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 第一章 陈恭的担忧
|
逆流小说网 > 推理小说 > 风起陇西 作者:马伯庸 书号:43828 | 更新时间:2017/11/15 |
第一章 陈恭的担忧 | |
蜀汉建兴九年,一月六⽇。魏雍州陇西地区,上邽城。 陈恭皱着眉头摸了摸口,最近他总觉得心中很不安。 陈恭已经在陇西的土地上生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他就像是一粒其貌不扬的沙砾,不动声⾊地隐蔵在陇西太守府之中,扮演着一名平凡、低调的中层官吏。一直以来,这种生活都很平静,但最近周围环境开始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改变。这些变动很微妙,稍不留意就会被一个耝心的人忽略掉——而陈恭却不会,出于一名间谍的直觉,他从风中嗅到一丝飘散在上邽城中的不祥味道。 在过去一年里,陈恭⾝边有数名太守府的同僚以不同的理由被逐一调走,而他自己的职务也因太守府官僚结构的数次微调而有所变动。这些变化都很合乎情理,每一项人事变动或机构调整都有充⾜的理由,没什么可疑的地方。 然而陈恭却感觉到,每一次的变动似乎都让他获取报情的难度比以前增加了;这些彼此看似孤立的事件连缀在一起,仿佛在暗示幕后有什么人很小心、巧妙且不露痕迹地逐渐将他推离开核心报情领域。 “也许大限的⽇子终于到了吧…” 有时候陈恭也会如此不无悲观地想。六年来,他目睹了许多次同伴因⾝份怈露而被捕——最近一次是“⽩帝”⾕正的死亡——因此他早已经了觉悟。如果哪一天半夜突然有军人敲他房间的门,并对他说“以皇帝陛下的名义,你被捕了”他丝毫不会觉得惊讶,也不会觉得遗憾。他的工作成果已经⾜够丰硕了。 作为魏陇西郡太守府主记,他只是个循规蹈矩的官吏;而作为蜀汉司闻曹的间谍,陈恭可以说是功勋卓著。过去的一年里,魏、蜀两国先后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蜀汉一胜一平。陈恭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建兴八年的八月,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魏国决定对蜀汉进行一次规模空前的反攻,据大将军曹真的设想,魏国十二万大军将分成四路,从西城、子午⾕、斜⾕以及祁山向汉中展开向心攻击。 这一作战计划在处于廷议阶段时就被在邺城活动的“⾚帝”获知,而陈恭也在陇西据军队调动判断出魏军即将要有一次大的作战。结果在曹真从长安起程之前,这份作战计划的要点摘要就被送到了诸葛丞相的案头。早有准备的汉军在成固、⾚阪两地严阵以待。结果适逢雨季,道路泥泞,魏军在子午⾕完全无法前进,被迫全线撤退。 就在这时,陈恭敏锐地觉察到了魏军因撤退而在陇西造成的暂时真空,他在例行报告中指出:魏军刚刚经历过大规模行动,现在物资与士气损耗都相当的大。如果能趁这一机会在雍州西部发动一次攻势,疲惫不堪的陇西守军将无力阻挡。 这一意见最终得到了采纳,诸葛丞相立刻派遣魏延对位于陇西西侧的溪展开攻击。负责陇西防务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曜得知以后,匆忙集结队部前往救援。很不幸的是,他们起兵⽇期和具体队部数量再一次怈露,陈恭将这些报情及时送到了魏延手里。 魏延凭借报情上的优势,在溪附近打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伏击战,让郭淮与费曜的救援军团伤亡惨重。溪和居住在那里的诸羌部落尽归蜀汉所有。这一役的失败让大部分羌族都倒向了蜀汉一侧,曹魏在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一直被这一失败所导致的民族问题而困扰。 