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 第十二章 人生意气——唐时代-前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中国武将列传  作者:田中芳树 书号:40680 更新时间:2017/10/3 
第十二章 人生意气——唐时代(前)
  好了,我们继续来看《隋唐演义》的世界吧!隋与唐虽然像是不同的王朝,然而隋炀帝其实和唐的李渊乃是⺟系的表兄弟,因此其实这也可看做只是同族之同的帝位移动而已。

  总之,在这样的世中,群雄四处并立,也因此优于武勇的人也存在于各地,当然,也有些人是有意图地选择君主,然而大部分的兵士却只是单纯地跟着军队,而随着这些军队不断改变其君主,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各阵营间游走。

  在此,第五十一位的李靖登场。这个人在‮国中‬的历史上,不用说是百人了,就算把百人削到只剩十人为止,他也应该还是在十人之中的名将。

  这个人如前所述,虽然有一位有力的养⽗韩擒虎。只是韩擒虎这个人是个不太明⽩人情世故的人,因此就算他的位置很⾼,但在隋的朝廷中总是怀才不遇。因此李靖这个人也没有很好的遭遇,在韩擒虎死后,更是失去了后盾,也更难以出仕了。

  如前面所言,李靖一直到五十岁左右都爬不上去,不过,他曾有一次被请到前面也曾提到过的杨素家中,述说着自己的军事理论。杨素十分佩服,敲着自己的椅子说:卿有朝一⽇必将坐上此位,认同了他的才能。只可惜在还没有为他做些什么之际,杨素便已死去。据《隋唐演义》的故事,杨素的小对李靖一见钟情,就想跑到李靖那儿,然遭到其拒绝,因而杨素自然也没有要担负李靖未来出仕的义理。就过样,本以为将会终老于田野的李靖正巧遇到了唐⾼祖李渊对炀帝起了叛旗。李渊本人倒是对于这件事十分磨菇,不过他的儿子李世民——这时方才十七、八岁的年纪——却赶着⽗亲的庇股,认为起事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因此就举兵起事。

  炀帝对于悦乐之事可说是什么都喜,他特别喜以奢侈的行列至各地去旅行。除了数万的兵士以外,还有其他的官吏以至于宦官、甚至连女都要几万人随着他以各种装饰弄得美美的一同前进,因此他的来本⾝就是一种⿇烦。而当炀帝前往北方巡幸时,北方的突厥突然攻击而来,因而受到了包围。由于城池被围困,因此炀帝也没有办法脫逃,随着食粮的减少,突厥的攻击也一刻一刻地加紧,这时部下提出了一道计策。就是在流经城內的河川中将信顺流而下,流出城中,刚好这封信被上个带着马在河边饮⽔的少年所拾,这位少年就是李世民。在看到了这封信后,得知皇帝处于危机之中,如果能够加以解救的话,就能够获得奖赏,因此李世民就向⽗亲报告,并组织了援军前往救援。正巧这时突厥的食粮也差不多将尽,且知道隋之援军很快就会从各地赶来,继续待在此地也是无益,于是就退兵而去。

  而当李世民率领援军到达后,虽然是拣现成的便宜,但毕竟还是救驾成功,没想到炀帝这个人却早就把要给赏的事情忘得一⼲二净,所以兵土们就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看到这个情形的李世民,这时就看出这样的皇帝迟早会不行,这也是有名的故事。

  就这样,他在十几岁时就随着⽗亲起兵,在二十几岁时就取得了天下。在‮国中‬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二十几岁以实力取得天下的,就只有楚的项羽及李世民两人。而相对于项羽一代就遭灭亡,唐则延续了近三百年,因此说他是空前绝后的霸王也不为过。

  接下来回到李靖的故事。就算他之前都非常怀才不遇,但他本来还是打算为隋效忠的,当李渊起来叛的时候——姓李的人在此真的出现了很多——他本通知炀帝,结果却被发现而被捕。从李渊看来,李靖是个间谍,因此就想要将之处刑。这时李靖大叫道自己乃是隋的臣下,只不过是想要对隋尽忠而已,如果因为这样就要杀他的话,那又何以取得天下呢?听到这段话的李世民,就对⽗亲说原谅这个人吧!而把李靖留了下来。

  不过,在《隋唐演义》中,这个场面却完全没有任何记载。

  在我重新读了一下《隋唐演义》后,还发现刚才所提的、李世民在河里拣到求救信而前往援助炀帝的故事,也没有记载于其中。因此,不由得让我有这个作者到底有没有读过正史的疑惑。也许他是读了许多的稗官野史之类的,然后再重新将之建构,不过该不会没有读过正史吧?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靖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据《隋唐演义》的设定,当时李世民为十七岁,而李靖则刚好比他大三十岁,也就是四十七岁。而李靖在与李世民相遇后,就以独一无二的军师之姿活跃。

  接下来的是第五十二位的李绩,这个人可以和李靖并列为唐的两大军师。他和李靖不同,从年轻时就有名望,怎么说呢?原来他自十七岁前就组织叛军起来反抗炀帝暴政。只不过,由于他真的太年轻了,因此如果以自己为头的话实在不太好,就以他人为统领,而自己则掌握实权,一次次打败隋军,可说是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少年。

