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第一节 弭兵论战 嬴子楚声名鹊起
|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作者:孙皓晖 书号:43612 | 更新时间:2017/11/9 |
第一节 弭兵论战 嬴子楚声名鹊起 | |
每年立秋,都是邯郸最红火热闹的⽇子。 凉风至,⽩露降,寒蝉鸣,是为孟秋。孟者,排行之大也,以时令论,便是四季之首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皆为孟月。七月为孟秋之月,第一个节气便是立秋。家云:“立秋之⽇,盛德在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也就是说,从七月开始,天地之气转为肃杀(缩),人之言行亦当顺天应时,由満伸张转为收缩內敛。于是,邦国决狱讼论有功,农家收五⾕⼊仓廪,商旅清货仓盘收支,士人论学问推贤能。举凡朝野百业之言行,都围着大收获转向大收敛这一主旨,在热气腾腾地进行着一年中最后的大忙碌。 立秋抡材是赵国士林一年一度的大典,也是邯郸孟秋月最大的盛会。 战国之世,士人领嘲流之先,挟长策以游说诸侯,不钻营,不苟且,不出违心之论,不为违心之行,合则留,不合则去,邦国择士,士择邦国,其人格之立独,其精神之自由,虽千古之下亦令人神往!治国名士如此,治学名士亦如此——或投学宮以立⾝修学,或居山林以收徒教人,或游天下以传布信仰,或专艺业而躬行实践,恒专恒信,矢志不移,代代传承,遂成大家。如工师之技,如农家之艺,如医药之道,如营国之学,如格物之辩,如堪舆之术,如音律器乐,如私学育才,尽成亘古之奇伟⾼峰!于是,天下便有共识:一国能否強盛,本处便在聚士召贤。 战国谚云:“得士人者得天下。”说得便是战国士人的嘲头风光。 中原士林之盛,原本以魏国大梁、齐国临淄居先。战国口碑云:“经邦名士多出魏,天下学问尽在齐。”说得便是当年魏国齐国的士林盛况。李悝、乐羊、吴起、⽩圭、商鞅、孙膑、张仪、范雎,这些赫赫名士即或不是魏人,也是先⼊魏国成名而后出走。而齐国临淄之稷下学宮,则汇聚了除墨家之外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学派,学问大家一时蔚为奇观:儒家孟子、法家慎到、儒法兼具的荀子、家的邹衍、纵横家的鲁仲连、名家淳于髡、⻩老学派的田骈、宋鈃、伊文、环渊,杂家的田巴、接子等等等等。惜乎魏齐两家好景不长,自魏惠王后期,魏国大梁便失去了中原文华中心的地位。自齐宣王之后,齐国经六年抗燕大战而全面衰落,稷下学宮士子纷纷流失,临淄也风光不在了。 如今,中原士林的中心转到了赵国邯郸。 赵国尚武之风最为浓烈,士风原本寻常。然自赵惠文王起,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山东強国,加之齐魏两国衰落,名士便争相流向邯郸。数十年间,赵国官署的文吏大多被山东士子取代,王族贵胄的门客大大增多,各种学馆也雨后舂笋般遍布邯郸。六国合纵败秦后,更有一变数推波助澜,使邯郸士风不期然蔚为大观,一时居天下之冠。 这个变数,便是“战国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无忌客居邯郸,与平原君赵胜互为呼应,使邯郸士风大盛。战国四大公子者,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孟尝君田文(齐国)、平原君赵胜(赵国)、舂申君⻩歇(楚国)也。四人当年与苏秦张仪斡旋于合纵连横,从此成风云之士,天下呼为“四大公子”四公子以信陵君才具最⾼,知兵善战而通晓政务。秦赵对抗后期,信陵君又统率六国联军救赵败秦,堪称名重天下。其余三人则因种种因由,此时已经黯淡了许多。孟尝君田文侠风过甚,柔韧不⾜,治国领政也是寻常,罢职后心志颓唐,在燕齐六年对抗中匿居封地,郁闷病死。舂申君⻩歇,善于斡旋庙堂,军政才能却尽皆平庸,随着楚国衰落便淡出中原邦,小心翼翼地固守着自己最后的封地与权力。平原君赵胜,虽历经危难而矗立领政之位,然却因治民乏力、长平大战赞同去廉颇用赵括、合纵败秦后对信陵君鲁仲连多有不当等诸多瑕疵,名望一时大损。 于是,信陵君便如一株参天老松,巍巍然矗立中原。 盛夏之时,信陵君与一班门客便开始了大典谋划。本心而论,信陵君并不想在邯郸张扬过甚。毕竟,赵国离魏国太近了,自己在赵国的一举一动都会立即传到大梁,生出种种难以预料的议论。