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 第三章 远行与暗
|
逆流小说网 > 推理小说 > 风起陇西 作者:马伯庸 书号:43828 | 更新时间:2017/11/15 |
第三章 远行与暗流 | |
四月二十四⽇,荀诩到任武昌的第七⽇。 荀诩在太刚升至天顶的时候从敦睦馆走出来,朝着城里最繁华的朱雀区步行而去。他今天穿了一⾝不起眼的浅⻩⾊短袍,并按照吴人的习惯将襟开解一半,两边朝衬里各折过去一寸。这是因为江东天气已经转暖,将襟开解保持风气畅通,人不容易出汗。他用一条束在间的布带将袍子的下摆扎起来,这样行走起来更加灵活。 从一出门,荀诩就注意到敦睦馆对面的槐树下有两个农夫装束的人从地上站了起来,远远地在后面跟着。他知道这两个人是东吴派来监视自己的,心中毫不惊讶,面⾊如常地继续沿着大街缓步而行——针对敦睦馆人员的监视这早就是一个双方心照不宣的秘密。张观甚至告诉他万一在武昌城里了路,还可以找这些形影不离的跟踪者问路。 张观还告诉荀诩一件趣事:曾经有一次馆內的一名书吏外出办事,办事地点与其中一名跟踪者的家相邻。那名不幸的跟踪者在监视途中正好见到自己的老婆与别的男人偷情,一时没控制住情绪冲进去捉奷,两个人撕打起来,最后反而被那名书吏劝解并报了官。这件事一直让吴国的报情机构面上无光。 从宣门附近的敦睦馆向南走到武昌內河的朱雀门一共有五里路,这段街道被称为御苑路。这条路两侧多为东吴官署与驻军营地;当苑路到达朱雀门以后,依着內河的走势左右伸出两个分支,形成长贞与衢塘两个商业区与居民区。那里是武昌最繁华的地区。 荀诩顺着苑路不紧不慢地走着,越靠近朱雀门街上就越繁华,行人商贩以及过往的车马也越来越多。那两名跟踪者仍旧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每次荀诩一回头,他们立刻就转过脸朝两侧的店铺看去。 “很拙劣。”荀诩暗自评价,同时觉得有些不耐烦,决定把这两个讨厌的家伙甩掉。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这让跟踪者有些惊慌,不由得也紧跟了上去,这一下让他们的跟踪彻底暴露。荀诩回过头去,笑眯眯地冲他们挥了挥手,飞快地在前面路口向右转去。 两名追踪者大吃一惊,连忙追上去。他们看到荀诩的背影在一家织锦铺前晾着的锦⾐之间闪了一下就消失了,急忙耝暴地推开⾝边的行人,迈开大步穷追不舍。恰好这时候一名吴国员官的队伍从街道的另外一头开了过来,整个队伍长约六十步,两名⾼举五⾊木的仪仗兵走在前头,两侧手持⽪鞭的骑兵喝令行人让开,员官的大轿子则在队伍中间。 武昌的苑路央中为青砖铺就,是皇帝与员官出行时专用的驰道。道路两旁种有槐树,还有深两三尺宽两尺的两排御沟以分隔两侧平民通道与驰道。荀诩算准时机,赶在员官队伍通过街口之前的一瞬间飞快跃过御沟,冲到了街道对面,他灵活的装束帮了大忙。跟踪者发现了他,但是已经晚了,仪仗队伍恰好开到了他们与荀诩之间。他们企图也跳过御沟顺着驰道冲过去,但立刻就被护卫的骑兵用鞭子菗了回来,疼得呲牙咧嘴。 等员官的队伍走过驰道以后,街道对面的荀诩已经消失了。两个跟踪者面面相觑,站在原地愣了一阵,然后悻悻地转⾝离开。 “这不太正常…” 躲蔵在对面酒家二楼的荀诩居⾼临下地望着他们离去,觉得不可思议。在双方都了解彼此存在的前提下,跟踪者的目的不再是秘密追踪目标,而是明⽩无误地紧贴着目标,阻止目标进行任何报情易或者秘密活动。换句话说,这类跟踪者不会在意自己被发现与否,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紧跟目标,时刻给予其庒力。 而眼前这两名跟踪者却在短暂的失利后就撤退了,这实在不正常。按照常理,他们应该立刻向街道的两头跑去以确认目标没有跟丢,或者呼唤后援小组进⼊这一侧街边的店铺寻找目标踪迹。 是他们不够专业,还是… 荀诩一边想着一边走下酒楼,从后门溜了出去。他看看周围没有可疑的人,轻车路地继续朝前走去。在过去的几天里,他已经将武昌的地图记得滚瓜烂,自己也实地走过几趟,现在本无需向导就可以行动自如。 他穿过两条小巷,回到了苑路主街之上,并向右边的“衢塘”区转去,和许多平民挤在一堆。一路上各式各样的店铺很多,荀诩绕有趣兴地不时驻⾜观望,有时候还与卖东西的小商贩谈几句,看起来他似乎真的只是来逛街罢了。