  这时,被李绩推为统领的,是一个名为翟让的人物,这也是《隋唐演义》中的世界。

  而在此虽然称为李绩,其实他的本名乃是徐世绩。因此在作品中也常被称为徐军师。

  顺便一提的是,翟让和徐世绩所起兵的山寨,名为瓦岗寨。既然是堆瓦为岗,那想来也不会是座⾼大险恶的山地,如今这儿也是河南省的一处重要之地,往东南西北之通四通八达。在‮国中‬民众文学的世界中,与《⽔浒传》的梁山泊相同,这个所谓的瓦岗寨,也是一种世外天地的象征。

  这瓦岗寨的军队,正是让之前曾经提过的隋最后之名将,也就是第五十位的张须陀战死的那支军队,而也因此,瓦岗寨便上举成名。

  在这儿,翟让这个人当然是并没有什么作为,实际指导作战的人乃是李密。这个人虽对炀帝发起了叛计划,但也因失败而被捕,在护送的途中又巧妙地逃走。后来就在群雄之间来回,伺机取得天下。在《隋唐演义》中,对于这一方面就有详细描述了。

  在此,李密就以打倒了张须陀的男子之名声,震惊了天下。于是这座瓦岗寨也不断有一些向往这种世非法气节的勇者投靠。于是瓦岗寨就把原来在山上的城寨据地移往较靠近洛的地方,建立了魏这个‮家国‬,而李密就成了魏公。

  这时,在《隋唐演义》中并没有出场,而是在其他的书中出场的,有所谓魏的五虎将军。这指的就是秦叔宝、单雄信、王伯当、程知节、罗士信等五人,这是《三国志》的书们应当会感到欣喜的设定。

  其他还有一个文官魏征,因此这时魏国人才的丰富可说是相当了不起。

  魏成立之后立刻就包围了洛,号称军队三十万,支配着天下的中心地点。这时乃是西历六一八年的事情,而当时李密已有大概会取得天下的感觉了。

  只不过,李密本⾝是个对自己的才能非常有自信的人,他首先把翟让,也就是这一派最初的统领给谋杀了,因而造成人心的离异。据《隋唐演义》的设定,当时魏征、秦叔宝、以及徐世绩等都对唐持有好意,认为唐总有一天会统一天下。而李密由于看不过去,就把这一帮人都赶了出去。没过多久,李密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所打败,状况非常糟糕,把至今的势力在一⽇之间完全失去。李密在苦思之后,就无可奈何地投降给了李渊。只不过,李密并不是个可以待在他人之下的人,在经过一个月左右,他就背约逃跑,而在途中因遇到伏兵而被杀害,当时年仅三十七岁。

  这时,所谓的魏之将军,由于大举归顺于唐之故,是以对这时的唐来说,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也是一举经过強化。

  如果李密这个人能够用心,不要逞強与王世充作战,而保存势力的话,那么历史将会如何转变就令人难以预测了。顺道一提,在⽇本也有以李密为主角的小说,那就是狩野朝美所着的《隋唐炎赋》。

  这时的李世民是为秦王,而李渊则为隋的唐国公。因此在李渊即位的时候,就以自己的封地而自称为唐。

  而在徐世绩与李密不和之后,就领着自己的军队,还在城的附近徘徊时,李渊就放话希望他能够投降于唐。不过徐世绩说道,就算自己与之不和,但毕竟是李密的部下,因此并不希望在未透过李密的状态下归顺,而让李渊非常感佩。

  接下来,在六一九年初,徐世绩终于降唐,这时方才二十六岁。而唐也给予其厚遇,赐予其国姓李,因而改名李世绩。不过也在此就直接改称为李绩,这乃是因为对其君主李世民表示尊敬之故。

  就这样,李绩自十几岁起便当上叛军的指导者,在天下有相当的名份,而在三十六岁时,则当上了唐的军师。故他和李靖不同,是个在年轻时就有名声的人。

  接下来看到第五十三位的秦叔宝。这个人在年纪上比李绩大个十几岁,在《隋唐演义》中,乃是北齐某将军的儿子,不过是否属实就不知道了。我想也许他本是个无名的庶民出⾝也说不定。只不过,他自年轻时就因武勇与孝顺而知名,关于这一点,在《隋唐演义》中也有说明。

  一开始,当秦叔宝还只是军队末端的兵士时,他的⺟亲死去。于是隋之大将军叫做来护儿的——这个人也在《隋唐演义》中有出场——就在秦叔宝⺟亲的葬礼中特别请使者送上吊唁,此举让大家吃了一惊,就问道:像你这样的一位大将军,为什么要对那样一介无名小兵家的葬体特别派使者去呢?来护儿答道:这个叫做秦叔宝的男子,可不是平凡之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因此,在《隋唐演义》中,这个来护儿是个相当不错的角⾊,以秦叔宝的知音⾝份一直守护着他。

  秦叔宝在张须陀旗下,与罗士信一同与叛军作战。由于行动出⾊,在张须陀死后,就移至李密旗下。只不过,如果从表面上看来,李密是张须陀的仇人,那为什么还要特别跑去李密那儿呢?关于这样的疑问,在《隋唐演义》中也对这段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所说明,就是设定秦叔宝从很久以前即与李密相识。

  在这样的时代中,刚才也曾经说明过,昨⽇之敌,也许就是明⽇的己方,离合聚散总是接二连三地发生。总之,在遇到对自己来说真正好的君主之前,大家都是东跑西跑、分分合合的。就算你找到了一位君主打算对他尽忠,可是在君主不行的时候,就不要磨磨蹭蹭,还不如赶快去找下一个更好的君主。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跟着如兄长般的秦叔宝,罗士信也一样到处游走。

