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介亭杂文附集 我的第一个师父
|
逆流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且介亭杂文附集 作者:鲁迅 书号:43290 | 更新时间:2017/11/5 |
我的第一个师父 | |
不记得是那一部旧书上看来的了,大意说是有一位道学先生,自然是名人,一生拚命辟佛,却名自己的小儿子为“和尚”有一天,有人拿这件事来质问他。他回答道:“这正是表示轻呀!”那人无话可说而退云〔2〕。 其实,这位道学先生是诡辩。名孩子为“和尚”其中是含有信的。国中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他们才放手,安心。和尚这一种人,从和尚的立场看来,会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超得很,而从读书人的立场一看,他们无家无室,不会做官,却是下之流。读书人意中的鬼怪,那意见当然和读书人相同,所以也就不来搅扰了。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还有一件家百⾐,就是“衲⾐”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小绸片所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琊的。 这种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 不过,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惟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央中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国中的琊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胡的东西的。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海上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琊鬼还是这样的情,避琊还是这样的法宝。然而我又想,这法宝成人却用不得,反而非常危险的。 但因此又使我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瘦长的⾝子,瘦长的脸,⾼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3〕“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央中,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议抗,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议抗,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穿着玄⾊纱衫,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洁的陈源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便是娘”〔4〕,在人格上是很不⾜道的。不过我的师⺟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5〕,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的和尚,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簇新的海青〔6〕,真是风头十⾜。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得他又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舂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7〕,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国中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強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強。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国中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服征 国中。其实无非是一种惰,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的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国中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扬州十⽇”和“嘉定三屠”〔8〕。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像并没有“树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因此我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的孩子,舍在寺里,或是卖在寺里的;其余的四个,都是师⽗的儿子,大和尚的儿子做小和尚,我那时倒并不觉得怎么稀奇。大师兄只有单⾝;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对我守着秘密,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他的⽗亲了。而且年龄都和我相差太远,我们几乎没有往。 三师兄比我恐怕要大十岁,然而我们后来的感情是很好的,我常常替他担心。还记得有一回,他要受大戒了,他不大看经,想来未必深通什么大乘〔9〕教理,在剃得精光的囟门上,放上两排艾绒,同时烧起来,我看是总不免要叫痛的,这时善男信女,多数参加,实在不大雅观,也失了我做师弟的体面。这怎么好呢?每一想到,十分心焦,仿佛受戒的是我自己一样。然而我的师⽗究竟道力⾼深,他不说戒律,不谈教理,只在当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师兄去,厉声吩咐道:“拚命熬住,不许哭,不许叫,要不然,脑袋就炸开,死了!”这一种大喝,实在比什么《妙法莲花经》或《大乘起信论》〔10〕还有力,谁⾼兴死呢,于是仪式很庄严的进行,虽然两眼比平时⽔汪汪,但到两排艾绒在头顶上烧完,的确一声也不出。我嘘一口气,真所谓“如释重负”善男信女们也个个“合十赞叹,喜布施,顶礼而散”〔11〕了。 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12〕,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成人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13〕,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寺里也有确在修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例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 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相好”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姐小或少;而作这“相思”或“单相思”——即今之所谓“单恋”也——的媒介的是“结”我们那里的阔人家,一有丧事,每七⽇总要做一些法事,有一个七⽇,是要举行“解结”的仪式的,因为死人在未死之前,总不免开罪于人,存着冤结,所以死后要替他解散。