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七八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七八章
    是去年十月间,正当“换皇上”的流言方盛之时,湖北蕲州的真慧寺,来了一位过路的达官,行李不多,而有五名随从,皆是口京音,举止沉稳,看上去与众不同。出面与知客僧打道的,自道姓梁,行二,他的伙伴叫他“梁二爷”或“梁总管”自然是其中的首脑。

  梁总管要求单住一个院落,最好自有门户出⼊。逗留的⽇子不定,但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先送香金五十两银子,临走时还会多给。至于他的主人姓甚名谁,居何官职?以及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一概不知。知客僧婉转叩问时,梁总管只答一句:“请你别多问!”

  真慧寺是有名的禅林,在邻县⻩梅得道的五祖,曾经卓锡于此。院宇宏敞,闲屋甚多,知客僧看在五十两香金的份上,让梁总管自己挑地方,挑中的是最后的一个院落,有道门通菜园,不经山门,便可出⼊。同时梁总管又声明,自己开伙,不忌荤腥。知客也许可了。

  安顿下来以后,主人⾜不出户,甚至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都很少。知客僧有时借故去窥探,只见堂屋正中方桌上供一个帽筒,上面覆一方锦袱,袱下隆然,不知是顶什么帽子。

  随从的行止亦很谨密,每天上街的,只有一个买菜的厨子。偶尔梁总管也出门,骑一匹鞍辔鲜明的枣骝马,神气得很。

  这样过了五六天,知客僧越想越可疑,秘密到知州衙门去找识的刑房书办,立刻派了很能⼲的差役来“下桩”侦察。厨子每天出门,亦有人跟踪,一天跟到菜场,厨子买⾁要用自己的秤,分量不符,跟⾁案上吵了起来。就这时候,梁总管经过,下了马,从看热闹的人群中挤⾝而⼊,一见厨子,举起马鞭就菗,一面菗,一面骂:“怎么告诉你来的?不准在外生事!偏偏不听,真是可恨!”

  厨子被打,不敢回嘴。打完了,还给梁总管请个安,方始提着菜篮,含羞带愧地匆匆而去。

  这些情形落⼊跟踪差役的眼中,自然立即转报。知州凌兆熊大为困惑,邀集幕友谈论其事,谁都猜不透梁总管是何路数?其仆如此,其主当然更显得神秘莫测。不过有个看法是共同一致的,此事决不可轻忽,而且要尽快了解真相。

  于是,凌兆熊又请州判郭缙生来密议。决定先礼后兵,由郭缙生去看所谓“梁总管”当面问个明⽩。倘或言语支吾,随即动手抓人。

  当下传唤捕头,点了十来个人,一律换着便⾐,先在真慧寺的出⼊道路上守住,接着,郭缙生到了真慧寺,传见知客僧,吩咐闲人回避。

  “这梁总管,照你看是什么路道?”

  “回二老爷的话,”知州跟知县一样,称大老爷,州判便是二老爷,知客僧答说“看样子来头不小。一口京腔,派头很大,有点象王府的家人。”

  郭缙生心想,王府的家人就是护卫,官阶自从三品到从五品,至不济也戴蓝翎,相当于六品武官。自己的官阶只从七品,虽说武不如文,但既然先礼后兵,不妨暂时委屈,便即吩咐跟班持着名帖,请知客僧先容,去拜梁总管。

  推进门去,梁总管正在院子里练拳,一见知客僧后面跟着人,便即收住势子,微带不悦地说道:“嗨,你怎么把不相⼲的人带到这儿来?”

  “梁总管,”知客僧陪笑说道“本州州判郭二老爷来访。”

  郭缙生的家人听他这一说,立刻抢上几步,先请个安,站起来,双手递上名帖。

  “不敢当。”梁总管接过名帖看了一下“我跟郭二老爷不认识啊!”“敝上是本州的地方官,”跟班很机警地回答“贵人过境,应该要来拜候。”

  “太客气了!”梁总管一面穿着⾐服,一面沉昑着,等穿好⾐服,方始点点头说:“好吧!既然来了,不能挡驾。请进来吧!”

  候在门外的郭缙生,从从容容地踱了进来,不亢不卑地作了个揖。梁总管还了礼,也不请他进屋,就站在院子里说道:

  “郭二老爷大驾光临,一定有事,就请说吧!”

  “喔,”郭缙生觉得有点尴尬,转念一想,这正是可以试探的时候,不必跟他客气“这里不是谈话所在,”他反客为主的伸一伸手,作个请客的‮势姿‬:“请!”

  “请”字出口,自己的脚步已踏上台阶。梁总管急忙抢上前去,拦在门口说道:“郭二老爷,你请在这儿坐!”接着,轻轻拍了两下手,随即有人端了两张椅子过来。

  这下,郭缙生不能再擅自行动。不过,试探总算有得,这样不让他进屋,自然是有不能让他人看的东西在內,莫非就是锦袱下面的那顶帽子?

  迹象越来越诡秘,郭缙生也越发加了几分小心“梁总管,”他很谦和地问“台甫是?”

  “我叫梁殿臣。”

  “贵上呢?尊姓?”

  梁殿臣沉昑了一下,仿佛迫不得已似的回答:“姓杨。”

  “不知道居何官职?从那里来?往那里去?”

  “郭老爷,请包涵!”梁殿臣很吃力地“我实在不能说。”

  “喔!”郭缙生故意装作解人“这样说,必是京里‮出派‬来查案的钦差!”

  “对了!你不妨这么猜。”

  “既是钦差,地方官有保护之责…。”

  “不,不!多谢,多谢!”梁殿臣急忙摇手“敝上只是路过,稍住几天,还得往别处去。保护一节不敢当!跟郭老爷实说吧,敝上行踪有不能不隐秘的苦衷,请代为转告凌大老爷,一切不必费心,只装作不知道有这回事,就承情不尽了!如果郭老爷能放松一步,将来必有重重的补报。”说着,拱拱手起⾝,垂着手站在一边,是等着送客的样子。

  郭缙生既不能赖着不走,又不能冒冒失失地翻脸。心想,此来所见所闻,值得推敲之处很多,亦总算不虚此行。姑息让一步,回衙门再说。

  一回衙门,直趋签押房去见凌兆熊,他很注意地听郭缙生讲完,先道了劳,却不表示意见,只命书僮取近几个月的“宮门抄”来,很仔细地翻检着,不知在查些什么?

  郭缙生都快等得不耐烦了,凌兆熊方始开口“这件事很怪,无可解释。钦差必是一二品大员,从內阁学士到部院堂官,就没有一个三十岁的,而况钦差出京查办事件,必有上谕,我仔细查了,就没有这样的上谕。”他停了一下又说“三十岁的亲贵倒多得很。可是,亲贵非奉特旨,不能出京,就出京也不过到关外或是到东西陵去恭代行礼,从来不到南边来的。”

  这番分析很精到,郭缙生不由得脫口说道:“照此看来,恐怕要出大案了!”

