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六六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六六章
    出海那天,正值満月,半夜一点钟上船,子嘲已过,海面异常平静,李鸿章称颂:“全是托王爷的福!”

  坐的是最大的一艘定远舰,舰上最大的一间舱房,也就是定远舰管带,到德国去过的“总兵衔补用副将刘步蟾”的专舱,重新布置,改为醇王的卧室。其次一间,不是李鸿章所用,而是特为留给李莲英。专门办这趟差的天津海关道周馥,亲自领着李莲英进舱,原以为一定会有几句好话可听,那知不然!

  “周大人,”穿着一⾝灰布行装的李莲英问道:“这间舱也很大,跟王爷的竟差不多了。是怎么回事?莫非船上的舱房,都是这么讲究?”

  “那里?”周馥答道:“兵舰上的规矩,最好的一间留给一舰之长的管带,就是王爷用的那一间,再下来就数‘管驾’所用的一间,特为留给李总管。”

  “李中堂呢?”

  “李中堂是主人,用的一间,要比这里小些。”

  “这不合适。”李莲英大摇其头“李中堂虽做主人,到底封侯拜相,不比寻常。朝廷体制有关,我怎么能漫过他老人家去。周大人,盛情心领,无论如何请你替我换一个地方。”

  周馥大出意外,再想一想,他多半是假客气,如果信以为真可就太傻了。因而一叠连声地说:“李总管不必过谦。原是李中堂代,这么布置的!”

  “李中堂看我是皇太后跟前的人,敬其主而尊其仆。我自己可得知道轻重分寸,真以为受之无愧,那就大错特错了!周大人,”李莲英说:“如果真没有地方换,也不要紧,我看王爷舱里的那间套房,四⽩落地,倒清慡得很,我就在那里打地铺吧!”

  那怎么可以?周馥心想,那个套间是“洋茅房”李莲英不识⽩瓷菗⽔的“洋马桶”竟要在那里打地铺,传到舰上洋教习的耳朵里,可真成了“海外奇谈”!

  当然,这话亦不便明说,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掉换,而换那一间,却又煞费周章。照理说,他既不肯凌驾“李中堂”而上之,自然是跟李鸿章的卧舱对换。但这一来李鸿章便得挪动,必感不便,必感不快,自己的差使就又算办砸了。

  想一想,只有请示‮理办‬,便请李莲英稍坐,他赶到李鸿章那里去叩门。等开门望里一看,李鸿章穿一⾝宁绸夹袄,⾚⾜坐在铜上,前一张小凳子,坐的是专门从‮海上‬澡塘子里找来的修脚司务小杨。李鸿章早年戎马,翻山越岭,一天走几十里路是常事,因而一双脚长満了眼,每天不是热⽔洗脚,细细剔理,第二天便无法走路。

  见此光景,周馥也就不必再说对换的话了“李总管一定不肯用那间舱,要换地方。”周馥说道:“我拿我那间舱给他,我自己找地方去挤一挤。特为来跟中堂回一声。”

  “喔,怎么回事?”等周馥将李莲英的话,都学了给李鸿章听以后,他脸⾊郑重地说:“你们都记着。此人可不比安德海,从这一点上就看得出来了!”

  “是!”周馥将他的话在心里默诵了一遍,请示另一事:“王爷上船的时候说,想看看东海⽇出,到时候要不要预备?”

  “预备归预备,不必去惊动他。⽇出,也就是三四点钟的时候,这会儿都快两点了!何苦闹得人饥马乏?”

  舰桥上布置了座位、饮食,预备醇王有兴,正好着旅顺口正东方向看⽇出。结果并无动静,醇王一直到早晨六点钟才醒。

  等他一醒,李莲英已经在伺候了。醇王看他帮忙张罗,要这要那,有条不紊,竟象服侍惯了的,心里不免佩服,怪不得慈禧太后少不得他这么一个人。

  一想到慈禧太后,立刻便生警觉,三品顶戴的长舂宮总管,自己居之不疑地受他的侍奉,岂不是太僭越了。因而提⾼了声音说:“莲英,你歇歇去吧!你也是李中堂的客,不必为我费神。”

  “老佛爷代过的,让莲英侍候七爷。”李莲英说“就是老佛爷不代,莲英不也该在这儿伺候吗?”

  “得,得!何必还讲这些礼数,你搁下吧!”

  说之再三,李莲英只有歇手,但却仍旧守着他的规矩,悄悄儿肃立在门口,见到李鸿章也照样请安,一点都看不出大总管的架子。

  这一天整⽇无事。醇王大部分的时间,坐在舰桥上看海,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航行大海,也是生平第一次乘此艨艟巨舰,因而处处觉得新奇,时时暗道“惭愧”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从前常批评恭王办洋务并无实效,甚至心目中以为洋人不⾜道,洋务不必办,也是太错了!