  接下来要谈的是第五十四位的尉迟敬德。

  像秦叔宝等人,于隋之末期是在山东及河南一带活动,而尉迟敬德则是在更北的山西一带与附近的贼军什么的作战。其后,群雄冲有个刘武周的人得到了力量兴起,而尉迟敬德就进⼊其下而成为将军。之后,刘武周就与唐展开了作战。刘武周的势力其实相当大,如果当李世民与李密作战时,刘武周从背后突击长安的话,那么唐很可能会因此而灭亡。在收拾了李密之后,李世民就为了征讨刘武周而向北行,这时所率领的包括李绩、秦叔宝,以及程知节、罗士信等,几乎昨⽇的魏军都被纳⼊其下的感觉。

  而在与刘武周的军队冲突之际,在京剧的标题乃是《秦尉大战》,也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单挑。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单挑战,大概除此之外也不多了。

  总之,他们两个一下换马再战、一下是稍事休息之后再战,战斗持续了数⽇夜,胜负一直无法分出。其后,刘武周死亡后,李世民还郑重地把刘武周的首级送回尉迟敬德那儿,让他好好地举行葬仪。而尉迟敬德也在君主死后,因感念李世民的恩义,就降伏而成为其部下。

  关于这场《秦尉大战》,在《说唐》中,有比《隋唐演义》更精采的描写。

  所谓的《说唐》,是比《隋唐演义》更加偏离历史,是如讲古一般,非常充満故事⾊彩的东西。据《说唐》,李世民在带领程知节前往前线侦察时,突然遭到尉迟敬德的急袭,在程知节一番奋战之后,两人依然被捕。正当尉迟敬德要夸耀其武略时,程知节道:你不过只是井底之蛙罢了!我还有个大哥秦叔宝,在他面前,你本就不算什么!尉迟敬德大怒,说对方说谎。程回道:是真的,如果你认为我说谎的话,就让我去把秦叔宝带来。然而尉迟敬德却说,怎么可能让你这么简单地逃掉。因此程知节也只有把年轻的君主——也就是李世民——当做人质留下,说如果自己没回来的话,那君主就任你看是要烧还是要煮,随便处置吧!李世民虽想说这个人怎么这样,但也只有相信程,于是尉迟敬德就把李世民留下,让程知节快马回去接秦叔宝。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真的是很有趣,让人一面读一面就想笑。只不过,⽇本人最初在接触《说唐》之时,我想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乐趣,最好是能够先读过《隋唐演义》,在大致了解其背景后再来看《说唐》,就会比较有意思了。

  尉迟敬德在出仕于李世民后,就以其武勇而活跃。至于秦叔宝这个人,则由于他在‮场战‬上曾经受过很多伤,因此其实他以后就没有那么活跃,而让尉迟敬德取代其第一武将的地位。关于尉迟敬德,在《隋唐演义》中是以神勇来形容,至于秦叔宝就没这么说过了。举个例子来说,在《隋唐演义》的书末介绍中曾说,尉迟敬德的武艺⾼強,可说在其生涯及‮场战‬上,从来没有负过伤。让人感觉似乎带着点神秘的气息。在年龄方面,由于尉迟敬德也较之年轻十岁左右,因此在以后他也一直守护着李世民,甚至还有带着他突破敌军重围的记录,在在显示他的活跃。

  不过,这个人却在太宗李世民从⾼句丽远征归来之后,就突然舍弃了一切的地位而引退,并离开长安住进了乡下的道观,也就是道教的寺院中。在此一面修行仙术,一面欣赏音乐、下围棋,同时还与附近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在过了十数年的岁月后,才悠悠地告终其七十四年的生涯。说实在的,像这样不以重臣的职位继续留在岗位,也没有破灭死亡,真的可说是悠然自适的人生了。

  再说到同时代的罗士信——他倒是一直和秦叔宝在一起。这个人虽然只比太宗李世民小个一岁,但却在二十岁时死亡。原因是他在与敌作战之中被捕,虽然受到劝降,但因遭其拒绝之故,因此就被处刑。

  不管是罗士信、秦叔宝,还是其他的人,隋末的武将们大都曾经换过好几任的君主,这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遇到可以把自己的给他的君主之前,是不会妥协的。罗士信也是曾换过君主流浪过,最后才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而在加⼊了李世民之后,即使敌人劝降,他也不愿答应,因此才被杀死。

  ⽇本在中⽇战争时也有过一段不说‮国中‬人的坏话不行的时代,说是‮国中‬人可以数度转换君主,和⽇本人此起来可说是忠义之心甚薄什么的。在⽇本的战国时代中,碰到不合的君主时,家臣还是可以离开的。只是在接续江户时代下来的体制中,却有了如果君不君,臣还是必须要臣的说法,非常的武士道就是将这种观念形式化,因而变得十分伪善。也有人说⽇本人是“忠臣不事二者”而‮国中‬人则否,基本上“忠臣不事二君”的说法就是从‮国中‬所衍生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说‮国中‬人的坏话,未免流于滑稽。

