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1991 2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
逆流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书号:44349 | 更新时间:2017/11/24 |
1991 2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 |
自古以来,人一直在向世界发出呼唤,并且一直从世界得到回答。事实上,人是把自己的呼唤的回声听成了世界的回答。可是,直到一个多世纪前,人才对此如梦初醒。于是,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拉开了帷幕。 一个能够回答人的呼唤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上帝。现在,世界沉默了,上帝死了。 当人的呼唤第一次得不到世界的回答,世界第一次对之报以⽑骨悚然的沉默的时候,人发现自己遭到了遗弃。他像弃妇一样恸哭哀号,期望这号哭能打动世界的冰冷的心。但是,覆⽔难收,世界如此绝情,只有凄厉的哭声送回弃妇自己耳中。 这时候走来一位哲学家,他劝告人类:命运不可违抗,呼唤纯属徒劳,人应当和世界一同沉默,和上帝一同死去。 另一位哲学家反驳道:在一个沉默的世界上无望地呼唤,在一片无神的荒原上孤独地跋涉,方显出人的伟大。 求渴意义的人突然面对无意义的世界,首先表现出这两种心态:颓废和悲壮。它们的哲学代言人就是叔本华和尼采。 还有第三种心态:厌倦。 如果说颓废是听天由命地接受无意义,悲壮是慷慨昂地反抗无意义,那么,厌倦则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颓废者是奴隶,悲壮者是英雄,厌倦者是那种既不愿做奴隶、又无心当英雄的人,那种骄傲得做不成奴隶、又懒惰得当不了英雄的人。 厌倦是一种混沌的情绪,缺乏概念的明确。所以,它没有自己的哲学代言人。它化⾝为文学形象登上十九世纪舞台,这就是俄国作家笔下的一系列“多余的人”的形象。“多余的人”是拜仑的精神后裔,这位英国勋爵⾝上的一种气质通过他们变成了一个清楚的文学主题。 我把厌倦看作无聊的一种形态。这是一种包含情的无聊。“多余的人”是一些对于意义非常在乎的人,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他们所寻求的意义。当世人仍然満⾜于种种既有的生活价值时,他们却看透了这些价值的无价值。因此,他们郁郁寡,落落寡合,充満着失落感,仿佛不是他们否定了既有的意义,倒是他们自己遭到了既有意义的排斥。这个世界是为心満意⾜的人准备的,没有他们的位置。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 从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出版、第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却林诞生之⽇起,恰好过了一个世纪,加缪的《局外人》问世。如果把默索尔对于世间万事的那种淡漠心态也看作一种无聊,那么,这已经是一种不含情的无聊了。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无聊的⾊调经历了由暖到冷的变化。 人一再发出呼唤,世界却固执地保持沉默。弃妇心头的哀痛渐渐冷却,不再发出呼唤。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负心汉,因为负心犹未越出可理解的范围。这个世界本就不可理解,它没有心,它是一堆石头。人终于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荒谬的世界。 笼罩十九世纪的气氛是悲剧的,人们在为失落的意义受难。即使是叔本华式的悲观哲学家,对于意义也并非不在乎,所以才力劝人们灭绝生命的情,摆脫意义的困惑。然而,悲观主义又何尝不是一种情呢。到了二十世纪,荒诞剧取代了悲剧。对于一个荒谬的世界,你有什么可动感情的?“局外人”不再是意义世界的逐儿,他自己置⾝于意义世界之外,彻底看破意义的无意义,冷眼旁观世界连同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遭际。不能说“局外人”缺乏感情,毋宁说他已经出离感情范畴的评判了。 试以⽪却林和默索尔为例作一个比较。 爱情从来是最重要的生活价值之一。可以相当有把握地断定,厌倦爱情的人必定厌世。⽪却林确实厌倦了。他先是厌倦了际场上那些贵妇人的爱情。“我悉这一切——而这便是使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原因。”后来他和一个土司的女儿相爱,但也只有几天新鲜。“这蛮女的无知和单纯,跟那贵妇人的妖媚同样使人厌倦。”他在爱情中寻求新奇,感到的却总是重复。他不可能不感到重复。厌食症患者吃什么都一个味。 