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看见  作者:柴静 书号:46988 更新时间:2018/11/3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汶川地震。

  我在‮国美‬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信号,连报纸都得到三十公里远的州府去买,搞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打电话请示‮导领‬。张洁说:“别回来了,前两天调查拍的东西都废了,现在做不了专题,都是新闻。”

  我发‮信短‬给老郝:“怎么着?”

  她说:“已经不让记者去前方了,要去的人太多,台里怕前方的资源支持不了,有人⾝危险。”

  我问罗永浩,他正带着人在前方賑灾。

  “已经有疫情了。”老罗说。

  我回:“知道了。”

  “⽇,就知道你会更来劲。”这个糙汉。

  我改了行程回国,直接转机去成都。上‮机飞‬前,我买了份《纽约时报》,从报纸上撕下两张照片,贴⾝放着张是一对四川夫妇,站在雨里,子哭倒在丈夫的怀里,戴着眼镜的男人脸⾊苍⽩,抱着子,闭着眼睛,脸向着天,脚边是蓝⾊塑料布,覆盖着孩子遗体。一张是年轻士兵怀抱着一个孩子,带着一群人从江边崩塌的滑坡上向外走,江⽔惨绿,人们伏在石上匍匐向前。

  到了绵,最初我被分去做直播记者。

  我拿着在医院帐篷找到的几样东西个満是土和裂的头盔,一只又又沉的靴子和一块手表,讲了三个故事:男人骑了两千里路的摩托车回来看子;士兵为了救人,耽误疗伤,肠子流了出来;还有一个女人在废墟守了七天,终于等到丈夫获救。

  我拿着这些物品一直讲了七分钟。

  史努比也在灾区直播点。我说的时候他就站在直播车边上看着。

  看完没说话,走了。

  我知道,他不喜

  我说怎么了,他说得非常委婉,生怕伤着我:“你太流畅了。”

  “你是说我太刻意了?”

  “你准备得太精心。”

  “嗯,我倒也不是打好底稿,非要这样说的。”

  “不是这个意思,我当时看到你的编导蹲在地上给你举着话筒,心里就咯噔一下。他还给你递着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么大的事儿发生了,不该有这些形式和设计。其实那些东西放在地上,也没有关系,或者,你停一下,说,我去拿一下,更‮实真‬。”

  还有些话,他没说。

  后来我看到网上的一些议论。

  那个等了七天的女人,终于等到丈夫获救,出于保护,他眼睛被罩着,看不见她。她想让男人知道自己在⾝边,又不愿意当着那么多人大喊,于是伸出手,在他手上握了一下。她说:“我这二十多年来每晚都拉着他的手睡。”

  他蒙着眼睛,笑了。

  她也笑了。

  我讲到这里,也忍不住微笑。

  有人很反感。一开始,我以为是这笑容不对,因为我是一个外来者,表情太轻飘。后来我看了一遍‮频视‬。是我在说这一段时,只顾着流利,嘴里说着,心里还惦记着下一个道具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直播的时间掐得准不准。我只是在讲完一个故事,而不是体会什么是废墟下的七天,什么是二十年的一握,我讲得如此轻松顺滑,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笑与泪,都带着装饰。

  这一点,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史努比委婉地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你是真的么?”

  第二天,在绵,我们赶上了六级余震。

  跳下车,往九洲体育馆跑,那是灾民临时安置点。馆里空空,八九千人已经‮全安‬撤离,只有一个人坐在里头。

  我走过去,他背靠墙坐着,也不看我。

  我蹲下去问他:“现在这儿不‮全安‬,你怎么不出去呢?”

  他抬起头,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黧黑的脸,两只胳膊搭在膝盖上:“我老婆孩子都不在了,我还跑什么呢?”

  我蹲在那儿说不出话。

  他安慰我:“你出去吧,这儿不‮全安‬。”

  晚上的直播,我讲了这个细节。又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调子太灰⾊。

  这两次直播给我一个刺,这两个细节不说不‮实真‬,可是笑和泪,这么简单地说出来,确也不扎实。我想起零三年的‮疆新‬,有些东西是‮实真‬的,但并不完整。

  到了北川,在消防队附近安顿下来,晚上头遇上一个当地电视台的同行。

  他摇摇晃晃,酒气很大。我扫了一眼,想避开,路灯下他脸上全是亮晶晶的汗,好像发着⾼烧,眼睛⾚红,手抖得厉害。

  “⼲嘛喝这么多?”我带了点责怪的口气。

  “受不了了。”他张开着嘴巴,就好像肺里的空气不够用一样,在用嘴痛苦地呼昅。他瘫坐在地上:“那个⾎的味儿…。”

  我听不清。

  “就在两个大石板底下…”

  我蹲下,听见他说:“她说叔叔,你救我。”

