⾜城市,満⾜工业,就是不让农业用⽔。这种局面如果下去,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我们整个农业灌溉系统,要说得可怕的话,甚至是崩溃。”

  审片人说:“这个人说得再尖锐也能播。”

  “为什么?”

  “因为他特别真诚。”

  采访陈锡文,是他开会的地方。好几天没怎么睡⾜的脸⾊,嘴青紫,満屋子烟。在⽑背心外头套了件外⾐,鞋子上头露一点老秋脚,坐镜头前,说“土地的事情是该谈一谈”

  我问他,八二年宪法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家国‬所有”这话从哪儿来的?

  他答:“‘文⾰’前‮家国‬没财力建设,到了八二年,人口膨,没地儿住了,‮京北‬的四合院、‮海上‬的小洋楼都得住人,可是城里不像农村,没土改,都有地契,就改法律吧,改成城市土地国有,人就住进去了,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土改。”

  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有引发社会动“私权”这个概念当时还让人陌生和戒惧。没想到的是,这一句原本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话,误打误撞居然埋下了农村征地制度的‮大巨‬矛盾。很快,‮国中‬城市化开始,城市土地都属于‮家国‬所有,所以,农村土地一旦要用于建设,都经由‮府政‬征地,转为国有土地。

  陈锡文说的也都是大⽩话,不含糊,没有把玩语言的油滑,字字用力气说出来,嘴角带些⽩沫,他也不自知。他说问题的源并不在‮府政‬征地上,全世界各国‮府政‬都征地,但只有用来建医院、学校,涉及‮共公‬利益建筑时才能征。可是,一九八二年“宪法里加了这句话后,建设用地里有没有经营的利益在里头?肯定是有的,那些地怎么变成城市土地?宪法没有讲。”

  “讲不清楚变成什么结果?”

  “讲不清楚就变成多征。”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采访的场记我看了又看,再对着那张⽩纸,战战兢兢写下节目中的第一句话:“在市场经济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规则:自由地买和卖,等价换。在三十年的改⾰开放之后,‮国中‬已经因为尊重和适用这条规律,得到‮大巨‬的发展,但是却在影响人口最多的土地问题上有了一些例外。”

  多么寻常的一句话,我敝帚自珍,看了又看。一个人从小到大拾人牙慧,写⽇记的时候抄格言,做电台的时候念别人文章,做电视了摸仿别人提问,像是一直拄着拐杖的人,现在试着脫手,踉踉跄跄,想站起来。

  我犹豫着,写下了第二句:“‘给农民的不是价格,是补偿。’陈锡文用一句话说清了农民的处境,‘地拿过来了你去发展市场经济,拿地的时候你是计划经济,这事儿农民就吃亏了。’”

  多大亏呢?

  我算了一下:“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投资者拿走大头,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城市‮府政‬拿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村级组织留下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百分之五到十。”

  像有什么推着我手里的笔,去往某地。“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我握着笔,字歪歪斜斜写得飞快,像扔了拐杖的人迈开打晃的腿往前跑。“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国中‬大地上,因此而起的各种冲突和群体事件,以至于‘征地’这样一个普通的经济行为,演变成为我们这个转型时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我明⽩了,这个“穿”过去的东西就是逻辑。

  深夜里,我细看当年的节目。

  二〇〇四年,我坐在福建一个村庄的石头磨盘上,问对面的小孩:

  “你几岁啦?”

  她两只小辫子上系着红⾊的塑料花,怯怯地伸出五个指头。

  我说:“上学吗?”

  孩子的说:“没有钱。”她七十五岁,房子被拆了,没有土地,没有社保,儿子死了,媳妇走了,帮人扫地养活娃娃,将来让她去学裁挣钱。

  “你想上学吗?”我问那孩子。

  “想上。”

  她看我一眼,仰脸看她満面的悲苦,孩子嘴一弯,哭了。

  老人把孩子按在前,无声地哭,眼泪沿着皱纹纵横地流。小孩子的哭声憋着,过了好一会儿,才从前很闷地爆发出来,哭了很久。小仲在剪辑的时候,这哭声随着村庄的镜头,一直上升到空中响彻整个大地。

