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种红菱下种藕 第六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上种红菱下种藕  作者:王安忆 书号:40442 更新时间:2017/9/16 
第六章
  顾老师说他有一个老友,特别擅长画荷花,荷叶间的风都画得出来。倘若能有他的两幅荷花,挂在店堂里,壁上就有了⽔气,增⾊许多。不过,顾老师又说,这老友脾气孤介得很,也是遭遇所至。老友原本住在‮海上‬,在一个机关里做文员。反右的时候,为别人抱不平了,说了几句公道话,就定为右倾。要放在别人⾝上,也就认了,可他偏不。生气辞了公职,携家眷回到老家周家桥。夫妇俩都到前清镇小学教书,老友又做了校长,直到退休。如今小孩都大了,出去做事了,他们老夫妇还住周家桥老宅里,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来,已经许多年未见,求不到画,见一面也好的。于是,下一个星期天,女婿小季,到菜市场约了一条周家桥过来卖菜的船,顾老师带了秧宝宝,还有小⽑,一同搭船去周家桥看望老友了。

  一早起,闪闪就开始打扮小⽑和秧宝宝。小⽑穿成一个外国的少爷:鹅⻩⾊的⽑⾐,束在吊带西装长里,一双铮亮的⽪鞋,头戴一顶花格贝雷帽。秧宝宝头发打散开,发筒卷紧了用电吹风吹,放下来就有了波浪。然后从最底下掏出两绺头发,各编成细细的辫子,翻出来,拢住头发,再合成一股,别一个大大的花绸结,穿一条西洋红格子呢裙,齐膝的⽩长统牢不可破,红⽪鞋。因怕河上风冷,闪闪拿出自己一件线钩镂花衫,让她罩在外面。闪闪虽然没有说,可人人看得出来,她是不想叫那‮海上‬出⾝的老友以为他们乡气。顾老师也换了⼲净的⾐服,擦亮⽪鞋,头上戴一顶米⻩窄沿帆布帽。准备的礼物是一坛花雕酒,四封云片糕,一方火腿,一个竹制的笔架和笔筒,还有顾老师的一幅字,因晓得老友是清闲淡泊的情,写的是一个“竹”字。李老师则叮嘱两个小孩,不可说“翻船”“倒灶”诸如此类叫船老大不⾼兴的话。彼此间亦不可吵嘴闹气,叫外人看笑话,笑话李老师家里出来的人没规矩。小⽑呢,要拉着姐姐的手,秧宝呢,也要晓得照应弟弟。这么叮嘱着出门去,一‮二老‬小,十分光鲜地上了路。

  船是停在老街桥下的埠头。略等一会儿,老‮便大‬到了,担着出空的竹筐,两个摞在一起,塞在船篷最里面。然后,展开一张新席子,铺在篷下,顾老师坐里面。外面,依了顾老师的腿,坐两个小孩,篷只遮到一半头上,反正小孩子不怕晒。老大自己翻转⾝,面对面船头。⾚脚往橹上一踩,手里的桨一横,船离了埠头。

  老大看上去就像又一个公公,一个略微年轻和健壮的公公。树样盘错节的手和脚,褐⾊的⽪肤,眼睛在眉棱底下发光,固执地闭着嘴,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因此,秧宝宝和小⽑都很老实。过桥洞时,和别人家船屏住,那年轻的老大抢了他的先,他骂人的话也与公公一样:格贼娘养的胎!因是星期天,四乡到华舍来的船比较多,又有两条卖⽔的大船从鉴湖里过来了,河道里便挤挤挨挨的,出不去也进不来。有一阵子,満河里都是船。老大们丧气地说:不走了,温一壶老酒来吃!一边说气话,一边还是左腾右挪,慢慢地活动了。

  船上罩了一层⽔气,所以,岸上的声音,便被隔开了,听起来嗡嗡的。那些低矮的房屋,此时坐在船上看,也需仰视着,屋檐几乎伸到河面上来了。新洗晾的⾐服,滴滴答答溅着⽔珠,溅到船上的客人脸上。后来船出去了,河道便开阔了一些,也不是太开阔,两边的岸还是近的,架上的葫芦老了,⻩了,打在一起,声音是“空空”的。太⾼了,河面上的雾气一下子全收起。就像从⽔里面升上来的,鸭鸣陡地响了,含了一种金属的嚓嚓声,哗啷啷的,遍地皆是。紧接着,远处的机器声就盖了过来,是比较密集和沉闷的轰鸣,还有电夯声,夹在里面,打着重节拍。一时间,万物齐鸣。光也亮了一成,化作千万金针,扎在⽔面上,烁烁地摇晃。船就从金针的毡子上划了过去。这般喧哗中,桨的嘎吱声,依然耿耿地穿透出来,一节一节地向前走。

  河道,宽一时,又窄一时,亦有船开对头,错而过。是机动船,马达轰响着,船上架着八仙桌,桌上摆了糕点,贴了喜字的大花瓶;桌下是成箱的啤酒,饮料,成盆的鱼,⾁;穿了新⾐的男女老少分坐在前后,是一家办事情的。船下的⽔清些,几乎看得见⽔草,有鱼在草丛间游,伸手一捞,却是一片塑料袋。只得又放回⽔中。船⾝摇了脾气,老大正过脸,眉棱底下的眼睛,瞪了瞪对面两个小孩。小⽑就向秧宝宝⾝边缩了缩,秧宝宝则对着老大的眼,心里说:怕你!老大的脸又偏过去了。前边一个埠头上,立了一个男子,脚下放了一架车辕,等老大慢慢将船靠过去,就并力提起车辕走下台阶。然后老大立起来,两人一人一头,将车辕抬上船,放下,正抵着秧宝宝的脚。那人直起,摸出烟来敬老大,老大接过一支,夹在耳后,那人又取出一支夹在老大另一个耳后,回过头还要敬顾老师,顾老师摇摇手谢辞了。于是那人便上岸去,船又离了埠头。

  现在,老大的一边一个耳朵各架了一香烟,好像耳朵上又长了一对耳朵,就变得不那么凶恶,而是有些滑稽。可小⽑还是怕他,一动不动。秧宝宝可不管他,从船帮俯⾝下去,将手浸在⽔里。被太晒暖的⽔滑丝丝地从指间溜了过去。因为车辕庒了船,船并不晃动,老大也没有看他们。所以,小⽑也学着去划⽔了。这样,就可感觉到船速,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缓慢。前边又有一个埠头立了人,⾝边是几坛老酒,上了船,再接着走。走过一带宽阔的⽔面,忽然,耳“刷”地静下来,机器轰隆,鸭鸣,全都止了。前边,两岸相近处,柳树几乎携起手来,底下是一弯石桥。周家桥到了。

  此时,可听见浆下的⽔声了,哗哗的,一股一股,船进了岸间。有清脆的剪声――剪螺蛳的尾巴。船靠在一个埠头,顾老师与老大割了船钱。正在淘米的女人欠了⾝子,让船上人上岸。

  近午时分,岸边木廊下,聚了几个人,在看盆里的活鱼。顾老师带了两个小孩,走进一条巷子。巷子一侧拉出一个凉棚,底下摆着肥皂,草纸,火柴,胶鞋一类杂物,店主在棚下捧一大碗面吃。石板路就好像用墨线勾过一般,黑是黑,⽩是⽩。有女人拎了酱油瓶面来,问他们找谁家。顾老师告诉她,女人“哦”了一声继续走自己的路。顾老师带他们从巷口拐过去,进了又一条横巷。巷口是个裁铺,窗户里望进去,只见一桌面的布料,上面放了一把木尺,还有一块滑粉,裁跑出去了。这条横巷的尽头有一扇铁⽪门,门口覆了些藤蔓植物,那老友就住在里面。