他路过一家铜镜铺,铺子老板为了招徕生意,用丝线将几面三尺多宽的铜镜悬在铺子外面当幌子,明晃晃的格外醒目。荀诩似乎对这些铜镜十分有趣兴,他停下脚步凑近这几面铜镜看了一阵,忽然笑了。 通过铜镜,荀诩不需回头就能发现后面人群中隐蔵着另外一个追踪者。这名追踪者不知道荀诩正利用铜镜看着他,视线毫不忌讳地盯着荀诩的背影。 很明显这是东吴报情机构的一个小花招。跟踪者使用了双重跟踪,首先派两名并不专业的追踪者去跟踪目标;当他们被故意甩掉以后,目标就会放松警惕,放心地直接前往目的地,往往忽略到他其实还处于被另外一组秘密跟踪者的监视之下。 “这不过是吴人的一些小伎俩。”张观这样评价说,这样的花样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一个专业的报情人员不会因为甩脫了一两个追踪者就掉以轻心。 荀诩离开铜镜铺,继续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不知不觉中沿着苑路逛到了武昌河的一处渡口。 江东以⽔乡而著称,除了长江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小河流纵横,武昌城区也被一条宽阔的⽔道穿贯其间,这条叫武昌內河的⽔道上只有几座浮桥,所以大部分平民还是靠摆渡在河两岸穿行。 荀诩走到渡口的时候,等船的人已经聚集了二十多名,都挤在岸边望着从对面徐徐划过来的舢板。荀诩用余光瞟了一眼后面,看到那名跟踪者也如影随至,躲在拥挤的人群里。 这时候舢板快要靠岸了,渡口的船夫拿了一顶草帽开始挨个收钱。荀诩从怀里摸出一枚大泉铜钱扔到草帽里,船夫道了声谢,掏出一个用⽩萝卜刻成的印章在他手腕上印了一个“⽔”字,并告诉他在上岸之前不要擦掉,以备查验。追踪者见他买了船票,也赶紧掏出钱来如法炮制。 舢板摇摇晃晃地靠了岸,岸上的人将一条木踏板横在船与码头之间。舢板上的乘客轰轰沿着踏板下了船,甚至有急的人直接从船边跳到岸上,然后扬长而去。当乘客全部都下完以后,船夫挥手示意等船的人可以上去了。一时间人声鼎沸、飞鸭叫,两名船夫用竹杆摆在踏板两侧,以免有人被挤下⽔去。 荀诩首先登上船去,后面的人越涌越多,逐渐把他挤到了舢板边缘。那名跟踪者也挤上了船,和他隔了大约有七、八个人。整条舢板上都拥挤不堪,他没办法再靠近一点。 船夫见人上得差不多了,让岸边的人拿掉踏板,然后将舢板顶部用一细铁链与横贯河流两岸的耝铁链相连——这是为了防止舢板被⽔流冲开太远——大手一撑竹篙,舢板缓缓地离开了岸边,朝着对面开去。 就在舢板离开渡口三四尺的时候,荀诩突然从船边一下子跳回到了岸上。 这一变故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那个追踪者先是一愣,然后气急败坏地推开人群,但为时已晚。这时舢板离开渡口已经有将近两丈的距离,他怎么也不可能再跳回渡口。 舢板不能立即回头,于是这个可怜的追踪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望着站在渡口的荀诩慢慢远去… 甩脫这三名追踪者花了荀诩半个时辰。他看看天⾊,时候已经不早了,便返⾝离开渡口快步朝着预定的接头地点走去。 他真正的目的地是武昌城內东湖旁的青龙场。这是东湖湖畔一个宽阔的校场,今天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集市,武昌平民和附近郡县的人都纷纷赶来凑热闹。荀诩抵达的时候,集市已经开始半天了,到处人声鼎沸,吆喝声、叫喊声、骡马响鼻声、小孩哭闹声响成一片。西侧摆満了小商贩的杂货摊,既有海南诸国的杂香、细葛、明珠,也有产自幽燕的人参、⽪⽑;东侧是各式各样的小吃,中间则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看西域艺人的杂耍,并不时发出惊叹声。 荀诩走到卖小吃的地方看了一圈环境,径直走到了一家卖银耳汤圆的摊子前。这家摊子生意很兴隆,外面一字排开七八张方桌都坐満了客人,个个捧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吃得正。