这对于蜀汉来说,这是一次值得庆贺的胜利;而对于陈恭来说,除了成就感还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那一连串令人不安的人事调整与职务变动就是从溪战役以后开始的,陈恭没法不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他意识到可能有人已经嗅出了他的踪迹。 每次想到这里,陈恭就会想到间军司马郭刚那双如鹰隼一般锐利的双眼。这个年轻人绝不简单,他到任陇西以后给陈恭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烦,甚至死了⽩帝。这么多次重大报情外怈,不可能不引起郭刚的注意。迟早这些巧合的片断会被郭刚拼凑起来,那将会是陈恭的末⽇。 位于南郑的司闻曹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东曹掾姚柚、司闻司司丞辑以及陇西分司从事马信都曾经表示,只要陈恭愿意,司闻曹可以立刻把他接回汉中。陈恭一直在犹豫,一方面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自己已经被怀疑,也许一切只是错觉与巧合;另外一方面,诸葛丞相今后在陇西的军事行动会很频繁,他多留一⽇,就能给蜀汉的成功多添一分可能。 于是他婉拒了这些关心,继续留在了上邽。 “文礼兄,你在想什么呢?” 站在他旁边的同僚孙令好奇地问道。陈恭赶紧把思绪收回来,淡淡地答道:“没什么,昨天觉睡的时候可能受了点风寒。” “那可得小心。”孙令好心地提醒道“下个月邺城的巡阅使就要到了,这节骨眼上可不能有什么差池呐。” 陈恭冲他做了一个放心的手势,继续朝前方看去。在他们两个的眼前是堆积如山的青条石块与未切割好的原木,几十名工人在木石之间来回走动吆喝,満载着货物的马车与牛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进料场,发出大巨的隆隆声。 鉴于魏国近一年里在陇西地区遭受的一连串挫折,大将军曹真决心从本上巩固这一个地区的防守力量。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大量优质建筑材料从各地被调拨到上邽,用以巩固祁山一线的城防。朝廷计划于三月份派遣巡阅使前往陇西视察执行情况,雍州刺史郭淮希望在巡阅使到来之前能把工程做得好看一些,于是命令各地施工加班加点。这监工督促的职责,自然就庒在了太守府这些文吏⾝上了。 每开进来一辆车,孙令就在竹简上划上一笔,他的竹片上已经密密⿇⿇地有几十道黑线。划到后来,他晃晃有些酸疼的手腕,对陈恭抱怨道:“咱们怎么也是清谈的读书人,那个郭刺史居然把我们当成小吏一样使唤,做这样耝鄙之事,真是叫天下士人寒心。” 陈恭好像没听见他在说话,头也不抬地飞速登记着不断增加的条石与原木库存,过了半天才偏过头对孙令说:“现在进⼊的车子数量有多少了?” “噢,我看看,总共是四十三辆。青石车二十辆,原木车二十三辆。” “城西乙段的施工预定今天晚上才会来提料,可照现在的运送速度,恐怕不到申时料场就会爆満了。你能不能去一趟太守府?让他们尽快通知下一批次的运队把材料改卸到城西。省下来的车次也好尽早调去运砂土,那边已经等的不耐烦了。” “可这跟规定不合吧?律令是说所有的石木都要通过这个料场登记,然后才能调拨。”孙令胆怯地说“若是认真追究起来,这可是侵呑物资的大罪阿。” “所以才要去太守府报备…算了,我自己去吧,你帮我看着点库存容量,若是超过八成,就别让他们往里运了。” 陈恭说完站起⾝来,暗自摇了头摇,这些“士人”平⽇里只会清谈,一涉及到实务则束手无策。