  他呓语一样:“我说我会救你的,可是我搬不动啊,我喊了,我疯了一样地‮劲使‬,我搬不动啊柴静,我只给了她两个大⽩兔糖。”他转过头来,脸憋得青紫,啃咬着自己的拳头,要把什么东西堵住,再这样他会憋死的。

  我把手放在他胳膊上,像拍婴儿一样拍着。

  他的喉咙里像是突然拔掉塞子一样,哭声仰面向天噴出来:“只有两个…糖…啊…”我没带纸,兜里只有一个皱巴巴的口罩,我拿出来,把铁线菗了,给他。

  他攥着,拧着,也不擦脸,头上全是青筋。

  我们俩盘腿坐在空空的⽔泥地上,头顶是三楼灯泡昏暗的光。他大声号哭,我默然坐着,⾝边常常有人走过,没人奇怪,也没人注意。他们已经看得太多。

  那天晚上,罗陈、陈威、老金和我,几个“新闻调查”的同事商量了一下,一起退出了直播。我们要做一期有⾜够时间的节目,不管能不能播。

  第二天在九洲体育馆,几千人从灾民临时安置点回家,我们看着乌泱泱的人,商量“拍谁呢。”想法也一样:“谁都行。”→文·冇·人·冇·书·冇·屋←

  一对夫,男人穿旧的深绿呢子军服,四十岁左右,绵羊一样的眼睛,有点张皇。女人挽一桶食用油,拿网兜拎着脸盆。就他们吧,我上去。

  跟叶哥叶嫂坐车回家。他们家就在北川县城边的杨柳坪村,上山的路都垮了,房子大小的石头和土方砸在路上,只有摩托车能过,每辆车载两个人。我坐在叶嫂⾝后,搂着她,到了半山一拐弯,路的一半生生劈掉了,一辆摩托车孤零零地悬在边上。往上开,到了海拔一千三四百米处,稠⽩的雾气像河一样,重得要用灯破开。

  叶哥的家在一树梨花底下,深山冷,花还开着。房子从后面看是完整的青砖墙,一绕过来,前头全塌没了,地基、堡坎都震坏了,这是叶哥叶嫂在震后第一次见到自己房子,站着,呆看着,手里挽的东西不知觉地落在地上。

  镜头也那样呆着,谁都不说话,三四分钟。山里非常安静,只有些微的鸟叫,雨落在椿树的叶子上,细密地簌簌作响。

  叶哥走进废墟,翻找出一样东西,用手抹上面的土灰,抹了又抹,站在那儿不动。我走过去看,是儿子在遇难前一天跟他下的象棋。房梁上挂着一串纸鹤,绿⾊方格作业本的纸,叠得很笨拙,像大元宝,是两个月前,三八节那天,儿子送给叶嫂的。

  地震那天,他家附近四面山摇晃不停,地里⼲活的女人以为山神发怒,跪下来转圈向四面祈祷。叶哥一个大跳出屋,跃到土⾖地里,片刻恍惚后,大叫一声,撒腿往山底下跑。山底下就是县城,曲山小学在城里,儿子在上课。路已经断了,房子一样⾼的石头在路上堵着,路边的陡崖上都是树和灌木,叶哥从崖上往下连跑带跳“像疯了一样”二十多分钟到了县城旧城边上。县城被王家岩和景家岩两座山夹着,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公里,路已被埋,巨石下露出庒成片的出租车前盖。只有从崖边往上运人,人们正接力把伤者传出来。

  他可以回头再找别的路去学校,但犹豫了一下,他伸手接住了递过来的一个伤者。

  我是一个外来的人,听他说完,除了陪他们站着,一起去捡一只锅,或者往灶底下塞一把柴火,没有别的办法。

  叶哥叶嫂把房子前头的荒地铲平,拿废墟里的碎⽔泥块把四边垫上,怕雨⽔进来,帐篷还没到,就找了块破烂的彩条布,搭在门口的梨树上,把房子里的垫拖出来,放在里头。细雨纷纷,越下越密,落在人头上。我问过叶哥怎么不在灾民安置点等一等再回来,他说:“不要紧,那么多残疾人,我们好手好脚的,能把自己的家建起来。”

  他搬了两块石头,找了只铁锅,把蓄⽔池前两天残留的一点雨⽔烧开,泡了碗方便面,没有拆调料袋,红⾊塑料袋子转着圈漂在面上。

  他们俩坐在一杆木头上吃,一边跟我说话。叶嫂差不多四十岁了,她说,将来还要生一个我那样的儿子,我一定好好地养育他。

  叶哥补了一句:“就像对第一个一样。”

  我听见背后有呜咽声,回头看是编导罗陈,他跟他俩差不多大,也有一个儿子。

  我们在山上住了下来。陈威搭了帐篷,没自来⽔没电,也没有‮机手‬信号。每天走一段山路,用小碗从一口快⼲涸的山泉眼舀点⽔,倒在桶里拎回去,顺便找个有信号的地方给台里打电话。草姐姐负责片子的后期,第一天拍的东西传回去,她说‮导领‬觉得这段还是有些灰⾊,先不播了。

  ‮导领‬这么想也很正常,不过生活会自己长出来的。

  “那你们要拍什么主题啊?”草姐姐问。

  我说:“不知道。”

  以前我害怕“不知道”这三个字,做节目前,没有一个策划案、一个主题方向,我就本能的不安。可这次我觉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那怎么办?”草姐姐得负责播出“要不要找找镇里和村委会,做点全景式的采访?”