荀诩问老板也要了一碗,老板应和一声,下了十几个生汤圆下锅,煮了一小会儿,用漏勺搅了搅,然后捞起来盛到一个耝瓷大碗里,又浇了一勺糖藌⽔上去。 碗很烫,荀诩用两个袖口夹住碗走到一张木桌前说了声“借光”随手拉了一张胡坐下,慢慢吹碗里的热气。 “你来了?” 一个声音忽然从他背后传来,荀诩下意识地回头去看,声音又低声喝道:“不要转过头来!” 荀诩把头扭回去,若无其事地继续吹着碗里的热气。 “张观为什么没来?” “他另有任务,我是新到任的司闻曹功曹。从今天起我负责与你联络。” 荀诩回答。现在坐在他背后的这个人是敦睦馆在东吴官署內部发展的一名內线,经常为他们提供含金量很⾼的报情,以供蜀汉对吴决策的参考之用。更为难得的是,这名內线不是为了金钱而工作,他是个狂热的汉室支持者,因此可靠程度很⾼。 这个人很谨慎,与荀诩换了数个暗号,才对他完全放心。两个人就这么背对着背,各自对着自己的汤圆谈起来。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两个毫不相⼲的人。 “最近有消息么?” “最近吴国內部发生了一些事件,迟些时候这些事件会通过公开渠道公布,不过现阶段却只限于在江东官署內部流传。”那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用筷子拨弄着汤圆。 “这些事件是什么?” “他们发现了⻩龙。” “⻩龙?” “是的,在四月六⽇的时候,夏口有人宣称发现了⻩龙;四月八⽇,在武昌有人宣称看到了凤凰。这两起目击事件都被当做正式记录载⼊档案,并汇报给孙权。” “这听起来很荒谬。” “是,不过每件荒谬的事情背后总有一个原因,这两起事件很可能出自孙权本人或其亲信大臣的授意。事实上从年初开始,一直就有类似事件发生,频度很大。” 荀诩没吱声,他咽下一个汤圆,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还有,从三月中旬开始,流⼊武昌的奢侈品和建材数量明显增加了。上等织物从月平均三百匹上升到五百匹;珍珠与翡翠数量从二十件上升到四十件;枣木、檀木以及铜料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这些物资全部都是由与孙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大商号出面订购的…就在前天夜里,有两头黑⾊公牛从会稽运抵了武昌,被秘密送⼊宮城內厩。” “看起来似乎他们在酝酿什么大行动。” “你们敦睦馆一点也没得到消息吗?” “至少从合法渠道一点也没得到。” “唔,按照协议,汉与吴两国在进行重大行动前应该知会对方的。现在既然他们隐瞒着你们,显然是有什么与蜀国有关的事了。” “吴人就是喜搞些自作聪明的小动作…”荀诩这几天已经有了深刻体会。 “现在正式的通知还没有传达到我这里,说明那件事保密级别还是很⾼…不过各级员官都接到通知要求暂时不要离开武昌。” “了解了,那么陆逊等军方将领动向如何?” “陆逊本人已经动⾝来武昌,不过一部分驻屯柴桑的⽔军开始向巫、秭归等蜀吴边境地区调动。” “真的是‘小’动作呢…”荀诩一边感慨一边吃下最后一个汤圆。 谈话结束了,荀诩又问老板要了一碗汤圆,狼呑虎咽地吃掉。当他拍拍肚子満意地站起⾝来时,发现背后的人已经消失不见。从头到尾荀诩都恪守诺言没有转过头去看,所以他现在无从知道那个人究竟是已经离开了,还是仍旧留在人群的某个角落注视着自己。 在荀诩返回敦睦馆的途中,他很“巧合”地碰到了薛莹,后者一直在敦睦馆旁边守候,一看到荀诩立刻就上去了。荀诩见他过来,先发制人地打了个招呼:“哟,薛大人,别来无恙?” 薛莹也露出微笑,不过看上去多少有些僵硬:“荀大人好雅兴呐,今⽇在武昌城中游玩的如何?” “还好还好,只是沿着河边转了转,看了几处景⾊。” “呵呵,听说荀大人你本来想过河去逛逛,后来又变卦了?”薛莹眯起眼睛,显然他已经得到了部下的报告。 “您知道的,我这个人经常是临到最后还会突然改主意;若是有什么给您带来不方便的,还请多原谅。”荀诩一本正经地说,两个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薛莹谨慎地伸出一个指头在荀诩面前晃了晃,别有深意地说道:“荀大人,这武昌城有趣之处的确很多,不过若是自己随便走,可是会路的哟,到时候会出什么事就不是你我所能控制的了。” 