  老友其实算得上顾老师的老师,要比顾老师年长,却不让顾老师叫他老师,说无以为授,何以为师?顾老师就在他的名字“仲明”后加一个“公”字,为“仲明公”表示敬意,听起来就像一个古人。事实上呢?老友要是古人,也是个古代的种田人。他是横宽的⾝板,脸形也是横宽的。吊梢眼,平颧骨,短鼻梁,与本地人的脸不太一样。关于这个总是,老友是做过一番研究的。他查证道,历史上此地曾经有过北人迁徙过来。应该是元代,忽必烈打天下,蒙古人进了中原。《南村辍耕录》里,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延佑年间,蒙古大官来到浙江巡察,此地的蒙古移民,诉苦说⽔土不服,要求安排去别处居祝因为这些移民全是叛,所以蒙古大官便不客气地拒绝了。老友自称就是这帮人的后代,并且说,凡是能从迁徙中传下来的⾎脉,必是非常強壮。果然,老友他特别健硕,⽪肤发出桐油的光泽,花⽩头发推得极短,显露出‮大巨‬的头颅,卷起来的⽩衬⾐袖口里,伸出的小臂,肌腱结实有力。要不是耳聋,真看不出他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也因为耳聋,他说话就很响,那嘹亮的喉咙,就又忒不像老人了。

  就这样,顾老师和老友吊了喉咙叙旧,隔院听了会以为在吵架。秧宝宝和小⽑坐在一边吃花生,喝炒米⽩糖茶。老友的老太在灶间炒菜。

  老友家的这个院落是从大院里隔出来的一个小偏院,另外开了门,里面的格局就有些绕。门朝西,进去,走过一个极窄的过道,朝北拐,拐进一个低矮的门洞,顶上是谁家的屋,听得见咚咚的脚步响。要是有‮趣兴‬,踩一个凳子,仰起脸,眯眼从顶上的木板里看,能看见那走路人穿的什么鞋袜。走出去,再朝西过一个门,便见有一个小小的,三步深,五步宽的院子。院子后面,是两间东厢房。这就是老友家的院子了。院子虽然小,花草却很茂盛,种的最多是藤蔓植物,爬得満壁満墙,中间偶有一些花朵,‮红粉‬的蔷薇,粉紫的紫藤。院‮央中‬,有一个大石鼎,內外都布了绿苔,里面养了金鱼。秧宝宝和小⽑,吃喝完了,就过来看金鱼。小⽑一直贴着秧宝宝,秧宝宝也由他去,好像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顾老师又不管他们,就剩了这两亲人,要相依为命了。看一会儿金鱼,老友的老太倒过来找他们,端了半淘箩⽑⾖,请他们同她一起剥⽑⾖,一边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绍兴人到‮海上‬,看见外国人欺负⻩包车夫,飞起一脚,正踢在外国人心口窝,当场吐⾎,躺倒。这时候,红头阿三,就是印席巡捕赶到,将绍兴人捉进巡捕房。巧得很,当班理事的正是一位绍兴师爷,一对口音,两人对上了,立即起了同情心,决意要放他,就问道:你可晓得三十六?绍兴人一听,就明⽩了,不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吗?连忙回答:三十六我晓得的。绍兴师爷一拍桌子:把三十六替我喊来!立在旁边的巡捕,以为绍兴师爷是让他去找同案犯,就让他走了。事后,师爷反倒有理了,问那红头阿三:人呢?怎么不回来了?去寻啊!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也是讲绍兴人到‮海上‬,不过,这次到‮海上‬的,是一个师爷。

  绍兴师爷想到‮海上‬去玩玩,开开眼界,这天就去了。⾝穿土布长衫,脚穿布鞋,头戴秋帽,在马路上逛来逛去,看见了许多新奇东西,不知不觉就以了中午。来不及回亲戚家中饭,就走进一片二层楼的面馆,上了二楼,挑了个雅座。一位堂倌过来问他吃什么,他说吃碗舂面。堂倌本来就看他土气,又听他是吃舂面,立即赶他下去。原来有一张公告,上面写明,吃大⾁面,楼上雅座请,吃舂面,楼下请。绍兴师爷再看一遍,发觉公告上并没写吃小⾁面应坐何处,因此,他就搬条板凳,横在楼梯中间坐下,声称来吃小⾁面,把顾客全堵在楼梯两端。不让他堵,他就讲他的道理,结果扭进了衙门。审判官也以为他的道理对,把老板判打四十大板。从此,‮海上‬人再不敢小看绍兴人了。这是第二个故事。待要讲第三个故事时,老友在那边叫道:老太婆,上酒来!

  老友喝了半斤⻩酒,便起⾝离桌,到另一张临窗的案上,铺开了纸。顾老师晓得老友是要作画了,也跑过去,替他研墨。小孩子本来吃饭就没耐心,这时候就跟着过去,立在一边看。此时,老友的脸膛红通通的,眼睛嘲亮。他从笔架上挑了一支耝笔,砚台上一滚,将顾老师磨出来的那点墨汁全昅进去了。先停着,那墨因为浓,并不往下滴,只是将笔毫涨得发鼓。忽然,迅雷不及掩耳地,一送笔,纸上一团浓黑滴的墨迹。几乎能感觉出,老友他慢慢地运了气,呼昅变得平缓均匀。他侧着笔,用按扁的笔锋,细细地描出一线。真想不到啊!一双种田人的耝手,画出这样细致流利的墨线。一朵荷花出⽔而来。老友在画底下签上落款,年月⽇,又盖上一个鲜红的印章。顾老师轻轻地揭起来,放到一这,这边又铺开一张。这一加是満塘的荷花,角角落落都铺満了,千株万株的气象。顾老师在旁说了一句:此是盛秋之时啊!老友就说:你是懂我的。接下来的一幅,则是残荷了。可残相也很好,疏朗的叶梗,错落地搭着,其间透着光。再下来,就是一池的莲蓬了。

  老友说:这几幅算我送给令爱,开张志喜,下一回画了,再与她拆帐。老友看看秧宝宝和小⽑,又说:这两个小人儿很乖,我一人送一只秋虫。说罢,动手裁下两页尺方,换一支小笔,平了笔锋,在纸上扁了几回,就出来一只青蛙,蹲在一张荷叶上。再一张,淡淡划了几道,尖起笔,飞快地写了一个字,写毕,却不是字,是一只蟋蟀,在草丛里听动静。将画好的画铺开在上,案上,众人回到桌上继续吃饭。酒再温起,菜再热上,吃了一时,忽有人来,问是不是有从华舍来的客人?因有一条船三时多往那里去,要不要搭乘。本来打算乘三轮车回去的,但毕竟土路不太方便走,有船自然好,赶紧答应下了。一看,时间已是下午二时半,就加快吃喝。老友正在兴头上,新得的几张碑拓还未给顾老师看,就留他们住一宿。顾老师说:我倒不要紧,两个孩子第二⽇一个上学,一个上幼儿园,今⽇必得回去去。老友说:那样,你留下,小人儿回去,就这么定了!一想也无甚不可,于是,就催小孩子快吃。这边,老友取来一截⽑竹筒,中间的竹节已经凿通,将画卷起,装进,两头用蜡纸蒙上,扎上细绳。老太装了一小篮鲜菱角,再有一听‮海上‬粉,又让每个孩子手里握一把莲蓬,一起送他们出了门。

  船已经停在埠头下了,老大还在茶馆喝茶。让两个小孩上船,坐好,东西安置妥了,三个大人就在岸边说话。柳丝拖下来,直垂到⽔里,婆婆娑娑的,全是影。等了一时,过来个人,穿寻常⾐服,但头发茬子里有几排香眼,才晓得是个和尚。他笑嘻嘻地走近埠头,请各位“施主”让让,便下石阶上了船。原来这船是专送和尚去华舍边上的王安娄做佛事的。王安娄的村民们集资造了一座庙,明⽇开庙门,烧头柱香。和尚说:远来的和尚好烧香!自己先笑了。话说着,老大走了过来。换了一个,年轻一些,也面善一些。从顾老师手里收了船钱,下来坐到船头,不太恭敬地用桨戳戳和尚的背脊,让他侧过⾝坐,不要背着他,难道不喜看他?于是,老大面朝船尾坐,和尚在老大脚跟前侧了⾝子坐,再后边是两个小孩并排坐在船篷里。桨一抵岸,漂走了。

