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九四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九四章
    果然,鹿传霖跟清锐早就约好了,而且当面告知蒋式瑆,第二天一早在都察院会面,等他见了两官一下来,立即到汇丰‮行银‬查案。

  依旧是两轿一车,前后护拥,到了东民巷。少不得还要投帖,坐在轿子里的鹿传霖,在等着汇丰‮行银‬的洋人出,结果出来一个中年人,走到轿前随随便便问道:“两位大人,要见我们的洋管事希礼尔先生?”

  “对了!我跟清大人是奉旨来查案的。”

  “喔,请吧!”那中年人自我介绍:“我是这里的买办,姓杨。”

  于是两位一品大员在‮行银‬门前下了轿,被引⼊客室,已有一个洋人在等着,走上来伸手相握,然后摆一摆手,表示让坐。

  杨买办亦老实不客气,坐在宾主中间,介绍了双方的姓名,希礼尔问:“他们来做什么?”

  等杨买办将话翻译过去,鹿传霖答说:“我们奉到上谕,彻查庆亲王奕劻的存款。请你们把存户名册拿出来看看。”

  恰如那桐所料,希礼尔一口拒绝:“存户的名册,照定章不准公开的。”

  “不看名册亦不要紧。”鹿传霖很快的让步“只告诉我们,庆亲王在你们这里有多少存款?”

  “什么人在本行存款,照定章亦是不能宣布的。”

  这一下,鹿传霖有些生气了,但不敢发作“那么,”他问:“你们跟庆亲王有没有往来?”

  这一次希礼尔的回答很清楚:“本没有见过这位亲王。”话说不下去了,鹿传霖问清锐:“秋翁,你有话问没有?”

  “问也问不出什么来了。”

  “那么,蒋都老爷你呢?”

  “我奉旨跟两位大人一起来,上谕上并没有准我发问。”

  “你的意思是,你没有话说?”

  “是!”“好!那就走吧。”

  此一行也,比前一天扑个空还要没趣,只好回到都察院,商量复奏。

  “只有据实陈奏。”清锐答说:“洋人不讲理,上头也知道,不会怪咱们查得欠精细。”

  “据实陈奏!不错,据实陈奏。”鹿传霖说:“就请老兄这样主稿吧!”

  于是清锐找人拟了一个奏稿:“本月初二承准军机大臣到谕旨,御史蒋式瑆奏,官立‮行银‬请饬亲贵大臣⼊股,以资表率一折,据称汇丰‮行银‬庆亲王奕劻有存放私款等语,着派清锐、鹿传霖带同该御史,即⽇前往该‮行银‬确查具奏,钦此。遵即到署,传知御史蒋式瑆,一同前往汇丰‮行银‬,适值是⽇礼拜,该行无人。复于初三⽇再往,会晤该行管事洋人希礼尔及买办杨绍渥,先借考查‮行银‬章程为词,徐询汇兑、存款各事,迨问至‮国中‬官场有无向该行存款生息?彼答以‮行银‬向规,何人存款,不准告人。复以与庆亲王有无往来,彼答以庆亲王则未见过。询其帐目,则谓华洋字各一份,从不准以示人。诘之该御史所陈何据?则称得之传闻,言官例准风闻言事,是以不揣冒昧上陈。谨将确查情形,据实缮折复奏。”

  名为“确查”其实皆为片面之词,但“答以庆亲王则未见过”这句话,很有力量,暗含着人尚未见过,何来存款之意在內。折子上呈,折底早有巴结奕劻的人,抄送到府。奕劻一看,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只待王竹轩一到,便好提款,改存别家‮行银‬。

  蒋式瑆当然也知道了复奏的內容。冷笑着说:“这叫什么确查?完全是为庆王开脫。将来不出事则已,一出事看这两位大员,吃不了兜着走!”

  “何为出事?”有人问说。

  “将来查出来庆王确有汇丰存款,那该怎么说?如果此刻复奏上‘谨将确查情形’这一句,改为‘谨将未能确查各缘由,据实复奏。’庶几近之。照现在说法,将来查有存款实据,清、鹿两公不是欺罔,就是包庇,其罪不轻。”

  这些话传⼊奕劻耳中,暗暗心惊,因此等王竹轩一到,奕劻命载振告诉他,要做到两件事,一是提款,二是销帐,务必不露任何痕迹。

  王竹轩満口答应着去了,第二天回复:“洋人的意思,提款即不能销帐,销帐即不能提款。两者择一,特来请示。”

  “提款不销帐,这话说得通,销帐不提款,怎么行?帐都销了,存款在那里?”

  “喔,这是我没有说清楚。”王竹轩歉意地笑一笑“洋人的意思,尊款改个户名,仍旧存在汇丰,至少存三个月。至于‘庆记’的户名,‮险保‬销得一无痕迹。”

  “那行!你看改个什么户名呢?”

  “悉听尊意。”

  载振想了一下说:“用‘安记’好了。”

  “是!这手续我去办。”王竹轩说:“请振贝子把庆记的存折跟图章给我。”

  到得第二天,王竹轩送来一本“安记”的新存折,是二个月的定息存款,另外两枚图章,一枚“庆记”一枚是他代刻的“安记”

  一场风波,轻易渡过,存款分文无损,更觉痛快的是,批复清锐、鹿传霖复奏的上谕,斥责了蒋式瑆一顿,说“言官奏参事件,自应据实直陈,何得以毫无据之词,率臆陈奏,况情事重大,名节攸关,岂容任意污蔑?该御史着回原衙门行走,姑示薄惩。”

  蒋式瑆是由翰林院编修“开访”考选而得的御史。“回原衙门行走”即是仍回翰林院去当编修,实际上等于降调。在奕劻⽗子看,实在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因而很见王竹轩的情。

  王竹轩却是逊谢不遑,跟载振走得更近。这样过了两个月,忽然到庆王府辞行,说是调回‮海上‬了。谆谆相约,如果载振因公南下,务必到‮海上‬稍作盘桓,容他好好做个东道。处得好好地,忽然热辣辣地要分手,载振心里倒难过了两三天。

  及至存款三月期満,奕劻一天想到了,觉得还是提出来,放在手头为妙。于是派了一名亲信侍卫名叫哈石山的,持了存折图章去提款,结果空手而回,満脸沮丧。

  “怎么回事?”

  “款子叫人提走了。”

  奕劻大惊亦大惑“怎么会呢?”他说:“你别是走错了地方了吧?”

  “没错儿!不就挨着德国‮馆使‬的那家‮行银‬吗?”

  “嗯!他们怎么说?”

  “说存折已经挂失了,另外发了新折子。这个折子不作数。”

  “不作数?”载振大为困惑,那么图章呢?”

  “图章换过了。这个,也不管用了。”

  “谁换的?”

