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八九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八九章
    电报到达西安,军机处连鹿传霖自己在內,都知道“若再好勇斗狠,必有命之忧”这句话,是对他而发的。其实,鹿传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既无可战之兵,亦无可战之饷,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不够。不过,慷慨昂,究不失为沽名钓誉最方便的法子。如今官到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只要循分供职,善自养生,再有三五年,何愁不能“大拜”?这样一想,自然心平气和,觉得就算发一套慷慨昂的议论,亦无味得很。

  而况眼前便有一大难关,第一年的赔款连摊付利息二千二百万两,在西历明年正月初一,亦即华历十一月二十二,即须付⾜,为期不过三个月,如何筹措这笔巨款?大是难事。

  经过多次会商,就开源节流两大端去用工夫,首先想到的是虎神营、骁骑营、护军营,当初为了整军经武打洋人,在载漪力争之下,自光绪二十五年起.加补津贴,年需一百四十余万两银子。如今吃了败仗,偃武修文,准备“变通政治”这笔津贴,当然可裁。

  此外,神机营、步军营添练兵丁的口分,以及満汉‮员官‬、八旗兵丁额外加发的“米折”凡是戊戌政变以后,打算跟洋人周旋到底,为了励士气而额外增拨的津贴及“恩饷”一律裁减。每年可省出来三百万两银子。

  其次是南洋、海防、江防、各省⽔陆练勇以及旧制绿营的各项费用“率多事涉虚糜”而且经此大败,⾜见“难期实济”一律酌加裁减。不过所省减费用的确数无法计算,估计至多亦不过三百万两。节流所得,至多不过每年赔款的七分之二,其余大数,要靠开源。

  难题来了!不管广东新开办的房捐、盐斤加征、“土药”、茶、糖、烟、酒从重加税,怎么样算也算不出一千几百万银子的额外款项来!

  为此曾屡屡集议,但闻一片嗟叹之声,细帐越算越心烦,最后只有出之于摊派一途,按省分大小、财力多寡,负担最重的,自然是江苏,派到二百五十万两;其次是四川,二百二十万两;再次是广东,二百万两,以下浙江、江西各一百四十万两;然后湖北、安徽等省.以次递减,最贫瘠的贵州,亦派到二十万两。上谕中特别说明,开源节流各条办法“有与该省未能相宜及窒碍难行之处,各该督抚均有理财之责,自可因时制宜,量为变通,并准就地设法,另行筹措”暗示只要凑⾜数目,什么法子都可以用。但必须“如期汇解,不得短少迟延,致有贻误。”而紧接着又有句话:“倘期限已届,而短少尚多,即惟各督抚是问。”换句话说,是有个折扣在里头。倘或各省摊派,照额收⾜,而有必须开支的用途,亦可截留一小部分。

  吃过月饼,从行宮到京官的寄寓,都在捆扎行李,准备回京,只见満街的车马伕子。偏偏西安官场又来个全班更动,因为陕西巡抚升允奉旨特派为前路粮台,由藩司李绍芬护理巡抚印信,由荣禄幕府中外放的臬司樊增祥署理藩司,于是粮道署臬司,西安府升署粮道,另外再派人署西安府,卸上任,道喜谋差,忙上忙下,大概从唐朝以来,一千多年之中,这个关中名城就从没有这么热闹过。

  启銮期近,乘舆出东门还是南门,发生了争议。照路程来说,应该出东门,但有人以为大驾必自北而南,朝廷体制攸关,而且“南方旺气,向明而治”所以必出南门。这一来多费周折,光是出城这一段路程要加出两倍,而辇道加铺⻩土,亦颇费事,所以议论不定,最后是请慈禧太后裁决。不用说,体制犹在其次,取旺气,讨吉利最要紧,面谕军机大臣:“出南门,绕赴东关,在八仙庵拈香打尖后再走。”

  最先走的是二班军机章京,前一天启程,赶到阌乡,准备接替头班军机章京办事。第二天八月二十四,天⾊未明,军机、御前、六部、九卿及西‮全安‬城文武,均已齐集行宮伺候,当行李登车时,两宮循例召见了军机大臣,方始升舆。辰初三刻,前导马队先行,接着是太监,然后是领侍卫內大臣开路,静鞭之响,⻩轿出宮,头一乘是皇帝,第二乘是慈禧太后,第三乘是皇后,第四乘是瑾妃,都挂起了轿帘,不噤臣民遥瞻,惟有第五乘⻩轿的轿帘是放下的,內中坐的是大阿哥。

  ⻩轿之后便是以军机大臣为首的扈从大员,随后是各衙门的档案车辆。首尾相接,一直到十点才过完。

  一路上家家香花,户户灯彩,跪送大驾,到得南关,地方耆老,献上⻩缎万民伞九把。然后绕向东门外,在八仙庵拈香打尖。饭罢即行,迤逦向东偏北而行,跸道两旁,又是一番气象,只见无数官儿,匆匆赶路。原来升允先期传谕,文官佐杂,武官千把以下,在十里铺恭送,逾此以上的文武‮员官‬,在灞桥恭送。另外派人点验,无故不到者查取职名,停委两年。所以⾐冠趋跄,十分热闹。

  一过灞桥,轿马都快了,三点多钟.头一天驻跸的骊山宮在望了。

  此处已是临潼县该管。但打前站的吴永竟未找到临潼县令,再看供应,亦全未预备,不由得困扰而着急,抓住管行宮的一名典史,厉声问道:“夏大老爷呢?误了皇差是何罪名,莫非他不知道?”

  “吴大人,”那典史哭丧着脸说:“你老别问了,我们都还在找他呢!”

  “到底怎么回事?”

  那典史迟疑了一会,毅然决然地说:“我也不怕得罪人,说吧!”

  原来临潼的县官夏良材,本来是个候补知县,只为是藩司李绍芬的湖北同乡,夤缘而得临时派委署理。此人在西安多年,难得派到一个差使,实在穷怕了。所以这趟得了这个署缺,存心不良,有意拿他的七品前程,作个孤注之掷。

  办皇差照例可以摊派,但除非在膏腴之地而又善于搜刮,否则千乘万骑,需索多端,没有一个不焦头烂额的。所贪图的只是平安应付过去,将来叙劳绩时,靠得住可以升官。夏良材本非良材,不过颇有自知之明,就升了官也⼲不出什么名堂来,吃尽辛苦,还闹一⾝亏空,何苦来哉?所以心一横摊派了两万七千银子,死死地捏在手里,丝毫不肯放松。这一来,自然什么预备都谈不上了。

  听得有这样荒谬的情事,吴永既疑且骇。心里在想,反正有升允在,不妨静以观变。

  谁知果如那典史所说,夏良材真个避匿不出,升允一到,看见这般光景,急得跳脚。但亦只能勉力敷衍了行宮中的御膳,竟连王公大臣亦顾不得了。于是只听得到处是咬牙切齿的诅咒声。若非怕惊了驾会获重咎,侍卫与太监都要闹事了!