方法是在这天拜完经忏的傍晚,灵前陈列着几盘东西,是食物和花,而其中有一盘,是用⿇线或⽩头绳,穿上十来文钱,两头相合而打成蝴蝶式,八结式之类的复杂的,颇不容易开解的结子。一群和尚便环坐桌旁,且唱且解,开解之后,钱归和尚,而死人的一切冤结也从此完全消失了。这道理似乎有些古怪,但谁都这样办,并不为奇,大约也是一种“惰”不过解结是并不如世俗人的所推测,个个开解的,倘有和尚以为打得精致,因而生爱,或者故意打得结实,很难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个落到僧袍的大袖里去,一任死者留下冤结,到地狱里去吃苦。这种宝结带回寺里,便保存起来,也时时鉴赏,恰如我们的或亦不免偏爱看看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当鉴赏的时候,当然也不免想到作家,打结子的是谁呢,男人不会,奴婢不会,有这种本领的,不消说是姐小或少了。和尚没有文学界人物的清⾼,所以他就不免睹物思人,所谓“时涉遐想”起来,至于心理状态,则我虽曾拜和尚为师,但究竟是在家人,不大明⽩底细。只记得三师兄曾经不得已而分给我几个,有些实在打得精奇,有些则打好之后,浸过⽔,还用剪刀柄之类砸实,使和尚无法解散。解结,是替死人设法的,现在却和和尚为难,我真不知道姐小或少是什么意思。这疑问直到二十年后,学了一点医学,才明⽩原来是给和尚吃苦,颇有一点待异的病态的。深闺的怨恨,会无线电似的报在佛寺的和尚⾝上,我看道学先生可还没有料到这一层。 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是姐小,是尼姑,还是“小家碧⽟”呢,我不明⽩,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亲了。这时我也长大起来,不知道从那里,听到了和尚应守清规之类的古老话,还用这话来嘲笑他,本意是在要他受窘。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14〕式,向我大喝一声道: “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 这真是所谓“狮吼”〔15〕,使我明⽩了真理,哑口无言,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却从未想到他们为什么有大小。经此一喝,我才彻底的省悟了和尚有老婆的必要,以及一切小菩萨的来源,不再发生疑问。但要找寻三师兄,从此却艰难了一点,因为这位出家人,这时就有了三个家了:一是寺院,二是他的⽗⺟的家,三是他自己和女人的家。 我的师⽗,在约略四十年前已经去世;师兄弟们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我们的情是依然存在的,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但我想,他们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有些小菩萨又有小菩萨了。 四月一⽇。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2〕宋代笔记小说《道山清话》(著者不详)中记有如下的故事:“一长老在欧公(修)座上,见公家小儿有名僧哥者,戏谓公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名为小名,如狗、羊、⽝、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公之捷对。”又据宋代王闢之著《渑⽔燕谈录》:“公(欧修)幼子小名和尚。”〔3〕毗卢帽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毗卢佛像的帽子。放焰口,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盂兰盆,梵语音译“救倒悬”的意思;焰口,饿鬼名。〔4〕“有便是娘”一九二五年八月间,因北洋府政教育总长章士钊噤止爱国运动和宣扬复古思想,京北大学评议会发表宣言反对他为教育总长,并宣布和教育部脫离关系。后来少数教授顾虑脫离教育部后经费无着,一部分进步教授就在致本校同事的公函中说:“章士钊到任以来,曾为京北大学筹过若⼲经费,本校同人当各知悉;即使章士钊真能按月拨付,或并清偿积欠…同人亦当为公义而牺牲利益,维持最⾼学府之尊严…如若忽态变度…采取‘有便是娘’主义,我们不能不为北大同人羞之。”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期(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二⽇)发表的《闲话》里,引用“有便是娘”这句话,歪曲公函中的原意,加以讥笑。 〔5〕“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语见《诗经·小雅·斯⼲》,意思是互相爱好而不相恶。式,发语辞。 〔6〕海青江浙一带方言,指一种广袖的长袍。〔7〕《不以成败论英雄》参看本卷第511页注〔10〕。〔8〕“扬州十⽇”指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扬州后进行的十天大杀屠。“嘉定三屠”指同年清军占领嘉定后进行的三次大杀屠。清代王秀椘著《扬州十⽇记》、朱子素著《嘉定屠城记略》二书,分别对这两次惨杀作了较详的记载。 〔9〕大乘公元一、二世纪间形成的佛教宗派,相对于主张“自我解脫”的小乘教派而言。它主张“救度一切众生”強调尽人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利他为主。 〔10〕《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印度佛教经典之一。通行的中译本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乘起信论》,解释大乘教理的佛教著作,相传为古印度马鸣作,有南朝梁真谛和唐代实叉难陀的两种译本。 〔11〕“合十赞叹”等语,是佛经中常见的话。合十,即合掌,用以表示敬意;顶礼,以头、手、⾜五体匍匐在地的叩拜,是一种最尊敬的礼节。 〔12〕冠礼我国古代礼俗,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仪礼·士冠礼》篇中有关于冠礼的说明。〔13〕释迦牟尼参看本卷第320页注〔19〕。弥勒,佛教菩萨之一,相传继释迦牟尼而成佛。 〔14〕“金刚怒目”参看本卷第436页注〔7〕。〔15〕“狮吼”佛家语,意思是震动世界的声音。宋僧道彦《景德传灯录》卷一引《普耀经》:“佛(释迦牟尼)初生刹利王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 wWw.nIlXS.CoM |
上一章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且介亭杂文附集》是一本完本经典名著,完结小说且介亭杂文附集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且介亭杂文附集的免费经典名著,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经典名著”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