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一0六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一○六章
    大行皇帝大殓之后,由光绪皇后升格而成的皇太后,随即由永和宮迁⼊慈宁宮。永和宮位居东六宮偏东之中,在明朝就是最好的內宮之一,曾为崇祯宠妃田贵妃所居。自从慈禧太后挪到宁寿宮以后,光绪皇后为了晨昏定省方便,迁居永和宮。一切布置,自然与众不同,尤其是药房的设备最好。

  瑾妃消息灵通,故而捷⾜先得,紧接着占了永和宮。

  一到慈宁宮,太后第一件事是召见监国摄政王。她已经打算好了,由此刻开始,便得给载沣一个下马威,好确立自己作为皇太后的地位与权柄,所以见了面,行了礼,不叫他站起来,而且第一句就是:“孩子好不乖!又哭又闹的。”

  载沣一听愣了,不过还未感觉到事态严重,只说:“得皇太后管教!”

  “当然!我非管教不可。”太后向旁边说一声:“把那两张单子拿来!”

  “喳!”小德张的声音又亮又脆,随即呈上两张素笺。

  “给摄政王!”太后拿手一指:“念给我听听。”

  跪着的载沣,从小德张手里接过素笺一看,才知道是两张治丧大臣的名单。于是先念恭办大行皇帝丧礼的那一张:“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內务府大臣继禄、增崇。”

  “你再念老佛爷的那张。”

  于是载沣又念:“肃亲王善耆,顺承郡王讷赫勒,都统喀尔沁公博迪苏,协办大学士荣庆、鹿传霖,吏部尚书陆润庠,內务府大臣奎俊,礼部左侍郞景厚。”

  “你看看,给大行皇帝治丧的是十一个人,给老佛爷治丧的是九个人!不但人数少了,⾝分也差得很多!你是不是存心看低了老佛爷?载沣!”太后直呼其名,脸⾊铁青地呵斥:“老佛爷那一点亏待你了?你这样子报答她,天良何在!”

  载沣没想到⾝为皇⽗,职居监国,有此开国以来亲藩未有之尊荣,头一天就受这么一顿申斥,气得脸上⽩中带青,青中带红,恨不得把那顶宝石顶子的暖帽取下来,当面摔在她面前,说一声:“我不⼲了!”

  可是,不⼲行吗?这样一转念间,不由得气馁,而太后却又开口了,这一次语气缓和得多。

  “不是我特意要责备你!你不想想,天下是谁维持下来的?你不尊敬老佛爷,有谁瞧得起你?你监国就跟老佛爷训政差不多,可是,你自己想想,你能比得上老佛爷吗?如果你不是处处打着老佛爷的金字招牌,只怕用不了多久,大权就落到老庆的手里了!”

  想想太后的话也不错。载沣虽非心悦诚服,但气是平得多了“如今头一道上谕已经发了。”他说:“太皇太后的治丧大臣,如果要加,只有加溥伟那班人,挂个名儿,不能办事。

  倘或再胡出主意,更为不妙!皇太后看怎么办?”

  “这件事就算了!另外丧仪上,能够有给老佛爷尽孝心的地方,再别忽略了!”

  “是。”

  “你回去吧!”

  载沣神⾊灰败地回到军机处。由于大丧连连,大家的神气都不好,所以没有想到他是碰了大钉子。只把该发的上谕,拿给他看。

  上谕是早就准备好了的,不过不到时候不能发,这天一大早已发了一批,现在要发的一批,共计六件:一是大行皇帝大殓成服;二是议监国的礼节;三是重大事件由摄政王面奏皇太后请旨;四是议皇帝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礼节;五是外官不必奔丧;六是避讳之例,溥字不避,仪字缺一撇。载沣毫无意见,看过照发。

  “如今有几件事,要请摄政王定夺。第一件是定年号。今上⼊承大统,为穆宗之子,兼祧大行,这个统绪,必得宣明。

  我想不如就用宣统二字。”

  “宣统,宣统!”载沣念了几声:“很响亮嘛!就是他。”

  别无异议,张之洞说第二件:“大行的陵寝,至今尚未择定。应该赶快派人驰往东西陵查勘地势,绘图诸旨。”“提到这件事,我有点难过…。”载沣突然顿住不说了。

  历朝皇帝,都在生前自择陵寝,只有穆宗跟大行皇帝不然。穆宗是年方弱冠,不急于此,谁知祸起不测,另当别论。大行皇帝早露衰象,应该让他自己选一块中意的长眠之地,只为慈禧太后从来不提,亦没有人敢请懿旨,以致到今天尚无葬⾝之处,载沣不免难过。但话刚出口,想起慈宁宮中所受的训斥,就不敢往下说了。

  大家也都能想得到,他缩口是为了不便批评慈禧太后,因而也就没有人追问。话归正传,只请他派定勘查陵地的人选。

  “这得懂风⽔的才行。”奕劻答说。

  鹿传霖恰好又听见了这句话,深怕会派他这个苦差,因而赶紧接口:“还得年纪轻一点的,才能翻山越岭,细细去找。”

  “我举荐两个人。”世续说道:“一位是伦贝子,一位是陈雨苍。”

  陈雨苍便是邮传部尚书陈璧。工部裁撤,一部分营造事业归邮传部接管,派他去是很适当的人选。至于溥伦,方在壮年,又略知风⽔,这个差使亦能胜任。这件事便又算有了着落了。“第三,”张之洞未说之前,先表示意见:“这件事是照例文章,请摄政王从宽处置,就是各省所荐的医生,跟太医院的人如何处分?”

  “你们看呢?”

  “处分该有轻重!”张之洞说:“太医院的重一点,各省来的轻一点。”

  “不管轻重,反正照样做官当差。”奕劻说道:“一⾰留,一降留就是了。”

  ⾰是⾰职,降是降级,但都留任,并无大碍,这件事又算定了。

  “至于谁该穿孝,派谁奠酒,应由治丧大臣会议请旨。”

  “不,不!”载沣接着张之洞的话说:“大行太皇太后⺟家应该穿孝百⽇,在大行太后梓宮前奠酒的,要多派亲王、贝勒。”载沣接下来又说:“我还想起一件事,上尊谥是怎么个规矩?”

  “列帝加至二十二个字,不得再加。”张之洞说:“列后加至十六个字,不得再加。这是乾隆年间传下来的定制。”

  “那么,大行太皇太后,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字了?”

  “摄政王是问大行太皇太后的徽号?”张之洞念了一遍,失声说道:“糟了!已经有了十六个字!”

  “不能再加了吗?”

  “再加就超过字数了。”

  “照这么说,莫非就没有尊谥了?”载沣大不以为然:“这不象话吧?”

  一句话将张之洞问住了。袁世凯便替他解围地说:“这礼部议奏好了!”

  慈禧太后尊谥字数多寡的难题,由于一道上谕,刃而解。这道上谕是据载沣的建议而下的,道是“大行太皇太后垂帘训政,四十余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丧典礼,允宜格外优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着礼部将一切礼节,另行敬谨改拟具奏。”礼部议奏,比照皇帝的丧礼,斟酌改拟。皇帝的尊谥二十二字,既然比照,自然可加,而且加六个字正好。

  原来谥法有一定的规矩。后谥第一字必用“孝”字,下一字用贤德贞淑的字样,末四字的偶数,则必用“天”、“圣”二字。这样加起来,不多不少,恰好六个。

  只是会典所载,适用于后谥的字样,崇隆切合而又未曾用过,竟找不出来,于是又下一道上谕:“着于会典帝谥字样內参酌选择,敬谨恭拟,以重巨典,而伸显扬。”

  这件事有人看得极重,有人看得极轻。看得极轻的是一班少年亲贵,见解都差不多:“反正字数跟皇上一样就行了。

  字眼上不必去细琢磨,还能用个丑字眼吗?”