  镇里亲自成立开发公司,把土地卖出去给工厂,这笔钱进了开发公司的账,再去买地。大量征的地闲置着,有个纺织厂的地荒了四年,我们的车绕着上千亩荒地转了好久,沙填到了半人⾼。买地时是两万五千块钱一亩,现在最低价是十六万八千元一亩,企业不是在做生意,是在做土地买卖。

  这种节目播出后,总有很多观众留言给我们,说把那些贪官污吏抓起来就好了,事情就解决了。一九九七年修订刑法时,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就已被列⼊刑事犯罪,严厉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但新刑法施行十年来,到我采访时,陈锡文说,还没有一位‮员官‬因此⼊狱——因为若想对‮家国‬机关工作人员定这个罪,必须以他有“徇私舞弊”行为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你抓到一个‮员官‬违法批地,但他没有徇私舞弊,就拿他无可奈何,而你抓到他徇私弊了,判的时候大多只能以受贿罪判,与违法批地无关。

  这个罪名变得失去了牙齿。

  我采访的违法批地‮员官‬,接受采访坦然,一位市委‮记书‬说:“九三年分税制改⾰,我现在一半以上财政收⼊要给‮央中‬,剩下的这一点,要发展,要建设,经济增长有指标,我这儿没有什么工业,种田也不农业税了,你帮我算算,我怎么办?也是一片公心,是吧,公心。”这是周其仁说的“不要妖魔化地方‮府政‬”的意思。

  我们采访完,有的‮员官‬被处分了,逢年过节还给我发个‮信短‬,说谢谢你们当年的支持,现在我已改在哪哪任职了这话。

  我卡住了,控诉我擅长,观众会在哪里掉眼泪我也知道,可这次,这矛盾密布的现实,要想砍一刀下去,却如⼊棉被,无处着力。媒体上各派对土地产权问题的笔战也没有共识,几乎人⾝攻击,从讥取戾。争议就集中解决之道上“土地要不要私有化”

  实习生一边转着手里的圆珠笔一边说:“赶紧把地都给农民,让他们直接卖给商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啰嗦那么多⼲什么呢?”

  我问他:“你将来想⼲什么?”

  小伙子坦率“当制片人。”

  “当了制片人呢?”

  “当台长。”

  “当了台长呢?”

  “影响别人。”

  “影响别人什么呢?”

  “…这个还没有想。”

  我说:“你还是给我一个宾语吧。”一个动词总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没有宾语,它不知会落脚何处。

  陈锡文的采访播出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留言。

  这哥们是在洗脚城对着电视无意中看到的,他说听到一个问题吓了一跳,一脚踩进了盆底:“记者居然敢问‘土地不私有,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么?’”

  咦,这个问题怎么了?

  ‮央中‬
‮府政‬的决策是土地质不改变,陈锡文是起草决策文件的人之一,当然只能问他。

  陈锡文说:“我觉得不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国中‬的资源禀赋在全世界来说非常独特。土地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八,很小的私有制规模非常快就会分化,这点土地只能维持温,刚过温,不能有任何风险,遭遇一点风险,就得卖地卖房子。”

  “有些经济学者说农民能判断自己的生活,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你让他自己作判断不就行了吗?”

  “判断错了怎么办?现在农村没有社会保障,卖了房卖了地谁来管?进了城要不‮府政‬管起来,要不他自己有就业。否则走第三条,出现大的贫民窟,这个社会就毁了。”

  这期节目播后,各种地方甚至找到我这儿,说能不能让陈主任来看看,我们这儿农民用宅基地可以换户口,换市民⾝份,这保障行了吧。我说跟陈锡文没私,没法带这个话,但这个问题他说过:“社会保障是‮府政‬应该提供的‮共公‬服务,在哪个‮家国‬、哪个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讲,你要获得我的‮共公‬服务,你就要拿你的财产来?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平衡。”

  我问他:“他们认为农民是愿意的呀?”

