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 卷一·学而第一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论语注疏  作者:何晏注,邢昺疏 书号:39922 更新时间:2017/9/8 
卷一·学而第一
    
  [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于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

  ○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注“马曰子者”至“说怿”

  ○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后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一,⾝中时。《学记》云:“发然后噤,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內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舂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舂夏,也。《诗》、《乐》者声,声亦也。秋冬,也。《书》、《礼》者事,事亦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舂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用事则学之以声,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于功易也。”三,⽇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于学也,蔵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內曰说,在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適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亦可丑也,亦可喜也。”

  ○注“包曰:同门曰朋”

  ○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注“愠怒”至“不怒”

  ○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有子曰:孔‮弟子‬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与”

  ○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为人也,孝于⽗⺟,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必恭顺,故好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

  ○注“孔‮弟子‬子有若”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

  ○注“鲜,少也”

  ○正义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子曰:“巧言令⾊,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善其颜⾊。皆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疏]“子曰:巧言令⾊,鲜矣仁!”

  ○正义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其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颜⾊,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三省吾⾝: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

  ○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慎行之事。弟子曾参尝曰:“吾每⽇三自省察已⾝: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

  ○注“马曰:弟子曾参。”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子曰道”至“以时”

  ○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民人‬,以为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以为,道,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馀同。

  ○注“马曰道”至“过焉”

  ○正义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谓为之政教。”《史记》齐景公时有司马田穰苴善用兵。《周礼》司马掌征伐。六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曰《司马法》。此“六尺曰步”至“成出⾰车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证千乘之国为公侯之大国也。云“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一,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三三而九,则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乘也。计千乘犹少百乘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百里,引而接之,则长六百里,广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长三百里,将埤前三百里南西两边,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为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然曏割方百里者为六分,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复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两边,则每边不复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者,《坊记》云:“制国不过千乘。”然则地虽广大,以千乘为限,故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是六军矣。《周礼·大司马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鲁颂·宮》云“公车千乘”《明堂位》云“封周公于曲⾩,地方七百里,⾰车千乘”及《坊记》与此文,皆与《周礼》不合者,礼:天子六军,出自六乡。万二千五‮家百‬为乡,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地官·小司徒》云:“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是家出一人,乡为一军,此则出军之常也。天子六军,既出六乡,则诸侯三军,出自三乡。《宮》云“公徒三万”者,谓乡之所出,非千乘之众也。千乘者,自谓计地出兵,非彼三军之车也。二者不同,故数不相合。所以必有二法者,圣王治国,安不忘危,故今所在皆有出军之制。若从王伯之命,则依国之大小,出三军、二军、一军也。若其前敌不服,用兵未已,则尽其境內皆使从军,故复有此计地出军之法。但乡之出军是正,故家出一人;计地所出则非常,故成出一车。以其非常,故优之也。”包曰:道,治也”者,以治国之法,不惟政教而已。下云“道之以德”谓道德,故易之,但云“道,治也”云“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者,谓夏之公侯,殷、周上公之国也。云“古者井田,方里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是也。云“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適千乘也”者,此包以古之大国不过百里,以百里赋千乘,故计之每十井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为一乘,则方一里者百为十乘,开方之法,方百里者一为方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为方一里者百,其赋十乘。方十里者百,则其赋千乘。地与乘数适相当,故曰:适千乘也。云:“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者,马融依《周礼·大司徒》文,以为诸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以下也。包氏依《王制》,云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也。又《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包氏据此以为大国不过百里,不信《周礼》有方五百里、四百里之封也。马氏言名,包氏不言名者,包氏避其⽗名也。云“义疑,故两存焉”者,以《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为一代大典;《王制》者,汉文帝令博士所作“孟子”者,邹人也,名轲,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著书七篇,亦命世亚圣之大才也。今马氏、包氏各以为据,难以质其是非,莫敢去取,于义有疑,故两存其说也。

  ○注“包曰作事使”至“农务”

  ○正义曰:云“作使民,必以其时”者,谓筑都邑城郭也。以都邑者,人之聚也,‮家国‬之藩卫,百姓之保障,不固则败,不修则坏,故虽不临寇,必于农隙备其守御,无妨农务。《舂秋》庄二十九年《左氏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注云:“谓今九月,周十一月。龙星角亢,晨见东方,三务始毕,戒民以土功事。”“火见而致用”注云:“大火,心星,次角、亢,见者致筑作之物。”“⽔昏正而栽”注云:“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树板⼲而兴作。”“⽇至而毕”注云:“⽇南至,微始动,故土功息。”若其门户道桥城郭墙堑有所损坏,则特随坏时修之,故僖二十年《左传》曰“凡启塞从时”是也。《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三⽇。”《周礼·均人职》云:“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焉,中年则公旬用二⽇焉,无年则公旬用一⽇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夺农务也。

  子曰:“弟子⼊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疏]“子曰弟子”至“学文”

  ○正义曰:此章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事⽗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弟,顺也。⼊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则事公卿,⼊则事⽗兄。”《孝经》云:“事⽗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是也。“谨而信”者,理兼出⼊,言恭谨而诚信也。“泛爱众”者,泛者,宽博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或博爱众人也。“而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间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若徒学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则为言非行伪也。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舂秋》六经是也。