  看得极重的,自然是一班词臣。说帝谥重在末一字如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文宗显皇帝,这章、仁、宪、显之谥,无不确切不移,一字可以尽其一生。⾼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穆宗毅皇帝的纯、睿、成、毅等谥,亦有因时论势,或者有所讳言,出以曲笔的苦心在內。至于后谥,重在第二字,慈禧太后垂帘四十年,盖棺论定,用一字涵盖,能不格外慎重?

  这样的一件大事,自然是宰相之任,上谕中亦指示“着內阁各部院衙门,会同敬谨拟奏以闻”即是付廷议,理当由大学士主持。不过廷议是表面文章,出主意的还须靠一班通人。所以张之洞跟孙家鼐商量,开了一张名单,汉人是协办大学士鹿传霖、陆润庠,南书房翰林朱益藩、吴士鉴、郑沅、袁励准,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以及翰林出⾝的丞参、唐文治、汪荣宝等人,旗人只邀了三个:大学士世续,协办大学士学部尚书荣庆、礼部尚书溥良。

  由于国有大丧,噤止筵宴,张之洞命会贤堂备了两桌素饭,亦不设酒,草草餐毕,喝茶开议。

  “大行太皇太后一生,史册罕睹。”张之洞说:“自古垂帘的贤后,莫过于宋朝元祐年间宣仁太后,然而临朝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大忧患。我面承大行太皇太后末命,谆谆以后人‘说公道话’见嘱。我辈今⽇所议虽只一字,关系重大,总要勿为千秋史评所讥才好。”

  沉默片刻,礼部尚书溥良职责所在,不能不表示意见:“上谕虽说在帝谥字样中选用,其实合于皇太后⾝分的也不多。譬如文武神圣,至大中正等等字样,似乎都不合适。”

  “那么合适的呢?”荣庆接口:“不妨先列出来,逐字斟酌。”

  “这话不错!”孙家鼐附议:“这样虽费点事,倒是最妥当的办法。”

  “其实,”鹿传霖突如其来地说:“圣字很可用。宋朝垂帘的太后,谥必用圣,只有章肃明献刘后例外,那是因为李宸妃的缘故,另当别论。”

  “滋轩此议甚是!”世续正好卖弄他肚子里那点墨⽔:“我记得《贵耳集》中谈过,议论甚正。”

  “是,议论甚正。”唐文治接口:“奈孝圣宪皇后何?”

  原来据说是⾼宗生⺟的钮钴禄氏,谥法便是“孝圣”唐文治的声音不⾼,鹿传霖不曾听见,世续却大为扫兴,紧闭着嘴不作声。

  “如何?”鹿传霖不明究竟,还在得意洋洋地⾼声问道:

  “孝圣之圣,亦犹圣祖之圣。雍正初元…。”

  他的议论还刚开端,坐在他⾝旁的陆润庠歪过⾝子去,凑在他耳朵边,大声提醒,苏州人撇京腔,除非象说书的用虚飘的假嗓子,不然就说不响,所以陆润庠拿手掌遮在上,用苏州话说道:“有过格哉!喏,乾隆的亲娘、孝圣宪皇后!”

  鹿传霖做过江苏巡抚,庚子年自苏州勤王北上,所以吴侬软语,亦能解意,听得陆润庠的话,脸⾊也就跟世续一样了。

  于是取来一本会典,翻到叙“內阁”这一卷,关于“谥法”一条中载明:“凡谥法,各考其义而著于册”共上中下三册,总名《鸿称通用》。每册卷数不同,下册只一卷“群臣赐谥者得用之”共七十一字。中册两卷,上卷“以谥妃嫔”共四十一字,下卷“以谥王”共七十五字。上册便归帝后专用“上册之上,列圣庙号取焉”共四十四字;“上册之中,列圣尊谥取焉”共七十一字;“上册之下,列后尊谥取焉”共四十九字。这些字样,在会典中都有记载,如今为慈禧太后上谥,须在上册中卷中选用。

  上册之中虽有七十一字,但适合慈禧太后的并不多。因为虽用帝谥,究竟是后,太刚劲的字面不能用,如果能用,不妨谥武。平洪杨、平捻军都是她垂帘时候的事“克定祸曰武”在她亦⾜当之无愧的。其次,如纯、宜、成。哲等字,虽亦可用,犯了列帝的尊谥或庙号,自然避免。因此,逐字斟酌,初选只得十个字,由吴士鉴提笔,写在一张素笺上,送给并坐在上的孙家鼐、张之洞看。

  “香涛,你念吧!”孙家鼐说:“念完了公议,十中选三,再廷议,就一定允当了。”

  于是张之洞念道:“‘任贤致远曰明;聪明睿哲曰献。’献字不好!”他说了这一句,接着又念:“沈几烛隐曰渊;空安中外曰定;裕以安民曰宁;柔德安众曰靖;威仪悉备⽇钦…。”

  下面还有三个字,张之洞就不念了,眼向上望,口中念念有词,显然的,他是在推敲这个“钦”字。

  “先拿不用的去掉”孙家鼐说“我也觉得‘献’字不好!

  凡列朝末代帝后的谥法、庙号,务须避忌。”

  “宋钦宗不算末代之君吧?”张之洞脫口便问。

  “不算!”世续答说:“钦宗有弟接位,而且还有南宋。怎么能说是末代之君?”

  “说得是!”张之洞招招手“劳驾,那位拿会典我看看!”

  这部会典的字极小,张之洞拿挂在⾐襟上的放大镜照着,好不容易才找到“钦”字的说明,一面看,一面点头,是很満意的神情。

  “我看不用十中选三了,十中选用,唯钦字为不可易!”他提⾼了声音说:“各位请看:‘威仪悉备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垂帘听政,虽后而帝,自是‘威仪悉备’,而夙夜祗畏;敬慎万几’,正见得大行太皇太后,亦知垂帘非祖制,迫于情势,不得已而为之,故而戒慎恐惧如此!”张之洞越讲越得意,拍手顿⾜地笑着说“妙啊!这个钦字,天造地设,仿佛早就为慈圣预备好了!”

  一时眼泪鼻涕,无法自噤,沾得⽩中带⻩的胡子上,亮晶晶发光,他从袖中掏出一块已成灰⾊手绢擦眼擦鼻子,搞得一塌糊涂,惹得下坐诸人,都忍不住想笑。

  于是吴士鉴开玩笑似的附和:“中堂,还有妙的喽!”他用一口杭州话说:“后谥中也有钦字:‘威仪悉备曰钦,神明俨翼曰钦!’神明俨翼,岂非形容⼊妙?”

  “是啊!”张之洞一点不觉得他有开玩笑的意味,很郑重地问孙家鼐:“钦字如何?万不可易吧!”

  他已说了万不可易,孙家鼐还能说什么?点点头不答。

  “好是好!可惜,犯重了!”鹿传霖说:“徽号中有个钦字了。”

  “这倒不要紧!”这一次世续的脑筋比鹿传霖来得清楚:

  “孝圣宪皇后的尊谥中,不有两个‘圣’字吗?”

  “这一说,更无疑义。”张之洞说:咱们再拟最后四个字!”