  我奇怪地想起一件无关的事,铁凝三十多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冰心,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

  “没有。”

  “嗯,不要找,要等。”

  后来,我们谁也没找,就等在原地。

  晚上‮觉睡‬,山里静,静得不容易睡着。

  知道死,和经历它,是不一样的。

  二〇〇三年冬天,去世,家人没在电话里告诉我,只说病了。但我听到我妹的声音,大概也就明⽩了。回到家的时候,一屋子的人,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人要安慰。

  等人少一点的时候,我想看她一眼。

  移开棺木,她脸⾊如常,只不过闭着眼睛,就像我幼年时夜夜看着她的样子。从婴儿时我跟她睡,每晚她‮摸抚‬我背才能睡着,长大一点,晚上睡下我常常侧头看她,她被子上盖一个深灰大褂,枕头上铺一只青⾊格子手帕,我把脸偎过去,手帕上是洗净后在炉边烤⼲的肥皂味儿。她的嘴微微地张着,我听她呼昅,有一会儿害怕了,觉得呼昅好像停了,就轻轻拿手摸一下她的脸,暖和的,这才放心,又想她死了我怎么办,自己哭半天。

  我把手探进棺木,用手背在她右侧的脸上慢慢滑了一下。

  死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忍受。

  我知道,对叶哥叶嫂,没什么采访可言,没法儿问,问什么呢?我也不想试图劝谁别难过。

  他们允许我们在旁边陪伴就够了烧火做饭时,我帮着填点柴。有时候机器开着,很长时间也没人说话,只是柴火噼啪的声音,火苗的蓝尖飘过人的脸,热一阵,冷一阵。叶哥叶嫂要是想说话了,我们就听着,≮墨斋小说网qS小shuo≯有时候两口子商量以后怎么盖房子生活下去,有雄心的样子。有时候又沉默着,⼲什么都没有心思。

  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号就度过去。

  过两天他们帮邻居打蒜薹,邻家的女人遇难了,只剩⽗子俩,孩子十二岁,叫文超。杨柳坪村八十八户人家,遇难二十二人。不同于群居的北方农村,山村里住的人少而分散,路远,主要靠家族和⾎亲的纽带,能来的都来了,十几个人。

  文超穿件圆领小红衫,头膝盖上钉着小熊,不爱说话。

  我问他怎么不去山下学校过儿童节。

  他说不想去。

  边上他姨说:“他不想下山,别人都去,就他不去,说也不听。”

  我说:“舍不得你爸吗?”

  他哭了,拿袖子掩着眼。我不再问,搂他肩膀摇一摇。

  打完蒜薹,女人们张罗着吃饭,叶哥戴着个不知道哪儿来的⻩⾊矿工‮全安‬帽,前沿磕破了,从废墟里头几块⽔泥底下扒拉腊⾁,很満意的样子:“嗯,这个没偷走。”

  大伙用石头垒了个灶,找点柴火,拿石片把腊⾁外面的灰刮掉,放在锅里煮。⽔热了,再捞出来,用刷子吃力地擦着⾁外头熏的黑焦⾊,擦完成了蜡⻩。我负责切⾁,一刀下去,热气直往上蹿,大厚⾁片子,透明的油“滋”一声。

  叶嫂扭头喊:“你去地里找找有没有土⾖。”

  男人挖了十几颗回来,滚刀切大块,煮,炒。

  居然还从哪家塌了的梁底下找出一塑料壶⽟米酒来,大伙有了一点兴致。

  把废墟清一淸,露天摆了三张矮桌子,天已经擦黑,村里人舍不得点火,借着⿇蓝的天上一点晶明的星光挤着坐,狗在膝盖底下蹭来蹭去,不扔东西给它,它就拿嘴拱你一下,往后一坐,眼巴巴望着。叶哥一边扔点⾁⽪一边笑:“它好久没见着人了。”

  陈威得拍这段,几米之外盯着机器。

  村里人不觉得我们是来工作的,那个机器他们看惯了,就像他们的铁锹一样,直对着镜头招呼他“来吃嘛。”

  陈威坐在机器后面的石头上,扬扬手里的烟:“我菗完这。”

  我坐在桌上,文超的小叔是个年轻人,举起了小酒盅:“地震之后第一次这么多人见面,算个团圆酒,来。”