  他可能这话听多了,有点急了,手挥起来:“你敢跟农民说实话么?你把他的地拿过来,给他二十万,你卖了两百万,你要敢跟他们说实话,农民也愿意,那你就随便。”

  他沉了一下气,缓缓说:“不能再对不起农民。”

  陈锡文说他十八岁当知青,在黑龙江当大队出纳,当生产队长,十年后放弃一切回‮海上‬,就为了能上一个研究农村经济的大学。他见过在強制力下‮国中‬农民‮夜一‬之间分到的土地,也‮夜一‬之间收回,知道一个出发点再良好的概念一旦脫离现实会造成什么“最苦的总是农民,最无奈、最无助的也总是农民”他说自己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变,认识到书本概念如果变成教条,容易像飞人杂耍一样脚不沾地,左右摆。他认为解决土地问题的前提——“先要把农民社保这条路铺平,无论在犄角旮旯还是走到最繁华的地方,都在这张社会保障网的保护之下,都有生存的能力。”

  陈锡文的说法不代表真理,但是提供了一个前提,当他说这不是意识形态的原因时,土地问题回到了原本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不谈主义,只谈问题时,权威主义就不能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了,人人都得用论据与事实来说话,也不能不尊重实际的现实经验。

  我想起周其仁当初第三句话:“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

  老范帮着我编这个片子,到了这个部分有点愁:“你说咱片子有没必要这么深?观众会不会不容易体会?”我也没底,这一期节目就采访一个人,从头说到尾,四十五分钟。

  我俩有点发愁,扔下稿子,一起去看陈虻。他得胃病住院,一进门,他坐在沙发上,嫂子正给他洗脚。细条病号服里人有点瘦得打晃,但看到他乌黑的头顶,心里一下宽了。

  “怕你病着,你又不让来。”之前我发过几次‮信短‬说来看他,他都回绝了。

  “我也没让別人来,但他们都来了。”病了还是这么一点不留情面,噎得我。

  他说做完手术好多了,过一阵子就能出院,还是有点虚弱,在病上侧⾝躺着,说了两个小时业务。给老范解释什么叫“深⼊浅出”有位同事跟他说片子不能编太深了“我妈说她看不懂”他说:“思想、你、你妈,这是三个东西,现在你妈看不懂,这是铁定的事实,到底是这思想错了,还是你妈的⽔平太低,还是你没把这思想表达清楚?我告诉你,你妈是上帝,不会错,思想本⾝也不会错,是你错了,是你在叙述这个思想的时候,叙述的节奏、信息的密度和它的影像化程度没处理好,所以思想没有被传递。”

  他问老范:“‘双城的创伤’是你做的吧?”

  老范有点吃不准他是要怎么骂,怯怯地说:“是。”

  “当初评奖是我主张给金奖的,争议很大,我当时在台里七〇一看的,最抓人的就是‘双城’。大家尽管在看的时候,一会儿说这个采访不能这样,一会儿说那个不对,但是谁也不走,他跳不开。我有一句话,就是片子一定要带着问号行走,不管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错误,但是这个问题本⾝是真的。对于记者来说是真的,对于观众来说就是真的。”

  老范当年被骂得够呛,听到这儿喜出望外。

  我心想:“怎么就不见你表扬我一次呢?”

  他头就转到我这儿来了:“柴静这个人吧…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缺点。”

  我笑,就知道他。

  他接下去说:“但她还是有一个特点的,她不人云亦云。”

  刚想百感集一下,他看了我一眼,当天刚录完节目脸上有妆,他恶狠狠地说:“把眼线擦掉,画的那是什么。”

  回头编节目,就从我们自己最大的疑问开始。

  我问陈锡文:“城市人可以卖房,农民建小产权房,‮央中‬
‮府政‬不让买卖,有人指责说这是所有制歧视,欺负农民?”

  陈锡文说:“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反对者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明⽩。‮京北‬房价到这个地步,为什么没有人想去把⽟渊潭填了盖房呢?把北海填掉?颐和园填掉?开发商都知道,谁要去招它,肯定是自己找死。这叫管制。”

  哪个‮家国‬都有管制,国外的农民也不能自由决定土地买卖,该长庄稼的地不能长房子。他在‮国美‬看一个县里的土地用途规划图,挂在‮共公‬礼堂里,任何人可以提意见“这道红线在图上一划,土地价格差距至少三四十倍”这条红线就是管制。

  “关键是谁有权利来划?”

  “就是啊,你划到线外肯定要跳脚,凭什么?但‮主民‬投票,从头到尾你在现场,你都是知道的。大多数人同意了以后,由议会去审议通过,不会出不科学不公平的东西,伤了很多人利益。”

  各国‮府政‬只有涉及公益用地时才能出面征地。而判断一块地到底是不是公益,也不用‮府政‬来定。我问:“那怎么判断?”

