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九十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九十章
    到得正定,第一件事是去看花车。前两次去看,多少有些观摩的意味,对铁路局的道员,仿佛接见隔省的差官。尽管人家按规矩,口口声声:“是!大帅。”而他说话,却须带着请教的语气。可是,这一次不同了,奉旨查看,全然照钦差的派头行事了。

  花车原预备了五辆,太后、皇帝、皇后、大阿哥、瑾妃各一辆,大阿哥被逐出宮,多来一辆,自然移归慈禧太后,作为卧车。

  袁世凯先看座车。门是一架玻璃屏风,转过去在右面开门,穿过一段‮道甬‬,里面是半节车厢成一大间,中设宝座,两面靠窗设长桌,⻩缎绣龙的椅垫、桌围,地上铺的是五⾊洋地毯。壁缦⻩绒,摸上去软软地,因为里面还垫着一层厚厚的俄国⽑毯。

  宝座之后,左右两道门,通至卧车,此时正在加工装修,最触目的是,靠窗横置一张极宽的洋式大铁,袁世凯略扭一扭脸问道:“这合适吗?”

  陪在他⾝旁的一个‮员官‬叫做陶兰泉,是盛宣怀特为从‮海上‬派来的,此人出⾝洋行,对一切起居服用十分內行,置这张铁是很经过一番心思才决定的。原来慈禧太后在西安,因为忧心国事,兼以起居不适,肝气痛的⽑病,愈来愈厉害,李莲英便弄来一副极精致的烟具,熬得上好的“大土”劝她“香两口”玩儿。偶尔一试,果然肝气就不痛了。先是发病才菗,渐渐地有了瘾,大有“不可一⽇无此君”之势。

  菗大烟必得用大横躺着,不然起卧不便,烟盘亦无放处。可是,火车上抬上一架红木大去,狼狈不便。陶兰泉心想,‮海上‬的长三堂子,自从改用铁,由于名为“席梦思”的垫特厚特软,大行其道,何不仿照以行?只是西洋铁照洋人的⾝材设计,脚⾼了些,上下不便,然而这也不碍,锯短了就是。

  如今听袁世凯问起,陶兰泉不便说破,是为了便于慈禧太后菗大烟,更不能明告,这是来自长三堂子里的灵感,只得陪笑答道:“御榻不宜过小,如用红木大,又以搬运不便,不得已从权。大帅如以为不合适,应该怎么改,请吩咐。”

  袁世凯摆架子、打官腔的目的,是要人知道,不管是那个衙门派到直隶来的‮员官‬,都得听他的号令,如今陶兰泉既已当他顶头上司般看待,自然不为已甚。而况,盛宣怀通宮噤,已非一年,或许这张铁的设置,正是李莲英的授意,如果自作主张,要陶兰泉更换,那不就误蹈马蜂窝,惹来的⿇烦小得了。

  这样想着,心中一动,随即说道:“两宮的起居习惯,外廷无从得知,等我问了內务府大臣,再作道理。”

  他是试探陶兰泉,意料中如经李莲英指点授意,或许就会这么回答:似乎不必再问內务府,因为已经问过李总管。但陶兰泉很深沉,附和地答一声:“是。”使得袁世凯始终无法了解,备这张御榻到底问过李莲英没有?

  两宮到正定的那天,谜底就揭晓了,并未问过李莲英,但颇为赞许,表示慈禧太后一定会中意。这是袁世凯所派的人,陪同李莲英去看花车时,听他亲口所说。

  接着,又听人来说,慈禧太后召见陶兰泉,竟花了三刻钟的工夫,除了对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以及正在兴工中的芦汉铁路南段的情形,问得很详细以外,还殷殷垂问盛宣怀的病状。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使得袁世凯心头大起波澜。盛宣怀一直是他心目中的一个劲敌,不过一个办轮船、办电报、办铁路,一个练兵、带兵,彼此并无利害上的直接冲突,不妨客客气气。但自他接了李鸿章的遗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盛宣怀自北洋起家,固由于李鸿章的一手提拔,但轮船、电报、铁路,由北洋发端创办,亦一直受北洋的支配。萧规曹随,例不可废,而盛宣怀竟迄无表示,仿佛招商局、电报局、铁路总公司与北洋风马牛不相及似地。本以为自己接事未几,盛宣怀又在病中,一时还来不及通款曲,此刻一看,情形不妙。很显然地,他有这么硬的靠山,自然会趁此机会,脫离北洋,自立门户。果然所愿得遂,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头衔,不过虚好看而已。

  袁世凯向来谋起即动,不稍犹豫,他已经看清楚,要保持北洋的局面,有所展布,非得先制服盛宣怀不可。而制敌机先,此刻就应该动手。

  于是,他找了新近罗致⼊幕的智囊杨士骧来,屏人密议,决定在荣禄以外,更结奥援,而从各种条件,各种迹象去看,瞿鸿矶的势力方兴未艾。不结奥援则已,要结,第一个就要在瞿鸿矶⾝上下工夫。

  这就少不得要委屈自己了!若要亲近,最有效的办法是“拜门”其实,细想起来也不算委屈,瞿鸿矶是同治十年的翰林,那时自己还只有十三岁,跟着叔叔在南京念书,论年岁、论学业,皆⾜以为师,至于论官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头衔,虽然煊赫,但毕竟这两三年才巴结到红顶子,而瞿鸿矶是早就放过学政的了,况且现任军机大臣,宰相之位,则总督又何以不可拜之为师?

  不过,话虽如此,却也要两厢情愿才好。料想瞿鸿矶不至于会将当总督的门生,摒诸于门墙之外,就怕他受宠若惊,谦辞过甚,搞得成了僵局。因此,细细商量下来,仍然以先作试探为主。

  “不妨先写封信,微露其意。”杨士骧说:“当然,意思要恳切。”

  袁世凯点点头说:“如果碰了钉子呢?”

  “钉子是不会碰的。也许瞿大军机不肯受门生之称,约为昆季,那也一样。”

  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拜门虽说关系较为亲近,到底矮了一截,若能换一份兰谱,结为兄弟,说起来把兄是大军机,尽够唬人的了。

  这是袁世凯心里的盘算,不便说破。只请司笔札的幕友写了一封四六信,先盛赞瞿鸿矶道德文章,次道久已仰慕之意,最后表示,想执贽请益,但怕冒昧,意思是只要瞿鸿矶答应一声,门生帖子立刻就会送上。

  收到这封信,是在两宮自正定启跸的前夕,袁世凯正在指挥办差,忙得不可开的当儿,戈什哈送来一封信,是军机章京写的,说瞿鸿矶希望跟他见一面,如果得空,请即命驾。

  自己不写回信,而由军机章京出面,事情就有眉目了。在袁世凯想,这是瞿鸿矶已经允诺,而又不便遽以师弟相称,信中的称谓很为难,所以托军机章京代约。当时便将早已备好的一份一千两银子的贽敬,带在⾝上,到瞿鸿矶的公馆去拜会。

  一会了面,只见瞿鸿矶双手⾼捧着他的那封信,连连打拱:“慰翁,慰翁,你真会开玩笑!”他说:“⾜下疆臣领袖,怎么说要拜我的门?我又何德何能,敢如此狂妄?慰翁,我连信都没法子复,只有当面请你来,一则道谢,再则道歉。大札请收了回去吧!”

  这是实实⾜⾜的一个钉子,碰得袁世凯好久说不出话来,只道得一声:“世凯一片诚心…。”便让瞿鸿矶把话打断了。

  “慰翁,请你不必再说。万万不敢当,万万无此理!”

  碰了钉子回来,袁世凯心里自然很难过,平生没有做过这样窝囊的事!不过,他善于作假,有喜怒不形于颜⾊的本事,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此行所遭遇的难堪。

  十一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与皇帝由正定府乘火车抵达保定,传旨驻跸四天,定二十八回京。这个⽇子由钦天监慎重选定,是宜于回宮的⻩道吉⽇。

  就在这一天下午,庆王由‮京北‬到了保定。火车刚一进站,只听洋鼓洋号,喧阗盈耳,庆王从玻璃窗中望出去,只见一队⾝材⾼矮胖瘦一律的新建陆军,⾼擎洋,肃立正视,领队的军官,出刀斜指,再前面就是全副戎装的袁世凯,率领红顶辉煌的好些文武‮员官‬在接。等火车徐徐停下,车门刚好接着月台上所铺的红地毯,袁世凯却从地毯旁边,疾趋上车,进门立正,行的是军礼。

  这使得庆王大感意外,不等他开口,便即问道:“慰庭,你今天怎么换了军服?”

  总督是一品服⾊,就算带队来接,亦不妨换穿战袍马褂的行装,如今袁世凯头上虽仍是红顶花翎的暖帽,⾝上却着的是⻩呢子、束⽪带的新式军服,在庆王看,他不免自贬⾝分了。

  而袁世凯另有解释“回王爷的话,”他说:“世凯不敢故违定制,只是负弩前驱之意。”

  这层意思是庆王所不曾想到的,等弄明⽩了,却深为感动。负弩前驱是汉朝地方官接天子之礼,袁世凯师法其意,固不仅在于对亲贵的尊礼,而是他自己表明,在庆王面前他不过如亭长之流的末秩小吏而已。以疆臣领袖的直隶总督,肯如此屈节相尊,在庆王是极安慰、极得意之事,因此,即时就另眼相看了。

  “慰庭,你言重了!真不敢当。”庆王携着他的手说:“咱们一起下车。”

  车门狭了一点,难容两人并行,袁世凯便侧着⾝子将庆王扶下踏级,步上地毯。而擎致敬的队伍,却又变了队形,沿着地毯成为纵队,队官一声口令,尽皆跪倒。地毯的另一面是以周馥为首文武‮员官‬,垂手折,站班接。庆王经过许多来送住的场面,都不甚措意,唯独这一次,觉得十分过瘾。不由得笑容満面,连连摆手,显得很谦抑似地。

  到得行邸,布置得十分讲究,亲王照例得用金⻩⾊,所以桌围椅帔一律用金⻩缎子,彩绣五福捧寿的花样,益觉富丽堂皇,华贵非凡。庆王心里在想,难为他如此费心,大概虽不及两宮,总赛得过李莲英。

  这时,袁世凯已换了⾐服,全套总督的服饰,率领属下参见,行了两跪六叩的大礼,方始有一番照例的寒暄。

  “世凯本想亲自进京去接的,只为消息来得晚了。”

  这话就说错了。两宮⼊境,总督扈跸,何能擅自进京去接亲王?不过,袁世凯的神情异常恳切,所以庆王不以为他在撒谎,只是任封疆不久,不懂这些礼节而已。

  于是,他说:“这样,已经深感盛情了,那里还敢劳驾?”

  他又问:“两宮什么时候到的?”

