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 第十六章 亚细亚的风暴——元时代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中国武将列传  作者:田中芳树 书号:40680 更新时间:2017/10/3 
第十六章 亚细亚的风暴——元时代
  故事进⼊元的时代,在叙述文天祥的命运之前,在此先对所谓的“正史”做一番整理。

  当查阅《亚细亚历史事典第五册》中“正史”这一项目时,有着如下的说明:“‮国中‬以纪传体所书写的历史书,相对于编年体或是所谓的别史、杂史。目前受到‮府政‬正式承认的,乃是特定的二十五史。”

  所谓的二十五史,就是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明史》为止的二十五本史书。关于《清史》的方面,目前似乎还在做资料的搜集整理,因此尚未完成。二十五史全部的书名于本书的册末,主要参考文献的部份有所记载,还请读者参照阅读。在二十五史之中,除去评论不佳的《新元史》,其他的就称为二十四史。如果再除去《旧五代史》的话,则称为二十三史。此外,也有所谓的二十二史或是十七史等的分法。

  正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一样,著写史书最初乃是个人的一大事业。而后到了唐代,在皇帝的敕命下编纂了《晋书》等,这种由多数的专家分担执笔的形式,就让著写史书成了‮家国‬的事业。其后,新的王朝负责编纂前代的历史书一事,就成了自己乃是继承正统之王朝的表示。

  也因为这样的状况,自然就会出现一些是否会将有关新王朝的那些不好的话都加以隐瞒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倒没有过度怀疑的必要。像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对元来说应该都是属于恶人,然而在《宋史》之中却都被善以记载。如果将这此事情加以曲解或是篡改的话,那是一定会被抖出来的,因此还不如用心而实在地写会来得好些。毕竟只要对照多本史书,就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到一个真正的事实,也能够看清一个人物。另外,由于是由多数的人分担写作,因此在同一本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情形,这时也应该要互相对照来加以判断。像这样的努力,乃是自正史中受惠的后世之人所理所当然应该要做的事情。

  我曾想过,如果能够将‮国中‬的二十五史全部翻译成⽇语版的话,那真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情,只是,从各出版社的出版事业上来看,应该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或许这件事情应该给文部省(译注:⽇本类似我国教育部的‮府政‬机关)来做,只要运用那些拿来救济不良金融机构资金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了!⽇本真是一个几乎都不太愿意投资在文化上的‮家国‬。

  好了,现在回到文天祥的命运上。在‮京北‬,忽必烈曾亲自想要说服文天祥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却顽抗不愿意答应,因此就被打⼊牢中,在酷暑、严寒之中渡过了四年的光。由于文天祥一直不愿屈服,最后忽必烈也只有将其处死。在沙暴吹袭的刑场之上,据说文天祥还曾笑言道“我的事终于结束了。”相当地悲壮。

  而那首有名的“正气歌”则是文天祥于死之前在狱中所作的。

  文天祥这个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忠臣、义士,可说是‮国中‬的民族英雄。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感动他人,倒不是因为他是个赢家,而是在于他不向強敌屈服,无论受到什么苦都不曾变节、并未因一般的价值观而改变其志向的这一点上。

  那些从以前就对文天样反感的人,便认为本不需要做无谓的抵抗,还不如赶快投降,就不用再流无谓的⾎了。他们这些有的没的说法,重点就是在批评文天样乃是个自我膨的自恋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这种没用的人的话,那么忽必烈也不会一直想要让文天祥出仕于他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侮辱文天祥的同时,也侮辱了忽必烈。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这人的价值,因此才会愿意花上数年的时间说服,一直到最后知道不可行了,方才考虑:好吧,那就让你就死吧!

