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假真并观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 更新时间:2017/9/8 |
假真并观 | |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今天讲第十九章“假真并观”“假”是假劣的假“真”是实真那个真“并”就是一同的意思“观”就是观察的意思。 第十九章,佛让我们进行“假真并观”第一个“观天地,念非常”这个“念非常”是因为我们“观天地”才“念非常”的,不是我这面一会看看天,那面又念着别的非常,不是那个。观天地,念非常,要通过我们念非常,把天地要看破。我们通过观天地,要知道世事万物是非常的,心里知道是什么非常,这是念非常。 【释】第十九章,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保存实在的。天在上边覆着我们,地在下边载着我们,在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一切事物在变化移改,不是常的。 在我们来讲,看到天、地都比我们寿命长,而且坚固,我们就认为它就是常。我们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以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经验去衡量,所以我们不能了知事物的本来真相。因为这个世界还有成住坏空。多少劫以后,整个世界都要坏掉;坏掉以后还要空掉,空掉了这一段,又开始另一个世界的形成。形成的过程,那些就不讲了。而且有很多的现象,原先没有人,最后有人,成为住。成住坏空不断地迁移,所以它是不常的。 因为我们没有慧眼,所以不知道事物的变化,实际上事物每天、每分钟、每秒钟、每个念头都在变化。就像看电影似的,我们看电影都是连续的,它像一体似的,但如果把片子摘下来一看,那动作都是一个一个点的完成,因为它放得太快了,我们的视觉是有障碍的,所以就看到动作。 因为我们的心也是在盲动,所以事物就变得不动了。我们看到事物,认为它是常的,实际上是在变化的,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山河大地的变化,我们很难认可它。你不知道,这个山河大地本来就是虚妄的。为什么是常呢?是我们心里的感受,我们的想象,我们认为的常。这个常是我们心里有了琊知琊见所产生的常,不是外面有个常,是我们心里有了琊见,所以它就常。 所以“佛言:观天地,念非常”有了想法了,通过观察天地,知道了世上是无常的。虽然我们有很多东西没看到,但是我们也知道地球在不断地变迁,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知道一切事物,用现在的话讲,叫在运动之中,都不是常的。不光运动,而且还逐渐地趋向于毁灭。 【释】“佛言:观天地,念非常”佛说,你观察天有寒来暑往,舂夏秋冬,地就有山、河、大地,都在迁变不停,不是固定的。这都是生灭法,不是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世,是以迁流为义;界,是以方位为义。这也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不坏的。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据我们里面的定力,所谓的知见,是据我们里面的智慧和定力来决定这些问题。当你有了定力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就不一样了。你定力大,发现的真理就更多了;你定力小,就被事物所惑。所以我们往往都执著在有上,也不肯修道,也不肯出家,出家的也不为“了生死”去着想,尽打闲岔,做没有用的事情,大事情忘了,尽想些没有用的事情,那有啥用啊?是不是? 一个事、一句话、一口饭等等,为这上去多想一个念,都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动个念、动了脑子都没有意义。因为啥呢?世上是无常的“今天在,不知道明天在不在。”佛说:你还不懂。说:“吃了这顿饭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吃下顿饭。”佛说:这也不行,你不知道生死无常,生命就在呼昅之间,这口气出来,那口气不见得能回来,都在这里。所以我们要知道世事无常。 世事无常,我们静的时候通过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想,慢慢就看出它的变化了。