  “下午两点钟。”袁世凯答说:“皇太后曾提起王爷,说是本不忍再累王爷跋涉一趟,不过京里的情形,非问问王爷不可。”

  “皇太后无非担心洋人,怕他们有无礼的要求,其实是杞忧。”

  “有王爷在京主持一切,当然可以放心。不过,听皇太后的口气,似乎对宮里很关心。”

  “喔!”庆王很注意地“说些什么?”

  因为有其他‮员官‬在座,袁世凯有所顾忌,答非所问地说:

  “王爷一定累了!请先更⾐休息,世凯马上过来伺候。”

  “好!好!”庆王会意“咱们回头再谈。”

  等袁世凯告退,时将⼊暮,随即有一桌燕菜席送到行邸。庆王吩咐侍卫,请荣禄、王文韶、袁世凯一起来坐席,但随即又改了主意,只请了袁世凯一个人。

  这为的是说话方便,庆王要问的是慈禧太后缘何关心宮噤?于是袁世凯将得自传说的一件新闻,悄悄说了给庆王听。

  据说,慈禧太后从开封启驾之后,经常夜卧不安,有几次梦魇惊醒,彻夜不能合眼。起先,宮中对此事颇为忌讳,没人敢提一个字,这几天才渐渐有人怈露,说是慈禧太后常常梦见珍妃。

  梦见珍妃而致惊魇,当然是因为梦中的珍妃,形象可怖之故。⽇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噤城⽇近,记忆⽇深,所以慈禧太后才会梦见珍妃,而一梦再梦,无非咎歉甚深,內心极其不安之故。庆王在想,消除不安,唯有补过,拳祸中被难的大臣,已尽皆昭雪,开复原官,然则何尝不可特予珍妃恤典?安慰死者,不正就是生者的‮慰自‬之道吗?

  想停当了,便即说道:“如果太后问起,我自有话回奏。

  慰庭,你还听说了什么没有?”

  “还有,听说太后当初只带了瑾妃,没有带别的妃嫔,不无歉然。这趟回宮,很怕有人说闲话。王爷似乎也该有几句上慰慈衷的话。”袁世凯紧接着说:“宮闱之事,本不该外臣妄议,而况又是在王爷面前。只是爱戴心切,所以顾不得忌讳了!”

  “慰庭,你不必分辩,你的厚爱,我很明⽩。提到只带瑾妃…。”

  庆王奕劻说到这里,突然顿住。他本想告诉袁世凯,慈禧太后带瑾妃随行,并非有爱于瑾妃,相反地,是存着猜忌之意,才必须置之于肘腋之下。就如他的两个女儿,慈禧太后带在⾝边,是当人质,若以为格外眷顾,岂非大错特错?

  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就眼前来说,帘眷复隆,则又何苦再提令人不怡的往事。这就是他话到口边,复又咽住的缘故。

  见此光景,袁世凯自然不会再多说。他要说的话还多,此刻先提一件很要紧的事“王爷,”他说“从恭王下世,亲贵中全靠王爷在老太后面前说得动话,无形中不知道让‮家国‬、百姓受多少益处。此番回銮,督办政务,有许多新政开办,王爷忙上加忙,世凯可有些替王爷发愁呢!”

  前面那段话很中听,最后一句却使庆王不解。“喔,”他率直地问:“慰庭,你替我愁些什么?”

  “事多人多应酬多。不说别的,只说太后、皇上三天两头有赏赐,这笔开销颁赏太监的花费就不小。”

  这一说,说中了庆王的痛庠之处,不由得大大地喝了口酒,放下杯子,很起劲地说:“这话你不提,我也不便说。既然你明⽩我的难处,我就索跟你多谈一点苦衷。我管这几年总署,可真是把老本儿都贴完了!外头都说总理衙门如何如何阔,这话不错,不过阔的不是我,是李少荃、张樵野,不是他们人都过去了,我还揭他们的旧帐,实在是有些情形,为局外人所想象不到。总理衙门的好处,不外乎借洋债、买军火器械之类有回扣,可是有李少荃、张樵野挡在前面,你想有好处还轮得到我吗?”

  以亲王之尊,说出这样的话来,若是正人君子,必然腹诽目笑,而袁世凯却是欣喜安慰。因为这不但表示庆王已拿他当“自己人”所以言无顾忌,而且庆王的贪婪之,自暴无遗,只略施手段,怕不把他降服得俯首帖耳,唯命是听。

  可是在表面上,他却是微皱着眉,替庆王抑郁委屈的神情“怪不得从前恭王不能不提门包充府中之用!”他说:“不过,恭王的法子,实在不能算⾼明,局外人不说恭王无奈,只说他剥削下人。如今王爷的处境与恭王当年很相象,等世凯来替王爷好好筹划出一条路子来。”

  “那可是承情不尽了。”

  话虽如此,袁世凯却不接下文,这是有意让庆王在心里把这件事多绕几遍,好让他一次又一次地体认到,这件事对他是如何重要?

  果然,庆王每想一遍,心便热一次,恨不得开口动问,他打算怎么样替自己筹划?袁世凯看看是时候了,始将筹思早的办法说了出来。

  “北洋的经费,比起李文忠公手里,自然天差地远,但也不能说就没有腾挪的余地。如今北洋的局面,好比式微的世家,诚不免外強中⼲,不过江南有句俗语‘穷虽穷,家里还有三担铜’,不说别样,只说北洋公所,在京里,在天津,空着的房子就不知道多少,倘能加意整顿,不能奏销的额外用度,就有着落了!”袁世凯略停一下,用平静但很清晰的声音说:“以后,王爷府里的用度,从上房到厨房都归北洋开支好了。”

  “什么?”庆王问一句:“慰庭你再说一遍。”

  “以后,王爷府上的一切用度,不管上房的开销还是下人的工食,都归北洋开支,按月送到府上。”

  有这样的事?那不就象自己在当北洋大臣吗?事情太意外,庆王一时竟不知何以为答了。

  “王爷如果赏脸,事情就这样定局。”

  “是、是!多谢,多谢!不、不!”庆王有些语无伦次地“这也不是说得一声多谢就可以了事的!总之,慰庭,有我就有你!”

  当然,如果他想享受这一份“包圆儿”的供给,就非支持他当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不可,这是再也浅近不过的道理,庆王自然明⽩。袁世凯为了表示他说话算话,即时便有行动,一面起⾝道谢,一面取出一个早备好了的红封袋,封面上公然无忌地写着“⾜纹一万两”双手捧了过去,口中说道:“请王爷留着赏人!”

  凡是对亲贵献金,都说“备赏”已成惯例,不过脫手万金的大手笔,实在罕见。庆王将红封袋接在手中,踌躇了一会说:“‘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我亦不必多说什么了!”

  第二天,慈禧太后两次召见庆王。第一次有皇帝在座,有些话不便问,第二次“独对”殿外只有李莲英在伺候,不妨细谈宮中的情形。其实,慈禧太后所知道的情形已经不少了。宮中虽有文宗的两位老妃,而论位号之尊,有穆宗的敦宜荣庆皇贵妃,亦就是同治立后时,慈禧太后所属意的刑部侍郞凤秀之女,但“当家”的却是瑜贵妃。

  瑜贵妃亦是穆宗的妃子。同治十一年大婚,先选后妃,次封两嫔,瑜贵妃即是其中之一。自穆宗因“天花”崩逝,慈禧太后所恨的是皇后阿鲁特氏,所宠的是初封慧妃的敦宜皇贵妃,而所重的却是今已晋位贵妃的瑜嫔。因为她知书识礼,极懂规矩,而且赋淡泊,与人无争。谁知德之外,才具过人。当两宮仓皇出奔,宮中人心惶惶,不知多少人⽇夕以泪洗面,幸亏瑜贵妃镇静,⾝而出,指挥太监,分区守护宮门,又‮慰抚‬各处宮眷,力求安静。以后联军进京,大內归⽇军管辖,一切涉,都由瑜贵妃主持,內务府大臣承命而行,处理得井井有条。宮中不致遭到兵灾,而且居然能保持皇室的尊严,瑜贵妃的功劳,实在不小。

  因此,慈禧太后不但对她更为看重,而且也存着畏惮之意,召见庆王,首先便问到她的意向态度。

  “当时的情形,大家都是亲眼看见的,洋人进了城,宮里都不知道。头天晚上召见军机,只剩下王文韶、赵舒翘两个,要车没有车,要人没有人,⾚手空拳,怎么能带大家走?可是,说起来总是我做当家人的,丢下大家不管。其实,我们娘儿俩吃的那种苦,别人不知道,你是知道的,倒还不如她们在宮里还好些。”慈禧太后略停一下又说:“我想,别人不明⽩,瑜贵妃总应该体谅得到吧?”

  “是!”庆王答说:“瑜贵妃召见过奴才两次,每次都是隔着门说话,奴才这次来接驾之前,还特为请见瑜贵妃,请示可有什么话让奴才带来?瑜贵妃吩咐:‘你只面奏老佛爷,寝殿后院子,我特别派人看守,一点都没有动!’”

  这话旁人不解,慈禧太后却能深喻,而且颇为欣慰。原来在长舂宮与乐寿堂的后院,慈禧太后埋着几百万的现银,瑜贵妃说这话,即表示这批银子毫未短少。

  由此可见,瑜贵妃是一片心向着太后,这更值得嘉许。慈禧太后心想,回宮以后,自然没有人敢当面发怨言,可是私下窃议,亦最好能够抑止。这还得靠瑜贵妃去疏导。

  “你回去告诉瑜贵妃,就说我说的,一起二十多年,到这一回,我才知道她竟是大贤大德的人,以前真正是埋没了她。宮里多亏得她,我是知道的,盼她仍旧照从前一样尽心,宮里务必要安静。”

  最后这句话的声音,稍微提⾼了些。庆王心领神会,随即答说:“是,奴才一定照实传懿旨,盼瑜贵妃照旧尽心,宮里务必要安静,别生是非。”

  “正是这话。”慈禧太后停了一下,以一种不经意闲聊的语气问道:“这一年多,有人提到景仁宮那主儿不?”

  庆王一时不解所谓,细想一想才明⽩,珍妃生前住东六宮的景仁宮,便即答道:“奴才没有听说。”

  “总有人提过吧?”

  “奴才想不起来了。”

  “你倒再想想!”慈禧太后加強语气说:“一定有人提过。”

  这样凄戾的宮闱之事,当然会有人谈论,只是不便上奏,因为所有的议论,都认为慈禧太后这件事做得太狠,而且也不必要,即使珍妃随扈,她难道就能劝得皇帝敢于反抗太后,收回大权?

  不过慈禧太后这样着问,如果咬定不曾听人谈过此事,不免显得不诚,甚至更起疑心,以为有什么悖逆不道,万万不能上闻的谬论在。因此庆王不能不想法子搪塞了。

  于是,他故意偏着头想,想起读过的几首词,可以用来塞责。

  “奴才实在不知道有谁提过这件事,只仿佛记得有人做过几首词,说是指着这件事。不过,奴才也没有见过这些词。”

  居然形诸文字,慈禧太后更为关切“是那些人做的词?

