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八七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八七章
    行在办事,还是如在京时的规制,慈禧太后仍是一早召见军机。见了王文韶,慈禧太后又伤感,又安慰,温语慰问,谈到北来途中的苦况,君臣相对雪涕,把眼圈都哭红了。

  王文韶是七月二十二黎明出京的,虽只晚得两宮一天,却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消息,慈禧太后最关心的当然是大內。

  “大內是⽇本兵看守。听说因为⽇本也是皇国的缘故,所以很敬重‮国中‬的皇宮,没有进去扰。”

  “这话靠得住吗?”慈禧太后惊喜地问。

  “臣听好些人这么说。想来不假。”

  “那倒难得。”慈禧太后深感安慰,而且起了希望,觉得局势犹有可为,想了一下问道:“荣禄呢?在不在京里?”

  “听说是往良乡这一带走的。”王文韶答说:“大概是到保定去了。”

  “李鸿章呢?可有消息没有?”

  “还是在‮海上‬。”

  “如今自然是要讲和了!既然讲和,越快越好。”慈禧太后问道:“你们看,该怎么着手?”

  “回皇太后的话,”刚毅答说:“奴才的意思,除了催李鸿章赶紧进京以外,眼前不妨责成荣禄、徐桐…。”

  “徐桐死了!”王文韶揷了一句嘴。

  这一下打断了刚毅的话,慈禧太后急忙问说:“徐桐是怎么死的?”

  王文韶一向圆滑,不喜道人短处,此时却有些忍不住了“徐桐是悬梁自尽的!总算殉了国。”他说:“不过,徐桐的儿子徐承煜真是枭獍。臣听人说,徐桐本来命徐承煜一起上吊,⽗子同殉,那知徐承煜将老⽗送上了圈套,还菗掉了垫脚的凳子,然后自己悄悄儿溜掉。那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徐承煜落在⽇本兵手里,如今关在顺天府衙门。”

  慈禧太后长叹无语,刚毅、赵舒翘则不无兔死狐悲之感。君臣默然半晌,仍是慈禧太后強打精神,计议国事,接续未完的话题,决定一面命李鸿章立即筹商办法,向各国转圜,一面命荣禄与英国公使直接商谈,如何讲和。

  谈和当然要条件。从出京以来,慈禧太后虽在颠沛流离之中,仍念念不忘此事,心口相商,已打算了好几遍了。赔兵费,当然是免不了的,如需割地,必得力争,争不过亦只好忍痛。最使她为难的是惩凶。罪魁祸首是载漪、载勋、徐桐、刚毅、赵舒翘、李秉衡、毓贤等人,固已成公论,但她自问,又何能卸责?如果自己惩办祸首,则追究责任,到头来“训政”之局,便将不保,倘或不办,洋人必以为无悔祸之意,讲和更难。此中的关系委曲,唯有荣禄能够了解,而眼前则只有王文韶还可以谈一谈。

  因此,这天中午又独召王文韶⼊对,为了优礼老臣,更为了让重听的老臣能听得清她的话,特意吩咐,站着回奏好了。

  “王文韶,”慈禧太后提⾼了声音说:“你是三朝老臣,‮家国‬到此地步,你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好。”

  王文韶侧着听力较好的左耳,屏息听完慈禧太后的话,一时摸不清她的用意,只得答一声:“是!臣赶来了,就是跟皇太后、皇上来共患难的。”

  “对了!”慈禧太后欣慰地说“也必得你们几个存着这样的心,才能挽回大局。”她停了一下又问:“你第一次进总署是什么时候?”

  王文韶想了一下答说:“是光绪四年八月里。”

  “二十二年了!”慈禧太后说:“记得这一次回总署是前年六月里。”

  “是!”“你对洋务也很悉,看看各国公使对讲和是怎么一个意思?”

  “各国公使倒还好。”王文韶说:“上次皇太后慈命,馈赠各国公使瓜果食物,人非草木,他们也是知情的。”

  听得这话,慈禧太后喜动颜⾊“是啊!我也是留了余地的。”她说:“我也是早就看出来,义和团已经不⾜用了,无奈那些人象吃错了药似的,成天歪着脖子瞪着眼,连我都认不得了。这里面,我的难处,外面不知道,你是在內廷行走的,总该看得出来。”

  “是,臣都看到了。”

  “我担心的是,各国不明我‮国中‬的情形,只以为凡事都是我作主。其实,凡有大事,我总是找大家商量,这一次宣战,不也连叫了三次‘大起’吗?”

  “是!”王文韶已懂得她的意思了,莫让洋人归罪“无辜”想了一下答说:“臣的意思,朝廷没有表示,也不大妥当。”

  “大局闹得如此之糟,”皇帝突然揷了一句嘴:“对百姓总要有个代!”

  此言一出,慈禧太后的脸⾊变了!王文韶却不曾听明⽩,因为皇帝的声音低,他又站得比较远。不过从神⾊看,可以猜到皇帝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

  “皇上的意思,”慈禧太后为他转述那句“不中听”的话:“大局闹成这个样,京城都失守了,说对百姓要有个代。王文韶,你说,该怎么代?”

  这一问,不难回答:“无非下罪己诏!”王文韶应声而答。

  不动听的话,立刻变成动听了,慈禧太后心里大感轻松,但不便表示意见,只问:“皇帝,听见王文韶的话了吧!”

  “是!”皇帝咬一咬牙,毅然决然地说:“总是儿子的过错。”

  这一下,慈禧太后更不便说什么了,只跟王文韶商议:“皇上也觉得应该下这么一道上谕。你看,应该怎么措词呢?”

  王文韶想了一下答说:“总要委婉声明不得已的苦衷。至于细节,臣此时亦无从回奏,要回去细细琢磨。”

  “对了!这个稿子怕要你亲自动笔。”

  “是!臣一回去,马上就动手。”

  “好!你要多费心思。”慈禧太后沉昑了一下又说:“冰冻三尺,非一⽇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果然大小臣工,实心实力,念念不忘朝廷,也就不至于有今天的艰难了。”

  “是!”王文韶答说:“皇太后这一层训示,臣一定叙进去。”

  慈禧太后点点头,转脸问说:“皇帝有什么要代王文韶的?”

  皇帝想了一下说:“刘坤一…。”

  “王文韶,”慈禧太后打断他的话说:“你站过去,听皇上跟你代。”

  等王文韶到了⾝边,皇帝略略提⾼了声音说:“刘坤一、张之洞曾经奏过,沿海沿江各地,照商约,保护洋人,应该照办。各省教民,地方官要加意保护。”

  “是!”王文韶停了一下,看看两宮皆无别话,便即说道:

  “臣听说皇太后、皇上打算巡幸太原,似乎不妥。”

  “喔,”慈禧太后问:“怎么呢?”

  “毓贤在山西,杀洋人、杀教民,手段狠毒,怕洋军不饶他,会派兵到山西,惊了乘舆。”王文韶答说:“不但太原遭了浩劫,其他还有大同、朔州、五台、榆次、汾州、平定、徐沟各县,洋人跟教民死的也不少。以臣测度,各国联军,怕会进兵山西。”

  慈禧太后为之发愣,好半晌才问:“不到太原,又到那里去呢?”

  这一问将王文韶问住了,不过他赋圆滑,从不做推车撞壁的事,想了一下,从容答道:“乘舆所驻,就目前来说,自以太原为宜。倘或讲和讲得顺利,皇太后、皇上回銮也方便。如今要筹划的是,怎么样让洋人不至于往山西这面来。”

  “对了!必得往这条路子上去想,才是正办。”慈禧太后说:“井陉是山西通京城的要路,必得多派人马把守。”

  “是!”王文韶答说:“这是一定的。此外,臣以为不妨下一道上谕,说暂驻太原,这样缓急之际,再挪别处,就不至于惊扰人心了。”

  “这个主意好!”慈禧太后很坦率地说:“预先留个退步,免得看起来是让洋人撵得无路可走,面子上好看些。”

  “可是,”皇帝揷进来问了一句:“除了太原,还有什么地方好去?”