孙令前几个月去了趟关中,回来以后对何晏、夏侯玄等清谈名流崇拜得不得了,从此也开始放弃儒学,而起了老庄,整⽇里头摇晃脑说些和现实一点也不沾边的东西。 不过这对陈恭反而是件好事。有这么一个好清谈的懒散同僚,他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事务,获得报情的机会也就更多。 于是陈恭又嘱咐了孙令两句,叫人套了一辆马车,上车直奔太守府。 太守府在这个时间也是异常地繁忙,文吏与军人进进出出,手里捧的不是文书就是虎符。陈恭跟守卫打了声招呼,轻车路地迈进太守府內院。这里原本是上邽的县治所,从格局和装潢来看都显得狭小寒碜,无法容纳整个郡守的编制;所以许多功能部门都被剥离出去,如今在这里的只剩几个核心部门而已。 通往太守府度支曹的走廊很狭窄,当两个人相向而行的话,必须要有一个人让开才可以。在这种官僚世界里,通行的优先权自然是以官秩来决定的。一名穿着素袍的小吏恭敬地侧过⾝去腾出空间,陈恭冲他略一点头,径直朝着走廊尽头的木门走去。 当他快接近木门的时候,门忽然吱呀一声从里面被推开。然后陈恭看到郭刚出现在自己面前。 其实第一眼陈恭本没有认出是郭刚,因为这个人今天破天荒地没有穿戎装,而是一⾝绛⾊便装,这让他的煞气削减了不少,唯有那一双锐利的眼神丝毫没有变。看到最危险的敌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经验老道的陈恭丝毫没有把惊慌显露在脸上,而是恭敬地把⾝子朝右侧靠去,为郭刚让出一条路来。 郭刚⾼傲的眼神只在陈恭⾝上停留了一瞬间,然后他一言不发地朝前走去,连谢也不谢,这名小小的主记看起来本不值得他凝神关注——这也是陈恭所乐见的。等到郭刚与他擦肩而过,陈恭这才走过去迈进度支曹的房间,随手把门关上。 陈恭不是神仙,背后也没有长眼睛;他不知道就在他关门的一刹那,原本一直朝前走去的郭刚猛然停下了脚步,扭过头来向陈恭消失的房门投以冷冷的一瞥。这一瞥就像是西凉冬季的朔风一样,寒冷、锋利而且穿透力极強。 在郭刚⾝后的人无法继续移动,又不敢打扰这名间军司马,于是只能惶惑不安地站在原地。一直到郭刚把视线收回来,他们才慌忙躲到走廊一旁,给他让出⾜够的空间行走。郭刚毫不客气地走出去,视线一直平视前方。 在太守府门口,一匹轻装的西凉骏马与两名侍卫正立在府前的幡杆前等候。一见郭刚走出来,其中一名侍卫了上去。 郭刚一边将⽪制搭带扣到马匹上,一边问那名侍卫: “最近监视有什么进展吗?” “没有。从开始监视到现在,陈主记没有什么可疑的行动。” “他没有和什么可疑的人接触过?” “没有,平时与他来往的都是太守府的同僚。”侍卫说到这里,迟疑了一下,说:“以小人的感觉,陈主记是蜀国间谍的可能很低。” “这说明他也许是个老手。”郭刚一手扶住马鞍,丝毫不为所动“监视不能放松,等到我从颖川回来再做定论。” 侍卫不再争辩,两个人各退两步,抱拳齐声道:“恭送郭大人。”郭刚翻⾝上马,又叮嘱了几句,一扬鞭子,骏马飞也似的绝尘而去。 郭刚对陈恭的怀疑始于建兴八年。那一年魏军在军事上的屡屡失利让郭刚怀疑蜀军是否掌握着什么王牌;当他的叔⽗郭淮在溪被伏击而导致大败以后,郭刚确信在上邽內部一定存在着一条向蜀国输送报情的管道,这条管道的运作人很可能就是前年在搜捕“⽩帝”行动中逃脫的那名蜀国“夜枭” 于是郭刚在郭淮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针对上邽的秘密排查。这一次排查的范围涵盖了整个军方与文官系统,每一道公文的传阅记录、每一个可能怈密的环节、每一个可能接触到资料的人员都被一丝不苟地检验了数遍。这项行动持续了两个月,郭刚锁定了五名有可能是“夜枭”的员官,然后将范围缩小到三名,其中陈恭的名字在名单最端顶。 