  她问“说些什么?”

  “做诗做词的,反正总是那些翰林。”庆王答说:“词里说些什么,奴才没有读过原文,不敢胡说。”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断然决然地说:“你把那些词找来,我倒要看看,是怎么说?”

  “是!奴才马上去找。不过…。”

  “一定要找到!”慈禧太后不容他说完,便即打断:“越快越好。”

  于是退出行宮,庆王立刻派人去访求,有个军机章京鲍心增抄了一首词、十二首诗来。词是当代名家朱孝臧的一首《落叶》,调寄《声声慢》,注明作于辛丑十一月十九⽇,只是十天以前的事。庆王在亲贵中算是喝过墨⽔的,但词章一道,很少涉猎,所以得找一本词谱来,按谱寻句,方能读断:

  “鸣螀颓砌,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噤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宮凄奏,分付哀蝉。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绵。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读是读断了句,却以典故太多,到底有何寄托?不甚了了。不过除却“飞霜金井,抛断绵”这两句刺眼以外,别无悖逆忌讳之句,不妨进呈。接下来再看诗。

  诗是十二首七律,题目叫做“庚子落叶词”下注“重伯”二字。这个名字,庆王是知道的,曾国藩之孙,曾纪鸿之子曾广钧,号叫重伯,是光绪十五年的翰林。

  七律而在一个题目之下做到十二首之多,自然非多搬典故不⾜以充篇幅,可是有些典故的字面,看得庆王直皱眉,提笔加点,作为记号,第二首的“清明寒食年年忆,城郭‮民人‬事事非”;第三首的“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第四首的“朱雀乌⾐巷‮场战‬,⽩龙鱼服出边墙”;第五首的“汉家法度天难问,敌国文明佛不知”;第七首的“景楼下胭脂⽔,神岳秋毫事不同”;第十首的“鸾舆纵返填桥鹊,咫尺⻩姑隔画屏”;第十一首的“三泉纵涸悲宁塞,五胜空成恨未灰”这些句子写得皇帝与珍妃生死绵,看在慈禧太后眼中,自然不会舒服,说不定会替皇帝找来⿇烦。

  最大胆的是“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这一联。庆王清清楚楚地记得苏东坡诗中的注,说“姑恶”是⽔鸟之名,习俗相传,有妇人受婆婆的待,死而化为⽔鸟,鸣声听来似“姑恶”二字,因而以此为名。慈禧太后与珍妃不就是婆媳?如此率直指斥,是大不敬的罪名,如果懿旨着令曾广钧“明⽩回奏”只怕不是⾰职所能了事的。

  因此这十二首诗,庆王决计留下来,可是只进呈朱孝臧一首词,似乎有敷衍塞责的意味,亦颇不妥。想来想去,只好派人再去看鲍心增,说是好歹再觅一两首来。

  鲍心增居然又抄来两词一诗。词牌叫做“金明池”咏的是荷花,一首是朱孝臧所作,另一首具名“鹜翁”可就不知道是谁了?

  遍询左右,尽皆不知此翁何许人?少不得还要再去请教鲍心增。就这扰攘之际,袁世凯又来拜访,请进来相见,庆王将这天慈禧太后两番召见的经过,约略相告,同时也诉说了他所遭遇的困扰。

  “王爷早不跟我说。”袁世凯微笑答道:“这种诗词,要多少有多少。”

  “那好啊!”庆王很⾼兴地“拜托多抄几首来,我好差。”

  “是!明天一早送来。”袁世凯略想一想说:“不但曾重伯的那十二首诗用不得,朱疆村的那首词,什么‘飞霜金井’、‘恩怨无端’,措词亦很不妥当,请王爷不必往上呈,免得多生是非。”

  “是的!只要另外有比较妥当的文字,能够敷衍得过去,这首词当然可以不用。”

  “包管妥当。”

  是揣摩着慈禧太后的心理,临时找擅词章的幕友赶出来的“应制”之作,自然不会不妥当,不独“姑恶”的意味绝不会有,连“金井”的字样亦极力避免。好在天子多情,美人命薄,光是在这八个字之中,就可以找到无数诗材词料,而其事又与明皇⼊蜀,差可比附,取一部洪昇的《长生殿》来翻一翻,套袭成句,方便之至。

  其中有一首香山乐府体的长歌,却颇费过一番心⾎,作用在于取悦于慈禧太后,所以独弹异调,以谴责珍妃弄权为主。

  但最后一段笔掀波澜,忽然大赞珍妃,说联军进京,她不及随扈,投井殉国,贞烈可风。殁而为神,一定会在冥冥中呵护两宮。

  对于这一结,庆王深为満意,也很佩服,更觉⾼兴,因为在慈禧太后面前,⾜可以差了。

  果然,第二天一早送了上去,慈禧太后颇为嘉许,言语与前一天不同了,认为她的心事,能为人所谅,是值得安慰之事。于是庆王乘机建议,为了慰藉贞魂,特请懿旨,将珍妃追赠为贵妃。

  “我亦有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一口应诺“你就传旨给军机拟旨好了。”

  军机自然遵办。不过认为懿旨以回宮之后,再行颁发为宜。慈禧太后也同意了。至于回京以后应该有体恤百姓的恩诏,以及与民更始的表示,则宜在启跸之前发布,于是两天之中,发了七道上谕。

  一道是从大处落墨,而以“钦奉懿旨”的名义陈述,说:“上年京师之变,蝥贼內讧,成大事,震惊九庙,国步阽危,皇帝奉予西狩,始念所不及此;创巨痛深,盖无时不引咎自责。”等于慈禧太后的“罪己诏”当然,着重的是惩前毖后“惟望恐惧修省,庶几克笃前烈,以敬迓天⿇。若复侥幸图存,宴安逸豫,尚安有兴邦之一⽇?”而最切实的一段话是:“值此国用空虚,筹款迫切,何一非万姓脂膏,断不忍厚钦繁征,剥削元气,自应薄于自奉,一切当以崇俭为先。除坛庙各处要工,已饬核实估修外,其余可省及应裁之处,皆应力杜虚糜。”这也就等于明⽩宣示,象修颐和园这种大工,再也不会兴办了。

  第二道亦是懿旨,在‮慰抚‬洋人,语气极其友好,说“现在回銮京师,各国驻京公使,亟应早行觐见,以笃邦,而重使事。俟择⽇后皇帝于乾清宮受各国公使觐见后,其各国公使夫人,从前⼊谒內廷,极特款洽,予甚嘉之。现拟另期于宁寿宮接见公使夫人,用昭睦谊。着外务部即行择定⽇期,一并恭录照会‮理办‬。”

  第三道是定于十一月二十八⽇回京,当天由皇帝恭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次⽇在太庙、大⾼殿告祭。至于圆丘、社稷坛等处择⽇祭告。

  第四道上谕,是奉懿旨宣布慈禧太后明年舂天谒陵。回銮的皇差还未办了,马上又需浩繁的供应,似乎说不过去。因此这道上谕,很费了瞿鸿矶一番心⾎:“銮舆播越,倏忽一载有余,当时祸猝乘,仓皇西幸,非常之变,至今实用痛心。每念宗社惊危,山陵震骇,岁时祭谒,废缺不修,循省多愆,易胜疚悚!兹幸安抵京师,克循旧物,理宜虔伸祀事,肃展微忱,除太庙、圜丘各坛殿,皇帝已定期告祭外;东陵西陵,理应亲行恭谒,以昭妥佑,而达明禋,着于来岁之舂,敬谨诹吉,予率皇帝祗谒东陵,所有由京启銮及御道行宮,一并均着加意简省。王公各官,除每⽇值班及从行人员外,其余均毋庸随扈。我朝谒陵大典而外,如行围、阅伍,以及巡幸各行省、临视河工海塘诸役,列圣皆乘时顺动,常著勤劳,与古昔帝王巡狩省方,观民敷教之意,正相吻合,况现值时局艰难,尤宜不惮辛勤,躬览万方,用知庶务;嗣后亟应恪遵家法,勤举时巡,惟须轻舆减从,不致劳民伤财,方称朝廷实事求是之本旨。若如此次回銮,车马犹觉繁多,供亿亦复浩大,其应如何斟酌变通,破除常格,务使轻而易举之处,着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遵即会同悉心核议,具御请旨遵行。”

  紧接着第五道,是据左都御史吕海寰的奏请,以各项捐输太重而颁发的恤民恩旨:“去岁以来,畿辅‮躏蹂‬特甚,各省亦多⽔旱之灾,小民困苦流离,朝廷时深悯念,前已明降谕旨,断不忍厚钦繁征,剥削元气。兹据该左都御史所奏各节,着各该督抚各就地方情形,悉心体察,将如何筹捐之法,明⽩晓示,严噤绅董吏役蒙混中,借端需索,务除壅蔽,以通上下之情。总之于筹款之中,必以恤民为主,不准稍涉苛刻,扰累闾阎,以副朕视民如伤之至意。”

  第六道亦是由于吕海寰所奏,为了筹措赔款,新增的两项捐税,就屋、就地而征的房捐、亩捐,过于繁苛,降旨督抚,各就地方情形,悉心体察,将筹捐办法,明⽩晓示,并严噤蒙混、中、勒索。

  第七道上谕最耐人寻味:“原任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郞许景澄、內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该故员子嗣几人,有无官职,着礼部迅即咨行內务府镶红旗満洲浙江巡抚查明申复。”

  自从联军⼊京,指斥朝贵的舆论,已不能再加庒制,所以七月间冤死菜市口的五大臣,被称“五忠”徐用仪、许景澄、袁昶都是浙江人,合称为“浙江三忠”昭雪五忠,早在上年十二月间,即有明诏,但亦仅止于开复原官而已。

  原官既已开复,则大臣⾝死,照例应有恤典,可是上谕很难措词,当初是“明正典刑”此时便不得谓之为“慷慨捐躯”但如无恩恤,士论不平,迫不得已只好出以这种暗示将加恩五大臣的子孙,以慰忠魂的方式。

  就这样打点得面面俱到,慈禧太后方于十一月二十八进⼊回銮的最后一程。从保定到京城,坐火车不过三个多钟头的途程,所以这启跸极其从容,上午八点钟上车,午刻便已到达‮京北‬永定门外马家堡车站。

  车站已临时搭了一个极大的席篷,即是巡幸途中供御驾稍憩的所谓“⻩幄”不过张灯结彩,踵事增华。里面尤其讲究,陈设由古玩铺承包,佳瓷名画,只摆一天的工夫,便须花上好几万银子,当然商人到手,最多三成而已。

  这一列车,共计挂了三十多个车厢,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妃嫔、随扈大臣的座车以外,大部分车厢装的是慈禧太后的行李,亦就是各省进贡的珍异方物。花车进站停住,驾的百官,早已沿着两旁跪好,也有许多洋人,含笑在看热闹。早就到了马家堡在照料的內务府大臣继禄便大喊一声:

  “洋人脫帽!”

