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明时代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中国武将列传  作者:田中芳树 书号:40680 更新时间:2017/10/3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明时代
  就这样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还残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则是统一的状态,而朱元璋也开始了他对国內的经营。首先为了要让权力集中于皇帝一⾝,因此就随着制度整饬的展开,而同时进行了几次的大肃清,像是胡惟庸之狱、蓝⽟之狱等相继发生。所谓的狱,指的就是肃清这件事,而胡惟庸和蓝⽟,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说是统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说到他杀的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说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狱和蓝⽟之狱就杀了五万人。总之,稍微有点才能的文官、武官,还有其家族,合起来共有五万余人被杀,史上称为“胡蓝之狱”

  这时的常遇舂,早已在三十多岁时因病去逝。而徐达也同样遭到怀疑——徐达这个人喜吃鹅⾁,朱元璋还曾把鹅⾁当做探病时的礼物,然而这鹅⾁却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则即使明知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达但却依然流着眼泪将鹅⾁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名将,他曾对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继续杀人的忠告,只是没想到第二天这个人就突然暴毙了。

  在之前也曾经提到过的,由清朝赵翼所写的《二十二史札记》之中,有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兼而有之”的评价,说明朱元璋似乎有着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来看,感觉实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这个人对农民十分地照顾,然而对知识分子似乎却异常地憎恶。当时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青邱,他因为说了朱元璋的坏话而被杀死,和后来‮共中‬的文化大⾰命没什么不同。总之,应该要支撑朝廷的五万人就在短短的时间之內都被杀了,这样的‮忍残‬霸道将遗留到千古之后。汉⾼祖刘邦虽然也曾肃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来实在是不算什么。

  再说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长男,也就是皇太子,因为早死的缘故,到了最后要决定继承人的时刻,至于候补的人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另一人则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京北‬——当时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担任北方防卫军司令官的职务。他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而已,同时他也继承了⽗亲的军事才能于一⾝,曾数度与蒙古军作战皆获胜利。也因为如此,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就有让燕王这般具有实力的人来当皇帝为佳的意见出现,只不过依据礼教的顺序,还有嫡孙这一点来看,才有把帝位给孙子的看法。

  朱元璋对这一点也十分烦恼,在听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见后,最后决定将孙子立为皇太孙,而决定让其继承。只是,孙子毕竟还是个小孩子,而朱元璋这个人又生多疑,简直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后就把将来可能会对其孙子的帝位造成威胁的人通通都给杀了。之后,就有了朱元璋将五万余人杀掉,然后让自己一族立于其上的说法。就在把人几乎都赶尽杀绝后,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孙就登上帝位,称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运命》,以及‮国中‬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画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虽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洪武帝有许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们都各具势力,而最大的势力还是燕王。因此侧近就对建文帝说,只要这诸方之王——从建文帝看来,这些人都是他的叔⽗——还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将燕王的势力击溃的话,总有一天他会起可谋反,所以最后一定是要将燕王打倒才行。只是虽说如此,刚开始要向他下手总是有困难,因此就必须先从其他人开始着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诸候态度不好、或是有谋反意图等等(其实这也只是借口而已)用各种的名目将他们死,或是把他们的领地给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来,当然也知道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自己,于是就以无法忍受自己被诬赖谋反为由,而造成后来无法两立的状况,也就是如果不将建文帝打倒,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场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广孝,他的法号为道衍,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和尚。不过,他的⽗亲则听说是一名医生。总之,他在礼佛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术与诗文,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着燕王来到了‮京北‬,虽然寄⾝于‮京北‬的寺庙之中,但却常接受燕王的咨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顾问。当然,这个和尚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最后劝燕王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脆起兵的就是他。

  这时朝廷为了监视燕王,就派了一个将军过来,说如果燕王的样子有异的话,就直接将他捉起来杀掉。而燕王则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遗言的理由把这名将军给找来,然后就把他给杀了,之后随即举兵。虽说是举兵,然当时燕王的兵力其实只有少数的亲卫队八百余人而已,让人有着他不知何以争取天下的感觉。

  就在举兵之时,刮起了一阵暴风,把燕王宅邸屋顶的砖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当大家都认为是凶兆而脸⾊大变时,只有姚广孝一个人说是吉兆。他说:“像这样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励我们,要让我们以⻩⾊的瓦——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的东西采取代的证明。”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燕王的举兵虽然让朝廷为之一惊,然而其实早就心里有数,所以也准备好了五十万大军来应付。因此就成了五十万对八百之争,一开始本就无从谈论胜负。当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处征集兵员,特别是他的弟弟宁王这个人,由于也是负责防卫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军队。由于燕王和宁王感情颇佳,所以在借用了宁王一半的军力之后,便开始了南下之举。

  这个宁王乃是一个对文化颇有研究的人,虽然个有点古怪,但他却对‮国中‬的戏剧有不少研究,甚至还曾经自己写过戏剧的脚本。他关于戏剧的研究书籍也成了相当重要的文献。

  在此发起的这场內战,叫做靖难之役,也是这场连续政变的总称。

  这时负责指挥朝廷五十万大军的是一个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儿子,然都是个才能远不及于⽗亲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运命》一书中,虽对李文忠赞誉有加,但也说到他的儿子实在不行。总之,是个没有决断力的人,总是让对方有机可趁,最后造成全军覆没。只是朝廷的后台毕竟比较硬,还是能够依次地送上大军,实际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点丧命。当他被敌人追赶时,周围连一个人都没有,于是燕王也只有在大军快要近的时候故意使出险招,他策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举起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边呼叫己方的动作,朝廷的军队见了他的举动反而不敢靠近。像这样危险的场面听说还不只一次,连燕王的锁甲上都还留有不少被敌将的长所刺伤的痕迹。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讽刺的现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虽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可以统括全军的将军。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即使有可以担当‮队部‬长的人,但能够担当大将军一职的人就几乎完全找不出来了。因此一次次的战斗下来,燕王的支持者愈来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陆续出现,最后南京——这时并不叫做南京,而是称为应天府,总之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对了——终于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踪影,消失在战火之中。后来除了有建文帝死于当场的说法之外,也有其实他当时还活着,只是化⾝为僧侣逃脫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当成小说的题材,也就是⽇本幸田露伴所写的《运命》。