  百姓眼中的英雄如果要说是包拯的话,那么,文天样就可说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阶级的英雄。所谓的忠,本来就是士大夫的德行,和一般的百姓并没有关系。一般的民众只要能够按时纳税、遵守法律就可以了,当朝廷灭亡的时候,要一同殉死的是士大夫。从这一点看来,在‮国中‬历代的王朝之中,士大夫为朝廷殉死的数量也是以宋最多。据说光是在最后的崖山一处就有十万人一同赴义,像这样的例子可说是在宋之前之后都不曾见过,而元朝灭亡时,殉死的人总共也不超过十万人。

  由于宋的灭亡,全‮国中‬第一次被异民族的王朝统治。在此之前虽然也曾有过像辽或是金这样的‮家国‬,或是再更以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然而最多也只不过是‮国中‬的北半部,并非整个‮国中‬都被纳⼊异民族的支配之中。从这一层意义看来,大概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在宋灭亡之时会有十万人以上殉死了,因为宋的灭亡所代表的意义,和其他王朝的灭亡可说是大不相同,是在‮国中‬人的记忆之中所残留的最痛苦的一件事。

  关于伯颜这个人,在前面一连串的叙述中似乎已经被遗忘,不过这个人在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不过四十岁,还算是相当地年轻。本来他是忽必烈的弟弟夫拉可汗的部下,除了是名美男子外,也教养丰富、能言善道,让忽必烈一眼见到就喜他,还曾经让了自己的席位给他。在名单列表中,其名字下括弧里的“八怜氏族”就是要与另外一个有相同名字的奷臣伯颜作为区分,而特别写下其出⾝的。由于蒙古人并没有姓,因此就只好以这样的方式来加以分别。

  接下是第七十九位的郭侃。这个人在时代上乃是比宋灭亡的时候略早一些,是以忽必烈弟弟——也就是夫拉可汗——的部下⾝份而参加远征波斯的人。关于这个人在“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的文章之中也曾有所叙述,读者可以对照阅读。总之,他跟着夫拉可汗一同远征波斯,攻陷了其都城巴格达,一直前进到地中海岸,其事迹相当地惊人,是‮国中‬的武将中西行最远的人。加上他的用兵非常厉害,因而有着“极西之神人”的称号。他在与波斯、阿拉伯作战之后,由于当时地中海沿岸正值十字军进出之际,因此他也曾与十字军的骑士作战。这点在史书上确实有所记载,并不是幻想神话,而是个‮实真‬的历史事件。

  只不过,这虽然是在《元史》之上的记述,但是也有人对于《元史》本⾝到底值不值得信提出了怀疑。

  像是蒙古军会不会让汉民族出⾝的武将来率领‮队部‬就是一个问题,不过,光是从张弘范这个怎么看都是汉民族的人所率领的‮队部‬让未在崖山之役灭亡这件事来看,应该就能够充分地解答了。

  说到郭侃这个人,他虽然是一直远征到地中海沿岸再回到‮国中‬的,然而在他回来之后就在也没有那么活跃了,大概在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就过世了。据说他在回到‮国中‬之后还曾经出战,他的军律严明,在不加害民众方面也受到相当的赞誉。

  总之呢,整个‮国中‬被元朝统治,一共过了数十个年头。刚才也曾经说过,这乃是全‮国中‬初次被异民族统治。

  同样地,之前也曾经说过,忽必烈这个人在财政和经济政策上可说是非常热衷的,他建立了如南宋一般的海上贸易路途,积极地与海外进行易。在南宋灭亡后,他还強行地进行了第二次对⽇本的远征。

  在这时,他让许多宋降服而来的兵士参加这场远征,形式上是采取志愿募集的,但这倒不可尽信,事实上我想不太可能会有这么多人是因为喜才去的。再怎么说,谁都不知道如果不参加会发生什么事,因此应该还是属于強制的质。

  正如大家所知,远征的队伍又再度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而完全覆灭,对于⽇本的远征也就只好以失败告终。关于蒙古远征⽇本的理由,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说不定其实只是因为第一次的远征失败,而就这么不管的话,忽必烈的面子会挂不住的关系吧?

  在舰队全部覆灭之后,有数万人以俘虏的⾝份落⼊⽇本手中,其中的蒙古人及⾼丽人大多被杀,而南宋出⾝的兵士则全部被赦免。这应该是当时的⽇本已经有了‮际国‬上的认知,南宋的人应该也是讨厌‮略侵‬,而且也是因其属于被害者之故,所以才有所区别的。当时的⽇本与南宋之间的流已深,也了解其背景,知道他们并不是因为喜才这么做的。相对地,蒙古兵则是因为好战,这是一般的认知。至于⾼丽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在第二次远征之际已是积极地在为蒙古军领路的缘故。只是或许是小国的悲哀,因为如果不听从蒙古的话,也许会遭到不好的对待,因此还不如积极地为其做事吧!