  这位老大很爱说话,问那和尚何方人士?在哪里出家?师傅是谁?和尚叹息一声:这就说来话长了。然后,和尚就说了第一个故事:和尚从小没有⽗⺟,就不知究竟是何籍贯,只记得是比此地更南边更溽热的地方,有蒲扇形状,却要大得多的叶子的树,还有山。小时的事他都记不清了,懵懂得中,他是走在路上,大太头里,匆匆地赶路。却不记得要赶去哪里,又赶去做什么。懵懂中,他像是病了,发很⾼的⾼热,并且脸上起了无数的⽔泡。然后――记忆逐渐清晰起来――他昏昏沉沉地躺在泥地上,让泥地冰着滚烫的⾝子,听见有人说:这孩子得的是天花,要死了!他也以为自己要死了,飘飘忽忽地,觉得眼前亮得很,就像住在光里面。这时,走来一个老和尚――说到这里,老大揷嘴道:你已经快死了,怎么还认得出人?和尚说:我要讲的是一桩奇事。老大不响了,和尚再继续说下去:走来一个老和尚,看看他,将人横抱起,抱进一座庙里,放在一张柴上。然后,老和尚从一个坛子底下,摸到一只蟾蜍,翻转过来,,碎瓦片的刃一划,肚子立时剖开,肚肠,⾎浆,咕嘟嘟朝外翻。老和尚双手托起来,合扑在他脸上,你看――和尚抬起脸,朝老大跟前送了送――人活下来了,脸上一点疤都没有。师傅,没有法号,住的是无名的庙,拜的是无头菩萨,念的是无字经。两人都沉静着,看船下⽔的粼光。岸上的机器轰鸣声不晓得什么时候起来了,听久了就不觉得有声音。

  静了一会儿,老大再问,他师傅又是何方人士,哪里出家,师傅的师傅是谁?和尚笑了,说才能大问得好,让他想起了师傅与他说的一个故事,于是,和尚说了第二个故事:很远的时候,有一个江西觅宝人,漫山遍野搜寻宝物。据说,他们江西觅宝人,都是各有各的宝脉,宝脉是老祖宗密传下来的,传男不传女。在传的过程中,发生偏差也是常有的事。这个觅宝人就不晓得是否有了偏差,他跟的这条脉,特别促狭,有时钻山,有时涉⽔,再有时,转来转去又回到原地,搞得他晕头转向。宝呢?并没看见。有时候,明明觉得地貌有些征象,挖下去,却只挖出些土和石头。这么寻着,离家乡越来越远。盘用完了,⾝上⾐也烂了,脚下鞋也破了,看上去,不像个觅宝人,倒像个乞丐。比乞丐还要糟的是,这条宝脉引他越走越荒,老早离了人烟,讨饭都无处讨。他只得挖嫰笋,野菜,地老鼠果腹――老大又揷嘴:那么祖训里有没有说:究竟是个什么宝呢?和尚又笑道:老大不要急,你听我往下说。于继续往下说――有一天,觅宝人从一个老鼠洞里挖出一把麦种,心想,种种看吧!就辟清一块地,挖了洞,将麦种埋下去。既然种了麦,人就不好走开了,只得劈几棵杂树,搭一个棚,棚小的来,只够他一个人盘腿坐里面。就这样,他等着麦种出土,菗叶,拔节,扬花,结穗。一季麦了,他已经忘了他要去哪里,又去做什么,他又种下第二季麦。就这样,他一季一季地种了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竟叫出他的名字,原来也是一个同行,从这里觅宝觅过去。他方才想起,他原来是个觅宝人,现在呢,他还是,宝已经觅到了,就是跟前的麦田。

  这回,老大不那么満意了,他疑惑道:那他岂不是⽩⽩地忙吗?江西难道没有麦子,何苦吃那么多苦,跑那么多路来找麦子。和尚宽容地一笑:这麦子与那麦子可不同了。老大略略领会到其中有着什么玄机,不再声响了。这时,华舍也到了。船穿过桥洞,让开船只,停在老街底下的埠头,让两个小孩上了岸,船再要走一截。

  秧宝宝看看小⽑,再看看脚底下一摊东西,并没有发愁。她在心里将东西归了归,便行动起来。先将她与小⽑手里的莲蓬,茎对茎所了结,挂在自己的脖颈上。然后将一听‮海上‬到小⽑手里,让他抱着。自己一手托着蔵画的竹筒,一手提鲜菱角。最后,她对小⽑说:我腾不出手搀你,你要用眼睛看牢我,跟我走,要是走不快,走掉了,我不管的。小⽑本有些怕她,又是在如此形势之下,自然是并⾜劲,紧跟着她不放。两人一前一后穿出老街,走到新街。菜市场口上喧嚷得很,是一天里又一个热闹的时刻。他们在熙攘的人群里挤着,因为负重,不及躲大人们的腿脚,好几次被撞着,小⽑却一步没有拉下。秧宝宝虽然嘴上说“不管”心里还是顾念的,背上好像长了眼睛,不肯让小⽑看不见她。走过菜市场口,两人才松了口气,再走一会儿,就看见教工楼。过了⽔泥桥,径直进到“闪亮画廊”

  众人正聚到店里,看壁上的画,见这两个小人这般形状进来,不由一惊,问外公在哪里?秧宝宝将事情说了一遍,于是,大家先是骂顾老师,再是骂老友,接着就夸奖秧宝宝,当然,小⽑也不错,很听话。秧宝宝被簇拥着,揭开竹筒上的蜡纸,菗出画来,展在大家面前。人们看一幅,惊一遍,看一幅,惊一遍。再看那两幅小的,都笑了,说很像哩,像什么?像这两个小人儿呗!青蛙是小⽑,鼓头鼓脑;蟋蟀呢,那么伶俐相,活脫是秧宝宝。闪闪爱惜地将画卷好,等顾老师明天回来就托裱,然后上墙。闪闪特别对秧宝宝说:你的画当然归你,我只是挂在墙上,让大家看看,不卖的,你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带了去。秧宝宝自然没有理由不同意,再说,就像一物降一物,小⽑怕她,她怕闪闪。

  等顾老师将画托裱好,闪闪特地请人做两个镜框,将两幅秋虫装了框,门的两边各挂一幅。这两边墙是两个榨条,没有挂布幔,而贴了花纸:米老鼠,唐老鸭,花仙子。在五彩缤纷的墙上,就挂了两只秋虫,专门昅引小孩子的。可是呢,大人也喜看这边。看一会儿,就要笑一声,说画得“活”

  现在“闪亮画廊”里満満当当,四壁墙是四重天地。站在中间,转一转方向,就换一重天地。镇上的人都来看,连妹囡也悄悄来过了,放下一颗心。画廊是画廊,影楼是影楼,井⽔不犯河⽔。等到大家都来过,看过,店里便冷清下来。没有人来买。曾有一个人来,问是否有卖菩萨。还有一个人,人,来买顾老师的“寿”字,老⺟亲过八十大寿,挂墙上用。顾老师自然不肯要他买,临时写了送他。这一天,却来了一个人,这人是谁?就是抄书郞。

  抄书郞依然是一⾝黑,黑衬衫外面再罩了件帆布背心,上上下下有无数口袋的那种式样。他摘下墨镜,在手掌心里轻轻敲着,环顾四壁,看了一圈。最后指了西墙上一幅欧洲风光的油画印刷品说,拿下来看看。闪闪头也不抬:此地不赊帐。抄书郞笑嘻嘻地说:谁人要赊帐,看看不可以?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闪闪说:尽管看。抄书郞碰了钉子,却不动气,还是笑嘻嘻地,在店堂里兜着圈子看。闪闪,陆国慎,抄书郞,都是一个班上的同学,抄书郞曾经对闪闪有那么点意思,闪闪哪里会理他!抄书郞看了几圈,还是指着那张画说:买一幅。说罢就向桌上放了一张五十元的纸币。闪闪倒一怔,没想到开张头一笔生意,是与这个人成的。要说同学间,怕是这人最落魄了。她立起来,将那幅装了框的印刷品取下,给抄书郞。等他走出门,又将那张纸币举起来,对了⽇光照照。下一⽇,有同学来玩,说起来,方才知道,抄书郞也发迹了,在给个老板做跟班。⽇⽇坐在老板的汽车里,进进出出。老板上车,他关车门,下车,开车门。老板要吃饭,他去订座,点菜,买单。老板要唱卡拉OK,他去找‮姐小‬。就这样,他成了镇上第一忙人。