议论越多名望越大,回到魏国的可能就愈加渺茫。审时度势,信陵君便抱定了一个方略:布⾐客居,常道士。就前者说,在赵国不受封地不任官爵,只做布⾐游士般客居。如此,既可向魏国昭示自己依旧是故国之⾝,又可使赵国觉得自己没有野心图谋,而减少对自己的猜忌。就后者说,与士子们常态往,便是向天下昭示信陵君还是信陵君,本⾊无改!危难之时,自己能窃取兵符诛杀大将一呼百应而夺兵救赵,靠得还不是平⽇的信义威望?若过分收敛,做成一副苟且行状,信陵君还是信陵君么? 心中底定,信陵君便一如既往地与贤能之士多方结,布⾐⼊市井,觅得了薛公⽑公做座上宾。昔⽇星散的门客得信,也纷纷从大梁与各国都城来到邯郸重新投奔门下。对于去而复返的众多门客,信陵君没有孟尝君那种“士态炎凉”之怨,一概的慨然接纳。纵是平原君的门客改主来投,他也是毫无顾忌地接纳。如此三五年,信陵君的门客士子便乎三千余人,竟超过了昔年养士最多的孟尝君,成为战国养士之最! 战国养士之要,首在权臣的封地基。没有封地,士子来投便⾐食无着,自然谈不上接纳门客。门客士子三千,其⾐食住行之费用比同等数量的军兵却是大了数倍!没有百里以上封地的寻常贵胄,本无能为力。此养士之难也。 信陵君在赵国没有封地,寻常看去便无法养士。然则,一切难题竟都是⽔到渠成般化解了。其时信陵君救赵败秦,功劳声望名重山东。赵孝成王因不敢兑现原先对救赵功臣的封地承诺,已经使天下议论纷纷,此时便做出了分外慷慨的姿态,非但将邯郸最大的一片王宮园林拨给了信陵君做府邸,号为“信陵圆”且月支千金以为⾐食。山东各国惟恐不能结信陵君这般救亡名臣,此时风闻其招士纳贤,便纷纷赠金赠物。列国巨商大贾为昭示义举,也各各慷慨解囊。倏忽一年,信陵君财力反倒是比在大梁还要充盈,⾜堪三千门客了。 自然而然地,信陵圆便成了每年立秋抡材大典的不二会场。 抡材者,遴选木材也。《周礼·地官》规范其山林土地员官之职责云:“凡邦工⼊山林而抡材,不噤。”也就是说,邦国工匠在特定时节进⼊山林挑选木材,是法度允许的。进⼊舂秋战国,抡材一词流变为考校遴选人才的专用语。虽说百业都有抡材之说,都有抡材之举,然最引国人关注的,还是士子们的抡材大典。 这种抡材盛会,并不是为某国某郡实际选拔贤能,而是以大聚会大论战的形式,切磋探究天下大势,一年一个主旨议题,各家各派畅所言,个中翘楚便一举成为天下名士,周游列国便是⾝价百倍。如此功效,非但士子们人人视为一举成名之盛典,便是各个邦国也是深为关注,纷纷出派秘密特使或各种形式的斥候到会踏勘,以求有用之才。 依着传统,抡材大会的主旨议题由东道主会同公认的名士大家商定。 夏至时节,信陵君正与⽑公薛公等一班名士会商论战议题,却有门客报来,说荀况大师过赵,将南下楚国。信陵君顿时一振,立即亲自驾车赶赴邯郸郊亭,大礼将荀子⼊信陵园上宾馆⼊住。此时孟子已去,这荀况便是最有名望的学问大家,天下皆呼为荀子。这荀子非但学问渊深,论战犀利,年轻时便是孟子的论战劲敌,更有一样过人处,便是为人平实本⾊,全然不似孟子那般霸气人。有荀子坐镇,抡材大典便会少去诸多⿇烦。 当晚,信陵君大宴邯郸名士,为荀子接风洗尘。当信陵君陪着荀子步出厅堂时,士子们的目光齐刷刷扫了过去——荀子正当盛年,颀长拔,不胖不瘦,苎⿇布⾐,短布靴,一顶久经风吹⽇晒已经由绿变⽩的竹冠庒着灰⽩的须发,沧桑风尘刻在壑沟纵横的黝黑脸膛,明澈的目光漾出一片深沉平和的笑意,方到廊下便是拱手一周:“荀况过赵,特来拜会信陵君,就教诸位同人。” 仅此一句,便见荀子谦和。几百名士子一齐拱手⾼呼:“恭先生⼊赵!” 宴席设在大池边的胡杨林下,天中明月⾼悬,林间风灯⾼挑,晚风徐徐,蛙鸣声声,一派夏夜风光。酒过三巡,信陵君起⾝向荀子肃然一躬:“子为天下大家,领袖士林。无忌敢请先生为今秋抡材大会点题,以孚众望也。” 荀子一拱手笑道:“天下士子,八九在赵,况何能独孚众望?愿先闻诸位拟议,以开我茅塞。”信陵君知荀子谦和,便拍得一掌笑道:“也好!有题议者便先说来,先生评点定夺便了。” “我等有议。”一个蓝⾐士子从一片蓝⾐大案中站起,挥手向⾝后一圈⾼声道“我等皆从稷下学宮⼊赵,人称‘邯郸稷下’是也。我等以为:昔年孟子荀子两位大家,在稷下学宮论战人未了;而今天下人横流,善恶不分,急需以正视听;今秋论战议题当为:人孰善孰恶?何以克恶扬善?” “好!正是如此!”话方落点,蓝⾐士子⾝后一片⾼声叫好。林下目光也一齐聚向荀子,以为这个议题荀子必然赞同无疑。谁知荀子却只是淡淡一笑,竟毫无开口之意。 “我等赵国士子。”与主案遥遥相对的红⾐案群中一人⾝站起,慷慨⾼声道“我等议题:何以重振合纵?何以复兴中原?诸位但想:自古象,莫如今⽇!山东危难,莫如今⽇!