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转重令轻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 更新时间:2017/9/8 |
转重令轻 | |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如⽔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佛对我们说“人有众过”人,包括了一切的人,在座的诸位以及我,只要是人,都包括在其中,一个人免不了有过失的。“众过”众,三人为众,许多的意思。一个人有了许多的过错、过失,有的时候是有心的,明知故犯;有的时候却是在无意当中做错了,虽然是这样,已经造成了罪恶的因素,所以每一个人有了许多的过失,就要忏悔。 “悔”就是悔改,佛教里面把它说为忏悔,梵语称为忏摩,忏摩中文的意思就是悔过。这种名称,在佛学上称为“华梵并举”即是这个名词,虽然是两个字,但是包括了华梵两种文字,所以是“华梵并举”我们有了过失,就要悔改,能够悔改,⾝心才能够得到清净。假使一个人犯了过失,自己不认为做错了,反而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对的,永远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毫无悔改的心意,那末,这个人等于是没有救了。所以,佛教主张犯了过错,应当发露忏悔,就要悔过。佛世的时候,依着所犯过失的轻重,而在大众前求忏悔,或者向多人、一人求忏悔;后来大乘佛教兴起,也就改在佛菩萨圣象前忏悔。 本经文里,佛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许多过失,假如自己不知道悔改,而“顿息其心”顿,就是随即、立刻,要把自己这一种犯罪、错误的心,把它安顿下来、停息下来,不肯悔改,这样子的话“罪来赴⾝,如⽔归海,渐成深广”罪,罪过,认真讲起来,罪和过两者是有差别的,过是无意而犯的,罪却是有心造成的,所以有大、小、轻、重之分,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 就世法来讲,犯了罪,抵触到家国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佛法来说,佛教制订了戒律,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由戒律规范着我们,所以,罪是我们知道了什么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却去做了,就是犯罪。当我们犯了罪时,佛经上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清净。”所以,一个人不怕犯错误,主要是知过必改,能够悔改,⾝心才能够得到清净。反过来说,要是不能悔改,永远把自己的罪过覆蔵着,那末,我们的心理、理生都会痛苦不安,永远不会得到清净自在。 再说,假使有了过失,不能悔改,这许许多多的罪聚集在我们的⾝上,说一个譬喻:好象⽔,本来只是一点点,但是所有河流的⽔都归于大海去了,大海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罪过要是不能够悔改的话,那末,积聚越多就越重,罪过就越大。 “若人有过”假如一个人有了过错,有了不轨的行为“自解知非”自己能够彻底了解,能够彻底觉悟,知道自己的不对,好象我们念古文,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句名言||“觉今是而昨非”我们觉悟了今天的一切言行都对了,过去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悔改,⾰面洗心,改往修来,不再掩盖覆蔵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俗语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死;以后种种,譬如今⽇生。”我们既然觉悟、知道过去都不对,那末,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以前的种种,譬如昨天都已经死了,从今以后的种种,譬如今⽇生,好象从今天重新做人,再开始出生。这四句话,对我们做人,是很好的格言。 “改恶行善”既然知道过去不对了,我们就要悔改。不但要悔改,还要进一步积极地行善,向好的一方面去做。经典中说:“一切唯心造”世间所有的一切,善与恶,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的。所谓罪,它本⾝没有自,没有固定永远是有罪的,因此经中说:“罪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本来是没有它的实体,是没有自的,是由心所造作的,我们造罪的心,要是能够消灭的话,我们不存有为非作歹的心理,这个罪就没有了。 《华严经》说:“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意思是说:做了菩萨,就知道我们的罪、业障从那儿来,它既不从东方来,也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的,而是慢慢、慢慢地集中到我们的⾝体上来,完全是由于我们內心一时的颠倒、糊涂,才造出种种罪来。罪的本是空的,但是,你既然造了罪,就必须受果报。所以,我们能够知道一切唯心造,犯了过失,就应该好好地忏悔、反省,从此以后,不要再犯过,不要造罪,要知道“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当我们觉悟以后,把所有的罪恶、过失悔改,更要去行善做好事,这样,罪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消灭了。