荀诩拍拍⾝上的尘土,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反问:“不知道薛大人是以朋友的⾝份还是以秘府中书郞的⾝份来给我这么个忠告的?” “两者都是。” 面对这个寓意无穷的答案,荀诩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那么,祝您在武昌城內玩得愉快。”薛莹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祝福”的表情。 两个人的谈到此为止,薛莹拱手告辞,谁也没有把话挑明。既然是盟友关系,那么表面上的友好姿态还是要作一下的。荀诩知道只要没什么把柄落在薛莹手里,后者不敢对有外官⾝份的他怎么样——任何对蜀汉敦睦使及其幕僚的不敬都是对蜀汉府政的不敬。 荀诩忽然想到,敦睦馆在武昌的报情活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何以这一次会让薛莹这种级别的员官亲自来涉呢?联想到“那个人”的话,他心中的猜想又笃定了几分。 回到敦睦馆,他径直去了张观的署室。张观正在和郤正商谈一项关于要求东吴开放荆州南部四郡作为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声明草案,他见荀诩回来了,将⽑笔搁下,问一切是否顺利。 “接收报情很顺利,不过报情本⾝就很糟糕了。”荀诩一边说着,一边随手将门关上。张观和郤正见他说得严重,连忙中断手头的工作,正襟危坐。郤正还想让外面仆役给荀诩端杯茶过来,刚拿起唤铃就被荀诩用眼神制止住——他今天已经喝了两碗汤圆了。 “这一次的报情是什么?”张观习惯地把两只手抄在袖子里,沉稳地问。 荀诩将得来的报情复述了一遍,听完以后张观和郤正对视了一眼,表情都沉了下来,看来他们大概都意识到了其中的暗示。隔了半天,张观才缓缓开口:“荀功曹,以你的判断,这意味着什么?” “我想…孙权大概是打算称帝了吧。” 屋子里的另外两人听到他的话,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为了确认,张观把询问的目光转向郤正。后者引经据典地解释说历代皇帝登基的时候,都会宣称在各地发现了⻩龙、凤凰等祥瑞之物,这是为了论证帝位合法的舆论准备;而黑⾊公牛显然是用来祭天而用的“玄牡”是登基仪式上必备的祭牲。 “就是说,它们同时出现在武昌,不可能意味着其他任何事情?”张观皱起眉头。 “从古礼制来讲,正是如此。”郤正严肃地点了点头,不过他又提出一个疑问“这一次会不会又是虚惊?孙权想称帝又不是一年两年了,几乎每年都有臣子上表劝进——包括今年年初——但每一次孙权都不置可否。” 荀诩摇了头摇,用指头敲了敲案面:“可这一次孙权并没有将这些事情立刻公开,也没有知会我们,显然是做贼心虚;何况从这几个月运⼊武昌的物资来看,称帝甚至都已经到筹备登基大典的实质进程了——而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我看江东是铁了心要造成一个既成事实给我们。” 屋子里一下子陷⼊了不安的寂静,孙权称帝并不可怕,那只是个虚名,可怕的是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政治大地震。 蜀汉和东吴虽然属于对等的盟友关系,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联盟是在“兴复汉室”的框架之下进行合作的:蜀汉号称继承汉室正统,而东吴不过是汉室下的一个割据势力,比蜀汉低了一格;这一点吴国虽然有所不満,但也没有明确反对过。如果现在孙权称帝的话,那么就等于否认了汉室的合法统治资格,从一个汉朝的地方割据势力升格为一个正式的家国,这无异于狠狠地菗了蜀汉一个耳光。 从蜀汉的角度来看,孙权称帝实质上就和曹魏一样是篡夺汉位、僭称皇帝的非法举动,是一次无法容忍的叛行为。孙权这种逗挑政治底线的行为极有可能会引发两国之间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而让蜀吴联盟彻底崩溃。事实上,东吴⽔军向巫、秭归等蜀吴边境地区的移动,表明吴国已经开始备战了。 