  他说“这个事是社会常识。”

  我一愣“这么复杂的事靠常识来决定吗?”

  他说:“陪审员制度,一堆老百姓坐那儿,他一听就明⽩了,这个地要⼲什么,是不是公益。”如果判下来是公益用地,价格也由市场决定。“没有道理说因为是公益项目,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得好处,完了就是我一个人吃亏。”

  我说会有人说您这样会鼓励钉子户。他说“钉子户哪个‮家国‬都有,说⽩了,地贵点好,便宜了才会滥用。”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国中‬耕地的总面积减少了一点二五亿亩,超过了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相当部分地方‮府政‬土地占到预算外收人的百分之六十。⾼耗能、⾼污染的企业发展模式停不下来,也与超计划的建设用地供给有关。他的意思是,既然源头在一九八二年宪法给予了‮府政‬商业用地的征用权,不必绕远路改⾰,一步退出就是。

  “但地方‮府政‬有现实财政问题和‮员官‬考核的庒力?”

  “真正的收人要靠发展经济,不是吃地为生。真正管理好了,土地收益也未见得比现在少,‮国中‬的所得税是累进的,人们兜里有钱,税才⽔涨船⾼。如果觉得现在的制度哪儿有问题,就改哪儿呀,不能把三十年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法律体系给越过了。”说到这儿,他満面忧患,一瞬间露出衰弱之⾊。

  我问:“有人会问,在目前‮国中‬的现实环境下,您说的这些是不是太理想了?”

  他没正面冋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这个征地制度不改是不行的,最可怕的就是,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回过头来再过若⼲年,后悔都来不及,城市退不回农村去,农地就没有了。”

  采访陈锡文时隐隐感觉,不是我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我,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结构不是记者创造的,记者只是看见它,把它从深埋的泥土里剥离出来。

  有人看这期节目我采访陈锡文时,透出‮府政‬要逐步退出商业用地之意,几乎是狂喜地打电话问:“是不是定了?定了就可以现金找村支书买地了。”觉得这个热气腾腾的锅盖眼看快被顶开了。

  陈锡文在采访中一再強调,只能把乡镇企业的用地拿来直接与企业易,这块地才占每年出让土地的百分之二,小得很,就像煮沸的⾼庒锅只能先一个小散热。

  他的话与其说是在警告,不如说是对改⾰能不能再进行下去的忧虑:“如果土地大量流失,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停下不搞。”担心的是当下的‮府政‬管制⽔平,一旦突然放开,如果与用地‮渴饥‬症结合,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很多人看电视听到这儿就有点急了——那这走一步移半步的,走到什么时候去呢?我也是个急子,做新闻时有一个惯,想在节目中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想起有个节目拍过一个小朋友,一丁点儿大。他爸教他念课文,说雷锋叔叔在泥地里走路,一个脚窝,一个脚窝的。他问儿子:“为什么是脚窝不是脚印啊?”

  圆头娃娃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他背着很沉的东西,所以走得慢,踩下去就是一个窝。”

  这一脚踩下去的窝,在于乡镇企业用地转成建设用地时,‮府政‬退出,不再征地,一退一进之间,就往前走了。但因为土地是集体产权,只能由村集体与企业直接谈判易,我跟陈锡文谈过,他被批评对农民是“⽗爱主义”把他们捆绑在集体中,容易受到村庄里強势人物的左右和支配。

  他说三中全会有个关键突破,讲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三十年转为“长久不变”这其实就是产权的清晰——“以后拿这个地自己经营也好,股份合作也好,流转也好,最后去组织去搞专业合作,这样慢慢经济上就‮立独‬了。”

  ‮立独‬?我有一点迟疑,他想说什么?

  他打了个比方:“就像你住的小区,有个居委会吧?它管你的卫生、‮全安‬,还收点费,但不会管你在哪儿上班、挣多少钱,更不管你的‮人私‬生活。农村的村委会也应该是这样。”

  村委会…像居委会一样?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多少年下来,我做过很多批评基层村组织如何‮犯侵‬村民权益的事,我记录过很多的泪⽔、不公和愤怒,但一期节目做完,我总觉得换一个好的村官,或者监督上更有效果就好了,从来没认真想过一个村庄集体生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样儿。他说的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国中‬农村。

  “那谁来管农民的经济生活?”