  这一杯下去,我的胃里像着了火一样。

  文超的小叔叫志全,他的女儿也在县城上小学。

  我们跟他一块去挑⽔,路上遇到一个不认识的村里人,跟他打招呼“嗳”一声,男人之间那种口气。

  那人偏过头对我说:“是他把我儿子从土里拽出来的。”志全听了却脸⾊一黯,不说话,走着走着,拿树枝菗了一下路边的石头。

  晚上火堆边上我们才谈这事。

  他说:“我爱人就是怪我这事,我原来是军人,她知道如果我路上没耽误,去了一定能救出我女儿。”

  我想说他已经尽力了,这是无能为力的事。但觉得这话没有意义,他也不需要我说什么。四川人说“火落在脚背上”这个痛别人明⽩不了,烙着他,‮磨折‬着他,没办法了,喃喃自语一样说出来。他说最难受的就是觉得孩子不会怪他“她如果活着,要是写作文,肯定会写《我的爸爸》。”

  火堆照明不够拍摄,罗陈坐在我左手边,举着我们带来的蜡烛,滚热的甶蜡油流在手上,他没动,一滴一滴,火烛在风里蹿动。

  志全说:“她那天早上说,爸爸,给我买一个冰淇淋,我没给买。我就是后悔,两块钱一个的冰淇淋,我为什么没给她买?”

  文超趴在他膝盖上哭得抬不起头。

  志全摸着侄子的头发:“你爷爷十二岁讨饭到这里,才有这个家,你⾝上流着他的⾎,不要哭。”

  片子里有只小猫,地震后幸存的,刚出生,找不着妈了。

  小家伙细弱得站都站不住,常常钻在我的彩服深处,拼命昅,以为那黑暗温暖处是它的⺟亲。小利爪把我抓疼了,我“呀”一声,陈威就把它揪过来,竖在脸前,露着⽩肚子,夹着烟那只手指着它的脸,教育一顿。猫一声不叫,可怜巴巴地在烟雾里眯着眼睛看他,他叹一口气,把它放下了。

  文超也没有了妈妈。我们送他的牛,他倒在矿泉⽔瓶盖里,用食指蘸着,一点一点让小猫,猫的脸比蓝⾊瓶盖大不了多少,尖细的绯红⾆头一卷一卷。吃饭的时候,他右手拿筷子夹菜,左手掌心里托一块大窝笋,给它练牙。

  “村里人都认为它活不了,你也这么想吗?”我问他。

  “是。”

  “那你为什么还养它?”

  “它也是一条命。”他低头‮摸抚‬它。

  文超走到哪里,猫就踉踉跄跄跟着。到我走的时候,它已经可以站在狂吠的大狗鼻子前头,不躲不闪,面无惧⾊。

  受难者不需要被施予,或者唱《感恩的心》,我们心怀敬意拍这个片子。

  我们找了一家⽇常开农家乐的村民,给了一些钱,就在他家做饭吃。他家房子没大碍,还养有一百多只,灾后容易有瘟,女人拿把菜刀,把大蒜切成⽩片,又剁成末喂它们。但还是有一些走在我们边上,脚一软,就扑腾着倒下去了,歪成一团。大家都用眼角扫彼此一下,装作没看见,不提这事。幸好山⾼风冽,没暑热。

  猪也没有吃的了,村民把猪捆住脚运下山去喂,横放在摩托车上,夹在两人之间,后面那人一手抓着猪脚,一只手揪着猪耳朵。猪不吭声,大概是注意到有人在看它,就抬起头,两只眼睛乌溜溜的,眉心里有一个被砸伤的红口子。我们对视着,它的脸被扯起来,像有点惊讶的样子,一直看着我,车拐了一个弯,就不见了。

  山上没粮了。

  镇里发粮食的⼲部只有三个人。卷头发的胖大姐満头全是土。瘦得凹着脸、眼睛全陷下去的主任,砸伤后没包扎,一瘸一拐,脚肿得鞋都扣不上。上百人围着他分粮油。大卡车一过轰得満天灰,他大声吆喝着,口罩耷拉在下巴上。他说几天没回家了。我说那你家里人谁照顾呢。他停了好久说:“只有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了。”

  我问:“其他⼲部呢?”

  他说:“当时正在开会,都没跑出来。”

  “多少人?”

  “三十多人…死的太多了。”他用力地眨眼睛,口一起一伏“不说了,不说了。”

  我们记录的都是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在叶哥家门口坐着。有时候下场雨后太出来,杉树上⽔淋淋闪着光,雨滴在房上,汇成极细的⽔流在瓦间蜿蜒钻行,从残破的瓦头没遮没拦地挂下来。

  陈威不爱多说,不搭讪,他⾝上有股寥落的劲儿,一脸胡茬,总是稍远一坐,烧杯苦极了的野茶,听着别人说话。但我知道,比起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他更愿意待在这儿。

  他有那么一双眼睛。

  当年拍雪灾,广州车站十几万人被困数天,终于可以上车的时候,士兵拉着绳子围成一个细的通道,人群急吼吼地往里走,一个大兵喊“快点快点”