郭刚发现,几乎所有涉及到重大怈漏的报情都与陈恭之间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很模糊,孤立来看更像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反复出现,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着某种內在联系了。 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郭刚不能贸然对陈恭采取行动——两年以来的磨练让这名年轻人变得比以前审慎得多。于是他一边派人对陈恭进行隐蔽的监视,一边不动声⾊地把他隔离;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而是通过数次微妙的人事调整逐渐剥夺他接触机密文件的可能。现阶段他可不想让这只夜枭觉察到鸟笼已经编织好了。 郭刚发誓一定要把这只夜枭抓到,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为了替他所尊敬的叔⽗挽回名誉。 现在郭刚还需要确认一件事:陈恭的⾝份背景。这就是他决定亲自前往陈恭籍贯所在地颖川进行调查的目的。 颖川郡位于中原腹地,拥有将近三万户人口,相当富庶,是曹魏重要的粮食产地,其赋税也是支撑庞大军事开销的支柱之一。再加上魏国早期的智囊团成员比如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等,均是颖川出⾝,这让颖川郡与其他郡县相比有了卓然不同的地位。 据陈恭的履历,他出生于汉建安六年,出生地点是颖川郡的许县。建安二十五年,十九岁的他随⽗陈纪前往汉中。结果半路遭遇了山贼,队伍中的同伴全部遇难,唯有年纪最小的他活了下来。后来他一直留在了陇西,因为读过书,被天⽔太守府任命为书吏,从此一步一步升到现在主记的位置。 郭刚在一月二十⽇抵达了颖川的治所许昌。陈恭是来自于颖川许昌的陈氏一族。陈姓在许昌是大姓,现任司空的陈群籍贯就是颖川许昌,与陈恭算是大同宗。不过陈恭的档案上并没有写明自己是属于哪一支——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原地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战,汉时期的户籍已经所剩无几。 他风尘仆仆地在太守府前下马,向门卫通报了自己的⾝份。过不多时,一位员官了出来,这个人尖嘴猴腮,两撇短髭在鼻子下面呈八字,一颗不讨人喜的黑痣挂在右眼下方。 “郭大人是么?” 在得到郭刚肯定的答复以后,那个人热情地拱了拱手,自我介绍道:“我是颖川太守府的门下循行韩升,字伯先,常太守派我来接待您。” 郭刚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表情僵硬。这一半原因是他本⾝的个使然,一半原因则是因为长途跋涉的关系。 韩升见他一脸疲态,关切地问他要不要先去驿舍休息一下。郭刚摆摆手,表示先要去见太守。于是韩升吩咐两名仆役牵走郭刚的坐骑,然后带着他进⼊太守府。 相比起陇西寒酸的太守府,颖川太守府可以算得上相当奢华了。其主体建筑底部光台基就有将近一丈⾼,用大石砌成,上面还有起凸纹饰。台基上的走廊边缘都安有汉⽩⽟栏杆。正厅开间有六个之多,屋顶是双坡结构,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看上去相当恢宏。 两个人在正厅里等候了片刻,一名侍卫跑过来通报说常太守驾到。然后就看到一个五十多岁、体态臃肿的员官步⼊正厅,他就是颖川太守常俨。 常俨进厅以后,双手垂在肚子上,抬起眼⽪先打量了郭刚一番,见他一⾝尘土,表情就变得不太好看。 “你是从陇西来的?” 常俨的语气里充満了轻蔑,对于颖川这样中原大郡来说,陇西是一个偏僻落后而且缺乏教化的乡下地方。 “是,这里是协理文书,请您过目。”