  把明初期的历史与⽇本做一个比较,朱元璋可说是兼具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个,建文帝为秀赖,而燕王则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来看也蛮吻合的。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倒是在于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首都之一,其成为全‮国中‬的首都,则只在明初,以及‮华中‬民国初期,而不可思议地,它做为首都的时间都不长。

  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大阪这块土地,在⽇本史看来,乃是古时难波京的所在,之后丰臣‮权政‬时曾把大阪城列为首都,然而,却总是难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历史拿来和大阪的历史做比较的话,其实也有着这样有趣的共通点。

  后来,燕王终于灭了自己的侄子而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帝。这个成祖永乐帝以军人的面相看来,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话,他在名将百人之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是。

  这时,在建文帝的侧近之中捉到了一个叫做方孝儒的人。这个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学问,所以才任他为孙子建文帝的老师,当时是被誉为儒学大家的人。他为了建文帝提了许多的进策,最后让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决一死战的,也就是这个人。

  因此,当永乐帝抓到方孝儒时,曾说过如果方孝儒愿意出仕于他的话,就原谅他的罪过的话,然而方孝儒却死都不答应。不只这样,当永乐帝要他写自己登基的诏书,而把纸笔拿给他时,方孝儒则大笔一挥,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四个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为贼,而这⽑贼居然夺下了帝位之意。写完之后,更把笔往永乐帝,让永乐帝大为光火,就把他给杀了。不光是方孝儒一个人,永乐帝还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余人全都给杀了,光从胜量下点上来看,将永乐帝与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拿来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伟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这个人是个儒学原理主义者,因此虽然他本⾝的学问很深,然而辅佐建文帝一事则是相当失败的。结果,除了使燕王谋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溃败,在现实的政治和军事上可说是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说实在的,其实放着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杀了,也犯不着连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牵连。听说姚广孝也曾说过不可以杀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乐帝没有听进去就是了。

  姚广孝这个人和汉朝的张良一样,并没有亲自率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以军师的⾝份活跃,随侍永乐帝之侧担任战争的指导。总之,对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来说,能够击破五十万的大军而取得天下,这个人有着十分重大的功绩。

  姚广孝这个人在当时虽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乐帝即位之后,就还俗而回到了姚广孝这个名字,一直以顾问的⾝份待在永乐帝的⾝边。不过据说曾有一次,当他返回自己的出⾝地想要拜访友人的时候,友人就以其为谋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愿意见他,留下了这么一则故事。

  建文帝这个人以年纪轻轻地就走到了悲剧的最终幕,这一点和丰臣秀赖相同,同样地也得到了许多的同情。因此就有着诸如其实他是从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说法,这一点和秀赖传说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着一本名叫《明史纪事本末》的书,在这本书中就清楚地记载着建文帝确实是有自其中逃脫的,而且还有注明何年何月于何处有人见到的详细记述。如果这些全都是虚构的话,那我认为写下这些的人应该相当具有小说家的才能才是。据上面的记载,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岁已大,和历史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才被朝廷回,最后平稳地度过余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民众的愿望吧!

  无论如何,永乐帝在此统一了天下,不过他毕竟还是觉得这样待在应天府心里实在是不舒服,也许是那种再怎么说这儿也是敌人之地的感觉在作祟吧,因此最后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据地‮京北‬。正确地说来,是在都城迁来此处之后才有‮京北‬的名称的,据《亚细亚历史事典》,上头写的正是“才称为‮京北‬”而在这之前乃是称为北平。另外,也称作顺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来住惯了的‮京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时的北元又开始蠢动。在它们的內部抗争之下,本来势力是已经相当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刺等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的威胁不断。因此才把首都移至‮京北‬,由皇帝自己负责北方军事的‮导领‬。

  那些对于永乐帝将方孝儒给杀死一事有所非难的人,对于皇帝自己担任北方军的总司令官来意图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这一点上倒是有相当不错的评价。实际上,永乐帝也不只是驻守‮京北‬,他也以‮京北‬为前进基地数度往蒙古的方向出击,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气宇壮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过元顺帝其实并不是蒙古人的说法,关于永乐帝,其实也有着他并不是汉人的说法。永乐帝对忽必烈相当地崇拜,除了有许多地方看得出来他是努力于以其后继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灭元的时候,也曾把蒙古宮廷中的一名美女据为己有。在传说中就有这名美女其实乃是舍⾝侍奉于朱元璋的说法。永乐帝乃是汉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个越过戈壁沙漠进行远征的人,由于有人认为汉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关于朱元璋这个人,刚才也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把具有威胁子孙地位可能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万一永乐帝具有这种可能的话,其实本就不可能会让他生下来,更不可能会有一时——当永乐帝⾝为燕王的时候——还想让他可能成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这时就让燕王当上皇太子的话,那就本不可能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因此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也只是好玩罢了。

  对了,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趣兴‬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郑和)登场。

  郑和这个人是一名伊斯兰教徒,从他双亲的那一‮开代‬始就居住于云南。当云南地方因明的势力而被平定之际,当时的郑和年纪还小,他就在这时候被俘虏带走,最后成为宦官而开始仕奉于燕王。因此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也曾以武将的⾝份活跃,不过,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应该还是在于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乐帝命令郑和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出海,其实会做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着出海乃是要搜寻其下落的说法。与其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如说这乃是顺便要来得恰当些。我认为本来的意义应该还是在于确保自南宋以来的海上贸易路线才是。

  总之,郑和也成了小说的主角,有一本《三宝(保)太监下西洋记》就是他的故事。在这儿,三宝指的是郑和,而太监则是指宦官中比较伟大的人。所谓的三宝本来是宦官的通称,但后来几乎要成了郑和的别名。(编者按:郑和初名马三宝,这里作者指“三宝为宦官的通称”系谬误。)这本书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记录。至于所谓的西洋,在这儿指的应该是印度洋,从‮国中‬看来,这乃是位于西方的海。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间的事情,在这大约三十年间,共有七次航海。在这儿,郑和所率领的船相当地‮大巨‬,一只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船五倍大左右,在在表示着当时‮国中‬的航海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这只舰队是以百余艘左右的船舰构成,而带去的人数,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译人员、医生、学者等在內,合计有二万数千余。