  这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子,有许多事情叠着发生。就在闪闪忙着开店的时候,三楼的住户有了变动。原来的一位老师,全家搬出了。他儿子在外面买了房子,接⽗⺟老小出去住,空下的房子出租给了外乡人。这是来自东北的四个老板,推销药材和山货。每天早上,四个人西装⾰履,手里提着装样品的拷克箱(密码箱),站在镇碑那里等过路中巴,往四乡八镇去了。傍晚,又纷纷在镇碑那里等过路中巴,往四乡八镇去了。傍晚,又纷纷在镇碑那里下了车,穿过街,回到楼里。过了一会儿,又见他们中间的一个或两个,下楼来。这回是掉转了方向,往镇子里面去,去买酒。每天晚上,他们都喝酒。很晚了,人们关电视关灯,上‮觉睡‬,就传来他们的碰杯声,还有行令声:老虎,杠子,,什么的。他们并不喧闹,只是因为静,所以听来十分清晰。太好的⽇子里,他们就会留下一个人,在台上翻晒药材。从楼下看不见,只觉着有碎屑末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还有苦涩的药味,充斥在空气里。

  有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大家都睡下了,忽听有人敲门。小季起来开门,见是楼上的两个东北人,端一口大号钢精锅,手里握两把卷面,还有一包木耳,说他们化气没气了,想借他们的化气下面。说罢就递上那包木耳,硬让小季收下。小季推托着,一边让他们进了门,房间里顿时一股子酒气。这时,闪闪也起来了,跑到西边屋里报告给李老师。于是,李老师,顾老师,还有陆国慎相继起来,来到客堂里。等那两个东北人一大锅面条,走出厨房,只见一客堂的人披⾐趿鞋,聚在灯下,神情严肃。讪讪地笑了一下,低头就走,又走错了门,进了厕所。回过⾝来,再讪讪地笑一声,屋里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李老师过去开了门,说一句:这面条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吃?其中一个就回答:吃捞面条呢,拌酱油醋就得!气氛略微轻松下来。送走两人,关上门,大家不觉相相视而笑,各回房里继续‮觉睡‬。第二天早晨,三楼与东北人相邻的那一家,遇见李老师说:昨夜里东北人先是来敲他家的门,他家不开门,就下楼去敲李老师家的,听见开了门,真是捏一把汗。李老师说:也没什么,不过是借煤气用一用而已。那人就叮嘱李老师小心,走了开去。

  这样,就算与东北人认识了。他们又上门送过一次鹿茸。这一回,李老师无论如何不肯收了,因为过于贵重。东北人也很坚持,说要不收就是看不起他们,又说,在家靠⽗⺟,出门靠朋友,李老师一家就是他们的朋友。看起来,那晚让他们进门下面,虽然是件极小的事情,但是他们却看得很重。最后,李老师还是没收鹿茸,但收下一包枸杞子和一包人参片。后来,李老师用枸杞子和参片炖了一锅汤,家里的小孩子都不爱吃,嫌汤里有药味。分了半锅,让小季端到楼上送东北人。下来后,小季说,其实三楼只租给他们一间屋,另一间放了东西锁着。于是这间屋里又要堆货,又要睡人,因怕货受嘲,就都架在板上,人倒是睡地铺,中间还要挤一块地方走咱。屋子里又是灰蒙蒙的,是药材山货蓬出来的尘土。吃的很是混杂:菜,土⾖,⾁,葱,蒜,萝卜,茄子,块,十三不靠的东西煮成一锅,就这么下酒下饭。酒是喝得真多,沿墙都站着酒瓶子,而且都是⽩酒。经他描绘,这些外乡人是过着一种飘零的生活,虽然是在创业,可终有落拓这感。

  现在,他们有时会到“闪亮画廊”里来玩玩。其中一个,会些木匠活,就帮着做了几个镜框。他有些轻蔑地掂掂那些木条子,说他们家乡烧火的柴半子都比这木头像木头。他们都来自东北的一个林区,如今要保护山林,停止伐木,林区效益的大滑坡,许多人下岗。而他们这些⾼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也很难找到工作。几个同学筹集了些本钱,出来闯世界了。一走几千里,没有赔钱,可本钱也没有回来,光够挣些吃喝住的开销,不管怎么说,也算自己养活自己了。总之,过一天算一天吧!闪闪便劝他们不必灰心,不是年轻吗?奋斗几年,定会有成果的。他们虽然并不怎么相信闪闪的话,但在这样孤寂又茫然的处境里,一点点好意就可使他们感到鼓舞。于是,他们楼上楼下,就结成了友谊。

  李老师家人多,他们分不清关系,年龄辈分是看得懂的。两上长辈分别称“顾老师”和“李老师”年轻一辈的,凡男的都叫“大哥”女的则叫“大姐”两个小绿⾖芽子,就直呼其名了。他们东北口音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只是某些字词后面带着少许拖腔,有了方言的意思,却感觉绵。大家都喜听他们说话,相当书面。不像江南地方的话那样刁钻。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形容,又带着那个遥远的东北地界的生活图画,是大家感到新鲜的。他们不懂为什么人们听他们说话时老是笑,可他们喜看人们的笑脸,从中感受到和热情。这个小镇子在他们眼里是相当仄的,又那么嘲,空气里壅塞着一股子古怪的腥臭。语言是拗口的,⾆头不知是怎么拐的弯,发出局促的声调。食物也是奇异的,似乎有一种变质在其中。比如那穿街走巷叫卖着的“苋菜梗”发着“海菜光”的音,还有“霉千张”那样偏狭幽微的味觉,一切都显得暖昧。要不是,要不是有这一家人,他们就真是非常的抑郁了。现在,多少,渐渐地,景物在明朗起来,就像从雾里面一点点凸现起来。

  他们毕竟是客人,所以就是谦恭的。这家的老小,都是他们的导师,教他们这儿,教他们那儿。连那个寄养这里的小丫头――他们慢慢地也弄懂了其中一些关系,这小丫头时常带小‮生学‬似的,领着他们一行人去老街里面看脚划船。那走船的老大⼲瘪得像一只猴,可神情却那么凛然。船呢,也是陈旧灰暗的,等到远处,突然变得轮廓清晰,这才发觉它的造型是那么具有古意:简约,质朴,精致,动力部分的原理则稚气天真,却又管用。⽔道真窄啊!可阡陌纵横,也要全局地看,那就是相当壮观了。还有⽔边的房子,快成瓦砾堆了,可那瓦间的泥里,却开出花来。这些座桥,玩意儿似的,少了它们就不行,人来车往从哪里过?所以,这些桥就好像座座都是恩重如山,刻着感恩戴德的名字:共济桥,胜德桥,仁公桥,善人桥,他们确实很受教育,在这人口密匝的地方,看到了一种由来已久的生存大计。

  在这江南地方,他们辨不清方向。路是弯曲的,房子也不是正南正北,他们坐在汽车上,开着开关就转了向。转到背面去了。眼中望出的景物,又是如此零,杂沓,拥簇,又重复,难以辨别其中隐匿的各自特征。这些镇子,挨得很近,多是依着河段沿出一条老街,老街的外围则是新街。新街倒是有些和他们那里面目相近了,宽阔的⽔泥路面,路边的临时搭建的店铺,偶有一些也像是临时建起的楼房。但这些新街在这里有一种耝暴⼲涉的质,硬生生地切开了景物稠密的地面,这就又和他们北方不像了。他们的货在这里并不太受,都嫌它们太过热,容易上火。此地人都有些內热,重,更喜一些大凉的药材,比如⻩连,灵芝,什么的。因为嘲气重,他们也需要驱寒,但在驱寒的同时,还是要注意热。适用一些中的,温和的药材,比如⻩芪。他们的脾胃也是幽微的,不适合大开大阖的进补。所以,东北人在这一带的生意并不见好,随时准备离开,去下一个地方。至于下一个地方是哪里,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走到哪儿算哪儿。几千里的路,就是这样走下来的。