  陈威的镜头摇过去,旁边的长官急得嗓子都劈了:“什么他妈的快走,快走就出事儿了,走稳,走稳。”

  人群到了站台上,一个姑娘拿着箱子,往车上赶,眼看着到了跟前,摔倒了。

  车开了。

  她歪坐在地上,箱子翻倒在一边,看着车从面前开过,一节一节,越来越快。

  陈威的镜头一直中景对着,没有推上去,也不拉开。

  过了小一会儿,一个乘务员人了画,过来扶起她,拉起箱子。他俩一起看着车,轰隆隆远去,把站台都震动了。

  陈威的镜头还是那样,一点没有动,车越来越快,车窗成了条纹,两个⾝影还茫然地定在站台上。

  这两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六一那天,叶哥叶嫂很不好过,⼲什么都没有心思。叶哥说:“我今天一早上都在想他,你看我⼲活的时候都是傻傻的,一下弄这里,一下弄那里…”叶嫂说:“每次路上摩托车一响,总觉得是他回来了。”

  文超叫他们⼲爸⼲妈,是他们儿子最好的朋友。他没了妈妈,一整天都在叶哥家待着,抱着猫坐在一边。

  午饭后,叶哥为了安慰他,翻出儿子的那盒象棋,铺在地上,跟他下了一盘。叶哥有点心神不定,刚下了几个子儿,就喃喃自语:“我是输了吧?输了没有?”

  陈威拍了一会儿,把‮像摄‬机撤到很远的地方。正午的光下,蝉声无休无止,地上都是树叶的黑影子,棋盘放在地上,一大一小,两个⾝影蹲着,远处烟青的山,再远什么都没有。

  我们几个站在远处,久久地凝视这一瞬间的宁静。

  有一天在叶哥家坐,听到坡上有人叫喊。

  “哟,怎么吵架啊?”我们就上去了。

  有个老爷子一头发,围着快晒成⽩⾊的蓝围裙,正爬在梯子上,往半塌的房顶铺瓦。

  底下站着他儿子,正冲他嚷。原来老爷子死活不去儿子家住,非得修自己的房子,还拒绝别人动手。

  “我把这房子掀球了!”他五十多岁的儿子喊不下他,急了。

  我们去了,爷爷一看人多,烦了,下来。

  我问:“您多大岁数了?”

  他正在气头上,两眼圆睁,手一甩:“没得好大。”

  村长在旁边做工作,一边乐:“他八十三。”又转头对他喊:“这是‮京北‬来的记者。”

  老爷子不管记者是⼲什么的,听到‮京北‬倒是气平了:“‮京北‬来的,哦,‮京北‬来的,‮京北‬地震没有?”

  一脸关切,我感动。

  聊了会儿,村长说:“他唱山歌唱得最好。”

  我哄他:“唱一个吧。”

  老爷子犟得很:“不唱。”谁说也不行。

  后来几天,他还住在半塌的房子里,天光从残瓦上漏一満地。⽩天也点一堆柴火,跟几只大肥猫围在火边,头发蓬蓬,手抄在蓝布裙里,脸映得微红。他耳朵背,也不懂普通话,我每次经过他家门就大喊一声“爷爷”这个词他听得懂,每次都一乐,満嘴没牙。

  临走前一天,傍晚吃完饭,在叶哥家坐一堆闲聊。村里人听说我们要走,都聚来说话,天暗下来,一个一个深灰浅灰的影子,路边蹲着,或者坐在石头上。男人说县城里的树、房子和路,女人们听着,拿树枝子在地上划拉,有时候自顾自低声说上一阵子,把小猫拿来抚弄一会儿。暮⾊里看不见脸了,听着点声音也是个热乎气儿。

  爷爷忽然从坡上下来,人前一站,直接开口唱了一段,唱完了,拔腿就走。弄得我们手忙脚,幸好还录上了几句。

  后来罗陈把爷爷唱的歌放在每个节目段落的开头。听不懂他唱什么,让村里人翻译,他们也说听不懂。但那段时间我醒时梦里都是那几句,老觉得他在唱“什么什么杨柳坪哦…村哝”唱得我心里一起,一落。

  几年后,说起这期节目,草姐姐才说:“你们当时在四川,第一天拍完传回来的片子,‮导领‬看了有点担心,说这样的片子会不会太灰⾊,⼲脆让他们回来吧。”但她没有转告我们,也不⼲预,⽇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最终从片子里流淌出来,审片的时候“大家都接受,台长都哭了”

  当时来不及想这些,罗陈赶这个节目三天没睡,实在困得不行了,我说我来写后面的解说,你去睡会儿吧。他和⾐在沙发上倒一会儿写完我去找张洁:“这期让我配音吧。”他看我一眼,我当时重感冒,鼻音重得可怕。

  我问他:“你觉得这声音行么?”