  之前说过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可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功绩最多,因此李渊的长男李建成虽然当上了皇太子,然在唐取得天下之后,后继者的问题果然就浮上了台面。在制度上,当然应该是由皇太子继位,一这点并没有疑义。可是由于李世民的功绩较大,再加上在李世民的部下中,有许多非常有力的将军。因此这时⾝为李建成部下的魏征就曾劝说过:如果你想要平安无事继承皇位的话,就一定要把李世民杀掉。如此一来,就可以用兄弟之争乃是⾝为次男的李世民无礼的说法,让别人知道皇太子也不是默默地坐以待毙的。

  因此这就成了吃人或是被吃,不管哪一方当上了皇帝,而另一方就一定会被杀死的状况,两边针锋相对。从李渊的角度来看,自然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杀来杀去,可是如果选了其中一方为后继者的话,那另一方又绝对会叛离,实在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难以决断之中,发生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此,发生了兄弟相残的悲惨事件,总之,在此事件之中,与其说是一步,不如说李世民只以半步之差获胜,成功地打倒了其兄长。

  于是,李世民接受了⽗亲的让位——这时候,⽗亲也到了不让位不行的地步,这对李渊来说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再怎么说,李世民的功绩最大乃是事实。就这样,李世民即位成为大宗皇帝。

  我们现在虽然称其为太宗皇帝,但这和前面也曾经提过的梁武帝的情况相同,乃是历史上的称呼方式。由于这是在其死后才给的名字,因此在其生前是绝不会这样称呼的。这件事在井上柘美子‮姐小‬的短篇中,玄宗皇帝出场时也曾提过玄宗乃是死后的庙号,因此在生前是不可能这样称呼的,而唤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此,我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一番提醒,此乃因为我也觉得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才行。之前,我读到一份写到隋炀帝与⽇本圣德太子的奇幻小说,里头就有炀帝的臣下向炀帝称呼“炀帝陛下”的场面。在此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前面说过的“炀帝”乃是死后的谥号,生前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另上个则是“炀帝”这个谥号其实意思是非常不好的,指的乃是为女所溺因而误国的君主,因此如果向炀帝本人称呼“炀帝陛下”的话,这名臣下不当场被砍头才怪呢!

  当然,并不会因为有这样的例子,我就说这本小说不行,说实话,我想我自己也还是有不少的错误,只不过没发现罢了。

  ‮国中‬在明代以后,实行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位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以年号来称呼,就非常容易了解了。

  在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死后,则被给予了太宗这个庙号。所谓的太宗,一定是给予第二位皇帝的称号。第一位则称为太祖或是⾼祖之类,只要说到太宗的话,那就一定是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记住了这点之后,我想在历史‮试考‬中,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李世民在即位后,赦免了兄长的谋臣魏征并加以重用。魏征这个人也认为在其生涯之中终于遇到了合适的君主,而尽其忠诚。所谓的“人生意气”就是魏征在叙述其欣喜⾼歌时所写下的诗词,而这首诗也收于《唐诗选》中,算是首蛮有名的作品。

  在太宗即位三年后,他发动了讨伐突厥的大军。

  突厥,并不能单纯以骑马民族——也就是‮国中‬北方作的骑马游牧民族——来看待,当时的突厥帝国几乎支配了几个欧亚‮陆大‬的‮央中‬部份,其领域甚至可说比唐帝国还要广,连咸海一带都为其领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这个大敌国存在的一⽇,就很可能会侵⼊而来,唐的国境也难以‮定安‬。出兵虽然是发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后,然而在此之间也不是说李靖就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做,恐怕在这三年间,他都一直在研究对突厥作战的战略,以及养成骑兵什么的才是。而在此时,正巧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突厥內部发生了‮裂分‬。

  ‮裂分‬就产生了抗争,而对唐来说,这时也正值整军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于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击。这时李靖所率的骑兵队,我想应该可称为‮国中‬历中上最強的骑兵‮队部‬之一才是。

  大体上,光是带领他们的人就很够瞧了!他的副将是李绩,其他则还有程知节与尉迟敬德等,全都是名将。首先,他们一举袭向突厥的据地,而突厥方面则认为,就算唐要攻过来,由于其是以步兵为主力,因此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十⽇左右便往其据地急袭而来,而在一⽇之间便将其陷落。此时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们的王慌忙地逃逸。不过,就算说是逃逸,他还是带着数十万的骑兵‮队部‬,准备伺机反击。

  在冬季的蒙古⾼原,也就是敌地之中,李靖以骑马民族为对手,深⼊其中与其以骑兵战正面相接,却一次次地获得了胜利。甚至还派遣分支‮队部‬趁着雾气前进,突然对敌人的后背进行突击,可见其对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就这样,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国就此灭亡。

  随便说某人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也许大过妄为,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算是很少见的。可是就李靖来讲,光是从他以骑马游牧民族帝国为对手,深人敌地,正面以骑兵战与之挑战而将其灭亡,我想就可以说李靖真的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了!

  话题有点说远了,不过像在⽇本史中说源义经乃是个骑兵战术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感觉大不相同。义经之所以被这样认为,乃是因为他在一⾕的战役中反败为胜的表现,可是那却不应该说是骑兵战术。确实义经会以骑马做为短距离⾼速移动的方式,可是在到了‮场战‬之后,自古以来就是在两边报上名号后就展开单挑作战的。就如熊⾕直实与平敦盛所言,是乘马一对一对决,在落地之后还要互斩以分出胜负。这样子本不能说是骑兵的集团战法,说义经是骑兵战术的天才,其实是抬举他了。义经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骑兵战术完全不同,这点在数十年前海音寺嘲五郞先生便曾指出,只不过由于这说法已经一般化,因此义经为骑马战天才的错误认知才会继续流行下来。

  虽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本的历史里并没有骑兵战术的天才。因为并没有这个必要的缘故。因此,当蒙古袭来、第一次接触到骑兵的集团战术之时,⽇本才会那么慌,就是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

  真的谈得有点过头了,还是赶快在此打住吧!