  第二天一早启驾,新丰打尖,零口镇驻跸,供应依旧草率异常,⼊夜殿上竟无灯烛。而夏良材总算让升允找到了!“好啊!夏大老爷!”升允气得发抖“从古到今,你这个县官是独一份,真正让我大开眼界!”

  “良材该死!不过死不瞑目。”夏良材哭丧着脸说:“实在是连⽇王公大臣的护卫随从,一班来、一班去,要这样,要那样,不由分说,把预备的东西抢光了。第二天再预备,还是抢光。地方太苦,时间仓促,实在没法子再预备了。”

  “你说的是真话?”

  “不敢撒谎。”

  “你倒说,是那些王公大臣的护卫随从,敢抢为两宮预备的供应?”

  “官卑职小,不认识,而况来的人又多。”夏良材答说:

  “横竖县里总是⾰职的了,求大人不必再问了吧!”

  “哼!”升允冷笑“你以为丢了官儿就没事了?没那么便宜。”

  说完,升允将袖子一甩,连端茶碗送客的礼节都不顾,起⾝往里就走。夏良材如逢大赦似地,踉跄退出,仍旧躲在一个幕友的寓处,只待两宮一启銮,随即打点行李,靠那两万多银子回湖北吃老米饭去了。

  升允那知他是怎样的打算?想起还该责成他办差,却又找不到人了。升允这一气非同小可!一面连夜缮折,预备第二天一早呈递,一面派人四下找夏良材,牙齿咬得格格响地在盘算,要怎么样收拾得他讨饶,才能解恨。

  结果找了半夜也没有找到夏良材,而荣禄却派人来找升允了。一见面就问:“镇里可有好大夫?”

  升允抬头一望,只见荣禄満面深忧,眼眶中隐隐有泪光,不由得惊问:“是…?”

  “小儿⾼烧不退,偏偏又在这种地方。唉!”

  升允知道荣禄只有独子,名叫纶庆,字少华,生得颖慧异常,只是年少体弱。如今忽发⾼烧,看来病势不轻,就怕这零口镇没有好医生。

  这样想着,也替荣禄着急,无暇多问,匆匆说道:“我马上去找。”

  医生倒有,不是什么名医,病急也就无从选择,急急请了去为纶庆诊脉。时已三更,转眼之间,便得预备启驾,升允无法久陪,急急赶到宮门伺候。

  到得天⾊微明,两宮照例召见臣工,第一起便叫升允。料想有一番极严厉的训斥,所以升允惴惴然捏一把汗,进得屋去,连头都不敢抬,行过礼只俯首跪着,听候发落。

  “这夏良材是那里人?”非常意外地,竟是皇帝的声音。

  “湖北。”升允简短地回答。

  “你折子上说:‘该县辄称连⽇有冒称王公仆从,结攫食’,到底是冒充,还是故意指他们冒充?”

  有没有这回事,在疑似之间,但即使真有其事,奏报非说冒充不可。否则不定惹恼了那位王公,奏上一本,着令明⽩回奏,究竟是那些王公的“仆从结攫食”?这个子就闹大了。所以升允毫不迟疑地答说:“确是冒充。”

  “冒充就该查办!我看那县官是借口搪塞,这样子办差,不成事体,⾰职亦是应该的。”

  “算了,算了!”慈禧太后接口说道:“论起来,当差这样荒唐,原该严办。不过这一办,一定会有人误会,以为朝廷如何如何地苛求!我们娘儿俩也犯不着落这个名声。我看,加恩改为部好了。”

  这是慈禧太后与皇帝商量好的,有意如此做作,借以笼络人心。而在升允,却是大出意料,这样便宜了夏良材,也实在于心不甘!不过,表面上亦还不能不代夏良材谢恩。

  “慈恩浩,如天之⾼,真正是夏良材的造化。”升允磕个头说:“奴才督率无方,亦请部议处。”

  “姓夏的亦不过部,你当然更无庸议了。”慈禧太后又说:“不过,以后可再不准有这样荒唐的事了!”

  “是,是!奴才亦再不敢大意了。”升允想想气无由出,迁怒到李绍芬头上“这夏良材是藩司李绍芬的同乡,保他署理临潼,原说怎么怎么能⼲,那知道是这样子不成材!”

  “李绍芬不是署理巡抚吗?”

  “是!”“他这样子用‮人私‬,误了公事,我看,”慈禧太后微微冷笑:“他的官儿,只怕到藩司就算顶头了。”

  听得这话,升允心里才比较舒眼。跪安退出,一面照料车马,一面等候消息。不久,军机处就传出来一道明发上谕,说是“此次回銮,迭经谕令沿途地方官,于一切供应,务从俭约,并先期行知定数。內监人等及扈从各官,亦均三令五申,不准稍有扰累情事,朝廷体恤地方之意,已无微不至。乃该署县夏良材于应备供应,漫不经心,借口搪塞,多未备办。所有随扈‮员官‬人等,不免枵腹竟⽇,殊属不成事体。以误差情节而论,予以⾰职,实属咎有应得。朕仰承慈训,曲予优容,着加恩改为部议处,升允自请议处,着从宽免。”

  正看到这里,发觉眼前有人影晃动,抬头一看,气就来了,是夏良材。

  “夏大老爷,”升允绷着脸说:“该给你道喜吧?”

  “都是大人成全!”夏良材跪下来道谢:“如果不是大人代求,县里不会这么便宜。”

  “不是,不是!你别弄错。”升允摇着手说“我没有替你求情,你用不着谢我,你该去谢你的同乡李大人,他的前程让你两万七千两银子卖掉了!”

  此言一出,夏良材面如死灰。升允到此才算头一畅,长长地舒口气掉头而去。

  两宮到达郑州,接到电报,李鸿章病殁。追念前劳,慈禧太后痛哭失声。第二天召见军机,拟定抚恤的上谕:“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湛深,才猷宏达。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朝廷特沛殊恩,晋封伯爵,翊赞纶扉,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匡济艰难,辑和中外,老成谋国,具有深衷。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立和约,悉合机宜。方冀大局全安,荣膺懋赏。遽闻溘逝,震悼良深!李鸿章着先行加恩照大学士例赐恤,赏给陀罗经被,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其余饰终之典,再行降旨。”

  “李鸿章留下来的缺,奴才等公同拟了个单子在这里,请旨简放。”荣禄将一张名单,呈上御案。

  这一次慈禧太后就不再让皇帝先看了。名单上拟的是:“王文韶署理全权大臣。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未到任前,命周馥暂行护理。张人骏调山东巡抚。”看完,慈禧太后说一声:“就这样办。”却紧接着又问:“皇帝有什么意思没有?”

  名单递给皇帝,一看袁世凯又升了官,心里非常难过。尽管整⽇无事,拿纸笔画一只乌⻳,背上写上“袁世凯”的名字,消遣完了又撕掉,何尝能消灭得中的这口恶气?

  既然慈禧太后已作了裁定,他还能说什么?只言不发将名单递了给荣禄。

  慈禧太后却还有话:“这山东藩司张人骏,可是张之洞一家?”

  “不是张之洞一家。张之洞是南⽪,他是丰润。”

  “张佩纶不是丰润吗?”