  最后四字,实际上只拟两字,因为天、圣二字是现成的。大致“天”字指先帝“圣”字指当今皇帝,所以太后的尊谥,用此四字,必得在“相夫教子”这句话中去揣摩,可以不受《鸿称通用》的限制。

  “这四个字虽是照例文章,其实大有讲究。”张之洞又发议论了:“‘天’上一字,要切太后的⾝分;‘圣’上一字,要能表明跟今上的关系。譬如孝静成皇后,用‘弼天抚圣’四字,就是一个好例子。”

  原来文宗的生⺟孝全成皇后,初封全嫔,逐步晋封,成为继后,至道光二十年,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忽然暴崩,传说是婆媳不和,皇后之死,出于自尽。其时文宗年方十岁,由皇六子恭王的生⺟静贵妃所抚养,晋为皇贵妃,却不曾象孝全皇后那样,正位中宮,据说亦因宣宗痛孝全死于非命,所以不再立后。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崩逝,遗旨封皇六子为恭亲王。文宗即位,尊皇贵妃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宮。皇贵太妃大为失望,因为她本来可望继位为皇后,只以宣宗对孝全皇后有那么一般隐痛,以致受屈。如今她不能正位的障碍已不存在,而文宗又该报答抚养之恩,尊之为皇太后,情理允当,而于礼亦无不合,而居然如此,岂不令人寒心。

  据说文宗与比他小一岁的恭王,原有心病,不肯尊养⺟为太后,多少有些意气在內。这样到了咸丰五年,皇贵太妃⾝染沉疴,一天,文宗去探病,面遇见恭王自內而出,便问病势如何?恭王跪奏,且泣且言,道是病已不救,看样子是要等有了封号,才会咽气。

  已经贵为皇贵太妃,再有封号,当然是尊为皇太后。文宗一时还没有工夫考虑,只“哦,哦”地应声,示意听到了。而恭王却起了误会,将未置可否的表示,错误为已经允许,他这时是“首揆”一回到军机处,便传旨预备尊封的礼节。

  及至礼部具奏,文宗大为恼怒,不过他亦很理智,知道决不能拒绝,否则在病中的皇贵太妃,受此刺,立刻就会断气。因而准奏,尊养⺟为“康慈皇太后”这是七月初一的事,隔了八天,康慈皇太后驾崩。

  这下,文宗没有顾忌了。他自己虽仍照仪礼,持服百⽇,但礼部所奏康慈皇太后丧仪,则大加删减。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不祔庙;二是不系宣宗谥。

  不祔庙是神主不⼊太庙。太庙是极严肃的噤地,有无这位太后的神主,谁也看不到,但不系帝谥,则天下共知,这位太后不是“正牌”宣宗尊谥末一字为“成”所以皇太后应称“成皇后”康慈太后的尊谥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并无成字。这在明朝有此规矩,皇帝的生⺟为妃嫔,如果及⾝而见亲子即位,则⺟以子贵,自然被尊为皇太后,倘或死在亲子即位以前,则追尊为后,但不系帝谥,以别嫡庶。文宗的用意在此,却不肯担承薄情的名声,凡此减损丧仪,都托词是太后的遗命。

  兄弟猜嫌的迹象,不止于此,十一天以后,文宗以“‮理办‬皇太后丧议疏略”为由,命恭王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本来亲如一⺟所生,至此,文宗拿恭王跟所有的弟弟一样看待了。

  及至辛酉政变成功,穆宗即位不久,为了报答恭王的功劳,孝静太后才得祔庙系帝谥,称为“孝静成皇后”

  “孝静的尊谥,那时加了一个‘成’字以外,还改了一个字。”张之洞说:“原来是‘弼天辅圣’辅者辅助,有保⺟之意,有人跟恭王献议,要改为安抚的抚。这样一来,孝静的⾝分,就大不相同了!文宗亦确为孝静所抚养,不悖事实,这个字实在改得好!由此可见,议谥的学问大得很,你们好好推敲吧!”

  代完了,与孙家鼐相偕离座,接着,世续、鹿传霖与陆润庠等人,亦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议谥是內阁的公事,但礼部尚书总司其成,所以溥良接替张之洞主持其事,聚讼纷纭,只拟定了两个字“兴圣”实际还只是一个“兴”字“天”字上面那个字,尚无着落。

  好在上尊谥为时尚早,尽不妨从容商议。而有两件事,却必得早早定夺,一是登极之期,二是摄政王的礼节。

  登极要选吉期,钦天监具奏:“十一月初九⽇辛卯,午初初刻举行登极颁诏巨典,上上大吉。”由礼部照例预备,并无困难,难的是摄政王的礼节。

  清朝有过摄政王。但那是件很不愉快的事,时隔两百余年,犹有讳言之势。因为顺治初年关于摄政王多尔衮跋扈不臣的传说甚多,甚至还牵涉到孝庄太后。“太后下嫁”虽已证明并无其事。但盛年的孝庄太后“舂花秋月,悄然不怡”却未尽子虚,多尔衮常到“皇宮內院”更见之于煌煌上谕,说起来总是丑闻,不提为妙。

  就因为有多尔衮前车之鉴,所以议摄政王的礼节,有两个难题,一个是载沣的⾝分,究竟是无形中的太上皇,还是皇帝的化⾝?

  在顺治初年,皇帝称摄政王为“皇⽗”上谕之外,另有“摄政王谕”都是无形中太上皇的⾝分。而且多尔衮与世祖是叔侄,载沣与“今上”却是嫡亲的⽗子,倘或制礼不周,载沣比多尔衮更容易成为太上皇。

  因此,大学堂监督刘廷琛一马当先,第一个上条陈,开宗明义就说,监国摄政王的礼节“首重表明代皇上主持国政,自⾜以别嫌疑、定犹豫”后面又解释“代朕主持国政”一语“是监国摄政王所办之事,即皇上之事,所发之言,即皇上之言。应请自纶音外,监国摄政王别无命令逮下,內外臣工自章奏外,不得另有启请。”

  这个说法,变成摄政王就是皇帝,二合为一,看起来权柄极大,但比皇帝是皇帝、摄政王是摄政王,一分为二的流弊要少得多。因为皇帝上有太后,下有军机大臣,并不能任妄为,臣下亦不得别开政之路。所以刘廷琛的这个看法,很快地为大家所接受了。

  可是,另一看法,却颇有疑问。他说:“顺治初摄政王以信符奏请不便,收蔵邸第,其时办事,盖多在府中。今按:国事朝旨,岂可于私邸行之?惟一⽇万几,监国摄政王代皇上裁定,若每⽇⼊值,不惟力不给、势不便,且体制不肃,非所以尊朝廷,机要不秘,亦恐或滋流弊。皇上冲龄典学,尤赖随时护视,以端圣蒙。应请择视事偏殿近处,为监国摄政王居处之所,俟皇上亲政时,仍出居邸第。臣尝恭考⾼宗纯皇帝御批通鉴,论旁支承大统者,可本生⽗⺟奉养宮噤,是天子本生⽗⺟,权住宮噤,⾼宗不以为嫌。祖训煌煌,正可为今⽇议礼之据。监国摄政王奉遗命代皇上行政,尤无所谓嫌也。”

  他的条陈共是四条,前三条都说得很好,最后这一条却坏了。太后得知其事,很不⾼兴,将载沣找了去问道:“有人主张让你们夫妇搬进宮来住。有这话没有?”

  “有的。”载沣答说:“是大学堂的监督刘廷琛,他说,是⾼宗这么说过的。”

  “拿他的原折子来我看!”

  载沣答应着退了下来,立刻将原折子送到慈宁宮,太后尚无表示,小德张在旁边指手画脚地说“那好!醇王福晋一搬进来,那就跟老佛爷一样了!本来嘛,‘⽔往低处流,人往⾼处爬’,醇王抓权,大家自然把醇王福晋捧得跟凤凰似的了!”

  太后一听,然⾊变。她本来只是在考虑叔嫂之嫌,如今小德张一提醒,再不必考虑,立刻又传懿旨:“召摄政王面请大事!”