  就这样,李靖建立了灭亡突厥帝国的大功。在此之后,虽然也有与西方异民族为对象的作战,不过大抵上李靖站在第一线的出征,也在此告一段落了。而在此,更年轻的——这时才三十岁左右的李绩,便取代了其地位而为唐军部的第一把椅。

  说起李绩的功业,第一就是灭亡⾼句丽一事。⾼句丽在《隋唐演义》中写作“⾼丽”总之就是在经过了约七十年,自唐以前就存在于‮国中‬东侧国境的‮家国‬。之前隋炀帝曾经三度发动大远征军前往,然而均遭到了失败的命运。除了补给难以连系的问题,⾼句丽的军队也很強盛,甚至还是在后方发生叛,于败死了数十万人之后,竟还可以成功地保卫其‮家国‬。

  其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句丽的內部发生了战争,大致也就是重臣要除去国王之类的事情,让太宗下了出兵的决心。只不过,由于隋炀帝曾经失败,因此就有人反对,可是,由于有和隋炀帝之比较,太宗的意志反而更坚持。于是,尉迟敬德就是想要阻止其出兵的人,不过太宗并没有听从,因此只有拖着过六十岁的⾝体继续在‮场战‬上立功。这时,秦叔宝已死,而惟一可能劝谏太宗的魏征也死了。

  惟一的例外就是李绩,他积极提出为了‮定安‬东方国境,就必须要出兵的赞成意见。

  于是太宗也展开了三度对⾼句丽的远征,但是也没有成功。

  在途中第五十六位叫做薛仁贵的这个人,曾演出穿着⽩⾊武装斩杀⾼句丽军士,并且将敌人驱散的勇猛场面。关于这故事,有本叫《薛仁贵传》的书,描写薛仁贵与其一族的武勋,创造了在‮国中‬受的程度不亚于《隋唐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在其中有着详尽的描述。这时对⾼句丽的远征已经失败。

  虽然唐太宗后来在还算在年轻的时候就死亡,但他与李绩还是有三十年以上的亲密友情。这时的太宗皇帝正因挑选后继者失败而非常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而由于李绩的才能自己最清楚,不管是从李绩与朝廷的关系,还是李绩与太宗个人的信赖关系,太宗都相信自己在死后,李绩一定也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对自己同样尽忠。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他又抱着怀疑,于是就想出自己将李绩贬到地方,然后自己的儿子在即帝位之时,再将李绩给召回,并给予和以前一般的⾼位的话,那么李绩不就会感念自己儿子的恩惠而对其尽忠了吗的方法。

  其实,这行事非常不像太宗,他还不如⼲脆就握着李绩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说不定还来得好些。然而他却在死前玩弄了这样的手段。在太宗死后,继位的儿子⾼宗皇帝就依计将李绩召回,并重新给予⾼的位置,然而这时的李绩大概就因为一些不満的感觉吧,后来在⾼宗想要将自己⽗亲的爱人武曌,也就是则天武后纳为皇后的时候,虽然其他的重臣都持反对情况,然李绩却回说那是陛下的家事不便过问,就这样认可了⾼宗皇帝与武曌的婚事。

  当然,也有李绩这个人对于宮廷內的权力斗争等事情毫不关心的说法,但我的看法则是比较偏向他就不管这一切,随便你去的感觉。

  其后,李绩又重新演练出了征讨⾼句丽的新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

  这是相当壮大的一种作战计划,首先是将⾝为⾼句丽友好国的百济灭亡,然后再以百济为前线基地,向南往⾼句丽进攻。另一方面,从西方再以唐之正规军出击,自南与西两方夹击⾼句丽。这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与‮国中‬对抗了七十年的⾼句丽就这样被灭。这时的李绩已是七十五岁的⾼龄,而在功成名就的次年,他就以七十六岁的年纪死亡。

  在这时,跟随太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而成功统一天下的战友已经一个都不在,而转移至下一个世代去了。

  我想在这儿大概是说得太多了。总之,说到下一个世代,那就是第五十五位的苏定方和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了。

  当李绩远征⾼句丽时,在其下的包括有苏定方、薜仁贵、以及另外一位虽然没有被归⼊名单中,但我仍想一提的刘仁轨。这个人我本想加⼊名单中,但毕竟有着人数的限制。他就是在⽩江口这个地方与⽇本军作战,而将之全灭的人。⽩江口在⽇本史上称为⽩村江,而由于这次的败战,古代⽇本就完全失去了伸展‮陆大‬势力圈的能力。

  在隋的时代中,苏定方这个人十岁的时候就跟随⽗亲一起上‮场战‬,据说是个非常勇猛果敢的人。在年龄方面,他和李绩并没有相差太多,因此说是下一个世代也有一些不正确。

  这个人在李靖灭亡突厥之战中就已经开始加⼊,其后就以程知节副将的⾝份,与西方的异民族战。他并不是一个优等生型的人,常会吹嘘一些有的没的,像是在灭亡百济之时,他就曾经写过当时池中有龙飞出,自己本将之捕获,可惜失败的报告书。

  其后,他在前往西域方面时,也曾立下不少的武勋。

  如果从受‮民人‬的这点来看的话,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可说是具庒倒的⾼票。因此,在《薛仁贵传》中,苏定方这个人就不是什么好角⾊了,在书中他还曾利用谋陷害薛仁贵的孩子们。另一方面,得到非常好的角⾊设定的是程知节,这个人本来应该是在九十岁左右死亡的,然而在《薛仁贵传》中,他却上直活到一百二十岁,还帮助过薛仁贵的孩子。

  在‮国中‬来说,秦叔宝与程知节等人,其知名度可不亚于《三国志》中的登场角⾊唷!