  “是!”荣禄答说:“张人骏是张佩纶的侄子。”

  “原来他们是叔侄!”

  听慈禧太后有惘然若失之意,仿佛懊悔做错了一件事,荣禄知道是因为她对张佩纶还存有恶感的缘故,觉得不能不替张人骏稍微解释一下,免得已筹划好了的局面,有所破坏,又得费一番手脚。

  “张家是大族,张人骏年纪比张佩纶大。他是同治七年洪钧那一榜的翰林,张佩纶比他还晚一科。”

  “喔!”慈禧太后问:“他的官声怎么样?”

  “守不坏。”荣禄又说:“如今大局初定,袁世凯调到直隶,张人骏由藩司坐定,驾轻就,比较妥当。”

  “这话也是。就这样好了。”慈禧太后又问:“奕劻那天可以到?”

  “大驾到开封,他亦可以到了。”

  两宮与奉召而来的庆王奕劻都是十月初二到开封的。庆王于中午先到,两宮早晨八点钟自中牟县启跸,中午在韩庄打尖,下午四点钟驾到行宮。

  开封行宮,已预备了好几个月,加以经费充裕,所以比西安行宮还来得华丽宽敞,已颇有內廷气象。慈禧太后看在眼里,怀为之一畅,但一到见了庆王奕劻,却又忍不住垂泪了。

  “宮里怎么样?”

  “宮里很好,一点没有动。”奕劻答说:“奴才当时奉旨回京,听说各‮军国‬队分段驻兵,大內跟后门一带归⽇本兵管,奴才随即派人去找⽇本公使,跟他切切实实涉了一番。总算⽇本公使很尊敬皇太后、皇上,跟奴才也还讲情,所以看守得很好。各国兵弁进宮瞻仰,定有章程,不准胡来,人到乾清门为止,不准再往里走了。”

  这番“丑表功”大蒙赞赏“真难为你!”慈禧太后说:“当时京城糟糟,我实在不放心你回去,可是除了你,别人又料理不下来!”

  庆王奕劻少不得还有番效忠感的话。然后接谈李鸿章,谈京中市面、洋人的情形,当然,最要紧的是谈各‮军国‬队的撤退。

  “皇太后万安!”奕劻用极有把握的语气说:“自和约一画押,各国使臣的态度都改过了,对我皇太后,皇上仍如从前那样,十分尊敬。銮驾到京,不但洋兵早已撤退,各国使臣还会约齐了来接驾。”

  这是慈禧太后极爱听的话。各国使臣来接驾,当然是件有面子的事,而更要紧的是,这表示洋人对她并无恶感,从谈和以来,她一直担心的就是,怕洋人对她有不礼貌的言词。只要有一言半语的批评,她就算在皇帝面前落了下风。这是她最不能忍受,而不惜任何代价要防止的一件事。

  “此外,洋人还有什么议论?”

  “议论很多,无非是些局外人不关痛庠的浮议。”奕劻答说:“洋人的习,喜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所以洋人的议论,没有什么道理,听不得。”

  “总有点儿有关你的事吧?譬如说,”慈禧太后向左右窗外望了一下:“提到过大阿哥没有?”

  “提过。”奕劻‮窥偷‬了一眼,从慈禧太后脸上看不出什么来,就不肯多说了。

  “洋人是怎么个说法?”慈禧太后问:“是觉得是咱们自己的事,与外国无关不必⼲涉呢?还是觉得应该有个代?”

  这话透露出一点意思来了。奕劻心想,‮家国‬出这么一场大难,死多少人,破多少财,吃多少苦,搞得元气大伤,慈禧太后对载漪一定恨得不知怎么才好。而大阿哥溥儁歪着脖子撅着嘴,模样儿既不讨人喜,又不爱念书,一定也是慈禧太后很讨厌的。既然如此,不妨说两句实话。

  “回皇太后,各国使臣跟奴才提过,提过还不止一次。奴才觉得很为难,因为这件大事,不是臣下所能随便说的。所以奴才只有这么答复他们,两宮必有妥善处置,到时候你们看好了。”

  慈禧太后点点头:“你这样答他们很好。这件事…,”她沉昑了好一会“再商量吧!”

  “是!”奕劻略等一会,见两宮别无垂询,便即跪安退出。

  回到行辕,直隶总督衙门已派了专差,将李鸿章的遗疏送了来,另附周馥的一封亲笔信,拜托他当面递上御前。因为李鸿章与他同为全权大臣,临终前彼此共事,一切艰难境遇,只有奕劻最了解,遗疏中恐有未尽的意思,亦只有他能补充。遗疏未曾封口,庆王奕劻取出来细看,认为于己无碍,决定替李鸿章多说几句好话。

  因此,第二天明发上谕,所予李鸿章的恤典,更为优隆,说他“辅佐中兴,削平大难”盛赞他此番和议“忠诚坚忍,力任其难,宗社复安,朝野攸赖”而“力疾从公,未克休息,忠靖之忱,老而弥笃”当兹时局艰难“失此柱石重臣,曷胜怆恸”!

  至于加恩赏恤,除已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祀贤良祠以外“着再赏五千两治丧,由户部给发。原籍及立功省分,着建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灵柩回籍时,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任內一切处分,悉以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

  恩恤中最要紧的是泽及子孙,这又往往尊重死者的愿望,李鸿章的侯爵,当然归嫡子承袭,所以上谕中指明:“伊子刑部员外郞李经述,着赏给四品京堂,承袭一等侯爵,毋庸带领引见;工部员外郞李经迈,着以四五品京堂用;记名道李经方着俟服阕后,以道员遇缺简放;伊孙户部员外郞李国杰,着以郞中即补;李国燕、李国煦均着以员外郞分部行走;李国熊、李国焘均着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

  凡此恩恤,除了配享,应有尽有了。死者如此,同为全权大臣的庆王奕劻当然亦很有面子,事实上奕劻这几天在开封之行,连荣禄亦为之黯然失⾊。慈禧太后无⽇不召见,而且每次召见,总要谈上个把钟头。这样到了十月初七,奉旨先行回京,庆王奕劻面奏,等过了初十万寿再走,慈禧太后表示,京中要紧,非他赶回去主持,她不能放心。至于祝嘏虚文,无关紧要。十月初六午刻,并在行宮赐宴,叙的是家人之礼,所以奕劻的两位格格,亦得⼊席。⽗女相见,回想去年逃难之时,老的被逐回京,小的被挟为人质,一时似有不测之祸的光景,真的恍同隔世,不觉喜极涕零了。

  万寿一过,有好些人在注视着一件大事,应该有废大阿哥的懿旨!

  慈禧太后原答应过吴永,到了开封,自有道理,吴永也将这话,悄悄写信告诉张之洞。因此,张之洞自两宮驾到开封,便在翘首以待。起初毫无动静,所以猜想得到,等⾼⾼兴兴过了万寿,再办这件事,也算慈禧太后对大阿哥最后一次的加恩,亦是人情之常。但万寿已过,犹无消息,张之洞可忍不住了,打了个电报给军机处催问其事。

  “怎么办?”荣禄茫然地问同僚。

  “当然据实转奏。”鹿传霖说。

  “事与人似乎应该分开来论,不宜混为一谈。”瞿鸿矶矶说:“此事,我看不宜之过急。”

  他的意思是,论人则溥儁不⾜为储君,废之固宜,而论事则应为穆宗另行择嗣,庶几大统有归。用心不能不说他正大,但毕竟不免书生之见,荣禄笑笑说道:“子玖,你看近支亲贵中,溥字辈的,还有什么人够资格?”