你看看现在这楼房,原先好的房子,现在全都给扒了,不断地变化。你看那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人心却变化了,被物质改变了。心一变,外面也变,反正七八糟的,它老是那么整。 依我看,人最后变得越来越愚痴,而且越来越贪著。在这种不断地改变的形势中,他想来保持自己的那种妄想,让自己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死,他想达到这个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你怎么装饰、怎么努力,早晚都有这一天,因为世间的事物就是一个生灭法,它本就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释】“观灵觉,即菩提”:你观自己这灵明觉,这就是一个菩提。 “观灵觉”什么是你自己的灵觉呢?就是因为你发现了事物本来就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坏的。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谁来发现的?发现和灵觉是同时产生的,有了发现,你的灵觉就现前了,有了灵觉你就会发现。所以说觉即是菩提,如果你不觉,它永远没有这个觉,你觉的时候,这个觉就现前了。我们不断地发现空,发现空的时候,你那个觉已经起来了,不是空了以后再另外找个觉,这是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念念都不要住在那,你不住,你那个佛就在逐渐地显露。你有所住,那佛也就不见了。不是我住了以后,佛它不来了。也不是说我观空了,时间久了,那个佛就来了。佛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灭过,是你觉和不觉,觉了就现,不觉就不现了。是你自己在中,并不是觉有个来往,是你自己在。 这个灵明的觉,什么是灵明呢?是相对而说。因为我们处在的关上,所以脑袋不好使,缺乏了灵,不知道是。当我们知道的时候,灵就起来了;灵一起来,明就现前了,明和灵它俩又是一个。有时候说:“师⽗,你老讲这个一个,那个也一个,到底是哪个呀?”哪个?哪个都不是,就那一个。 【释】“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能这样子去研究认识,明⽩这个理,就会很快地得道。你若不明理,就不得道。 “如是知识”如果你得到这样的佛的知见和正确的知见。“得道疾矣”什么叫疾?很快,非常快。得道疾,得道非常快。你能这样去研究和认识,明⽩这个理,就会很快得道的。关键是我们要细下心来,静静地去观察,静静地去体会。怎么去体会?不是你去想象的体会,你要观世界,怎么去观世界?谁能讲一讲怎么去观世界? 弟子:反闻闻自。 好,讲得很对。观世界,怎么观?反观。不是让你用眼睛去观,放你的六去观,是让你去反观。反观为观,直观那是属于世间法,反观是修道的法。什么叫反观? 弟子:放下念。 对,反观就是放下,就是不要打妄想,那就是反观。你以为是拿这眼睛満哪去瞅?“反观,我这样反观,我瞅瞅里面是什么,这个那个的。”你就不在外面观,在里面观,所以你还是随着念头去观。反观就是不随着念头去走,不打妄想,这就是反观。 那不打妄想,它不是没有吗?只有没有妄想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观察世界、天地。有了你的想法,永远也看不到天和地。你以为你那个是观哪?就坐在那“哎呀,我观这观那,我想啊。”你想什么?只能是一种妄想,有想就不能观。反观就是放下你世间的观,把你的六收回来,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真观就会现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用功在哪用?就在这上用功夫。 今天很好,现在大家的知见开始走向正轨了,这很好。如果我们不明⽩这个,《心经》你本就不懂,你修行也没法修。平时你尽看别人的⽑病去了,完了!你这叫真观哪?不管他对和错,你都是一种错误,而你还以为是在观天地。 天地万物你都应该反观,吃饭要反观,对物质要反观,对一切人也要反观,都要反观。观谁呢?观自己,只有通过观自己,达到观无念。你无念的时候才会真观,你那个灵觉的觉才会起来。你以为你想象就能有觉?你越放肆,觉越没有。只有你反观的时候,觉就起来,从哪起?就从你念念起,当你要发现别人有问题的时候,马上回过来,放下“阿弥陀佛!这是我的过错,是我的念头,这是我的妄想,我眼睛又去看别人了。”马上回来,把心放下,你这才叫真正的开始观,就从你自己的念头开始。 刚开始可能别劲点,这眼睛不停地老往外跑,看到馒头,马上就去瞅,看到人,马上就看。