  之前曾看到过一则关于《三国志》书评的新闻,说《三国志》在‮国中‬
‮陆大‬的电视上曾经拍成连续剧,曾经有几亿人都曾看过。我想这应该不是完全胡说的。而其他像是《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等,也全都拍成了连续剧,相当受到,只不过⽇本媒体并没有报导出来就是了。

  也因为这样缘故,从结果看来乃是经过非常选择后的‮报情‬才流⼊⽇本,因此自然也就只有《三国志》受到,而其他的就全然不知了。在此我希望大家多想一想,而不要只有对结果重要的‮报情‬才传⼊。

  关于这个《三国志》,在此再度闲谈一下,当我在某一次受到‮湾台‬的出版社邀请前往‮湾台‬之时,那出版社的人就非常不可思议地问我说,为什么⽇本人会那么喜《三国志》呢?如果我回答是因为有趣的话,那其他也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呀!只不过⽇本人是只对《三国志》感到关心就是了。

  对‮国中‬人来说,《三国志》确实是部有趣的作品,但那也不过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而⽇本人则是本对其他的作品不屑一顾。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一个来到⽇本的‮国中‬人,这个人乃是《平家物语》的书,对平家物语中登场的人物,甚至连源义经的家臣之家臣的名字都能够如数家珍,然而对其他的故事或是历史却完全漠不关心,就算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阪本龙马等名人也一无所知。然后,他就说在⽇本史中最有趣的乃是《平家物语》为背景的源平合战之时代。那么,当一个⽇本人碰到这样的‮国中‬人时、內心又会做何感想呢?会不会觉得很头痛?就像这个样子,自信満満地说:“在‮国中‬历史之中,最有趣的就是三国时代。”的⽇本人又有何据呢?

  对于这种自信満満的人,如果问他:“那么,唐或宋的时代和三国时代比起来,又有哪里不够有趣呢?”的话,那我想他一定也会不知如何做答的。

  当然,《三国志》本⾝是无罪的,而《三国志》很有趣也是事实,因此,会有对《三国志》狂热的人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反过来看,这是不是也是经过炒作后的结果呢?而媒体则又更助长了这样的风气。

  在这儿说过有名的笑话,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事。在山东地方的某个镇上,有个上演京剧的地方,当街上的小霸王问道:“演些什么呀?”之时,回答道是关羽的故事。结果小霸王就怒道:“什么?关羽?那家伙不是山西的乡下人吗?这儿可是山东呢!山东也有很伟大的英雄哇!”再回道:“是说秦叔宝吗?”“没错!就演个秦叔宝的故事吧!对了对了,就演‘秦叔宝单挑关羽’的故事好了!”关羽和秦叔宝可是差了四百年之久,要举⽇本史为例的话,就像是弁庆与加藤清正单挑一样离谱。而在京剧的幕打开后,大家前往观赏时,却发现台上的关羽和秦叔宝打在一起,大家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在‮国中‬乃成了说故事的人极佳的有名笑话,然而到了⽇本大概不会是这么一回事,大家虽然知道关羽,可是对于秦叔宝则是一问三不知。这个笑话是在于秦叔宝的武勇与知名度和关羽匹敌的前提下,才能够让人一听就笑的。

  好了,再回到薛仁贵的⾝上。这个人在此后也是守护唐之边境,而在东方大为活跃的人。就算是把名将百名筛减到十人,我想他也是会留在其中的名人。

  尤其是“薛仁贵三箭定江山”的故事更是非常有名。原来在与敌军大战时,薛仁贵以三支箭依次将敌军第一、第二、第三把椅一一自马上落,因而造成了敌军的恐慌,于是就一哄而散。

  这在‮国中‬乃是众人皆知的有名故事,然在这样的实力和功绩之下,这个薛仁贵却没有大大受到封赏,只不过,从他的儿子乃至于孙子,倒是都成了民众眼中的英雄,就像是唐王朝的守护神一样,一直留传到后世。

  薛仁贵儿子的子,名叫樊梨花,乃是‮国中‬历史上有名的、既強又美丽的女将军。只不过,其‮实真‬如何无法得知,大概是传说、也或者只是文学中的人物吧!她虽然没有被计⼊百人之內,但依然非常有名,可说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英雄。

  说到女英雄,我倒是想到另一个人,大抵也是在这个隋唐时代,有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子。这个人,与其说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倒不如说是文学或传说中人物的感觉,因此这次也将之剔除。对我来说,虽然不知其是否实际存在,但故事中她是代替⽗亲以男装从军。这个故事也是非常有名,自然也都曾改编为戏剧以及电影等。

  在《隋唐演义》中,花木兰虽然也曾登场,但这应是将既成传说加以录下,带有点勉強的感觉,关于这点并本能说做得很成功。当然,像这样一个策马持剑的女英雄,实在非常少见,我个人也觉得蛮可惜的,不过毕竟不能勉強加⼊。