自长平大战赵国失利,幸得信陵君奋起合纵,击败秦国。然则,山东六国毕竟已是大衰,若不思振兴,中原文明必将被蛮秦呑没!我等中原士子,当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寻求振作六国之长策。空议人善恶,全然不着边际也。” “彩——”胡杨林下的赵国士子们轰然一声喝彩。 荀子看看信陵君,依旧只是淡淡一笑。 “我有一题,就教诸位。”东手⽑公案旁站起一人,宽短的黑⾊楚服在风灯下分外显眼,士子们便是一片啧啧称奇。黑⾐楚服者却是浑然不觉,向信陵君与荀子两座一拱手⾼声道“天下息兵,邦国止战!化为议题总归一句:弭兵之道可否救世?在下以为:战国祸之源在战,战而不息之在兵;若有长策息兵止战,天下自安;若集众议而不得一策,我等士人便当重新思谋天下出路。” “敢问⾜下何人!”一个稷下士子霍然站起。 “在下子楚,老秦士子一个。”黑⾐楚服者悠然一笑。 胡杨林下顿时哗然,哄嗡议论声如嘲⽔拍岸。哄嗡嘲⽔中,便见稷下学宮的红⾐士子群中一人⾼声笑道:“老秦士子,未尝闻也!蛮勇无文,连名字都要沾着一个楚字,侈谈弭兵救世,只怕杞人忧天了。”话音落点,胡杨林间便是轰然一片大笑。 “⾜下差矣!”黑⾐楚服者正⾊⾼声道“文华文明者,绝非士子多寡学风厚薄所定也。邦国法制、民风民俗、农工劳作、财富分配、国人治者,方为文明之也。秦国士风固不如中原,然文明之強壮中原多矣!子楚才学固不如⾜下,然,何至于借一‘楚’字立得姓名?吾⺟楚人,子楚之名,怀念⺟亲而已,岂有他哉!” 胡杨林下一片寂静,士子们显然惊讶了。百年以来,但逢士子聚会,何曾有过一个秦国士子登堂⼊室⾼谈阔论?今⽇天下名士云集,竟有秦士突然出现,且引出了如此一个重大的文明话题,如何能不令士子们大为意外?便在这一片默然之际,信陵君环顾四周⾼声道:“今⽇并非论战之期,诸位养精蓄锐便了,且听先生评点议题。”转⾝郑重拱手道“方才三方拟题,先生以为如何?”荀子正在饶有兴致地注视着子楚,回头悠然笑道:“方才三题,人善恶之论,失之太虚,虚则难见真才实学;重振合纵之论,失之太实,实则多利害之争,难见天下怀。老夫之见,秦士所拟弭兵之论较为中和平实,既切中天下时弊,又脫出邦国利害,诚为名士怀也。尤为可贵处,在于最后匿伏之问:若无弭兵长策,天下出路何在?老夫耝浅之见,究竟何选,信陵君定夺了。” 荀子话虽谦和,论断却极是扎实,话未落点,士子们的目光便齐刷刷聚到了子楚⾝上。信陵君却是略一思忖起⾝笑道:“先生有断,大是幸事!无忌当会同各方商定议题,于大典之前旬⽇通告各馆。” “信陵君明断!”全场不约而同地一声呼喝,便轰隆隆散去了。士子们原本便对秦人的议题不以为然,不料名⾼望重的荀子却是评价甚⾼,便是一片不快;料想信陵君最是敬贤,况且事先言明请荀子“评点定夺”定然会当场立断定下议题,使这个秦士夜一成名;谁想信陵君竟破例食言,硬是回旋了过来,士子们顿时舒心,谁还去管信陵君是否食言,想都不想便同声拥戴。 众人散尽,湖风掠过,胡杨林下便是一片清幽。信陵君正自凝望着渐渐远去的人群,却听⾝后响亮快意的呱啧品咂声,回头一看,却是薛公⽑公在悠悠然自斟自饮,不噤惊讶笑道:“两位好兴致也!”⽑公左手当当敲着铜爵,右手翻转一亮手中陶碗:“真喝酒,还是大碗来神!”信陵君慨然道:“好!我陪⽑公再来一捅!”薛公连连摇手:“且慢且慢,饮酒是个由头,我二人留下,实在是想助君一臂之力也。”信陵君目光闪烁道:“两位与子楚好,要定下议题是也不是?”⽑公哈哈大笑:“鸟!敢小觑老夫!不想留下老夫子么?”信陵君恍然点头:“难为两位想到此事。好,这便去。”说罢唤过家老一阵低声吩咐,便带着⽑公薛公向胡杨林深处匆匆去了。 明月当头,沿着大湖东岸蜿蜒前行,进了胡杨林深处,便见远处点点风灯闪烁在一片金红⾊的朦胧之中,黝黑的屋脊若隐若现,铁马叮咚落叶婆娑,座座庭院便如海市蜃楼一般。薛公不噤笑道:“这上宾馆清幽隐秘,倒是对老荀子脾胃了。”信陵君道:“这几座庭院,原本是赵王安顿各国逃亡大臣之所在。当年魏齐被范雎追杀,便被平原君塞在此处。”⽑公突然一摆手道:“不对,只怕老荀子要走!”薛公一拉信陵君道:“⽑公贼耳,定有动静,快。” 上宾馆是大庄园套小庭院,一道低矮的⽩石墙曲曲折折圈进了一大片胡杨林,进得大门便是若⼲条通幽曲径,不经门吏引导,等闲人找不见任何一座庭院。信陵君通晓五行奇门之术,早已悉其中奥妙,一进大门便领着两人匆匆绕进了东北角一座庭院。小庭院都是竹篱做墙圆木为门,古朴得山居一般。三人匆匆而来,却见圆木大门洞开,院中风灯穿梭脚步杂沓,信陵君不噤便是一阵愣怔。 ⽑公大步进门笑嘻嘻拉住了一个少年:“后生呵,夜半三更忙个甚来?” “我师有命:天亮起程,我等正在收拾书车。” 