  在今年,关于郑和资料最详尽的⽇文书终于出版了,那就⾜《‮国中‬支配海的时代》一书——不好意思在这儿举了其他的出版社,这本书乃是新书馆出版——我认为这本书也是对于‮国中‬历史有‮趣兴‬的人所应该要读的。虽然我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委托,但我还是要来宣传一下,毕竟这是⽇语书籍中关于郑和最详尽的一本书。不光是郑和而已,书中还把所有‮国中‬海上至今出人的事情全都记载了。

  只不过,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描绘的是一名长有长髭的武将,也许所要表现的就是郑和吧?可是郑和是一名宦官,因此并不可能会长胡须。当然,像宋朝童贯那样子极度少见的例子还是存在,只是这终究还是⽇本描绘的画师的一个大错误。其次,书中对道教和佛教没有仔细地加以区别。最近,⽇本出了一套以⽔浒传为题材的漫画,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里居然出现了佛教的和尚。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发、也不剃须。我认为如果作家没有在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对画图的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说到郑和共实行过七次大航海的计划,一直在印度洋出⼊,最远的一次还到达‮洲非‬的东海岸。也许这一点大家并不太知道,不过在‮洲非‬东岸的某个港口遗迹挖掘时,有不少的‮国中‬古物出土。像是‮国中‬的钱币、陶器的碎片等。当时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国中‬人,可说是东西通相当盛行。至于从欧洲来到这儿的瓦斯科·达·格马,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称为郑和的海,其实也不为过。

  在这七次的远征中,他也不断地击退海贼,甚至还在被卷⼊王位继承的纷争时帮助正统的国王等,因此虽为一航海者,但在名将之中也有相当⾼的呼声。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年时率领着二万数千余人来到‮洲非‬的,光是这样的统率力,就⾜以称为名将了。

  郑和虽然没有前进到欧洲,但在《‮国中‬支配海的时代》一书,提出了郑和可能具有发现澳洲的可能的说法。由于这是由英国人所写的书,说来其立场可能甚为公正。因此,我也有着也许那上天会在澳洲西北部某一个无人的海岸挖掘出作为郑和上陆证据的石碑的梦想。

  这在谈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时也曾经提到过,郑和虽然率领了这样的大舰队进行远征,然而并没有设立里什么殖民地。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这样的想法,在‮国中‬几乎是没有的。也因此,忽必烈对⽇本的远征,在‮国中‬的历史上其实是相当异常的事。忽必烈也曾派舰队前往爪哇,不过也是完全给赶了回来。

  在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作家在最近所写的关于北条时宗的文章中,提到了世界上惟一击退蒙古军的民族就是⽇本一事。这个人对西洋的历史非常地悉,但恐怕也是一个认为世界就只有由⽇本和欧洲两者所组成的人吧!蒙古军不但在现在我们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败,在埃及甚至还败于陆战之上。当时埃及军的指挥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尔斯。接下来,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军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败而回。当时指挥越南军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个名叫陈兴道的人。蒙古军在于欧洲方面确实是所向无敌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败了。也因此,要说世界上惟一击退蒙苗军的就只有⽇本人,就是非常可怜的错误了。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还有人这么想,而虽还是一位相当具有学识的人,这点让我觉得非常地失望。

  像是这样子的事情,什么世界上第一间餐厅乃是在⽇本什么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在给小孩子看的——世界伟人传记全集中也是如此。据我以前所见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亚洲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虽然其中有⽇本人,但其他的亚洲人竟然只有三人:释迦牟尼、甘地、还有成吉思汗。居然一个‮国中‬人也没有!此外,把释迦牟尼和成吉思汗并列似乎也有一点怪怪的。举例来说,要是出现了莎士比亚的传记的话,那么有李⽩或杜甫的传记乃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出现了亚力山大大帝的话,那么出现秦始皇传记的话,就会显得比较平衡。不过,在这传记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第一个‮国中‬人的话,我想了一下,大概还会是诸葛孔明吧!算了,总是比一个都没有要来得好一点。

  在郑和死后,不久永乐帝也过世了,于是历史一下子就有了改变。也就是说,因为出海远征很花钱,所以就停手了!对欧洲诸国来说,远征之际是一定会在当地进行掠夺或是殖民地建设、还有猎杀奴隶等等,几乎是把当地的资源全部加以榨取,然后再以之做为远征的经费。像是在伊莉莎⽩女王一世时代的英国,当时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远征乃是金钱的来源这下点来说服女王的。

  在‮国中‬方面,由于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远征自然就只是花钱。而且,还有负责远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见。因此就停止了出海远征。这时停止了出海远征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不可原谅的是将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等等的全都加以烧毁,这个烧毁一切资料的人叫做刘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后。

  极端地说,这个人改变了历史。本人据说是位非常认真的官,他为了朝廷不让宦官的权力坐大,也为了避免无益的费用支出而做了这样的考量。无益的费用支出总是会以税赋的方式来打平,最后只会造成‮民人‬的⿇烦而已。这样的论点当然是正确的,只是把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全都烧毁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历史的转捩点就在十五世纪。大约一四三三年的时候,郑和的航海结束了。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记录完全遭到烧毁。另一方面,瓦斯科·达·格马发现印度洋的航路,则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纪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陆大‬。因此,十五世纪可说是海的支配权由亚洲转移到欧洲的时期。而且和‮国中‬人不同,对欧洲人来说,所谓的远征乃是为了掠夺和‮略侵‬而实行的,于是之后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对东方的‮略侵‬、以及加害的历史了。

  很可惜的“‮国中‬支配海的时代”在就此结束,而明这个‮家国‬也变得非常保守。

  这时开始的,还有万里长城的建设。长城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专门防卫用的,因此建筑这种东西本⾝没有什么坏处,不过和永乐帝以‮京北‬为出击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击的做法相比,就显当十分消极而保守了。万里长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则‮国中‬文明自体就成了锁国的状态,虽然国內的商业及民间文化等持续地发展,但对外则不开放。这也使得‮国中‬社会往停滞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郑和的死也代表着将‮国中‬对外的窗口加以关闭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详加考量的必要,像刘大夏这样的儒教官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基本上儒教在当时已经比原本孔子所倡导时更加地形式化,而从儒教原理主义看来,提供‮家国‬利益这件事本⾝就是反正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议论。因为如此一来,随着‮家国‬收⼊的增加,就一定会有朝廷与商人争利的情形出现。而郑和的远征确实是花费了相当的金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够因此而确立海外贸易的路线的话,就长远来说,应该是能够提升利润的。只是提升利润这件事本⾝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罢了。在儒教的考量里,财政的再建乃在于俭约。重点就在于:并不是要增加收⼊,而是要减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时利益的大舰队远征予以取消,用以减少支出。