  “那,那,没有问。”

  “不用问,大爷!”有个很懂‮行银‬规矩的帐房揷嘴说道:

  “是受了骗了,是王竹轩⼲的好事。”

  照此帐房的推论,王竹轩要动手脚毫不费事,关键是将“庆记”的存折与图章了给人,也就等于将六十万两银子双手奉上,伏请笑纳。至于“安记”的存折与印鉴,最初是真的,但王竹轩既然存心不良,可以预先钤印在两份空⽩书表上,一份用来挂失,申请发给新折,一份申请更改印鉴。这一来,存在王府的存折及“安记”那枚印鉴,便成了废物了。

  怪不得王竹轩会调到‮海上‬,原是早就筹划好的步骤。怪来怪去只怪当初,一顿脾气发掉了六十万银子,只好认吃哑巴亏。

  但奕劻却没有他儿子看得开,又因为是哑巴亏,一口气闷在心里发怈不得,更觉难受。整天拉长了脸,什么⾼兴有趣的事,亦不能使他破颜一笑。

  心境与奕劻相反的是蒋式瑆,从王竹轩那里分到二十万银子,虽较原定各半之约,少了三分之一,亦已心満意⾜,半夜里从梦中都会笑醒。当然,有了钱不妨敞开来花,反正他发过财,排场远胜过“借京债”度⽇的,所以阔一点,也不容易看得出来。

  这是蒋式瑆自己的想法,别人看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新盖一座住宅,光是那一带⽔磨砖砌的围墙,气派即不下于王府。在京里当翰林,又是放了广东的考官,四川的学差,还能发财吗?在这个疑问之下一打听,奕劻⽗子大上其当的真相,以及蒋式瑆夫妇之间的诟谇,便都掀出来了。

  于是,有一天清晨,蒋家的下人,发现围墙下挤満了人,走去一看,⽔磨大砖上写着鲜红的十六个大字,是一副对仗工稳的对联:“辞却柏台,⾐无懈豸;安居华屋,家有牝。”也不知是用的什么特制的洋漆,怎么样擦洗亦无法消退。于是蒋式瑆的脸也拉长了。

  为了六十万银子损失,庆王府的门包又涨价了。而且,规矩更严,绝无通融,没有门包便不能进门。也有些不打听行情的老实人,看到庆王奕劻的煌煌手谕,⾼贴在壁,严噤收受门包,竟信以为真,以致枉劳脚步的。

  有个进京公⼲的河南学政林开谟,公毕回任,照例遍谒显要而辞行,最后只剩下奕劻一处,去了三次未见到,不免口发怨言。

  “京里各位大臣都见过了,只要见一见王爷,就可以动⾝了。那知道这么难见!”

  “要见也容易。”庆王府的门上微笑说道:“意思到了,自然就往里请了!”

  “意思到了?什么意思?”

  门上看他象是个书呆子,便老实说道:“我就说给林大人吧,得赏个门包。”

  “管家你看!”林开谟指着壁上的条谕:“王爷有话,我怎么敢?”

  “王爷的话,不能不这么说,林大人,你这个钱也不能省。”

  林开谟倒不想省这笔钱,无奈未曾预备。如果派人回客栈去取,未免耽搁工夫,因而不免踌躇。

  正当此时,一辆蓝呢后档车疾驰而至,车帷掀处,出来一个红顶狮补的徐世昌,一见林开谟便问:“老世叔还没有出京?”

  原来林开谟的⽗亲叫林天龄,同治初年的名翰林之一,曾⼊选在弘德殿行走,不过所教的是为穆宗伴读的恭忠亲王长子载澂。当时少年亲贵中,载澂的资质无双,而淘气亦算第一,戏侮师傅,无所不至,每每学林天龄那种大⾆头的福州官话,隔室相闻,可以真。林天龄情所不堪,坚决求去,老恭王为了表示歉意,设法放了他一个江南考官。有个门生镇江人,名叫支恒荣,后来点了翰林,是徐世昌会试的房师,所以徐世昌成了林天龄的小门生,算起辈分来,自然该叫林开谟为“世叔”

  “我来见王爷。”林开谟答说:“那知道王府还有…。”

  “我知道,我知道!”徐世昌不让他说下去“老世叔,你等一等。”

  等不多久,门上来说:“王爷请!”这自然是徐世昌一言之功,而门上的脸⾊不会好看,亦是可想而知的事。

  送走了徐世昌与林开谟,奕劻接见一个等候已久的访客。

  此人名叫周荣曜,⾝分相当奇特。

  周荣曜戴的是暗蓝顶子,官居四品,但他一直是个书办,粤海关管库的书办,手眼通天,发了几百万银子的大财。从李鸿章、谭钟麟到德寿,历任两广总督,大都对他另眼相看,但从上年夏天起,便遇到克星了。

  这个克星就是岑舂煊。他一到任,先参武官,后参文官。南澳镇总兵潘瀛、柳庆镇记名总兵唐生⽟⾰职充军,千总潘继周军前正法。文官之中,首当其冲的是,在广东有能员之称的南海知县裴景福,岑舂煊参他“声名‮藉狼‬,请⾰职看管”一面出奏,一面拘噤,出告示接受控诉。那知裴景福也很厉害,不知使了什么手腕,竟无人出面检举。于是裴景福自请罚锾助饷,岑舂煊无奈,只得照准。释出以后,裴景福走错了一步,私下逃到澳门。这一来反而授人以柄,岑舂煊几番涉,不得要领,一怒派兵舰到澳门,非提回裴景福不可。结果引渡回省,奉旨充军‮疆新‬。

  岑舂煊有参属员的瘾,三⽇一小参,五⽇一大参,最后参到了吴永头上。

  吴永是辛丑回銮那年,放的广东⾼廉道。岑舂煊到任,改调雷琼道,曾为韩愈、苏东坡谪居之地的海南岛,即为辖区。此一调在吴永已觉委屈,而岑舂煊意犹未⾜,一个折子参了十一个人,以吴永居首。

  照常理说,通折参劾,自然是列名越前,处分越重,从无例外之事,居然出现了例外!岑舂煊对吴永所拟的处分是“请开缺送部引见”而以下十名,重则查抄遣戍‮疆新‬,轻亦⾰职永不叙用。这样做法,看起来似乎不忘昔⽇香火之情,其实用心甚深。

  因为,岑舂煊知道吴永的帘眷未衰,如果处分拟得太重,慈禧太后会不⾼兴。如今与情节重大的劣员同列,且居首位,暗示吴永的官声,比应该抄家充军的人还要坏,而故意减轻处分,是仰体上意,曲为回护。倘或以下十名皆获严谴,则居首的吴永,又何能独轻?