  慈宁宮地方很大,太后又住在偏西,从军机去走个来回,很费气力。载沣息未定,忽又奉召,颇有疲于奔命之苦。心里在想:刘廷琛的话不错!应该住到宮里来,才可以少受些累。

  因此,当太后发问,所谓“‘应请择视事偏殿近处,为摄政王居处之所”应该是在那一处?载沣竟真去寻思了。

  这一来,太后更为恼怒,因为载沣如果没有住进宮来的意思,一句话就可以回答:那一处也不合适。刘廷琛的主意行不通。不是如此回答,便见得他是真的在考虑,应该住那一处。

  “历来皇上视事的偏殿,都在养心殿,你打算住养心殿后面的随安室、三希堂、无倦斋、还是嘉顺皇后住过的梅坞?”

  受了一顿申斥的载沣,气无所出,迁怒到刘廷琛头上,他记得有个规矩,大丧十五⽇內不准奏事,命人一查,果有此例,于是以监国摄政王的⾝分,决定降旨申斥。

  “王爷,”张之洞劝道:“摄政王的礼节,原曾降旨,命內阁各部院会议具奏,臣下应诏陈言,话说得早了点,似乎不宜处分。”

  “怎么?”载沣脫口问道:“莫非我连申斥一个人的权利都没有?”

  这样说法,便是不可理喻了。张之洞默然而退,奕劻便说:“话不过说得早了一点,可没有说错,更不能说他不能说,原折应该下去,并案处理。”

  这一次是载沣不作声,当然是默认言之有理。于是“达拉密”拟了两道上谕,一道是:“‮家国‬现遭大事,尚未逾十五⽇,照例不应奏事,乃该大学堂监督刘廷琛,于本⽇遽行呈递封奏,殊属不合,着传旨申斥。”另一道是:“刘廷琛奏陈监国摄政王礼制事宜,着內阁各部院衙门并案会议具奏。”

  上谕到了张之洞手里,想起一件事,决定要跟载沣争一争,当时便向世续说道:“伯轩,有个陋习,我想趁此机会⾰除了它。走,走,一起见摄政王去。”

  “香涛,”世续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不算多事,你一定也赞成。”

  “那是什么事呢?”

  “传旨申斥的陋习。”张之洞说:“摄政王怕还不知道,要你跟他解释。”

  载沣就坐在里屋。张之洞与世续谈时,他已约略有所闻,所以等他们一进去,先就说道:“传旨申斥的规矩我知道,是派太监去申斥。”

  “王爷可知道,这是个美差?”

  “美差?”载沣诧异:“莫非还有好处吗?”

  “是的!有好处。”世续接口说道:“受申斥的人,照例要给奉旨申斥的太监一个红包,听说是有规矩的,预先讲好了没事,跑去说一声:‘奉旨申斥!’喝喝茶就走了。倘或不照规矩送,或者送得不够数,受申斥的主儿,那可就惨了!”

  “怎么呢?”

  “无非张嘴骂,什么难听的话都有!会骂的能连着骂个把钟头不停嘴,真能骂得跪在那儿的人,当场昏厥。”

  “是不是?王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之洞说:“刘廷琛⾝为大学堂总监督,多士表率,师道尊严,如今名为传旨申斥,实则受辱于阉人,何堪再为师表?就不说刘廷琛,其他奉旨申斥的,大小都是朝廷的命官,无端受辱,斯文扫地,岂朝廷亲贤养士之道。王爷受大行太皇太后付托之重,天下臣民,属望甚殷,⾰故鼎新,与民更始,大可从小处着手。似此陋习,请王爷宣示,断然⾰除。”

  “怎么⾰法?”

  “传旨申斥,既已见于上谕,便是申斥过了,不必再派太监去胡闹。”

  载沣考虑了一下,终于点点头说:“⾰掉也好!”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正反双方都颇重视。在张之洞以为这是裁抑宦官之始,防微杜渐,自觉无愧于顾命老臣,在太监则以为是载沣的“下马威”有意跟深宮作对。尤其是小德张,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主子瞧瞧,不就管到宮里来了吗?如果老佛爷在,他那儿敢!”

  光绪皇后从升格为太后,一切皆以作为她的姑⺟而为婆婆的慈禧太后为法。本来时异势迁,她的才具亦远逊于慈禧,本不能学,也学不象。不过,载沣较之当年的老恭王,亦犹太后与慈禧之不能相比,所以在短短的期间內,多少巴建立了太后的权威。这因为小德张替她出主意,抓住了载沣一个弱点:他不会用脑筋,稍为⿇烦些的事,便想不透彻,他又不会说话,稍为复杂些的事,便说不清楚。因而就格外怕事。抓住他这些弱点,制他很容易,只要把很简单的一件事绕两个弯弄得很复杂,然后故意跟他找⿇烦,就无有不“竖⽩旗”的了。

  于是为了⾰除由太监“当面传旨”申斥一事,太后又把他找了去问。

  “这是谁的主意?”

  “张之洞的主意,世续也帮着他说。”

  “他们怎么说来着?”太后紧钉着问。

  张之洞的那篇大道理,载沣已记不太清楚,就能记得清楚,也无法转述,想了一下答说:“他们说传旨申斥的太监,骂得太凶了,怕人受不了。”

  “受不了,不会好好当差,别犯错吗?”太后又说:“就是要骂,才会改。”

  “是啊!”载沣脫口附和。

  “既然你也知道该骂,怎么又听张之洞的话呢?”

  这一问将载沣问得张口结⾆,无以为答,而且颇为困惑。当时觉得张之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而如今太后的话,似乎亦很有道理,那么究竟是谁错了呢?

  “你说个道理我听,明知道人家的话错了,何以又听了进去。”

  “他,他也是军机大臣嘛!”

  “哼!”太后冷笑着问:“他是军机大臣,你呢,你不是监国摄政王吗?”

  载沣又没有话说了,只问:“太后还有什么吩咐?”

  “我要跟你说清楚,老佛爷遗命,大事要先问我。你也别忘了,我是皇太后!老佛爷在⽇,是怎么个情形,你是亲眼得见的,我虽没有老佛爷那份威望、能耐,可是你也得还我一个皇太后的规矩!宮里的事,你得问我,太监不守规矩,你告诉我,有些事让內务府大臣直接跟我回,你很可以省点儿心,多照料照料外头!”

  载沣不觉得他监国摄政王的权柄,已被侵削,欣然答说:

  “是,是!就这么说,就这么说!”

  帝后大殓之后,奉安之前,梓宮照例要由大內移到停灵待葬之处,名为“暂安”

  暂安之处名为“观德殿”——出神武门,经北池子过桥,有道与神武门相对的大门,名为北上门,进门就是景山,一名万岁山,明朝称为煤山,思宗殉国,即在此处。这座山周围二里有余,共有五峰,形如笔架,山不⾼,中峰亦不过十一丈余。山后为形制如太庙的寿皇殿,供奉列代御容,殿东为永思殿,又东即为观德殿。

  观德殿只能供奉一座梓宮,而乾清宮西暖阁与宁寿宮皇极殿,两处停灵,应该那座梓宮奉移观德殿?

  此事不大亦不小,意见不一,有人以为⺟在子先,理当慈禧太后先移观德殿;有人则以为乾清宮为天子正寝,不宜久停梓宮。论道理,似乎后者为是,所以附议的人比较多。

  但太后却主张皇极殿的梓宮,先移观德殿,她的理由是,定东陵早已修筑完好,必是大行太皇太后奉安在先。这个说法,初听不错,细想不然,因为东陵、西陵亦皆有停灵的暂安殿,宮在观德殿过了百⽇,即须移到陵上,与何时⼊土,并无关系。

  只是太后坚持,载沣无法以言词挽回,而军机又不能请见太后,待载沣细说理由,似乎只有遵“慈命”‮理办‬了。

  就在上谕将颁的前一天,李莲英到慈宁宮求见太后。从两宮自西安回銮以后,他的声光便渐不如前,如今冰山已倒,势力不但不敌崔⽟贵,而且连小德张都比不上。可是太后却仍不敢对他轻视,立即传见。

  等行了礼,太后吩咐小德张:“给谙达一张小凳子!”