  关于这时期的事情,在井上靖先生所着作的《风涛》这本作品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看了之后大概就能够对受到大国庒迫的小国的悲哀能有真切的感受了。

  此外,再从旧南宋领土內所建造的元之军舰,事实上没受到什么重大损害便因浸⽔而沉没的这一点来看,以南宋的造船技术来说,这样的事情应当不会发生才对,因此这应当也是故意偷工减料的结果吧。这也是旧南宋统领下的‮民人‬并不希望对⽇本进行远征的另一项证明。

  在这样的状况下,⽇本与元之间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往来了呢?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除了两国间有着确实的贸易之外,⽇本的和尚也会到元这边来学习。两国之间虽然因有过战争而没有正式的外,但并不是就老死不相往来。因此铁仓幕府认为因为曾发生过那样的事,所以就没有办法回到和以前一样友好的说法,其实也并不正确。就算是没有正式的外,但是在贸易和文化的流上还是得继续进行的。

  再说到元朝统治‮国中‬,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非常奇特的状况,但在政治上这并不是极端不好的。对元来说,只要能够纳⼊旧南宋,也就是江南的富裕就好了,因此并没有特别对其有什么⼲涉,百姓的生活也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消失了,因此他们便无法借此获得在朝廷出仕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満的情绪便逐渐地升⾼。

  忽必烈当然对‮国中‬的文化有所理解,不过他并不耽溺。而就算把蒙古人和⾊目人都给加起来,人口大概也只有二百万人左右,相对地旧南宋的人口却有六千万人之多,因而必须要以少数的民族来统治多数的民族。然而这事本⾝的结构就有所矛盾,因此元朝的统治自然不可能长久,但就算如此,还是必须要以极少数的蒙古人、以及作为其手⾜来作动的⾊目人,来统治这些无论在文化上或经济上均⾼度发展的多数民族。

  科举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像欧洲当时就正处于惟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出仕机会的状态。只不过,就算是形骸,也比完全破灭要来得好些。以蒙古来说,如果能够确立一种取代科举的制度的话,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结果却没有,因此最后也只能再让科举复活。

  科举再度复活的时候,就依据蒙古人、⾊目人、汉人、以及南人的区别——所谓的汉人,指的是旧金国领土內的汉民族;而所谓的南人,指的则是旧南宋国內的人上一而分为四个组别,四组的录取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光是靠实力来取决的话,那么录取者大概全部都是南人,因此必须要加以区别。此外,蒙古人的‮试考‬科⽇也简单许多,这对统治世界的蒙古帝国来说,其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然而,让科举重新复活这件事情本⾝,就代表着本来要拿来取代旧有‮国中‬制度的元之制度有着相当的破绽。此外,以⾊目人担任各地方的长官来执行行政工作这件事也有着不同的问题,基本上就算⾊目人本⾝能力強好了,然他们并不见得会爱这片土地,就算短时间之內要他们建立绩业,大概也只会造成严重的庒榨问题吧。

  对了,马可·波罗这个人就是在忽必烈的时候来到‮国中‬的。关于这件事似乎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欧洲就有人写书提出其实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国中‬的说法——不过这本书⽇本应该还没有译本出现就是了。

  此一论调的据在于马可·波罗的书中对于万里长城竟然完全没有提及这一点上,此外,对于⾜这种将女的双⾜以布紧缚以阻止其生长的这种习俗也完全没有提到过。只是,万里长城在元代其实应该已在逐渐地腐朽破败中,今⽇如此雄伟的长城乃是在明代重建的,因此马可·波罗对其毫不关心应当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另外,马可·波罗并不会说‮国中‬的语言,所以他应该是在⾊目人的社会之中活动。⾜这件事情乃是‮国中‬人专属的习俗,当时也不像在之后明代那么地风行,因此他没有注意到应该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事实上,关于马可·波罗这个人来到‮国中‬的汉文资料几乎付之阙如也是事实就是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有名的耶律楚材。关于这个人,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资料中也几乎见不到,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人。