  那知慈禧太后一看这个折子,颇不以为然,问军机应该如何处置?庆王不答,瞿鸿玑开口。

  他已很有意结纳岑舂煊,所以正⾊陈奏:“‮家国‬两百多年的制度,封疆大吏,参劾属员,没有不准的。这个折子当然照例‮理办‬。”

  “吴永这个人很有良心,想来他做官亦不会坏。这个折子,我看留中好了。”

  “岑舂煊所拟吴永的处分太轻,送部引见以后,皇太后如果要加恩,仍旧可以起用。”

  “这又何必多此一举?”

  “跟太后回奏,”瞿鸿玑说:“岑舂煊折子里面,还有好几个人,情节重大,似乎未便因为吴永一个人,把全折一起留中。”

  慈禧太后微感不悦“我只知吴永这个人很有良心,他做官一定错不了的,象吴永这样的人,岑舂煊都要参他,天下该参的官,可就多了。”她停了一下,右手微拍御案,加強了语气说:“岑舂煊向来喜参人,老实说,亦未必情真罪当。

  这个折子,我还是主张留中。”

  “岑舂煊实心任事,如今又在整饬吏治的时候,他的这个折子如果留中,会助长贪墨之吏的侥幸之心。而况,全折以吴永居首,想来其中必有不堪的情事,如果皇太后能面加训诫,亦是保全吴永之道。”

  瞿鸿玑自觉这话说得很冠冕,可以为岑舂煊争得个十⾜的面子。那知他对吴永的观感,恰与慈禧太后深印心版的记忆相反,谁说吴永不好,在慈禧太后便不以为然。持之愈力,恶之愈甚,终于得老太后然变⾊!

  “难道岑舂煊说坏的人,就定准是坏的?我知道岑舂煊的话,不十分可靠,我知道吴永一定不会坏的!由此推想,别的人亦未见得准坏!”她连连击案“留中!决计留中!我是留中定了!”

  这模样竟是与瞿鸿玑呕气。不但庆王奕劻,面如土⾊,连重听的王文韶与鹿传霖亦觉胆战心惊。瞿鸿玑碰了这么一个自⼊军机以来从未有过的大钉子,那张清癯的脸,自是更显得苍⽩。

  退值回府,瞿鸿玑少不得将廷争经过,驰函广州。岑舂煊自然觉得无趣,不过倒是学了个乖,知道以后要参人,必当细叙劣迹。参吴永是弄巧成拙了,倘或胪列罪过,慈禧太后即便有心庇护,至少要经过派员彻查这套遮人耳目的手续,不至于全折留中,便宜了另外那十个人。

  另外的那十个人之中,就有周荣曜在內。侥幸逃过这一关,依旧惊出一⾝冷汗,他知道岑舂煊始终放不过他,迟早还会动手,趁这前折未准,后折未上之间,若不早自为计,祸至无⽇。

  因此,他不动声⾊地在暗中作了打算。第一步是派人到京加捐一个四品衔;第二步找內务府的门路,结纳了李莲英;

  第三步才是亲自进京活动。

  人还未到,已有八十万银子汇到京里,但这样的阔客,却住在东河沿的一家普通客栈中。⾐饰朴实无华,尽量避免招摇,而出手惊人,庆王府的门包送了五百两,比他人多七倍之多。因此,颇有人替他在奕劻面前说好话,而奕劻亦就不以等闲视之了。

  及至一见了面,奕劻不免诧异,亦有些失望,实在看不出周荣曜有何长处?加以语言隔阂,更觉话不投机,所以椅子尚未坐热,主人就端茶送客了。

  这个官场中的规矩,周荣曜是懂的,急忙站起⾝来,从袖子里掏出一个红封袋,双手捧上,说一句:“王爷备赏。”

  奕劻不接,只说:“千万不可以,千万不可以!”

  周荣曜是经过指点的,知道这句话在奕劻有时候一天要说上好几遍,正如王府的门上所言:“王爷的话不能不这么说”自己的“钱可也不能省”便将红封袋放在桌上,行礼辞出。奕劻送了几步,等周荣曜谦请“留步”时,哈哈回⾝便走,顺手捡起红封袋,用两指拈出银票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竟是四万两的一张特大红包!

  于是他对周荣曜的观感复又一变,当然也会想到,出手如此,必有所。正好那桐来访,顺便就提到此人。

  “粤海关有个姓周的,你见过没有?”

  “见过。”那桐答说:“人不坏。”

  “他进京来想⼲什么?”

  周荣曜进献的数目,那桐是知道的,他也很得了些好处,自然要尽些心力。“周荣曜出⾝虽不⾼,人很能⼲,精通洋务,善于应酬。如果派到那一国去办涉,倒是一把好手。”

  “他是想当公使?”

  “派到小国,似乎不碍。”

  奕劻想了一下,点点头说:“这要等机会。你既然跟他认识,必有见面的机会,托你带句话给他,我会替他留意。”

  “是!”那桐略停一下说:“他也跟我说过,倘蒙王爷栽培,另外还有孝敬。”

  奕劻又想了一会儿“事情很难,再说吧!”他又问:“你是从署里来?有什么消息?”

  这所谓‘署里”是指外务部。瞿鸿玑虽以会办大臣兼尚书,但在军机处的时候多,反倒是不兼尚书的会办大臣那桐,每天到部,对于⽇俄的战况,比较清楚,而且经常跟⽇本公使內田康哉见面。这时候奕劻问起,随即答说:“正要跟王爷来请示,內田来说,⽇本决定设立満洲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叫大山岩,总参谋长叫儿⽟源太郞。另外在大本营还有个参谋总长,是山县有朋。內田说,⽇本对战事很有把握,而况对俄开战,是为‮国中‬争回东三省。‮国中‬不应袖手旁观…。”

  “这话就不对了!”奕劻打断他的话说:“第一、中俄订有密约,照万国公法,应该出兵帮俄国,如今以辽河为界守中立,无形中等于帮了⽇本。第二、慰庭不已派了他的顾问坂西,化装‮国中‬人,经常出关到⽇军营地去联络,试问,还要怎么样帮⽇本?”

  “我也这么跟內田说。內田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看看中俄密约;第二、想请‮国中‬准他们在关外招红胡子,替他们打俄国。”

  “第二点不行,那会招是非。第一点,不妨准他,不过也得先奏明了。”

  “是的。”那桐略停一下又说:“招红胡子的事,內田跟我说,他跟慰庭接过头了,慰庭答应暗中帮他的忙。”

  奕劻立即接口:“既然慰庭已许了他,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怕俄国‮议抗‬,不妨给⽇本去一通照会,要他制止,这不就在表面代得过了?”