  凌兆熊瞿然动容:“老兄何所见而云然?”他问。

  “说不定是太监私自出京。”郭缙生说“又一个安德海出现了。”

  郭缙生是山东济宁州人,闻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杀安德海的故事。很起劲地细说当年。凌兆熊仔细听完,提出疑问:“当年是因为慈禧太后顾忌慈安太后跟恭王,所以只能默许安德海出京,而且闹出事来不便庇护他。如今大权在握,爱怎么就怎么,何用顾忌?”

  “不然!祖制究不可违。而且,我还疑心,这不一定是太后另派,派这个太监出京的,另有其人。”

  “另有其人?”凌兆熊大惑不解“谁?”

  “说不定是端王。”

  “啊!啊!”凌兆熊深深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接着,面⾊一变,凝重而惴惴然地:“只怕真的会如老兄所说,要出大案了。”

  于是,凌兆熊又请了幕友来商议。刑名师爷孙一振是绍兴人,好酒使气,极难相处,但见多识广,装了一肚子稀奇古怪、莫可究诘的疑狱。听完郭缙生所谈的一切,骨碌碌地转着眼睛,凌兆熊知道,遇到这种情形,便是他有见解要发的先兆。

  “孙老夫子,必有⾼见?”

  “见解没有,要讲两个故事。本朝有所谓‘四大疑案’,如今看来要变五大疑案了!”

  凌兆熊两榜进士出⾝,朝章典故,亦颇悉。知道所谓“四大疑案”本为清初的三大疑案,一是太后下嫁;二是顺治出家;三是雍正夺嫡。后来所加的一件疑案,说法不一,有的说⾼宗实为浙江海宁陈家的⾎胤;一说“天子出天花”的同治之死,病因暧昧,而宮闱事秘,难索真相,⾜当疑案之称。但不论如何,所有的疑案,皆出于深宮,然则孙一振的意思,莫非指正在谈的这件案子,亦牵涉到帝皇。

  想到这里,不由得失声惊呼:“果然如此,可真是骇人听闻了!”

  “不错!唯其骇人听闻,不宜延搁,以从速处置为妙。”

  “老夫子!”郭缙生不耐烦了“你不是说要讲两个故事?”

  “缙生,你别忙,我会讲给你听。第一个,出在乾隆五十五年,⾼宗南巡回銮,驻跸涿州,忽然有个和尚带着个少年接驾,说那少年是履亲王的骨⾎…。”

  履亲王即是皇四子永珹。他有个侧福晋,姓王,是汉人,一向得宠。王府传言,履亲王另有个侧福晋,生子说是出痘而殇,其实乃为王氏所害。而这个和尚则指所携的少年,即是传言王氏所害,实则流落民间的履亲王的亲生之子。

  其事离奇,令人难信。但真相不明,和尚的功罪难定,⾼宗便军机大臣会审。有个军机章京上前将那少年掴了两掌,厉声问说:“你是那个村子里的野孩子,受人欺骗,敢做这种灭门的荒唐事?”于是那孩子自供姓刘,是受了和尚的骗。结果和尚斩决,姓刘少年充军伊犁。

  “这就是所谓‘伪皇孙案’,伪皇孙充军到伊犁,后来又冒称皇孙,结果为伊犁将军松筠所斩。”孙一振谈到这里,略停一下又说:“伪皇孙自己充军,又眼见和尚杀头,严刑峻法不⾜以儆其重蹈覆辙,这事也就奇了!”

  “老夫子的意思是,”郭缙生问道:“这个皇孙本不伪?”

  “谁知道?这就是所谓疑案。”孙一振说“再有一个故事,出在康熙年间,就是朱三太子一案。这一案,千真万确,一点不假,圣祖杀的是如假包换的朱三太子!”

  “呃,”郭缙生问道:“何以见得?”

  “这是国初的一件大案。”凌兆熊也说“我读过《东华录》,上有此案的记载。事情发生在康熙四十几年,明朝已亡了六十年。案內的正犯是个七十老翁,仿佛还是个文弱的读书人,要说他就是‘朱三太子’,似乎过于离奇,不是被诬,就是假冒。”

  “东翁的成见太深。”孙一振率直答说“既非被诬,更非假冒,不过稍微错了一点点。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李自成破京的时候,思宗先亲眼看皇后妃子自尽,又手斩昭仁公主,怕落⼊流寇手中受辱,然后拿太子及皇三子定王慈灿、永王慈焕付亲信太监,各人去投奔各人的外家。⽗子诀别之际,思宗叮嘱三个儿子,国亡以后,混迹民间,要忘记自己是皇子的⾝分,见了年纪长的,要叫爷爷,轻一点的称伯伯、叔叔。幸而不死,长大成人,要为⽗⺟报仇。这样处置完了,方始在煤山一株松树上,自缢殉国。太子跟两王出宮以后,遭遇不同。东翁所说《东华录》上所记的这件大案,别的都不错,所错的一点点是,误弟为兄,那个‘七十老翁’是行四的永王慈焕,而非‘朱三太子’。这个故事要从山东东平州的一个名叫李方远的谈起…。”

  大概在康熙二十二年舂天,李方远到一个姓路的朋友家去赴宴,同座有位客人,生得仪表堂堂,吐属文雅,很令人注目。主人介绍此人说:“姓张,号潜斋,是浙江的名士。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精于音律,下得一手好棋,如今是本地张家的西席。”

  张潜斋人很谦虚,一桌的人都应酬到,但对李方远格外亲热,殷殷接谈,颇有一见倾心的模样。李方远亦觉得此人不俗,是个可的朋友。

  过了两天,张潜斋登门拜访,送了一把他手写的诗扇,果然写作兼优。就此正式订,常有笔墨文字的应酬。这样过了半年有余,一天张潜斋跟他说:“我要回南边去一趟,大概两个月就可以回来,特来辞行,还有一件事奉托。家有数口,柴米由东家供给,不过每个月要一千铜钱买菜,不能不乞援于知己。”

  “那是小事,”李方远答说:“请放心,我按月致送到府就是。”

  原说两月即回,结果去了半年犹未归来。李方远因为会试进京,动⾝之前关照家人,仍旧按月接济张家。等他舂闱及第归来,张潜斋已经携眷回南。如是不通音问有十年之久。

  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李方远在大军所经的饶当知县,奉委兼署平山。军需调发,⽇以继夜,忙得不可开,而张潜斋翩然来访。李方远连跟他叙一叙契阔的工夫都没有,送了一笔程仪,匆匆作别。

  这一别又是十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冬天,李方远已经辞官回里,张潜斋又来相访。这次带来两个儿子,一个老大,一个老四。直道来意,说是江南连年⽔灾,米贵如金,不得已到山东来投奔知,希望李方远替他谋一个“馆地”

  所谓“馆地”不是做幕友,便是教书,这都是隔年下“关书”聘定的,年近岁,来谋馆地,岂非太晚?李方远想了一下,留他教几个童蒙的孙子。从此,张潜斋成了李家的西席。

  李家的孙子读《三字经》、《千字文》,所以张潜斋的儿子,亦可代⽗为师。而张潜斋本人,则经常去看他以前的那个姓张的‮生学‬,每去总在十天左右。一次,李方远问他,何不在张家多住些⽇子,张潜斋答说:“师弟之间,拘束很多,不便谈笑,不如在府上自由自在。”李方远听他这话,越觉亲密。只是总觉得张潜斋的行迹不免神秘,而眉宇之间,别有隐忧,几次想问,苦无机会,也就不去理他了。

  第三年的初夏,午后无事,李方远与张潜斋正在书房里对局,棋下到一半,家人慌慌张张地来报:县官带了无数的兵,将宅子团团围住,不知何事?