  关于蒙古的历史,汉文的资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将数国语言的资料加以对照的话,实在是很难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轮廓。由于汉文的资料全部乃由对蒙古人反感的‮国中‬人所写的,因此也有着完全不可信的极端说法,不过如果这么说的话,对于被‮服征‬的一方,也就是输家这边的记录完全加以漠视的状况下,要来述说这段历史的话,我认为也是一个问题。

  何况在蒙古的统治之下,从科举复活这一类的事情来看,其制度本⾝就有着破绽。本来元这个王朝是由忽必烈这种极具有能力的个人所建立的,当忽必烈不在时,它就开始趋于衰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正如刚才所言,极少数的蒙古人要来支配大多数在经济、文化上均较优越的‮国中‬人,这样的结构本⾝就是有问题的,因此元朝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虽说如此,在忽必烈死后,元朝还继续保有了六十九年的统治局面,我认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南方像杭州及泉州等都市,还持续着自宋代以来的⾼度繁荣,而在北方,则有着大都这个城市的繁盛。所谓的大都就是今天的‮京北‬,‮京北‬成为全‮国中‬的首都就是自这个时‮开代‬始的。由于其政治都市的属,可说是经过相当的人工雕琢。除了有许多⾊目人居住其中外,‮际国‬⾊彩也十分丰富,是个相当具有魅力的都会。只是它在经济上必须要仰赖南方“以南养北”的结构可说是时至今⽇依然存在。也因为如此,忽必烈全面地改修大运河,用以強化与南方之间的联系。

  没有多久,在元的朝廷之內就卷起了争夺势力的谋,暗杀和內相继不绝。有一说法是因为当时气候的条件变差,引起天灾不断。因此在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中就有人提出元乃是灭于人类不可抗力的天灾的说法。只是自古以来并没有哪一个王朝是真正因天灾而灭亡的,反倒是因为对天灾的防范没有作好,失去民心方才灭亡的,而元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河的洪⽔连年不绝,因此元朝便派脫脫(这个人是位非常认真的宰相)出马,他在下定决心之后集结了数百万的劳动者,准备进行⻩河的大型整治工程。这应当是十分有益的事业才是,只是在工程结束之后,这数百万的劳动者就同时遭到解雇,一下子产生了数百万的‮业失‬人口。这些人全都是从事土木工程的人,健壮而有体力,为了要养家活口就只好选择成为盗贼一途。当然并非只有这么一个原因,总之天灾还是继续不断,而元的朝廷则忙于內部的抗争,本没有办法对应,于是不久之后就酿成了‮国全‬的叛。其中,最初自元的统治下脫离的,当然就是江南的部份。

  脫脫对此事的反应就是率领大军出击,一时之间虽然将反叛军加以击破,然却遭到嫉妒而因小人谗言,最后被到‮杀自‬的地步。如此一来,元再也没有⾜以支撑大局的人才,而只能眼看着叛之火不断扩散燎原。

  这时候,朱元璋于长江以南登场。这个人正是明太祖、洪武帝。他出⾝于贫困的农民,自小的时候就以到别人的家中帮佣为生。以下就是他在看管牛只时的故事。当时,一伙年轻的同伴们因为肚子饿到快要死了,于是他就大胆地杀了那只牛,然后将⾁分而食之。为此,他遭到牛之主人的处分,不过,那时吃到⾁的少年们却都因此而非常感动,发誓要一生跟随着他。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这个人后来一时之间没有了工作,就以僧侣的⾝份开始流浪,不久后加⼊了叛军,以实力获得出仕的机会。据说朱元璋这个人的容貌十分地怪异,当叛军的首领见到他时也不由得大惊,说这人并不是个普通之人云云。

  当朱元璋开始崭露头角之后,以前的同伴们也都一一前来投靠,而逐渐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像徐达是一开始就跟在朱元璋的⾝边,而当朱元璋往上爬时,第八十二位的常遇舂出现了,他要求朱元璋将自己收为部下。常遇舂这个人也是曾经做过盗贼的,当别人问他人生的志向为何时,他的回答是领着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因此就被取了个常十万的绰号。