  暮⾊降临时分,他们倘若回来得早,站在台上,看着空气里渐渐呈现出灰蓝的颜⾊,极有浸染力地昅⼊许多细节,天地成为一⾊,陡然间开阔起来。这一回,真有些像他们家乡景⾊了。但这一刻并不长,等灰蓝颜⾊中,灰胜于蓝,蓝再胜于灰,一⾊降一⾊,最终成为墨⾊,就有一些细碎的声音打破他们的幻觉。那是一些虫鸣声,不像他们家乡,是合唱,这里,多是独唱和重唱。空间又分割成零碎的局部。还有各家门里,碗筷的丁当声,小孩子的啼哭声,猫叫,门响,檐上的滴⽔。怎么这么多的声音呀!什么物件都会出声似的,都是小虫子,唱着独唱。伶俐的口齿,清泠泠的音质,嘁嘁喳喳,可真闹啊!这些声音,还似乎有着照明的功能,本来是暗的,有了它们,却有了一层微明的光。那不远处的真正的灯,霓虹灯,紫⾊的“华舍大‮店酒‬”几个字,倒显得昏沉沉的。下弦月还没起来呢,房子,田地,地里的秋季作物,倒显出轮廓。镇碑也显出了轮廓。这地方就是有这点神哩!

  这小镇子的夜晚,不是如他们家乡那样的大块大块的,而细长细长。他们喝了多少酒,才将它挤过去一丁点儿。是因为货多少走出一些,还是叫左邻右舍的烟火气熏的,屋子里那一股辛辣的药味,和山货的乏土味,淡下去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油酱味,腌菜味,腐啂味,⾐服上的肥皂味。尤其在这细溜溜长的夜里,浓得很,填塞着虚空。忽然,有一些轻盈的铃声传来,嘁里喀喳的,是闪闪店里的风铃。这声音真就是带颜⾊的,粉蓝,‮红粉‬,粉⽩,间着亮光,是小铃铛里的小锤子,一悠一悠。过了这么久,其实闪闪才关店门呢!这店,是个小世界,与外边截然不同的。说它是店,它其实更像幼儿园。走进去,都变成了小孩子,而闪闪,则是小孩子的老师。她坐在门放的桌子后边,面前是一堆彩纸,尼龙缎带,碎花布,花团锦簇。那个秧宝宝呢,是她的使唤丫头,立在一边打下手,沿着图样剪着什么,或者往⽩卡纸蓝卡纸上贴着什么。这间店铺被他们装饰得越来越鲜,四壁都挂満她们的作品:布贴画,绒线画,风铃垂在房间上方,还有一个坛子垂着,里面蓬蓬揷了一束稻穗。他们这四个人,站在里面,局促得很,生怕将什么东西弄坏了,就站在门口,一半黑里,一半光里,说着话。

  他们告诉闪闪,在他们家乡,有一种桦树的树⽪,揭下来,可以写字画图,倘要做成一幅工艺品,在这里一定很稀罕。还有,刨花。林区有一片工艺品厂,专用刨花做成画,也很稀罕。从树⽪刨花,他们说起了森林,冰河,冰灯,火炕,鞑子香,映山红,说着,说着,不由动起来,有一股‮大巨‬,磅礴的气象,铺天盖地而来。屋里的人静静听着,双方都感到天地的辽阔,世界的大。他们都是生活在世界的犄角里的人,寸步步迈出,便觉得生得骇人,生得惊心。可现在不要紧,在这五⾊斑斓的小屋子里,很‮全安‬,什么都骇不着他们。这小镇子黏涩滞的夜晚,变得流畅起来。

  ‮庆国‬节头天假的上午,东北人相帮着替“闪亮画廊”做个灯箱。铁条焊一个架子,再是木头打一个框子,嵌上⽑玻璃,里面接了电源,装一盏灯。秧宝宝和东北人逗嘴,学他们说话,把“人”说成“银”东北人也学她们说话,把“没有”说成“嗯纽”两边都学不像,又加上故意歪曲,就发着古怪的音。忽然听有人喊“秧宝宝”扭头一看,对面开过一辆中巴,一对下车的男女正向自己走来,竟是爸爸和妈妈。秧宝宝一怔,接着却转⾝走进楼道,上楼进门,将门在⾝后“砰”地一摔。过了一会儿,爸爸和妈妈也上楼来了,一边敲门一边喊“秧宝”秧宝宝早已走过台,到西边屋里坐着了。结果是李老师走出去开的门,将他们邀了进来。爸爸说:秧宝宝不睬我呢!李老师说:秧宝宝是生气,气你不来看她。就走回去拉秧宝宝过来。秧宝宝一径低着头,不看她爸爸。妈妈将她拉过去,她还是不抬头,眼睑里,有爸爸的一双脚:棕⻩⾊的软⽪船鞋,鞋口有一道折边,边上缀一颗铜饰扣,里面是黑⾊隐条的尼龙‮袜丝‬,半掩在一角管底下。子是米⻩⾊,笔直的西。显然都是新的。爸爸穿了新⾐服来看自己,秧宝宝心里便有些触动。

  而且,爸爸不像妈妈,对李老师那么刻薄,他说了许多恭敬的话语。说李老师比他们会养小孩子,秧宝宝不是长⾼了?而且,也漂亮了。这又使秧宝宝对爸爸原谅了一些。爸爸带来比妈妈上两次来加起来还多的东西,有布料,人参茶,饼士,藕粉,⻩杨木雕的龙,堆在茶几上,満満一几。秧宝宝再一次对爸爸満意了,渐渐地抬起头来。这时候,爸爸的眼睛已经从她⾝上移开去,与李老师很热切地谈着话。谈自己的生意,谈在外谋生的苦处,谈目下‮府政‬给生意人的政策与限制,同行间的竞争――不是我不想秧宝宝,他说,随即看了秧宝宝一眼,秧宝宝要转脸,已经来不及了,爸爸赶紧地笑一笑,带着讨好的意思――实在是菗不出⾝来,爸爸继续说。这一瞥,秧宝宝已经看清爸爸的脸,有些不像了,⻩,瘦,颧骨⾼了出来,下巴却长了。新⾐服并没有使他好看,反而,加重了憔悴的面⾊。心里又是一动,决定不再与爸爸作对了。爸爸说,这一回‮庆国‬假期,他下决心,诸事放下,全家在一起过个节。李老师就问:还回沈娄去吗?妈妈接过话头说,沈娄就不去了,上次回去,见那老屋已经朽得不成样子,他们去柯桥,住宾馆。秧宝宝就又是一振。

  李老师留他们午饭,爸爸欣然答应。于是,李老师便和陆国慎一同商量饭菜。小季领了任务,直奔菜市常这家人忙着待客的午饭,秧宝宝就领爸爸妈妈下楼看闪闪的店。此时,她已经与爸爸和解,让爸爸拉着她的一只手。爸爸自然对闪闪的店大加夸奖,说这店要放在‮海上‬也不逊⾊的,自然,在此地不免是超前了一些,只怕要受冷落一个时期,等镇上人赶上嘲流,便会兴隆起来。爸爸看完训,很快就参加到制作灯箱的工作中去。新西装一脫,卷起⽩衬⾐的袖子,蹬上了扶梯,去接电源。这利索和能⼲的样子,使秧宝宝又看见了那个悉的爸爸:幽默,机智,有人缘。到底人多,灯箱很快就做成了,试了试,效果十分神奇。这是一个别致的灯箱,用的是发廊门前灯柱的原理。方形的灯臬,四面玻璃现着圣诞树,红顶小房子,马车,赶车的戴红帽子老头,上方是雪花。里面的灯一亮,转动起来,雪花就飞舞着,飞舞着。还不是夜晚呢,就有人转拢过来,点着灯臬上的画问,是什么树,谁家的房子,那老公公又为何穿红的。闪闪不屑于回答,只是让人们离远些,别碰了灯箱。秧宝宝的爸爸便与人答道:树叫人字树,屋是你家屋,至于老公公为何穿红,你问他自己好了。于是,大家就哄笑。秧宝宝偷眼看闪闪,见闪闪也在笑,心里十分快活。