  “好!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

  ⽇军招抚红胡子的计划,其实早就在袁世凯的支持之下,成为事实。

  早在四月间,坂西就在朝密招红胡子冯麟阁、金寿山、杜立山所部,编成“正义军”三营。袁世凯一面电告外务部,一面却命驻守辽西维持中立的冯⽟昆秘密支援,所以“正义军”的⾝分很微妙,既是⽇军的傭兵,又是官军的旁支。

  其实⽇本从朝鲜义州渡鸭绿江,经安东进⼊奉天的陆军,已有十个师团之多,番号是第一、二、三、四、八、九、十、十一、十二,以及近卫师团,陆续编为四个军,首先编成的是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分布在九连城、凤凰城一带。

  第二军由陆军大将奥保巩率领,在旅顺东北的不冻港貔子窝登陆,分兵两路,一路向西占领普兰店,拒辽的俄军南下,一路直趋西南的金州,意在绝旅顺、大连的后路。

  第三军司令官名叫乃木希典,专攻旅顺。别遣陆军中将野津道贯,自大东沟以西,哨子河口的孤山登陆,沿大路北进,克岫岩,与第一军合力攻占海城东南的析木城。而奥保巩以第一师团守金州,亲师第二、四两师团沿南満铁路逆击,进熊岳、破盖平,复败俄军于大石桥,于是营口、牛庄亦不复能守。整个辽东半岛,大致都归于⽇军的掌握了。

  设立満洲总司令部即在此时,由儿⽟策划,以第一军为右翼,出辽东北;第四军为左翼,西辽西北;而第二军为正面,三路齐进,攻占辽,⽇本兵死了一万七千多。

  不过,这个胜仗不全是⽇本人自己的功劳“正义军”亦颇有牵制之功。不过,俄军虽败,实力未损,俄国的远东军司令官克鲁巴特金,估量辽难守,一面抵御,一面全师而退,此时重新部署,以三个军团反攻辽,一个军团出辽东南,一个军团为预备队。其中出辽东南这一着最狠,企图是在绝⽇军的归路,包围聚歼。

  这一来,⽇军自非出尽全力不可。因此,坂西跟袁世凯商量,要求格外支援。袁世凯便派了直隶督练公所的参谋处总办段芝责,随同坂西,到辽相机处理,同时冯⽟昆亦奉到密令,要在暗中尽可能援助⽇军。

  到得辽,商定派遣冯⽟昆属下的队官,为⽇军充当间谍,哨探军情,⼊选有孟恩远、王怀庆、刘梦兰等等,约莫十来个人,虽都行伍出⾝,但受过新法军事训练,要他们去看俄军马、步、炮、工各营的情况,不致茫无所识。只是,笔下却没有一个人拿得起来的,刺探有所得,不能写报告回来,于事何补?

  正好段芝贵的⽗亲,巡抚营统带段有恒,从沈以西的新民,到辽来看因公出关的儿子,知道了这一层难处,便向段芝贵说:“我带的一个马弁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秀才出⾝。他于这个差使倒合适。”

  原来这吴佩孚字子⽟,山东蓬莱人。家贫有大志,十四岁那年,投⼊登州府⽔师营,充当学兵,课勤务之暇,用功苦读,居然在光绪二十二年,应登州府院试,以第二十七名进学,便是“宰相苗”的秀才了。

  不想第二年在家闯祸,得罪了当地巨绅,不但被⾰了秀才,还被通缉。迫不得已,航海到天津,投效聂士成武卫前军,因为体质太弱,只补上一个杂役的名字。不久,庚子起,聂士成殉国,武卫全军溃散,吴佩孚辗转到了开平,考⼊武备学堂,其后武备学堂迁至保定,吴佩孚自觉年将而立,还受年纪与自己相仿,甚至比还来的小的教官呵斥,情所难堪。

  因而,吴佩孚辗转投⼊段有恒部下,充当一名马弁。段有恒亦每以能有一名如斯养卒的秀才供驱遣为得意之事,兼以吴佩孚通文墨,到那里都方便,所以出⼊相随,渐成亲信。

  有此一段渊源,自堪信任,段芝贵亦乐得仰承亲心,加以提拔,派在参谋处差遣,月支薪⽔五十大洋。

  于是吴佩孚偕同孟恩达等人,或者肩挑担子,扮成小贩,或者牵猴携羊,装成变把戏的,分头接近俄军的营区,阵地,打探动静。

  不久,书面报告源源而至。众人出力,一人执笔,负责这部分联络工作的⽇本満洲军总司令部的参谋福岛,以及坂西,只知道吴佩孚一个人的名字,看他报告详尽间或附以地图,亦颇得要领,决定要提拔此人了。

  段芝贵从辽回到天津,第一件事,当然是去见袁世凯,报告此行经过。

  李鸿章的北洋大臣行辕,已毁于庚子之,新址本来准备作为皇帝阅兵的行宮,戊戌政变,阅兵之礼不举,袁世凯估计皇帝亦永不会再到天津,因而奏请改为北洋大臣行辕。东面余屋,作为督练公所,将星云集,但没有几个人能见到袁世凯,即使是段芝贵,亦必得先经通报准许,方能进⼊袁世凯的签押房。

  西面一带房屋,饶有花木之胜,是幕府所在,盛况已与李鸿章开府时不远,候补道有陈昭常、蔡汇沧、阮忠枢,都是两榜出⾝。翰林则除了北洋旧人于式枚以外,还有傅增湘、严修,此外还有好些“钦赐进士出⾝”的‮生学‬,总计二十多人,济济一堂,是袁世凯最阔的一堂“摆设”

  至于袁世凯最信任的一位幕宾,行辈最低,是个苏州人,名叫张一麟,是上年癸卯经济特科一等第二名出⾝,发往直隶,以知县补用,为袁世凯罗致⼊幕,月送束修六十两银子。

  幕府的⾝分,向例与东道主相等,所以北洋的幕府,往往连司道都不放在眼里,到处有人逢,肥马轻裘,轻易可致,很少有人着重那戋戋鹤俸。唯有张一麟不同,每天将自己分內之事做完,关在书房里用功,看的书不拘一格,大致以实用为主。好几个月的工夫,没有私下见过袁世凯一次,更不要说有所⼲求,因而提起北洋的“张师爷”来,都有肃然起敬之⾊。渐渐地袁世凯也发觉了,信任有加,举办新政的许多章程条款,以及奏折,大都托付了张一麟。

  这天段芝贵⼊谒,袁世凯本已吩咐“请进来”!但以张一麟恰好应邀而至,便又关照且慢,待与张一麟谈完了再说。

  “仲仁,”袁世凯唤着他的别号说:“今天有件事奉托。我知道你很忙,应酬笔墨,不该再劳你的神,想想还是拜托大笔为妙。”

  “是的。”张一麟问道:“不知道是何应酬笔墨。”

  “张香帅七十整寿,该送寿屏,想托你做一篇‘四六’。”

  张一麟面有难⾊。象袁世凯与张之洞的⾝分,这篇寿屏该写成十六幅,两三千字的“四六”那怕獭祭成章,也得好几天工夫。在他来说,菗出一整天的闲暇都难,何况好几天。

  “仲仁,你勉为其难吧!”