  一句话将瞿鸿矶问住了,算算宣宗的曾孙,除溥儁以外还有八个,但年龄不大而又跟慈禧太后有密切关系的,一个也没有!

  “自雍正以来,原无立储的规矩,为了载漪想做太上皇,破例立一位大阿哥,闹出这么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祸!罢、罢,立什么大阿哥,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我想,言路上亦不至于连眼前的覆辙都见不到,会象当年吴柳堂那样,拚命替穆宗争继嗣。”

  “是的。”瞿鸿矶见风使舵,把自己的话拉了回来“我原是怕言路上会起哄,就象当年吴柳堂掀起来的风波,闹到不可开。中堂既已顾虑到此,就论人不论事好了。”

  荣禄心想,慈禧太后原有一到开封,对溥儁就会有所处置的诺言,这样的大事,她当然不会忘怀,而久无动静,必有难处。看来这件事还须造膝密陈,但自己不便撇却同僚,单独请起。略想一想,有了计较。

  “张香涛这个电报,未便耽搁,而且也要给两宮从长计议的工夫。我的意思,先写一个奏片,把原件送上去,看两宮作何话说?诸公以为如何?”

  大家都无话说,于是找“达拉密”来,即时办了奏片,连同原电,装匣送上。不久,如荣禄所料,慈禧太后只召荣禄“独对”

  “你们必以为我没有留意这件事?不会的!打离西安起,我就一直在琢磨。我有我的难处。”慈禧太后停了一下说:“从正月里到现在,不断有人抱怨,说我太迁就洋人,对近支亲贵办得太严了!如今洋人没有说话,我们自己又办这么一件事,倒象是我有意作践他们似的。荣禄,你说呢?我是不是很为难?”

  “是!皇太后的苦衷,奴才深知。如今近支王公在开封的也很不少,奴才也听说,很有人关心这件事。不过,奴才提醒皇太后,洋人不说话,是因为知道皇太后圣明,必有妥当处置,果真到洋人说了话,再办这件事可就晚了!”

  “啊!”慈禧太后憬然惊悟“这一层我倒没有想到。”

  “再说,大阿哥的人缘也不怎么好。皇太后若有断然处置,没有人不服。”

  “就怕口服心不服!”

  “那可是没法子的事。皇太后事事为‮家国‬宗社,岂能只顾几个人的心服口服?”

  “你的话不错!”慈禧太后断然决然地“咱们说办就办吧!”

  “是!”荣禄答说“怎么个办法,请皇太后吩咐,奴才好去预备上谕。”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说:“也不能没有恩典。赏他一个公吧!”

  “那就得在京当差。”

  “不用他当差。”

  “这就是‘不⼊八分’的公了。”荣禄又说:“当然也不必在京里住。”

  “当然!”慈禧太后说道:“送他到他⽗亲那里去好了。”

  “是!”“另外赏他几千银子。”

  处置的办法已很完备了。荣禄退了出来,将奏对的情形,秘密说与同僚,随即将河南巡抚松寿请了来,当面商量决定,溥儁出宮,先住八旗会馆,由松寿特派三名佐杂官儿照料。另外派定候补知县一员、武官一员,带同士兵将溥儁护送到蒙古阿拉善旗与他⽗亲载漪。

  到得第二天上午,荣禄派人将內务府大臣继禄找了来,含蓄地问道:“今天要办件大事,你知道不?”

  “听说了。因为未奉明谕,也没有办过,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谁也没有办过这样的事!”荣禄说道:“这孩子的人缘不好,怕出宮的时候,会有人欺侮他,就请你照顾这件事好了。”

  “是了。”继禄又问:“是他的东西,都让他带走?”

  “也没有好带的。随他好了,能拿多少,就拿多少。”荣禄又格外叮嘱:“总之,这件事不能闹成个笑话,免得有伤国体。”

  听得这话,继禄倒有些担心了。素知溥儁顽劣,而且很有把蛮力,万一到了那时候,撒赖胡闹,不肯出宮,这可是个⿇烦。

  荣禄看出他的心事,随即说道:“我教你一招儿。那孩子最听一个人的话,你把那个人说通了,就没事了。”

  “啊,啊!”继禄欣然“我想起来了!我去找他的老妈。”

  “对了!快去吧。”荣禄将手里的旨稿一扬“我们也快上去了。”

  全班军机到了御前,只见慈禧太后的脸⾊颇为沉重,等荣禄带头跪过安,她用略带嘶哑的声音问道:“都预备好了吗?”

  “是!”荣禄答说:“已经代继禄跟松寿了,先在八旗会馆住一宿,明天就送阿拉善旗。”

  慈禧太后点点头,稍微提⾼了声音问:“皇帝有什么话说?”

  皇帝是这天一早,才听慈禧太后谈起这件事,当时颇觉快意,因为他的这个胞侄,对他精神上的威胁极大,倒不是怕他会夺自己的皇位,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他的苦头?有一次皇帝在廊上倚柱闲眺,突然发觉背后有样东西撞了过来,劲道极大,不由得合扑一跤,摔得嘴都肿了,等太监扶了起来,才知道是大阿哥无缘无故推了他一下。当时眼泪汪汪地一状告到慈禧太后面前,大阿哥毕竟也吃了大亏,慈禧太后震怒之下“传板子”痛责,行杖的太监都为皇帝不平,二十板打得他死去活来。但从此结怨更深,时时要防备他暗算,所以一听到他被逐出宮,心头所感到那阵轻快,匪言可喻。

  不过,此刻却忽然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同时以他的⾝分,亦不便表示个人的爱憎,只说:“宗社大事,全凭太后作主。”

  “既然皇帝这么说,我今天就作主办了这件事。写旨来看。”

  “已经写好了!”

  荣禄将旨稿呈上御案,慈禧太后看过,皇帝再看,更动了一两个字,便算定局。

  “谁去宣旨?”

  象这种处置宗亲,近乎皇室家务的事,向来总是派辈分较尊的亲贵担任。但随扈的王公,或则在惩办祸首一案,已被放逐,或则房分较远,爵低,不宜此任。荣禄心想,眼前只有一个人合适——载洵。

  载洵是皇帝同⽗异⺟的胞弟,行六,这一次与他胞弟老七载涛,一起到开封来给太后拜寿,当天就都赏了差使,载涛是“乾清门行走”载洵是“御前行走”这个差使的⾝分,合乎御前大臣与御前侍卫之间,正适于⼲这种事。

  想停当了,便即答说:“可否请旨派镇国公载洵,传宣懿旨?”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摇‮头摇‬说:“这个差使得要老练的人去,载洵不行!就你自己去一趟吧!”