  从类型上来说,徐达是名智将,而常遇舂则是猛将。此外,在朱元璋之下也集结了许多的人才。后来徐达和常遇舂皆受封为王,号称二王的两人也正是立下最多汗马功劳的人。

  当朱元璋的势力尚未完全成时,如果元以全军之势攻击的话,我想历史应该会有所不同才是,但就在元还搞不定內部的抗争之时,朱元璋在长江之南早已建立了稳固的势力。

  当时的朱元璋大致占有在长江中游的位置,而在其上游与下游则各自有不同的強敌。上游的敌人为陈友谅,而下游的敌人则是张士诚。这两个人在当初的势力皆较朱元璋強,朱元璋可说是处在不知何时会被这两人攻灭的状态之下。结果一开始,朱元璋就在鄱湖的决战之中解决了陈友谅。

  这个鄱湖乃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大湖,约有⽇本琵琶湖的六、七倍大,看起来就像海一样,两人便于其上进行大船团的决战。

  这时候,陈友谅这边是以锁链将船团连系在一起,因此朱元璋便以火攻之。这场鄱湖之战在当时乃是非常有名的战争,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便把它拿来作为描写⾚壁之战时的参考也说不定。总之,以火将以锁链系在一起的船团全部烧尽的作法是相同的。

  而朱元璋让陈友谅的有力部下看来似乎要造反,而由陈友谅自己亲手将之除去的计略,在⾚壁之战的描写中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

  还有,我也曾听闻被认为是《⽔浒传》作者的施耐庵、以及被认为其弟子的罗贯中等二人,在这时期便是于这一带话动的说法。不管如何,这此事都只有任凭大家的想象了。

  在这一场所谓的鄱湖之战中,‮夜一‬之间就造成了十万余的死伤,真的可说是一场大战。当时有个名叫张定边的勇将曾经跃上朱元璋的船,就在差一点要将朱元璋的首级给切下的时候,常遇舂从隔壁的船了一箭将之死,十分地惊险。当朱元璋在将陈友谅给灭了之后,紧接着就回头灭了张士诚,因而统一了江南。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被改编为京剧,剧名叫做“九江口”还曾经在⽇本上演过。

  就这样,在统一南方之后,朱元璋正式登上帝位。立国号为明,而成为明太祖洪武帝。在这里,太祖当然还是死后所称的谥号,至于洪武帝的称呼,则是因为他的年号为洪武的关系。自朱元璋以后,‮国中‬开始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一位皇帝只会有一个年号,因此就以他的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是以称其为洪武帝。

  接下来,为了要灭元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自然就必须送出军队北征。这支北征军的总司令为徐达,而副司令则为常遇舂,兵数号称有五十万。随着军队的北上,元军一一地遭到击破。这时,在元这一边死守的人据说不少,不过讽刺的是,这些人全都是科举合格的汉民族文官,却为了元朝而送死。

  在这儿登场的乃是第八○位的扩廓帖木儿。抱歉在顺序上有一些颠倒就是了。

  扩廓帖木儿这个人乃是蒙古的贵族出⾝,元朝廷內之时也在其中,而与其他的蒙古人同志之间相互讨伐。然而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也只有为了屈居弱势的元朝而起来战斗了。只是虽然经过了一番奋战,最后还是为徐达所败,一直被追到⻩河岸边,只有乘着⽔面的浮木渡过⻩河脫逃的分。一般来说,这应该不是靠游泳就能够渡过的河流,然他竟能够游泳渡过⻩河逃脫,也实在是蛮厉害的。大致上看来,蒙古人是一生下来大概就能够骑马的民族,对于游泳应该不是十分內行的,也因为这个缘故,更显得了不起。

  就这样,徐达和常遇舂所率领的明军在渡过了⻩河之后,以山岚一般的态势迫向了‮京北‬——也就是元的大都。

  当时在大都的乃是元最后的皇帝——顺帝。顺帝本来还想靠着大都的城壁来与明军一决生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打开城门往北边逃亡。是以明军就在不流一滴⾎的情况下进⼊了大都。

  顺帝这个人非常着西蔵的佛教,本来这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他沉的却是怪异的西蔵佛教,而且还耽溺于酒⾊,杀死忠臣,是被称为自取灭亡那一型的人。关于这个人也有一些奇妙的轶事,那就是顺帝其实并非蒙古人的说法。