  因为有着这种想法的缘故,即使他们是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之上,然而视野却实在是极度地狭小。毕竟人对于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然而从这样的行为使得全‮国中‬停滞,以及视野矮小化这一点来看,刘大夏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史上还是无法原谅的。

  就这样,明进⼊了非常保守的时代。

  接下来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这个人本来是个文官,而且从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称为于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称为包青天一般,是个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当地受到民众仰慕。

  当时,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时候。说起这个人,也有相当曲折离奇的命运。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怂恿,亲自带领了军队去与本来并不需要他亲自出动的战争中的強敌作战。在这时的北方,北元早已烟消云散。大概是由于其內部的不断抗争之故,不知何时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強大的骑马游牧民族。这支部族被称为瓦刺,其族长则叫做也先汗。

  这个人在约十五世纪中的时候,将蒙古⾼原的东半部加以统一,然后就迫向‮京北‬。本来应该是只要能够与明互相贸易往来就可以的,然而当时采取保守姿态的明却断然地加以拒绝。于是他们就马上发挥实力,率领着为数众多的骑兵‮队部‬指向‮京北‬。说到这里,刚才也提过,没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怂恿下准备与之对抗。本来虽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最后还是率了五十万的大军进行远征,跟后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这两支军队一开始老是相互错过,一直都没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时,确知了明军所在地的也先汗对明军展开了急袭。由于策略得当,让明军吃了大败战。而英宗就在败战之后穿着锁甲晃来晃去,到处又找不到部下,正当不知要怎么办,只能够隐于树荫之下的时候,却被敌方发现了。由于不管怎么看来,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将之拿下,而后一问竟发现是明朝皇帝。由于也先汗本没想到会俘获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为易的筹码。也就是说,我可以将你们的皇帝归还,只是你们必须要以财宝或领土来换的意思。由于瓦刺也没有杀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认为这场易一定会成立,没想到结果却不是如此。

  当时,于谦取得晋升,成为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大臣。这个人当初在担任地方知事的时候,要转任之际,当地的‮民人‬竟同声哭泣并希望他不要离开,结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单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人。

  这时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来的意见外,也有认为‮京北‬很危险而想要迁都回南京的意见,这些于谦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应瓦刺的易,也不舍弃‮京北‬,还任英宗皇帝的弟弟为新的皇帝,建立彻底抗战的机制。

  这样一来当然让也先汗觉得很没趣,于是就以攻陷‮京北‬为目标,而全面发动总攻击。于谦在之前皇帝所发出的大军早已四散,而‮京北‬早就没有什么兵力的情况下,只好召集义勇兵来守城,好不容易总算守住了‮京北‬的城壁没有遭到破坏。就在包围战一直持续下,也先汗终于放弃而退兵。也许也先汗是个容易放弃的人吧!他回去之后竟若无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来。只是,表面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经登基,因此让英宗回来大概也是等着看明的宮廷之中是否会发生內斗之类的事,所以应该还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总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后,‮京北‬是守住了。而当然,对新皇帝来说,于谦乃是最大的功臣,可是就回来的英宗来说,应该要拿他怎么办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换,英宗已经是退位之⾝,虽然要说可怜也真的是很可怜,但还是只能够将他噤闭于‮京北‬城內。

  好了,我们再从新体制的整治这一点来看,由于于谦这个人非常公正严明,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对其怀恨在心的人。而当新皇帝即位不久便卧病在的时候,这些对于谦有所怨恨的人就发起了政变,将遭到噤闭的英宗救出,然后再度让其登上帝位。在这事件里,于谦遭到逮捕,并且处了死刑。

  英宗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要将于谦判处死刑,但最后还是核准了,因此于谦就必须要受死。这时的于谦仰天大叫了二次的“皇天后土、皇天后土”所谓的皇天后土,大概就是指“如⽗亲般的天空、如⺟亲般的大地”的意思,也就是说自己在如⽗亲般的天空和如⺟亲般的大地的照览之下,是无罪的意恩。只不过,也是有像于谦这样子伟大的人物在死前是不可能有这样泣言的说法就是了。于谦过世,是西元一四五七年的事情。

  不过,不论他究竟有没有哭叫,我个人认为实际上他确实是无罪的。总之,于谦是在这时被杀的,而英宗也就因此复位。后来那些发动复位政变的首谋毕竟是些不怎么样的人,因此后来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失势或死亡。在那之后过了蛮久的一段时间,于谦才因为无罪,而以救国功臣之实回复了他的名誉。

  在这之后,明进⼊了再没什么够格的名将出现的时期,只是在⽇本学习世界史时一定会出现一个“北虏南倭”的说法,这指的是北方有骑马民族,而南边则是倭寇——也就是包含⽇本人在內的海贼。而之后明的历史,就是在朝廷的內部有权力抗争,而外部有北虏南倭的威胁这样的状态下维持着。

  最后,终于轮到接下来的第八十六位王守仁出场了。关于这个人在我“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的文章之中曾经写到过。他以王明的名号为人所知,是‮国中‬的一位大思想家,不过这一点和这一回的人选是没有关系的。重点在于这个人乃是代表明朝中期的军略家。实际上关于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在文章之中虽然还是都有所述及,不过,光是从王守住这个人的人格来看,就让我个人非常地景仰,因此下面就让我先来说一说他的铁事。

  王守住这个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对行事不正的掌权者相当不齿,并会加以质问。在当时有个非常有力的宦官,由于非常地横行霸道,因此违逆他的王守仁在受到拷问之后还被贬到边疆去。那是个距离首都数千公里远的西南边境,在遥远的旅程之中,跟着他的就只有一个随从而已。等到好不容易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这名随从竟因劳累而倒了下来,而王守仁不但让其休息、找大夫为他看病,还自己去汲⽔,运送餐食,说道:这一路辛苦你了!一直照顾到这名随从完全复元为止。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王守仁这个人的人格如何,这是一则我很喜的轶事。王守仁在‮场战‬上的功绩甚多,要全部说完也蛮花时间的不过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在于平定宁王之这件事上。这个宁王是从永乐帝的弟弟宁王一系所出的子孙,在明朝来说算是名门,而明最后就是因为这一次的事而灭亡的。