  “西安啊!”慈禧太后毫不思索地答说:“关中自古帝王之都,有潼关天险,不怕洋人撵了来,只要朝廷能照常办事,不怕洋人的威胁,讲和也就容易多了。”

  “是!皇太后⾼瞻远瞩,看得透彻。不过,洋人恐怕放不过毓贤。”

  “放不过的,岂止毓贤一个?”慈禧太后略略将声音放低些:“王文韶,你倒想,这是什么时候?自己都还没有站稳脚步,能讲纪纲吗?”

  “是,是!”王文韶连声答应,不由得就想,怪不得慈禧太后能独掌大权数十年,中确有丘壑。

  “王文韶,‮家国‬危难的时候,全靠老成。所以,我一定要你赶了来,让你吃这一趟辛苦,实在也是万不得已。如今荣禄还不知道在那里,就算有了下落,怕也要让他留京办事。行在军机处,你要多费点心!”

  “臣尽力而为,决不敢丝毫推诿。”

  “不是说你推诿,是要你多拿主意。”慈禧太后又说:“我听说你在京的时候,遇事退让,以后可不必象从前那样子谦虚了!你记着我的话,放在心里好了!”

  最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非常明显的,刚毅与赵舒翘获罪,是迟早间事,荣禄留京,礼王与启秀未曾随扈,则行在军机处总有一天,只剩下自己独挑大梁。

  意会到此,恐惧不胜之感,多于帘眷优隆的喜悦。王文韶在心里说:“一条老命,怕要送在太原或者西安了。”

  到得第三天,吴永大为着急了。两宮及王公大臣的供应难支,犹在其次,各处溃散的士兵,越来越多,由于有马⽟昆的支持,军纪倒还能维持,但食物已有匮乏之势。两天来,乡人如赶集般进城来卖粮、卖菜、卖用百物的,接连不断,城门口拥挤不堪,到得这天,大为减少,显然的,存货出清,无物可卖了。

  眼看供应难周,而慈禧太后却并无启跸的意思,吴永焦急不堪,只有到军机处去诉苦。王文韶颇为深沉,声⾊不动;

  赵舒翘已窥出端倪,如俗话所说的“泥菩萨过江,自⾝难保”不敢多事为吴永出什么主意;倒是刚毅有担当,慨然说道:“回头我替你面奏”

  到得午后,有了好消息,两宮决定次⽇启驾。接着,由军机处来了一纸通知:“本⽇奉上谕:吴永着‮理办‬前路粮台。”初承恩命,不免惊喜集,可是静下心来细细一想,才发觉这个差使⼲不得!

  于是吴永赶到军机处,先向王、刚、赵三人恭恭敬敬地行了礼,方始开口:“三位大人,不是吴永意图推诿,从来大驾巡幸,没有派县官为粮台的先例…。”

  “渔川!”保荐吴永这任差使的刚毅,挥手打断他的话说:“军机处的廷寄,直接发给县官,亦是没有先例的。这是什么时候?只要事情办通,还讲什么仪制!”

  “就因为事情办不通。”吴永答说:“第一、此去一路荒凉,拳匪溃兵扰,只怕地方官早就躲开了。就能找得到,市面萧条,士绅四散,要粮没有粮,要钱没有钱,我这个前路粮台的责任担不起。第二、大驾起行,我如果扈驾随行,地方善后,无人负责,散兵游勇,目无法纪,教我职司民牧的怎么对得起怀来的百姓。”

  “这你倒不用愁!”王文韶说:“跟马⽟昆商量,让他留一营人在这里镇庒,不就没事了?”

  “对了!”刚毅接口说道:“至于办前路粮台,实在非明敏练达如⾜下不可,时世艰难,上头也知道的,稍有不到之处,决不会有什么责备。渔川,你勉为其难吧!”

  众口一词,劝慰勉励,吴永无法,只得硬着头⽪,挑起这副千斤重担。当天料理了启跸诸事,又处理了县政与家务,扰攘终宵,等黎明跪送两宮以后,随即上马打前站。

  第一站就是明英宗蒙尘之处的土木堡,此地象榆林堡一样,本是一个驿站,这时不仅驿马无存,驿丞逃得不知去向,而且堡內人烟断绝,两宮中午到此打尖,连茶⽔亦无着落。

  正在焦急无计之际,幸好宣化府派了人来接驾,备有食物,吴永如释重负,匆匆代过后,赶到二十里外的沙城去准备两宮驻跸。

  沙城仍是怀来县的辖区,驻有巡检,吴永前一天已派了人来通知,选定一处俗称“东大寺”的古刹为行宮。部署耝定,大驾已到。送⼊东大寺后,连⽇劳顿,几无宁时的吴永,已近乎瘫痪,连上马的气力都没有了。

  “老爷,”他的跟班吴厚劝说:“不管怎么样,先歇一歇再说,病倒了,可是件不得了的事。”

  这话让吴永悚然一惊。果真病倒了,不但无医无药,而且还不能不力疾从公,即令命能保,差使一定⼲不好。与其如此,则不如拚着受一顿责备,先找个地方将养一阵,好歹等精神稍稍恢复了再作道理。

  于是找了一座破庙,吴厚将马褥子卸了下来,在庙內避风之处铺好,让吴永半坐半躺地休息。那知门外的一匹马怈露了行踪,不多一会,随扈的各⾊人等都赶了来找吴永,要这,要那,吵闹不休。

  就这时候,又来了一群士兵,为首的自道是武卫左军,问吴永要粮饷之外,还要马料。

  “你们看见的,土木堡空空如也,那里来的粮饷马料?”

  “你是粮台,⼲什么的?”为首的那人横眉怒目地说“快想法子!说空话没有用。”

  “快想法子!快、快!”另外有人在催,而且将手里的刀一扬,大有威吓之意。

  吴永本就积着満腹的怨愤,经此一,百脉偾张,将,厉声说道:“你们都是‮家国‬每年糜费大把饷银养着的,养兵千⽇,用在一朝,那知道洋人一到,吓得不战而溃,以至于圣驾蒙尘,惨不可言!你们不想想自己的罪孽,到今⽇之下,还是这副鱼⾁百姓的态度!我奉旨办粮只有一天,刚刚赶到这里,什么都没有布置,那里来的粮饷马料?命,倒有一条,随你们怎么处置好了!”

  说到这里,连⽇所受的气恼、委屈,以及种种可聇可痛的见闻,一起涌到心头,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这一哭⾝子就软了,扑倒在地,只觉得哭得越响,心里越舒服,泪如泉涌,自己都奇怪,一个人何能蓄积如许泪⽔。哭得力竭声嘶,渐成菗噎,只听吴厚在喊:“老爷、老爷!

  不要太伤心!”

  吴永收泪张目,⼊眼便有清凉之感,太监、王府护卫、士兵、京官等等一大群人走得一个不剩了。

  “人呢?”

  “都让老爷这一哭,吓跑了。”

  这是意料不到之事。吴永茫然半晌,渐渐能集中思虑了,心里在想,此刻虽以一哭解围,而来⽇大难,⾝无一文之饷,手无一旅之兵,何以为计?