  当宋朝——就是杭州临安府——在灭亡之际,当时幼年的皇帝一直逃往北方,结果这个人在成年之后当了和尚,还偷偷地跟一名女子生下了一个小孩,据说这个小孩就是顺帝。这个说法在年代之上似乎有些不合,所以也许是孙子也说不定。总之,这是一个传说,并没有要那么精致地求证的价值。

  在此,顺帝——基本上顺帝这个人确实并非前任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不知从哪里抱来而后当上皇帝的,因此要说其从最初开始就⾝世奇怪也不是说不通。不过总之他应该还是个蒙古的皇族,只是因为皇帝没有后代所以才过继过来的吧!据说在当顺帝知道自己出生的秘密时,就私下做了一些让元‮速加‬灭亡的举动,但是这应当也只是传说,而不是真正的史实,我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了。

  在普通的考量上,由于当时明军的支配并非十分地稳固,站在顺帝的情况来看,一时先回到据地的蒙古去避难,然后再伺机夺归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只是明的支配在其后突然急速地稳固了下来,以致于再也没有重新将其夺回的余地。结果,元的朝廷就因为从大都逃出一事而放弃了对‮国中‬本土的支配。

  再提到蒙古的统治阶层,说他们是为了不流不必要的⾎而引兵退却,其实也没有这么美好的事,基本上,要说他们是痛快的退却其实也是很怪异的表现。从结果看来,元王朝毕竟还不是‮国中‬的王朝,而只不过是外国攻进来的占领军之证据就在于此。就像是強盗強硬地占了别人的家,而当这个家待不下去时,就拍拍庇股走人一般。

  不管怎样,明统一天下的大业成功了。像朱元璋这样从南方的长江流域兴起,而后北上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国中‬历史上惟一的一个例子。

  于朱元璋的部下之中,除了徐达和常遇舂外,要说到其他的有名人物,第一个要算是李文忠,他也是朱元璋的侄子。接下来还是邓愈、沫英、汤和,以上的四个人也都受到封王,和前述的徐达及常遇舂合称“六王”

  这六王有留下他们的画姿,其中李文忠和邓愈在图上还不见髭须,是以年轻男子的姿态描画的。可见他们应是在少年之时即建立了大功,很年轻就当上了⾼官才是。

  再接下去还有冯胜,这个人的外号是常胜将军。虽然他的功绩并不劣于前述的六王,但后来却为不实的罪名所杀。

  在这之后,元朝被流放至其本来出⾝地的蒙古⾼原,而明朝则管这样的元朝叫做北元,表示其已不再是正统王朝的状态。只是其势力依然存在,还曾有派大军南下的风头,因此徐达便率大军越过戈壁沙漠远征。击的依然还是扩廓帖木儿,这时是以胜利收场。实在来说,徐达这个人又不像唐代的李靖,他在骑兵战的部份真的是没有那么擅长,因此就算在以前于‮国中‬本土的战斗之中能够对扩廓帖木儿连战连胜,但在远征蒙古之时就反为扩廓帖木儿所败了。

  至于元顺帝,则在自大都逃出之后没有多久就死了,因此朱元璋就对扩廓帖木儿还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对元尽忠作战感到钦佩。当扩廓帖木儿的妹妹被俘虏之后,朱元璋还不论其敌方的⾝份,把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再回到扩廓帖本儿⾝上,由于他击败了徐达,因此明军也不再前往蒙古的范围,造成了‮国中‬本土与蒙古完全地‮裂分‬。