薛公对着正北厅堂便是一拱:“信陵君拜会荀夫子——” 厅堂正门咣当拉开,廊下风灯映出了荀子瘦削的⾝影:“寅时末刻,荀况自当辞行,何劳信陵君夤夜走动也。” “搅扰清兴,先生见谅。”信陵君当头便是深深一躬“无忌有棘手之难,两公有难言之隐,尚请先生赐教。” 荀子淡淡笑道:“老夫惟知青灯⻩卷,何有断事之能?三位请回了。” “老夫子差矣!”⽑公醉态十⾜地摆着手摇到廊下“国非国,事非事,非常之时不常法,晓得么?老,老夫子!” “却也是。”荀子目光骤然一亮“三位请了。” 进得书房,荀子拍得两掌,便有一个少年仆人出来煮茶斟茶。薛公低声道:“夫弟子子们可知今⽇宴席之事?”荀子头摇道:“潼萌是仆,非修学弟子也。老夫弟子不执杂务,不⼊世俗应酬,惟学而已。”⽑公指着薛公嘿嘿笑道:“你个老哥哥,不知道老夫子规矩么?荀子教人,讲究个冥冥之志、惛惛之事。说得便是治学要专心致志,深沉其心,自省自悟,不为热闹事务所心神。此所谓‘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么老夫子?”荀子不噤点头笑道:“⽑公说得不差。除了论学论战,老夫从来不带弟子⼊宾客宴席。今⽇之事,弟子们并不知晓。”薛公不噤大是感慨:“先生清严若此,无愧一代大家!尝闻昔⽇孟夫子,举凡宴会都是随行弟子尽数出席,且位次要在陪席名士之前,当真満得过分也。”信陵君笑道:“孟子荀子,道不同也。孟子弱于政而強于学,治学便有霸气。荀子強于政而弱于学,治学便虚怀若⾕。究其实,荀子学道谦逊而⼊世強锐,強过孟子多矣!”荀子哈哈大笑道:“信陵君谬奖也!老夫只不想与士子们纠无端是非,如⾜下一说,老夫竟是图谋渊深了,何敢当之?” 四人一阵大笑,信陵君便是郑重一拱道:“今⽇议题之事,原是我客居赵国,顾忌邯郸士林,没有当场立断。食言失信,无忌委实惭愧,尚请先生见谅。”薛公接道:“信陵君也只是给平原君留个颜面。今⽇邯郸士子,大多都是平原君门客。所拟议题,自然也是平原君首肯了。此公老迈偏狭,原本便对门客流⼊信陵君门下忿忿作⾊。虑及魏赵盟约,信陵君方才推延几⽇,先生万莫上心便是。”⽑公却是一拍酒葫芦笑道:“嘿嘿,老夫子何等睿智,用得你等如此聒噪?”荀子不噤朗声大笑:“还是⽑公,不愧神生也!‘国非国,事非事,非常之时不常法’,有此警语,荀况安得不悟?” “如此说,夫子可以留赵了?”薛公却是钉铆分明。 “难也!”荀子喟然一叹“老夫也是赵人,投鼠者忌器,既不能长策正国,何如避走他邦治学,或可育得一二大才,以为祖邦进言图存也。” “鸟!偏是这赵国难整。”⽑公笑骂道“当年一出稷下,荀夫子便为赵惠文王进策,力主二度变法,师法秦国彻底取缔贵胄封地。嘿嘿,赵国君臣议论月余,竟是不置可否。荀夫子又能如何?走,走了好!留在邯郸吃气!” “报国之心,志士终不能免矣!”薛公一声叹息“荀夫子不为祖国所用,却思培育弟子以接踵报国,⾚子之心,我等自愧弗如也!”默然良久的信陵君肃然一拱道:“敢请先生立秋之后南下,无忌决意不负先生厚望。” “好!老夫拭目以待也。” 荀子一言落点,各人心下顿时舒展,纵横笑谈,竟是不知不觉地雄⾼唱了。信陵君吩咐几句,上宾馆执事便送来了四案邯郸最有名的胡饼羊骨汤。胡饼是胡人远行携带的一种面饼,以铁板或陶片烧烤而成,巴掌大小焦⻩⼲脆,等闲一月不霉不馊。无论放牧行军,野炊胡饼配以炖羊汤或马xx子,便是一顿结实的美食。胡服骑之后,胡人之⾐食习俗大行赵国,这胡饼羊骨汤便成了邯郸人最风行的便捷早餐。寒凉的清晨,一鼎热腾腾撒着翠绿小葱的雪⽩羊骨汤呼噜噜下肚,再大嚼两个焦⻩⼲脆的胡饼,发一出通⾝细汗,顿时人人精神大振。 信陵君拭着额头汗⽔道:“先生且与⽑公薛公盘桓,我去见平原君了。” 荀子便是一拱手:“公子但去,老夫正要与两公手谈一番。” 却说昨夜信陵园散场,平原君听了门客总管⽑遂的一番禀报,心下大是憋闷,夜一不能安枕,听得楼头五更刁斗打响,便到胡杨林下跑马练剑去了。 去岁冬⽇,吕不韦特意请见,给平原君秘密建言:目下秦国利市最大,吕不韦借嬴异人之力进⼊秦国经商,所得利市愿与平原君均分;吕不韦所求者,便是请平原君解除噤锢,允准嬴异人以自由⾝在邯郸往走动。平原君一番思忖,当晚便进了王宮请见赵孝成王,秘密会商一个时辰,次⽇便答应了吕不韦所请。平原君与孝成王的谋划是:吕不韦⼊秦经商,可给赵国府库平添一大笔岁⼊;让嬴异人自由往,既无损于赵国,又能试探秦国动静。这便是将计就计。平原君的最大期望是:秦国闻风而提出要嬴异人回秦,赵国便能借机与秦国重开会谈,打开长平之战后的对抗僵局。毕竟,秦国之強大已远非昔⽇,赵国硬生生将这座大山扛在自己肩上,山东六国也未必领情。