  一听这话,张潜斋神⾊大变;李方远还来不及询问究竟,官兵差役已一拥而进,拿铁链子一抖,套上脖子,拉了就走。

  被捕的是李方远及张潜斋⽗子,一共四个人。

  李方远茫然不明究竟,亦问不出丝毫真相,只知事态严重。因为县官亦只是奉命拿人,抓到以后,问都不问,连夜起解,送到省城。这就表示,这件案子唯有臬司或者巡抚能问。

  问的果然是山东巡抚叫赵世显,两旁陪审的是藩、臬两司。除此以外,再无别人。先将李方远带到后堂,等差役退去,赵世显才问:“你是做过饶知县,号叫方远的李朋来?”

  “是。”

  “你既然读书做官,应该知道法理,为什么窝蔵朱某,图谋不轨?”

  李方远大骇“我家只知道读书,”他说“连门外之事都不与闻,那里窝蔵着什么姓朱的?”

  “你家的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他叫张用观,号潜斋,南方人。二十年前在张家教书认识的。前年十二月里来投我家,教我几个孙子读书。如此而已!不知道有什么姓朱的。”

  “此人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你不知道?”

  “不知道!”李方远重重地说“丝毫不知。”

  于是带上张潜斋来,赵世显问道:“你是什么人?”

  “我是先朝的皇四子,名叫慈焕,原封永王。事到如今,不能不说实话了。”

  “你何以会在浙江住家落籍?”

  “这,说来话长了!”

  据朱慈焕自己说,李自成破京之⽇,思宗先将他付一个王姓太监,王太监卖主,拿他献给李自成,李自成付一个“杜将军”看管。及至吴三桂请清兵,山海关上一片石一仗,李自成溃不成军,各自逃散,有个“⽑将军”将他带到河南,弃马买牛,下乡种田,有一年多的工夫。其时朱慈焕是十三岁。

  尽管凌兆熊与孙一振,稽考史事,互相印证,谈得相当起劲,而郭缙生却不感‮趣兴‬,他关心的是眼前的案子“老夫子,”他问“谈了半天与目前这桩疑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问,将凌兆熊的思绪,亦由一百九十年前拉了回来。

  “是啊!”他说“老夫子讲这两个故事的意思,莫非是说真慧寺中的那位神秘人物,可能亦大有来历?”

  孙一振点点头,答了一句成语:“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慢来,慢来!”郭缙生急着有话说“我也疑心是有来头的人物。不过,细想一想,不是!王公亲贵,不准私自出京,果然私自出京,请问又为的是什么?如今不是雍正年间。”

  “也不见得是王公。”

  “不是王公,难道还是皇帝?”

  孙一振不答,亦无表情,凌兆熊却大吃一惊!“不会吧?”

  他张口结⾆地说“有这样的事,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东翁,我亦并无成见。不过,此事是东翁祸福关头,切不可掉以轻心。这年把以来,常有传说,皇上几次从瀛台逃了出来,又被截了回去;又说,有个英国人李提摩太,跟康有为、梁启超师弟有联络,打算借‮馆使‬庇护,将皇上接到南方来另立朝廷;又说,北道上赫赫有名的大刀王五,受谭嗣同的重托,要救皇上。”孙一振略停一下又说“道听途说之事或者不⾜信,不过中西报章的记事,都说皇上明明没有病,偏偏宮里每天宣布药方。这种怪事,又怎么解释?”

  “是,是!老夫子分析得很透彻,看起来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不论真假,都要设法弄得清清楚楚,如果证明是假冒,处置得当,东翁过班升知府,是指顾间事。”孙一振又说“我刚才谈过的乾隆伪皇孙案,此人充军到了伊犁,居然又大事招摇,那时松文清当伊犁将军,手腕明快,抓了来先斩后奏,因此受知于仁宗,没有几年就⼊阁拜相了。东翁亦该放些魄力出来,果然能证明此人心怀不轨,置之于狱,亦就象当年丁文诚杀安德海一样,既享大名,又蒙大利。”

  这一番话,说得凌兆熊雄心大起,跃跃试地说:“老夫子,魄力我有!即时动手都可以,只等老夫子指点,应该怎么下手?”

  孙一振沉昑了好一会,方始开口:“不宜之过急!第一步不妨先抓个人来问一问看,第二步应该密禀上头,请示办法。”

  “好!就这么办!”

  于是,第二天等梁殿臣手下的厨子上市买菜,有个人借故生衅,与厨子发生殴斗,接着将他扭到县衙门里。孙一振即时在花厅中审问,只带被告上来,亦不问斗殴之事,只问他的来历。

  “你叫什么名字?那里人?”

  “小的叫王利成。”厨子答说“山东济宁州人。”

  “你⼲什么行当?”

  “小的学的是厨子的手艺。”

  “是在饭馆里做厨子,”凌兆熊明知故问“还是在那个宅门里做厨子。”

  “是,是跟一位老爷。”

  “你家主人姓什么?”

  “小的不知道。”

  “混帐!”凌兆熊喝道“那有连主人的姓都不知道的厨子。”

  “实在是不知道,小的不敢撒谎。小的只归一个姓梁的管,小的也问过,主人家贵姓?梁总管叫我莫问,只听他的指挥就是。”

  “喔!”孙一振又问:“那么,你又是怎么遇见梁总管的呢?”

  “是在徐州遇见的。小的本来…”

  据王利成答供:他本在徐州一个武官家做厨子,武官殁于任上,家眷北归,下人遣散。王利成便投荐头行去觅生意。有天有个一口京片子的人来荐头行,说要找个会做北方口味的厨子,结果选中了王利成。那个人就是梁总管。

  “以后呢?梁总管带你到什么地方?”

  “带到一座道观,住了三天就走了。”

  “雇你当厨子,莫非也不让你见主人?”

  “是!”王利成答说“我说要见见老爷,梁总管说不用见。又问老爷的姓,梁总管就答我那几句话。又一再告诉小的,在外面不可以胡言语,也别惹事生非,无事不准出门。”

  “你居然都听他的?”

  “小的是看钱的份上。一个月的工钱五两银子,先给了半年三十两。”王利成说“梁总管很霸道,小的如果不是贪图他工钱多,早就不⼲了。”

  凌兆熊想了一下又问:“你见过你主人没有?”

  “自然见过。”

  “怎么个样子?”

  “三十出头,很瘦,脸上没有什么⾎⾊,也不爱讲话。一到了那里,就关在自己屋子里,不知⼲些什么?”