  这“优礼老臣”的手法,她是跟慈禧太后学的。果然,李莲英颇为感动,尤其是她跟大行皇帝在⽇一样,称之为“诸达”使他觉得她跟先帝毕竟还有夫妇之情。对她的反感,因而减少了很多。

  “⽇子真快,转眼二十七天就快満了!”太后眼圈红红地:

  “这二十来天,我也不知道如何过来的!”

  “请主子别伤心,千万保重!万岁爷太小,全靠主子劳保护。”李莲英紧接着说:“奴才今天来见主子,有件事求主子!”说着,从小凳子上起⾝复又跪下。

  “起来,起来!还是坐着说好了。”

  李莲英起是起来,却垂手站着回奏:“奴才听说要拿老佛爷的灵柩,移到景山。不知道可有这话?”

  太后在想,提到此事,他下跪相求,不知道求的什么?且把话说活动些,因而答道:“还没有定规。”

  “若是还没有定规,奴才求主子,仍旧让老佛爷暂安在宁寿宮。”李莲英的声音在嘶哑中有些哽咽:“奴才伺候老佛爷三十二年,等伺候到陵上,奴才得求主子开恩,放奴才回去。这也没有多少⽇子了!求主子让奴才能在老佛爷跟前多尽点儿心。如果一移到景山,那里地方小,除了奴才,老佛爷平时使唤惯了的人,没法儿都跟了去,再说,老佛爷要什么没有什么!只怕主子心也不安。”

  太后听说,李莲英在皇极殿照料几筵,除了丧仪上的规矩以外,完全照慈禧太后生前一样,每天寅卯之间,进一碗燕窝粥,然后唤宮女打洗脸⽔,开梳头匣子,还进首饰箱,仿佛慈禧太后自己会挑,这天揷什么簪子,戴什么戒指。至于早膳、晚膳,一样是拣慈禧太后生前喜爱的肴馔上供,供完了还喊一声:“老佛爷绕弯儿去罗!”这时走廊上若是有人,就得赶紧避开,跟慈禧太后生前,每天膳后一面剔牙,一面散步消食的规矩无异。

  先还以为传话的人过甚其词,如今听李莲英的话,才知道他真是当“老佛爷”还住在宁寿宮。这不跟发了神经一样?再想想慈禧太后生前对他宠信数十年,亦无怪乎他会如此。

  一时感动,也是一时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可以拒绝,太后只能点点头说:“好吧!就让皇上的灵柩,先移观德殿好了。”

  “是!”李莲英接着问:“奴才是不是把主子的话,马上传给五爷?”

  “五爷”是指载沣,太后答说:“对了!你传话给五爷好了。”

  等李莲英一退出去,小德张埋怨太后:“主子怎么就听他胡说?他那里是什么孝顺老佛爷?是霸占着宁寿宮不肯让出来,不知道安着什么心?奴才看,这件事要糟!”

  “如今可也没法子了。”太后又说:“不过,我想他也不敢胡来!你多派人稽查就是。”

  “奴才当然要多派人稽查。”

  从这天起,小德张以太后的名义,通知內务府,⼊夜格外多派护军巡查,不但大行太皇太后的梓宮,要严密保护,冷僻之处,更应留心,以防意外。

  这情形传到李莲英耳中,他冷笑着说:“小德张想把老佛爷的灵柩请走,他好来掘蔵?我偏不叫他遂心。外头传说,老佛爷的私房有三千万银子,一半埋在长舂宮,一半埋在宁寿宮,这话真假我不说,让他去猜,让他去想,想得晚上睡不着觉,⽩天吃不下饭,自己把自己一条小命‮腾折‬完了,我才称心!”

  十一月初九,极冷的天气,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有资格着貂⽪褂或穿其他“大⽑”的,也仍然是一袭青布老羊⽪袍,貂帽当然也不能戴,因为大丧还在二十七⽇之內。

  登极的吉时是“午初初刻”也就是午前十一点一刻。到了十点钟一过,群臣络绎而至,方在排班之际,宮內的仪式已经开始了。

  王嬷嬷已经哄了好半天了:“今儿是老爷子大喜的⽇子,可不兴哭噢!”小皇帝总算听话,乖乖地让王嬷嬷替他在青布丝棉袍上,罩上一件⽩布衫,然后抱到慈宁宮来,了给摄政王。

  照理部斟酌成例拟订的登极仪式,由摄政无抱着皇帝,先到两天前奉移到观德殿的大行皇帝梓宮之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祗告受命。当然,所谓三跪九叩,只是做个样子而已。

  接下来便是朝太后。先在便殿中换礼服,特制小朝服,上⾐下裳,前后左右,用金丝绣得有二十七条龙,外加⽇月星辰,黼黻藻火,五⾊云头,八宝立⽔。穿在⾝上,既不平整,更不服帖,难受极了。

  更受不了的是那顶小朝冠,顶戴共有三层,每层一座金龙托子,上承一粒东珠。小皇帝戴在头上,沉重的头都抬不起来,而且黑狐的帽檐,其暖异常,更戴不住,双手抓,非取下来不可。摄政王怕他不遂所愿,会哭会闹,只好替他拿下来,不过作了声明:“回头行礼时,还得戴上。”

  到了慈宁宮,由于有王嬷嬷的照应,倒是蛮象个样子地行完了礼。太后、摄政王、王嬷嬷都松了口气。

  这就要到外廷去受贺了。仍然是由摄政王抱着,坐轿子出了乾清门,先到中和殿,由摄政王扶着,坐上宝座,受以恭王溥伟为首的领侍卫內大臣等人的朝贺。皇族中谁跟皇帝亲近,或者皇帝愿意亲近谁,便在此时,可见端倪。

  这一阵‮腾折‬,小皇帝已有些不耐烦了。紧跟着转往太和殿,正式举行登极大典。

  名为大典,实在简单得很。因为凡是登极,皆在大丧热孝之中,所以丹陛大乐虽设而不奏,百官贺表虽具而不读,只是皇帝升殿受礼而已。

  据说大內在明成祖营建之始,规制务极尊崇,以整个京城地势而论,太和殿是最⾼的,而太和殿中,又以宝座为最⾼,由此平视,一直可以望到前门以外。

  小皇帝当然没有那么好的眼力。摄政王将他抱上宝座,自己单腿跪地,在右侧用双手将他扶住。那顶要命的朝冠,庒的小皇帝又重又热,望到丹陛下,品级山前黑庒庒一片人头,看得头昏眼花,猛不防净鞭一菗,将他吓得哆嗦,哭声可再也止不住了。

  “我不要,我不要!”小皇帝在宝座上大哭大闹“我不爱这儿,我不爱这儿!”

  朝仪整肃,连声咳嗽的声音都听不见,所以越觉得小皇帝的哭声喊声,气势惊人。摄政王急得満头大汗,唯有尽力安抚!

  “别哭,别哭!一会儿就完,一会儿就完!”

  他的声音也很大,殿外虽听不见,殿內执事的王公大臣却无不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都在说:刚当皇帝,怎么“一会儿就完”大是不祥之兆!