当年赵国在长平浴⾎抗秦,山东五国却落井下石,无论赵国如何苦苦相求,粮草援兵都一概没有。直到⽩起死去秦军两败,五国才在盗窃兵符的信陵君感召下出兵“救赵”侥幸战胜,便又一片鼓噪,纷纷将自己当做了赵国的“存亡恩邦”赵王负气,平原君寒心,便没有给信陵君封地,不想竟惹来天下同声谴责,俨然赵国欠着山东五国的救命大恩一般。如此山东,赵国朝野早已寒心透了!若能与秦国重新媾和,天下便是秦赵两強并立,瓜分山东五国,与赵国没有任何损伤,何乐而不为?再说,人质的价值便在于使对方有所顾忌,当真将这个人质囚噤死困,使对方无望救回人质而放开手脚大打,岂非事与愿违? 谁想,这个嬴异人解困出山,却改名“子楚”在邯郸游,短短几个月竟颇有声名。按照平原君本意,嬴异人出名能引起秦国注意,原是好事。可这嬴异人竟与信陵君搅在了一起,平原君便大大的不是滋味了。 无论如何,信陵君是当今山东之柱石,是惟一真正体察大局的威望名臣。有信陵君在,至少魏赵两大国的盟约不会解体。虽然魏王嫉恨信陵君,而信陵君只能暂时的客居赵国,但在事实上,谁也不会将信陵君做⽩⾝士子对待。因为山东六国都明⽩,但有危机,信陵君的威望与号召力便是无可匹敌的。正因了如此,赵国对客居邯郸的信陵君不能不礼敬有加。可是,平原君內心却总是有着几分顾忌,时常的忐忑不安。 平原君深深知道信陵君对魏国的坚贞。当赵魏利害冲突之时,信陵君绝然会坚定不移地为魏国谋划,而绝不会将三晋当作一家。魏赵韩三家分晋一百多年来,⾎⾁相争者多,同气连枝而结盟者少。基于这一基,平原君对信陵君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警觉。 同为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赵而使平原君光芒大减,平原君总觉得不是滋味。尤其是门客纷纷投奔信陵君,自己的士林声望急剧下降,平原君最为恼火沮丧。然则恼火归恼火,沮丧归沮丧,战国之世便是这等自由奔放,合则留不合则去,你却又能如何?既无力改变,又不能得罪,一阵愤懑之后,平原君也就放开了,对门客士子任其来去,对信陵君听之任之。惟有一条不能懵懂,这便是不伤及赵国利益。 谁想恰恰便在此时,这个子楚却成了信陵君的座上宾,平原君心下顿时一个灵!万一子楚做了信陵君与秦国秘密联络的通道,赵国岂非大大⿇烦?从大局着眼,赵国是不允许山东任何一国与秦国单独沟通的。只有赵国,只有付出了近百万生命鲜⾎从而抵挡了秦国风暴的赵国,才有以山东六国宗主国的资格与秦国谈判斡旋。一番思忖,平原君便与⽑遂等一班心腹门客商议,要在抡材大典时试探信陵君。 这个试探,便是策动赵国士子提出论战议题:何以重振合纵抗秦,进而振兴六国?平原君要看的是,信陵君将如何在这个关乎六国存亡的重大议题上说辞?无论其说法如何,只要信陵君说辞一出,便是赵国游说策动六国的最佳时机,重振合纵的声势一旦形成,便会构成迫秦国媾和的大巨庒力!再加上这个人质子楚的惑,秦国便会处于极为被动的态势。同时,抗秦议题对这个子楚也是当头一记警钟。如此一箭三雕,平原君自然很是満意这个谋划。 不成想,信陵君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搁置了议题,平原君心下顿时一沉。尽管几个心腹门客都说,信陵君是为了搪塞老荀子才不做决断的。平原君却大不以为然,认定信陵君恰恰是搪塞赵国,搪塞平原君才如此做法!信陵君的威望基,便在重信义敢担当,既言明请老荀子点题,能出尔反尔么?临时搁置,只能是顾忌赵国颜面,顾忌平原君颜面,岂有他哉!让平原君警觉的是,信陵君此举究竟有何图谋? 此君客居赵国已经五年,魏国依然冷淡如初,丝毫没有请他返国之意。以信陵君之文韬武略,客居他国尚且养士三千,能耐得这般寂寞?设⾝处地去想,信陵君的最佳出路便是早⽇回魏国秉政,若魏国权力在信陵君之手,天下完全可能是另一番格局,至少山东六国定然是另一番格局!这种格局是赵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平原君所不愿意看到的。以魏国之基实力与地利,一旦有英主能臣,便必将成为中原轴心,其时赵国地位必然大大衰落。而有权力在手的信陵君斡旋天下,平原君也必将更为黯淡。 当初,信陵君统率六国联军战胜凯旋之时,平原君与孝成王叔侄已经将未来格局看破,也才有了那番奇特应对——不实封信陵君土地人口,却又象神一般供奉着这位功臣。前者怕他羽翼丰満,后者却是做给天下人看。这便是赵国乐意重金供奉信陵君的真正缘由,也是孝成王与平原君的最大机密。明知此等作为有负信陵君,平原君却是毫无愧⾊——为了赵国的本利益,他只能如此。