  想来想去想到一个人。岑舂煊手里有五万饷银,如果肯借出来,可以暂救眉急,而且他还有步队骑兵,弹庒散兵游勇,绰绰有余。看此人情虽然褊急,但总是伉慡任侠一路的人物,一定可以商量得通。

  吴永的盘算要想见诸事实,必得面奏允准。经过这两天的阅历,对于宮门的规矩,已颇了解,知道此时要见慈禧太后,非先经御前大臣这一关不可。因而直奔东大寺,找到了庄亲王载勋,说有事面奏太后,请他带领。

  载勋亦不问他要面奏的是什么事?只说:“明儿不行吗?”

  “是!很急的事。”

  载勋不再多问,派人进去通报,不一会,李莲英从角门中出来,讶异地低声问道:“这时候还要请起吗?”

  “喏,是他!”载勋指着吴永说:“有很急的事,要面奏。”

  “既然一定要见,我就上去回。”

  去不多久,另有个太监来“叫起”载勋带着吴永进了角门,遥遥望见慈禧太后捧着⽔烟袋,站在大雄宝殿正廊上等候。于是疾趋上面,载勋请个安说:“吴永有事面奏。”接着站起⾝来,回头说道:“你说!”

  吴永先行礼,后陈奏:“臣蒙恩派为前路粮台,应竭⽝马之劳,不过臣是知县,品级太低,向各省藩司行文催饷,在体制上诸多不便。就是发放官军粮饷,行文发布告,亦有许多为难之处。现在甘肃藩司岑舂煊,率领马步各营,随驾北行。该藩司官职较⾼,向各省催饷,用平行的公事,易于措词。可否仰恳明降谕旨,派岑舂煊督办粮台。臣请改作会办,所有行宮一切事务,臣就可以专力伺候,不致耽误了紧要差使。”

  慈禧太后不即发话,昅着⽔烟沉昑了好一会才开口:“你这个主意很好!明天早晨就有旨意。”接着又说:“载勋,你先下去。”

  “是!”载勋跪了安,扬长而去。

  “吴永,”慈禧太后很亲切地说:“这一趟差使,真难为你,办得很好。你很忠心,过几天我有恩典。对于外面的情形,我很知道,皇帝亦没有什么脾气。差使如此为难,断断不至于有所挑剔。你尽管放心,不必着急。”

  这番温语慰谕,体贴苦衷,不同泛泛。吴永想到王公大臣,下至伕役,从无一个人说这一句见情的话,相形之下,越觉得慈禧太后相待之厚,不由得感涕零,取下大帽子“冬冬”地在青石板地上碰了几个响头。

  “你的厨子周福,手艺很不坏,刚才吃的拉面很好,炒⾁丝亦很⼊味。我想带着他一路走,不知道你肯不肯放他?”

  这亦是慈禧太后一种笼络的手段,吴永当然脸上飞金,大为得意。不过,有件事却不免令吴永觉得不是味道,周福赏了六品顶戴,在御膳房当差,而吴永这个知县,不过七品官儿。

  得兴一齐来!再有件事,不但使吴永大扫其兴,而且深为失悔,自己是做得太鲁莽了。

  这件鲁莽之事,就是保荐岑舂煊督办粮台。首先岑舂煊本人就“恩将仇报”在东大寺山门口遇见吴永,他很生气地怨责:“多谢你的抬举。拿这么个破沙锅往我头上套!让我无缘无故受累。”

  说完,跨马而去,留下一个愕然不知所对的吴永在那里发愣。

  “渔川兄,上谕下来了,以后要请老兄多指教。”

  吴永转脸一看,是新的一个朋友俞启元。此人是湖南巡抚俞廉之的儿子,而俞廉之是刚毅的门生,以此渊源,所以本来在京当司官的俞启元,随扈出关以来,一直跟在刚毅左右。此刻听他的话,不知意何所指?吴永只有拱拱手,含含糊糊答道:“好说!好说!”

  “渔川兄!”俞启元递过一张纸来:“恐怕你还未看到上谕!”

  接来一看,上谕写的是:“派岑舂煊督办前路粮台,吴永、俞启元均着会办前路粮台。”

  吴永恍然大悟。俞启元这个会办,必是刚毅所保,彼此成了同事,所以他才有“多指教”的话。便即答说:“好极、好极!以后要请老兄多多指点。说实在的,我在仕途上的阅历很浅,只不过对人一片诚意而已。”

  “老兄的品格才具,佩服之至。不过,既然成了同事,而且这个差使很难办,彼此休戚有关,我很放肆,有一句话,率直奉劝:‘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吴永心中一动“承教,承教!”他紧接着问:“老兄的话,必是有感而发?”

  “是!”俞启元看一看左右,放低了声音说:“听说岑云阶跟你发了一顿脾气。你道你真的以为是你给他扣了一个破沙锅。非也!只是觉得他是藩司,你是县官,聇于为你所荐,更怕你自恃督办是你所保,心里先存了个轻视他的念头,不服调度,所以倒打一耙,来个下马威!”

  “原来如此!”吴永失声说道:“这不是遇见‘中山狼’了吗?”

  “反正遇事留心就是。”

  吴永失悔不已,怏怏上道。到了宣化府的鸣驿,王文韶派人来请,一见了面,便沉下脸来,大声责备:“你保岑云阶当督办,事先也要跟我们商量、商量,居然就进宮面奏了!

  你是不是觉得军机是多余的?”

  吴永一听这话,大为惶恐,急忙分辩:“吴永错了!不过决不敢如此狂妄,连军机都不尊重。”

  “这也不去说它了。我只告诉你,此人苗尚未退净,如何能⼲此正事?将来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笑话来!你自己受累,是你自己引鬼进门,以后有什么⿇烦,你不要来找我,我决不过问!”

  王文韶为人圆滑平和,此刻竟这样子大发雷霆,⾜以想见对岑舂煊的深恶痛绝。吴永转念到此,才真正体认到自己⼲了一件不但荒唐,而且窝囊的事,无端得罪了执政,而被保荐的岑舂煊,犹复恶声相向,这不太冤了吗?

  不过,帘眷优隆,却是方兴未艾,一到宣化府就奉到上谕:“吴永着以知府留于本省候补,先换顶戴。”七品县令一跃而为五品⻩堂,总算可以稍酬连⽇的受气受累。

  京里最先⾝出来斡旋大局的,是总理衙门的总办章京舒文,他是镶⻩旗的汉军,在总理衙门的资格最深,与总税务司赫德是知,所以在联军破城的第二天,就有接触。赫德告诉他说,各国公使都在找庆王,希望他出面谈和。

  庆王已经随两宮出奔了。口外的消息不通,不知如何找他,就找到了,庆王不奉上谕,又何敢擅自回京,与洋人议和?凡此都是一时不能破除的窒碍。

  不过,无论如何舒文的行动是自由的,而且他的在东四牌楼九条胡同的住宅,已有⽇本兵自动前来站岗保护,因此,幸而未曾受辱被害的吏部尚书敬信、工部尚书裕德、侍郞那桐,都投奔在舒宅。最后又找到了卸任顺天府尹陈夔龙,一起商量,先打听到庆王因病留在怀来,随即公议,联衔具奏,请饬令庆王回京议和,许以便宜行事。

  “这样说法不妥。”陈夔龙指出:“各国公使指名以庆王为涉对手,万一两宮不谅,庆王处于嫌疑之地,不便自行陈请。岂非误了大事?”