  一面喊,一面做手势,洋人尽皆会意,纷纷照办。只见首先下车的是李莲英,仿佛没有看到跪接的百官,径自掉⾝往后,去照料行李。接着是皇帝下车,亦不理百官,匆匆上轿,为的是先要赶到宮门口去跪接慈驾。

  然后,慈禧太后由崔⽟贵搀扶着下车,此时车头已经解卸远驶,站中肃静无声,只听崔⽟贵扯开雌嗓子不断在吆喝“老佛爷,慢慢,慢慢!”

  踩着“花盆底”的慈禧太后,只有在下火车踏板的那两步,稍显艰难,一踩到地上,步履便很自如了。摇曳生姿地走了几步,站定一望,用略带惊喜的声音说:“这里好多外国人!”说着,稍微扬一扬手,有点对脫帽肃立的洋人答礼的意思。

  这时居首跪接的庆王站起⾝来,趋跄而前,复又下跪,口中说道:“奴才奕劻恭请皇太后圣安!”

  “起来!”慈禧太后很谦和地说:“起来说话。”

  “是!”庆王起⾝又说:“请皇太后上轿。”

  “不用忙!”她回⾝向随扈的荣禄、王文韶等人说道:“咱们总算又到了地头了!离京一年三个月了。”

  “是一年四个月。”崔⽟贵揷了句嘴。

  慈禧太后没有理他,游目四顾,脸⾊怡然,于是袁世凯以地主的⾝分,上前说道:“请皇太后⼊⻩幄暂息一息,以便进茶。”

  “好!”慈禧太后刚一移步,发见李莲英走了来,便站着等候。

  “请老佛爷过目。”李莲英将一张随带箱笼的清单,用双手呈上。

  “这不用看了!皇后、格格她们,你好好照料。”

  代完了,复又前行,一⼊⻩幄,如到寝宮,王公大臣们,便都留在外面了。

  坐下刚喝了半碗茶,奏事太监来奏:“直隶总督请谒。”

  慈禧太后点点头,准袁世凯进见,原来他亦只是跟那执事太监一样,充当传宣的任务。芦汉铁路的工程总司事傑多第,受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的委托,主持两宮回銮,乘坐火车到京的一切事宜,从向比国订购花车开始,一直到此刻抵达马家堡,功德圆満,可以差了。能有这么一番经历,在傑多第看,自是平生的殊荣,盼望能够面谒慈禧太后致敬。而袁世凯为了笼络傑多第,特意亲自为他奏请召见。

  及至一起进谒,袁世凯才发觉为洋人“带班”的滋味,很不好受。面对⽟座,一个站,一个跪,他在洋人⾝旁,凭空矮了半截。另一面还跪着一个当翻译的外务部司官,成了个“山”字形,而傑多第躯⼲特伟,肃然正立,颇有一柱擎天之概,相形之下,矮胖而又跪着的袁世凯,越显得臃肿猥琐了。

  通过翻译,傑多第少不得有一番效劳不周的客气话,然后很恳切地表示,请慈禧太后指出所发现的缺点,以便改进。

  “我还是第一次坐火车。以前…。”

  以前,慈禧太后也坐过火车。西苑紫光阁,曾铺过短短一段铁路,运进去几节小火车,一时徐桐等辈,以噤中居然有此“怪物”都有痛心疾首之概。慈禧太后好奇曾坐过一回,但为怕出事,不准用机车拖带,只是找了些太监前挽后推,走了十来丈远便即停止。这件事此刻来说,成了笑话,所以她顿住不言,换了嘉许之词。

  “这一次你办得很妥当。我虽是第一次坐火车,已经知道火车的好处了,明年谒陵,仍旧要坐火车。”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明年会办得更好。”傑多第说:“希望下一次能够使太后更觉得満意。”

  “这样才好!”慈禧太后很⾼兴地,略停一下问袁世凯:

  “他是那一国人?”

  “傑多第是比国人。”

  “对了!芦汉铁路借的是比款。比国是小国,不过这个洋人倒很知道规矩,办事也很实在。”慈禧太后问道:“袁世凯,你看该怎么酬谢他?”

  “恩出自上,臣不敢擅拟。不过,洋人多想得赏宝星,将来回国,好在他的同胞面前炫耀。”

  “好!赏他一颗宝星,你传旨给外务部,看那一等的宝星,跟他的职位相当。至于铁路上还有好些华洋司事,这一次办差很出力,一起赏五千两银子,我另外拨出来,不必动部款了。”

  “是!”袁世凯答说:“赏傑多第宝星一节,臣遵慈谕传懿旨。赏铁路华洋司事的款项,万无请內帑之理。芦汉铁路在臣辖境之內,皇太后赏人的款项,自当由臣敬谨预备。”

  “你这一说,我成了慷他人之慨了。多不好意思!”

  慈禧太后是笑着说的,而袁世凯却似乎很紧张,碰着头说:“直隶的一切,皆在慈恩庇护覆载之下。慈谕‘他人’二字,臣万万不敢受。”

  “我是随便说的,你别认真。”慈禧太后含笑望了傑多第一眼“他如果没有别的话,你就带他下去吧!”

  “是!”于是袁世凯与外务部司官,双双跪安,傑多第则深深鞠躬辞出。接着,李莲英来请驾。由于进京的⽇子与时辰,是经过钦天监慎重选定,这一天的未正,也就是午后两点钟进大清门,上上大吉。所以慈禧太后不敢耽搁,一请即行。

  銮舆到达正门,刚是午后一点,预定两点钟吉时进大清门。路程费不到一个钟头,有个消磨时间的法子,借关帝庙拈香之便,在那里等够了时间再上轿。

  清朝的家法,对武圣关公,特表崇敬。早在建都沈时,便为关公建庙。世祖⼊关,复在京师建庙地安门外,顺治九年勅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关公在洛及山西解州原籍的后裔,仿崇祀“四配”之例,授五经博士,世袭承祀。

  不过,地安门外的关帝庙,灵异不及正门外关帝庙。此庙在月城之右,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相传明世宗在西苑修道,因为噤中关帝庙內的法⾝太小,因而命木工另雕一座大像。完工之后,准备易像时,曾命人问卜,卜者说是旧像曾受数百年香火,灵异显著,弃之不吉。明世宗甚以为然,因而在正门月城之右,另建一座新庙,而以噤中旧关帝像,移此承受香火。及至李闯破京,大內遭劫,新像不知下落,反不如旧像依然无恙。

  更以位居冲要,占尽地利,所以香火益盛。慈禧太后每遇山陵大事,出⼊前门,必在此庙拈香,城门內外,警跸森严,唯独这一次是例外,竟然在正门城楼上,有人居⾼临下,堂而皇之地俯视慈禧太后的一举一动。

  可想而知的,除却洋人,谁也不敢,亦就因为是洋人,谁也奈何他们不得。庆王唯有惴惴然捏着一把汗,但愿洋人肃静无声,而慈禧太后不曾发现,才可免除诘问谁应负此“大不敬”罪名的责任。

  ⼊庙之时,由于洋人都聚集在月城上,所以慈禧太后不曾发觉,乃至行礼已毕,休息得够了时候,一出殿,视线稍微上抬,洋人便已赫然在目。扈跸群臣,无不⾊变,预料着慈禧太后会然震怒,即使当时不便发作,那铁青的脸⾊,亦就够可怕的了!

  那知不然!慈禧太后看得一眼,居然忍俊不噤地笑了,就象那些慈祥喜乐的老太太,看见年轻人淘气那样。接着,把头低了下去,佯作未见地上了轿子。

  首扈大臣一路看着表,指挥舆伕的步伐,扣准了时间,准两点钟,进了作为紫噤城正门的端门。于是经午门过金⽔桥⼊太和门,循三大殿东侧,到后左门,外朝到此将尽,再往里走,便是“內廷”非有“內廷行走”差使的人,不得⼊。

  慈禧太后是在这里换的软轿,向东⼊景运门,越过奉先殿,进锡庆门,便是宁寿宮的区域。慈禧太后在轿中望见九龙壁屹立无恙,不由得悲喜集,眼眶发热了。

  皇帝以及近支亲贵,趁慈禧太后在后左门换轿的片刻,先赶到皇极门前跪接,等软轿过去,只有皇帝跟随在后,一进宁寿门,触目又另是一番大不相同的景象了。

  原来宮眷是在这里跪接,慈禧太后亦在这里下轿。领头的是同治年间与蒙古皇后阿鲁特氏争中宮而落了下风的荣庆皇贵妃,一见慈禧太后,只喊得一声:“老佛爷!”尾音哽塞,赶紧掩口,已是哭出声来。

  “想不到,咱们娘儿们还能见面!”慈禧太后勉強说了这一句,噙着泪笑道:“到底又团聚了。大家应该⾼兴才是。”

  此言一出,自然没有人再敢哭,但都红着眼圈,照平⽇的规矩行事,默默地跟在⾝后,直往乐寿堂走去。

  ⼊殿才正式行礼,糟糟地不成礼数。慈禧太后一半是去年仓皇逃难,惨痛的记忆太深,亟待一吐,一半也是有意想冲淡大家可能有的怨怼,顾不得休息,便从当时出京的情形谈起,一发而不可止。

  这一谈,谈了整整一个时辰,直到传晚膳的时刻,方始告一段落。这时慈禧太后才发现有个极重要的人物未在场。

  “瑜贵妃呢?”

  “瑜贵妃病了。”敦宜皇贵妃急忙答说:“她让奴才跟老佛爷请假,奴才该死,忘了回奏了。”

  “什么病?”慈禧太后很关切地问:“莫非病得不能起?”

  这让敦宜皇贵妃很难回答。瑜贵妃不是什么大病,但不知是何原因,说是不能恭太后,请她代为奏明。此时如果说了实话,则慈禧太后必然生气,说不定就会有一场大风波,想到遭难的那一阵子,多亏瑜贵妃维持,亦不忍让她受谴责。再说,留在宮中的妃嫔,数自己的地位最尊,如果瑜贵妃能接驾而不到,就该说她。照现在的样子,自己亦有责任。

  这样想下来,便只有硬着头⽪答一声:“是!”“病这么重!”慈禧太后便喊:“莲英,你看看瑜贵妃去!

  要紧不要紧?拿方子来我看。”

  李莲英答应着,随即到了瑜贵妃所住的景宮,宮女一见是李莲英,都围着他叫“李大叔”一个个惊喜集地,都想听听两宮西狩的故事。

  “这会儿没工夫跟你们聊闲天。”李莲英摇着手说:“快去跟你们主子回,说老佛爷让我来瞧瞧,瑜贵妃怎么就病得不能起了?”