  他还在沉昑。

  我说:“你不让我配我跟你拼了。”

  配完音,我回到家,才收拾行李,把沾満泥土的靴子放在架子上,擦掉暴雨打在桌上的黑点,把催我领邮件的单子成一团扔到垃圾袋,洗一遍卫生间,洁厕灵濺在手腕上有些腐蚀的疼。袋子里的东西——望远镜、电筒、头灯、救生⾐,一一放好,洗脸的时候我看到发际线和脸上的颜⾊相差很大,脯和胳膊上完全是棕黑⾊。

  要了外卖吃,在一堆书的底下找到安德森·库珀的书。他是‮国美‬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作过很多灾难和战争的报道,在序言里他写道:“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一叠叠的账单和空的冰箱。去超市买东西,我会完全失…一群女孩一边喝着⽔果颜⾊的饮料,一边谈着化妆品和电影,我看见她们的嘴在动,看见她们灿烂的笑容和挑染的头发,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会低头看着自己的靴子,然后看到上面的⾎迹。”

  窗外小区门人们刚刚打完球回来,互相拍打着哈哈大笑。

  “我在外面待得越久,情况就越糟糕,回来后甚至无法开口说话。”他说“我会去看电影,去见朋友,可几天后,我发现我又在看‮机飞‬的时刻表,寻找可以前去报道的地方和事件。”

  我们都努力把自己报道的世界与生活分隔开,但是都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它的一部分。

  他说:“我以为我能就此脫⾝而出,不受任何影响和改变,但事实却是我本无法解脫。本不可能做到视而不见,即使不听,痛苦还是能渗透到你內心深处。”

  节目播出后,一位素不相的导演打电话来说“安排让你朗诵一首诗”就要跟我谈论內容我打断她:“不,不朗诵。”

  她有点意外:“这可是念给大地震的。”

  “我是个记者,不适合念诗。”

  她还继续说。

  “我知道这诗很好,这事也很好。”我说“只是我不适合,您找别人吧。”

  我并不反对诗,也不反对朗诵,我只是不喜被“安排”的感情。我采访过一个姑娘,她在地震中被庒了五十多个小时,截肢后在病上开始画画。有一张是她自己被庒在废墟下,只能看到脸,一只手撑着头上的石灰板,眼睛睁得很大,向外看,那是她“绝望又希望”的一刻。

  她说画这张画的原因,是后来⽟树地震发生,别人要她给灾民画张画来展览“给他们画个新家园吧。”

  但她画了自己,她说“这样才是对他们的安慰”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第二年,还去不去杨柳坪做回访?罗陈做完前期回来有些犹豫:“村子里没发生什么事。”

  “那就好。”我说“就拍没事吧。”

  “不过叶哥叶嫂没怀上孩子。”

  嗯,这就是生活。

  去的时候是清明,钴蓝⾊群山,中间有条子,一匹油菜花的金缎子泻下来,山里冷得扎人,还点着炭盆。我们每天跟大伙围着炭盆喝茶,还是那样,遇上什么就拍点,没有就不拍。男人们去帮着村里砍木头盖房,我给文超辅导功课,题答对了我俩就一人吃一粒糖,腮帮里硬邦邦的一小块含一个下午。爷爷的耳朵更背了,我俩说不了话,脸贴脸对着镜头照个相玩儿。

  鲜红的辛夷花刚开,落得漫山遍野都是,叶哥还穿着那件绿呢子军服,把山坡上的油菜花拿镰刀砍掉,让蒜苗长起来,金光闪闪的花横七竖八倒了一地。正午山里静,只有群蜂在⽔洼边隐隐不绝的嗡嗡声,陈威把掉在茶⽔里的野藌蜂用随⾝的刀尖小心地挑起来,移到新砌的⽔泥台上,它在太底下,歪斜了一会儿,抖一下,就飞走了。

  ⽇子就像胡适说的“平淡而近自然”

  我们一起进北川县城,路侧都是烛火,两条火线,在青灰的天底下蜿蜒不已。曲山小学隔着条河,没法过去,离河最近的大石头上,一个中年女人坐着看对面,一动不动。

  叶哥在卖纸钱的地方选了很久,挑一个书包,选了红的,有奥特曼。放下,又选了个蓝的。

  地震之后有过一次大泥石流,他们在城里的房子被埋了,找了半天找不着。他和叶嫂就在警戒线后跪着,香揷在石块中间,对着小学的方向烧纸,叶哥看着纸灰飘飞,喃喃说:“你最喜背新的书包,这个书包你喜吧?”