  然则如何措词呢?陈夔龙以为不如据情奏请钦派亲信大臣,会同庆王来京开议。大家都听从他的主意,而且推他主稿,同时多方找大臣联名会衔,结果是由东阁大学士昆冈领衔,依次为刑部尚书崇礼、裕德、敬信、宗室博善及阿克丹、那桐,殿后的是唯一的汉大臣陈夔龙。

  奏折备妥,由吏部郞中朴寿专程赴怀来投递。由于陈夔龙与庆王关系密切,所以另外附了一封信,说明原委,并建议处置办法,请庆王派专差将原折赍送行在,守候批复。

  此时两宮已经到了大同,正要启銮驻跸太原,接到八大臣会衔的奏折,慈禧太后大感欣慰,召见军机,即时作了三个决定:第一、派庆王奕劻,即⽇驰回京城,便宜行事,毋庸再赴行在;第二、廷寄总税务司赫德,內附发李鸿章即⽇到京议和的上谕一道,命赫德商请洋人兵轮,专送‮海上‬;第三、荣禄已有奏折,退驻保定,再图恢复,改派昆冈,至陈夔龙等八人,为留京办事大臣。同时吩咐,给庆王的上谕,派载澜专送怀来。

  等廷寄办妥,慈禧太后将载澜找了来,有话代:“你跟奕劻说,要他吃这一趟辛苦,也是没法子的事!他两个女孩子跟在我⾝边很好,他不必惦念,京里现在还很,你把载振接了来,也省得他不放心!”

  “是!”载澜答说:“奴才一定把载振接了来。”

  载振是庆王的长子。慈禧太后此举,表面是体恤庆王,其实是防着他会出卖她,所以把载振带在⾝边,作为人质。

  庆王当然懂得其中的作用,冷笑一声说道:“哼!这位老太太,还跟我耍这种手腕!何苦?”

  “话不是这么说,庆叔!”载澜的神⾊,极其郑重:“洋人如果有什么要惩凶的话,你可千万不能松口!”

  “你放心好了!我到京里,只管维持市面,议和的事,等李少荃到京再谈。”

  因此,庆王一进京,会同留京八大臣,在北城广化寺见面时,开宗明义地表示:“谈和等全权李大臣来,目前先谈‮定安‬人心。”

  “是!”说得一口极好的‮国中‬话的赫德答说:“凡是能够为百姓效劳的,鹭宾一定极力去办。”鹭宾是赫德自取的别号。

  “筱石,”庆王转脸对陈夔龙说:“你把商量好的几件事说一说。”

  事先议定,向联军提出的要求,一共两条:开放各城门,以便四乡粮食蔬菜,照常进城;各‮军国‬队不得強占民房,更不得奷掳掠。赫德一口答应,不过也提出了一个警告。

  “‮京北‬城內,有各‮军国‬队驻扎,治安无虞,可是近畿各州县,听说还有义和团勾结土匪、溃卒,胡作非为。各国对这种情形,啧有烦言。这件事,希望‮国中‬地方官能够切实负责,否则外国派兵清剿,⽟石俱焚,我亦帮不上忙了。”

  “我知道了!”庆王很负责地说:“我通知顺天府各属,一律设防自卫。”

  接着谈了些劫后见闻感慨,赫德告辞而去。庆王随即叮嘱陈夔龙,将这天会议的情形,专折驰报行在。

  “有件事,我想可以加个附片。”昆冈说道:“徐荫轩以⾝殉国,从容就义,应该附奏请恤!”

  “办不到!”庆王然变⾊,拍着桌子,象吵架似地答复昆冈:“徐桐可惜死得太晚了!他要早死几天,何至有徐小云论斩之事?”

  接着,庆王将当时如何会同荣禄,约请徐桐与崇绮想救徐用仪,如何崇绮已经同意,而徐桐峻拒的情形,细细说了一遍。

  “徐小云一条命,实在是送在此人手里的,倘使小云不死,今天跟洋人涉,岂不是多一把好手?”庆王再一次拍桌表示决心:“徐桐死了活该,我不能代他出奏请恤!”

  昆冈没有想到碰这么大一个钉子,虽觉难堪,无可申辩,好在经过这次大劫,⾐冠扫地,脸⽪也变得厚了,一笑自解,揖别各散。

  从八月初十起,庆王等于做了皇帝,里里外外,事无大小都听他一言而决。当然,头等大事,是与各国修好,所以连⽇拜会各国公使,一则慰问致歉,联络感情,二则探听各国对议和的态度。

  首先拜会的是英国公使窦纳乐。由于赫德的斡旋,英国的态度比较平和,而且作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说西班牙虽未派军,但西班牙公使葛络⼲是驻华外团的领袖,不妨多下点工夫。庆王欣然接纳,当天就办了一通照会致送葛络⼲,请求协力维持‮京北‬地面的秩序。

  其次拜会⽇本公使西德二郞。这次联军进攻,⽇本军最起劲,攻得也最狠,但破京以后,军纪却是第一,不但保护了紫噤城,就是分段而守,在⽇本防区的居民,亦比较少受扰。因此,庆王见了西德二郞,首先致谢,然后表示在议和时,希望⽇本格外协力。

  西德二郞提出两点建议,认为‮国中‬
‮府政‬能够自己下令肃清近畿的义和团,同时惩办祸首,表现悔祸的诚意,和议的条件就比较好谈。

  惩办祸首几乎是各国一致的要求,尤以德国最为坚持,断然表示,必须先惩办罪魁,方能开议。那种说一不二,绝无还价余地的強硬态度,使得庆王大为不安,回到府里,立即召集幕僚会议。

  “这一次因为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戕,所以各国推德国派将官挂帅,德皇派的是老帅瓦德西,如今正在东来途中。”舒文提出警告:“京城已破,而联军统帅尚未到达,一到以后,是不是另外还有作战计划,就很难说了。是故,德国的态度,非常要紧,能够乘瓦德西未到之面,先走一着棋,对缓和大局,很有关系。我看,王爷应该据实奏闻。”

  此议一出,无不首肯。但庆王还在踌躇,结果是议而不决。等舒文等人辞去以后,他将陈夔龙单独留了下来,密密商酌。

  “筱石,有件事,你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上头对我的猜忌极深,走错一步,⾝家不保。你看,惩办祸首的话,我能说不能说?”

  当然不能说。说了,即使慈禧太后谅解,载漪兄弟及载勋等人,亦必恨之刺骨,设法倾陷。不过,不说又于大局有害。陈夔龙想了一会,有了计较。

  “惩办祸首,理所当然,谁都可以说,不必王爷上奏。”

  “话是不错。可是总亦要有人肯说,尤其是要明说,此为各国的公意。”

  “容易!容易!”陈夔龙的方法说穿了无⾜为奇,只要庆王分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在告知到京与各国公使洽谈的经过中,透露出都希望‮国中‬
‮府政‬自动严惩祸首的意向,就一定会有人向朝廷提出建议。

  其实,不必庆王电告,李鸿章已经有了这样的建议,而惩凶不过是他进京议和的条件之一。六月二十五李鸿章到达‮海上‬,虽托病不愿北上,暗中已在多方活动,一方面探测各国的意向,一方面直接与驻德的吕海寰、驻俄的杨儒等“星使”电报往来,力谋疏解。李鸿章自恃与俄国的关系很深,又看俄国正进兵东三省,在关內的商务、侨民方面的利害关系不深,所以定下一个在东三省让步,换取俄国在‮京北‬自动撤兵的策略,以便要求其他各国,照样‮理办‬。这一策略在李鸿章看,是议和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眉目,他觉得“跳火坑”亦是⽩跳。

  六月二十五⽇以来,随着俄‮军国‬队陷瑷珲、取营口、攻⼊黑龙江省城,李鸿章换取俄国在关內让步的策略,亦渐次实现。俄国不但承诺,愿将军队、公使、侨民由‮京北‬撤至天津,而且接受李鸿章的请托,代为劝告德皇,同意自‮京北‬撤军。到了这个地步,李鸿章才开始考虑北上的行期。

  而在事先,李鸿章单独电奏,请惩办祸首以外,又会同刘坤一、张之洞合奏,说俄国表示善意,应该致谢。同时建议责成直隶总督剿匪;派奕劻、荣禄进京会议;下罪己诏;最后转述⽇军方面希望,请两宮回京。

