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 消失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高潮  作者:余华 书号:44184 更新时间:2017/11/21 
消失
  台北出版的《摄影家》杂志,第17期以全部的篇幅介绍了一个叫方大曾的陌生的名字。里面选登的58幅作品和不多的介绍文字昅引了我,使我迅速地悉了这个名字。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名字里隐蔵着一位摄影家令人吃惊的才华,另一方面这个名字也隐蔵了一个英俊健康的年轻人短暂和神秘的一生。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地名都在暗示着广阔和丰富的经历,他们就像《一千零‮夜一‬》中四十大盗的宝库之门,一旦能够走⼊这个名字所代表的经历,那么就如打开了宝库之门一样,所要一切就会近在眼前。

  1912年出生的方大曾,在北平市立第‮中一‬学毕业后,1930年考⼊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他的妹妹方澄敏后来写道:“他喜旅行,写稿和照相。‘九一八’以后从事抗战救亡活动。绥远抗战时他到前线采访,活跃于长城內外。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为[中外新闻学社]及[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到前方采访。”三十年代的热⾎青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左翼倾向,方大曾也同样如此,他的⾰命道路“从不満现实,阅读进步书刊到参加的外围组织的一些秘密活动。”他的⽗亲当时供职于外部,不错的家境和⽗⺟开明的态度使他保持了摄影的爱好,这在那个时代是十分奢侈的爱好。他与一台折叠式相机相依为命,走过了很多消烟弥漫的‮场战‬,也走过了很多城市或者乡村的生活场景,走过了蒙古草原和青蔵⾼原。这使他拥有了很多同龄青年所没有的人生经历。抗战爆发后,他的行走路线就被长城內外一个接着一个的‮场战‬确定了下来,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摄影作品,同时他也写下了很多有关战争的通讯。当时他已经是一个专门报道爱国救亡事迹的著名记者了。然而随着他很快地失踪,再加上刊登他作品的报刊又很快地消失,他的才华和他的经历都成了如烟的往事。在半个世纪以后出版的《‮国中‬摄影史》里,有关他的篇幅只有一百多字。不过这一百多字的篇幅,成为了今天对那个遥远时代的藕断丝连的记忆。方大曾为世人所知的最后的行走路线,是1937年7月在保定。7月28⽇,他和两位同行出发到芦沟桥前线,30⽇他们返回保定,当天下午保定遭受敌机轰炸,孙连仲‮队部‬连续开赴前线,接替29军防线,他的同行当天晚上离开保定搭车回南方,方大曾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他留在保定是为了活着,为了继续摄影和写稿,可是得到的却是消失的命运。

  在方澄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忆里,方大曾的形象几乎是纯洁无瑕,他25岁时的突然消失,使他天真、热情和正直的个没有去经受岁月更多更‮忍残‬的考验。而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动的方澄敏,年届八十再度回忆自己的哥哥时不由百感集。这里面蕴含着持久不变的一个妹妹的崇敬和自豪,以及一种少女般的对一个英俊和才华横溢的青年男子的憧憬,还有一个老人对一个单纯的年轻人的挚爱之情,方澄敏的记忆将这三者融为一体。

  方大曾在失踪前的两年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过多的野外工作使他没有时间呆在暗房里,于是暗房的工作就落到了妹妹方澄敏的手上。正是因为方澄敏介⼊了方大曾的工作,于是在方大曾消失之后,他的大量作品完好无损地活了下来。方澄敏如同珍蔵着对哥哥的记忆一样,珍蔵着方大曾失踪前留下的全部底片。在经历了抗⽇战争、国內战争、‮国全‬解放、大跃进和文化大⾰命的种种动和磨难之后,方澄敏从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经历到了一位⽩发苍苍的老人,而方大曾的作品在妹妹的保护下仍然年轻和生机。与时代健忘的记忆绝然不同的是,方澄敏有关哥哥的个人记忆经久不衰,它不会因为方大曾的消失和刊登过他作品的报刊的消失而衰落。方大曾在方澄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而且像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扎越深。对方澄敏来说,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哥哥的形象,差不多是一个凝聚了所有男魅力的形象。

  《摄影家》杂志所刊登的方大曾的58幅作品,只是方澄敏保存的约一千张120底片中的有限选择。就像露出海面的一角可以使人领略海⽔中隐蔵的冰山那样,这58幅才华横溢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遥远时代的风格。战前宁静的前线,一个士兵背着上了剌刀的长站在掩体里;运送补给品的民夫散漫地走在⾼山之下;车站前移防的士兵,脸上匆忙的神⾊显示了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命运;寒冷的冬天里,一个死者的断臂如同折断后枯⼲的树枝,另一个活着的人正在剥去他⾝上的棉⾐;戴着防毒面罩的化学战;行走的军人和站在墙边的百姓;战争中的走私;‮威示‬的人群;樵夫;农夫;船夫;码头工人;⽇本女;军乐队;坐在长城上的孩子;海⽔中嘻笑的孩子;井底的矿工;烈⽇下⾚⾝裸体的纤夫;城市里的搬运工;集市;赶集的人和马车;一个⽗亲和他的五个儿子;一个⺟亲和她没有穿子的女儿;纺织女工;蒙古女子;王爷女儿的婚礼;兴⾼彩烈的西蔵小喇嘛。从画面上看,方大曾的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抓拍的方式来完成,可是来自镜框的感觉又使人觉得这些作品的构图是精心设计的。将快门按下时的瞬间感觉和构图时的有成竹合二为一,这就是方大曾留给我们的不朽经历。