  听得府主这么说,张一麟只好答一声:“我勉力而赴就是。”

  “拜托,拜托!”袁世凯说:“脫稿以后,亦不必送我看了,看了我亦不懂。请你直接给张逊之去写吧!”

  张逊之是直隶官报局的总办,素有善书之名,张一麟点点头说:“是的!”说完略等一下,如果袁世凯没有话,便待告辞。

  “仲仁,请你再坐一坐,有件事顺便料理一下。”说着,袁世凯向听差吩咐:“请何总办。”

  这何总办是督练公所教练处的总办何宗莲,字舂江,山东平县人,天津武备学堂的⾼材生,但到差不久,跟张一麟两不相识。只是何宗莲觉得能在总督的签押房中,安坐自如,来头一定不小,所以向袁世凯行完礼后,亦向张一麟点一点头,表示敬意。

  “这步兵典,你怎么说?”袁世凯一面问,一面从案头取过厚厚的一部稿本,里面夹着许多参差不齐的签条。

  “回大帅的话,这部典,由⽇文译过来以后,经过仔细推敲,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原签有点吹⽑求疵,只好逐条驳回。”

  “你们武夫,懂什么文墨!”袁世凯沉下脸来说:“你们知道原签的人是谁?就是这位张仲仁先生!”

  何宗莲大窘,急忙转⾝拱手,连声喊道:“老夫子,老夫子!”歉疚之情,溢于言表。

  “不敢,不敢!”张一麟亦起⾝还礼“这部稿子,是大帅代,我不能不办。不过虽有改正,无非文字上的润饰,于原义并无出⼊。我不敢強不知以为知。”

  “你听见没有?张先生经济特科一等第二名,文字一道,难道你们还不服?”袁世凯毫不客气地开了教训:“越是肚子里有墨⽔,人越谦虚,唯有半瓶醋,才会晃。你把稿本拿回去,仔细再看,好好向张先生请教。”

  “是!是!”何宗莲双手将稿子接过来“叭嗒”一声,碰响了⽪靴跟,接着转⾝问张一麟:“不知道老夫子什么时候有空?”

  “那就难说。不过,我不大出门,你随时请过来,我们谈谈。”

  “是!我下午去拜访老夫子。”

  “好,我候驾。”

  于是何宗莲又转⾝问:“大帅还有什么吩咐?”

  “我想,新军应该举行一次大,你倒不妨先筹划起来看。”

  “是!”停了一会,袁世凯不再有话,何宗莲便捧着步兵典的手稿退了出去。张一麟等他背影消失,向袁世凯劝说:“大帅的词⾊似乎太严厉了。”

  “没有法子!对此辈不能假以词⾊。尤其不能让武的庒倒文的。否则,必有自贻伊戚的一天。”

  “武的不能庒倒文的”这句话给张一麟的启发很深,觉得袁世凯能有今天,也许就得力于这一点。

  对于⽇俄两国在东三省的战况,袁世凯问得很详细,当然最关心的是战局的结果,究竟是⽇本胜,还是俄国占上风,或者不胜不败,归结于和局。

  “陆军方面,大致⽇本胜的把握。”段芝贵说:“俄军反攻辽,死了四万人,损失很重。不过,⽇军亦是筋疲力竭了。如今两军隔一条浑河在休息,大局要看旅顺的俄军支持得住支持不住。”

  “照你看呢?”

  “很难说。旅顺的防御工事太好了,地险而兵精,⽇本第三军已经发动过三次总攻击,敢死队一波接一波,乃木希典的儿子在里面,可是徒劳无功。”

  “喔,”袁世凯很注意地问:“乃木的儿子亦是敢死队?”

  “是的。”

  “结果呢?”

  “当然阵亡了。”

  袁世凯点点头,脸⾊沉毅“照我看,乃木一定可以攻下旅顺。”他问:“如今⽇军距旅顺多远?”

  “最接近旅顺的一个阵地,五、六里,现在正在攻老虎沟。

  照⽇本人说,如果能把老虎沟攻下来,形势就会改变。”

  听得这话,袁世凯起⾝去看悬在壁上的“旅顺要塞兵要图”找到了老虎沟,看到下注“二○三⾼地”的字样,方始明⽩。

  “是了!⽇军吃在仰攻,‘顶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若能占领二○三⾼地,对港湾成鸟瞰之势,俄军残余的军舰,就什么作用都没有了。”袁世凯停了一下问:“我们能不能帮他什么忙?”

  “打旅顺,帮不上忙。”

  “陆军方面呢?”

  “也要看机会。反正攻沈,总有可以帮他们的地方。”

  袁世凯点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凝神望着东三省的地图,好一会始开口:“我当初不主张中立,应该帮⽇本打俄国,如果听了我的话,现在情形就大不同了。”

  “请…。”段芝贵说:“请大帅教导。”

  “这跟赌钱一样,⽇本做庄家,我们搭多少股子在里头,现在就可以计算如何分红了。如今我们帮⽇本,好比赌场里的混混,看庄家手风顺,在旁边打打扇,递递⽑巾把子,说两句凑趣的话。等庄家站起⾝来,随便抓一把钱给你吃红,还得跟他道声谢。若是合伙做庄家,当然坐下来细算赢帐,这情形大不同了。”

  “是!听大帅的譬喻,完全明⽩了。”段芝贵又说:“前一阵,不是张香帅有个折子,主张西联英、东联⽇,似乎可以补救。”

  “太晚了!没有用处。”袁世凯说:“只望⽇本打败了俄国,能把东三省还给‮国中‬,已是上上大吉。”

  听得这话,段芝贵踏上两步,低声问道:“听说东三省要设总督,而且已经內定了,大帅,可有这话?”

  袁世凯知道有此一说,湖南巡抚赵尔巽內召,即为未来东三省总督的人选。这是瞿鸿玑的打算,因为他们同治十年辛未一榜,没有什么象样的人材,而下一科甲戌却颇有几位出⾊的人物,已死的如赵舒翘,现存的如吏部尚书张百熙、云南巡抚林绍年、四川总督锡良、兵部侍郞胡襢芬等人,都各有表现。

  汉军正蓝旗人的赵尔巽亦是其中之一,在湖南的政声还不错,所以瞿鸿玑想拉他一把。內召以后,先派署户部尚书,一切筹议东三省设总督之事,常派赵尔巽参与,为他未来的出处作张本。

  这些情形,袁世凯觉得不必告诉段芝贵,只问一句:“你是听谁说的?”