  罪己诏是早就下过了,是王文韶的手笔,皇帝自责并责臣下之外,并无一语归咎于慈禧太后及亲贵。自行剿匪一节,亦可照办,已责成护理直隶总督的藩司廷雍,认真‮理办‬。此外各节“亦当照请施行,惟事有次第,不得不略分先后”这是暗示,惩凶一节的时机尚未成。李鸿章当然亦能谅解,两宮还在道路流离之中,何能办此大事?起码亦要到了太原,让“行在”有了朝廷的样子,才谈得到追究责任,整饬纪纲。如今有此表示,便见诚意,所以李鸿章决定过了中秋,由海道北上。

  八月二十一动⾝,二十六到天津,沿途‮全安‬,都由俄‮军国‬队负责,而就在这半个月中,东三省的俄军又攻陷了吉林省城与奉天的牛庄。黑龙江将军,早在八月初俄军攻⼊齐齐哈尔时,便已‮杀自‬。这些情形,刚到太原的两宮,毫无所闻,李鸿章虽然知道,却紧闭着嘴,不敢作声。

  在京城里,地方秩序自然是一天比一天有起⾊,可是各国公使与联军对‮国中‬
‮府政‬的态度,却反而越来越強硬,并且众口一词,说慈禧太后与皇帝应该早早回銮,对和议有益。

  “这是什么意思?”慈禧太后问王文韶:“各‮军国‬队都还占着京城,怎么能回銮?”

  王文韶不知道慈禧太后是真的不了解各国的用意,还是装糊涂?反正他觉得这是万不能说破的一件事。两宮回京,各国便可以请求觐见皇帝为名,迫使慈禧太后归政,这在德国外部对吕海寰的谈话中,表现得最为露骨。德国外部表示,议和固以惩凶为前提,还要看两宮的大权已否旁落。如已旁落,则所派的议和代表,德国不能承认。这看起来象是怀疑两宮已为载漪等人所挟持,⾝不由主,而实际上是指皇帝的大权,落在慈禧太后手中。

  因此,尽管庆王、李鸿章、各省督抚,甚至昆冈等留京办事大臣,纷纷吁请回銮,而行在不是避而不谈,便是以京师“城门街道,此时仍由洋兵看管”为理由,认为“遽请回銮,于事体未为妥协”

  见此光景,李鸿章知道回銮一事,不必再谈,可是惩处祸首,却必须做到。所以在天津发了一道电奏:“请致谢俄国,优恤德使,惩处祸首,冀早开议停战。”

  于是闰八月初二,太原发了三道上谕,两道明发,一道是:“德国驻京使臣克林德前被兵戕害,业经降旨,深为惋惜。因思该臣驻华以来,‮理办‬一切涉事宜,和平妥协,朕追念之余,倍更轸悼。着赐祭一坛,派大学士昆冈,即⽇前往奠醊。灵柩回国时,并着南北洋大臣,妥为照料。抵本国时,着再赐祭一坛,派户部右侍郞吕海寰前往奠醊。用示朕笃念邦,惋惜不忘之至意。”

  另一道便是中外瞩目的“惩处祸首”说中外开衅,变出非常,实非朝廷本意。致祸之由“皆因诸王大臣等,纵庇拳匪,启衅友邦,以致贻忧宗社,乘舆播迁。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责,而诸王大臣亦亟应分别重轻,加以惩处。”

  被处的一共九个人。领头的是庄亲王载勋,其次是怡亲王溥静、贝勒载滢、载濂,这四个作一起“均着⾰去爵职。”

  下来是端郡王载漪,特加“从宽”字样,处分一共三项:

  撤去一切差使、宗人府严加议处、停俸。

  再轻一等的是辅国公载澜、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着该衙门严加议处。”最后是刚毅与赵舒翘,吏部议处。

  另外一道廷寄,专为答复李鸿章:“所奏各节,本⽇均已照办,分别降旨。该大学士接奉此旨,着即⽇进京开议,勿再迟延。”可是李鸿章仍然逗留在天津,主要的是联军统帅瓦德西,即将抵达,李鸿章在德国跟他见过,虽无深,总有见面之情,所以在天津等候着,想先尽一尽地主之谊。

  其次,李鸿章决定在天津接直隶总督的任,先将兵权抓在手里再说。

  瓦德西是闰八月初四到天津的。这位六十八岁的老将,是个尚未结婚的老光,当过德国的总参谋长,具备做首相的资格,而且跟李鸿章一样,也是伯爵。地位相等,且为八国联军的统帅,当然决不可能先去拜访李鸿章,而李鸿章为了维持个人的威望,亦不便自己登门求教。因此,只是侧面设法,托人暗示瓦德西,邀李鸿章一晤。谁知瓦德西个严峻,而且东来之前,曾奉有德皇的命令,须以严厉态度对待‮国中‬
‮府政‬,因而置之不理。

  看看事已无望,李鸿章只好打点进京。闰八月十八到了京里,以贤良寺为公馆,跟庆王见过面,随即传见总税务司赫德,由他陪着,遍访各国公使。回到行辕,随即发了一个电报,请将招致大的诸王大臣,从严治罪,不可随往行在。电奏中明⽩指出,这是各国公使一致的意见,倘不见听,不独和议难开,联军亦有西犯的可能。

  其时两宮行驾,已过山西闻喜,将抵临晋。随扈的军机大臣中,刚毅自知是罪魁祸首,忧悔加,复以旅途劳顿,已染病在⾝。前几天接到京里的电报,说各国公使对原在保定,奉派参与和议的荣禄,因为围攻‮馆使‬的武卫军就是他的部下,所以表示“不予接待保护”等于拒绝他进京。待荣禄尚且如此,对祸首之恨之切骨,可想而知,以致病情添了几分。

  如今李鸿章的电报,成了刚毅的催命符,在闻喜病势陡然加重。王文韶奏明慈禧太后,准他折回太原养病,但到得曲沃的候鸟镇,已经不能再上路了,延到闰八月二十五,一命呜呼。就在这一天,两宮渡过风陵渡,进了潼关。慈禧太后将庄王载勋留在河东蒲州,端王载漪留在潼关,不准随往西安。同时电知奕劻及李鸿章,对肇祸王大臣应如何加重处分,不妨密拟具奏,以凭定夺。

  也就是在这一天,保定为法英德意联军所占领,设立联军公所,组织军法处,逮捕了藩司廷雍、臬司沈家本、城守尉奎恒、参将王占魁,还有一个为张德成办过粮台的候补道谭文焕,审问七月初一,英美教士十五人在保定被‮杀屠‬一案。

  不但保定失守,‮员官‬被捕,而且联军有进窥山西的模样。已经到达西安的慈禧太后,知道重惩祸首一事,如果不能有比较明快的处置,⿇烦将会层出不穷。果然,九月十八⽇得报,廷雍、奎恒、王占魁,已由瓦德西批准决,谭文焕移解天津,枭首示众六天,沈家本则犹被拘噤在本衙门派兵看守。这已觉胆战心惊,第二天李鸿章来了一个电报,就更可怕了。

  原来在义和团最猖獗时,以前好些客死中土的有名教士,如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的坟墓,都被盗毁,瓦德西为了报复,更为了威胁,特为派兵到易州,将有不利于西陵的举动。

  世宗泰陵、仁宗昌陵、宣宗慕陵在易州的永宁山,总名西陵。这样处置的作用,是在向西安行在,提出严重警告,如果慈禧太后还想庇护懿亲,雍正、嘉庆、道光三帝,就可能有⾝后的惨祸。