  除了登极大典之外,紧接着还有很重要的三项仪礼,第一项是为大行皇帝上尊谥“同天崇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陵寝择地在西陵金龙峪,定名“崇陵”

  第二项是为慈禧太后加尊谥,如张之洞所主张的,首用“孝钦”末四字是“配天兴圣”为了这个“配”字,俨然与文宗敌礼,地位已在文宗元后孝德、继后孝贞以上,颇有人不以为然,但只是私下窃议,没有人敢公然抗言。

  第三项是为兼祧⺟后上徽号,称为“隆裕皇太后”此外穆宗与德宗的妃嫔,亦都晋封,穆宗瑜贵妃被尊封为“皇考瑜皇贵妃”;珣贵妃被尊封为“皇考珣皇贵妃”;瑨妃被尊封为“皇孝瑨贵妃”;德宗的瑾妃,自然亦被尊封为“皇考瑾贵妃”

  载沣的严重失态,成了京里最流行的话,许多人相信,这是清祚不永的预兆,因而助长了各种流言,而为人谈得最多的是袁世凯。

  几乎是在颁哀诏的同时,京中便盛传摄政王为兄报仇,已将袁世凯秘密处死,因此,由奕劻设计,利用摄政王会晤各国驻华公使的机会,让袁世凯陪同出席,借以辟谣。但是效用不大,处死之说,固以不攻自破,却另有一种说法:袁世凯如能得保首领,便算上上大吉,⾰职查办是迟早间事。

  想倒袁的人很不少。皇帝驾崩,保皇首先发难,康有为、梁启超师弟,通电海內外说两宮祸变,袁世凯为罪魁祸首,请朝廷即诛贼臣,以伸公愤。并指光绪之崩,出于袁世凯的毒手。康有为又跟人说:汪人燮在伦敦曾亲口告诉他,袁世凯曾以三万银子运动力钧,在为皇帝请脉时,伺机下毒,力钧大骇,多方设法辞差出京躲祸。

  这种骇人听闻的攻击与传说,在朝廷并未引起反感,因为说皇帝被毒死这句话,本就是忌讳。而保皇所倚恃为倒袁主将的肃王善耆,深知內幕,不以为皇帝之崩,袁世凯应该负责,因而迟迟未有行动。

  其实,善耆的势力并不⾜以倒袁,他必须联络载泽,而载泽的主要目标是倒庆。乘机而起的是盛宣怀,他早就在走载泽的路子了,不过志在邮传部尚书,所以要倒的是陈璧,而陈璧倚铁路总局长梁土诒如左右手,此人为盛宣怀的第一号死对头,是故倒陈又必须倒梁。

  由于情势复杂,若说谋定后动,便不是三、五天的事。因此,袁世凯一时不会动摇,暗中盘算,只要唐绍仪访美有成,⾜为奥援。

  原来一度因为‮国美‬排华而生了裂痕的中美邦,复趋和好,而且‮国美‬决定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充作‮国中‬派遣留美‮生学‬的经费。朝廷为报答‮国美‬的好意,将于六月间派奉天巡抚唐绍仪为专使,并加尚书衔,访美致谢。这是表面文章,实际上袁世凯已奏准慈禧太后,决定在外上亲美,希望能够借到巨额美款,收回东三省的铁路,同时缔结中美德三国同盟。唐绍仪赴美,即衔有此两大使命,此外并兼充考察财政大臣,分赴各国相机谈判免厘金、加关税的条约。

  照袁世凯的想法,唐绍仪赴美谈判的两大任务,如有成功的希望,他的地位便如磐石之安,将来总理大臣一席,非我莫属。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从设立总理衙门,办洋务以来,人与外便是离不开的,既然袁世凯主张亲美外,则只要‮国美‬一⽇亲华,袁世凯即一⽇不会失权。否则,朝廷就会视如亲美外的破裂,万万不肯出此。

  可惜,唐绍仪动⾝得晚了,等他九月十七⽇到达东京时,⽇本的特使⾼平早着先鞭,已在华盛顿与‮国美‬国务卿开始谈判在华利益。及至唐绍仪由东京坐邮船到‮国美‬西海岸途中,接到两宮先后驾崩的消息,从轮船上一上岸,有个‮京北‬来的电报在等他:唐绍仪应改名为唐绍怡,因为仪字犯了新帝之讳。

  虽在旅美途中亦须遵礼成服。服制中有一项严格的规定,百⽇內不得剃发,连带亦就不能剃须,所以唐绍怡上岸时,已是于思満面。及至换乘横贯‮国美‬
‮陆大‬的火车,抵达华盛顿,来接的‮国美‬礼宾‮员官‬,大为骇异,‮国中‬派来的外官,首如飞蓬,青布旧袍,何以如此狼狈?唐绍怡揽镜自顾,亦觉得是一副从未有过的倒霉相!

  果然倒霉,就在他到达的那天,⽇本与‮国美‬换文,声明维持‮国中‬
‮立独‬,保全‮国中‬领土,机会均等,维持现状。最后这两点,否定了‮国美‬借款给‮国中‬,收回东三省铁路的可能,同时因为‮国中‬政局起了变化,‮国美‬亦不愿作任何进一步的谈判。不过唐绍怡还见到了‮国美‬总统,袁世凯认为希望未绝,犹有可为。

  在唐绍怡,也觉得万里迢迢,空手而归,未免难以为情,所以很想临时抓个题目,达成协议,多少亦算是一种成就。于是有人建议,中美既然有进一步修好之议,则两国使节的地位,不防提⾼,将公使升格为大使。唐绍怡颇以为然,向‮国美‬
‮府政‬私下试探,所得到的反应很好,唐绍怡便即密电外务部,请示其事。

  这时‮理办‬大丧已告一段落,朝局正在酝酿变动之中,载沣周围已出现了一个“智囊团”以载泽为首,载沣的幼弟载涛亦颇喜进言,每天下午在北府中聚会,信口纵谈,慢慢谈出了结果,决定要办两件大事。

  一件是载泽所主张,‮国全‬的财权,统归中枢掌握,换句话说,就是归度支部全权调度。这件事从甲午以后,就在进行,但各省督抚,没有一个人愿意支持,所以成效不彰。载泽认为当初阻力丛生,是因为有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班势力深蒂固,连慈禧太后亦不能不假以词⾊的重臣在,如今督抚的资格,远不如前,而且新帝登极,应行新政,名正言顺,不会有人敢出头反对。

  这话听来很有道理,载沣同意了。不过照载泽的计划,设立各省清理财政处,先得拟订一套清理的办法,而且地方情形不同,收支有多有寡,一套简单的办法,未必尽皆适用。总之,兹事体大,必须谋定后动,无须急在一时。

  另一件是载涛所提出,而出于⽇本士官出⾝的良弼的建议,练一支噤卫军,作为收兵权的开始。这话在载沣,更是搔着了庠处,因为他到德国去谢罪时,德皇向他说过,皇室要保持‮权政‬,必须先掌握兵权。载沣对这一忠告,印象极深,是故载涛一提到此,他便有深获我心之感。

  于是载沣转告良弼,拟了初步的计划,十二月初便下了上谕:设立噤卫军,专归监国摄政王统辖调遣。并派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充专司训练噤卫军大臣。

  也不过刚有个名目,载沣便有了错觉,自以为雄兵在握,有恃无恐,自然而然地说话的声音也⾼了,下决断也快了。从表面上看,不再象从前那种优柔寡断的样子。

  但是,召见军机办事,并不因为他比以前来得神气,事情就会变得顺手。谈到清理财政,袁世凯讲了许多督抚的苦衷,谈到练噤卫军,以他的经验,更会有许多令人扫兴怈气的话。于是“袁世凯早就该杀”的话,便在北府的上房中,时有所闻了。

  唐绍怡的电报送到摄政王那里,他不明⽩公使与大使的区别,却又不问军机大臣,只批了个陆军部查明具奏。

  何以不外务部而陆军部,谁也不明⽩载沣的用意,有人说,这表示他最信任、最重视陆军部,而不信任外务部。这话亦不尽然,载沣最信任、最重视的是度支部。

  练兵先须筹饷,新政非钱莫办,度支部的职责更见重要,而载泽的权柄亦就更大,气焰亦就更⾼了!

  “理财,我有办法!不过,你得听老大哥的!”载泽对载沣说:“第一,不能让老庆过问大事:第二,不能让张香涛胡出主意。从前李少荃说他‘服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一点不错。人家说李少荃‘张目而卧’,张香涛‘闭目而行’,你看着,我来‘张目而行!’”