  文超转⾝一个人走了。

  我和志全找了好久,发现他站在另一所小学的教学楼面前,一楼没了,二楼直接坐下来了。志全对我说:“他就是从二楼跳下来的,看到自己的同学就差那么一点没能跑出来,只有头露在了外面。”

  文超还是在那儿站着,一句话不说。

  回到家里,给文超妈妈上坟。他爸烧纸,对着墓地说:“往年清明都是你张罗,今年我弄,也不知道对不对。”木讷的四方脸上带点凄凉的笑容。

  他爸想再娶个女人,但孩子不接话。他爸让我劝劝。这不是靠劝能过去的。

  文超跟我说,总是梦到他妈喊:“超娃子,吃饭。”

  孩子脸上两行泪。

  晚上,陈威说,我以为你当时会像“双城的创伤”那个节目里一样,抱一下那个孩子,或者给他擦眼泪。

  我没答话。

  吃过晚饭,我一个人走了走。大山里乌黑的沉默,一盏灯都没有,看的时间长了,才看到苍暗的云层滚滾而流。

  我向北望。

  这一年我没法回去给上坟。前一年拔完杂草,在她墓碑前坐一会儿,上面刻着她享年九十四岁,想起小学的时候,我刚学会算术,在课本上算她的寿命,嗯,她是一九一〇年生,我要她活到一百二十岁,我歪歪扭扭地在课本上画加法等式…也就是…嗯,二〇三〇年…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谈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意别人跟我提她,每次梦里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没死,我就知道。”

  梦里她总是⾐衫破烂,被人追赶,我把她护在⾝后,像动物一样对那些伤害她的人龇着牙,威胁他们,但最后,她总在我怀里死了,我绝望地抠着墙⽪,墙都碎了。

  有时候,在梦里我小声喊她:“。”

  她靠在门边上,看着我,不认识了,说:“谁呢?”

  我心里凄凉,又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你,不值得你认得。看她手里拎着东西,我伸过手:“那我帮你拿吧。”她递给我,我跟她一起往前走,她还容许我陪她走这一段路。

  文超脸上的眼泪,我擦不了,感情在⾎⾁里,尖刀剜不掉。采访时我俩都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着忍受。

  有一天叶哥说起儿子,说你们知道他什么样儿吧。

  我摇‮头摇‬,不知道,也没问过。

  他试探地瞄了下叶嫂,又看我,说:“锁起来了。”

  她带点着恼的笑,从里‮子套‬一串钥匙:“我不许他看。”

  堂屋边上有个小门,锁打开了,门里头有一个箱子,也上着锁,用更小的一个钥匙打开。

  叶哥拿出来一捆东西,用烧焦一角的旧红领巾扎着,是孩子的奖状、照片。拆开给我看,都是从去年废墟里扒出来的,不少残缺不全,他带点笑,说你看这个奖那个奖,等翻到孩子照片的时候,叶嫂“刷”一下就站起来,走了。我说:“叶哥,你去看看吧。”他去了,镜头没跟着,等在原地,也没再往下拍,就到这儿。

  过一阵儿,叶哥挑⽔回来,我出屋去接他。陈威站在屋里架着机器,那算不上采访,只是说话。我说:“我这来了几天,你喝好几顿酒了,可比去年喝得多。”

  叶哥踩着石头,脚尖轻敲:“以往从不喝酒,现在没儿子管我了,原来呢,他在的时候就说,爸爸,你少喝点,有客人你再喝一杯嘛…我还希望,有朝一⽇,有下一个儿子的话,还像我前一个儿子那么听话,哎呀,简直是万福,真的是万福。”

  我说:“但是叶哥,你现在要生孩子啊。生孩子你不能喝酒,对吧?”

  叶嫂用脚踢着那块石头:“他是不听的,他是不听的。”

  “我还是要听,听我还是要听,听还是要听。”叶哥说。

  我说:“这是大事。”

  叶嫂抬起眼,对我埋怨:“他从地震过后到现在,是又昅烟又喝酒。”

  叶哥说:“你都不能给我保密啊?”

  我说:“你这得接受监督。”

  “行。”

  我说:“你得答应我们。”

  “我一定答应你。”他说。

  就这些家常话,完整地放在节目里,这种采访是我以往的大忌,我觉得记者不能发表意见,不要议论,不要参与别人生活,我对自己有很多的要求。

  现在我知道,有时话本⾝可能没什么意义,它只是到了嘴边。

  在‮京北‬时,有位兄长的亲人过世,朋友们劝解他,说其实死去的人解脫了,唯有生者痛苦。

  他不说话。我心想,像我这样的生者,怎么配这么想。

  兄长顺路捎我回家,他坐在出租车的后座,我坐在前座,都没说话,车里忽明忽暗,都是沿路的灯,过一会儿他开腔了,他说他决定要生孩子了,两个。说你要是遇上了解你的男人,就生个孩子。

  我没搭腔。

  黑暗里,他的手隔着栅栏,在我肩膀上,轻拍一下。

  像是満心说不出来的叮咛,也是一种不必说出来的安慰。

  志全的媳妇‮孕怀‬了。

  人们总是说,新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忘记吧,忘记过去,新的生活就开始了。

  采访的时候,家里女人们都在灶间忙,给建新房的工人们备饭,木柴烧旺的火膛上,吊着漆黑的小锅子,咕嘟嘟煮着,⽪⾁炖烂的味儿,带着花椒和八角的腥香味儿,漫得満屋子都是。志全媳妇不爱说话,正拿辣椒和盐巴往锅里抖,火映得半边脸上发亮,我问她肚子里孩子动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她低头拨火,过了一会儿,我才发现她哭了。

  她说:“昨天梦到我女子,梦见她买了糖粒子,八十颗,问哪儿来的钱,她说是爸爸给的。”

  我明⽩她。

  手从脸上滑过的时候,有人在边上对我喊“不要哭,不要哭,不要把眼泪掉进去”把棺木关上了。

  怎么会哭呢?我有什么资格哭?