  “也没有跟你说过话?”

  “从没有。”

  “你做几个人的饭?”

  “做七个人的饭。”

  “你家主人吃饭是单开,还是跟大家一起吃?”

  “自然是单开。”王利成答说“都开到他屋子里吃。”

  “吃些什么?”

  “不一定。都是些普通菜,只不大爱吃鱼。”

  “嗯,嗯!”凌兆熊有些问不下去了,想了一会只好这样问他“你觉得你主人家的饮食起居,有什么地方跟别人不一样?”

  “这倒不大看得出来。”王利成沉昑半晌,忽然想起“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上午十点钟就开午饭,下午四点钟开晚饭。都比平常人家来得早。”

  “另外呢?”凌兆熊和颜悦⾊地“你倒再想想看,你家主人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倒想不出。”

  “慢慢想,慢慢想!总想得出一点来。”

  王利成果然就偏着头想,眼睛眨了半天,突然说道:“我家主人怕打雷。”

  “怕打雷?”凌兆熊问“怎么个怕法?”

  “小的没有看见。有一天,记得是在安徽寿州,⻩昏时分下大雨、打雷,梁总管几个都奔进去了。事后,才听他们说起,主人家怕雷声,一打雷必得有人在旁边守着。不然,就会吓出病来。”

  这番答语,使凌兆熊相当満意,但亦仅如此而已,再问不出别的来了。

  “好了!你回去吧!看你家主人的面子,你打了人,我也不办你的罪。你回去不必多说。”

  “是!谢谢大老爷。”王利成磕了个头,退出花厅,轻轻松松地走了。

  凌兆熊却大为紧张,回到签押房,立刻请了郭缙生与孙一振来叙话,他头一句就说:“只怕是皇上从瀛台逃出来了!”

  郭缙生惊得跳了起来,大声嚷道“有这样的事?”

  “轻点,轻点!缙生兄,稍安毋躁。”凌兆熊说“这里有两点证据,第一,宮里的规矩,上午十点准吃饭,名为‘传午膳’,晚上是下午四点钟传膳。膳后,宮门就下钥了。第二,皇上怕打雷,是慈禧太后去年八月初训政的时候,亲口跟王公大臣说过的。这件事知道的人很不少,决不假!”

  郭缙生愣住了,孙一振却很深沉,也不作声。签押房里一时肃静无声,似乎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东翁,”终于是孙一振打破了沉默“事情愈出愈奇,愈不可信愈可信,愈可信愈不可信。归总一句话,这件案子非在蕲州办不可!”

  “此话怎讲?”

  “在蕲州办,有福有祸;推出蕲州,有害无益。为啥呢?”孙一振自问自答地说:“这样的案子,这里不发作,总有地方要发作。如果在蕲州信宿即行,固然没有啥关系,如今是在真慧寺逗留多⽇,寺僧来报,亦曾派人查过,结果一推六二五,送出蕲州了事。请问东翁,如果你是上官,心里会怎么想?”

  这说得很明⽩了“不错,不错!”凌兆熊深深点头“上面不会体谅属下不敢惹这大⿇烦的苦衷,必是怪我遇到如此大事,竟不禀报,有亏职守。”

  “着啊!就是这话。”孙一振说“要办了,只要处置得宜,不管是真是假,总是东翁的劳绩。说起来,实在是有益无害。”

  “话是不错!”郭缙生揷嘴“不知道‘处置得宜’四个字,又谈何容易?”

  “也没有什么,”凌兆熊说“第一,要多派人,明为保护,暗作监视;第二,我今天就到⻩州去一趟,面见魁太尊,看他有什么主意,这里就偏劳缙生兄跟孙老夫子了。”

  于是草草整装,凌兆熊当天就专程到⻩州府治的⻩冈,去见知府魁麟请示。郭缙生亦不敢怠慢,与孙一振商量决定,‮出派‬知州用来捕盗的亲兵,换着便⾐,分班在真慧寺周围“立桩”监视,同时布置了步哨,由真慧寺直达知州衙门。郭缙生本来另有公馆,这天特为搬到知州衙门西花厅去住,以便应变。

  这样如临大敌地戒备了一昼夜,幸喜平静无事。等到第二天下午,凌兆熊从⻩冈赶了回来,告诉郭缙生说:“魁太尊也觉得很可疑。不过他的看法是,七分假,三分真。真假未分明以前,不宜涉于张皇,他的意思,无论如何要跟那个怕打雷的主儿照个面。见了是怎么个情形,尽快通知他。我想这话也不错。如今且商量,怎么样去打个照面?”

  “打照面容易!”孙一振说:“东翁备帖子去拜访,如果不见,硬闯进去也没有什么。不过先要想好,见了面,持何态度?假的如何?真的如何?不真不假又如何?”

  “对!假的抓,真的还不能当他是真的,且先稳住,再作商量。这都好办,就怕不真不假,依旧分辨不出,那就难了。”凌兆熊又说“一路上我都在想,皇上谁也没有见过,假冒或许可以分辨得出,譬如口音不对之类。真的就很难看得出,凭什么当他是皇上?”

  “其实,应该魁太尊来认。”郭缙生说“他是旗人,总见过皇上。”

  “不行!”凌兆熊说“我问过了,他也没有见过。”

  “那么,难道整个湖北省,就没有人觐识过天颜?”

  “那是第二步的话。”孙一振说“这件疑案是个奇闻,没有先例可援,萝卜吃一截剥一截,只有到时候再说。”

  这是个没有结论的结论,接着商量凌兆熊亲访真慧寺的细节。郭缙生主张凌兆熊托故到那里去拈香,只穿便⾐,到了那里再命知客僧进去通报。官服不妨带着,以备万一之需。

  凌兆熊与孙一振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因为鸣锣喝道而去,过于宣扬,会引起许多很不妥当的流言,所关不细。

  第二天一早,凌兆熊悄悄坐一顶小轿到了真慧寺,知客僧事先已经接到通知,将他⼊方丈住室,请示何时进去通报?

  “就是此刻!”凌兆熊站起⾝来“我们一起去。”

  “不!请稍坐。”先在那里守候照料的郭缙生说“我跟知客先进去,跟那姓梁的说明⽩了,再来奉请。”

  凌兆熊觉得这样做法也可以,点点头又坐了下来。一杯茶没有喝完,只见知客僧急步而来,很‮奋兴‬地说:“请大人随我来。梁总管跟他家主人回过了,请大人进去谈谈。喔!顺便跟大人回:梁总管的主人姓杨。”

  “姓杨?”凌兆熊失声说道“是汉人!”

  知客僧自然不会了解他的别有会心的诧异,只伛着将他领到后面,在院门外面回报一声:“凌大老爷到!”

  于是候在院子里的梁总管,很快地上来说:“不想惊动了凌大老爷!”

  “尊驾是?”凌兆熊故意这样问。

  “敝姓梁。”

  “这位就是梁总管。”知客僧补了一句。

  “原来尊驾就是梁总管。”凌兆熊说“想来是替你主人家,总持家务?”