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痊损:痊,就是说病已经痊愈了;损,是说病苦已经消灭了。举个譬喻,好象我们⾝体感冒,或者受寒着凉,全⾝畏冷,但是服过了药,⾝体突然流汗,病也就好了。罪过,就象病了能够出汗,渐渐地就痊愈,恢复健康。我们的罪业如果渐渐消灭,⾝心就可以获得清净自在。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那个免得了没有过失呢?但是,一个人不怕做错了,有了过失,只要能够悔改,前途一定是好的,光明的。 讲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圣人就没有过失了吗?不一定!儒家的孔圣人,曾经坦⽩地讲了他为学与做人的历程,⾜以证明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不逾矩。”孔夫子到了十五岁才立志求学,他到了三十岁才能够立独,到了四十岁,所有世间的事情,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才不会被环境所惑,所以叫“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岁,对于命运才看得清楚,才知道什么叫做命?什么叫做天命。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耳朵听人家讲话,才能够“顺”我们的耳朵并不顺,往往听了人家一句话,就会起烦恼,可见要顺耳不容易呀。孔夫子还说,他是到七十岁,才能够随心所,要做事情才“不逾矩”不会犯规矩。看看,孔圣人到了七十岁才不会犯过失,何况是一般人,要做到没有犯规矩,没有错误,谈何容易呢! 讲到孔夫子,我再介绍他的一句名言:“知聇近乎勇”聇,就是聇辱、羞辱,为什么有羞辱呢?就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感到聇辱,这需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样才有自新的机会,才能真正得救,因此,孔子说:“知聇近乎勇!” 佛教里面也流传着两句劝勉悔过的名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海无边,人生充満了痛苦,痛苦从何而来?是我们罪业所召感的,虽然苦海是没有边际,一片汪洋,但是,回头是岸,我们返过头来知道悔改,就是岸,就是登上了觉岸。 平常还有两句成语,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使我们能够把屠刀放下来,就可以成佛(当然没有那么快),意思是:我们能够悔改,就有成佛的一天。还有一句俗语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子,是很浪漫,是不守规矩的,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是有一天他回头了,悔改了,重新做人,这个时候,你纵使拿⻩金来换他,也不要换,为什么?他已经重新做人,改恶为善了。 慈航菩萨,他是我的老师,当他即将圆寂之前,把遗嘱写好了,除了咐嘱他⾝后的事情而外,还写了一首偈语,共有十六句,现在,我把前面的四句介绍给大家知道:“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每⽇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慈航菩萨说:我快要离开你们了,有几句话要告诉大家。奉劝,很诚恳、恭敬的劝告。一切的徒众,不论是出家的弟子也好,或者是皈依我的信徒也好,大家要记得,时时刻刻要反省,这是最重要的。要怎么反省呢?我们每天所起的念头,以及我们的行为,一举一动所表现的,所讲的话,自己要检查,点算点算,那一件是对自己有功劳有利益,对别人也有利益的;那一件事做出来,是损人而不利己的,应当每天都要检点一番。 慈航菩萨这四句偈语,就是经文所讲的,要悔过,我特地举出来给大家知道。 古代有一位袁了凡先生,本来他的命运不会长寿,不会做大官,也不会有儿子,但是后来遇到云⾕禅师,开示他行善悔过,因此,他一生的命运就改变了。云⾕禅师如何教他呢?要他立“功过格”就是每天列一张表,一边记功劳,一边记过失,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记下来,有功劳或过失,都自己记下来,从早到晚自己检点,自己计算功过,一个月下来,就会进步。因此,袁了凡立志行善行三千条,每天认真地记录,终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在座的青年善友也许曾经参加过童子军,童子军的铭言是“⽇行一善”每一天要做一件好事;我们做一个佛教徒,对自己也应该有个要求:“⽇行一善”不管起心动念,或者帮助人家,为人家做一件事,即使是举手之劳,都是善行。能够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天用观照的功夫,不打坏主意、不做坏事,这样积功累德,将来一定有很好的果报。 为了让大家了解怎样悔过,所以我讲了很多题外的话,但是这些跟正文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希望大家能够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勉励自己。 wWW.nILXs.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