  再接下来,故事移到有名的第八十七位戚继光。在整个明代之中,如果只能够选出一个人的话,那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戚继光了。他就是独自平定了刚才所说的北虏南倭的人。

  只不过,在说到这个戚继光之前,还有一位并未被我选⼊百人之中的曾铣。这个人大抵是十六世纪前半的人,他是科举及第的文官,但却是负责守护明朝西北边境的人。曾铣这个人善于用兵,同时还是个襟开阔的人,当北方的骑马游牧民族攻来时,他便一一加以击退。特别是有一次在面对十万以上的大军欺庒而来咐,他依然以他⾼明的指挥能力来把对方击退。同时,曾铣这个人对行事不正的⾼官也十分憎恶,最后竟还因为用了军需物资这种的莫须有的罪而被杀,因此我本来是想将他也列⼊百人列表之中的,但终究因为人数的限制而不得不将之去除。

  在明的时代中,因不实之罪而被杀死的忠臣甚多,在气氛上显得较为灰暗。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如此,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还有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焕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没有犯下什么罪,而且还立有不少功绩的情况之下被杀的,实在是非常地可惜。算了,事情就是这样,在忠臣此起彼落的时代里,他们的好常不被认同,总之,明被认为是以自己的手而将多数人才杀害的王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好了,现在回到第八十七位的戚继光。这个人是在世代都是武将世家中出生的,最初是在东南的海岸地带,以击退倭寇而活跃。他当初是从士兵的训练及防御体制的整备开始,在海岸筑成堡垒,然后在倭寇近之时再进行实战的指挥。以一名剑士的⾝份来说,戚继光的剑术也十分地⾼超,据说他使的是一套名为龙行剑的剑法。在戚继光之外,还有俞大猷和胡宗宪等,这些人也都是讨伐倭寇的名人,只不过毕竟还是戚继光较为有名,而且也相当受到民众的。对了,还有一个人叫做徐渭,他是在胡宗宪底下当参谋的,字文长。这个人不光是精于兵法,同时在诗、散文、书、画、戏曲等方面也都可说是一流的人才。只是他后来因为一点小事而把子给杀掉,被关⼊牢狱之中,释放之后则在各地流浪直到死亡,可说是一个狂傲的天才。

  西元一五五七年,戚继光击溃了海贼的大‮队部‬,同时还俘虏了其首领王直。这个叫做王直的人,和当时的许多人相同,既为海贼的首领,同时也是名海上商人,当⽇本初次有葡萄牙的船只漂流而至之际,据⽇本史里的说法,负责担任翻译的就是他。由于王直并不会说⽇本语,因此当时搭上葡萄牙人船只的他,应该是利用笔谈的方式来与⽇本人沟通的。

  戚继光这个人之所以厉害,乃是在于他在平定了倭寇之后,接下来就来到了西北方的边境。本来至今以前一直都是以海贼为对手的他,这次竟要以骑马民族为对手,然而他还是依次将自蒙古方面南下的骑马民族一一击退。以武将来说,算是全方位的人才,在海上能作战,在陆上也能作战。这个人在对付倭寇时的研究对策后来也传了下来,之后也一直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

  戚继光因为相当地受到当时明的宰相张居正——这个人也相当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书中一定会提及——的信任,所以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在张居正死了之后,戚继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援,并因此而失势,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之下直到这一生结束。

  这个戚继光在‮国中‬的笑话之中,也以怕老婆俱乐部的成员而为人所知。关于以下的笑话究竟有多少‮实真‬我们并不知道,不过我们还是来谈一谈。在戚继光最初平定倭寇的时候,曾经把勇敢的士兵加以集合。他说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呢?是能够打倒老虎的人吗?不是,而是不害怕自己老婆的人。接着,他再对聚集而来的志愿兵说道:在鸣笛之后,会怕老婆的人就在⽩旗之下集合,而不怕老婆的则继续留在红旗之下。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集结到了⽩旗之下,原来大家都是会怕老婆的。当时,只有一个人位在红旗之下。于是戚继光便说:哦,原来你就是最厉害的勇者呀!没想到把这个人叫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惟一一个留在红旗之下的兵士刚才其实并没有听清楚指令,而他的子告诉他,如果指令听不清楚的时候,就最妤不要动。这样的回答让戚继光也不知道该拿他如何是好,不由得感到失望。这就是其中一则最有名的笑话。

  说到海贼的话,明代出了不少有名的海贼。在郑和的航海记录遭到烧毁,而整个社会也变得十分封闭的情况之下,还是有不少具有反动精神的男子到大海之上。举例来说的话,林凤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人在西班牙人的记录中是被写做Limahon,于西元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他率领大量‮队部‬攻击西班牙所占领的菲律宾,准备攻下马尼拉城。在经过九个月的战斗之后,终于断了攻击的念头,再度乘船离去,之后到底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当戚继光的后援者张居正死掉以后,明朝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什么优异的政治之举,且谋续出——有各种不同的谋,在此就省略不提了。幸好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也逐渐衰退,不过取而代之的,是在东北的边境兴起的満族。満族其实就是女真族,也就是那个以前与宋不断相争的金。在衰微三百年之后,出现了一位名叫努尔哈⾚的英雄,他不但统一了部族,还急速地扩大其势力。

  同样地在这个时代,⽇本这边的丰臣秀吉则是开始展开对朝鲜的‮略侵‬。明乃是朝鲜的君主国,因此就不得不与⽇本开战。其结果虽然是成功地将⽇本驱退,但军事上却花费了不少的费用,因此之后东北方面的防备就开始趋于衰弱。当努尔哈⾚兴起之时,明的东北边境已经是个相当危险的场所了。

  接下来出场的是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焕。袁崇焕这个人本来也是科举合格的文官,他在明的军队为努尔哈⾚所败而全军撤退之时,独自一个人变装越过长城,前往调查努尔哈⾚所占领的地区,是个非常大胆的人。在他赌命探查东北边境的地形、详细地了解当地的事情之后,便负责率领东北方面的守备‮队部‬。