  “是!”荣禄答应着。

  两耳已有⽑病,时聪时暗的鹿传霖,忽然开口:“回奏皇太后,”他说:“臣有愚见。大阿哥之立是件大事,废黜亦是一件大事。似乎宜请皇太后召大阿哥⼊殿,当面宣谕,以示天下以进退皆秉大公,无私见杂于其间。”

  此言一出,満殿愕然,慈禧太后心里很不⾼兴,却不便发作,只是板着脸问:“鹿传霖的话,你们都听见了!怎么说?”

  这当然还是应该作为军机领袖的荣禄发言“奴才以为不必多此一举!”他说:“进退一秉大公,上谕中已宣示明⽩,天下共喻…。”

  “对了!”慈禧太后迫不及待地说:“就照上谕办吧!”

  等荣禄辞出殿去,绕西廊出了角门,继禄已在守候,上来请了个安,低声说了一句:“刘嬷嬷那里都代好了。”

  荣禄点点头问道:“他本人怎么样?”

  “大概昨儿晚上就得到风声了!威风大杀,象换了个人似的。”

  “唉!”荣禄念着大阿哥的师傅⾼赓恩的话说:“本是候补皇上,变了开缺太子’,走吧,好歹把这出唱了下来。”

  说罢,迈腿就走,继禄抢先两步,在前领路。到了大阿哥所住的跨院,拉开嗓子唱一声:“宣旨!”

  荣禄站停稍候,只见门帘掀处,⽩发盈头的刘嬷嬷一手打帘,一手往里在招。接着,愁眉苦脸的大阿哥溥儁出现,仿佛脖子歪得更厉害,嘴当然也撅得更⾼了。

  于是荣禄走向门前,在滴⽔檐下,面南而立,溥儁便在院子里面向北跪下听宣。

  “上谕!”荣禄念道:“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已⾰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前经降旨立为大阿哥,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宣谕中外。慨自上年拳匪之,肇衅列邦,以致庙社震惊,乘舆播越,推究变端,载漪实为祸首。得罪列祖列宗,既经严谴,其子岂宜膺储位之重?”

  等荣禄念到这里,只听已有欷歔、欷歔的声音,往下一看,溥儁⾝子已在发抖。荣禄本想先劝慰两句,旋即想到,于礼不合,便略略提⾼了声音,继续往下念。

  “溥儁亦自知惕息惴恐,吁恳废黜,自应更正前命。溥儁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宮,加恩赏给⼊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至承嗣穆宗毅皇帝一节,关系甚重,应俟选择元良,再降懿旨,以延统绪,用昭慎重。钦此!”

  荣禄念完,继禄提示:“谢恩!”

  溥儁大概是没有听见他的话,伏在地上,已哭出声来,刘嬷嬷便大声说道:“阿哥,快说!说谢老佛爷的恩典。”

  这下溥儁听清楚了,呜咽着语不成声,七个字的一句话,很吃力地才说完。

  荣禄对他改了称呼,用对王公的通称,名字带排行,叫他“郕二爷”他说:“别难过!等事情过去了,老佛爷一定还让你回来当差。金枝⽟叶,自己该知道体面,哭个什么劲儿,没的叫人笑话。”

  溥儁倒想争气,无奈眼泪不听使唤,依然流得満脸。荣禄不顾,上前挽着他,往外便走。

  其时整座行宮已传遍了大阿哥被逐的消息,太监宮女都想来看看热闹。溥儁的人缘极坏,所以一路看到听到的景象十分难堪,大多浮着笑容,乐见其人之去,甚至也还有拍手称快的。只有他养的那条狗倒不势利,依旧俯首贴耳地跟在眼泪汪汪的主人后面,由行宮一直到八旗会馆。

  这件事办得大快人心,各国公使亦表示満意。可是,慈禧太后还有顾虑,不愿即时进京,只是没有代未免影响人心,所以延到十月二十四下了一道上谕,还得有十天才能从开封启銮。

  顾虑的是俄约未定,怕将到京时,俄国会有什么动作,弄出一个令人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因此,慈禧太后要等两个人的消息,消息倘或不妙,十一月初四启程之期,还会更改。

  这两个人,一个是奕劻,他在陛辞时已受命继李鸿章而与俄国公使继续涉;一个是袁世凯,接事以后,预备接驾,对于京畿的中外情形,必有奏报。特别是袁世凯,慈禧太后的期望更切,因为他在山东力拒拳匪的态度,颇得各国好感,德国公使穆默,甚至表示,希望袁世凯能调为直隶总督,这是庆王到开封以后才谈起的。所以慈禧太后有个想法,如果俄国的态度有欠友好,袁世凯亦会联络各国,合力约束俄国。

  果然,袁世凯不负所望,十一月初一打了个电报到开封,转述他所极力保荐的署理津海关道唐绍仪,会见驻京各国公使的情形,说是“均无困我的语气,且互有意见,不能协以谋我。”而俄约则“利在延宕”保证“断无战事”此外又提到董福祥,指他是祸首“祸国殃民,罪不容于死,未加显戮,无以示天下,请明正典刑,以纾公愤。”这当然是无法处置的一件事,只好“留中”了。

  十一月初四,两宮自开封启驾,繁华热闹,又过于在西安动⾝之时。因为各省大员,或则亲到,或则派藩司、臬司伺候,翎顶补褂,⾐冠辉煌,更何况新装的卤簿仪仗,名目繁多,一路上令人目不暇给。更凑趣的是,天气极好,旭⽇当空,秋风不起。銮驾自行宮出北城,只听见新铺⻩沙的跸道上,马蹄、车轮、脚步,杂沓应和,沙沙作响,偶尔有招呼前后的一两声清脆掌声,反更显得庄严肃穆。

  一出了城,又是一番光景,扈驾的士兵,夹道跪送,一望无际的红缨帽,恰如万树桃花,盛放于天中。銮舆到得⻩河渡口,地名柳园,预先已备好⻩幄,两宮下轿御幄,略微休息,等河边设好香案,请皇帝致祭河神,焚香奠酒,撤去香案,方始登船。

  船是新打的龙船,在正午光直之下,辉煌耀眼,不可视,但见⻩罗伞下,皇帝扶着慈禧太后,徐步行过文武大员与本地耆老跪送的行列,踏上加长加宽的跳板,步⼊平稳异常的船头,慈禧太后转过⾝来,放眼遥望,一片锦绣江山,太平盛世的景象,不由得破颜一笑,记不起一年以前,仓皇出奔、饥寒迫的苦楚了。

  “老佛爷请进舱吧!”李莲英说:“不然,扈从人等不能上船,不知多早晚才到得了北岸。”

  慈禧太后点点头,一面往里走,一面说道:“总算难为他们,办得这么整齐!不知道比当年康熙爷、乾隆爷南巡的情形,比得上比不上?”