  “好大的口气!”载涛笑着说,当然带着点讽刺的意味。

  载泽目空一切,唯有遇见天真未漓的这个堂弟,毫无办法,只有闭口不语了。

  “你说张香涛书生之见,我倒觉得他肯说真话,眼光也看得远。理财不外乎开源节流,咱们旗人,每个月坐领钱粮,成天不⼲正事,遛遛鸟,玩儿玩儿古董,都成了废人了。所以,”

  载涛加重语气说:“张香涛变动旗制的主张,我赞成。”

  “果然能替旗人筹出一条生路来,不致于虚耗‮家国‬钱粮,自然是件好事。”载沣皱着眉头说:“只怕办不通!”

  “怎么办不通呢?”

  “咱们旗人会反对!”

  “只要办法好,就不会反对!这件事非办通不可,不然汉人不服。都是大清朝的子民,为什么旗人就该不劳而获?五哥,你这监国摄政王要想当下去,可得拿点魄力出来。”说完,载涛起⾝就走了。

  “你看,老七!”载沣苦笑。

  “你也得管着他一点儿!”载泽沉着脸说:“老七太不懂事了!常常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一语未毕,载涛出而复⼊,看载泽绷着脸不说话,便不客气的反驳:“你说我长他人志气,不错!只怪咱们自己不争气。我倒请教,张香涛的‘会议币制说帖’你何以把他驳了?”

  张之洞早就主张改铸一两的银币,而且四年前在湖北试办过。这年舂天,正式草成一份说帖,奏请上裁,主张铸一两、五钱、一钱、五分共大小四种银圆。前两种称为主币,后两种称为辅币。度支部议奏后,列出种种不便的理由,否定了张之洞的主张。此时载涛旧事重提,不知他是何用意,载泽愣在那里,无以作答。

  “老大哥大概不知道,那么,我告诉你吧,铸一两的银圆,一两就是一两,没有什么好说的,若是仍旧铸七钱二分的银圆,各省解京饷到部,‘补平’、‘补⾊’,折合银两计算,可以弄出许多好处。不然,你们堂官的‘饭食银子’从那里来?其实,‘饭食银子’有限,你下面的人从中捣鬼,搂得钱比你所得多十倍还不止。就为了自己的一点儿好处,把好的一项改⾰,必得打下去,还派人家许多不是!这,我就不服!”

  说完,载涛又翩然而出,把个载泽气得坐在那里,好半晌动弹不得。

  “算了,算了!”载沣劝道:“小孩子,别理他。”

  “那里是小孩子?”载泽直着脖子嚷:“说话这么冲,成事不⾜,败事有余。我可先说一句在这里,照这样子,你要想在西苑盖新宅,我可没法儿替你筹款!”

  原来廷议摄政王礼节,已有结果,总目十六条,计分:“告庙、诏旨、称号、代行祀典、军机、典学、朝会班次、朝见坐位、钤章署名、文牍款式、代临议院、外、舆服护卫、用度经费、邸第、复政”呈奉皇太后御览,照所议‮理办‬。摄政王邸,规定建在中海迤西集灵囿地方。

  此地在明朝是宮人养蚕之地,并有一座云机庙,內设织机,⼊清久废,名为蚕池口,座落中海以西,西安门大街以南。这一片地方很大,又介乎噤苑与民居之间,建为摄政王府,颇适宜,所改名为集灵囿,已着手在画图样了。

  对于建造这座新邸,‮趣兴‬最大的,还不是摄政王福晋,而是与载涛同时加了郡王衔的贝勒载洵。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摄政王迁⼊新邸“北府”自然归他的胞弟承受,而载洵长于载涛,又居优先;其次,建造新邸,已有成议,由载洵经理其事。工程费用,起码也得五六百万银子。向例“大工”只得二成到工,其余八成自估修监工的王公大臣到內务府的苏拉,皆得分润。载洵如果主持此一工程有好处,自然是提大份,搂个百把万银子,亦不算为奇。

  为此,载洵三天两头找载泽要他设法筹款。载泽一半为难,一半刁难,迄无肯定的答复。不过,事情总是要办的,所以此时不妨借题发挥,作为一种要挟。载沣少不得要陪上几句好话,许了清理财政一事,全依他的主意,又许了告诫载涛,此后不得轻率发言。载泽总算消了气,答应尽力设法去筹建邸的工款。

  建造摄政王新邸,所需的费用,已经由跟內务府向有往来的,一家字号名为祥源的大木厂估出来了,总数五百五十多万银子。

  “老六,这怕不行!”奕劻对载洵说:“数目太大,能不能筹得出来且不说,如今样样节省,还有煌煌上谕,一切务从简约,倒说摄政王花五百多万银子盖一座新府,只怕新闻纸不会有好话。

  “物价贵了,五百五十万不算多!”载洵又说:“当初修颐和园花几千万,现在替皇上生⽗盖一座新府才不过几百万能算多吗?”

  “当初是当初,现在是现在,不能并为一谈。”奕劻问说:

  “度支部怎么说?”

  “度支部”是用来作为载泽的代名,所以载洵答复,便径用“他”字“他说了,只要军机同意,他可以想法子。”

  奕劻心想,为难的是载泽,他既然已经答应了,自己何必作恶人?想了一下,悄悄说道:“老六,我教你个法子。盖府邸,钱花多了有人说闲话,陵工上多花几个不要紧。你何不来个移花接木之计?”

  载洵恍然大悟,満面笑容地向奕劻作了个揖:“庆叔,我服了你了!怪不得说姜是老的辣,果然不错!”

  于是两案并一案,不过一明一暗,明的是修崇陵,特派”载洵、溥伦、载泽、鹿传霖敬谨承修,并着庆亲王奕劻会同‮理办‬一切事宜。”

  这道上谕一下,邮传部尚书陈璧,心里很不是味道。最初勘察陵地,派的是溥伦跟他两人,如今承修陵工大臣,溥伦仍旧有份,而他却换了鹿传霖!分所应得的优差,无端落空,且不说实利被夺,面子上也不好看。

  因此,当陵工大臣奏请拨款一千二百万两兴修崇陵时,陈璧便在朝房中公然表示:“如果是我来主办,至多七百万银子,可以修得很好了!”

  这话传⼊载洵耳中,大为恼怒,而且也有些着急,因为移用陵工款项,兴修摄政王府的办法,是瞒着隆裕太后的。如今让陈璧这一说,万一隆裕太后查问,何以有这么大的虚帐,很可能会将实情抖露出来,事情就很⿇烦了。

  为此载洵与载泽秘密商议,不去陈璧,⿇烦多多,而陈璧与袁世凯颇为接近,因而亦跟奕劻接近。世续不可恃,张之洞意向不明,要在军机方面动手,一无把提,非另辟蹊径不可。

  于是载泽想到了小德张,托他在隆裕太后面前进谗,道是“泽公爷说:万岁爷苦了一辈子,到如今陈璧还要刻薄他。度支部倒是预备了大工的款子,只为有陈璧这句话,大家要避嫌疑,谁也不敢担责任。”

  载泽是隆裕太后嫡亲的妹夫,他的话一向受重视。而隆裕太后对于大行皇帝的夫妇之义,便是在他⾝上补报,有此先⼊之言,自然痛恨陈璧,曾跟摄政王提起:陈璧不是好人!

  风声所播,倒袁的活动颇有暗嘲汹涌之势。肃王善耆受康梁的利用,固然对袁常有攻击,而暗中倒袁最力的,却是陆军部尚书,一为夺兵权,二为⼊军机,所以设计了很毒辣的一着。

  其实为了设置噤卫军,摄政王载沣常常单独召见铁良。一次由北洋练兵谈到袁世凯的为人,铁良认为时机已经成,预先想好的一套话,可以造膝密陈了。

  “外面的舆论,多不以袁世凯为然。有个谣言很离奇,不知摄政王听到了没有?”