  子夏曰:“贤贤易⾊,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之心好贤则善。”事⽗⺟,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孔曰:“尽忠节,不爱其⾝。”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疏]“子夏曰”至“学矣”

  ○正义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女人也。女有姿⾊,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人多好⾊不好贤者,能改易好⾊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也。“事⽗⺟,能竭其力”者,谓小孝也。言为子事⽗,虽未能不匮,但竭尽其力,服其勤劳也。“事君,能致其⾝”者,言为臣事君,虽未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但致尽忠节,不爱其⾝,若童汪踦也。“与朋友,言而有信”者,谓与朋友结,虽不能切磋琢磨,但言约而每有信也。“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者,言人生知行此四事,虽曰未尝从师伏膺学问,然此为人行之美矣,虽学亦不是过,故吾必谓之学矣。

  ○注“孔曰:子夏,弟子卜商”

  ○正义曰:案《史记·仲尼弟子传》云:“卜商字子夏,卫人也。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郑曰:“主,亲也。惮,难也。”

  [疏]“子曰”至“惮改”

  ○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強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过则勿惮改”者,勿,无也;惮犹难也。言人谁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过,无得难于改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疏]“曾子曰”至“厚矣”

  ○正义曰:此章言民化君德也。“慎终”者,终,谓⽗⺟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民德归厚矣”者,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郑曰:“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政,求而得之琊?抑人君自原与之为治?”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郑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疏]“子禽”至“求之”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由其有德与闻国政之事。“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者,子禽疑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之政事,故问子贡曰:“此是孔子求于时君而得之与?抑人君自原与夫子为治与?”抑、与皆语辞。“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者,此子贡答辞也。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已谓之让。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与闻国政。他人则就君求之,夫子则修德,人君自原与之为治,故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诸、与皆语辞。

  ○注“郑曰”至“为治”

  ○正义曰:云:“子禽,弟子陈亢。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者,《家语·七十二弟子篇》云:“陈亢,陈人,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史记·弟子传》云:“端木赐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云“求而得之琊”者,琊,未定之辞。

  子曰:“⽗在观其志,⽗没观其行,孔曰:“⽗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没乃观其行。”三年无改于⽗之道,可谓孝矣。”孔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存,无所改于⽗之道。”

  [疏]“子曰”至“孝矣”

  ○正义曰:此章论孝子之行。“⽗在观其志”者,在心为志。⽗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己。“⽗没观其行”者,⽗没可以自专,乃观其行也。“三年无改于⽗之道,可谓孝矣”者,言孝子在丧三年,哀慕犹若⽗存,无所改于⽗之道,可谓为孝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疏]“有子曰”至“行也”

  ○正义曰:“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近于礼,远聇辱也。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聇辱,故曰近礼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疏]“有子曰”至“宗也”

  ○正义曰:此章明信与义、恭与礼不同,及人行可宗之事。“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者,复犹覆也。人言不欺为信,于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故曰近义。“恭近于礼,远聇辱也”者,恭惟卑巽,礼贵会时,若巽在下是恭,不合礼则非礼也。恭虽非礼,以其能远聇辱,故曰近礼。“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者,因,亲也。所亲不失其亲,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不有所失,则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言“亦”者,人之善行可宗敬者非一,于其善行可宗之中,此为一行耳,故云“亦”也。

  ○注“义不必信,信非义也”

  ○正义曰:云:“义不必信”者,若《舂秋》晋士訇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舂秋》善之。是合宜不必守信也。云“信非义也”者,《史记》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至不去,抱柱而死。是虽守信而非义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居无求安,郑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事是非。”

  [疏]“子曰君子”至“也已”

  ○正义曰:“此章述好学之事。“君子食无求,居无求安”者,言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也。“敏于事而慎于言”者,敏,疾也。言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就有道而正焉”者,有道,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言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可谓好学也已”者,总结之也。言能行在上诸事,则可谓之为好学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郑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曰:“诸,之也。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乐道,来答以切磋琢磨。”

  [疏]“子贡曰”至“来者”

  ○正义曰: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者,乏财曰贫,佞说为谄,多财曰富,傲逸为骄。言人贫多佞说,富多傲逸。若能贫无谄佞,富不骄逸,子贡以为善,故问夫子曰:“其德行何如?”“子曰可也”者,此夫子答子贡也。时子贡富,志怠于学,故发此问,意谓不骄而为美德,故孔子抑之,云:“可也。”言未⾜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者,乐,谓志于善道,不以贫为忧苦。好,谓闲习礼容,不以富而倦略,此则胜于无谄、无骄,故云“未若”言不如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者,子贡知师励已,故引《诗》以成之。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瑳,⽟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石之见琢磨。子贡言: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其此能切磋琢磨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者,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呼其名而然之。“告诸往而知来者”者,此言可与言《诗》之意。诸,之也。谓告之往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知来者切磋琢磨,所以可与言《诗》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正义曰:此章言人当责己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云:“我则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能知人也。” WWw.NIlXS.CoM
上一章   论语注疏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论语注疏》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论语注疏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论语注疏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