  “自然比得上!”李莲英答说:“不说别的,光说这天气好了,奴才就没有见过,十一月初四,快冬至了,会象桃红柳绿的舂天一样。”

  “这倒是真的。你们看,风平浪静,要说⻩河的风浪是多么险,简直就没有人相信。”

  “这是老佛爷鸿福齐天,奴才们全是沾的老佛爷的福气。”

  说虽如此,李莲英却就此上了心事。俗语说的“不到⻩河心不死”可知波涛险恶,出乎想象。倘或船到中流,狂飙陡起,可真不是件闹着玩的事。

  幸好,等随扈的王公大臣、侍卫兵丁都上了船,万桨齐飞,划过波平如镜的河面,不过传膳刚毕,已经到了北岸,驻跸新店行宮。自此经延津、汲县、淇县、宜沟驿、安,再往北就是直隶的第一站滋州。

  直隶办皇差,由藩司周馥总司其事,特为设立总局,定下“太差章程”行宮膳食,重价包给御膳房,銮舆及王公与军机大臣所坐的轿子,预先与河南商量,多给津贴,联站抬送,此外一切供应,都有河南的先例在,加以首站的滋州知州许之轼,勤慎细密,所以一切顺利,周馥放了一半的心。

  滋州驻跸一⽇,十一月十三⽇启跸,下一站是邯郸。不想崔⽟贵出了花样。

  原来邯郸北面,有座山,名为葛山。山上有潭,名为黑龙潭。大致潭一望深黑,幽秘森,令人凛然的寒潭,往往取名为黑龙潭,视为龙王的别府,如遇亢旱祈雨,自然要祷之于黑龙潭。不过,邯郸的黑龙潭,因为在明朝嘉靖年间,教建一座龙神庙,所以它的名气大于京师西山的黑龙潭。如果北方久旱不雨,希望龙王发威,沛降甘霖,则礼部就会奏请降旨,到邯郸的龙神庙来“请铁牌”据说这方铁牌请到,雷公电⺟,雨师风姨,便如奉到纶音,即时各显神通,来一场“既沾且⾜”的倾盆大雨。因此,这座黑龙潭所在地的葛山,俗名就叫祈雨山。

  若说慈禧太后顺路祈雨山去烧一烧香、逛一逛山,那⿇烦之大,不堪想象。光是扈从上山的轿马,预备一顿素斋,已非即时可办,而犹在其次,最糟糕的是,整个供应调度,大了。

  原来乘舆巡幸,扰民最甚,此所以有道之君,力以为戒。事先多少心⾎筹划,何处设行宮驻跸,何处设尖站午膳,皆有一定⽇程。大致銮舆一天只行得三、四十里,总在十五到二十里的镇甸上没尖站,道路稍长,中间歇一歇脚,略略进用茶点,名为茶尖。一切供应,事先早已预备妥当,即如劈站、宿站应备二十万斤,茶站减半,而尖站只得一万斤。如果因游山拈香,多出半天行程,则宿站变为尖站,还不要紧,尖站变为宿站,临时那里去觅一座行宮,更何处可以变出随扈贵人的二、三十座公馆?因此,周馥得信,急得跳脚,恨不得跪倒在銮驾面前,挡住⼊山的去路。

  幸好,袁世凯赶来接驾来了。周馥了上去,拦住马头告急,袁世凯想了一下说:“不要紧!到了尖站,你去找李总管,说我未见皇太后请安,不便去看他,拜托他务必想个法子,打消此事。心感心照!”

  周馥听得这话,心放了一半。近午时分,到了尖站,这个地方虽小,却有乾隆年间所建的一座行宮,因为这个地方虽小,名气甚大,唐朝卢生,在邯郸道上做一个梦,⻩粱未,便已历尽富贵繁华,即在此处。有座点化卢生的吕洞宾祠,祠西便是行宮。

  因此,这座镇便叫做“⻩粱镇”⻩粱一梦,万缘皆空,本非佳名,只是另外有个名字更不妙,谓之“丛冢镇”当年秦始皇攻邯郸,杀人盈野,战况惨烈,赵国既亡,寡妇不知几许?为保卫邯郸而死的壮丁,在邯郸城外,就地掘坑埋葬,想来“丛冢镇”的得名由此。这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几经沧桑,丛葬的遗迹早已湮没,但一听到这个镇名,不觉便有与鬼为邻之惧,所以比较之下,还是称之为“⻩粱镇”来得妥当。

  周馥是早已快马加鞭,抢先到了⻩粱镇的,等行宮跪接,看李莲英扶着慈禧太后的轿杠经过大门,脚步放慢,在吆喝“小心”时,周馥在他的行装下摆上,拉了一把。

  李莲英低头一看,恰好与周馥仰望的视线碰个正着,瞬间目语,便获默契,李莲英将⾝子横着挪开一步,在门洞中等候,周馥等皇帝的轿子一过,随即起⾝赶了过去。

  先匆匆为袁世凯致了意,周腹愁眉苦脸地说:“可是皇太后要上祈雨山拈香?这一来,可不得了!”

  “这时候还逛什么山!都是崔⽟贵出的馊主意。”李莲英慨然答说:“不要紧!我总不让你为难就是了。”

  周馥没有想到,李莲英是这样痛快,不觉喜出望外,若非通道观瞻之地,真会给他请个安道谢。

  “你说给袁大人,”李莲英又说:“老佛爷这几天老惦念着火车,不知道坐上去是怎么回事?”

  “是了。”周馥急忙表示:“一切都请李总管关照!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尽管代下来,好照着上头的意思改。”

  “我知道,我知道。”说着,李莲英匆匆而去。

  果然,李莲英力可回天,进膳未毕,便已传旨,派礼部‮员官‬赴黑龙潭,致祭龙神。大驾仍照预定行程,在临洛关驻跸。

  到达宿站,天⾊将晚,因而不曾召见袁世凯,但军机照常见面,递呈的奏折之中,有庆王奕劻的两个折子,必须请旨‮理办‬。

  一个折子是据‮京北‬內外城的绅董两百七十多人联名公禀,请为李鸿章在京师建立专祠。清朝开国以来两百多年,从无汉大臣的祠宇,事出创议,军机议论不定,就只有请求上裁了。

  “向来汉大臣有功,加恩亦只是在原籍跟立功省分建祠。汉大臣的原籍既不在京,京师又不是立功之地,所以从无此例。”荣禄往后指一指说:“鹿传霖以为该驳,他亦有一番理由。请皇太后、皇上问他。”

  “鹿传霖是怎么个意思,说来大家商量。”

  于是瞿鸿矶拉一拉鹿传霖的⾐服,这是预先约定的,递到这个暗号,鹿传霖知道该陈述自己的意见了。

  “李鸿章功在‮家国‬,自当酬庸。公禀中说他‘以劳定国,以死勤事,始终不离京城’,拿这个理来请在京师建立专祠,理由很牵強,李鸿章到京,‘开市肆以通有无,运银米以资周转’,对百姓诚然有益,不过⾝为重臣,这亦是分內该做之事,何⾜言功?李鸿章的功劳是议和,议和在那里,不能说是为那里立了功。譬如中⽇和约是在⽇本马关订的,莫非可以说他在马关立了功?”