  “病得不能起?”有个宮女答说:“李大叔,你自己瞧瞧去!”

  “怎么?”李莲英诧异“瑜贵妃没有病?”

  进殿一看,瑜贵妃好端端坐在那里,李莲英可不知道怎么说了?反而是瑜贵妃自己先开口:“莲英,是老佛爷让你来的吗?”

  “是!”李莲英说:“敦宜皇贵妃跟老佛爷回奏,说主子病了,不能接驾。老佛爷惦念的。”

  “多谢老佛爷惦着。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病,只是受了点凉,有点咳嗽。不过,我不能去接驾,就不能不说病了。”

  “是!”李莲英问道:“奴才回去该怎么跟老佛爷回奏?”

  “托你把我不能接驾的缘故,说给老佛爷听。”

  “是!”“喏,”瑜贵妃向上一看“你看。”

  李莲英向里望去,正面长桌上,端端正正摆着三个⻩缎包袱,一时竟想不起是什么东西,愣在那里作不得声。

  “你打开看看!”

  李莲英答应着走上前去,手一触摸到⻩袱,立即想到了“是⽟玺?”他看着瑜贵妃问。

  “不错,是⽟玺。”

  清朝皇帝的⽟玺,蔵之于乾清宮与坤宁宮之间,共有二十五方。相传最重要的一方,是⾼宗御制“宝谱”中列为第二的那方碧⽟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纽,文曰“皇帝奉天之宝”被视作传国玺。此刻就供在长桌的正中。另外两方,一方是⽩⽟盘龙纽的“皇太后宝”一方是金铸的“皇后之宝”

  “我守着这三方⽟玺,不敢离开,所以不能去接老佛爷。

  莲英,请你在老佛爷面前,替我请罪。”

  一听这话,李莲英不由得在心里说,这位主子好角⾊!其实,就守着这三方⽟玺,又那里有不能离开之理。她故意这么做作,无非要表示她负了极重的责任而已。

  想想也是,两宮西狩,大內无主,掌护着传国玺,便等于守住了祖宗传下来的江山,保住了皇帝的位子。莫道⽟玺无用,跟各国订的约,非要用了宝才作数。这样说来,瑜贵妃的功劳实在不小。

  于是李莲英庄容说道:“奴才知道了。奴才一定细细跟老佛爷回奏。真是祖宗积德,当时偏偏就能留下主子,料理大事。老佛爷一定不会埋没主子的大功劳。”

  “也谈不到功劳。”瑜贵妃矜持地说:“我只要能完完整整把这三方⽟玺,亲手到老佛爷手里,就算对得起自己了。”

  “是!是!”李莲英请个安说:“奴才马上就去跟老佛爷回。”

  说着,退后两步,转⾝而去。

  “慢点!莲英,我还问你句话。”

  “是!”李莲英站定了脚。

  “珍妃的尸首还在井里。总有个处置罢?”

  这话,李莲英就不敢随便回答了“听说有恩典。”他说:“至于尸首怎么处置,倒没有听说。想来总要捞起来下葬。不过…。”

  “你还有话?”

  “这么多⽇子了!可不知道尸首坏了没有。”

  “没有坏!坏了会有气味。”瑜贵妃说:“我打那儿经过好几回,什么气味也没有闻见。”

  “那可是造化!”李莲英说:“若是主子有什么意思,要奴才代奏,请吩咐。”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望早早捞上来,⼊土为安。”

  “是!⼊土为安,⼊土为安!”李莲英答应着走了。

  回到宁寿宮,只见慈禧太后在回廊上“绕弯子”这是她每次传膳以后例行的功课,陪侍在侧,只宜于说闲话,不便谈正经,所以李莲英静静等着,直到慈禧太后回到屋里,方始去复命。

  “瑜贵妃说,让奴才在老佛爷跟前,代为请罪。她没有病,可是守着一样重要的东西,不能来接老佛爷的驾。”

  “什么重要东西?”

  “是老佛爷的⽟宝。”

  “喔,喔!”慈禧太后突然想到了“我倒忘了!在开封的时候还想到过,一回宮,先得看看泰殿,收着的那些⽟玺,可是一颗不缺?如今可都是在瑜贵妃那里?”

  “瑜贵妃那里只有三颗,是最要紧的。”李莲英说:“除了老佛爷的⽟宝,万岁爷的‘奉天之宝’跟皇后的金宝,也在那里。说实在的,也真亏瑜贵妃想得到。”

  慈禧太后不语,想了一下才问:“你看她的神情怎么样?

  可有点儿自以为立了功劳的样子?

  瑜贵妃的荣辱就看李莲英的一句话了。经过这次的风波,李莲英参透了许多人情世故,尤其是载漪⽗子的下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一个人得意之⽇要想到‮意失‬之时,平时擅作威福,无缘无故得罪许多人,说不定有一天就会发觉,那简直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废了的那位“大阿哥”倘或平⽇稍微修修人缘,出宮的时候,又何至于那样难堪?

  因此,李莲英毫不迟疑地答说:“奴才看不出来。想来瑜贵妃也不是那种人!”

  慈禧太后点点头,表示満意“她如果是那种人,就算我看走眼了。”略停一下又问:“如今该怎么呢?总算难为她,该给她一点儿面子。”

  “老佛爷如果要赏瑜贵妃一个面子,不如此刻就召见,当面夸奖夸奖。”

  “也好!”慈禧太后说:“我也还有些话要问她。”

  李莲英答应着,立即派人去传宣瑜贵妃,然后又回寝殿,还有话面奏。

  “回老佛爷,瑜贵妃还有点事,让奴才回奏,就是,”李莲英很吃力地说:“就是珍主子的事。”

  这一说,慈禧太后很注意问:“她怎么说?”

  “说是尸首该捞上来下葬。”

  “那当然。不能老搁在井里。不过…,”慈禧太后沉昑着说:“这件事我也常常想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瑜贵妃有主意没有?”

  “瑜贵妃没有说,奴才在想,这件事全得老佛爷作主,别说瑜贵妃,谁也不敢出主意。”

  “那么,你倒出个主意!”慈禧太后说“反正搁在井里,总不是一回事,也不知道尸⾝坏了没有?”

  “还好,没有坏。”

  “你去看过了?”

  李莲英还没有到珍妃毕命之处去过,不过听了瑜贵妃所谈,已知是怎么回事,就不妨说几句假话:“是!奴才去过,虽没有揭开井盖看,可是问过,井里从没有气味,可知没有坏。那口井很深、很凉,尸⾝就象冰镇着,坏不了。”

  “这也算是她的造化。”慈禧太后催问着“你快想,该怎么办?”

  “是!”李莲英想得很多,但想到的话不能说,只能说个简单的办法:“只有代內务府,看那儿有空地,先埋着再说。”

  慈禧太后不作声,她觉得这样办,似乎委屈了珍妃。死者不甘则生者不安,但如用妃嫔之礼下葬,又觉得有许多窒碍。而且她也还不甚明了妃嫔葬礼的细节,一时更无法作何决定。

  就在这时候,宮女来报,瑜贵妃晋见,等打起帘子,只见前头走的不是瑜贵妃,而是一名太监,手里捧着一个托盘,上覆⻩袱,再上面就是那三颗⽟玺了。

  进了殿,捧玺太监往旁边一站;瑜贵妃整整⾐襟,跪下去说道:“奴才恭请老佛爷万福金安!”

  “起来,起来!”慈禧太后就象见了亲生女儿似的“快过来,让我看看你!”

  “是!”瑜贵妃从从容容磕了头又说:“等奴才先拿皇太后⽟宝缴回。”

  带来的那名太监,是瑜贵妃宮中的首领,人很能⼲,这套自定的缴玺仪注,就是他斟酌出来的,此时便不慌不忙地将托盘捧了过去,弯下⾝子,等瑜贵妃接了过去,他才后退两步,跪在侧面远处。

  接托盘在手的瑜贵妃,连玺带盘,往上一举,这使得慈禧太后倒有些茫然了。当了四十年的太后,什么隆重的仪注都经过,就没有见过眼前这一套。不过,也难不住她,略想一想,站起⾝来,一面向李莲英使个眼⾊,一面将托盘略扶一扶,就算接手了。

  于是,李莲英躬着⾝子,将托盘捧了过去,供在上方案上,慈禧太后便顺手拉了瑜贵妃一把,笑容満面地说:“真难为你!”

  瑜贵妃却是眼圈红红地,強笑着说:“到底又在老佛爷跟前了,奴才一颗心可以放下来了!老佛爷这一趟,可真是吃了苦了!”

  “是啊!”慈禧太后只要一提道路流离之苦,就忍不住要掉眼泪“那一路上艰难,跟你三天三夜都谈不完。”

  于是慈禧太后又开了“话匣子”从京师谈到怀来,从怀来谈到太原,又谈西安行宮的狭隘局促,话中反似有羡慕安居深宮中人之意。

  李莲英先不敢拦她的兴致,直到看她有点累了,方找个空隙,提醒她说:“老佛爷也该问问瑜贵妃,在宮里的情形。”

  “对了!我、皇上、皇后都不在,亏得还有你!你倒不怕?”

  “奴才也怕!不过怕亦无用,只好硬着头⽪,找了內务府的人来商量。奴才擅专之罪…。”

  “不,不!”慈禧太后连连摇手“如今再别说这话,我还要奖赏你。”

  “老佛爷的恩典已经太多了,奴才福薄,再承受不起。不过,有件事,奴才斗胆要跟老佛爷回。”

  “你说,你说!是不是珍妃的事?”

  “是!”瑜贵妃说:“这件事得求老佛爷格外加恩。”

  “当然!在路上我就跟皇上提过了,追封她为贵妃。明天就可以降旨意。”

  “是!珍妃一定感慈恩。可还有件事,奴才不敢不跟老佛爷回。”

  “什么事?”

  “珍妃两次托梦给奴才,三魂六魄飘飘的,没有个归宿,‮夜一‬到天亮,只在景仁宮跟荣寿宮之间晃来晃去,可真是件苦事!”

  也真巧,就说到这里,窗户作响,西风⼊户,吹得烛焰明灭不定,慈禧不由得⽑骨悚然,脸⾊都变了。

  李莲英也有些害怕,急忙去关紧了窗户,又叫人添灯烛。慈禧太后等惊魂略定,方又问道:“那,该怎么办?珍妃托梦给你的时候,说了什么没有?”

  “说了。奴才不敢办。”

  “怎么?”

  “她说,魂魄无依,都只为没有替她设灵位的缘故。她想要在井旁边的那间小屋子里,替她设个灵位。这怎么行?奴才跟她说,荣寿宮是老佛爷颐养的地方,怎么能替她设这个?”

  “这…,”慈禧太后想了一下说:“她的灵位应该设在哪儿呢?总也不能设在景仁宮吧?”