  再接下来的是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他在“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中也曾被我提及。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在与陈老师对谈时也曾经说到过,希望能够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一文中所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

  由于在‮国中‬境內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句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关于这个人,我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之前,⽇本曾拍过《释迦》之类的电影,虽然我也曾想说“怎么不拍这个人的电影呢?”之类的问题,但为了怕被人说:那你就出钱来拍好了,也就莫可奈何了。

  再接下来是第五十八位的裴行俭这个人,他是从⾼宗时‮开代‬始,活跃于则天武后时代的人,同时也是第五十五位苏定方的弟子。苏定方这个人之前也曾经提过,喜好吹吹牛⽪,是个有点怪怪的人,然他在见到了少年时期的裴行俭之后,倒是将自己所知的军事知识全部传授给他。裴行俭这个人是非常正直的人,对于他和好吹牛⽪的师⽗间是怎么样相处的呢,我光是想象都觉得十分有趣。

  裴行俭这个人在则天武后,也就是女皇帝武则天掌握权势的时候,曾经写过批判的文书,因此遭到生气的武则天流放。从宮廷中被放逐,命其前往西域。而这个至今以前是以文官的⾝份活动的人,在到了西域之后,就以苏定方所教的兵法为生,反而大为活跃。

  而本来这个人就以书法名人而为世所知。

  特别是在此时西蔵的势力增強,常常与唐军发生冲突,于是他就一下与西蔵军作战,一下是讨伐突厥的残,立下了相当的武勋。不过,裴行俭最大的功绩却是在救了波斯王子一事上。从大视野的世界观看来,当时乃是伊斯兰帝国的大发展期,以西历来说,大约是在七世纪后半左右,而这也就是发生在六七七年的事情。

  在此,往东进的伊斯兰势力,将沙珊朝波斯帝国灭亡。而沙珊朝波斯帝国的王子就带着圣火一同亡命前往唐。所谓的沙珊朝波斯帝国,就是拜火教,他们带着圣火拼命越过沙漠,正当翻越天山山脉要前往唐时,碰到了出击的裴行俭。裴行俭就一路护送他前往长安,因而立下了功绩。

  接续裴行俭后,出场的是张仁愿这个人,他经营⻩河北方的受降城池,也稳定了边境的守备。在这儿,唐的时代前半已经结束,而接下来终于进人玄宗皇帝的时代,则代表着大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开始。

  李靖:‮元纪‬后五七一~‮四六‬九年。唐初期武将。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出⾝。为大唐创业之功臣。最初虽然仕隋,惟后来加⼊认同其才能之李世民帷幕之中尽其忠诚,不久后,即位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凌烟阁描画心腹二十四人之时,以第一等的武臣之⾝留下其画像传世。跟随李世民乃是起自‮元纪‬后六二○年之时,除了参加王世充等隋末群雄之讨代战役外,平定江南之役亦有参加。六二九年当突厥侵攻前来之时更以行军总管⾝份负责防御,以后也从事对外民族之作战。特别是在六二九~六三○年之间的突厥讨代战中攻⼊其据地,并成功捕得颉利可汗。六三四年吐⾕浑侵⼊时,他亦前往讨代,成功地确立了唐的势力,为唐‮定安‬的第一功臣,受封为卫国公及开府仪同三司。

  ——《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

  李世民:‮元纪‬后五九八~‮四六‬九年。唐第二代皇帝(太宗)。于‮元纪‬后六二六~‮四六‬九年在位。李氏乃是在北魏以来逐渐形成之陇西豪族集团,因此他为名门出⾝,代代均为武学世家。幼时即有相当资质,在隋末混开始之际便快速地起义呼应,帮助其⽗李渊往来于‮场战‬上,而立下唐建国最大之功。于六二六年时,他曾召集部下将与其敌对之兄弟杀死于玄武门,同年,受⽗亲让位而即上帝位,为‮国中‬有数之英明君主。同时还驱使其家臣尽力于国內之统一与对外领土之扩张,奠定了唐帝国之基础,惟因死时并没有可靠的后继之人,因此在死后曾造成帝国短暂的动摇。

  ——《旧唐书》卷二、三《太宗纪》、《新唐书》卷三《太宗纪》

  李绩:?~‮元纪‬后六六九年。曹州离狐(今山东省单县)出⾝。本名为徐世绩,后来因唐赐姓李,同时也因为要避太宗李世民之世字而改称李绩。仕唐之后,于讨伐王世充等群雄时立下功劳,当太宗即位后亦参加对外民族之战,为创业功臣。六三○年时同李靖一同活跃于突厥之讨伐,‮四六‬五年则参加对⾼句丽之经略。讨伐⾼句丽乃是隋以来之宿愿,然真要实现则十分困难,这时亦是以撤退告终。⾼句丽之讨伐完成,则是在⾼宗时代,为‮元纪‬后六六八年之事。

  ——《旧唐书》卷六十七《李绩传》、《新唐书》卷九十三《李绩传》

  魏征:字玄成。‮元纪‬后五八○~‮四六‬三年。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东北)出⾝。在隋末混之际虽曾加⼊李密之下,然随着李密的降唐,而改为跟随李世民之兄建成,除很早便曾劝说要将李世民除去,在玄武门之变中也曾活跃。然而,李世民,也就是太宗虽然知道此事,却还是把他延揽⼊帷幕中加以重用。虽然被举⼊太宗之二十四功臣內,惟不久仅因一些事件而招致怀疑,因此不再为其所用。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