然而,这个厌食症患者毕竟还有着精神的食,希望世上有某种食物能使他大开胃口。对于⽪却林来说,爱情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一种爱情能使他満⾜而已。默索尔却庒儿不承认有爱情这回事。他的妇情问他爱不爱她,他说这话毫无意义。⽪却林想做梦而做不成,默索尔本不做梦。 ⽪却林对于爱情还只是厌倦,对于结婚则简直是深恶痛绝了:“不论我怎样热烈地爱一个女人,只要她使我感到我应当跟她结婚——再见吧,爱情!我的心就变成一块顽石,什么都不会再使它温暖。”这种鲜明态度极其清楚地表明,⽪却林还是在守卫着什么东西,他內心是有非常执著的追求的。他厌倦爱情,是因为爱情不能満⾜这种追求。他痛恨结婚,是因为结婚必然扼杀这种追求。他终究是意义世界中的人。 默索尔对结婚抱完全无所谓的态度。他没有什么要守卫的,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他的妇情问他愿不愿结婚,他说怎么都行,如果她想,就可以结。妇情说结婚可是件大事,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由于他否认爱情的存在,他已经滤净了结婚这件事的意义內涵,剩下的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洞形式。在他眼里,他结不结婚是一件和他自己无关的事情。他是他自己婚姻的“局外人” 其实,何止婚姻,他的一切生活事件,包括他的生死存亡,都似乎和他无关。他甚至是他自己的死的“局外人”他糊里糊涂地杀了一个人(因为太晒得他发昏!),为此被判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觉得自己在看一场别人的官司,费了一番力气才明⽩他自己是这一片动的起因。检察官声⾊俱厉地控诉他,他感到厌烦,只有和全局无关的某些片言只语和若⼲手势才使他感到惊奇。律师辩护时,他注意倾听的是从街上传来的一个卖冰小贩的喇叭声。对于死刑判决,他的想法是:“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他既不恋生,也不厌生,既不惧怕死,也不求渴死,对生死只是一个无动于衷。 ⽪却林对于生死却是好恶分明的。不过,他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厌生慕死。他的朋友说:“迟早我要在一个美好的早晨死去。”’他补上一句:“在一个极龌龊的夜晚我有过诞生的不幸。”他寻衅和人决斗,抱着这样的心情等死:“我就像一个在跳舞会上打呵欠的人,他没有回家觉睡,只是因为他的马车还没有来接他罢了。”对死怀着一种望渴的情,正是典型的浪漫情调。和默索尔相比,⽪却林简直是个啂臭未⼲的理想主义者。 ⽪却林说:“一切在我都平淡无味。”他还讲究个味儿。他心中有个趣味标准,以之衡量一切。即使他厌倦了一切,至少对厌倦本⾝并不厌倦。莱蒙托夫承认,在他的时代,厌倦成了一种风尚,因而“大多数真正厌倦的人们却努力蔵起这种不幸,就像蔵起一种罪恶似的。”可见在“多余的人”心目中,真正的厌倦是很珍贵的,它是“当代英雄”的标志,他们借此而同芸芸众生区别开来了。这多少还有点在做戏。“局外人”则完全脫尽了戏剧味和英雄气。默索尔只是淡漠罢了,他对自己的淡漠也是淡漠的,从未感到自己有丝毫的与众不同。 “多余的人”厌倦平静和同一,求渴变化和差异。对于他们来说,变化和差异是存在的,他们只是苦于自己感觉不到。“局外人”却否认任何变化和差异,所以也谈不上去追求。默索尔说:“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本来,意义才是使生活呈现变化和差异的东西。在一个荒谬的世界里,一切都没有意义,当然也就无所谓变化和差异了。他甚至设想,如果让他一辈子住在一棵枯树⼲里,除了抬头看流云之外无事可⼲,他也会习惯的。这棵枯树⼲不同于著名的第欧尼的桶,它不是哲人自⾜的象征,而是人生无聊的缩影。在默索尔看来,住在枯树⼲里等⽩云飘来,或者住在家里等情人幽会,完全是一回事。那么“局外人”是否就全盘接受世界的无意义了呢?在他的淡漠背后,当真不复有一丝情了吗?不,我不相信。也许,置⾝局外这个行为把无意义本⾝也宣判为无意义了,这便是一种反抗无意义的方式。也许,淡漠是一种寓反抗于顺从的情。世上并无真正的“局外人”一切有生终归免不了有情。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人仍然有可能成为英雄。我们果然听到加缪赞美起“荒谬的英雄”西绪福斯以及他的情和苦难了。 WwW.niLxs.cOm |
上一章 守望的距离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完本综合其它,完结小说守望的距离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守望的距离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综合其它”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