  “这话倒也不错。”慈禧太后点点头“不过,既然京师有这么多人联名公禀,似乎也不便过拂民意。”

  这话鹿传霖与王文韶都不曾听见,荣禄听见了却不愿与鹿传霖公然在御前争辩,所以这样答奏:“请皇太后、皇上问问瞿鸿矶,看他有什么献议。”

  “那,”慈禧太后说道:“瞿鸿矶就说吧!”

  瞿鸿矶当然识得荣禄的用意。心想,鹿传霖的气量狭,与他意见不同,必致忌恨,但荣禄却会心感。取舍之间,无所犹豫,自是支持荣禄。

  “臣愚昧,”他不慌不忙地说:“窃以为事出非常,恩出格外,不可以常情衡量。圣明在上,李鸿章的功绩,全在皇太后、皇上洞鉴之中,是否逾格加恩,以示优异,使中外晓然于皇太后、皇上惓惓于老臣之至意,则非臣下所敢擅请。”

  话虽如此,态度已很明⽩,是赞成李鸿章在京师建立专祠。慈禧太后便问:“皇帝是怎么个意思?”

  “似乎可以许他。”皇帝仍然是极谨慎的回答:“不过,到底该怎么办,请皇太后作主。”

  “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准吧!”

  于是,在鹿传霖与王文韶茫然不辨所以之中,这一个折子有了着落。另外一个折子,也是奕劻代言,说英美两国公使送来一件照会,请求将张荫桓开复原官。

  提到这件事,慈禧太后可就不⾼兴了。在她心目中,张荫桓是不折不扣的“帝”而且认为皇帝之想学洋人,主要的是出于张荫桓的教唆。所以这时候听荣禄请示,便冷冷地说道:“张荫桓开复不开复,与洋人什么相⼲?这种闲事不是管得没道理吗?”

  “是!”荣禄答说:“只有委曲求全。”

  “我不管这件事!”慈禧太后很快地说:“你们问皇上。”皇帝要避嫌疑,急忙说道:“张荫桓荒谬绝伦,罪有应得,不能开复。”

  这一下成了僵局,荣禄很勉強答应一声:“是!”却抬眼望一望慈禧太后,有着乞求之意。

  听皇帝那样说法,慈禧太后心里比较好过了些,同时也想到,京师的民情不可拂,英美两国公使的面子又何可不给。不过,话说得太硬了,一时改不过口来,只能先宕开一笔:

  “且搁着再说。”

  “是!”这一次,荣禄答得很响亮。

  等退出行宮,瞿鸿矶找个机会,悄悄问道:“中堂,这件事该怎么办?洋人急,等他们来催问,就不合适了。”

  “太后已经准了。”荣禄很有把握地“你办个旨稿,准予加恩开复原官,明天一早送上去,看过就发。”

  “是!”瞿鸿矶又问:“如何措辞?”

  “越简单、越含糊越好。”荣禄想了一下又说:“不必谈张樵野的功过,把情卖给英美公使。”

  于是瞿鸿矶略想一想,振笔直书:“据奕劻奏:英美两国使臣,请将张荫桓开复等语,已故户部左侍郞张荫桓,着加恩开复原官,以昭睦谊。”

  接着又写个奏片,更为简略,只说拟就上谕一件,恭候钦裁,连同旨稿一起用⻩匣子装好,递⼊寝宮。第二天一早发下,奏片上朱批“知道了”是认可了那道上谕。

  这天驻跸顺德府治的邢台,是个大站,传旨多留一天,因为在邢台接驾的人很多,为了笼络起见,不能不破工夫召见‮慰抚‬。当然,召见袁世凯,决不止于‮慰抚‬笼络,别有一番指示。

  这又是皇帝一件心头愤懑的事。慈禧太后很了解皇帝的心境,也略微有些不安,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皇帝会对袁世凯说几句很严厉、很不得体的话,将局面搞僵了。因此,存着戒心,避免对袁世凯有何优礼的词⾊。

  这一来,召见远道⼊觐的封疆大吏,照例有的询问旅况的亲切之词,在袁世凯就听不到了。只听慈禧太后问道:“你是那一天接事的?”

  “臣是皇太后万寿那一天在山东卸,十月十一⽇起程,十六接印,十七在保定接的事。”

  “直隶地方很要紧,又兼了北洋大臣,责任很重,你总知道?”

  “是!臣蒙皇太后、皇上特加拔擢,恩出格外,⽇夜战战兢兢,唯恐不符报称。好得是,密迩九重,有事随时可以请训,谨守法度,当能稍减咎戾。”

  “你能记住‘谨守法度’这句话,就是你的造化。”慈禧太后又说:“你接事快一个月了,直隶的情形,大概也很清楚了,不知道你打算怎么样整顿?”

  “上年拳匪作,直隶受灾严重,这次摊派赔款,直隶的负担也不轻,民穷财尽,实在为难。不过,”袁世凯紧接着提⾼了声音说:“事在人为!臣受恩深重,决不敢丝毫推诿。上解京饷,下苏民困,唯在剔除中,直隶的吏治,废弛已久,臣只有破除情面,将贪劣各员,指名严参,庶几一面可以除弊兴利,一面可以振作民心。”

  听得这番话,慈禧太后不能不心许,特别是“上解京饷,下苏民困,唯在剔除中”那句话更觉动听。因而点点头说:“你能这样做,很好,你要参的人,只要庸劣有据,朝廷没有不准你的。”

  “是!”袁世凯碰个响头“皇太后圣明!臣一定实心实力,放手去办。”

  “现在‮家国‬的难处是,出项多,进项少,从前北洋花的钱不少,可是练兵的实效在那里?提起来叫人伤心!”慈禧太后停了一下又说:“你练兵、带兵,一向是好的。这军务上头的整顿,你也要格外费心才好。”

  提到这一层,袁世凯就更有话说了。但以关碍着荣禄,却不能畅所言,因而反不能即时回答。

  “北洋积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他一面想,一面说:“自经荣禄整顿,已有绩效,上年拳匪之,若非董福祥不听节制,不会有那样不可收拾的局面。整顿军务,首要在整饬纪律,骄兵悍将,万不可容,臣到任后奏请严办董福祥,明正典刑,不仅是为了一纾公愤,亦是为了整顿军务着想。”

  “董福祥自然该死。不过,”慈禧太后的声音有点怈气“朝廷亦有朝廷的难处。”

  “是!投鼠忌器,臣亦明⽩。只是臣耳闻目击,到处听人咒骂董福祥,不能不上折子说话。”

  “这件事暂且不必办了。”慈禧太后顾而言他“李鸿章去年奏请开办‘顺直善后赈捐’,不知道顺手不顺手?”

  这一问,是在袁世凯估量之中,不慌不忙地答道:“此次赈捐,已收起两百多万银子,臣一到任后,关照藩库,暂时封存。如今饷源支绌,难得凑成巨数,拉散了未免可惜。至于如何开支,臣要请旨允准以后,方敢动用。”

  最后这句话,大慰慈怀,不自觉浮起了笑容“袁世凯,”

  慈禧太后问道:“你打算怎么样动用呢?”