一想到这里,屋子里的三个人面⾊都有些苍⽩,这种事可不是小小的敦睦馆所能解决的。 “这件事牵涉太大了,我们不能只凭一条报情管道就贸然相信,需要叉确认…”张观咽了咽口⽔,面⾊严峻地強调:“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件事搞清楚并尽快通知成都。” “希望只是一场虚惊。”郤正低声嘀咕,但三个人心里都清楚这种几率实在太小了。 接下来,整个敦睦馆紧急动员,开始动用所有的关系来确认。但这一行动从一开始就碰了钉子,薛莹大概是嗅出了味道,派遣了几十个人在敦睦馆周围监视。每一个从馆內出来的人都会立刻被四到五名跟踪者盯梢,他们也不躲蔵,就大剌剌地跟在背后。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天黑,街上的行人变少,再想摆脫他们相当困难。 这样一来,敦睦馆在武昌的暗线就无法使用了。无奈的张观只能亲自出马,去拜访几名平时关系不错的吴国⾼级员官,希望从他们的嘴里撬出点东西来。他先后去了左将军诸葛瑾、西曹掾阚泽、丞相顾雍和辅义中郞将张温的宅邸,但阚泽与张温面对张观的问题含糊其辞;诸葛瑾不肯做正面回答,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吴国对于吴汉联盟是非常重视的,并相信两国的良好合作是推翻伪魏统治的基石”;至于顾雍则⼲脆称病闭门不出。 这些⾼级员官的暧昧态度,反而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孙权称帝的可能。 敦睦馆一直忙碌到了四月二十五⽇凌晨,馆內的工作人员与外面的监视者都疲惫不堪。经过一系列公开与非公开、合法与不合法的接触与会谈,张观、郤正和荀诩终于判断孙权称帝的几率超过九成。 “事不宜迟,荀功曹,你立刻和郤正起草一份报告,争取在今天中午之前送去牛津,让那里的外邮船即时启程前往江州。” 张观夜一没睡,眼睛有些发红。昨天整夜他都在武昌城內不停地见各式各样的人,不停地说话。他吩咐完荀诩,叫人拿来一条热⽑巾擦擦脸,和着温⽔呑了一粒醒神丸,然后又匆忙地离开了敦睦馆。他要前往武昌內城,希望能够在今天见到吴主孙权,并得到他的解释。 荀诩在这个时候忽然很想念狐忠。如果狐忠在的话,他睿智的思维和犀利的目光一定可以将这些含糊不清的散碎报情统合成一份清晰简洁的报告。可惜狐忠现在还在汉中,所以这份工作不得不让荀诩自己来完成。荀诩并不喜文书工作,他所擅长的是带领一群部下亲自在外面跑来跑去。 所幸文字的修饰工作由郤正来承担。荀诩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报情分析能力一般,但对于文学修辞却十分在行。他能把荀诩⼲枯乏味的文风变成四骈六骊的骈文,这样报告看起来就好看多了。 报告中除了汇报“孙权称帝”以外,还要针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这也算是蜀汉报情部门的一项惯例。荀诩一边在写,一边心里想诸葛丞相不知道会如何处理这起外事件。虽然东吴称帝是件令蜀汉极没面子的事,但事实上蜀汉却又不能不忍,因为当前的际国局势不容许蜀汉在两条漫长的战线同时开战,这会令蜀汉的经济彻底崩溃——何况北伐战略还需要东吴在南线进行战略配合。一贯务实的诸葛丞相不会只因一个名分而贸然采取实质军事行动。东吴突破了蜀汉的政治底线,却停留在家国利益底线之上,这就是孙权在利用这个政治空隙玩的小动作。 “吴人的小动作…哼。”荀诩想到这里,轻蔑地从鼻子里哼出一声,提笔将自己的这些想法也写⼊报告中。负责修饰的郤正拿过他的文稿来看过一遍,表情十分惊讶。郤正抖抖稿纸,语气象是在质问荀诩:“荀大人,你怎么可以这么写?我国怎么会和这样的反逆之徒继续做盟友?名既不正,言则不顺。他们本就是僭越!” “那郤令使,您觉得我国该如何处对?”荀诩反问。 “当然是立刻与伪吴断,诏告天下去斥责他们的这种行为,以彰显我国的正义立场。” “喂,你这样是不行的…”荀诩摇头摇,心里暗想这个书呆子只读死书,对际国间政治的见解太肤浅了——不,不是肤浅,而是太理想化。若是真的凡事都依先哲之言去治国,怕是蜀国早就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了。