  “奴才问过內务府的人,说妃嫔都是下葬的时候,在园寝的飨堂设灵位。”

  这就难了!还得替珍妃造园寝才能设神主,而妃嫔园寝附于皇帝陵寝,当今皇帝一直未曾经营山陵,又何能单独为珍妃造园寝?

  这个难处,瑜贵妃当然也能想象得到,而且有了办法,只是不便直接说出口。她所能采取的手段,唯有旁敲侧击,或者说是危言耸听,希望由慈禧太后口中出一句话来。

  “奴才心里在想,珍妃托梦的时候,只说对不起老佛爷,愧悔之心,确是有的。如今老佛爷回宮了,她当然不敢惊驾,只是飘泊无依,游来逛去,难免跟太监、宮女碰上了,大惊小怪地,那就不好了。”

  这一说,慈禧太后更觉⽑骨悚然,想一想问道:“照这么说,今天就得给她安神主?”

  “若是能让她即刻有个归宿,不受那飘泊之苦,想来珍妃一定感老佛爷天⾼地厚的恩典。”

  慈禧太后为难了,好一会才说:“我也愿意她三魂六魄有个归宿,只是照她所说的,在那间小屋子里设神主,行吗?”

  听语气不是慈禧太后自己有忌讳,而是怕为宮规所不许。

  李莲英摸透了她的心理,便敢说话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譬如一家人家,老太太健旺得很,小辈反倒不如上人,先故去了,还不是在偏屋里供灵设位。只要不是在正厅,一点关系都没有。”

  慈禧太后心想,这话不错。如果有上人在,小辈去世,莫非就不准在家设灵?天下没有这个道理。于是断然作了决定:

  “好吧!就替她在那间小屋子供灵好了。”

  “是!”瑜贵妃答应着,怕惹误会,她不敢代珍妃谢恩。

  “今晚上总不成了!”李莲英说:“奴才有个主意,不知道成不成?珍妃既然是给瑜贵妃托梦,不如就请瑜贵妃到井边祝告,把老佛爷的恩典告诉她,让她好安心,好歹委屈这一晚,别出来逛。”

  “好,今天就这么办。明天就有旨意,到时候传继禄来,我当面代他。”

  第二天召见军机,只有两道上谕:一道是扈跸有功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加恩赏了“宮衔”与“朝马”另外一道就是有关珍妃的:“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宮內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位号,以示褒恤。该衙门知道。”

  应该“知道”的衙门有三个,一个当然是內务府。一个是礼部,因为封妃照例有金册金印,如果生前晋封,便须重新铸册铸印,遣使行礼,死后追赠则用绢册,以便焚化在灵前。再有一个便是工部,须为珍贵妃预备下葬。

  不过,这一回事无先例,不按常规,工部不必揷手,礼部亦只须‮理办‬追赠贵妃的仪典,不用拟议贵妃的丧仪,因为上谕中并未宣示为珍贵妃治丧。

  丧事当然要办的,归两个人负责,一个是李莲英,一个是內务府大臣继禄。事先曾经由慈禧太后当面指示,以贞顺门內的三楹穿堂,作为治丧之所,并准设灵致祭,为珍贵妃立神主。

  “这件事可怎么办?”继禄愁眉苦脸地跟李莲英说:“无例可援,竟不知道该怎么样下手?李总管,宁寿宮有老佛爷在,错不得一点儿,可全仰仗着你了!”

  “事情可还是要內务府办…。”

  “是,是!”继禄抢着打断“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东西有东西,只待你老吩咐下来,无不照办。”

  “如今先要一块坟地。”

  “有!你说在那儿。西直门外行不行?”

  “可以。”李莲英沉昑着自语:“要不要通知珍贵妃娘家人去看一看?”

  “喏,这就是为难的地方!”继禄恰好诉苦:“照规矩,大殓之前,得通知珍贵妃娘家的女眷,进宮瞻仰遗容。如今是不是照规矩办呢?”

  “进宮得先奏准,犯不上去碰这个钉子。不过坟地可以让他们去看,你多拨几处地方,让他们挑一块,挑定了,我来回奏。这件事马上得办,不然来不及。”

  “是了。第一件,挑坟地,我记住了。第二件,挑那一天⼊殓?”

  “这得问钦天监。不过,越快越好,倘或没有什么大冲克,最好今天就办。”

  “是了。”继禄又问:“第三件,大殓的时候,该有那些人在场?”

  “瑾妃总少不了的,瑜贵妃也得请了来。”李莲英想了一下说:“这件事你别管了,我来请旨。”

  “那再好不过。可有一件,今儿一早,我到养心殿,皇上叫住我问,珍妃的事,皇太后可有代。我回说还没有,不过皇太后已经传旨召见,大概就为这件事。皇上这么关心,到时候也许会来。李总管,你心里可得有个数儿。”

  “我想过了,不要紧!到时候我请老佛爷到西苑去逛一天,皇上自然随驾,不就避开了。”

  “到西苑不如到颐和园,能在颐和园住一两天,咱们在这里办事就方便了。仪鸾殿烧掉了,到西苑当天还得回宮,又接驾、又办珍妃的大事,都挤在一块儿,怕施展不开。”

  “这也可以。不过,我得跟着老佛爷走,这儿照料不到,可全归你了。”

  “只要商量妥当了,办事用不着你老下手。到那天,咱们各管一头,颐和园归你,宁寿宮归我。”

  “好!就这么说定了。如今两件大事,一件挑大殓的⽇子,一件看坟地,请赶紧去办,最好今天就给我个信。”

  等继禄一走,李莲英静下来从头细想,发觉有个不可原谅的疏忽,颐和园先后经俄、英两‮军国‬驻扎,大受摧残,虽然勉強可以驻驾,但触目伤心,最好在慈禧太后面前提都不提,更不用说去巡视。继禄的意思,大概以为这一来便可提到兴工修复的话,內务府又能大尝甜头,果然存此想法,未免荒唐!

  不过,珍贵妃尸首出井之⽇,慈禧太后以避开为宜,这一点无论如何不错。好在现成有“西六宮”的长舂宮在,不妨早早奏请移驾。

  为珍贵妃盛殓的⽇子,排在十二月初三。前两天,慈禧太后便已挪到长舂宮,要住到年下再回来,以便新正接受皇帝及群臣的朝贺。

  珍贵妃的丧事,既不能照天家的仪制,亦不可依民间的习俗,为了迁就种种噤例,唯有从权处置。为了招魂,未曾殡殓,先行成主,在慈禧太后移居之⽇,就在贞顺门內的三楹穿堂,面西设置供桌。小小的神龛之中,供着一方木主,题的是“珍贵妃之神位”位字上的一点,照例应由孝子刺⾎点染,再以墨填,此时自亦无法讲究了。

  到了十二月初二,宮中各处皆显得有些异样,太监、宮女相遇,往往先以眼⾊相互警戒,看一看周围,若是没有什么要避忌的人,便会悄悄相语,提出许多好奇而无法解答的疑团。

  “不知道珍贵妃出井,是怎么个模样?她死得冤枉,一定口眼不闭。”

  “谁知道呢?泡在井里一年多了,你想想会成个什么样子?”

  这是怎么样也不能设想的一回事,唯有当面看了才能明⽩。

  “我想去看一看,可又怕拦着不准进去。得想个什么法子才好?”

  “只有到时候看。能进去最好,不能进去也没法子。”

  又是个没有结论的话题,徒然惹得人心庠庠地更想谈下去。

  “可不知道皇上会不会去?”

  “他想去也不成啊!”“这也不见得。你想,能在宁寿宮给珍贵妃设供桌,这话说给谁也不信。可是结果呢?”

  “话是不错。不过,这件事也许瞒着皇上,到现在他都还不知道。”

  “如果知道了呢?皇上一定要见珍贵妃一面,老佛爷真的拦住不许?”

  “老佛爷或许不会拦,就怕皇上本就不敢说。”

  这个说法,看起来一针见⾎,谁知适得其反,慈禧太后对于料理珍贵妃⾝后这件事,不但不打算瞒着皇帝,而且是采取很开明的态度。

  “你知道我为什么挪到长舂宮?”慈禧太后用此一问,作为开头。

  “儿子不知道。”皇帝率直答说。

  “我是打算在贞顺门那间穿堂里面,替珍贵妃供灵。”慈禧太后又说:“尸首搁在井里,总不是一回事,我老早就想好了,一回京第一件要办的,就是这件事。如今⽇子挑定了,十二月初三丑时大殓。我是不能去看了,我倒想,你该跟她见最后一面。”

  听得这话,皇帝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因为慈禧太后的话是真是假,是体谅还是试探,一时亦觉不辨。从西狩共过这一场大患难以后,虽然‮家国‬大政,她还是紧紧把持,毫不松手,但处家人⺟子之间,已非从前那种一见面便板起了脸的样子,常是煦煦然地颇有慈⺟的词⾊。可是有关珍妃的一切,应该是个例外。

  “怎么?”慈禧太后用鼓励的语气催问:“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到时候我让莲英陪了你去。”

  这不象是虚情假意,皇帝也想到,不能不识抬举,因而答说:“皇额娘一定要让儿子去,儿子就去一趟。”

  “我想,你应该去!她也死得可怜的。”慈禧太后紧接着又说:“喔,我还告诉你,內务府跟她娘家的人,一起在西直门外挑了一块地,替她下葬。⼊土为安,你说是不是呢?”

  “是!”皇帝低低地说:“儿子在想,珍妃如果泉下有灵,一定感皇太后的恩典。”

  “但愿她有个归宿,早早超生。”慈禧太后又说:“等晚膳过了,你早早歇着去吧,到时候我让莲英到养心殿去。”

  于是传膳以后,宮门下钥;皇帝回到养心殿,已是掌灯时分。这天很冷,火盆中的炭不够旺,皇帝吩咐:“多续上一点儿!”

  结果还是不够多,偌大的云⽩铜火盆,只中间一小圈红。

  皇帝忍不住生气,找了首领太监孙万才来骂。

  “你听见我的话没有?叫你多续上点儿炭,为什么还是这么一星星鬼火?”

  “回万岁爷的话,炭不多了,后半夜更冷,不能不省着用。”

  “炭不多了?分例减了?”

  “分例倒没有减,就是不给。”

  “谁不给?”皇帝问说。

  就在这皇帝忍无可忍,震怒将作之时,门帘一掀,闪进一个人来,一面请安,一面说道:“奴才给万岁爷请晚安!”

  见是李莲英,皇帝头一宽,怒气宣怈了一半,他对李莲英视为教満洲话,教骑的旗人,称之为“谙达”他说:“你看看这火盆!屋子里那里还有热气儿?问起来,说是领的炭不⾜数,得省着用。到底是谁在捣鬼?”