  慈禧太后再有担当,也承受不起这个“不自殒灭,祸延祖宗”的罪名。而且,洋人既能扰易州的西陵,就能扰遵化昌瑞山的东陵,那一来就更严重了!世祖孝陵、圣祖景陵、⾼宗裕陵、文宗定陵、穆宗惠陵之外,自己的已花了上千万银子修建的万年吉壤,亦在定陵之东的普陀峪,若为洋人侵扰,坏了风⽔,是件死不瞑目的事。

  因此,慈禧太后一面急电奕劻、李鸿章,向“德国在京使臣,切实诘问”一面不能不考虑加重祸首的处分。及至李鸿章的“洋兵趋向进止,均由德瓦帅调遣,瓦德西擅居仪銮殿,坚不接晤,无从共商”的复奏一到,随即便有一道“肇祸诸臣,前经降旨,分别惩处。现在京畿一带,拳匪尚未净尽,以致地方糜烂,生民涂炭,思之实堪痛恨,若不严加惩治,无以服天下之心,而释友邦之憾”的上谕发布。

  这第二次惩处祸首,首当其冲的是载漪,与载勋同科,⾰爵,暂宗人府圈噤,俟军务平定后,再行发往盛京,永远圈噤。怡亲王溥静及老恭王的次子贝勒载滢,亦宗人府圈噤,载漪的胞兄载濂,着令“闭门思过”是软噤在家。

  相形之下,载澜就便宜得多了,处分是“停公俸,降一级调用”这因为他在八月初被派为御前大臣,军机既不能不卖个情面,慈禧太后亦觉得他还有可供驱遣之处,特意加恩。

  至于亲贵之外,英年的处分最轻,降二级调用;毓贤的处分最重“发往极边,充当苦差,永不释回”因为他“在山西巡抚任內纵容拳匪,戕害教士教民,任妄为”之故。本来,刚毅的罪名最重,但以病故,免其置议,赵舒翘倒是颇得慈禧太后谅解的,落得一个“⾰职留任”的处分,仍旧当他的军机大臣。

  上谕最后,还有一段声明,慈禧太后借皇帝的口说:“此事始末,惟朕深知,即如怡亲王溥静,贝勒载濂、载滢,中外诸臣迭次参奏,均未指出,即出使各国大臣电奏,亦从未提及,朕仍据实一体惩办,可见朕于诸臣处分轻重,一秉大公,毫无偏袒,当亦海內外所共谅也。”

  这话是说给洋人听的,特别是希望瓦德西能听得进去。但是,慈禧太后是失望了!

  李鸿章终于跟瓦德西见了面。他在电奏中所说的“坚不接晤”并非事实,事实是李鸿章希望跟瓦德西在宮外见面,而瓦德西则坚持在仪銮殿相会不可。

  看看无法坚持,李鸿章只得委屈,以期打开僵局。事先以书面联络,约定九月二十四会晤,到了那天清晨,李鸿章由副都统荫昌陪同,坐轿到了西苑门。由此到太池西、紫光阁南,作为慈禧太后寝宮的仪銮殿,还有好长一段路,而李鸿章坚持下轿步行,从人纷纷相劝,置之不顾,他说:“纵或乘舆在外,体制不可不顾。”

  走到仪銮殿,花了将近三刻钟,气吁吁,面无人⾊。不过,瓦德西倒很客气,仪队从东向的宝光门摆起,一直排到南向的景福门,瓦德西在来薰门外接,进了门,就是仪銮殿,延⼊东面的多福斋见礼。

  他们是在德国京城的旧识,透过荫昌的翻译,有长长一段的寒暄,李鸿章问到有“铁⾎宰相”之称的俾斯麦,德皇与皇后,伦洛熙王爵,现任的首相褒洛夫伯爵,以及瓦德西的老师,德国名将⽑奇的后人。然后又问瓦德西本人及他的僚属,最后的话题一转,问起联军的动向。

  “我听说联军打算开到张家口?”李鸿章问。

  “不!”瓦德西答说:“不过长城为止。听说那里有许多中‮军国‬队。”

  “如果有,也只是为了弹庒地方。”

  “保定府亦有许多‮国中‬官军。不幸地,这些军队并不剿除拳匪。”

  “可是,”李鸿章针锋相对地答说:“亦并不与西洋人为难。”

  “‮国中‬官军没有纪律的很多,北方的民众都不能原谅他们。”

  “我想,这是道路流言,并不确实。”

  “如果贵大臣能够担保,‮国中‬官军不与联军冲突,我一定不会再派兵到各处。”

  李鸿章乘机说道:“联军现在究竟占据了那些地方,我还不知道。”

  这意思是说,必须先知道联军所占的地方,才可以约束官兵注意避免冲突。瓦德西当即表示,愿意送李鸿章一张记明联军屯驻地点的地图。

  然后,瓦德西问起两宮的消息,又问如何通电。李鸿章告诉他说:“由‮京北‬到‮海上‬,转汉口到西安。”

  “贵国皇太后、皇帝,应该早⽇回京为宜。”

  “是的。贵国大皇帝,亦曾以此相劝。不过,”李鸿章答说:“皇上有点胆怯。”

  刚谈到这里,庆王奕劻也到了。他跟瓦德西是第一次见面,便由李鸿章引见。握手以后,庆王开口先说:“我想跟贵统帅缔,已有好些⽇子了。”

  瓦德西亦表示久已仰慕。接着庆王大谈德国亨利亲王访华,相共游宴的情形,适与李鸿章大谈在德故人的用意相同,都是“套情”

  岂知瓦德西老练非凡,情是情,公事是公事,连李鸿章要求发一张与‮国中‬官军联络,通过联军防区的护照,都不能同意。庆王与李鸿章此来,除了一张联军占领区的地图以外,一无所获。

  李鸿章的烦恼犹不止此,他还怀着一个鬼胎。东三省的局势,越来越糟,这个鬼胎已有掩蔵不住之势,一旦败露,即令不至于成为张荫桓第二,首领不保,但⾝败名裂,是可以预见的。

  原来甲午战后,朝中重臣及有权的督抚,都主联俄拒⽇,于是光绪二十二年舂天,李鸿章奉派以庆贺俄皇加冕专使的⾝分,带着大批随员与他的通洋文的长子李经方,到了彼得堡,签下一份“中俄密约”李鸿章此行,踌躇満志,向人夸耀:“从此至少可保二十年无事!”

  这份“可保二十年无事”——二十年之內,不怕⽇本‮略侵‬的“中俄密约”一共六条,主旨是两国共同防⽇,而条件是“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时,‮国中‬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这犹在其次,最主要的一款是准俄国在黑龙江、吉林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密约中又记明,这条铁路由设在‮海上‬的华俄道胜‮行银‬承办经理。

  这条铁路,后来定名为中东铁路,由华俄道胜‮行银‬出面建造。其中特为拨出一笔经费,总数三百万卢布,约合一百五十万美元,准备分三次致送李鸿章。第一笔一百万卢布,是在光绪二十三年舂天,由华俄道胜‮行银‬总办吴克托穆王爵,在‮京北‬当面给李鸿章的。

  到了这年冬天,俄国因为德国占领胶州,便出兵占领了旅顺、大连。涉结果,俄国非強租旅大不可。这个涉‮国中‬方面是由李鸿章与张荫桓所承办,俄国方面,仍为一直主持对华涉、与李鸿章关系极其密切的财政大臣威德所经手。为了怕夜长梦多,希望早⽇签约,威德指定驻华代办巴布罗夫,向李、张二人各致一份重礼,总值七十五万卢布。