  秦叔宝:名琼。?~‮元纪‬后六三八年。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县)出⾝。在隋末混中跟随张须陀与李密等作战。然在张须陀败死之后,就加⼊李密手下而被拔擢。当李密被打败时,又再加人王世充麾下,并再度受到拨擢。其后则跟随唐太宗建立武勋,成为唐之左武卫大将军。像这样,他虽在仕唐之前一直转换主君,然在跟随太宗之后就一直尽忠,而以侧近之姿受到宠爱,最后还陪葬于太宗陵墓昭陵之中。

  ——《旧唐书》卷六十八《秦叔宝传》、《新唐书》卷八十九《秦叔宝传》

  尉迟敬德:名恭。‮元纪‬后五八五~六五八年。朔州善(今山西省朔县)出⾝。在隋末叛讨伐战中成名,在群雄割据时以马邑出⾝之刘武周偏将的⾝份与唐敌对。六二○年因势力被破四散,因而降伏于太宗,被任为右一府统一军。在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群雄平定金国时有不少贡献。对太宗十分忠实,于讨伐王世充之际虽然有不少之前刘武周时代的同伴叛离,但他则应太宗之信赖而勇猛作战。另外,他也曾数度解救太宗之危机,特别是在与皇太子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等的皇位纷争中有着决定的行动,就是在六二六年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杀李元吉,打开了太宗即位之道。于六二一年、六二七年也均曾将侵⼊之突厥击退。他虽反对出征⾼句丽,但依然参加了伐讨战争,于驻跸山破⾼句丽军。但因生来即为武人之故,而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文官不合,自远征回来后便隐退,在十六年间修行神仙方士之道。除了是凌烟阁中被描画的武将外,死后亦赐予司徒并州。

  ——《旧唐书》卷六十八《尉迟敬德传》、《新唐书》卷八十九《慰迟敬德传》

  则天武后:姓名为武曌,也称为武则天。‮元纪‬后六二四~七○五年。‮元纪‬后六九○~七○五年时在位。本来是先进⼊太宗的后宮,后来则进⼊其子⾼宗的后宮,并一路升为皇后。六六○年当⾼宗卧病时开始与政治有所相关,于六八三年⾼宗殁后,更以改废以后的皇帝之位逐渐确立自己的权力。在此之间,虽曾发生徐敬业等的叛,她在将之镇庒后大开密告制度,同时也打开新兴官僚登用之道,稳固了‮权政‬。六九○年即位,国号为周,是‮国中‬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个‮忍残‬、素行不端的反面,却支撑了人材录用早已变质的唐。于实行果断政治之际,却又相反地惑于宗教,还创造了武周文字,亦有其神秘的一面。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纪》

  苏定方:名烈。‮元纪‬后五九二~六六七年。冀州武邑(今河北省衡⽔县)出⾝。十岁时就跟随⽗亲出⼊‮场战‬,自幼时即具豪勇与胆力。后跟随李靖讨伐突厥,亦曾前往远征⾼句丽。进人⾼宗时代后,则尽力于讨伐突厥、‮定安‬西域等。另一方面则于征讨百济时立下大功,其后亦活跃于⾼句丽、吐蕃、吐⾕浑等讨伐,尽力于唐边境之‮定安‬。

  ——《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新唐书》卷一一一《苏定方传》

  薛仁贵:‮元纪‬后六一四~六八三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出⾝。生于农家却志于武人,在唐之辽东远征时从军而下战功。见其奋战而欣喜的太宗曾说:能够得辽东,乃是因有卿之故。因而列右领军中郞将之职。其后,在⾼宗时代亦极活跃,在六六八年设置安东都护府时即成为其初任都护。在天山破九姓突厥时还有“三箭平定”的说法,这逸话后来也成为元曲而为民众所乐道。六七○年时曾因被突厥打败而被贬为庶民,其后就因左迁而仕途不顺,在六八一年时再度为突厥所破,以七十岁之龄而亡。

  ——《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传》、《新唐书》卷一一一《薛仁贵传》

  王玄策:由于⾝为下级官没有传世之故,因此其生殁年及出⾝地均不明。‮元纪‬后‮四六‬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份,于‮四六‬三年前往、‮四六‬六年归国。接着,翌年再度前往印度,然玛卡达国之西拉迪提亚王已殁,印度进人混期。特别是因其王位为一小国提拉布库提之王所篡夺,还阻止使节团进⼊。于是王玄策就以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蔵)、以及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在大破敌军、俘虏提拉布阵提王后,于‮四六‬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到了⾼宗时代,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精华学报》八·一)

  裴行俭:‮元纪‬后六一九~六八二年。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出⾝。因反对武则天之皇后册立而被贬。然而却在人材录用巧妙的武后安排下被派往西域,于六六五年成为安西大都护,立有显著的功绩。六七六年以护送亡命至唐的沙珊朝波斯帝国皇太子为名击破突厥,翌年亦获大胜,为唐绝顶时期经营西域之代表武人。

  ——《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新唐书》卷一○八《裴行俭传》 WWw.NIlXS.CoM
上一章   中国武将列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中国武将列传》是一本完本科幻小说,完结小说中国武将列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中国武将列传的免费科幻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科幻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