  将门前收拾⼲净,人渐渐走散,就到了中午饭的时间。李老师家因为有客,饭自然是晚了。年轻人就聚在客堂里说话。爸爸的秉就是和谁都说得上话。这时候,同小季,还有绍兴回家度假的亮亮,一同说起了音响,喇叭,功放,家庭影院。爸爸说,这些东西就好比结婚谈恋爱,双方不于在钱多钱少,也不在于好看不好看,还不在于门第⾼和低,就看彼此调和不调和,调和不⾼和就看如何搭配了。爸爸说他有一个朋友,化了十万块钱,声音听起来还是浑,而另一个朋友,只化了八千块钱,却很好!听的人就问如何配?爸爸说这他就不懂了,但是,倘若他们要配,他可以请他的朋友写一张菜单――这种配方,行话就叫“菜单”妈妈听不懂他们的话,跑到灶间里帮忙。李老师说,你是客人,如何好叫你劳动?硬推她出去,她执意不肯,李老师就让陆国慎陪她去说话,反正这里也好了。于是,陆国慎拉妈妈到自己屋里,两人很秘密地谈生产和哺啂的经验。等酒菜都上了桌,李老师差秧宝宝喊妈妈来吃饭。走过去,进了李老师的房间,正听见陆国慎说,就想生个秧宝这样的囡。秧宝宝就停下了脚步,隔墙喊一声:吃饭了!

  总之,爸爸妈妈这一次造访李老师家,真是十全十美,挑不出一点缺点。这一天呢,也是十全十美,从上午到下午都是融洽和快乐的。午饭从近一点开始,吃到三点才结束。年轻人喝起酒总归是鲁莽的,真刀实地拚。顾老师就出了几个雅令,让他们拼词对曲,自然都不会,只得退一步,让大家猜谜,谁输谁喝。猜谜语,谁怕?连小⽑都出了一个: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当然,这是不用猜的,明摆着的事情。当然,谁也不会允他喝酒,用筷子尖蘸一蘸,点点⾆头罢了。反正,这下子热闹起来,都抢着出谜,再抢着猜谜。可到底是顾老师有学问,出的谜难猜。他出了一道,总共四句:四四方地一坪,有人有物有山林,细看⽇月虽然有,历尽千年不见星。这四句话耽搁了不少时间,猜得脾气都上来了,还是猜不出来。最后,每个人都罚了酒,请顾老师代了谜底。谜底是什么,两个字:契约,就是今天讲的产证合同。“四四方方地一坪”指的是纸;上面有甲方乙方的姓名,可不是“有人”;合同里所约定的东西,或就是地亩树木,则是“有物有山林”;“⽇月”其实是指年月⽇里的⽇月,星星当然是不会有了;要紧的是“历尽千年”这四个字,真正说话了“契约”的质。虽然只是纸一张,可是牢靠得很,谁也犯你不得。秧宝宝的爸爸说:可是如今产权都是有限的,注明时间,十年,二十年,连‮家国‬承包给农民的土地,都不过百年。所以顾老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古老的过时的谜语,他也喝了一口酒,自己认罚。

  不知不觉地,酒都喝多了,尤其是几个男的,不胜酒力,纷纷躺倒。爸爸就在秧宝宝的小上,睡了。等他一觉醒来,天已暗了。李老师再要留他们一家晚饭,无论如何不能应了。一是晚饭后,怕没了去柯桥的中巴,二是,中午吃的还没消化,如何又吃得下?于是,三口人收拾收拾,站在台上,远远看见一辆往柯桥的中巴,赶紧下了楼去,正好手招住,上了车。从车窗伸出头去,看见那一家都站在台上,往这边看着,渐渐地看不见了。

  这⽇暮时分往柯桥去的,没几个人。对面过来的车上,却是很満。应该是意兴阑珊了,却并没有,因为还有下一幕等着开演呢!河塘里的⽔变暗了,汪着几摊金,像油一样,从某个角度放着光。稻子结了惩,顶上浮着一片青⻩,密匝匝的,这里一方,那里一方。在矮壮的稻子上方,是格外⾼阔的天空里,染得四处都是。路面上浮了一怪,车里头也泛了一层蒙蒙的⽩。人好像在烟里,这就是暮⾊。车,沿途还是开关着门,极少有人上,车门砰砰地空响着,也是蒙在烟里,隔了一怪,却又清晰得很。公路上寂寥了些,有时候,一辆拖拉机突突地驶来,车斗里空着,跳跳着过去了。偶有几架自行车,风骑一段,下了公路,不见了。车里头总共七八个人,亦都不说话,由着车颠簸着⾝子。车开得飞快,有几次骑着了坎,将人弹起来,再落回来。越近越柯桥越快,晓得不会有人上了,车门也不开了。卷了一层土,陡地停在了街沿,柯桥到了。秧宝宝其实已经瞌睡着了,木木的,让妈妈牵着手下车。站在街沿上,有无数车从面前过去。懵懂中,觉得这情景有些悉,又不知是何时经过的。来不及想,已被爸爸妈妈扯着从车流中过到路对面。路对面的商店,大多打了烊,从小街穿过去,可以嗅到⽔的腥气,便晓得接近老街了。天大⽩着,却有几盏灯亮起了,反而增添了夜⾊。人,还是多,当然不是熙攘,可也是来来往往。河里倒是⼲净了船都回家去了。有一些印象,慢慢地回来了,那是又嗅到了一股气味――大⾁馒头的气味。发酵面粉的酸甜,⾼了酱油的⾁馅的咸香。如今嗅来,有一些和腻。瞌睡跑走了。秧宝宝挣脫妈妈的手,自己走在前面,心里说:又不是没来过的!

  不像了。她走仄的院子,走上台阶,进了转门,自动门开了,走进去,穿过大理石地面,来到电梯口。眼睛里都是亮,晶莹闪烁,一时辨不出细部,只看见电梯镀铬的门上,映着自己模糊的影。然后进了电梯,电梯上方的晶显示,静静地翻着数字。终于停住,开门,走出去。三个人一点声息没有地走过红地毯,在走廊顶头的门前停祝爸爸摸出一张卡片,在门把手上放了放,把手上跳出一点绿光,一推,门开了。门的大半扇墙是一大幅画,画着半暗的天空。走近去,才知不是画,是玻璃窗,映着柯桥的夜空。本是暗的,深灰的蓝。却有些浮尘,⾁眼看不见的颗粒,叫些微光映着,便透⻩了。在那灰,蓝,⻩的极深处,蔵着星光,像人的眼睛,一点一点尖起来,看出来。秧宝宝已经到了柯桥最⾼的⾼处“鱼得⽔大‮店酒‬”的顶楼。

  秧宝宝走近窗户,窗底下是一周沙发。她爬上去,跪着,手摸着沁凉的窗玻璃,就好像摸着了柯桥的天空。天空的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塔吊,塔顶上一盏灯,静静地明暗着。柯桥沉在很低的夜⾊里面,在那下面,是比较沉的黑,而且混沌。妈妈在⾝后打开了灯,秧宝宝的⾝影陡地跳进窗玻璃上的夜空里。她看见自己,背着亮,眼睛在幽深处闪着光。她与窗玻璃里面的自己对视着,互相都不相信对方是真的似的,好像都在问:你是谁?在哪里?房间里面的灯,一盏一盏亮起在玻璃上,礼花一般,一爆,然后绽开,定住了。夜空一片墨黑,房间里的一切,都跳到上面,变成一面黑镜子。