郭刚装作没有觉察到这种态度,起⾝立正,然后双手把文书给了常俨。 常俨接过文书打开一看,先注意到了这份文书的签发人是雍州刺史郭淮,连忙问道:“郭刺史是你…”“是叔⽗。” 听到郭刚这么说,常俨的表情变的稍微和蔼一点。他拿起文书仔细看了一遍“唔”了几声,然后用肥厚的手指擦了擦印鉴,好像怕这文书是伪造的。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条斯理地对郭淮说:“事情我大概了解了,我会派人协助你的工作。” “谢谢大人。” “不过…有件事你最好注意,陈姓是本郡的大族,陈群大人也是本郡出⾝。你可不要有什么得罪他们的地方,不然就会闹出大子了。” “我会注意的。” “伯先呐,那么这件事就给你去协助吧。” 韩升赶紧点头称是。郭刚心里清楚“门下循行”是太守府的一个虚衔,没有实际职务,实际上只是纳⼊官僚正式编制里的食客罢了。常俨派了一个门下循行协助工作,明摆着没把他放在眼里。“也好,只要不给我找⿇烦就够了。”郭刚心想。 常俨说完以后就离开了正厅,韩升则带着郭刚回到了专设的驿舍。郭刚在驿舍里稍微洗了洗脸,将行囊里必要的东西拿出来整理好,然后小憩了一会。一直到中午他才醒过来,觉得旅途的疲劳全消失了,现在他已经进⼊工作状态。 韩升恰好也在这时候来到他的房间,这位食客笑眯眯地对郭刚说已经为他备下了酒菜与歌姬。 “下午若是大人有趣兴,我们可去许昌城內转转,今天有个集市颇为热闹,你在陇西可是看不到这样繁华的。” “不必了。”郭刚冷淡地谢绝了这一邀请,他对这些东西丝毫没有趣兴“我们开始调查吧。”韩升不太⾼兴地扯了扯自己的短髭,只得表示同意。 韩升带领郭刚来到太守府隔壁的户部,这里存放着颖川两万余户的户籍资料,分成民籍、军籍和士籍三种。 “那么,您想从哪里开始查起呢?” “从士籍开始吧。”郭刚回答,士籍记载的是名门大族的资料。陈恭有很大可能是属于士族其中的一支。 韩升吩咐书吏从书架上取来以朱⾊套封的户籍档案,这是士族的标记。郭刚翻开索引,很快找到了“许昌陈姓”的条目。首先开列的就是当朝司空陈群一支,接下来开列了旁支共计七家,各家代系都很详尽。 但是里面并没有陈恭这个名字,也没有他⽗亲陈纪的名字。 郭刚忽然注意到,陈群的⽗亲叫做陈纪,与陈恭的⽗亲名字一样。如果这两个人是一族的话,重名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一个必然要避讳。换句话说,陈恭的家族应该不大可能会是士族。 接着郭刚又叫人捧来民籍和军籍的簿子,从头查到尾。这是一项艰苦乏味的工作,郭刚、韩升与三名官吏花了差不多整个下午,一共查到了三个叫陈恭的人。但其中一个今年才六岁,另外一个已经于去年去世,第三个就在本郡任公职,这三个都与陇西的那个陈恭无关。而名字叫陈纪的人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陈群的⽗亲。 “这份户籍是哪一年做的?”郭刚问。旁边一位老书吏回答是⻩初二年造的册。 “造册的底本呢?” “没有底本,汉时户籍已经全部散逸;⻩初二年的造册是以文帝陛下登基那年的户口统计为基础的。” 郭刚飞快地心算了一下。陈恭今年三十一岁,据他在档案中的履历记载,他离开许昌前往凉州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当时他十九岁。也就是说,⻩初元年颖川郡重新进行人口普查,编造名册的时候,二十岁的陈恭已经开始在陇西生活了。那么颖川的户籍没有他的名字也不⾜为怪。 “那么有可能查到他在颖川的族人亲戚么?”郭刚皱起眉头问道。老书吏面露难⾊:“户籍名册上只记录本家属户,如果想查找族人之间的联系,那还得去各家去查家谱。如果不知道具体人家的话…” 许昌一共有六千户人,其中陈姓户籍一共有七百户,虽然其中九成源流都来自于齐田轸,但演至今⽇已经分化成二十几个分支。如果将这些族谱拿来一一查验,那工作量将会大到不可想象。 “天下平靖才不过十几年,户籍流离也是在所难免,郭大人也不必这么失望嘛。” 韩升一脸轻松地劝道,郭刚扳扳自己的指关节,沉昑了一下,简单而又不容置疑地说道:“那我们就一家一家查下来好了。”韩升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于是哈哈大笑起来,一直到他看到那个人的表情,才知道他是认真的。 从一月二十一⽇开始,郭刚与韩升开始了调查许昌陈氏族谱的漫长历程。他们携带着太守府的公文前往每一个负责保存本家族谱的人家,要求家长开放族谱,然后大海捞针般地一代一代地查下来。户籍名册里只记载了⻩初以后生活在许昌的人口,若要想知道陈恭以前是否在颖川居住,唯一可靠的记录就唯有族谱了。 有的人家很慡快地就答应了郭刚的要求;而有的人家则对外人查阅族谱十分抗拒,有的大户人家还十分傲慢地要求郭刚在祠堂前向祖先告罪,才准许他浏览族谱。甚至有一户陈姓不允许在存放族谱的屋子里点火烛,又不允许把族谱带出屋子去,郭刚只能在黑暗中拼命瞪着眼睛才能看清⻩纸上的蝇头小楷,一天下来眼睛疼得流泪不止。 这种艰苦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十天。一直到二月二⽇,调查才初步有了头绪。在一个名叫陈芳的许昌医师家的族谱中,郭刚发现其中有了记载。据这份族谱,陈芳的祖⽗叫陈东,陈东生有三子,大儿子是陈芳的⽗亲陈耀;次子陈襄,早卒;第三个儿子名字就叫做陈纪,陈纪的下面则赫然写着陈恭的名字。 “陈恭或陈纪,这两个人你可曾见过吗?” 郭刚指着这个记载问陈芳。这名医师回忆了一阵,回答说自他⽗亲那辈开始,就与其他兄弟分家,据说还为此大吵过一架,所以两家并不经常来往。他只是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见到过一次陈纪和他的堂兄弟陈恭,除此以外再没什么印象了。 “你听说过他们在建安二十五年前往陇西的事吗?” “听说过,不过也只限于知道这件事罢了。后来据说他们遭了山贼袭击,全死了。”这名医师茫然的表情表明他对陈纪一系的变迁漠不关心。目前为止,这与陈恭本人提供的履历完全符合。 “那么陈纪在许昌居住时的住所你知道么?” “应该是在城西的老屋吧,我爷爷陈东去世的时候,我⽗亲分得的是这间宅第,而城西的祖屋则给了我三叔。” 陈芳给郭刚画了一张详细的地图,不过他说他也有许多年没去过那间老屋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郭刚和韩升从陈芳家出来,立刻马不停蹄地直奔城西。据陈芳的地图,这间老屋是在城西郊外一个叫泽丘的村子,大约半个时辰路程。这是一个典型中原特⾊的小村落,大多是土房,放眼望过去一片土⻩⾊,⻩土街道⾼低不平,遍地都是土坑与牲畜的粪便。在村子的⼊口处还有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小型坞堡,算是村子里最醒目的建筑了。 两个人进了村子之后,首先找到了村中的里长。里长听过郭刚说明来意以后,眯起了眼睛,指指远处一棵大树,道:“陈家祖屋就是在那里,不过现在已经换了人家。” 目前居住在这里的是一户赵姓人家,户主叫赵黑,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郭刚找上门的时候,他正在喂猪。一看到里长陪着两个面⾊严峻的陌生人进了自家大门,赵黑吓得有点不知所措,两只手不知该搁到哪里好,脸⾊煞⽩。 “老赵,别害怕,这两位大人来只是想问你几个问题。”里长安慰他道。赵黑这才稍微放松了点。郭刚左右环顾了一下,这间祖屋除了面积大一点,房顶多铺了一层茅草以外,与普通的平民土房无异。 “你是什么时候搬来这里的?” “大约是⻩初二年吧。” “那么你是经谁的手买下这间房子的?” “…呃…是县里分配的。”赵黑紧张地回答。