特别是世间人观察女人,他眼睛能把女人给送老远,想拉都拉不回来,就像有线拽着呢,这个难受。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虽然不像世间人这么做,但是我们应该随时随地都要把眼睛收回来。 过去的祖师大德都是怎么观的。像来果老和尚,进禅堂好几个月了,有一天走到方丈室那块,侍者在那门口站着,他顺便瞅了眼。那侍者就呵斥他:“你瞅什么瞅?不好好修道,你満哪瞅啥?”就瞅一眼,来果老和尚就挨说了,那都不行的。后来打七的时候,人家问他说:“你看那释迦佛有没有胡子?”“啊?不知道啊。”在禅堂中间供着释迦佛,他都不知道佛长什么样?天天出⼊那屋,好几个月,都不知道佛长没长胡子。 因为过去画的那佛像,有的画有胡子。我们现在一般顺口就答:“没长胡子。”因为啥呢?因为我们看的佛都是没长胡子的佛。过去不是,唐朝那时候,密宗现在还有,有时候画佛还留点小胡子,像世间人似的。来果老和尚他都不知道佛长没长胡子,好几个月都不知道。那就是反观。 你觉得你眼睛瞪得大是反观,一照相,你看照的那个照片,那眼睛瞪得老大。那⼲吗呢?你都是在放逸,一看就知道你没有修行,有什么修行?那眼睛还瞪着,还看世界。你看世界,实际上是被世界转,你心里有了世界就没有佛。有佛的人,他没有世界的概念,也没有外面一切众生的概念,只有凡夫才这样。我们都是看这看那,都没有真正地去观。 真正观就是反观,观什么?怎么观?就是无念去观,把你的想法空掉,不是反过来“哎呀,这什么意思呢?这大地怎么长成这样呢?”闭着眼睛去想,那你也不是反观。头一个要把眼睛收回来,平时走道或⼲什么事,你眼睛不要到处去看,东看看、西看看,看什么呢?一看就完,眼睛都定不住。上回有一个人来,一看那眼睛,就知道定不住,你瞅他眼睛,从东头转到西头,从西头转到东头,就没完没了,他自己控制不了,一看,就知道那个心在动。完了!眼睛一动,你这个心就动了。 你看那老修行,那眼睛就像个木头似的,灰蒙蒙的,也不亮,因为啥不亮呢?他也不想往外观,看什么?看着好像有个眼睛在,实际上他本就没用这双眼睛。你要是用这种眼睛,那你正是走错路了。有眼睛要瞎,这是宣化上人说的:眼睛要瞎,耳朵要聋,要没有⾆头,没有鼻子,你这才行。有这些东西你都不是真观,没这些东西你就是真观。 你看看虚云老和尚,不管什么时候,照相也好、⼲吗也好,虚云老和尚都是两眼往底下一低,眼⽪一耷拉就完事儿了。虽然我们不能像虚云老和尚那样,有那么大修行,能时时的反观,但是我们的眼⽪也得耷拉下来,别老变成双眼⽪,要变成单眼⽪,把你眼⽪抻得长长的,能把眼睛盖住,世界再好也不瞅。 原先从五台山走到山西,可能是沙河啊还是涞⽔?我忘了在哪个地方,还在山西境內。那天走到半夜的时候,前面就有个寺院,它弄个灯,晚上也点着。我们俩想:得了,就奔那个灯,不休息了。一瞅这灯,心里生喜心了,说:“赶紧上寺院去休息吧。”就拼命地走,左走右走。后来到人家商店去打听,人家商店人一看,很不⾼兴,以为你要东西来了,都不爱理。后来问了一下“不知道。”一看,自己找吧。 左找右找,想找着这个寺院睡一觉,在那休息一下,找到天亮才找到。找到天亮去了,这一观,把我们观得不知道上哪去了,观到天亮,你想达到的目的,本就达不到。去了,是一个密宗师⽗,还没起呢,居士给通知一声,后来给我们安排一个地方,也没有寮房,他自己住的那个地方算不错的。在一个观音殿里的一处有几张,在那休息一会儿。等到中午过完斋,下午我们就开始往前走。 当我们往前走的时候,走到街面,前面有一个旅社,现在叫旅馆,也许是招待所,弄不清,反正是一个楼。前面有很多人,有女人有男人在打扫卫生。我们平时就是经行,虽然知道前面有人,但我们更得把眼睛收回来,就看眼前卧牛之地,也不瞅两边,眼睛也不抬,走到跟前也不想听他们说什么,就是一个劲地走。 你想一想,遇到人物不瞅的话,你也得有点儿定力啊。那玩意它有昅引力,弄不好你就眼角扫一眼或是瞅半眼。半眼也不瞅,就是盯着地,从老远就开始往前走,头一直不抬,眼睛也不抬,连用眼角去扫的意思也没有,就往前走。等到走过去了,也没有抬眼睛,不是“走过去了,我不看他了,我这会儿把眼睛抬起来轻松轻松”也不抬,继续往前走。 走过去一段了,这时候听到那里面有个男的就喊:“你们大家看一看,这些和尚才是真和尚呢!”可能是谁问什么,咱也没听着,最后他给人解释:“你看,从那儿到这地方,咱这么多人,他从来没瞅过一眼,他没瞅过一眼!”这个因缘就很殊胜,那么老远,他能看到你没瞅过一眼,你说这怪不怪?很怪的。佛菩萨这个加持力非常大,而且还告诉你,你就这么修,不要瞅。 有时候人不会走道,平时行脚、乞食、出外头去,那眼睛到处东看看、西看看,像旅游似的,你就把功夫全浪费掉了。随时随地把那眼神收回来,就是眼观卧牛之地,头都不抬,那才行。 在碧山寺后面,供⽟佛那个地方,去了好几个月了,我没进那屋去瞅一眼⽟佛,说“进那屋去瞅一眼”天天搁门口走,你要是方便的时候也得经过那个门口,不经过大殿就经过那门口,我也没说去拜一拜或去瞅一瞅。说:“你是不是慢心呢?”