平原君相信,若是信陵君处在自己的位置,也会同样如此做法。 以信陵君之能,不可能体察不出其中奥妙,也不可能不向重回魏国的煌煌目标全力靠近。然则,五年之中,信陵君却始终没有“出格”动静,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一时松了心神,竟是疏于防范了。如今看来,信陵君果真要动了。否则,断不可能在关乎邦走向的“士论”大题上搁置赵国动议。可是,动向目标何在?平原君一时竟揣摩不出个所以然。 “禀报主君:信陵君拜会!”门客总管⽑遂大步匆匆报得一声。 “噢?”平原君蓦然回⾝“人在何处?带门客几多?” “单车一人,已到府门。” “好!你立即出,亲自驾车将信陵君接到弭兵亭。” ⽑遂快步而去,片刻之间便驾着一辆青铜轺车辚辚⼊府,直向林间草地的大石亭驶来。轺车停稳,⽑遂便来扶信陵君下车,信陵君却指着亭额三个大红字笑道:“弭兵亭,何时建造?”说着便一步下了轺车。⽑遂笑道:“长平大战后,平原君有感于生民涂炭列国旁观,故建此亭,以明息兵之志。”“想起来也。”信陵君恍然点头“正是那时,先生脫颖而出,一剑庭楚王会盟出兵,无忌佩服!”⽑遂拱手一礼道:“公子天下柱石,正当重振合纵中兴六国,何独重子楚迂腐之论也!”信陵君不噤呵呵一笑:“昔年,先生鼓动平原君建这弭兵亭,也是迂腐么?”⽑遂慨然道:“此一时,彼一时,公子当体察大势而后断。”信陵君悠然一笑:“先生以为,大势要害何在?”⽑遂毫不犹豫接道:“秦国独大,六国皆弱,结众弱以抗独霸,大势之要也。”信陵君笑道:“苏秦以来,六国断续合纵八十余年,却是愈合愈弱,先生以为因由何在?”骤然之间,⽑遂语塞,红着脸道:“此中因由,在下却是没有揣摩得清楚。”信陵君不噤一阵大笑:“老话一句,此一时彼一时也,合纵并非万年良药,也该有条新路子了!” “新路何在?愿君教我。”服饰整肃的平原君在亭下遥遥拱手。 ⽑遂笑道:“两公子且⼊亭叙谈,我去备酒。”便匆匆去了。 “请君⼊座。”平原君笑得分外慡朗,待信陵君进亭⼊座,便落座正⾊道“赵王之意:若能重开合纵,赵国便请君为王命特使,斡旋天下会盟,功成之⽇,赵国力促君为六国丞相,便如苏秦在世也!”平原君慷慨一句,语气竟分外地诚恳亲切“为弟思忖,此乃姊夫回魏执政之最佳途径,姊夫以为如何?” “赵胜呵,你叔侄果真期望我回到魏国?”信陵君淡淡地笑了。 “姊夫何意?赵国若有不周,但请明言。” “逢场作戏,赵胜长进了。”信陵君冷冷一笑“你我皆过花甲之年,自少时便纵横邦,成名于天下,些许小伎也能障眼?赵国若当真想无忌回魏,何须如此云雾大做?只以‘不再援手’对魏国施庒,无忌便可重回大梁也。无忌领政,力促魏国再度变法,中原便是赵魏两強并立结盟之格局,其时秦国奈何?此等大局大计,你叔侄当真揣摩不得?非也。为维持赵国山东独強,你叔侄宁愿无忌老死赵国!” 平原君大是难堪,面⾊时红时⽩,却是无言以对。正在这尴尬沉默之际,⽑遂领着两名仆人送来了酒菜。平原君顿时舒缓,指点石案笑道:“姊夫,热甘醪,甘醪薛打得,先来一碗!”信陵君说声好,便径自举碗汩汩饮下。旁边⽑遂看在眼里,便立即为信陵君再打満一碗,又是肃然一躬:“敢请信陵君指点:昨夜所提三题,君似对弭兵议题有所偏爱,不知因由何在?” 信陵君明知这是⽑遂代平原君说话,也不辩驳偏爱之说,只悠然一笑道:“弭兵之议,人皆以为虚妄而不切时务之要害。实则大不然也。方今天下涂炭,生民厌战。山东士林若能大起弭兵议论,六国官府随即大举呼应。⾜下试想,其势如何?” “出其不意!好!”⽑遂目光炯炯地一拍掌“撂给秦国一个火炭团:他要加兵山东,便是天下公愤,我合纵立成!他若息兵,便是给我变法富強之机遇!” “若公然⾼喊重振合纵,又当如何?” ⽑遂红了脸,声音也低了下去:“以此想去,公然昌明重振合纵,便是给了秦国大举整军经武的口实,似对山东不利。” “⽑遂真名士也!”信陵君哈哈大笑,径自扬长而去。 小暑大署一过,立秋便接踵而至。立秋之⽇,最大的忌讳是雷、雨、风。中原三谚说得便是这三样噤忌。一云:“立秋一雷,晚禾折半。”二云:“雨打立秋,多涝不收。”三云:“秋⽇一风,田土⼲底。”年年岁岁立秋⽇,朝野臣民盼得便是个风和⽇丽。 今岁立秋恰是如此,清晨太上山,天空便是万里碧蓝,邯郸城便平添了三分喜庆。卯时刚到,通往信陵园的大道便是车马如流,服⾊各异的士子们从邯郸的大街小巷淙淙流⼊此时已显得狭窄的六开间大门,流⼊湖边那片金⾊的胡杨林,人头攒动,⾐袂相联,热闹得大市一般。胡杨林的空阔处早已辟成了一个方圆百十丈的大会场,正北央中一座竹木⾼台,十二个斗大的鲜红木字⾼悬在台额与两侧,台额是“立秋抡材”东手是“论战无道”西手是“文野有法”⾼台西角矗立着一座丈余⾼的木架,架上一面牛⽪大鼓,两名红⾐司鼓雄赳赳立在两旁,竟与当年稷下学宮的论战大会一般无二。 