  虽然,据人说,夏介民的⽗亲曾在‮海上‬开过小百货铺,⺟亲呢,在小百货铺隔壁开了一个绒线社,可他却是从小生长在深娄。和所有的绍兴乡下人一样,他勤俭,刻苦,又精明。他不相信鲤鱼能跳龙门,但相信蚂蚁搬家,他的生意就是这么做起来的。先是替人找要,有了本钱,再自己做。一开始,是与人合伙,再慢慢地,分出来‮立独‬做。他不借钱,不‮款贷‬,也不卖房。他做生意是有当无的做,要赔也是赔进吃饭穿⾐以外的一点余钱。生意道上的人说他是“有限公司”他说他是有有小的的人,不敢冒风险,要是早十年,他是连⾝家命也敢押宝的。说是这样说,谁信呢?人的秉是天生就的,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大变。他也是和蒋芽儿的爸爸――蒋老板有些像的。其实,绍兴地界,多是这一类生意人,种田一样地做生意,不惜流汗,甚至于流⾎,汗和⾎是自家的,却不敢说大话,说大话是要兑现的。没有实力,拿什么兑现?那些盖⾼楼大屋,买奥迪车,养小老婆的暴发户,有是有,是在宝塔尖上的那个尖。底下,大量的,还是这些老实肯做的中小生意人。当然,其中也是有区别的。蒋老板的子比夏介民要缩一些,倘不是山穷⽔尽,他是走不出这一步险棋的。然而一旦走出了,他就不回头,一步一步走了下去。这时候,他的子又耿起来了。夏介民比较中庸,走,不是非走不可,而是随时可退。正因为随时可退;才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前者是背⽔一战,只可进不可退;后者是可进可退,游刃有余。在生意的成果上,前者要略胜一筹,但做人也要辛苦一成。

  于是,夏介民在这些奔婆飘零的⽇子里面,就要找机会犒劳自己一下。他订了这最豪华的宾馆里最豪华的顶楼套间,租了一箱碟片,其中半数电影,半数卡拉OK,决定⾜不出户,享受三天。这样的奢华多少是违反了夏介民勤俭的本,可是生意场上的进出也多少找开了夏介民的眼界。他是个有积累的人了,本着赚十块,用一块的原则,他也是⾜够承担这三⽇的消费。只是,夏介发的见识毕竟还是有限,天生又是个不会玩的人,不晓得除去住宾馆,天下还能有何等样的幸福。夫俩挤住在仄嘲租金却贵得惊人的人家的偏厦侧屋,或是临时搭建的油⽑毡顶铁⽪门脸后面的店铺,甚至只是货栈的一角,用旧单拦起,住上几对夫妇,他们就商量着⽇后如何一家人团在一起,过几⽇豪华的生活。来到柯桥,尽管是旅游旺季,住宿费半折也不打,夏介民依然毫不犹豫地要下这个套间,慡气地付了订金。

  当晚,三口人就进了餐厅。妈妈说没有胃口,在房间里吃些饼⼲也罢了。夏介民说:住宾馆,吃饼⼲,被服务‮姐小‬撞见,牙齿也要笑掉了。于是,一家人出房间,乘电梯下到二楼。餐厅摆在圆形围栏一周,从上面往下看,正是一楼大堂的中心。除去电梯,别有一弯宽阔的大理石楼梯通下去。餐厅里大约有三成座,三人找了个靠栏杆的桌子落座,可看见底下的人走动。菜单是硬面的长大的一本,翻开来,单是海鲜就是一面,炖品又是一面,锅仔还是一面。菜名都很气派:大⻩蛇,象鼻蚌,虾籽大乌参,等等。轮到点菜,点了几个,却都没有货。夏介民说:没有货,写上去做什么?‮姐小‬不饶人地说:这都是时令货,要吃鲜活,全靠‮机飞‬送,冰箱里不是没有,冷冻的,你要不要?夏介民本想问:‮机飞‬停哪里,停河埠头吗?但到底不想淘气,坏了自家的兴致。就将菜单一合,放下,问:你有什么,报给我听听。报上来的倒都是乡下的家常菜,炒南瓜,煎臭⾖腐,葱烤鲫鱼,这倒很中夏介民女人的意,实惠。不过,等菜端上来,她就不中意了,说没有她炒的好吃,菜又捡得不⼲净,草梗都在里面,不由讥讽道:豪华人原来是吃草。夏介民就说:草和草一样吗?稻草是草,⽩娘娘盗仙草的草也是草。逗着嘴,一餐饭就吃下来了。喊来‮姐小‬签单,‮姐小‬却要现付,说是餐厅与客房各是各,单立帐户的。夏介民只得付钱,一边说:还是不接轨啊!‮姐小‬一撇嘴,不屑回答地昂然走了。

  三口人离了座,沿大理石楼梯下去,向大堂的四周看看,见有一小超市,妈妈就要进去,说要买些饼⼲。夏介民笑她,总是饼⼲,饼⼲,生怕吃不!⺟女两人都笑了。进电梯,上去,回房间。开门一看,显然又进来人服务过了。几盏台灯开了,罩揭去,被子折一个直角,热⽔瓶里也换了新⽔。三人都惊奇而満意。夏介发立即动手查看电视音响有没有接电源,菗出一张片子准备唱歌。秧宝宝和妈妈则里外地看看。头柜底下有两双纸拖鞋,套在脚上,轻飘飘地,不敢着地,生怕一着地便要破。⺟女俩一人一双趿着,小心翼翼地走。⾐柜里有两套⽑巾布的浴⾐,⺟女俩也一人套一件。上⾝才发现并不⼲净,有一些污渍,不晓得什么样的人穿过了又没洗,妈妈赶紧呵拆秧宝宝脫下来,放回去。接着,又在写字台上,一本大⽪⾰夹子里,发现了印刷精美的信纸,信封,还有一个小小的针线包:绕了五六种颜⾊的丝线,线上揷一枚小针。秧宝宝想收起来,又不敢,怕服务员要来检查。但再又想,就算她们用掉了又如何?后来决定暂且放着,走时再带上。趿着纸拖鞋,两人蹒中山着进了浴间。浴间有一间厢房那样大,门是一个冲淋房,冲淋房一侧是一个三角形的浴缸,边上有无数按钮,不右作何用途。隔一个马桶,对面是一长条大理石台面,嵌着两个洗脸盆,台盆上方,是整面墙宽的镜子。

  妈妈对着镜子停住了,好像不认得镜里的那个人了。良久,说了声:这女人太难看!镜前的灯,与顶上的灯相辉映,又从満壁的⽩瓷砖上反照耀,一片雪⽩,纤毫毕露。脸上的斑痣,细皱,⽪屑,全一览无余。妈妈不由抬起手,‮擦摩‬一下面孔。这时又从镜里看见了自己的手,枯⻩,耝糙,⼲裂,指甲边都是倒刺。全⾝上下,简直一无是处了。秧宝宝的注意力全在镜台上的小东西,一排排的小瓶,颜⾊各异。绿⾊的是洗发香波,⻩⾊的是护发素,啂⽩的是洗浴。封套里是一把⽩⾊的小梳子。盒子也有一排,香皂,浴帽,剃须刀,还有牙刷,配一管小小的牙膏。她忙不迭地打开一管,却无论如何挤不出来,不知是何年何月的牙膏,都硬住了。秧宝宝还是珍惜地旋上盖子,放好,决定回去时一并带上,分给蒋芽儿一半。妈妈已经从镜子里将自己全部检查完毕,终于发现并无大碍。头发是黑的,眼睛是亮的,牙齿还比较⽩,主要是⽪肤。那么,就抓住这几天,狠命地养一养,不相信养不好。她打消了一些沮丧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与秧宝宝一同欣赏着这些洗漱玩意儿。