我觉得那个不是慢心,正是遵佛所示,佛在那儿坐着,就是让我们这么做。 我觉得这么做,就像不喝有虫⽔例子似的,佛是这么讲的:“你没来见我,可能真见我了;你来见我,可能没见我。你见我面等于没见,没见我面可能早来了。”你的那种不去随着世间法的观就是反观,你反观就是见佛,佛就是反观,因为佛是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说,我们应该反观。 反观即是菩提,观灵觉即是菩提。我们看到《心经》,观自在,你是观你自己在不在,你只要是反观,你自己就在;你不反观,你自己就不在。所以说“观自在”你要是这么反观,自己就在了,就能找到你真正的自己。你不这么反观,你永远也找不到自己。观自在、观自在,你观了自在,才有下一文,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藌多”这会儿你才能像藌一样的甜,法喜才会生起来呢。你不反观就完了,就没有这个东西。《心经》,咱们就不解了,咱知道这个,明⽩这个。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就是说你如是去知见,正确地去理解,正确地去做,你会得道快,得道疾。“疾”指速度快、非常快,超出一般人的快,在任何人看来它都是快。在慢的人看来是快,在快的人看来它还是快,它就是一个快,特殊的快。它是快中之快,得道非常快非常快,所以说顿超无难事。过去说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思惟,就可以顿超三千,顿超无量劫,所以说不可思议。 你要是能认真去研究和认识,明⽩这个道理,很快就得道了。你要是不明⽩这个道理,就不得道了,就这么样,没有什么疑问。你不明⽩这个道理,那就是凡夫,那就是众生。明⽩这个道理,如果你去做,很快就成佛成圣,关键就在你这一念用心上。你用心不正,你想了道?你等着吧。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修的方法那只是个指头,不是月亮,你得利用这种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你这拐也得正确,你的拐要是过长了、过短了,都不行。你用这拐也得正确,能借助力,这拐就是反观。越是反观的人,他的心越平。越平的人,他对任何事物都不会计较的。你只要是起了一念有计较的心,那已经不是反观了。反观的人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因为无念了。有念才有分别心;无念,它哪儿来的分别心?分别心已经是念头里的耝相。 “假真并观”我们通过观假的,来观到真的;通过真的,来彻底破除假的,所以说真假并破,也叫真假并观。因为破了假的,我们知道真的;有了真的,我们知道什么是假的。它俩是同时的,是一瞬间的完成,很不可思议。 我们平时修道,打坐的时候都要这样,上殿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看。有的人就看“哎呀!这人他怎么这样呢?今天他怎么困了呢?”你看见他困,我跟你说,你比他困还厉害。他困,是因为他糊了,昏沉了;而你呢,是发现了别人的⽑病,实际上你比那困还厉害。虽然你不困,但你起了一个更大的分别心,这种分别心是很危险的,以后你就会在这个分别心上要起烦恼。 他睡着了,只能说他昏沉,将来变个愚痴,但他的烦恼不会那么大的。你这个不是,这一分别心“他睡着了。”完了,你越想心越不平。就算你当时克服了,事后,这不平的心也会有因果的,不定从那地方就得冒出来,最后给你弄得是満⾝心的不愉快,甚至惹一场事情过来,所以千万不要发现别人的缺点。 当你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时候,首先要观自己:“这是我的缺点。”忏悔,第一个是忏悔,不是让人家忏悔,得自己忏悔。“发现别人的缺点,怎么要自己忏悔?我也没昏沉,应该他忏悔。”你先忏悔你发现别人的缺点,因为发现别人的时候,那个缺点也就是我们的,所以说你先忏悔你这个眼睛。 禅宗里有那公案,去指责人家如何如何,实际上人家一反过来,一反语,正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不认识,他给别人讲去。开悟的人他不会说三道四的,他只能自观,只能反观,不能去做那些事情,你叫他观他也观不了。你说:“你看看那人怎么样?”“哪个人啊?”他心里本没有那个人相、我相,他不会顺着你凡夫那种习惯去走。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修行中每时每刻都要反观,只管看自己,不管别人。 好,今天就讲到这。 wWW.nIlXs.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