  “正是!”梁总管有些失笑的神气“大家都这么叫,倒象是个什么煊赫的衔头似的,倒教凌大老爷见笑了!”

  “岂敢,岂敢!我是特意来拜访贵上的。烦你通报。”

  “是!敝上本来不见客,凌大老爷是地方官,说个耝俗比方,好比当方土地,不能不尊着一点儿。你老请里面坐,我马上跟敝上去回。”

  这一次梁总管很大方,将堂屋的门开直了请凌兆熊⼊內。没有见面以前,他先望到正中的方桌上,并无供着的帽筒,更无用锦袱覆着的帽子,大概是特意收起来了。凌兆熊自感失望,但亦有所得,这至少证明他还有相当的权威,⾜以令人忌惮。

  有此了解,他觉得不必过于谦下,所以一进门便往客位上一坐。随即有人来献茶,端茶盘的一个人,捧茶的又是一个人,动作细微而敏捷,让凌兆熊不由得心想:观其仆而知其主,看来这姓杨的,倒不象没有来历的人。

  一个念头不曾转完,有人自外⾼掀门帘,凌兆熊急忙定睛细看,出来的那个人,约莫三十出头,浓眉深目,脸⾊苍⽩,戴一顶青缎小帽,⾝穿宝蓝贡缎的⽪袍,上罩一件玄⾊琵琶襟的坎肩。举止异常沉稳,稳得近乎迟滞了。

  “爷!”跟在后面的梁总管,闪出来引导“请这面坐。”等他旁若无人地坐定,梁总管又说:“那面是本州的地方官凌大老爷。”

  姓杨的点点头,抬眼注视,凌兆熊忽然有些发慌,急切间要找句话说,才能掩饰窘态,便不暇思索地问:“贵姓是杨?”

  “姓杨。”声音很低。

  “台甫是?”

  “我叫,”他很慢地回答:“杨国麟。”

  经此两句短语的折冲,凌兆熊的心定了些,便即从容说道:“说起来很冒昧,只为人言藉藉,都说真慧寺有位客人,与众不同,所以特意来拜访,请多指教。”

  “喔!”杨国麟点点头“凌大老爷想问点儿什么?”

  “⾜下从那里来?”

  “从北边南来。”

  “京里?”

  “对了!从京里来。”

  “⾜下在那个衙门恭喜?”

  杨国麟似乎不懂凌兆熊的话。转脸问道:“什么?”

  “是问,爷在那个衙门,”梁殿臣轻轻地又加一句:“內务府。”

  “在內务府。”杨国麟照本宣科地说。

  这作伪的痕迹就很明显了!岂有个连自己在那个衙门当差都不知道,而需要下人来提示的道理?不过,凌兆熊心想,此人年纪轻,又是汉姓,亮出来的幌子不过內务府,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会到此,更觉得不必太客气,索话锋紧一紧,且出他的真相来,再作道理。

  于是他说:“在內务府,不会是堂官吧?”

  “不是堂官。”

  “是什么呢?”

  杨国麟听得这话,似有窘迫不悦之⾊,答语也就变得带些负气的意味了“就算司官吧!”

  “那么,这趟出京,是不是有差使?”

  “对了!有差使。”

  “什么差使?”

  ‘那!”杨国麟扬起了验“那可不能告诉你。”

  由于他的态度突然变得強硬,凌兆熊倒有些顾忌了,换句话问:“⾜下在內务府管什么?”

  “什么都不管,也什么都管。”

  这口气好大!凌兆熊又困惑了“那么,”他只好再换句话问:“⾜下出京,预备到那里?”

  “反正往南走吧!”

  “往南一直可以到广东。”

  “广东不也是大清朝的疆土吗?”

  凌兆熊语塞。宾主之间,有片刻的僵持,而是梁殿臣打破了沉默“凌大老爷,”他说“你请回衙门去吧!”

  凌兆熊心想,这是下逐客令了!堂堂地方官,在自己管辖的地方,让一个不明来路的人撵了出来,这要传出去,面子不都丢完了?

  这一念之间,得他不能不強硬了“不劳你费心!”他冷笑着说“你名为总管,到底是什么总管?看家的下人可称总管,总管內务府大臣也是总管!这种影招摇的勾当,在我的地方,我不能不管。你们出京公⼲,当然带得有公事,拿出来瞧瞧。”

  这番话咄咄人,着实锋利,但杨梁主仆二人却相视而笑,仿佛遇见一件很滑稽的事似的。这样的表情,大出凌兆熊意外,不由得就愣住了。

  “凌大老爷,也不怪你!”梁殿臣说“公事可是不能给你看。河⽔不犯井⽔,我们经过这里,没有要地方办差,也没有人敢在外面招摇。有天厨子在⾁案子上闹事,我还菗了他一顿马鞭子。凌大老爷,你眼不见为净,等我们爷一走,事情不就过去了吗?何必苦苦相,非搞得大家动真的不可?”

  “动真的”是什么?什么是“真的”?凌兆熊不能不考虑,同时也觉得梁殿臣那几句话相当厉害,除非板起脸来打官腔,否则,评理未必评得过他。

  事到如今,贵乎见机。凌兆熊拿他的话想了一遍,找到一个题目可以接口“好吧!”他说“那么,你们那一天走呢?”

  “这可不一定。”杨国麟又开口了“只要是大清朝的地方,我那里都可以去,那里都可以住。”

  “爷!”梁殿臣低声下气地凑到他面前说“也别让人家为难,看这样子,再住五六天也就差不多了!”

  “好!”杨国麟看着凌兆熊说:“再住五六天。”

  “以六天为度。”凌兆熊站起⾝来,扬着脸说:“我是一番好意。无奈世上好人难做,敬酒不吃,那可没有法子了!”

  说罢,头也不回地出了屋子。郭缙生候在外面,两人对看了一眼,都不肯出声,一直离了真慧寺,回到衙门,方始谈。

  “你都听见了?”凌兆熊问。

  “是的。”

  “那,你看怎么样?”

  “很难说。”郭缙生问道:“如说冒充王公贵人,可又为了什么呢?而且地方正印官出场了,要冒充不正该这个时候装腔作势假冒吗?”

  “装腔作势”四字提醒了凌兆熊。他一直觉得杨、梁二人有点不大对劲,却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对劲,现在可明⽩了!“对了!缙生兄,你这‘装腔作势’四个字,用得太好了!”凌兆熊突然下了决心“没有错!我看是冒充。非断然处置不可。”

  这一回答,使得郭缙生大吃一惊,他发觉凌兆熊的看法跟他竟是两极端。若说断然处置,事情可能会搞得不可收拾。

  想了想,不便直接拦阻,只好间接表示异议。

  “堂翁!”他问“若说冒充,是冒充什么?冒充內务府司官?这似乎犯不上吧?”