  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这些精美的画面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旧式的火车,早已消失了的码头和工厂,布満缆绳的帆船,荒凉的土地,旧时代的‮场战‬和兵器,还有旧时代的生活和风尚。然而那些在一瞬间被固定到画面中的⾝影、面容和眼神,却有着持之以恒的生机。他们神⾊中的乐、⿇木、安详和动;他们⾝影中的艰辛、疲惫、匆忙和悠然自得;都像他们的面容一样为我们所悉,都像今天人们的神⾊和⾝影。这些三十年代的形象和今天的形象有着奇妙的一致,仿佛他们已经从半个多世纪前的120底片里脫颖而出,从他们陈旧的服装和陈旧的城市里脫颖而出,成为了今天的人们。这些在那个已经消失的时代里留下自己瞬间形象的人,在今天可能大多已经辞世而去,就像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街道和房屋,那些消失了的车站和码头。当一切都消失之后,方大曾的作品告诉我们,有一点始终不会消失,这就是人的神⾊和⾝影,它们正在世代相传。

  直到现在,方澄敏仍然不能完全接受哥哥已经死去的事实,她內心深处始终隐蔵着一个幻想:有一天她的哥哥就像当年突然消失那样,会突然地出现在她的面前。《摄影家》杂志所编辑的方大曾专辑里,第一幅照片就是⽩发苍苍的方澄敏手里拿着一幅方大曾的自拍像──年轻的方大曾坐在马上,既像是出发也像是归来。照片中的方澄敏站在门口,她期待着方大曾归来的眼神,与其说是一个妹妹的眼神,不如说是一个祖⺟的眼神了。两幅画面重叠到一起,使遥远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在有了可靠的连接,或者说使消失的过去逐渐地成为了今天的存在。这似乎是人们的记忆存在时的理由,过去时代的人和事为什么总是魂不散?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影响着后来者的思维和生活。这样的经历不只是存在于方大曾和方澄敏兄妹之间。我的意思是说,无论是遭受了命运背叛的人,还是深得命运青睐的人,他们都会时刻感受着那些消失了的过去所带来的冲击。

  汤姆·福特是另一个例子,这是一位来自‮国美‬德克萨斯州的时装设计师,他是一个迅速成功者的典型,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一个已经衰落了的服装品牌──古奇,重获辉煌。汤姆·福特显然是另外一种形象,与方大曾将自己的才华和三十年代一起消失的命运绝然不同,汤姆?福特代表了九十年代的时尚、财富、荣耀和任,他属于那类向自己所处时代支取了一切的幸运儿,他年纪轻轻就应有尽有,于是对他来说幸福反而微不⾜道,他认为只要躺在家中的上,让爱⽝陪着看看电视就是真正的幸福。而历经磨难来到了生命尾声的方澄敏,真正的幸福就是能够看到哥哥的作品获得出版的机会。只有这样,方澄敏才会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消失的方大曾归来了。

  汤姆·福特也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得过去的归来,虽然他的情感和方澄敏的情感犹如天壤之别,不过他确实也这样做了。他在接受《ELLE》杂志记者访问时,说‮国美‬妇女很感,可是很少有令人心动的姿⾊,他认为原因是她们的穿着总是过于规矩和正式。汤姆·福特接着说:“而在巴黎,罗马或马德里,只需看一个面容一般的妇女在颈部系一条简简单单的丝巾,就能从中看出她的祖先曾穿着花边袖口和曳地长裙。”

  让一个在今天大街上行走的妇女,以脖子上的一条简单的丝巾描绘出她们已经消失了的祖先,以及那个充満了花边袖口和曳地长裙的时代。汤姆·福特表达了他职业的才华,他将自己对服装的理解,轻松地融⼊到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历史的理解之中。与此同时,他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记忆出发时的方式,如何从某一点走向不可预测的广阔,就像一叶见秋那样。汤姆·福特的方式也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方式。《追忆似⽔年华》里德·盖尔芒特夫人的名字就像是一片可以预测秋天的树叶。这个名字给普鲁斯特带来了七、八个迥然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又勾起了无边的往事。于是,一位女士的经历和一个家族的经历,在这个名字里层层叠叠和⾊彩斑斓地生长出来。那个著名的有关小玛德兰点心的篇章也是同样如此,对一块点心的品尝,会勾起很多散漫的记忆。普鲁斯特在他那部漫长的小说里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段落,这些段落⾜以说明他是如何从此刻抵达以往的经历,其实这也是人们共同的习惯。在其中的一个段落里,普鲁斯特写道:“只有通过钟声才能意识到中午的康雷,通过供暖装置发出的哼声才能意识到清早的堂西埃尔。”