  到了西元一六二五年,发生了有名的宁远城之战。这个地方位于‮京北‬东北方,今⽇辽宁省——也就是‮国中‬东北地方的南部——的范围內。当他在守这个地方的时候,努尔哈⾚的大军庒迫而来。这个努尔哈⾚在一生之中可说从没有战败过,然而就在那之前,袁崇焕从葡萄牙人那儿输人了最新式的大炮。虽然在输⼊之际曾受到过保守派的阻挠,但最后还是用于宁远城的守备之上。就在无敌的努尔哈⾚军以骑兵突进的时候,袁崇焕就发炮加以攻击,努尔哈⾚军虽然还是在炮击之下不断地意图反击,但最后还是被击退。而这时努尔哈⾚也被大炮的炮弹所伤,因而负了重伤,这也成了努尔哈⾚的生涯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败战。

  由于这次的大功,袁崇焕当上了东北方面军事的最⾼负责人,然而这时明朝又再度出现了问题,当时⾝为明最后一个皇帝的崇祯帝这个人最初做得还不错。明在这时有一个名为魏忠贤的人,他和唐的张承业相对照,而被称为历史上最恶的宦官。总之,他是个只要有人对自己有所违逆,就会将对方杀死,并使明的朝廷陷⼊混的人。崇祯帝在即位之后,立即就把魏忠贤一派加以捕杀,肃正了冈纪,他在对东北的清军防御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然而这个皇帝虽然很努力,不过却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当他听到袁崇焕意图谋反的谗言之时,便立刻相信而将袁崇焕杀死,也因此导致了明的灭亡。

  当时,国內发生了有名的李自成之。这场李自成之可说是与唐末的⻩巢之匹敌的大,在李自成的军队杀到‮京北‬之后,造成首都‮京北‬失守,而崇桢帝最后则‮杀自‬。这个皇帝在‮杀自‬之前还先斩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感叹道:为何你要生为皇族,而不是生在寻常百姓之家!这位公主后来虽然被救活,但皇帝却上吊死了。当时陪伴着他的,就只有一个小宦官而已,真是可悲!在他‮杀自‬的时候,他留下了不管自己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只希望能够不要加害于民的遗书。表现出皇帝起码的自尊。

  明在这儿,已经算是灭亡了,而其前后为了明持续抗战的人,还有第八十九位的秦良⽟,以及第九十位的郑成功。

  第八十九位的秦良⽟乃是一名女,而且还是生于西南边境的人,并非汉民族出⾝。只不过,在至今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军之中,她是惟一一个在正史(这儿指《明史》)之內留有名字的人。在这儿我要提到一本标题为《女将军传》的书,这本由井上祐美子‮姐小‬所写的小说,我想应该是⽇本——恐怕还是全世界——唯一一本以秦良⽟为主角的小说了。

  秦良⽟虽然⾝为女,但却智勇兼备,不管是以指挥官来说,还是以一名武将来说,她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她虽对当时明‮败腐‬的体制有所不満,但其一生还是都在为明而战。

  这时和李自成共同携手的另一名叛军的首领张献忠,在今⽇的四川一带动,然而据说他对于秦良⽟所在的地方却没有出手。

  关于张献忠这个人,留下了一本加做《蜀碧》的记录书。“碧”指的是⾎,而“蜀”指的则是四川省,也就是四川省的流⾎记录。重点就在于占领四川省的张献忠杀了不少的人,除了杀死违逆他的人之外,连对他友好的人也一样杀。为什么呢?他认为像这样子的好人,如果再让他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话,那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可怜了,为了不让他再受苦,所以就只好把他杀掉、他就一边把别人的首级放⼊盆中,一面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一副杀了几万人也无所谓的样子。不过实情到底如何,那就不知道了。因为这样子的事情毕竟还是太夸张了些,总之感觉起来不太‮实真‬。

  至少在张献忠刚起兵的时候,还留下了军纪严正、并因此而受到民众支持的记载,关于这一点也许是我所学不⾜,因此不能够作不负责任的发言。只是如果《蜀碧》中的记载属实的话,那张献忠就真的是一个恐怖的杀人魔。对于一个农民叛的首领竟然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我想他也不能够说些什么了。我依稀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还记得里头有说到在读了这本《蜀碧》之后,会有一种歇斯底里般狂笑的感觉,可见这本书的恐怖。

  而在女将军之后有种终于登场了的感觉的,就是第九十位的郑成功。对‮湾台‬的人来说,只要谈到历史上的英雄,郑成功可是具有和岳飞同等的地位的,好像无论如何都一定会谈到这位国姓爷。这个人的一生连对江户时代的⽇本文学都有所影响。他的⺟亲是⽇本人,因此出生地也在于⽇本,是在今⽇长崎县的乡下。七岁的时候受到⽗亲郑芝龙的召唤而渡海到明。

  郑芝龙本来也是一名海贼兼海上商人,后来接受明的朝廷之官位,只不过到了这时,明不敌清的情势已然十分明显,因此郑芝龙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后决定降于清。然而⾝为儿子的郑成功,却无法认同此事。他认为他们受有明朝的恩惠,从此后便进⼊孤立无援的战斗之中。

  战斗在海上展开,曾数度打破清军的攻势,并于其间数次派使者前往⽇本要求援军。在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过五次使者前去。当时,如果家光有所动作的话,也许此后的历史会有极大的不同,但结果家光并没有出动。

  孤立无援的作战持续着,郑成功最初是以厦门这个港都作为据地,并且.—度攻上南京,然而却在此失败。逐渐失去了陆上的据地后,最后便逃往‮湾台‬。当时的‮湾台‬为荷兰人所占领,建有热兰提亚和普罗文西亚等城堡,郑成功在与占据这些地方的荷兰军作战并加以击溃后,取得了‮湾台‬。

  其后,他伺机反攻‮陆大‬,另外,他也有意图向南转以取得菲律宾的说法,但郑成功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死时才不过二十九岁。在这之间,辗转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还者一一遭到清军的捕杀,使得希望不断地落空,到了郑成功孙子的时代,终于放弃了反攻而出降于清。而在清这一方面,之后也没有肃清郑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孙来加以礼遇。

  另外,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吴三桂,这个人在崇祯皇帝‮杀自‬之时是负责守护万里长城的。在万里长城的最东侧是个叫做山海关的地方,他在这儿拥有数十万的大军——这个山海关正是以难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负责防守清军。如果真的要在这儿好好防守的话,应该是不太可能让清军突破的,只是当时的‮京北‬却遭到李自成攻陷。如此一来,如果李自成的军队从‮京北‬袭击而来的话,那么他不就要遭到前后夹击了吗?因而十分害怕这一点。只不过,以山海关的形势来说,其实就算是受到前后夹击也不见得很容易攻陷的。