  “在东三省听旗人谈起。”段芝贵说:“倘若真有这话,大帅倒不可不稍稍留意。”

  “喔!”袁世凯抬眼望着,等他说下去。

  “东三省地大物博,富庶得很,我这趟去了才知道。如果总督、巡抚是自己人,将来筹饷就方便得多了。”

  听得这话,袁世凯波澜大起,但表面上不现声⾊“我知道了。”他用告诫的语气说:“这话,你不必跟人去谈!事情还早得很,不必急!”

  意思是说,缓缓图之。段芝贵心里也起了一个念头,一时还无法分辨,自己这个念头,到底是不是妄想?只很‮奋兴‬的答说:“是,是!我知道事情的轻重。”

  慈禧太后的七十万寿,静悄悄地过去了。五十中法之战,六十中⽇之战,两番盛大筹办的庆典,临事而废,満以为七十岁可以好好热闹一下,谁知道又有⽇俄之战!幸而战事发生的早,四月里就下了上谕,停止庆祝,倘或一切都预备好了,突传警信,那就更扫兴了。

  “大概我这一辈子就不用想过整生⽇了!”慈禧太后向荣寿公主说:“天下也真有那么巧的事。”

  “这大概是老天爷特意的安排,把这一份热闹留着到八十万寿再补。”

  “八十?”慈禧太后有些伤感“就活到那个岁数,眼花了,牙齿也掉了,说话颠三倒四的,做人也没有什么滋味。”

  “老佛爷一点都不显老!倒是…。”荣寿公主突然住口,本想拿皇帝来相比,话到口边才发觉不妥,把它硬截住了。

  这一说勾起了慈禧太后的心事。从回銮途中,在开封逐“大阿哥”傅儁出宮那时候起,她就在考虑储位的归属。到得载沣做了荣禄的女婿,算是有了指望,但成婚已经两年,竟无喜信岂不叫人着急?”

  这样想着,不由得问了出来:“载沣的媳妇,不是有病吧?

  荣寿公主对此突如其来的一问,无从作答,想一想只能率直回对:“没有听说。”

  “怎么到现在都一点儿没有消息,该找个好妇科大夫给她看一看。”

  原来是关切醇王福晋何以至今不孕?荣寿公主随即答说:“奴才也问过她,她说算命的看相都说她的子嗣得很晚。”

  “晚到什么时候呢?”

  荣寿公主体会得出她的心境,盼望载沣得子之心,较寻常人家老太太抱孙之心,不知殷切多少倍。便安慰她说:“决不会太晚。少年夫妇,⾝子亦都很好,不应该没有喜信。”

  “就是这话喽!”慈禧太后说:“我想总有道理在內,应该多找几个大夫看看。”

  “是!奴才传旨给她。”荣寿公主想了一下,不经意的说:“皇上近来的精神,似乎又不如前了。李德立的本事有限,服他的方子,好象全无用处。”

  “你的意思说,也应该在外面找大夫?”

  荣寿公主不作正面回答,只说:“要有薛福辰那样的人就好了。”

  薛福辰当年曾为慈禧太后治愈骨蒸重症,他本来是直隶的候补道,出于李鸿章的专折保荐,慈禧太后迟疑地说:“如果降旨命各省保荐名医,外头又不知道会造什么谣言?”“是!”荣寿公主看她意思并不反对宮外召医,便即说道:

  “老佛书何妨问一问军机?”

  “嗯!”慈禧太后点点头“我知道了。”

  过了几天,慈禧太后在单独召见奕劻时,忽然想到此事,提了起来,奕劻回奏:“奴才前年的一场病很重,是袁世凯荐了一个西医来看好的。”

  “喔!”慈禧太后问道:“此人叫什么名字,如今在那儿?”

  “这个西医叫屈永秋,广东人,天津医学馆出⾝,医道很好。不过,西医用的药,跟中医不同。”奕劻答说:“这屈永秋现在是袁世凯那里的医官。”

  “中西医药是一样的,只要治得好病,就是好医生。你告诉袁世凯,让那姓屈的,来替皇上看。”

  奕劻不敢怠慢,当天就用电报亲自告知袁世凯。语焉不详,只说赶快派屈永秋进京,为皇帝诊脉。等袁世凯问他,如何?奕劻却又答说,只是精神委靡,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病象。

  这就奇怪了!袁世凯猜疑満腹,不知奕劻为何有此突兀的通知?皇帝既然没有明显的病象,何以突然召医,而召的是西医?心想得找个人来参赞一下才好。

  北洋幕府中,人才济济,各有所长,但象这类事故,需找工于心计的人来研究。想一想,有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杨士琦,字杏城,是杨士骧的胞弟,也是袁世凯未来的儿女亲家,现任商部左丞,派在‮海上‬管理电报局。因公北上,在天津小作勾留,此人素有智囊之称,正宜请教。

  听罢缘由,杨士琦开口说道:“四哥,你听说过没有,荐医有三不荐?”

  “没有听说过。”

  谁也没有听说过,是杨士琦临时杜撰的。他一面想,一面说:“医生不好不荐;情不够不荐;病人无⾜轻重不荐。”

  袁世凯想了一下问道:“前面的两不荐,都容易明⽩,何以谓之病人无⾜轻重不荐?”

  “病人无⾜轻重,死也好,活也好,没有人关心,荐了医生去,未见得受重视,却又何苦来哉?再说,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唯有病家重视病人,料量医药,才会十分经心,倘是无⾜轻重的病人,煮药调护,漫不经心,虽有名医,何能奏功?”

  “啊!啊!杏城,你看得真透彻!”

  “四哥,”杨士琦放低了声音说:“上次南郊大典,我有执事,在天坛站班,皇上步行上坛,我看得清清楚楚,连靴子都是破的。这倒想,开出方子来,如有贵重药在里面,谁能担保御药房一定会按方子照抓不误?”

  “这很难说。”

  “那就是了!虽说西药和中药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动了手脚,不按方子配,屈永秋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那还用说?”袁世凯皱眉了“看来以回谢为妙。”

  “是的。”杨士琦又说:“这件事千万做不得!医而有功,老太后未见得⾼兴,医而无功,甚至出了‘大事’,四哥你跳到⻩河都洗不清了!”

  听得最后这一句,袁世凯憬然而悟,悚然而惊!有戊戌告密这一段不易磨灭的往事在,谁都知道他是皇帝的不忠之臣,如果皇帝因为经屈永秋的诊治而病起变化,以至大渐,大家都会疑心他有弑君的逆行。真是跳到⻩河都洗不清的嫌疑。

  “⾼明之至!”袁世凯的主意打定了,不过要推掉这件事,亦不是一句话的事。“杏城,”他说“庆王是奉懿旨办,不管其中是何作用,我总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推辞。请你再替我想想,应该怎么说?”

  “不能说屈永秋的医道,并不如外间所传,这成了砸他的招牌。不如屈永秋自己也病了。”

  “好!就这么办!”

  于是,袁世凯将屈永秋找了来,亲自将这件事告诉他,问他的意见如何?