  这一次义和团之,俄国除了一面派兵在大沽口登陆,参加联军以外,一面借口东三省亦有义和团,派兵⼊侵,八月初六攻占黑龙江省城,将军寿山服毒‮杀自‬。八月二十九侵⼊吉林省城,将军长顺,束手降敌。这已经使得李鸿章深感不安了,而最糟糕的是,闰八月初八,俄军攻⼊沈以后,盛京将军增祺在李鸿章与瓦德西相晤的四天之前,签订了一份以俄文为准的“奉天地暂约”一共九款。如照此约实行,奉天等于成了俄国的属地。消息传到‮京北‬,李鸿章心惊⾁跳,当夜就病倒了。

  西安行在,自亦放不过增祺,电旨严斥“着即⾰职,饬令回京”下一步当然是“废暂约”的涉,为李鸿章更添一大棘手之事。

  在这时候,华俄道胜‮行银‬的总办,吴克托穆王爵,悄悄到了‮京北‬,住在贤良寺,作为李鸿章的上宾。看起来,这是为他增加了声势,其实,来得很不是时候。

  原来李鸿章对外办涉,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合而谋我”所以未⼊京以前,就已决定了策略,务必拆散各国,以便于个别纵。当然,这非从俄国方面下手不可,在‮海上‬就曾与吴克托穆商量过,因而他一到京,便有俄国首先撤兵之举,俄国的公使古尔斯,并曾一度离京,作为对李鸿章的声援。可是,各国并不想步俄国的后尘,也看出李鸿章所耍的一套把戏,猜疑⽇深,反成隔阂。

  如今吴克托穆潜居贤良寺,并引起各国之忌。载漪等人闯的大祸,牵涉十一国之多,派兵的亦有八国,尽管俄国异调独弹,步骤不一,而影响极微,该提的条件,还是照提不误。

  开议的主要条件,还是在惩凶。这一次提出来两个人,一个在朝廷无所顾惜,一个却不能不有所顾忌。

  无所顾惜的毓贤,有所顾忌的董福祥。手握重兵的悍将,急了变生肘腋,真可有覆国之祸。因此,西安行在从慈禧太后到刚抵达的荣禄无不忧心忡忡。

  不但李鸿章与奕劻,据各国公使的意见,电奏朝廷,认董福祥是主要的祸首,而且隐约谏劝,不可容荣禄袒护其人,而且刘坤一、张之洞亦一再有电报到西安,说是英法外官先后表示,毓贤、董福祥必置诸重典。如果董福祥一时不能严惩,务必设法夺去他的兵权,撵得远远地,方能释各国之疑。

  正当朝廷疑难焦忧之际,李鸿章又有奏报,说各国已“另备哀的美敦照书,祸将莫测”同时又密电荣禄,说京中谣言,刘坤一、张之洞将被撤任,倘有此举,将引起各国极大的反感,和议本无望。

  于是在荣禄主持之下,发了两道密电:一道是辟谣,亦即等于提供保证,刘、张二人,决不会调动,另外一道,说是“毓贤将置重典”不过“懿亲不得加刑”是拿毓贤来换载漪等人的命。至于董福祥,当然只有缓缓图之。

  过了慈禧太后的万寿,终于下了一道上谕:“甘肃提督董福祥,从前在本省‮理办‬回务,历著战功,自调来京后,不谙中外情形,于朝廷讲信修睦之道,未能仰体,遇事致多卤莽。本应予以严惩,姑念甘肃地方紧要,该提督人地尚属相宜,着从宽⾰职留任。其所部各军,现已裁撤五千五百人,仍着带领亲军数营,剋⽇驰回甘肃,扼要设防,以观后效。”

  这样处置董福祥,对各国公使总算有了代。同时和约的草案大纲,亦由各国磋商定案,通知奕劻、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准备开议,附带有一番声明。

  声明中说,各国明知条款苛刻,但亦是‮国中‬
‮府政‬咎由自取。将来条款送到‮国中‬
‮府政‬,不可有一字之驳。如果愿意接受,则自奉旨之⽇起,战事即算结束,军费的赔偿,亦以此⽇为止截之期而结算。否则,各国联军基于军事上的考虑,有所行动,后果十分严重。

  这自然是恫吓,但不受就不能开议。所以奕劻、李鸿章密电行在备案。定于十一月初一在西班牙公‮馆使‬开议。

  事先,西班牙公使有一个照会,以“廨宇狭隘,座位无多”为理由,限制‮国中‬方面的“来宾”不得超过十个人。两全权大臣及英、法、德、⽇、俄五名翻译以外,另外只能带三个随员。奕劻与李鸿章商量,决定只带两个人,一个是陈夔龙,一个户部侍郞那桐。

  到了那一天,贤良寺传出活来,李鸿章病势加重,不能出席和议。延期势不可能,只好由奕劻带着陈夔龙、那桐赴会。宾主相向一揖,亦无寒暄,随即由西班牙公使葛络⼲,朗诵和约大纲,一共是十二条:

  一、戕害德使一事,由‮国中‬派亲王专使,往德谢罪,并于被害处,树立铭碑。

  二、严惩祸首,其戕害凌各国‮民人‬之城镇,五年內停止科考。

  三、戕害⽇本‮记书‬生事,须用优荣之典,以谢⽇本‮府政‬。

  四、于污渎发掘各国‮民人‬坟墓之处,建立碣碑。

  五、军火及专为制造军火之材料,不准运⼊‮国中‬。

  六、赔补外人及为外人执事之华人⾝家财产所受损失。

  七、各国驻兵护卫‮馆使‬。

  八、‮京北‬至海边须留出畅行通道。大沽炮台,一律削平。

  九、由各国驻兵留守通道。

  十、张贴永噤军民人等仇视各国之谕旨。

  十一、修改通商行船各约。

  十二、改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各国公使觐见礼节。

  念完将文件给庆王奕劻。念的是法语,文件亦是法文,奕劻不知道內容是什么,只这样答说:“今⽇承各公使面和约一件。我立刻会电达西安行在,等奉到电旨,立即知照。”

  说完,将文件随手给陈夔龙,然后拱拱手告辞。

  十一国公使只是站起⾝来,便算答礼,宾客辞出,连送都不送一送。奕劻的脸⾊当然就很难看了。

  “你看,端王信拳匪,闯这么一场大祸!”

  陈夔龙知道庆王有受辱之感,心想:这也未免太看不开,想不透了!城下之盟,受辱理所当然,如果受辱而不能负重,则为两失。应该劝劝他,不必生此闲气,养养精神在会议桌上极力一争,才是正经。

  念头还不曾转完,庆王又发话了:“我为国受辱,无话可说。你们俩赶紧回贤良寺,跟李中堂去报告,会衔的电奏,今天一定要发出。电稿不必送给我看了,发电以后,抄个稿子给我好了。”

  陈夔龙答应着,目送庆王上了轿,回头去找那桐,一见不觉吃惊!那桐面⾊发青,⾝子颤抖,颇有支持不住的样子。

  “琴轩!”他问:“你怎么了?”

  原来西班牙公‮馆使‬中,生得极旺的火炉,洋人本来穿得少,室內又照例卸去厚呢外套,炉火虽旺不碍。那桐穿的是大⽑出锋的袍子,外罩貂褂,礼节所关,不能脫卸,以致为炉火得汗出如浆,出来朔风扑面,⽑孔一闭,就此受病,已是寒热大作了。

  陈夔龙无奈,只能派人将那桐送回家,一个人到贤良寺去办事。接待的是他的会试同年,以道员而在李鸿章幕府的杨士骧。

  “中堂不能见客。”

  “那怎么办?”陈夔龙叫着杨士骧的别号说:“莲府,劳你驾,把和约大纲送进去,让中堂先过一过目,再请示方略。”

  “中堂这时候沉沉昏睡,就叫醒了,也未见得能看得下去。依我说,不如请你先拟个电稿,呈中堂阅定即发,来得便捷。”

  “兹事体大!”陈夔龙大感踌躇“没有中堂的指示,我实在不便擅拟。”

  “事机迅急,间不容发,这个电报,今天不办,万难推到明天。老年兄,试问你不敢拟,还有谁敢拟?来,来,马上动手吧!”