  李莲英一看是孙万才,心里雪亮,此人是崔⽟贵一伙,以为皇帝还是从戊戌政变到兴和团闹事那段期间的倒霉皇帝,这就大错而特错了。不过崔⽟贵在太后面前说话,十句之中还是能听个三四句,自己也犯不上得罪他们那一伙,因而陪笑答道:“万岁爷请歇怒!內务府最近改了章程,一定是他们没有弄清楚,要裁减什么,也决不能裁到宁寿宮、养心殿这两处。”说到这里,扭脸向孙万才轻喝:“还不快到茶膳房取红炭来续上。”

  孙万才见机,赶紧退了出去,不多片刻,带着小太监另外抬来一个极旺的火盆。李莲英亲自动手,帮着替换妥当,然后倒了一碗热茶,用托盘送到皇帝面前。步履行动,又快又稳,而且悄无声息,最使皇帝感受深切的是,执役的态度跟在慈禧太后面前,毫无不同。

  等皇帝喝过两口热茶,脸上显得比较有⾎⾊了,李莲英方始不徐不疾地说道:“老佛爷派奴才来请旨,打算什么时候去看珍贵妃的最后一面?”

  皇帝又茫然不知所答了,只觉得心如⿇,而又象头有块大石头庒着,气闷得无法忍受,直一直,仰着脖子长长吁了一口气,想出一句问话:“捞起来了没有?”

  “捞起来了。”

  平淡无奇的四个字,落⼊皇帝耳中,心头便是一震,有句话急于想问,而又不敢问,怔怔地好一会,方鼓⾜勇气开口:“人怎么样?还象个样子不?”

  见此光景,李莲英不敢说实话,慢呑呑地答道:“没有变,⾐服也是好好儿的,只掉了一扎脚的带子。”

  “这太好了。”皇帝又皱眉问道:“差不多一年半了,怎么会没有变?”

  “那是因为井底下太冷的缘故。”

  “对了!”皇帝想起宋仁宗的故事“宋朝的李宸妃,仁宗的生⺟,去世的时候,仁宗不知道,大臣恐怕以后仁宗会查问生⺟的下落,就拿李宸妃的金棺用链子在四角拴住,临空悬在开封大相国寺的一口井里,也就是取其寒气,能够保住尸⾝不坏。”

  尸棺临空悬于井內,与尸首泡在井⽔之中,是两回事,李莲英心想,皇帝如果以为珍贵妃的容貌,虽死如生,则目睹真相,一定悲痛难抑。不如想法子拦住,不让他临视为宜。

  想是这么想,却不敢造次进言。他深知慈禧太后的用心,经此一番巨变,洋人更偏向于皇帝,而太后则不免有孤立之势。回銮之前,总算外有李鸿章与庆王,內有荣禄与瞿鸿矶,多方调护,不让洋人说一句对太后不満的话,也没有提出归政的要求,体面得保,大权不失,真正是来之不易。

  然而慈禧太后的基础并未稳固。回銮以前,可以将皇帝与洋人隔绝,而⺟子之间依然貌合神离,办易于遮掩。到京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尤其不能放心的是,皇帝心里到底打的什么主意,谁也不知道。积威之下,而且皇帝的羽翼,已尽被剪除,诚然不能有何作为,可是,皇帝积愤难平,只要发几句牢,经新闻纸传布,便如授人以柄,为反对太后的人,出了一个极好的题目。

  因此,慈禧太后曾特别叮嘱李莲英,回銮途中,一切供御,要格外检点,决不可以显得太后与皇帝有所轩轾。她的做法是,尽量使人觉得宮廷之间,⺟慈子孝,融洽无间。这样,不但易于脫卸纵容拳匪的过失,而且也堵住他人之口,说不出请太后归政的话,因为⺟子同心一德,归政不归政无关紧要。倘或有人一定要在太后与皇帝之间,画一条截然不同的界限,说“训政”与“亲政”有如何如何的差异,亦可课以“离间”的罪名,由皇帝出面降旨去箝制。

  这一切做法的成败关键,是在皇帝⾝上,因此不能不善为安抚。慈禧太后知道,以她做⺟亲的⾝分,任何严厉的要求,为人子者承顺志,都当逆来顺受,只有两件事,自己做得不象个⺟亲了!

  一件是立大阿哥,明摆着打算废立,筹于做⺟亲的要将儿子撵出大门。既然如此,做儿子的亦就可以不认自己这个出于继承关系的⺟亲。俗语说的是“虎毒不食子”那样做法,未免过于绝情。不过,这个错误已经弥补过来了,在开封驱逐溥儁出宮,皇帝內心的感,是可以从词⾊中清清楚楚地觉察到的。

  再一件就是将珍妃处死,如今追赠为贵妃,为她设灵,重新殡殓,都是补过的表示,皇帝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但最要紧的是要表示尊重皇帝的意愿。珍妃既然为他所宠爱,而又死得这么惨,那么当此唯一可以让他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而竟加以阻抑,无论如何是件说不过去的事。

  慈禧太后本来打算得好好地,但等尸体出井,听说形容可怖,便要考虑让皇帝看到,会有什么感想?

  很显然的,惊痛悲愤之余,一定会问,这是谁的罪过?旧恨本已快将泯灭,无端加上刺,拿它勾了起来,决非聪明的办法。因此,慈禧太后变了主意,决定还是不能让皇帝看到珍贵妃的面目。不过,话已说出口,不能出尔反尔,只好代李莲英来见皇帝,见机行事。

  这是个很难办的差使。李莲英一直到此刻才能决定,以皇帝见了珍贵妃的遗容,定会伤感作理由而谏阻,徒增反感,并无用处。唯有采取拖的办法,拖过⼊殓的时刻,皇帝亦就无可如何了。

  拖又有两种拖法,一是陪着皇帝闲谈,谈得忘了时候,再一种是设法让皇帝睡,睡得误了时候。这两个法子,那个比较好,一时还无法断定,眼前亦只有拖着再说。

  于是,他精神抖擞地,只在珍贵妃的丧事上找话题;而忘不了时时提到,慈禧太后是如何关切。由此又有意无意地谈起,珍贵妃⼊宮之初,在长舂宮、在西苑、在颐和园侍奉游宴时,如何得慈禧太后的宠爱?

  这却不是假话,因为皇帝自己就曾见过,此刻听了李莲英的话,很容易地勾起了记忆。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也正是慈禧太后的“清客”缪太太⼊宮不久,太后学画每每命珍贵妃侍候画桌,自己亲眼见过不止一次。

  慢慢地,珍贵妃也能画得象个样子了,有时太后赐大臣的画,由她代笔,经缪太太润饰以后,便发了出去。其后,珍贵妃由怡情书画一变而为喜照相。于是,大祸由此而起了。

  他记得那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正开始痛恨洋人的时候,珍贵妃传了一个照相铺子的掌柜,悄悄儿到景仁宮来照了几张相,事为慈禧太后所知,大为不悦,传了珍贵妃来,很责备了一顿。如果就此改过,也还罢了,偏偏不改,而且变本加厉。说起来,珍贵妃也有点儿咎由自取。

  不过有件事,皇帝始终在怀疑,此刻想到,不妨一问:“谙达,会照相的那个太监,后来传杖处死的,你总记得,叫什么名字?”

  “是…,”李莲英想起来了“叫戴安平。”

  “说他在东华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铺子,可有这话?”

  “有。确实不假。”

  “他开铺子的本钱,说是珍贵妃给的。你听说过没有?”

  “听说过。”李莲英答说:“不过是不是真的珍贵妃给的本钱,那就难说了。”

  “莫非以后就没有查个⽔落石出?”

  “这件事,奴才记不大清楚了。”李莲英说:“等明儿查明⽩了来回奏。”

  “不必!”皇帝摇‮头摇‬,慢慢拉开菗屉,取出一张褪⾊的照片,放在桌上凝视着。

  自然是珍贵妃的照片,不过不是在景仁宮,而是在西苑所摄。皇帝记得,她那天穿的是一件‮红粉‬⾊的长袍,上套月⽩缎子琵琶襟的坎肩,镶着极宽的玄⾊丝织花边。慈禧太后都曾说过,这样娇嫰的颜⾊,宮里只有珍妃一个人配穿,可见得宠爱犹在。而曾几何时,杖责、降封、幽闭、⼊井,这变化不是太厉害了吗?

  “谙达,”皇帝痛苦地问:“我实在不明⽩,到底要怎样,才能让老佛爷⾼兴呢?”

  这能让李莲英说什么?⺟子之间的不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之寒”化解也决不是一朝一夕间所能收功的。他略想一想,唯有一方面劝慰,一方面为慈禧太后解释。

  “如今不慢慢儿好了吗?顺者为孝,万岁爷凡事迁就一点儿,老佛爷没有不体恤的。”李莲英略停一下又说:“怪来怪去怪那些小人,从中播弄是非。奴才斗胆跟万岁爷提一声,有些话不妨跟老佛爷当面回奏,找人去说,或许就会变了样儿。

  好好的一句话,变得不中听了。”

  “这倒是真的。”皇帝点点头“以后有话,我如果自己不便说,就说给你!”

  “是!”李莲英有些诚惶诚恐似地“万岁爷只要代奴才,奴才一定原样转奏。”

  “喔,有件事,我要问你。如今有六国的公使,都是打咱们离京以后才到任的,照条约得要见我,面递国书。我可不知道该怎么办?你看老佛爷的意思怎么样?”

  这话骤听不解,李莲英细细琢磨了一会,才辨出意思。所谓“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说应该持何态度?尽管慈禧太后自己对洋人,今非昔比,颇假以词⾊,但皇帝与洋人相见之时,如果态度上较为亲切,就会引起她的猜忌。皇帝亦必是顾虑这一层,才会发此疑问。

  了解了本意,就容易回答了:“奴才不懂什么,怕说得不对。”他说:“依奴才的拙见,君臣之分,中外一律,公使是客,固然应该客气一点,不过到底也是外邦之臣,万岁爷也得顾到自己的⾝分。”

  “你的意思是说,不亢不卑就可以了?”

  “是,是!不亢不卑。”李莲英顺口又加了一句:“不太威严,可也不太随和。”

  “我懂了。不过,”皇帝忽然皱起了眉“我实在有点怕见他们。”

  李莲英不知道他为什么怕?但宮中的规矩,除非皇帝是在垂询,否则象这样的话是不必也不该接口的,所以他保持沉默。

  “我是怕他们问起咱们逃难的情形,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会的!”李莲英答说:“如果是那样不知趣的人,也不会派来当公使。”

  “这话倒也是。”皇帝点头同意“不过,就人家不说,咱们自己不觉得难为情吗?”