  屈永秋倒是跃跃试,口中答说:“请大帅吩咐。”而脸上却有掩不住的‮奋兴‬。

  “这原是件好事。以你的医道,着手成舂,不但名利双收,而且各国‮馆使‬,都很注意皇上的病势。所以,你如果医好皇上的病,一定还会名扬‮际国‬,连带我的面子也很光彩。可是,我把你当做自己人,有句逆耳的忠言,不知你爱听不爱听?”

  “大帅言重了!”屈永秋脸上的‮奋兴‬,一扫无余。

  “宮中的事情很难办,尤其是牵涉到皇上,更是吃力不讨好。你的医道⾼明,不错。可是,西医的规矩,太监不懂,臂如按时量体温,只怕他们连体温表上的度数都看不懂。”袁世凯突然问道:“庭桂,你知道宮里喝香槟怎么个喝法?”

  “庭桂”是屈永秋的别号,他摇‮头摇‬说:“不知道怎么喝法,想来总是用冰镇过了再喝。”

  “那有这么讲究,”袁世凯说:“是太监不知道该这么讲究!宮里所有的香槟,都是由太监事先用锥子在软木塞上钻了洞的。”

  “那不是怈了气吗?”

  “就有那种怈气的事。为的是香槟一开塞子,有很大的声响,泡沫涌,搞得一塌糊涂,在御前失仪,是很重的罪名。太监为了自己保平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你不能随时守在御前看护,试问,你怎么医得好皇上的病?”

  “是,是!”屈永秋如释重负似地“幸亏大帅教导,这个差使不能当!”

  “是上头代,我也不能教你不当这个差使。”袁世凯略作沉昑“庭桂,只有一个法子,你才可以不当这个差使,从今天起,你就装病请假。装要装得象,少出门,更不能跟人去谈这件事。”

  屈永秋自然如言遵办。袁世凯便先用电报回复奕劻,说屈永秋告了病假,力疾从公,自是分所当为,但本人有病,精力不济“请脉”或恐不准,所以再三恳辞。此外,又示意奕劻,他想到京里面谈一切,请奕劻找个理由,能让他到京里去一趟。

  这个理由不难找,以练兵处筹划改编各省防军,以及其他军制的厘订,必须召袁世凯面商为名,很容易地就让袁世凯进了京城。

  一到京,宮门请安,本来是奉行故事,递一个请安折子,便可自行其便,那知非常意外,竟然传旨,即时召见。

  这一下,袁世凯有点抓瞎了。第一是穿的行装,除非巡幸在外,不能以行装陛见,临时找一套合于他五短矮胖⾝材的补褂,相当费事。这犹在其次,最令人惴惴不安的是,不知慈禧太后何以破例召见?想来必是有特别缘故,而此特别缘故是什么,茫无所知。

  因此,在养心殿进见时,袁世凯格外加了几分小心,进殿行完了礼,慈禧太后照例闲闲问起,气候是否正常、民情可还安谧,以及有些什么好官之类有关吏治的话。然后话锋一转,很自然地谈到正题。

  “你跟张謇很,是不是?”

  袁世凯不知慈禧太后何以忽然提到此人?便很谨慎地答说:“臣前在吴长庆营里,张謇是吴长庆的文案,臣因为他文字很好,常向他请教。从光绪十二三年以后,臣跟他就很少往来了。”

  “是很少见面呢?还是很少书信往来?”

  问到这一句,袁世凯知道事出有因,略想一想答说:“臣公务较繁,很少给他写信,张謇一年总有两三次给臣来信。”

  “倒是说些什么呀?”

  “张謇在南通州开垦办实业,有时要臣帮忙。臣以为张謇办的事业,于国计民生,都有裨益,所以量力而为。”袁世凯加重了语气说:“至于跟国计民生无关,‮人私‬请托的事,臣不敢徇私,总是婉言回绝的。”

  “最近呢?”慈禧太后问说:“有信给你吗?”

  最近没有,六月间有一封。袁世凯想到张謇的那封信,心中一动,知道慈禧太后注意的就是这件事,决不隐瞒。于是据实答说:“张謇夏天有一封信给臣,是谈什么立宪,臣一直没有复他。”

  “喔!”慈禧太后终于问出来了“那封信怎么说?”

  那封信的內容,袁世凯记得很清楚,说是“公今揽天下重兵,肩天下重任矣!宜与‮家国‬有死生休戚之谊,顾已知‮家国‬之危,非夫甲午、庚子所得比方乎?不变政体,枝枝节节之补救无益也!不及此,⽇俄全局未定之先,求变政体而为揖让救焚之迂图,无及也。”又说:“⽇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又说:“⽇本伊藤板垣诸人,共成宪法,巍然成专主庇民之大绩,特命好耳!论公之才,岂必在彼诸人之下,即下走自问,亦必不在诸人下也!”

  凡此议论,何可直奏?袁世凯忖度这封锁在自己签押房里‮险保‬箱中的密件,决无怈漏的可能。因而决定瞒一半,说一半。

  可说的是,张謇主张立宪,而且颇有志用事,要隐瞒的是张謇对他的期望,以及批评专制的不是。主意打定了,措词却还待斟酌。

  转念又想,不管怎么说,都非慈禧太后所乐闻,倒不如一言表过,因而出以轻蔑的语气答说:“无非书生之见而已。”

  果然,慈禧太后不再问了,换个人谈谈:“据说张之洞、魏光焘也赞成立宪。你听说了没有?”

  听得这话,袁世凯突然省悟,此一刻正是可以有所表⽩的好机会。“我也听说了。”他毫不含糊地回答“督臣张之洞、魏光焘打算合词奏请立宪,因为臣忝居畿辅,想邀臣会衔出奏。托人来说,臣已经回绝他了!”

  其实这正就是与袁世凯二十年不通音问的张謇,突然致书期许的原因,而张謇亦非真的以⽇本明治维新以后,促成立宪的名人相期,只是张之洞鉴于当年东南互保的往事,认为对朝廷献议大兴⾰,非有权势的督抚联合一致不可,所以极力敦促张謇作此表示。

  当然,这样答奏是一定会获得嘉许的,慈禧太后和颜悦⾊地问:“袁世凯,我知道你心地很明⽩,照你看,咱们‮国中‬能不能立宪呢?”

  “不能!”袁世凯简截了当地答。

  “为什么呢?倒说个道理我听。”

  “‮国中‬的百姓,民智未开,程度幼稚,是故圣经贤传上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专制统治,反而容易就范,立宪之后,权在‮民人‬,恐怕画虎不成,会发生种种流弊。”

  他这面说,慈禧太后那面不断点头,话锋很快地一转,问起⽇俄战争。

  “袁世凯,你向来会练兵,会带兵,你看⽇本跟俄国这个仗,会打到什么时候才能完?”