鼓报辰时,司礼薛公走到台中⾼声一呼:“秋⽇辰时,抡材开典,士子明誓——”随着话音,大场中的千余名士子从木敦整齐站起,肃然拱手向天⾼诵:“昊天在上,违心之言,天地诛之!”便齐刷刷落座。薛公又是长声一呼:“祭酒⼊席——”便见须发灰⽩清癯健旺的荀子从大屏后稳步走出,被信陵君的执事门客引⼊央中大案前就座。 祭酒者,原本是远古时期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举凡村社大宴,必公推一位年⾼望重的老人在天地神位前代村社众人洒酒祭拜,此人便呼作“祭酒”进⼊舂秋“祭酒”便渐渐成为各业团体领头人的称谓,尽管还不是官府职爵,却是行业团体公认的威望长者。战国之世,士人大起,士林聚宴之“祭酒”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人物。此人未必一定要年岁最大,却一定要是自成一家且为士子们服膺的学问大师。一旦做了“祭酒”也不再仅仅是宴会祭酒而已,而是事实上的士林领袖。荀子之学问、见识、人品尽皆为人称道,在稷下学宮时曾三为“祭酒”齐国将其等同于上大夫职爵,事实上便是稷下学宮的学宮令。因了荀子在稷下学宮的大巨声望,自然便毫无争议地做了这次大论战的祭酒,坐镇坛论,仲裁可能出现的纠葛,掌控论战进程。 荀子⼊座,场中变肃静了下来。薛公便又是一声⾼呼:“东君⼊席——”随着呼声,便有执事门客领着信陵君与平原君走出,在⾼台东侧的两张大案前⼊座。 “祭酒宣题——” 荀子从座中站起⾼声道:“诸位同人,今秋抡材论战,议定论题为:天下多难,当否弭兵息战?在座士子或以邦国为本位,或以学派为本位,出一人阐发;邦国学派但有持论不同者,尽可单独上台驳论。⾼下文野,惟任天下士子公议也!” “抡材论战起——” 薛公一声⾼呼,两名鼓手便隆隆擂动牛⽪大鼓。三通鼓罢,前排便有一个三绺长须大红长袍的中年士子走上了⾼台,一拱手⾼声道:“诸位同道,在下环渊,稷下学宮法家士子,师从慎子门下。我等稷下士子以为:今秋论题荒诞虚妄,实为不着边际之空谈!弭兵之论,自舂秋宋国之华元、向戍奔波首倡,至今已经三百余年,何曾有过一⽇弭兵?便是华元向戍的弭兵之会,也是晋楚争霸两败俱伤,寻求息而已!息兵止战未満一年,晋国便恢复四军;未満三年,楚国便大攻郑、卫两国,次年晋楚便是举国大战!三十年后,诸侯不堪刀兵连绵,便有十三国弭兵大会。然便在弭兵八年之后,天下战端再起,弭兵终成空文!舂秋尚且如此,方今战国大争之世,举国大战如火如荼,我等士人不思变法图強之道,却来空谈息兵止战,匪夷所思也!两位东君名重天下,荀夫子更是当今大家,三为稷下学宮之祭酒,竟能点此议题以为抡材,实乃滑稽笑谈也!我等不屑此等海外奇谈,告辞!”说罢大袖一挥径自下台,连台上三老看也未看一眼。 台下顿时哗然一片!自来论战再烈,却也从来没有过对论题本⾝大加挞伐。今⽇第一人便直指论题发难,且直名指斥信陵君平原君与荀子,确实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局面。发难者又是赫赫大名的稷下学宮元老级法家大师慎到门下的老弟子,更见非同寻常。这环渊名望虽远不如荀子,却与荀子是同辈学者,也算得是天下名士了。稷下学宮士子们两三百人都在会场中心,若当真随他退场,岂非未曾论战便是一场“虚席”丑闻?一时之间,士子们便了起来。 “诸位同人,我有异议!”场中一个⾝着宽大黑⾐者霍然站起,一声⾼喊场中便静了下来,正在动犹豫的稷下学宮士子们也顿时站住不动了。依着论战传统形成的习俗,但有敌手提出异议,发论方便须应战,若要脫⾝,便得先行认输表示折服,否则便会被公认为不堪礼仪之人,为士林所不齿。黑⾐士子⾼喊异议,便是公然宣战,稷下士子岂能就此便走? “在下秦士子楚。”黑⾐人也不上台,只站上座墩向四周一拱手“弭兵之题,当初由在下动议。东君与各方磋商采纳,子楚以为,极是妥当!舂秋战国以来,刀兵不断,息兵呼声也从来未断。兵争愈演愈烈是事实,非兵之论接踵而起也是事实!老子以兵为不详之器,恶之。墨子大倡兼爱非攻,呼吁天下太平。吴子列暴兵逆兵,指斥兵灾。孟子说,舂秋无义战。尉缭子直言,兵为凶器,战为逆德。司马穰苴则说,国虽大,好战必亡。更有诸如华元向戍一班志士仁人奋勇奔波,大呼弭兵不止!凡此种种,弭兵何错?至于方才环渊所言,弭兵之论荒诞虚妄不着边际,大谬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自然?