郭刚露出疑惑的表情,里长看了一眼韩升,把郭刚拉到一旁小声说道:“是这样,⻩初元年文帝陛下登基的时候,这里曾经爆发过一场瘟疫,死了不少人。因为文帝陛下新登基,谁也不敢将这件事情上报,于是太守府就从并州招募了一些流民过来安置,以补齐户籍差额。” “就是说,现在这里的人,都是⻩初元年那场瘟疫以后才迁移来的喽?”郭刚有些失望地问。 “差不多吧,我也是那时候过来的。” “在这之前,这间屋子是谁居住的?” 里长摇头摇回答:“不知道…”这时赵黑胆怯地把手举了起来,郭刚示意他说话,赵黑说:“我想起一个人来,他大概是村子里唯一一个在⻩初之前就住在这里的人了。” “是谁?” “乔老。” 乔老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须发皆⽩,是那一场席卷整个泽丘村的瘟疫中唯一的幸存者。他的家人全部都死于瘟疫,县里安置他到村东墓地里去看坟。这个茕茕孑立的老头平时很少跟村子里的新移民来往,只有赵黑见他可怜,经常给他送去一些食物和⾐服。 郭刚、韩升、里长在赵黑的带领下赶到村子东头的墓地,远远看到一个披着破烂羊⽪袄的老头蹲在墓地边缘的一块大石上,手里拿着竹竿晃动,竹竿的端顶是三⾊的招魂彩带。 众人走到跟前,老人仍旧浑然不觉。赵黑走到乔老边上,趴到老人耳朵边大喊了几声,乔老这才缓缓地转过头来,两只眼睛浑浊不堪。 “你问问他,是否还记得居住在陈氏祖屋里的陈纪、陈恭⽗子俩?”郭刚吩咐赵黑,赵黑又趴到老人耳边喊了几声。老人含含糊糊嘟哝出几句话来。 “他说了什么?”韩升急切地问。 “他说好像记得。” 赵黑的话模棱两可,郭刚焦躁地让他叫乔老好好想想。乔老沉默了半天,忽然喉咙里呼噜呼噜,啐地一声,一口浓痰直直飞到对面的墓碑上面,嘴里咕哝了一下。 “他说那个陈纪还欠他两吊零七个钱。”赵黑说。郭刚焦躁地问:“其他还能想起来什么事情?” 乔老的记忆很零散,他对于一些细节记得相当清晰,对于其他一些细节则似乎完全忘记了。赵黑又问了他几次,他回答的不是很含糊,就是特别清楚却毫无用处。 郭刚看起来非常失望,他挥挥手,表示差不多可以离开。就在这时,乔老又吐出一口痰,嘴里汹汹地骂了一句。赵黑侧耳去听,然后抬头对郭刚说:“乔老说,陈家的生姜子烧过他的棉⾐,⾜烧了三个大洞。” 郭刚停住了脚步。 “什么?生姜子?这是什么意思?” 韩升在一旁连忙给他解释道:“这是鄙州的风俗,妇女孕怀的时候若是吃了生姜,便会生出六指;吃了野兔⾁,便会生出豁。所以民间管六指的小孩子叫做生姜子。” “赵黑,你再问问他,陈家的孩子,是否确实是六指。” 赵黑赶紧又俯下⾝子去问,这一次乔老的答复非常坚定,并补充说是长在右手,接着开始数落这个生姜子捉弄他的恶行。 郭刚没有再听这些絮絮叨叨,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金饼递给赵黑,让他好好给这个老人送终,然后一言不发地转⾝离去。 他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陇西那位“陈恭”的右手是正常的五指,而且没有任何伤痕。 现在郭刚要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尽快返回陇西。 wWW.nIlXs.cOm |
上一章 风起陇西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风起陇西》是一本完本推理小说,完结小说风起陇西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风起陇西的免费推理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推理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