  “谁知道他犯得上,犯不上?我们看一个內务府司官,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商人眼里,尤其是跟內务府有大买卖往来的商人,那还得了。”

  “我看不象,不象是冒充內务府司官。”

  “莫非真的如孙老夫子所说的,冒充皇上?那是决不会有的事。”凌兆熊又说“退一万步而言,就算是真的皇上,我已经登门拜访,客客气气地请教过了,谁让他们真人不露相?不知者不罪,我也没有什么罪名好担的!这,当然是说笑话,决不会有的事。缙生兄,事不宜迟,明天就抓。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挑。”

  “堂翁此言差矣!祸福相共。既然堂翁主意拿定了,我遵办就是。”

  于是第二天‮出派‬差役和亲兵,由郭缙生亲自率领,到得真慧寺,驱散了闲人,将杨国麟所住的那个院子,团团包围。然后,郭缙生派人去通知梁殿臣,说是请到州官衙门叙话。杨家上上下下,都很镇静,一言不发地都聚集在院子里。只梁殿臣问了一句:“是上绑呢?还是上手铐?”

  护送到知州衙门,格外优待,不下监狱而软噤在后花园的空屋中。凌兆熊少不得还要问一问,为了缜密起见,特意将杨国麟带到签押房,自不必下跪,但也没有座位,是让他站着说话。

  “杨国麟,你到底是什么人?”

  “天下一人!”

  此言一出,満屋皆惊。靠里面的门帘一掀,孙一振大踏步走了出来,自作主张地吩咐值签押房的听差:“叫人来!把他好好带回去。”

  “老夫子…。”

  “啊!啊!”孙一振急忙使个眼⾊,拦住了凌兆熊。等带走杨国麟,屋子里只剩下凌兆熊与郭缙生两个人时,他方始低声说道:“东翁,不能问了!‘天下一人’什么人?不是孤家寡人的皇上吗?不论是真是假,倘或市面上有这么一句流言:凌大老爷审皇帝!东翁倒想想看,这句话吃得消不?”

  “是!是!”凌兆熊惊出一⾝冷汗“倘有这样一句流言,可以惹来杀⾝之祸。老夫子,擒虎容易纵虎难,我这件事做得鲁莽了。”

  “这也不去说它了。”郭缙生也有些不安“如今只请教老夫子,计将安出?”

  “没有别的法子,只有连夜往上报。”

  呈报的公事,颇难措词,因为⻩州知府魁麟原来的指示是,先查报真相,再作处理。如今真相未明,先行逮捕,不符指示,得有一个说法。彼此研究下来,只有一个说法最妥当,说杨国麟、梁殿臣主仆,行踪诡秘,颇为招摇,以致蕲州流言极盛,深恐不逞之徒,借故生事,治安堪虞,所以将杨国麟等人暂行收管。最后又说:此人语言狂悖,自谓“天下一人”知州官卑职小,不敢深问,唯有谨慎监护,静候发落。

  “公事是可以过得去了。”孙一振说“不过这不是动笔头的事,最好请东翁再辛苦一趟。”

  “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凌兆熊无可奈何地说:

  “我就再走一趟⻩冈。”

  “老哥,”魁麟面无表情地“你搅了个马蜂窝,怕连我都要焦头烂额。”

  “府尊这话,让兆熊无地自容。”凌兆熊答说“不过,州里绝没有贻祸上台的意思。”

  “我知道,我不是怪你,只是就事论事。如今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咱们俩一起进省,看上头怎么说法?”

  于是魁麟与凌兆熊连夜动⾝,赶到武昌,先见藩司善联。听完报告,大为惊诧“有这样的事?”他说“光天化⽇之下,冒充皇上,不发疯了吗?”

  “是!”魁麟躬⾝问道:“大人说是冒充,我们是不是就禀承大人的意思,拿杨国麟当冒充的办?”

  “不!不!不!”善联急忙摇手“我可没有这么说。冒充不冒充,要认明了才能下断语。”

  魁麟是故意“将”他一“军”因为彼此旗人,所知较深,善联为人圆滑,不大肯替属下担责任,魁麟深恐他觉得事情棘手,拖延不决,未免受累。这样一,善联就不能不有句实实在在的话代。

  “说实话,这件案子出在别省还好办,出在湖北不好办。其中的道理,我也不必细说。如今先请两位老哥回公馆,我立刻上院,先跟于中丞去商量,看是如何说法?回头再请两位老哥过来面谈。”

  “是!”魁麟试探着问:“这件事恐怕还要请示香帅吧?”

  “我看,不能不告诉他。”善联又说“香帅的‘起居无节,号令不时’是天下闻名的,如果非请示他不可,那就要看两位的运气了!也许今天晚上就有结果,也许三天五天见不着面。”

  “大人,”魁麟立即要求“这件案子,反正不是州里能够了结的!人犯迟早要解省,晚解不如早解,我看请兆熊兄马上赶回去带人来。如何?”

  善联沉昑了一下答说:“这样也好!香帅的子,大家知道的,一声要提人,马上就要,不如早早伺候为妙。不过,案涉刑名,得问问老瞿的意思。明天一早听信吧!”

  等魁麟跟凌兆熊一走,善联随即更⾐传轿“上院”督抚衙门简称为“院”湖北督抚同城,但在统辖上,藩司为巡抚的直属部下,所以善联的“上院”自然是上巡抚衙门。

  湖北巡抚本来是谭嗣同的⽗亲谭继洵。戊戌政变那年,改⾰官制,湖北巡抚一缺裁撤,谭继洵不必等他儿子⾝罹大辟,便已丢官。及至太后训政,一切复旧,湖北复设巡抚,谭继洵当然不会复任,朝命由安徽藩司于荫霖升任。

  于荫霖是极少数生长在关外,而不隶旗籍,又做大官的汉人之一。他是吉林伯都厅人,翰林出⾝。那时的翰林院掌院是守旧派的领袖大学士倭仁,于荫霖相从问学,颇得赏识。不过,于荫霖倒不是启秀那样的腐儒,更不是徐桐那种神既全离,貌亦不合的假道学。从光绪八年外放湖北荆宜施道以后,久任外官,凡所施为,孜孜以为民兴利除弊,振兴文教为急务,略有康熙朝理学名臣汤斌、陆陇其的意味。

  于荫霖的擢任方面,原出于张之洞的保荐。张之洞跟他在广东便共过事,相知有素,但在湖北却不大投机,因为张之洞赞成行新政。当戊戌政变之际,亏得见机得早,做了一篇文章,题名《劝学篇》,暗斥康有为的学说为“琊说暴行,横流天下”新旧之间,虽持调停的态度,但特拈“知本”一义,以为“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这话很配慈禧太后的胃口,亦不得罪顽固守旧王公大臣,因而得在皇帝被幽、帝师被逐、朝士被斩的这场政海大波澜中,得免卷⼊漩涡。

  祸虽得免,张之洞对新政仍未忘情。而于荫霖颇不以为然,因而又落⼊历来“督抚同城”势不可免的故辙,明争暗斗,格格不⼊。只是于荫霖对整顿税收,勤理民事,颇有绩效,再则顾念旧时的情谊,所以张之洞还能容忍得下,保持一个虽有裂痕,勉可弥补的局面。

  当然,于荫霖亦能守住分际,遇到需要让总督知道或者请示的事情,绝不会擅专,所以一听善联告知其事,随即表示:“这非得先告诉香帅不可!咱们一起上南城。”

  武昌城內以一道蛇山,分隔南北,所谓“南城”是指在山南的总督衙门。时将⼊暮,坐轿翻山,天黑才到,却扑了个空,张之洞在蛇山的“抱冰堂”张灯夜宴,与幕府中的名士在分韵赋诗。

  “也快回来了。”总督衙门的戈什哈劝于荫霖说:“大人不妨烤烤火,等一会。”

  “烤火倒不必,得弄点东西填填肚子。”

  “是,是!”戈什哈说“请两位大人西花厅坐,我关照小厨房备饭。”

  张之洞用钱如泥沙,兼以起居无节,往往半夜里吃晚饭,所以小厨房不但从无封炉的时候,昼夜亦总有人值班,而况正是开饭的时刻,肴馔现成,端出来就是。

  吃到一半,外面有了响动,伺候花厅的听差来报:“大帅回衙门了!”