  马勒为女低音和乐队所作的声乐套曲《追悼亡儿之歌》,其追寻消失往事时的目光,显然不是汤姆?福特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目光,也不是他自己在《大地之歌》中寻找过去时代和遥远国度时的目光,马勒在这里的目光更像是伫立在门口的方澄敏的目光,一个失去了孩子的⽗亲和一个失去了哥哥的妹妹时常会神⾊一致。这是因为失去亲人的感受和寻找往事的感受绝然不同,前者失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后者想得到的只是一个形象。事实上,这一组哀婉动人的声乐套曲,来自于一个德国诗人和一个奥地利作曲家的完美结合。首先是德国诗人吕克特的不幸经历,他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悲伤和痛苦使他写下了100多首哀歌。然后是马勒的不幸,他在吕克特的诗作里读到了自己的旋律,于是他就将其中的五首谱写成曲,可是作品完成后不久,他的幼女就夭折了。悲哀的马勒将其不幸视为自己的责任,因为事先他写下了孩子之死的歌曲。吕克特的哀悼成为了马勒的预悼,不同的写作使诗歌和音乐结合成声乐,同样的不幸使两个不同的人在这部声乐套曲完成之后,成为了同一个人。

  只要读一下这组套曲的五首歌名,就不难感受到里面挣扎着哀婉的力量。“太再次升起在东方”;“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黯淡”;“当你亲爱的⺟亲进门来时”;“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了”;“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出门去”是不是因为悲伤蒙住了眼睛,才能够看清火焰的黯淡?而当太再次升起在东方的时候,当亲爱的⺟亲进门来的时候,亡儿又在何处?尤其是“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出门去”孩子生前的一次十分平常的风雨中出门,都会成为⽗亲一生的愧疚。曾经存在过的人和事一旦消失之后,总是这样使人倍感珍贵。马勒和吕克特的哀歌与其说是在抒发自己的悲伤,不如说是为了与死去的孩子继续相遇。有时候艺术作品和记忆一样,它们都可以使消失了的往事重新成为切实可信的存在。

  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恋往事的原因,因为消失的一切都会获得归来的权利。在文学和音乐的叙述里,在绘画和摄影的镜框里,在生活的回忆和梦境的闪现里,它们随时都会突然回来。于是诗人们,尤其是诗人热衷于到消失的世界里去寻找题材,然后在昑唱中让它们归来。贺拉斯写道:

  阿伽门农之前的英雄何止百千,

  谁曾得到你们一掬同情之泪,

  他们已深深埋进历史的长夜。

  再来读一读《亚美利加洲的爱》,聂鲁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在礼服和假发来到这里之前,

  只有大河,滔滔滚滚的大河;

  只有山岭,其突兀的起伏之中,

  飞鹰或积雪仿佛一动不动;

  只有气和密林,尚未有名字的

  雷鸣,以及星空下的邦巴斯草原。

  从古老的欧洲到不久前的美洲,贺拉斯和聂鲁达表达了人们源远流长的习惯──对传说和记忆的留恋。贺拉斯寻找的是消失在传说中的英雄,这比从现实中的消失更加令人不安,因为他们连一掬同情之泪都无法得到,只能埋进历史深深的长夜。聂鲁达寻找的是记忆,是关于美洲‮陆大‬的原始的记忆。在⾝穿礼服和头戴假发的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陆大‬曾经是那样的生机,是自然和野的生机。聂鲁达说人就是大地,人就是颤动的泥浆和奇布却的石头,人就是加勒比的歌和阿劳加的硅土。而且,就是在武器的把柄上,都铭刻着大地的缩影。

  人们追忆失去的亲友,回想着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者回首自己的往事,寻找消失了的过去;还有沉浸到历史和传说之中,去发现今天的存在和今天的意义。我感到不幸的理由总是多于乐的理由,就像眼泪比笑声更容易刻骨铭心,流⾎比流汗更令人难忘。于是历史和人生为我们总结出了两种态度,在如何对待消失的过去时,自古以来就是两种态度。一种是历史的态度,像荷马所说:“神祗编织不幸,是为了让后代不缺少昑唱的题材。”另一种是个人的人生态度,像马提亚尔所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荷马的态度和马提亚尔的态度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们之所以要找回消失了的过去,并不是为了再一次去承受,而是为了品尝。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一⽇ Www.NIlxS.CoM
上一章   高潮   下一章 ( 没有了 )
免费小说《高潮》是一本完本综合其它,完结小说高潮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高潮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综合其它”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