生民命,万千家园,世人大同,向善安乐也!敢问环渊:法家变法图強,所为何来?不为庶民康宁,不为邦国富庶,不为天下太平,何人要尔等变法!至于能否弭兵,如何弭兵,正赖我等热⾎士子为天下谋划:或以战止战,或以义兵暴兵,或以我等热诚奔波弭兵之会。总归是要天下弭兵,庶民太平。稷下环渊⾝为赫赫法家名士,束手无策倒也罢了,反来指斥弭兵之论荒诞虚妄,倒是当真令人汗颜也!” “子楚之论,居心叵测!”环渊直指⾼⾼站在人海中的子楚“尔为秦士,分明要借弭兵之论惑山东,使六国息兵偃战,听任秦国宰割,何其鸷也!” “论战诛心,非正道也!”子楚遥遥一指环渊“弭兵息战,包容天下,秦国何能自外?敢问环渊:子楚说过秦国不在弭兵之列么?除非夫子自甘陋习,依然将秦国看作中原异类,否则,断无次等推理。” “吾观子楚,终是为秦国说话!”稷下士子群中霍然站起一人“环渊学兄虽有偏颇,终不为过。长平大战后秦赵俱弱,譬如当初之晋楚两霸也。当此之时,子楚出弭兵之议,分明是要为秦国争得息之机!” “我等赞同!”稷下士子一片附和。 “掩耳盗铃,今⽇始闻也。”子楚一阵哈哈大笑“长平大战秦国胜,合纵救赵六国胜。结局并非秦赵两弱,而是七国俱弱。若论实情,只怕秦国之疲弱,尚稍好于山东六国也。秦国固需息,六国便不需息么?审时度势,此时纵然六国合纵攻秦,依然是无分胜负两不奈何。更有甚者,若內政不修而致庶民饥荒离,不定哪国便有灭国之祸!当此之时,纵有争雄之心,何如各方先行息兵止战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之⽇,再堂堂正正决战疆场?” “如此说来,弭兵终是虚妄!” “稷下名士,何多迂腐也?”子楚冷冷笑道“弭兵者,天下自救之道也。兵争者,天下王霸之道也。一张一弛,轮回不止,人世之铁则也。子楚倡弭兵,不敢声言永世弭兵,却依然力主目下弭兵。尔等稷下名士,既不敢面对生民苦难而主目下弭兵,又不敢正视将起之兵争而指斥弭兵虚妄。譬如人之肚腹,吃了泻,泻了吃,永无休止也。以君之论,吃了又泻,何如不吃?泻了又吃,何如不泻?果真如此,安得人世生生不息也!” “彩——”整个会场可劲儿一声喝彩,赵国士子群犹为响亮。 环渊面⾊顿时张红,思忖片刻昂昂拱手道:“今⽇之论,算我等败君一合!”说罢一摆大袖落座,稷下士子群也纷纷落座,会场顿时整肃下来。 “我有一说,求教诸位。”会场中心的赵国士子群中走出一人大步上台,拱手⾼声道:“在下⽑遂。我等赵国士子以为:弭兵之论,当看时势,时也势也,可也不可也!今⽇时势,七強伤痕累累,列国萎顿不堪,天下生民苦若倒悬。再起兵争,便是⽟石俱焚同归于尽。我等士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世开太平!弭兵之会,此其时也!赵国士子呼吁:今秋抡材论战,天下士人当大倡休战,力促七国行弭兵会盟,解民倒悬,天下生息!诸位以为如何?” “彩——”赵国士子群排山倒海般呼啸一声。 合纵败秦之后,⽑遂大名早已随着“脫颖而出”的成语与剑楚王盟约出兵的故事传遍了列国,山东士子们都知道他做了平原君的门客总管,为平原君斡旋一应大事,与当年孟尝君的门客总管冯驩一般模样。今⽇⽑遂出面以赵国士林的名义倡言,显然便是代平原君说话,也就是代赵国说话。目下赵国是山东屏障,赵国倡行息兵,他国如何能有争议?战国士子们都与本国权力层盘错节,对本邦利益心中有谱,一看赵国士林拿出定见,便不再犹豫,齐齐地喝了一声彩,到邯郸游历的散士们也纷纷呼应,场中便是此起彼伏的喝彩叫好声。 此时惟有稷下学宮的士子群沉默着。稷下学宮虽已衰落,但仍然是各种纯学问派别的渊薮之地,保持着疏离仕途而专心治学的百年传统。今岁稷下士子们大举⼊赵,原本也是提出了一个大大的文明论题——人善恶,要为天下廓清一个最本的界限。然则几番论战,他们的学问心法已经被搅得松动了基。尤其是祭酒环渊被那个子楚问得无言可对,尽管內心不服,毕竟承认了失败。如今赵国士林出面呼吁,天下士子尽皆响应,稷下士子群能佯装不睬么?再说,弭兵之论若能形成声浪,总是人心所向,素来有天下怀的稷下学宮士子群如何能漠然置之?声浪掀起之时,士子们的目光便齐刷刷聚向了环渊。环渊目光一扫,见士子们纷纷点头,便跳上座墩向主台遥遥拱手⾼声道:“弭兵之议,稷下士子赞同!” “我等赞同——”稷下士子群一片呼应。 ⾼台上的荀子看看信陵君与平原君,三人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 wWW.nIlXs.cOm |
上一章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