  一句话不曾完,张之洞到了,光头不戴帽,穿一件枣儿红摹本缎的狐⽪袍,大襟上一大块油渍,袖口卷着,小褂子脏得看不出是⽩布还是灰布,花⽩胡子⽑毵毵地一直连结着耳后的发糟糟一大片。这位总督不修边幅,脫略形迹是出了名的。于荫霖与善联见惯,只站起⾝来,各自蹲一蹲⾝子,算是请安。

  “别客气,别客气!”张之洞也不还礼,一直冲到饭桌边站住,匆匆一看,随即回⾝问道:“江苏聂大人送的醉蟹呢?

  怎么不拿来待客。”

  “不用费事,不用费事!已经吃了。大帅,”于荫霖对公事很认真,深怕张之洞一聊开闲天,滔滔不绝,无法打断,因而连饭都顾不得吃,要抢在前面跟他谈正事“蕲州有件奇案,说起来令人难信。”

  听说是奇案,张之洞大感‮趣兴‬“怎么奇法?”他就在饭桌边坐了下来。

  “这件奇案,还得密陈。”

  “喔!”张之洞的笑容收敛了。

  “到我书房里谈去。”

  移座书房,重设杯盘。张之洞衔杯静听善联说完,看着于荫霖,要听他的意见。

  “京里谣言很多,令人不忍卒听。此事无论为真为假,总是‮家国‬的不幸,处置不善,⾜以动摇国本。”于荫霖说“如今最难的,是无法判断真假。”

  张之洞深深点头“君⽗有难,难为臣子。”他说“稽诸往史,尚无先例,我倒不知道怎么处置了!”

  于荫霖与善联都觉得诧异。明明真假无法判断,而张之洞竟一口认定了杨国麟就是当今皇帝!不知他何所据而云然?“大帅,”于荫霖忍不住开口“如今第一急要之事是辨真假。”

  “当然,当然!不过,我想不出来谁能分辨?我从光绪十年出京到广东以后,没有进过京,面过圣。事隔一十五年,龙颜已变,咫尺茫然。”张之洞问:“你呢?”

  “我是光绪二十年召见过。可是,殿庭深远,天颜模糊。而况,一直跪在那里不敢瞻视。只隐隐约约觉得御容清瘦而已。”

  “对了!湖北大小‮员官‬,恐怕找不出一个能确辨御容的人。除了军机,以及南书房,上书房,內务府等等內廷行走人员以外,京中大僚,说不出皇上面貌的人也很多。是故,辨真假而后作处置,恐怕要误事。”

  “然则,应该如何处置,请大帅明示。”于荫霖说“⻩州府、蕲州知州,如今都在逆旅待命,焦灼之至。”

  “我知道。”张之洞指新端上来的一盘醉蟹说“来,不坏。”

  他一面说,一面抓起一只醉蟹,一掰两半,放⼊口中大嚼,⻩⽩蟹膏,沾得花⽩胡子上淋淋漓漓,‮藉狼‬不堪。等听差绞上热手巾来,他已经用手背抹过嘴了。

  “武昌出鱼,论到蟹,不能不推江南独步。不过,我还是喜武昌。”

  于荫霖与善联,都不明⽩他何以有此一段了不相⼲的闲话,不过自我解嘲之意却是很明显的。甲午战起,朝命派两江总督刘坤一领兵防守山海关,由张之洞移镇长江下游。不久,刘坤一回任,张之洞仍归本任。两江膏腴,浅尝而止。中怀或不免怏怏,说“还是喜武昌”未见得言出于衷。

  张之洞的功名心热,在这一段闲话,又得一证明。于荫霖心想,对于眼前这件案子,总督想法可能与旁人不同。在旁人是认为一桩棘手之事,唯求免祸,而在他,可能看成是个机会,运用⼊妙,可以造成他举⾜轻重的关键地位,由此⼊阁拜相,晚年还有一步大运。

  于荫霖的猜度虽不中亦不远。张之洞确是认此为一个机会,无论真假,杨国麟皆为可居的奇货。不过,眼前还谈不到作任何明确的处置,唯有静以观变,才是可进可退的上策。

  想停当了,便即说道:“这是件怪事!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至于到头来是何结果,谁也不敢断言。为今之计,第一,决不可张扬,搞出许多谣言,徒滋纷扰;第二,是真是假,不必在他本人⾝上去追究,要到京里去求证。如果贵上好好在京,那时再严刑究办,也还不迟。”

  “是!”于荫霖问道:“那些人请大帅先作发落。蕲州知州已有表示,担不起这个重担。強人所难,出了事很难弥。”

  “这好办。”张之洞说:“武昌府首县秘密看管。”

  一件疑难奇案,暂时有了结果。凌兆熊接到指示,赶回蕲州,将杨国麟、梁殿臣主仆七人,是由⽔路解到武昌,泊舟江边,自己先上岸去拜访首县。

  一府数县,知县与知府同城,称为“附郭”亦就是“首县”俨然为一府诸县中的首脑,首县而在省城,更等于全省州县的首脑,上司太多,个个都要应付,是极难当的一个缺分。因此,官场中有几句歌谣:“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満盈,附郭省城。”但是,会作官的,又巴不得当首县,因为大展长才,广结善缘,仕途上路路皆通,自然容易得意。同时,上官选派附郭省城,或者冲要之途,经常为达官车马所经的首县,亦必挑那手腕灵活、脾气圆融的人去当,否则就会在无形中得罪人,迁怒到一省的长官,决不是一件可视作等闲之事。

  武昌府的首县是江夏县,县官叫陈夔麟,是陈夔龙的胞弟。才具虽不及乃兄,而脾气随和,谨慎而又圆通,弟兄俩却是一样的。他是光绪六年庚辰的两榜出⾝,科名比凌兆熊晚,所以接见之际,口口声声称“前辈”毫无留难地接收了这批⾝分特异的“人犯”

  名为“看管”当然也是在狱中安置。县里管监狱的是未⼊流的“典史”俗称“四老爷”因为知县称“大老爷”排下来县丞、巡检,典史的职位列为第四。江夏县的这位“四老爷”名叫⾼鹤鸣,河南禹州人,早就奉到“堂谕”这个杨国麟是龙是蛇不分明,好好替他找一处潜居之地,所以“⾼四老爷”亲自督同狱卒将狱神庙收拾出来,作为“看管”的地方。

  等人犯解到“⾼四老爷”大吃一惊,当时不便说破,只是亲自引导,将杨国麟领到狱神庙,很敷衍了一阵。又关照狱卒尊称杨国麟为“杨爷”管梁殿臣叫“梁二爷”都不准直呼其名。

  安顿既罢,一直到上房要见“大老爷”陈夔麟只当他来复命,不过“报闻”而已,所以派听差出来说道:“上头知道了。⾼四老爷请回去吧!”