  “俄国的败象已成,沈一仗,俄国败得很惨,旅顺已经让⽇本沉了几艘兵舰在港口封锁住了。⽇本的第三军由金州往南打,离旅顺只有几里路。臣听说旅顺的俄国司令官,在夏天就要投降,他部下的将校不答应,所以又拖了下来。”

  “照你这么说,战争很快就可以有结果了?”

  “是!”袁世凯紧接着说:“就怕俄国皇帝不服输。臣有谍报,俄国在波罗的海的舰队,已经往东调过来了。只怕还要狠狠打一仗。”

  “他们在海面上发狠,倒还罢了,陆军在咱们‮国中‬的地盘上,大打特打,真正是‘城门失火,残及池鱼’,想想都窝囊。”“皇太后、皇上明鉴!”袁世凯说:“关外百姓虽吃了苦,换来的好处也很大,将来俄国打败,自然不退兵也得退了,这于‮国中‬的益处极大。”

  “你看,”慈禧太后很关心地“会不会前门拒狼,后门进虎,俄国人去了,⽇本人又霸占咱们的地方?”

  “皇太后的睿虑极是!臣就为了怕⽇本人将来霸占不走,所以下了功夫,暗中帮⽇本人的忙。如今放情给他,也就是拿面子拘住他们,将来教他说不出蛮不讲理的话。”

  “嗯,嗯!这是不错的!不过,你也得顾到咱们中立的⾝分,别惹火烧⾝。”

  “是!”袁世凯答说:“此所以自己发愤图強最要紧!唯有自己的兵力够,能守得辽西,不但俄国人不敢过来,⽇本人也不敢小看‮国中‬。”

  “嗯,嗯!”慈禧太后深深点头“新建陆军,已经有三镇了,还够用不?”

  “以‮国中‬幅员之大,三镇兵守北方都不够。”袁世凯说:

  “臣打算再编一镇。”

  “那就是第四镇?”

  “番号还没有定,等臣跟庆亲王商量以后奏闻请旨。”

  “喔!”慈禧太后问道:“这一镇兵,已经有了吗?”

  “是!臣打算拿武卫右军编成第四镇。”

  “武卫右军不是你从前带的队伍吗?”

  “是!”“你打算派谁当统制官?”

  “臣拟保荐段祺瑞充任统制官。他是在德国学炮兵的,为人勇毅深沉,守极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武将的守最要紧,不然不能约束士兵,纪律一坏,百姓看见就怕,那里还能打胜仗。庚子那年,一路到山西,再到陕西,我就没有看见过有纪律的队伍。从前荣禄常说你会练兵,讲究纪律,所以我放开手让你去办。新建陆军不光是阵法武艺要练得好,更要把旗营、绿营、湘军、淮军的暮气‮败腐‬,切切实实扫一扫!”

  “是!皇太后对‮国中‬旧式军队的⽑病,烛照无遗,臣蒙皇太后、皇上栽培,天⾼地厚之恩,感莫名。如今厉行新政,发愤图強,臣必当尽心竭力,勉力图报。”说着,袁世凯“冬、冬”地碰了两个响头。

  “皇上有什么要问袁世凯的?”

  这天皇帝精神比较好,想起有件事可以问一问,以补慈禧太后垂询之不⾜。“有个严修在你幕府里吧?”

  “是!”袁世凯答说:“在臣衙门总办学务处。”

  “这个人怎么样?”

  严修字范孙,天津人,光绪九年的翰林,又应经济特科中式,一向对教育最热心,是袁世凯在直隶办学堂,自以为可以匹敌张之洞的一个得力助手,当然大加揄扬,说他人品学问,都是第一流的。

  “直隶学堂办得很多。可是,听说‮生学‬并不踊跃,你得告诉严修,要想法子劝学才好。”

  听得这话,触及袁世凯的庠处,将自己要说的话,考虑了一下,认为不致违忤慈禧太后的意旨,而必为皇帝所乐闻,大可说得。

  想停当了,毫不含糊地回奏:“科举不废,学校不兴。窃以为劝学之道,最有效不过明诏废除科举。”

  “你这话,”皇帝微感诧异“跟以前所奏不符啊!”袁世凯在去年张之洞会同吏部尚书张百熙、户部尚书荣庆定学制时,曾经上过一个奏折,建议分科递减,废除科举。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科乡试开始,递减中额三分之一,至光绪三十八年壬子科减尽。九年中,各省开办学校培育人才,应可见效,而科举既停,读书人只有从学校中讨出⾝,则筹办经费与投考‮生学‬,一定两皆踊跃。

  这个分科递减的渐进之法,张之洞深表同意,所以袁世凯请他领衔会奏。事实上亦唯有探花及第的张之洞,才够资格说这话。袁世凯连秀才都不是,若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昌言废除科举,则必招来无数嬉笑怒骂的讥评,变成自取其辱。

  就这样,仍然遭到极大的阻力。首先是王文韶,说到废科举,认为从此将失尽天下士心,而且亦必然埋没真才,所以痛哭流涕地以去就力争。其次是瞿鸿玑,亦颇不以此举为然。无奈负海內清望,作为士林魁首的张之洞极力主张,结果还是如此“量为变通”地下了明诏。只是为恐起反感,不但上谕中加強‮慰抚‬的语气,办法中亦仍留下许多迁就之处。而因为如此,大家都还存观望之心,认为八股可废,科举是决不可废的。

  如今听得皇帝指责,袁世凯自亦有话分辩:“臣的原奏,本就说过,‘科举一⽇不废,学校一⽇不兴,士子永无‮实真‬之学问’,至于分科递减,是不得已之计。自上年十一月颁诏,将近一年工夫,臣虚心体察,方知科举一⽇不停,士子都有侥幸中式之心,学校决无大兴之望。伏惟皇太后、皇上宸衷独断,颁赐明诏,毅然废除科举,‮家国‬才有富強之望。”

  这番慷慨陈奏,皇帝颇为动容,无奈他作不了主,所以保持沉默,让慈禧太后去作裁决。

  “八股废了,我很赞成,科举要废,我亦赞成。人才固然要科举中出来,不过科举并不是培植人才的好办法。有些人那怕中了状元,象崇绮,心地仍旧不大明⽩,担当不了大事。不过几百年下来的制度,也很鼓励了有志气肯上进的人,如说立时立刻,要废就废,这对民心士气很有关系。我看,”慈禧太后很婉转地说:“还得缓一缓,看一看,慢慢商量着再说。”

  “是!”袁世凯很见机地“臣亦是一时之见,未必全对。皇太后唯恐废科举影响民心士气,臣当细心考查,另行奏闻。”

  “对了!你一方面多考查考查,一方面跟张之洞他们好好商量。”

  “是!”等了一会,慈禧太后再无别话,皇帝便说:“袁世凯,你跪安吧!”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