  在这儿有一个有名的传说。当时在‮京北‬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陈圆圆,她乃是吴三桂的爱人。而吴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将其俘虏,要让她服侍自己的报告——此事的‮实真‬其实本就无从知道——这一点让吴三桂十分地生气。

  于是便立刻决定投降于清,然后一同向‮京北‬讨伐李自成。

  在吴三桂突⼊‮京北‬之际,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京北‬。李自成这个人以⾝为农民叛的首领来说是非常地优秀,可说是⾰命起义的英雄,然而自他占领了‮京北‬之后,就没有再做过什么好事,因此最后才会被至绝路死在野外。

  就这样子,清军进⼊了‮京北‬,⾝为‮国中‬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诞生。而吴三桂则很有幸地被收为清朝重臣。西元一‮四六‬四年,当时的吴三桂才三十三岁。

  姚广孝:西元一三三五~一四一八年。长洲(今江苏省吴县)出⾝。永乐帝之谋臣。在与燕王时代的永乐帝相会时,听说曾让其戴上⽩⾊的帽子。于“王”之上加上“⽩”的话,就成了“皇”这个字,也就是要让燕王成为皇帝的意思。虽然这故事真伪已不可辨,但却十⾜为一合于谋臣的轶事。他于永乐帝对建文帝发起的叛,也就是靖难之役中始终活跃着。只是因为⾝为僧侣,却对政治及军事过分关心之故,在世间及家乡的评判皆不是那么好。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永乐帝:姓名为朱棣。西元一三五○~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间为西元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明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为燕王,驻于今⽇的‮京北‬,英迈而优于武勇,于守护北方立有大功。当洪武帝之孙,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将他的存在视为最大的危险,便加以庒迫。早已察知危险的他即以“靖难”为号起兵,在二年的內战之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后遂将国都移往‮京北‬,同时还对越南及北边的诺部族进行征讨。不但以汉人皇帝的⾝份初次领者大军出击至漠北,同时还有派遣郑和至南海等在对外政策上的诸多功绩。这些照理均应耗费庞大费用才是,然而他的远征并没有留下造成国民过度财政负担的记录,在內政之上也有着毫无破绽的好评价。惟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后来就造成了明帝国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

  ——《明史》卷五~七《成祖纪》郑和:西元一三七一~一四三四年。昆(今云南省普宁县)出⾝。西元一三八二年当明‮服征‬云南之时成为宦官,出仕于燕王,亦即后来的永乐帝。代代均为伊斯兰教徒,其郑姓亦为永乐帝所赐。有时亦被称为三宝太监,太监指的乃是宦官。他在宦官之中确实算是十分伟大,活跃于永乐帝的军事政策之中,特别是前后七次、历时三十年的南海远征最为有名。全从东南亚进⼊印度洋,最远还到达阿拉伯半岛、甚至‮洲非‬东海岸。他所率领的海军包括数十只的大船和二万数千名的队员,驱使着罗盘针等工具,是一支具有有时还可以介⼊现地政治之力的大舰队。对‮国中‬人的世界知识飞跃般地拓展具有很大的功绩。此外,也以朝贡的形式将王室的贸易加以活泼化。不过,由于其靠岸地几乎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盘,以这一点来说,也许可说是郑和的幸运吧?可惜的是后来就再也没有能够继承此一壮举的人,惟对南海知识的大增,以及华侨的进出依然有着很大的助益。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于谦:?~西元一四五七年。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出⾝。虽然⾝为官僚亦有不少功绩,但其名声远扬还是在于土木之功绩,但其名声远扬还是在于土木之变。西元一四四八年瓦刺的也先汗率领大军南下。当时,于谦虽意图劝阻执意御驾亲征的英宗,惟不为其所闻。结果英宗大败遭俘,于谦为了抑止‮京北‬朝廷的动摇,于是拥立英宗之弟即位为景帝,在強化了军备之后将瓦刺击退。以后,也为明之重建而努力,但其果断与不妥协的格导致政敌甚多,最后为企图让英宗复位之一派处死。虽然受到弃市的残之刑,但毕竟功绩甚大之故,在死后约二十年后终于回复其名誉。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王守仁:号为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浙江省余姚县出⾝。与其武人之姿比起来,其明学之祖的名声尤⾼。年轻之时曾与无赖之徒游,但之后则成为修习学问之官僚。热心于政治,是在逐渐‮败腐‬的明朝官僚社会之中的一股清流。西元一五一六年,自江西福建之流贼讨伐开始着手.西元一五一九年镇庒南昌宁王之,一五二七年镇庒广西省思恩——田州之。其军事活动虽然以成功收场,但这亦为其五十六年生涯后半之业绩。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而出名,他自己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不过,他并未因此而受到什么好处,甚至还其学说本⾝都遭噤,一直到后世方才回复名誉。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戚继光:?~西元一五八七年。登州卫(今山东省蓬来县)出⾝。继承⽗亲的⾐钵尽力于与倭寇之间的作战。在募集新兵加以训练,以及充实舰船之后,于西元一一五七年终于成功地捕获倭寇之首领王直。明朝的倭寇分为前期和后期,后期的倭寇则以‮国中‬人为主流。王直就是以⽇本为据点来对‮国中‬沿海加以侵袭。其后虽然也与俞大酞等在对付倭寇之上有所功绩,但于告一段落后即转为北方防备,成功地击退包括阿尔丹汗、多蒙汗等蒙古军的侵⼊。惟在作为为支柱的张居正死后即失势,在不遇的情况下死去。

  ——《明史》巷二一二《戚继光传》张居正:西元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年。浙江省江陵出⾝。西元一五七二年神宗即位时,与宦官冯保结盟而将政敌流放,以后的十年间,即独占內外政治之权限。外在随着与蒙古的阿尔丹汗成功地缔结和约,使得东北边趋于‮定安‬;內在则做行政的整理及⻩河的治理工程,同时还进行‮国全‬的户口调查等,立有不少的业绩,在重建‮家国‬的经济之上也有相当的努力。从其⾰新的业绩看来,他已不单是明末期的大政治家,也有着‮国中‬杰出的政治家之说。只是其实行政策的手段和态度十分严格,加上強庒的方法,使得怨怼不少。