  在我小得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她就在那里,青布的斜襟大袄,掖一只浅灰的手绢,通红的石榴花开満树,她用小勺把嫰⻩的蛋羹划几下,把软滑的小方块喂到我嘴里。雨在檐头轻轻地顿一下,拉长一点,落下来,落在青砖地上一个细的小涡,小⽔滴四溅。

  吃完了,她用额头顶着我的额头,让我的小脖子长一点劲儿。

  哄我喝药时,药边总放一碗⽔,手里一粒话梅糖“一口一口下去”等我呑下药,她就先喂我喝⽔,再把糖放在嘴里,一下午,按一按我的腮帮子,硬硬的还在。

  长大一点之后,她的头发都是我剪。我笨拙地拿个梳子别住她头发,⽑巾铺在她肩膀上,拿小银剪把长的地方剪掉,她脖子后面有一个很深的窝儿,那儿的头发特别不好剪,要用手握住,说“不要动不要动”一地剪。

  上初中夜读回来,她在炉子上烤了红薯片和花生,我远远地顺着甜香就进了门。我吃东西,她给我捂着手,用山西话说“怎么老是冰淬的”我俩双双把额头贴近铁⽪炉子,借着那点暖和气儿说个不了。她有时候自己也笑:“就是憨亲哩。”

  她老了,贴⾝穿着我小时候的红棉袄,一天天衰弱了,我每年只有几次回家,给她‮澡洗‬,剪指甲,她喝中药,我在边上放一碗⽔,手里放一粒话梅糖,顶着她的额头哄她“一口就下去了”她冰凉的纹路印在我额头上。她叹口气:“你怎么还不结婚呢,你结了婚我心里就静罢了。”

  她九十岁时,我回家过完年要走了,走了几步,又转回⾝看着她。

  她拿拐杖轻点一下地,说:“去吧,我死不了。”

  她下葬前,我收拾她的遗物,菗屉里有我从没见过的我爷爷年轻时的照片,还有一个《⽑主席语录》的红塑料⽪,夹着我婴儿时的照片。挖墓⽳的农民在边上菗烟谈笑,生老病死在这片土地是平淡的永恒。我坐在棺木边的地上,手里攥一把⻩土,天上⽩云流过。我第一次有了生一个孩子的想法。那个孩子会是新的,我用手轻抚的棺木,她会在他的⾝上活下去。

  离开杨柳坪的时候,罗陈说:“录个结束语吧。”

  我们下了车,雨下得又轻又细,深青的群山全被濡了,去年的裂里青草簌簌地拱动,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空气里都是⽔滴和鸟叫。我站在细雨中,说了最后一段话:“一年之后,我们重回杨柳坪,去年地震的时候,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人的生活也是这样,经历了磨难和艰辛,正在生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长出来。我们离开的时候清明已过、⾕雨将至,杨柳坪到了雨生百⾕、万物生长的季节。”

  做完这期节目,评奖的时候,夏骏在,他是以前“新闻调查”的老制片人,常敲打我。这次开会,到他发言评价节目,他顿了一下,说:“柴静是个漂亮姑娘。”

  底下人笑声嘘声四起。

  他接着说:“她自己也知道,所以老忘不了。”

  我抬头看他。

  “这次她忘了,所以节目好。这算她的成年了。”

  第三年的时候,我巳经离开“新闻调查”没有去杨柳坪,同事们接着去了,不管是谁,记得就好。史努比说的“记者”就是“记善”

  也有人说,该换个主题了,给观众一些新鲜感。

  看《读库》,《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他有一年写杜月笙,花了很笨的工夫整理史料。

  导演看了没‮趣兴‬“主题没新意”

  他批评这位导演后来的作品:“只刻意求新,为赋新词強说愁,所以矫情虚妄。生活并不需要时时有新的主题,即使是华丽的《霸王别姬》,力量也在于‮实真‬的市井人。”

  他说:“‮实真‬自有万钧之力。”

  我和爷爷。谁也没听懂他的歌子,但那段时间我醒时梦里都是那几句,老觉得他在唱“什么什么杨柳坪哦…村哝”唱得我心里一起,一落。 WWw.NIlXS.CoM
上一章   看见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看见》是一本完本综合其它,完结小说看见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看见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综合其它”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