  李莲英心想,皇帝真是不可救药!永远不知道慈禧太后心里的想法。照她想,大清朝的天下,当初不是送给长⽑,就是为肃顺所篡夺。安邦定国都亏得有她!四十年临朝听政,外而李鸿章、左宗棠,內而恭王、醇王,不管跋扈也好,骄慢也好,谁不是俯首听命,感恩怀德?至于国事之坏,是皇帝亲政以后的事,知人不明,好⾼骛远,新进之辈,不知天⾼地厚,任意妄为,新旧相,以至于鼓捣成这么一场空前的大祸,而收拾残局,还是要靠效忠自己的一班老臣。尽管洋人有意捧皇帝,其实是借题发挥,不曾安着好心。

  总而言之,论到治国,慈禧太后决不肯承认不如皇帝。而皇帝每每好说这种“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的话,虽非有意讥讪,但传⼊慈禧太后耳中,当然不是滋味,再经人一挑拨,便越发恨在心里了。

  他很想劝一劝皇帝,却苦于难以措词,正在思索之际,只听得“当啷”一声大响,余音未歇,已可辨出是一只铜盘掉在砖地上的声音。

  这也是常有的事,至多不过惊得心跳一下而已。可是在皇帝却严重了!只见他吓得脸⾊苍⽩,冷汗淋漓,手扶着桌子,有些支持不住的模样。

  这种情形,李莲英见过不止一次,听慈禧太后说过更不止一次。皇帝从小⾝体弱,抱进宮来时,肚脐眼上一直在淌⻩⽔,慈禧太后亲自抚育也颇费了些心⾎。皇帝最怕打雷,霹雳一下,必是往太后怀中躲,在书房里,就得翁师傅将他搂着。

  及至长大成人,胆子更小,雷声以外,就怕金声,所以听戏在他是一大苦事,尤其是武戏,因为怕大锣。此外,打的声音也怕,拳匪与虎神营围攻西什库教堂时,声传到瀛台,害他通宵不能⼊梦,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能让任何有魄力、有决断的人看得起,但也实在不能不让人觉得可怜。李莲英真不忍见皇帝那副惨相,急忙上前扶住,半拽半扶地让他在椅子上坐下,只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

  皇帝总算缓过气来了,自己也觉得有些窝囊,怔怔地望着李莲英,是一种乞求谅解的眼⾊。

  “万岁爷早早歇着吧!”李莲英试探地说。

  皇帝想说:那里睡得着?而终于只是抑郁地点点头。

  于是,李莲英招手唤了小太监来,为皇帝卸⾐脫靴,预备上,李莲英便退后两步,打算悄悄溜走。

  “谙达!”皇帝突然喊住他说:“你能不能替我办件事?”

  皇帝提出一个看似意外,其实在情理之中的要求,他希望李莲英替他找一件珍贵妃的遗物来,不论什么,钗环⾐服,只要是她生前用过的就行。

  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景仁宮早就封闭,珍贵妃贴⾝的宮女,亦已打发得一个不剩,更从何处去求地的遗物?但看到皇帝眼中所流露的‮望渴‬的神⾊,他实在不忍说实话,且先硬着头⽪答应下来。

  出得养心殿,扑面一阵凛冽的西北风,李莲英打了个寒噤,但脑子却清醒了。一下子想起两处地方可以取得珍贵妃的遗物,一处就是贞顺门穿堂中,珍贵妃殡殓之处,⼊井的旧绸⾐与鞋子已经换了下来,现成取来就是;再一处就是瑾妃那里,必有她妹妹遗留下来首饰‮物玩‬之类。

  只稍作考虑,李莲英便定了主意。⼊井的⾐物,自然更堪供追忆,但触目心惊,怕皇帝所受的刺过重,而且不祥之物留了下来,慈禧太后知道也会不⾼兴。只有到瑾妃那里找一两样东西送上去,比较适宜。

  掏出表来看,长短针都指在十字上。在平时,瑾妃宮中早已下钥熄灯,这‮夜一‬因为要送珍贵妃大殓,事先已经奏准慈禧太后,宮门可以不上锁,瑾妃亦尚未归寝,去了一定可以见得着。

  通报进去,瑾妃略有意外之感。当然,没有不见之理。

  李莲英照宮中的规矩,只在窗子外面回话“奴才刚打养心殿来,万岁爷想要一样珍贵妃留下来的东西。想来瑾主子这里,一定能够找得出来。”

  听得这一说,瑾妃的眼圈又红了。她正在检点她妹妹留在她那里的⾐物,那些可以带⼊棺,那些不妨留下来送亲戚作遗念?皇帝来要,当然尽先挑了送去。不过,她有极大的顾虑。

  “东西有。”她迟疑着说:“只怕送上去了,会有⿇烦。”言外之意,李莲英当然能够深喻,想一想答道:“不要紧!

  给奴才就是。”

  这表示慈禧太后如或诘问,自有李莲英担待。“既然如此,”瑾妃在窗子里说:“你自己进来挑吧!”

  “奴才不必进屋子了,请瑾主子自己作主。”

  这下,瑾妃大费踌躇。照她的想法,最好将她妹妹被幽噤时所用的,连镜子都已破了一块的那个旧梳头匣子,李莲英带去,好让皇帝时时记得,他的宠妃曾经受过怎样的待?可是她不敢!因为她想得到的用意,慈禧太后一定也想得到,万一知道了这回事,问一句:“为什么不拿别样,偏拿个破梳头匣子给皇上,是何居心?”那一来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一桌子的什物中细细搜索,终于找到一样好东西。这本来是瑾妃想自己留下来作遗念的,如今送给皇帝,自然比留在自己⾝边,更得其所。

  拿起那个制作得十分精细美观的金⾖蔻盒,瑾妃真有些爱不忍释。然而毕竟还是找了珍贵妃用过的一方紫罗手绢包了起来,又洒上些珍贵妃用剩下来的香⽔,找个⻩匣子盛好,亲手隔窗递与李莲英。

  “烦你劝劝皇上,人死不能复生,又道是‘没有千年不散的筵席’,请皇上千万别伤心。”

  李莲英心知瑾妃言不由衷,但仍旧答一声:“是!”“还有,”瑾妃又说:“听说老佛爷准皇上亲自临视珍贵妃的遗容,这,实在可以不必。你务必给拦一拦,皇上是不看的好。”说到最后一句,瑾妃的声音哽咽了。

  “奴才知道。”李莲英心想,这倒是很好的一个劝阻的借口。

  于是,让随行的小太监捧着⻩匣,李莲英又回到了养心殿。西暖阁中一灯荧然,窗纸上映出晃的影子,想是皇帝等得有些着急了。

  李莲英微咳一声,窗纸上的影子立刻静止了,接着门帘打起,他从小太监手里接过⻩匣,疾趋数步,走到门口说道:

  “奴才给万岁爷复命。”

  “好!拿进来。”

  李莲英将匣子放在桌上,然后退后两步请个安说:“是瑾妃宮里取来的。瑾妃还有话,让奴才回奏。”

  “什么话?”

  李莲英将瑾妃所说的话,前面一段,是照样学了一遍,后面一段就全改过了:“瑾妃又说“半夜里寒气很重,那儿是个穿堂,前后灌风,万一招了寒,圣躬违和,那就让珍贵妃在地下都会不安。万岁爷如果体恤珍贵妃,就千万别出屋子了。’”

  皇帝沉昑了好一会,方始很吃力地说:“既是这么说,我就不去。

  “是!”李莲英如释重负,问一声:“万岁爷可还有别的吩咐?”

  “你跟皇太后回奏,就说我没有去看珍贵妃的遗容。”

  “是!”“这,”皇帝指着⻩匣说:“这东西,别跟皇太后提起。”

  “奴才知道。”

  “好!你回去吧!”

  李莲英便即跪安退出,顺便向屋里的太监使个眼⾊,示意他们尽皆退出。

  于是皇帝亲手打开盒盖,一阵浓郁的香味,直扑到鼻,顿觉魂消骨,刹那间,眼、耳、口、鼻、意,无不都属于珍贵妃了。

  那曾闻惯了的香味,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一下子都勾了起来。他记得这瓶香⽔是张荫桓出使回来,连同几样珍奇新巧的‮物玩‬,一起托一个太监,仿佛就是开照相馆的戴太监,转到景仁宮去的。

  由于皇帝喜爱那种香味,从此珍贵妃就只用这种香⽔,算起来已四五年不曾闻见过了。

  ‮开解‬罗巾,触目更不辨悲喜,金盒中还留着两粒⾖蔻,不由得就想起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正是珍贵妃初⼊宮的光景。

  算一算快十二年了,但感觉中犹如昨⽇。那年——光绪十五年,珍贵妃才十四岁,虽开了脸,梳了头,仍是一副娇憨之态。皇帝想起她那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珠,不时转,而一接触到皇帝的视线,立即眼观鼻,鼻观心,強自矜持忍笑的神情,便不由得神往了。

  那四五年的⽇子,回想起来真如成了仙一样。烦恼不是没有,外则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纵有一片改⾰的雄心壮志,却是什么事都办不动;內则总是有人在太后面前进谗,小不如意,便受呵责,而皇后又不断呕气,真是到了望影而避的地步。可是,只要一到景仁宮,或者任何能与珍贵妃单独相处的所在,往往満怀懊恼,自然而然地一扫而空。也只有在那种情形之下,才会体认到做人的乐趣。

  如今呢?皇帝从回忆中醒过来,只觉得其寒彻骨,一颗心凉透了!一年半以前,虽在幽噤之中,她仍旧维系着他的希望,想象着有一天得蒙慈恩,赦免了她,得以仍旧在一起。谁知胭脂井深,蓬莱路远,香魂不返,也带走了他的生趣!

  人亡物在,‮挲摩‬着他当年亲手携赠珍贵妃的这个⾖蔻盒子,心里在想,这不就是杨⽟环的“钿盒”吗?将古比今,想想真不能甘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在珍贵妃并无这样非死不可的理由“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泪相和流”诚然悲惨,但自己竟连相救的机会都没有,甚至不能如玄宗与⽟环的诀别,这岂能甘心。

  而况“承侍宴无闲暇,舂从舂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楼宴罢醉和舂”“缓歌慢舞凝丝竹,尽⽇君王看不⾜”玄宗与⽟环毕竟有十来年称心如意的⽇子,而自己与珍妃呢?转念到此,皇帝不但觉得不甘心,且有愧对所爱而永难弥补的哀痛。

  “说什么‘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唉!”皇帝叹口气,将⾖蔻盒子合了起来,不忍再想下去了。

  可是涌到心头的珍贵妃的各种形像,迫使他不能不想,究竟她此刻在何处呢?是象杨⽟环那样,在“楼阁玲珑五云起”的海上仙山之中?

  也许世间真有所谓“临邛道士鸿都客”当此“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梦”的苦思之时,翩然出现,为自己“上穷碧落下⻩泉”去觅得芳踪,又如汉武帝的方士齐少翁那样,能招魂相见。

  果然有这样不可思议之事,自己该和她说些什么呢?皇帝痴痴地在想,除了相拥痛哭以外,所能说的,怕只有这一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