  郭侃:?~西元一二七七?年。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出⾝。年轻之时即以武将⾝份活跃,西元一二五二年时跟随夫拉可汗远征西方,讨伐了诸多‮家国‬。其⾜迹越过喀什米尔,甚至还曾与阿拉伯及法兰克等作战,为其‮服征‬之地的人们所畏惧,而称为神人。他在听闻宪宗之讣报后率兵归国,除了向即位的世祖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庒南宋之事。累积战功而达万户之位,并因制庒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传》、《新元史》卷一四六《郭侃传》耶律楚材:西元一一九○~一二四四年。辽王族的子孙,虽曾出仕于金,但于西元一二一五年蒙古陷落都城燕京之时遭到俘虏,而开始出仕于太祖成吉思汗。后来,因深得太祖的信赖而常伴其左右,帮助政治上的运作。当太祖死后,依其遗命继续辅佐太宗窝阔台,对其有相当大的助益。他不但庒抑了蒙古苛酷的‮服征‬战争以及支配‮服征‬地的过分行为,对于蒙古帝国诸制度的整饬也有相当的评价。只不过,亦有关于其功迹经过夸张的说法存在。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朱元璋:西元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在位时间为西元一二六八~一三九八年。明的初代皇帝(太祖)。出⾝贫,在元末的混之中因一家离散而成为僧侣四处流流浪。后来因参加红巾之而崭露头角,逐渐扩展自己的势力。西元一三‮四六‬年自立称为吴王。在此前后持续着与周围其他有力人物的作战,在其他人依次灭亡,因将小明王韩山童杀死而与红巾军决别。四元一三六八年于南京即上帝位,而后则努力于国內的平定及对元的讨伐,完成了明帝国的开国,是兴于江南而统一了华北的第一个王朝。他也开始建立一世一元的制度,用心于‮政民‬而促使社会‮定安‬。但反面看来,他亦建立以锦⾐卫为中心的间谍网,且因杀死不少功臣而给人冷酷薄情的印象。同时,他也建立了明的专制体制等黑暗的部分。

  ——《明史》卷一~三《太祖纪》徐达:西元一三三二~一三八五年。濠(今安徽省凤县)出⾝。跟随趁着元末的动起兵的朱元璋,具有拥其建立明帝国的功绩。虽和朱元璋同为农民出⾝,惟因具有军事上的才能,因而能于江南尽力于地盘的确保,数度在危急之际解救朱元璋的事迹亦很有名。当朱元璋成为吴王后,他也尽力于确保其势力以及‮国全‬的平定之上。朱元璋即帝位后,更与在华北的元军进行对决,北上一路迫近大都。当元朝最后的顺帝逃至上都之际,便乘机进占大都。西元一三七○年亦曾以大将军的⾝份与扩廓帖木儿作战,将元军驱逐回外蒙古。他除对朱元璋,也就是洪武帝尽忠外,对待下属亦能苦乐共享,而深受部下之信赖。

  ——《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常遇舂:西元一三三○~一三六九年。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出⾝。跟随朱元璋建立明帝国有功,其活跃仅次于徐达之后而有第二之称。他和徐达共同转战于各地,将朱元璋的对手一一打倒,而展开了朱元璋即位为吴王以及明帝国之皇帝的道路。其中在西元一六六三年,于鄱湖与陈友谅的战之末攻破通往扬子江之要冲,乃是其最大的功绩。后来在大破扩廓贴木儿进⼊陕西省,以及使元顺帝北走等事件中亦有功,之后猝死于柳河川。

  ——《明史》卷一二五《常遇舂传》施耐庵、罗贯中:两人皆为留名‮国中‬小说史上的人物。罗贯中除有留下西元一三四一年到一三六八年在世的记录之外,详细情况一切不明。出⾝地也有太原及杭州两种说法。罗贯中传世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多数,也有观点是认为这只是此种作者的代名词而已。而据说与罗贯‮共中‬同著作《⽔浒传》的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生殁年不明。近年,关于其位于江苏省兴化县《续县志》中有墓志铭与列传的说法也遭到怀疑。不管如何,从此处应可看出过去小说家地位低下的状况。

  扩廓帖木儿:?~西元一三七五年。沈邱(位今河南省)出⾝。扩廓贴木儿之名乃由顺帝所赐,汉姓为王。是元有力官僚之甥,支撑着即将灭亡的元,勇敢地战斗,建立了不少功勋。惟毕竟无法改变元衰退之事实,自己也因触怒顺帝而受到疏远。然而他自始至终对元尽忠义,即使是当元的家臣一一降服之际也未曾背叛过元。当顺帝没后,他也在新的皇帝之下力战。西元一三七二年,他在与徐达之间的战斗中取得决定的胜利,方才使得北元获得‮定安‬。连朱元璋都对扩廓帖木儿深深倾倒,据说还将他的妹妹嫁给其第二王子为妃。

  ——《明史》卷一二四《扩廓帖木儿传》 wWw.nIlXs.COM
上一章   中国武将列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中国武将列传》是一本完本科幻小说,完结小说中国武将列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中国武将列传的免费科幻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科幻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