  “不,不!管家,我有机密大事,一定要面禀大老爷。”

  陈夔麟心中一动,立刻邀到签押房,还将房门关上,方始跟⾼鹤鸣叙话。

  “这杨国麟,”⾼鹤鸣放低了声音说:“卑职认得他,实实在在是个贵人。”

  陈夔麟听人说过,这位“四老爷”为人糊糊,所以听得这话,不由得失笑了,语涉讥讽地答说:“原来老兄也认得贵人!”

  “真的!一点不假。那年卑职到京里验看的时候,见过他!”

  接着,⾼鹤鸣便讲他跟杨国麟见面的经过。

  原来典史虽是个不上品的佐杂微官,但补缺以前,亦须进京,先去吏部注册,名为“投供”然后依照次序拣选。选官的花样甚多,分单双月,单月接单月,双月接双月,正月选不上,便得三月里再选,又有各种班次,有除、有补、有转、有改、有升、有调,名虽各不相混,而有门路的亦可通融。总而言之,法令愈繁愈苛,胥吏的生财之道愈多愈宽。⾼鹤鸣为人耝率,亦不打听打听清楚,更不曾托人走门路,贸贸然上京“投供”为吏部书办多方挑剔。而所有不合规定之处,却又不是一次告诉他,今天这个不对,明天那个又错,在京里待了三个月,尚无眉目,气得他真想拿刀子跟部里的书办拚命。

  受气还在其次,带来的川资告罄,已经到了非向同乡“告帮”不能得一的地步。好不容易又熬了个把月,才轮到双月“大选”选官照例,大官或者要缺须“引见”由皇帝亲自看一看,微秩小官,由九卿科道过目,称为“验看”汉官验看的⽇期是每月二十五⽇,地点在端门之內、午门之外、东向的“阙左门”下。那天六月二十五,⾼鹤鸣半夜里起⾝,趁早风凉,赶到紫噤城里,在阙左门外,匆匆地向书办报到。

  “尊驾贵姓?”书办很客气地问。

  “敝姓⾼,⾼鹤鸣。河南禹州人。”

  “不错,你是河南口音。可是,你不姓⾼吧?”

  “那,”⾼鹤鸣错愕莫名“我自己的姓,我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你是不是姓⾼?你就拿家谱来,也不能当证明。我们是看册子,你看,册子上写的是:面⽩有须。你的胡子呢?”

  这一问,将原已汗流浃背的⾼鹤鸣,问得冷汗一⾝,悔之莫及。前两天穷极无聊去逛庙会,遇见一位看相的是河南同乡,劝他剃掉胡子,可走好运,⾼鹤鸣心想,去了胡子显得年轻些“验看”的九卿科道,或者看在“年轻力壮”四个字上,会得⾼抬贵手。因而欣听受劝,回到客栈,自己动手将两撇八字胡剃得光光。这一下便与名册所注不相符了。

  转念一想,小小容貌改变,有何关系。有胡子就能做官,没胡子连典史都不能当,世界上没有这个道理。因而答说:

  “不要紧!我跟验看的大人,当面回明就是。”

  “⾼老爷,你倒说得容易。你就不替我们想想,年貌不符,送上去挨骂的不是你,是我!验都不验,看都不看,你跟那位大人去回明?”

  听这一说,⾼鹤鸣才真的着急了“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他顿⾜手,差点要哭了出来。

  “你请回去吧!今天六月二十五,下个月闰六月,闰月照例不选,七月里没有你的事。过了八月中秋,大概你的胡子也可以长齐了。”

  “可是,可是…。”

  “请吧,请吧!”书办不耐烦地说“别罗嗦了!”说着拿手一推。⾼鹤鸣一个立不住脚,踉踉跄跄地倒退几步,撞在一个人⾝上。

  据⾼鹤鸣说,这个人就是如今被安置在狱神庙的杨国麟。当时他亦不问情由,只瞪着眼呵斥:“你们怎么欺侮外乡人?

  胆敢在宮內行凶!可是不要脑袋了?”

  吏部书办吓得连连请安赔不是。而⾼鹤鸣亦就得以免了无须之厄,顺利过关。

  讲到这段往事,⾼鹤鸣眉飞⾊舞,得意欣慰与感之情,溢于言表。陈夔麟心想,此人虽有糊之名,还绝不至于无中生有,捏造这么一段故事。然则,这个杨国麟确有来头,未可忽视,只是⾼鹤鸣的话说得不够清楚,有几处地方不能不问。

  “那时,姓杨的穿的是什么服饰?”

  “是亮纱的袍褂。”

  “什么补子?是豹还是老虎?”武官的补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陈夔麟疑心⾼鹤鸣遇见的是正三品的一等侍卫,或者正四品的二等侍卫,所以这样问说。

  “记不得了。”

  “那么,头上的顶戴呢?”

  “好象是宝石。不过,记不清楚了。”

  陈夔麟颇为失望。定神细想,如果是宝石顶,至少也是位公爵,而阙左门在午门以外,照规矩说,还不算进宮,当然有护卫侍从。从这一点上一定可以研判出杨国麟的⾝分。

  “我再请问,姓杨的是一个人,还是有随从?如果有随从,大概是几个人?老兄,务必仔细想一想看!”

  “是!”⾼鹤鸣攒眉苦思,双眼眨着,好久,方始如释重负地说:“是一个人。没有错!”

  这就不须再说了。陈夔麟可以断定,杨国麟是个侍卫,说不定还是个等级较低的蓝翎侍卫。同时又可以断定,杨国麟是汉军旗人,象立山一样,本姓为杨。

  “老兄的遭遇很奇,也很巧,跟此人偏偏在此时此地重逢。杨国麟这一案,至今是个疑团,听老兄所说,越发觉得诡谲。既然你跟他有旧,再好没有,就请你好好照料。得便不妨跟他多谈谈。”

  “是!”⾼鹤鸣答说:“他说些什么,卑职一定据实转陈。”

  “很好,很好!不过,”陈夔麟正式说道:“你跟杨国麟的那一段渊源,以及他现在被看管的情形,老兄绝不可跟任何人提起。这一层关系重大,倘或怈漏了,上头追究起来,恐怕我亦无法担待。”

  “是,是!卑职明⽩。”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