  ——《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努尔哈⾚:西元一五五九~一六二六年。清的初代皇帝(太祖)。英汉字名因地域而有异。祖⽗乃是明代建州女真之首领,明末因败于张居正所派遣之军队而一度呈现破灭的状态,在其建之后的数年之间成功地统一了建州女真。在表面上对明恭顺的一方,同时在对周围部族的抗争之中取得胜利,于西元一六一六年时即位建立后金国。一六十九年在萨尔夫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就不断地对明庒迫。然在一六二五年宁远城之战中为袁崇焕的葡萄牙大炮所败,并于翌年讨伐蒙古之后死亡。

  ——《清史稿》卷一《太祖纪》袁崇焕:?~西元一六三○年。东莞(今广东省东宪县)出⾝。西元一六一九年时进士及第成为文官,但在军事上亦相当活跃。当时的明已是在完全衰退的情况之下,为清的攻击所苦。充満谋略的袁崇焕于广宁陷落之际前往分析敌情、认为守备乃是上策,于是决定守护宁远城。当一六二六年清之太祖攻击而来之际、他以自葡萄牙输⼊的大炮应战,让清太祖初次尝到败北的屈辱。一六二九年当清之太宗自蒙古回攻迫近‮京北‬之际,虽然意图急驱前往应战,惟为因明之毅宗惑于清的反间之计,因而遭到处刑。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崇祯帝:西元一六一○~一‮四六‬四年。在位时间为西元一六二八~一‮四六‬四年。明的第十六代,也是最后的皇帝。有着明君的素质,为重建即将灭亡的明而以浑⾝的力量奋斗。他在政治之上公正而具有热忱,一时之间虽然有着可能重建财政的状态;可惜当时王朝內部早已‮败腐‬,而难以与成长中的清相抗衡。再加上李自成的事迫近,当时精锐的军队都己送去与清作战,守护都城的兵力薄弱,因而造成首都的失陷。孤立的皇帝在让皇太子逃走后,将公主斩杀,最后则与皇后一同自尽而死,可说是个运命悲惨的皇帝。

  ——《明史》卷二十三~二十四《庄烈帝纪》魏忠贤:?~西元一六二七年。河北肃宁县出⾝。本来就是个无赖,在失学的情况之下又因‮博赌‬输钱而以自己的手去势成为宦官。因与熹宗的啂⺟相通,受到熹宗的宠爱而发达,握有权力的他以做尽恶事而有名。当时明的政界分为东林和非东林两派,两者间有着烈的政争,魏忠贤与非东林派结盟,将东林的主要人士一一加以陷罪,造成不少人死于狱中。他虽自夸为其全盛时期,惟在毅宗即位之后遭到反弹劾而不得不缢首‮杀自‬。其后,魏忠贤一派虽然皆逐一遭到定罪.然而造成明混之罪早已大至难以收拾之地。

  ——《明史》卷三○五《魏忠贤传》李自成:?~一‮四六‬五年。陕西省米脂县出⾝。由于很重的税负使得他破产而加⼊军队之中。当时的明王朝末期于政治‮败腐‬之上,由于军事费用的急增,使得税负加重,在社会上蓄积了不少的不満。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西元一六二八年陕西地方发生了大饥荒,一口气发展为农民的暴动。参加事的李自成于此崭露了头角,于一六三五年被推戴成为闯王。一‮四六‬四年并攻陷‮京北‬造成明的灭亡。然而随着赋税的征收,以及权力的取得等,也使得他堕落而呈现矛盾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于明灭亡之际跟随満州族的汉人武将之攻击,在短短的四十⽇之內即由‮京北‬退去的李自成,最后在转战之中在一‮四六‬五年时于湖北‮杀自‬。

  ——《明史》三○九《李自成、张献忠传》秦良⽟:生殁年不明。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出⾝。明末于四川活跃的女武将,名望很⾼。本为四川的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之,于西元一五九九年讨伐杨应龙的叛之际与丈夫共同出阵,大破叛军的一部以来,就开始立于战阵之上。当马千乘死于狱中之后,她依旧率领着支持他们的民众和部下而活跃着。不只是在武将的‮队部‬统率能力上著名,她在教养和武术方面也相当优秀。秦良⽟虽为少数民族出⾝,但一贯跟随明的‮府政‬,在一六二○年与満州作战停滞之际,亦与兄弟参加明援军的编成,并于翌年浑河之战中立下功绩。秦良⽟的名声⾼扬是在与明末袭击四川的罗汝才与张献忠作战之时,她和进⼊四川省后不断进行杀戮的张献忠之流⾎对决亦记载于《蜀碧》一书中。一‮四六‬四年,四川虽然进⼊张献忠的统治之下,但秦良⽟的支配地则以治外地的状态受到保全。之后不久,张献忠便即死亡,而秦良⽟也在不久后死去。

  ——《明史》卷二七○《秦良⽟传》郑成功:西元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生于⽇本的平户。⽗亲为明朝人郑芝龙,⺟亲则为田川七左卫门的女儿。说到他的弟弟,则还有次郞左卫门等同⽗异⺟的四个弟弟。郑成功于七岁的时候渡明,在明灭亡之际因得到唐王朱聿键的知遇而赐姓国姓为朱,同时改名为成功,并封为忠孝伯。自此而有国姓爷之称。郑成功反清复明之坚决意志乃是起自于⺟亲于泉州‮杀自‬之后,一面乞求⽇本的援助一面持续抗战。其间遭遇了⽗亲郑芝龙降清,而于西元一六五八年到一六五九年间为了意图起死回生而前往狙击南京,然而这也遭到了失败。另一方面,清也为了要打击郑成功,而于西元一六六一年起对沿海一带下达了从海岸线起一定的距离之內断绝一切与海洋联络的迁界令,准备彻底封锁以海为据点的郑成功。因此导致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名兵士前往攻打‮湾台‬一事,他在攻陷普罗文西亚城(亦嵌城)与热兰提亚城(‮湾台‬城)两城堡后将荷兰人驱逐,确保了据点,惟翌年即死去。除了有反清复明的野心之外,其夺回‮湾台‬一事亦有极⾼的评价,因而在现在的‮国中‬依然视郑成功为民族的英雄。在⽇本则以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而出名。

  ——石原道博《郑成功》 wWw.nIlXS.CoM
上一章   中国武将列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中国武将列传》是一本完本科幻小说,完结小说中国武将列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中国武将列传的免费科幻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科幻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