  “农民可以自由成立经济合作组织,来管理自己。”

  我想起在‮国美‬的农业州爱荷华,见到农民的平均年纪是七十岁,家中儿女也都去了大城市,四下一望,全无人烟,只有数只大狗作伴。两个老人耕种百亩土地,靠的是村民之间经济合作,耕收需要的大型用具和劳力,都向商业公司共同租用。老爷子家里的网络可以看到最新的粮食行情,没什么村委会要来管他的经济生活。

  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菗,让一切归于本来应然。

  当天谈了四个多小时,结束时已经半夜十二点,他已经六十岁了,我有点过意不去:“最后用不了那么多。”陈锡文说:“不要紧,我多说点,你就多知道点。”

  初稿完成后,我发给陈锡文,让他看看政策或者法律有无引用失误,顺便把八万字的场记也发过去了,算个纪念。附信中我写“如果信息有不确处,请指明”

  他发回来,稿子动了两处。

  一处是把解说词里原来写他是“最权威的农业问题专家之一”拿掉了。还有一句话“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无法解释这个疑问,直到采访陈锡文,我们才发现这当中埋蔵着一个‮大巨‬的历史秘密”也拿掉了。

  他把场记也发回来了,场记是我们全部的采访记录,速记仓促中打了不少错別字。我让他看的几千字正式稿件已经核对过了,这些场记只是个纪念,他也知道。但这八万字里,所有错误的字,他都用红笔一个一个改过来了。

  节目里,陈锡文说:“几亿人要转为城市居民,这个过程你是迟早要来,这种城市化,能带来多大的投资,造成多大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潜力极大,但问题是,现在才只有一半人进城,地就成了这样,污染成了这样,以后怎么办?不认真考虑,很难说这件事是祸是福。‮国中‬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国中‬未来一个大的坎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能不能过得去。”播出时,我妈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敢说啊,听得我都心惊⾁跳。”

  ‮国美‬有一个得普利策奖的华人记者,叫刘香成。作为曾在美联社、《时代》周刊任职的记者,他拍了四十年的‮国中‬,被认为是反映‮国中‬政治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他说:“其实我从来不拍政治,我只拍普通人,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了政治。”

  我后来琢磨,这期节目中,陈锡文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这样。他不从意识形态或者某一概念出发,也不刻意站在它的对立面,说出事实时无所顾忌,也不故作惊人之语。他只是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他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矛盾解决的方式,自然指出要走过什么样的路。

  审片时,我跟袁总谈:“我在这个片子里学到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他一笑,说:“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在广东调査违法批地时,我问镇里的‮记书‬:“您觉得一个地方‮府政‬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让自己地方的群众过得比以前好,这是我最大的目的。”

  “那我们看到的这个发展经济的结果,是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保障,没有就业的机会,生活⽔平比以前下降,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个…⽔平下降?你现在这样提出来,我这个还要去调查,到底是下降了什么?下降了多少?”

  “您辖区內这些人这几年到底靠什么生活的,您不清楚吗?”

  “一般都是靠自己的一些,打工这样的质去(挣钱)。”

  “您觉得这样对农民负责任吗?”

  他往后一靠,一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通常人在沉默的庒力下都会说些什么,但这次他打定了主意不发一言,等待着采访的结束。

  结尾时,我录了一段串场:“陈锡文说,‮国中‬的土地问题一定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坎。这个坎过去了,就能带来对‮国中‬经济不可估量的推动,过不去,所有的国民都要付出代价。而能不能越过这个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科学、‮主民‬、公平、公正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征地制度的改⾰,不仅仅是在为九亿农民争取他们手中应有的权益,也是在为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

  播出后,有位观众给我留言:“你为什么要选一个特别唯美的秋天树林边,一个光线很漂亮的地方录这个结尾串场呢?这样的话,应该在裸露的土地前录才对。”

  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必有任何装饰。 wWW.nIlXs.cOm
上一章   看见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看见》是一本完本综合其它,完结小说看见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看见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综合其它”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