诸葛丞相虽外尊儒术,骨子里可还是个脚踏实地的法家门徒呢。 听到荀诩的话,郤正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会不行?难道让我们继续与这个背叛了理想的家国来往?” “我们的首要敌人是曹魏,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不然我国两线作战,国內怎么受得了。” “秉承正义,立⾜正统,顺应天命的汉室又怎么会败?” 郤正说得正气凛然,荀诩只好无可奈何地摇了头摇,声明这只是他的个人意见,同时心里给郤正贴上一个“迂腐书生”的标签。 报告赶在了中午之前完成,除了荀诩的分析,郤正还自己附上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见解,中心意思只有一句话:“之无宜,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 郤正写完最后一句,在落款处盖好敦睦使的印章。荀诩立刻将这份报告卷好,外面用绢裹住,拿蜡封⼊口,然后用一个镌刻着“汉御邮封”的铜环籀在了文书卷轴上。这是外公文专用封,带有这个铜封的文书都被视为御览文书,传递过程中噤止被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拆阅检查,视同皇帝本人一样神圣不可犯侵。 荀诩将套好的文书攥在手里,对郤正说:“你在这里等张大人回来,我亲自去把文书送出去。”郤正“唔”了一声,显然对刚才的争论还存有芥蒂。荀诩没时间理他,吩咐仆役备好马匹,然后匆匆走出了敦睦馆。报告越早送出去越好,哪怕只早一天抵达成都,都会对外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他到门口的时候,仆役已经牵了一匹马过来,并揷上了“敦睦使”的旗子。荀诩理也不理在一旁的监视者,腿双一夹马肚朝着牛津飞驰而去。 因为有敦睦使旗,一路上畅通无阻,很快荀诩就赶到了牛津外专用码头。他翻⾝下马,急步朝着码头走去,走到一半他心中忽然一沉,因为远处的牛津码头泊位上空无一船。按照常理,这里应该十二个时辰都有外快船值班才对。 荀诩心急火燎地来到码头大门,叫醒正在打盹的看守军士:“我是汉敦睦馆的主簿,现在有一封紧急文书需要送出去,本馆的专用快船呢?” 士兵惺忪的睡眼,回答说:“对不起,所有的船今天都被送去检修了。” “所有的船?” “是的,今天早上运走的。” “那什么时候能送回来?” “不知道,怎么也得两三天吧。”士兵看荀诩急得満头大汗,好心地宽慰道“修船就是这么⿇烦了,平时我军检修船只也得花这么多时间。” 荀诩心里清楚,这绝对是薛莹⼲的好事。他不敢拦截御览文书,于是就在运载工具上做文章,故意挑选在今天检修全部船只。 对于东吴来说,将这份文书拦截住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蜀汉在孙权正式称帝之前得到消息,并抢先一步反应,会在外上占据更大主动。这也是为什么孙权要对称帝一事保密,不肯事先照会蜀汉。“称帝前照会”与“称帝后照会”在外涵义上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这一举动征求过了——尽管只是象征地征求——盟友的意见,并得到了充分理解,这也暗示盟友在这一问题上的影响力;而后者则意味着称帝是东吴的內政,其他家国只要接受既成事实就可以了。 所以照会时机的选择事关东吴的自尊心,而对蜀汉封锁消息却又暴露出了他们的自卑心态。用荀诩的话说就是:“又是一个小动作。” 不过这个小动作现在却把荀诩难住了。 Www.NiLxS.CoM |
上一章 风起陇西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风起陇西》是一本完本推理小说,完结小说风起陇西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风起陇西的免费推理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推理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