  “臣目前还不敢说。皇太后、皇上回銮以后,刷新庶政,百废待举,用款必多,当然要先顾到部库。”

  听这一说,连皇帝都动容了。自从亲政以来,十来年召见过的督抚,不知多少,提到“钱”之一字,无不哭穷,富庶省分最好自己收,自己用,贫瘠省分则最好朝廷有严旨,规定确数,督饬他省接济,从没有一个人顾到部库。所以听见袁世凯这样说法,不免有耳目一新之感。

  皇帝如此,他人可知!慈禧太后连声夸赞:“好!好!你能这样存心,才真是顾大局的人。朝廷自然很为难,不过也不会不顾到各省。提拨各省赈捐这件事,部里正在拟章程,最多也不过提个三、五成。你那里既然已经收起两百多万银子,自己也很可以办一两件大事。”

  “是!”袁世凯这才说到他想说的话:“直隶幅员辽阔,大之后,门户洞开,臣打算先招募精壮,练成一支得力的队伍,分布镇扎,守住了各处要紧的地方,然后淘汰冗弱,才不至于引起变故。这笔练新军的经费,分年筹措,目前打算从赈捐中提一笔支用。是否可行,请皇太后、皇上的旨。”

  “可以!可以!”慈禧太后说:“你跟荣禄去商量。”

  接着,慈禧太后又细问他以前在小站练兵,以及在山东剿拳匪的情形。袁世凯详于前而略于后,因为虽说义和团那套装神弄鬼的伎俩,慈禧太后早已识破,但毕竟亦受过愚,听在心里,不是滋味,故而以少说为妙。

  “你手下可有好的人才?”慈禧太后问道:“想来练兵总有帮手?”

  “帮臣综理营务的,是编修徐世昌。他的见识,才⼲都是好的。”

  “编修?”慈禧太后诧异“是翰林吗?”

  编修当然是翰林。但翰林有红有黑,大不相同,第一等的⼊值南书房,是真正的所谓“天子文学侍从之臣”第二等的选⼊讲幄,加⽇讲起注官衔,例得专折言事;第三等的,三两年总能派到一趟差使,譬如国史馆、实录馆的文字之役等等。当然,翰林必应“考差”不然不但出不了头,而且⽇子都会混不下去。

  徐世昌就是个不⼊流的黑翰林,凡应考差,必定落选,从未点过考官,所以慈禧太后不知其人,而皇帝是知道的。

  “徐世昌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的翰林。”他为慈禧太后作说明:“跟陈夔龙一榜的。笔下不怎么样,从未派过差使。”

  慈禧太后点点头,又问袁世凯:“徐世昌是什么时候到你营里的?”

  “臣在小站练兵的时候。”

  慈禧太后心想,其时的袁世凯还只是直隶臬司。翰林的⾝分尊贵,非有特别的缘故,疆臣不准奏调翰林,当然,翰林自愿相就,亦无不可。但爱惜羽⽑的翰林,⼊疆臣幕府,必须府主是名督抚,而又为翰苑前辈,如曾国藩、胡林翼、沈葆桢、丁宝桢、李鸿章之流,方肯降心相从。袁世凯官不过臬司,出⾝虽是世家,但连学都不曾进过,徐世昌肯委屈如此,或者别有原因,其人无⾜深谈了。

  于是慈禧太后问到另一个人“你保的津海关道唐绍仪,想来是洋务上的一把好手?”

  “是!”袁世凯答说:“他是故爵臣曾国藩第一批选派赴美的幼童,从小生长在‮国美‬,对洋人的政务、风俗、习,十分悉。臣奉派到北洋,与洋人的涉甚多,故而奏请以唐绍仪署理津海关道,已蒙恩准。以唐绍仪的实心任事,必不至于辜恩溺职。”

  “你要叫他格外出力才好。”慈禧太后说:“他既然从小由朝廷派到‮国美‬,完全是‮家国‬培植的人才,与别的人可不一样。”

  “是!”袁世凯答说:“臣一定剀切晓谕。”

  问到銮的情形,袁世凯灵机一动,想到一件事。他从保定动⾝南来时,唐绍仪正由‮京北‬到保定,谈到驻京各国公使,曾有一件照会致送外务部,说是两宮从正定府乘火车进京,随扈王公大臣、文武‮员官‬座车,以及装运行李的车厢,共需二百辆之多,已菗调齐全,点铁路局道员孙钟祥。至于两宮到京的确期,请外务部先期告知,以便各国公使在京准备接。此事必为慈禧太后所乐闻,不管外务部曾否奏报,这时候不妨再提一提。

  于是,等将銮的部署,由此地谈到正定,该换火车时,乘机说道:“皇太后、皇上所御花车,由督办铁路的盛宣怀预备,其余扈从人等座车、行李车,共需车厢两百节,臣已督饬唐绍仪向各国公使涉,调拨齐全。唐绍仪曾面询各国公使,皇太后、皇上回京,应如何恭?各国公使表示,先要知道大驾莅京的确期,当照会外务部询问。照目前行程,如果正定、保定各驻跸一天,本月二十五可以到京,是否照这个⽇期通知各国公使?请旨‮理办‬。”

  听得这话,慈禧太后又惊又喜,各国公使已预备驾,这个面子很可以过得去了!当时想一想说道:“外务部还没有奏上来。正定、保定总要多住一两天,准⽇子不能定,反正月底以前一定到京。”

  “是!臣照此通知好了。”

  “这唐绍仪很能办事。”慈禧太后用嘉许的口气说:“我还没有见过这个人,你叫他到保定来等,我要问问他。”

  “是!”袁世凯答说:“唐绍仪原该送部引见,因为乘舆在外,从权‮理办‬。臣遵谕让他即⽇到保定来候旨。”

  慈禧太后点点头,又说:“盛宣怀有病,不能到直隶来,他预备的火车,妥当不妥当,也不知道。你不必随扈了。明天就先回正定,替盛宣怀照料照料。”

  “是!”袁世凯立即答说:“铁路虽由盛宣怀督办,但在臣的辖境之內,臣自然不敢漠视。盛宣怀预备的花车,臣已去看过两次,现奉慈谕,臣明天赶回去再仔仔细细看一看,务期妥善,请皇太后万安。”

  “好!好!你跪安吧!有事到保定再谈。”

  袁世凯答应着,恭恭敬敬地磕头退下,随即去见荣禄,将召见的情形,细细说了一遍。只瞒着一件事,就是各国公使如何如何,因为这是无端冒功,而瞿鸿矶是外务部尚书,怕他知道了不⾼兴。

  然而瞿鸿矶还是知道了。因为慈禧太后问到此事,少不得转述袁世凯的话。瞿鸿矶立即电询庆王,回电说是照会已经接到,由于两宮回京确期须到保定才能决定,不必亟亟,所以此项照会不用电奏,仍照平常规矩驿递,估计⽇內当可到达行在。

  瞿鸿矶跟沈桂芬一样,办事勤慎谨密,是一把好手,就是气量太狭。各国公使是不是跟唐绍仪说过那些话,固可不论,但袁世凯知道了这回事,竟不告诉外务部而直接上奏,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于是一个找机会报复的念头,就此横亘在头了。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