  “什么谣言?”载沣问道:“有关袁世凯的谣言,一向就很多。”

  “这个谣言是关于摄政王的!说摄政王之监国,袁世凯出了很大的力,又说摄政王跟袁世凯如何如何,铁良都不忍出口。”

  载沣然⾊变:“怎么会有这种谣言?”他问:“说我跟袁世凯怎么样?”

  “诸摄政王不必问…。”

  “不行!”载沣固执地:“我得问问清楚。”

  “说…,”铁良装作万般无奈地:“说袁世凯劝进,请摄政王改号为太上皇帝,训政至皇上成年,摄政王将来以內阁总理大臣一席,酬袁的拥立之功。”

  “是谁造的谣言!”载沣脸都气⽩了:“我得彻查。”

  “铁良在想,这个谣言,决不是袁世凯造的,不过好事之徒,以为以袁世凯在北洋深蒂固的势力,可以左右朝局,所以造这么一个荒诞不经的谣言,自诩消息灵通,说不定借此招摇,亦未可知。摄政王不妨暗中密查,不过,以铁良看,恐怕不会有结果。”

  “怎么呢?”

  “秘密流传之语,谁也不敢承认。譬如说摄政王要问到铁良,就不敢承认。何以呢?承认以后,倘或追问一句,你既然听得这个谣言,何以不早奏明?铁良无话可答,所以只有赖得⼲⼲净净最省事。”

  “照你所说,就让这种荒唐的谣言,到处去流传?”

  “这当然有办法。”

  “你倒说给我听听。”

  “铁良不能说!同朝为臣,若有人误会铁良中伤同官,这个名声,铁良担不起。”

  “不要紧,你说我听,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铁良踌躇了好一会,从赐坐的矮凳上站起来,请个安说:

  铁良实在不能说,请摄政王鉴谅。铁良在想,所谓‘空⽳来风’,如果用桑⽪纸把板壁上那个洞糊没了,风就钻不进来了吗?”

  载沣将他这个譬喻想了一会才明⽩,点点头说:“好!慢慢来,反正迟早把那个洞补起来。”

  为了清理财政章程,张之洞跟袁世凯的情绪都很坏。照度支部所拟的原案,各省设清理财政局,由藩司或新设的度支司为总办,部派监理官二员,监督清理,将预算决算分为三案,光绪三十三年底以前为旧案,宣统三年起为新案,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为现行案。新案、现行案照新章‮理办‬,张袁两人皆表同意,反对的是这么一个规定:“各省旧案历年来未经报部者,分年开列清单,并案销结。”

  这就是要算各省的老帐。张之洞在湖北二十年,用钱如泥沙,当时督抚中有“屠钱”之号,与岑舂煊的“屠官”并称。其中擅自截留,移挪公款,不知凡几,这个老帐算不得。

  至于袁世凯的老帐,如果要算,更是不得了!原来北洋的收支帐目,犹如以前户部“北档房”经营‮家国‬收支的帐目,无从清算,唯有深讳。早自李鸿章接任直督兼北洋大臣,设立淮军银钱收支所开始,便是一笔烂帐。据说李鸿章卸时,收支所积款数百万两之多,袁世凯接手以后,即利用这笔库存,结宮闱、朝贵、名士。又据说,接收天津时,洋人亦有上百万的公款移,亦为袁世凯挥霍净尽。杨士骧接袁世凯的手,部中有案的公款亏空到七八百万之多,无案的更不知凡几,如何能够清理?

  为此,张、袁均反对清理旧案,奕劻因为北洋的钱,他亦用了不少,当然站在袁世凯这面。载沣倒并无成见,只是载泽以此为要挟,如果不是这么办,眼前,他无法筹得一千二百万的陵工巨款,将来,他亦不能保证练噤卫军必有充⾜的粮饷。

  无可奈何之下,载沣只好命载泽跟军机大臣去商议。

  载泽是有所恃而来的,昂然直⼊,除了向奕劻作个揖以外,以镇国公的⾝分,⾼踞上座,开口便说:“清理财政,势在必行!各省的收支,如果仍旧跟以前一样,一笔糊涂帐,什么新政、立宪都是废话!”

  张之洞是见过恭忠亲王与醇贤亲王的,不折不扣的皇子,亦无此等倨傲的神⾊,当下正⾊问道:“泽公,本朝以武功定天下,乾隆十大武功,古之所无,当时军务的制度,泽公自然深知?”

  载泽何尝了解?亦不知张之洞问这话的用意何在?不由得加了几分小心:“朝章国故,当然是你们翰林出⾝的人,比谁都清楚。”他说。

  “是!”张之洞说道:“道光以前,凡有大征伐,天子告庙,命将出师,人马未动,粮草先行。雍乾年间,往往特派户部尚书‮理办‬粮台,一切军需皆发帑银备办。到了咸丰以后,情形不同了,将帅自己筹饷之外,还要报解京饷,是故穆宗即位,年号定为‘同治’,示天下以上下同心,共臻郅治。其时宮垂帘,贤王当国,特颁上谕,寄曾文正以腹心之任,总绾五省军务,朝廷不为遥制,督抚受此委任,才能放手办事。

  此为戡平大的关键所在。”

  载泽听出因由来了,很沉着地答说:“朝廷虽不为遥制,而督抚究不能不受节制。况且时世不同,如果有变,督抚当然可以权宜行事,变平息,办事怎么能不按规矩?”

  “难就难在这里了!有变,只求变平息,什么都可以将就,变一平,就要按规矩算老帐,那怎么行?所以,”张之洞略略提⾼了声音说:“洪杨既平,倭文瑞奏请,凡军兴以来军费,一律免办报销。这是老成谋国!倘非如此,势必四海动,不会有后来多少年安静的局面。”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载泽看着袁世凯说:“倭艮峰是读书讲道理的学家,我是实际办事的。”

  这话是对袁世凯的讽刺,也是挑拨,因为袁世凯说过:“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而张之洞自以为“八表经营”经天纬地之才,最恨人家说他是“书生”袁世凯觉得讽刺易忍,挑拨难容,载泽当着张之洞说这话,居心恶毒,不由得气往上冲,决定回敬他几句。

  “不错!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他脫口答说:“想庚子那年,衮衮诸公,随扈行在;庆王跟李爵相局处危城,跟洋人苦心周旋;张中堂跟刘忠诚合力维持长江上下游,力保东南;不才在山东,一方面力防拳匪,一面支应京畿。当此时也,夷情不测,时机瞬息万变,但求有人有钱可用,那里还顾得到先报部,就想报部,亦不知部在那里?如今要说清理旧案,不如先请摄政王宣旨,拿当时的督抚,统统解职听勘!”

  “这也怪了!”载泽沉下脸来说:“袁慰庭,你何必如此气急败坏?莫非你在北洋用了多少钱,朝廷问都问不得一声?”“是的,最好不问!”袁世凯冷冷地答说:“北洋的钱,泽公也用了的!”

  一句话将载泽堵得脸上青一阵、⽩一阵。载泽出洋考察,往来经过天津,袁世凯都送了丰厚的程仪,逢年过节的孝敬,亦都论千上万计。“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口软”载泽可也硬不起来了。

  “好了,好了,何必?”世续赶紧出来打圆场:“都是为公事,何须如此,请从长计议!”

  “哼!”载泽冷笑:“这个公事议不下去了!”说罢,起⾝就走,连奕劻都不理。

  “泽公,泽公!”世续追出去想劝,载泽大步往前,直到內右门口方始停步。

  “你告诉袁慰庭,”他咬牙切齿的说:“有他没有我!”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