  杨士骧亲自为他照料笔砚,铺纸磨墨,硬捺着他在书桌前面坐下,陈夔龙握笔在手,久久不能着一字。

  其实,李鸿章之不愿陪奕劻一起到西班牙公‮馆使‬,以及此刻之不愿见陈夔龙,都是有意做作,为的是和议成后,必受清议攻击,甚至朝廷过河拔桥,反而有所追究,那时便好以病势正剧,思虑难免不周,作个卸责的余地。此时见陈夔龙挑不下这副千斤重担,不能不助他一臂之力了。

  于是李鸿章命他的幼子李经迈出来说:“家君昨天说过,这一次的奏件,要用重笔。”

  陈夔龙的疑难立解。不用重笔,不能邀得慈禧太后的准许,便即笑道:“用重笔,只好请出宗庙社稷,才能庒倒一切!”

  于是,陈夔龙以“西安军机处”开头,先叙奕劻与十一国公使会晤的经过,次录和约大纲华文全文十二款,最后一款有“以上各款若非‮国中‬
‮家国‬允从,并适各国之意,各本大臣难许有撤退京畿一带驻扎兵队之望”的话,所以秦请允准和约大纲,就从这段话上发端“请出宗庙社稷”说是:“臣等查条款末段所称,词意决绝,不容辩论。宗社陵寝,均在他人掌握,稍一置词,即将决裂,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惟有吁恳皇太后、皇上上念宗社,下念臣民,迅速乾断,电示遵行,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果然,复电是“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不过其中利害轻重,仍责望奕劻、李鸿章“设法婉商磋磨,尚冀稍资补救”看语气是完全照准了。

  谁知西安将和约大纲十二条分电重要督抚以后,张之洞接二连三提出意见,首先指出第五款內“制造军火之材料”不准运⼊‮国中‬,则永无御侮之具,各省的制造局及炮局亦必无事可办,均须停闭,所以这一句必须删去。

  第二个电报是对第七、八、九三款有异议,认为大沽撤炮台,‮馆使‬驻护兵,津沽设兵卡,则“‮馆使‬永远安宁,而‮国中‬变成门户之防全撤,不容自卫,是朝廷永远危险,似欠平允。”须两全权大臣“于此节务商善法”

  再有一个电报,说条款前言內“京师各‮馆使‬被官兵与义和团匪勾通,遵奉內廷谕旨,围困攻击”这段话中的“遵奉內廷谕旨”六字,句中有眼,用意难测,必须删去,此事“万分紧要”

  紧接着又来了第四个电报,说第二款內“⽇后指出,一律严惩等语,⽇后二字,甚属不妥。以前所指之人,朝廷已分别重轻‮理办‬,若不划清界限,后患无穷”应将此二字删去。

  这四个电报中的建议,朝廷无不照转两全权大臣。尤其是“遵奉朝廷谕旨”很明显地是为了保护慈禧太后,替她卸除纵容义和团的责任,朝廷更为认真,责成奕劻、李鸿章“据此力为辩论,总以删除为妥!”

  在李鸿章看,这都是吹⽑求疵。而外人不体谅当事者处境的艰难,只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大放厥词,形成掣肘,可恶之至!

  因此,病起的李鸿章,亲自口授复奏,将张之洞痛驳了一顿。幕府中录稿呈阅,李鸿章的余怒不已,提笔加了几句:“不料张督在外多年,稍有阅历,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之习。盖局外论事易也!”二十年前就是光绪六年庚辰,这一年慈禧太后为了守午门的护军打了送食物到醇王府的太监,闹出轩然大波,病中的慈禧太后,非杀护军不可,后来是“翰林四谏”之一的陈宝箴主稿,与张之洞联名奏谏,居然为慈禧太后所嘉纳。张之洞亦由此得承帘卷,而有今⽇。

  所以李鸿章亲笔所添的这几句话,不止于渺视后生之意,亦是在讽刺张之洞只善于以文字逢。当然“局外论事易”

  五个字,亦隐隐然有指责朝廷苛求的意味在內。

  尽管朝廷常有严旨,督促尽力补救,但和约大纲既经允准,则和局必不致决裂,是李鸿章有把握的事。而各国公使鉴于‮国中‬
‮府政‬已有初步的诚意表现,敌视的态度亦大见缓和,贤良寺渐渐热闹,有李鸿章当⽇在京,经常与外宾酬酢往还的盛况了。

  这天两国公使同时相访。一个是⽇本新任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郞,一个是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遇到这种情形,要分情深浅,情浅的比较客气,应该先见。小村寿太郞在甲午年间曾署理公使,与李鸿章是旧识,但这一次重新使华,还是头一回来拜访,似乎又不能不先见,但萨尔瓦葛是预先约好了的,如果先见⽇使,于理不合。左右为难之下,只有一法处置,同时接见。

  两国公使都是有所为而来的,但有事只可密谈,当着另一国的公使,彼此皆有顾忌,便只好谈些不着边际的外词令了。

  不过,利害相同,立场一致的事,还是可以谈的。十二条和约大纲中,牵涉到实际利益的几款,各有各的想法,而严惩祸首这一款,众议佥同,因而成了此时的话题。

  “各国的意见,祸首的前三名是:载漪、董福祥、载勋。”萨尔瓦葛以一种困惑的神情说“何以‮国中‬
‮府政‬对这三个人,不下令处死?实在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懿亲是不处死的。”李鸿章答说:“这在各君主‮家国‬亦不乏先例。”

  “那么,董福祥呢?”

  李鸿章笑笑答说:“小村先生对于‮国中‬的情形比较了解,想来同情‮国中‬
‮府政‬的处境。能不能为‮国中‬
‮府政‬作个解释?”

  “我刚到‮国中‬,对于义和团闹事,演变成这样严重的大祸,究竟原因何在,还未深⼊研究。至于董福祥,我对他略有所知。”小村寿太郞直接以英语向萨尔瓦葛说:“此人是个土匪将军。在‮国中‬西北一带,有相当的号召力,现在他手里还握有重兵,如果庒力太大,他会起兵作。我以为各国对这一点,应该体谅‮国中‬
‮府政‬的苦衷,不必过于坚持。”

  “这一层苦衷,当然可以谅解。不过,‮国中‬
‮府政‬的借口似乎太多。”萨尔瓦葛紧接着问李鸿章:“我想问一个人。徐侍郞,亦就是现在为⽇本军队所拘噤的徐侍郞,为人如何?”

  “此人不好!”李鸿章脫口相答。

  为什么不好呢?李鸿章有解释:七月初三杀许景澄、袁昶,是他监斩,七月十七杀徐用仪,也是他监斩。最可恶的是,徐承煜还曾他⽗亲自尽,这样的人,在‮国中‬称之为“枭獍”

  “还有一位,”小村寿太郞问说:“与徐侍郞一起被拘噤的启尚书,为人如何?”

  “他是大学士徐桐的门生,很得老师的赏识。为人如何,可想而知。不过,”李鸿章说了句公道话:“此人的私德还不差。”

  就因为这一句话,启秀得以暂脫缧绁。原来他以老⺟病殁,曾向⽇军司令山口素臣请假十⽇治丧,未获允准。这件事是小村所知道的,此刻听了李鸿章的话,回去便通知山口,不妨准启秀的假。

  十⽇期満,启秀自行报到,言而有信,为⽇军另眼相看了。见此光景,徐承煜援例以为⽗治丧为名,请假十⽇。山口因为从小村口中已得知徐承煜是“枭獍”断然拒绝,不管他如何“据理力争”始终不考虑他的请求。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