  现在,可以开始‮澡洗‬了。找冷热⽔开关,找了一会儿。找好,调匀,一边放⽔,一边帮秧宝宝脫⾐。妈妈发现秧宝宝手脚长了许多,因没有发育,⾝上没什么⾁,就显得更长了,像一只蚂蚱。妈妈将秧宝宝的头发拢到头顶,盘一个大髻,揷上几大发卡,固定好。细看她的肩,背,,已可约略看出轮廓,是个⾼挑个儿的⾝子。秧宝宝坐进⽔里,觉得人像是要浮起来,不由尖叫一声。⺟女俩又将手边的按钮按一阵,有一回,⽔从顶上莲蓬头里撒下来,⺟女俩一同尖叫一声,再一阵按,⽔回到底下龙头里。又一回,浴缸四周忽出无数股细流,尖尖地刺在秧宝宝⾝上,秧宝宝便像条鱼似的跃起来,一边大笑。下面一回,⽔是集成较耝的几股,缓缓地冲击着,秧宝宝就笑得好些了。

  ⺟女俩在浴间里闹成一团,夏介民自个儿在客厅里也唱得很沸腾。他的嗓音本来不错,有点小钢的意思,可是一旦配上伴奏,就显得多少有些音不准。自己总归听不出来,越唱越昂,别人听来就有些滑稽。所以,那两人从浴间里热腾腾地出来,都捂着耳朵不要他唱。他偏要唱,过去夺他的话筒,只得让给她们唱,不料更不济。秧宝宝总是要⾼或者低半个音,没一句合得上。妈妈呢,喜唱越剧,找了张《问紫鹃》,却一句也问不上来,结果还是夏介民唱。经过一番亲⾝演练,这时听来就顺耳许多,晓得卡拉OK唱来并不容易,需要历练历练。有人欣赏,夏介民更唱得⼊声⼊调,一支连一支。而秧宝宝裹在雪⽩松软的浴巾里面,很快就睡了。

  早晨醒来,秧宝宝是在妈妈上。爸爸睡对面,两人还在梦乡。房间里很黑,只从窗帘的边缘,透进一点模糊的光线,表示天已经亮了。在这点模糊的光线里,房间渐渐地显出大致的轮廓。这是什么地方?秧宝宝定神想了想,昨⽇的一幕幕场景回到了目前。是从门前做灯箱,中巴上下来两个人向自己走开开始,接连着,一浪⾼过一浪,终至⾼嘲,他们来到了这个柯桥的制⾼点,満目晶莹璀璨。秧宝宝不由合了合眼,感觉到⾝下的柔软。绷直⾝‮弹子‬了弹,⾝底下的席梦思微微波动了几下。她又睁开眼下,再也不想睡了。今天还有什么在等待着呢?她小心地挣出妈妈地怀里,坐起来,⾚脚在前摸索了一会儿,摸索不到纸拖鞋,⼲脆不摸了,光脚下了地,走出卧室,来到客厅。

  客厅已经大亮了,昨晚放的碟片,没有收好人就走开了,空壳子和碟片,东一件,西一件地摆在茶几上。还有一摊瓜子壳,半封饼⼲。爸爸的大⽪鞋,也东一只西一只地扔在地毯上。秧宝宝绕过鞋,径直向窗前走去。此时,窗户拉上了一长幅⽩⾊扣纱帘子,静静地垂地。透过⽩纱帘,可见天边的朝霞,细长的,一道橘红,一道粉紫,一道金⽩,一骨朵一骨朵的⽩云,上下挤着它们,渐渐地洇开,弥散,颜⾊搅在一起,流淌得四处都是。秧宝形容词撩开纱帘,所有的颜⾊向她跳了一跳,天空近了一些。这时候,她看见了天空底下的柯桥,亦好像是蒙着一层纱帘,那是雾气。蒙蒙的雾气之下,这灰⻩⾊的大镇子,有着一种奇怪的跳动的面目。这是由于街道里飞驰的汽车,工厂烟囱里涌动的⽩烟黑烟,河道里缓缓行驶的船只,笨拙地调着头的塔吊,所有的细碎的枝节,全都腾腾地动起来。错觉之下,它们似乎同时地移出各自原先的位置,占领了邻近的位置,再离开,再占领。但互相之间,边缘始终咬合着,协作着行动。最终,又都回复到各自的原位。

  现在,秧宝宝看见,柯桥是在她的脚下跳动着。原来这一面玻璃窗是落到地的。她挤到沙发背面,席地坐下,双手抱着膝盖,从上往下看着这个神奇的大镇子。太不知什么时候升起来了,光线变成金⻩⾊的。透过厚厚的玻璃,她亦能感觉到灼亮与热。底下的镇子,也改了颜⾊。那⽔泥的灰⽩,灰⽩里嵌的几道墨线,是老屋的屋脊,以及河⽔的浑绿的线条,原先是蒙在⽔气和空气中的微屑合成的雾障后面,形成灰⻩的暗淡调子,现在却染成较为明亮的姜⻩了。在此姜⻩调子里,那种跃动的形态便有规律地变换光线,一深一浅,带些闪。然后,又加进大量的漫动着的颗粒,那是人,越来越多的人。于是,这种律动变成筛子筛动砂粒的状态。一整个大镇子有节奏地摇,摇,遥太又升⾼一些,底下的镇子忽然斜切成两半,一半明,一半暗。姜⻩调子从两半同时退去了,重新显现出⽔泥的⼲燥生硬的灰⽩⾊,这种灰⽩是镇子的基调,掩盖了其他的不同的因素。

  颜⾊变浅变淡,但亮度更加⾼了,甚至起了反光。而相应的,那暗的一半亦显得更暗,几乎又回进了黎明之前。然而,那光亮很快就扩展了。就像一面‮大巨‬的书页,伴着揭了开去。迅速地,整个镇子都暴露在光天化⽇之下,真是无比的清晰,每一个细节都凸现在眼前。方才那有节奏的律动,此时却全部消退,局部都是相对地孤立着,静或者动,均是在各自有限的范围內。总之,脚下的景物变得具体了。

  你可看见这个镇子基本的格式,在几条宽和直的耝线条――这是由新街担任的,在这些耝线条框成的整齐的大格子里,是一些弯曲和零落的细笔触,一方面填补了大格子里的空虚,又一方面增添了大格子里的零。但就是这两方面,使得这些单调的大格子有了些趣味,变得比较生动了。从版图上来看,这些新街的线条,就像是在一个据气候,土壤,人力的资源,自然发展的地表上,再次划分的行政区域的边界。多少带些強力的⼲涉,将所有不同的质,全都简单归纳起来。这些耝直的线条边上,大致有两种建筑。一种是简陋的临时搭建的,通常是作商业用的平顶房子,一层,二层,三层不等,其中间杂着第二种,便是机关和‮店酒‬。马赛克的墙面,或者玻璃幕墙,铝合金窗户框架,人造大理石的基座。这些豪华的建筑却也给人临时搭建的印象,那是因为在这些外表光鲜的新型建筑材料底下,是单薄,脆弱和易旧的质地。并且,与周遭灰暗环境不协调,也是一个原因,使人觉得,这只是暂且的事情,过了这一段,还要打散重来。大格子里面的碎笔触,名堂就多了,有黑瓦板墙的老房子,有砖砌泥披的独家院,有石头嵌出花斑纹的墙基,还有临⽔的,立在桩柱上的⽔阁。这些房子多是破不堪,几乎成碎瓦砾了。可是,撇开它们的破烂不说,仔细追究,它们其实是蛮精致的。那立在⽔里的桩柱,如何巧妙地承受大半座木楼的重力,一丝儿不歪斜;那鱼鳞瓦,齐齐地从尖起的屋脊开始,流泻下来,到了檐边,又翘起一些,瓦却一行不错,形成一幅均衡的几何图形;那木头窗棂,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雕饰,可做得榫是榫,卯是卯,棱是棱,角是角;那小巷子里的卵石地,拼得如何匀称,‮谐和‬,天生成一般。你猜不出有多少时间附在它上头,你就考证吧! Www.NiLxS.CoM
上一章   上种红菱下种藕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本完本综合其它,完结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上种红菱下种藕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综合其它”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