  到了晚饭以后,旅顺已经在望,九点多钟,定远舰进港,码头上灯笼火把无其数。等醇王坐小船登岸,旅顺守将四川提督宋庆,⾝穿⻩马褂,头戴双眼花翎,率领属下将官,已在道旁跪接。时候不早,为了让醇王得以早早休息,一切繁文缛节,概行蠲免。宋庆到行辕请过安,立即回营,连夜作最后的检点,预备校阅。

  第二天一早,醇王⾝穿⻩行装,上罩五爪金龙四团石青褂,头戴三眼花翎宝石顶的凉帽。这天有小雨,所以又披一大红羽纱的雨⾐。先坐红幨洒金的明轿到校场,然后换乘特地从京师运来的一匹‮花菊‬青大马,在震天的号炮和乐声之中,到演武台前下马。

  等宋庆禀报了受校人数,随即开始校阅。先看阵法,次看鹄,弓箭换成洋,乒乒乓乓,热闹得很。醇王拿千里镜照着靶子,红心上的小洞,密如蜂窝,⾜见“准头”极好。

  醇王极其⾼兴,传谕赏银五千。

  回到行辕,召见将领,少不得还有一番慰勉。吃过午饭,接见洋人,一个是英国海军出⾝的琅威里,现在受聘担任北洋⽔师“总巡”;一个是德国人汉纳,专责监修炮台。这两名“客师”事先曾受到教导,亲王仪制尊贵,接见之时,洋人虽不须磕头,但并无座位。不过醇王颇为体恤,不让他们站立太久,略略问了几句话,便“端茶碗”送客了。

  第二天校阅海军。演武台搭在旅顺港口左面⻩金山上。口外已调集八艘兵舰,北洋的定远、镇远、济远三铁甲船,超勇、扬威两条快船,以及属于南洋,由福建船政局所造开济、南琛、南瑞三战船。先是演习阵法,前进后退,左右转弯,八船行动如一,醇王赞赏之余,不免困惑,便开口相问了。

  “海面如此辽阔,八条船的行动这样子整齐,是怎么指挥的呢?”

  这话是向李鸿章发问的,他便转脸向北洋⽔师大将,天津镇总兵丁汝昌说道:“禹庭,你跟王爷回话。”

  “回王爷的话,⽩天是打旗,叫做‘旗语’,晚上是用灯号。”

  “喔,那么由谁指挥呢?”

  “是旗舰,今天是用镇远做旗舰。”

  “旗舰又由谁指挥呢?”

  这话颇难回答,李鸿章却在旁从容答道:“今天自然由王爷指挥。”

  “嗯,嗯。”醇王问道:“也是用旗号传令吗?”

  “是的。”

  “那么,我来试一试。”醇王指着洋面说“现在的阵法好象是‘一字长蛇阵’,能不能改为‘二龙抢珠’的阵法?”

  丁汝昌当即遣派一只汽艇,追上旗舰,传达命令。镇远舰上随即打出旗语,首尾衔接的一条“长蛇”渐化为二,以双龙⼊海之势,分左右翼向⻩金山前集中,鸣炮致敬。

  这下来便是最紧要的一个节目:“轰船”事先拖来一艘招商局报废的旧船,作价卖给北洋衙门,作为靶船,桅杆特⾼,上悬彩旗;此外还有大小不等,飘浮在海面的许多目标。一声令下,首先是海口东西两面山上的十二座炮台,一齐发炮,参差叉,织成一道炽烈的火网,将⼊口的海道,完全封锁。接着是二品衔道员刘含芳所管带的鱼雷艇打靶,但见海面起一条条⽩⾊的⽔纹,如⽔蛇似地,窜得极快,遇着浮标,轰然‮炸爆‬。片刻静止,海面上已浮満了散碎的木片什物。醇王对此印象特深,觉得气势无前,实在是破敌的利器。因此,乘回帐房休息之时,便问李鸿章:“北洋的鱼雷艇,现在有几条?”

  “只有五条。”

  “五条?”醇王讶然“看样子倒象有几十条似地。”

  “海面辽阔,防护南北角,总得有一百条鱼雷艇才够用。”

  “一条要多少银子?”

  “总在四、五万之间。”

  “照这样说,造一条铁甲船的钱,可以买四、五十条鱼雷艇?

  “是!”“这可以好好筹划一下,不过花两条铁甲船的钱,就可以让敌船望而却步,很划得来啊!”“王爷明鉴。”李鸿章答道“钱自然要紧,人也要紧。有那么多鱼雷艇,没有那么多人,依然无济于事,所以设学堂也是当务之急。等王爷回天津,想请驾去看看武备、⽔师两学堂。”

  “好!我一定要看。”

  “此刻,请王爷出帐,看铁甲舰‘轰船’。”

  等醇王重登⻩金山上的演武台,南北洋八艘战船已布好阵势,分东西两面排开,头南尾北,炮口都对准了靶船。而发号司令的丁汝昌,却站在演武台上,等醇王坐定便请示:

  “是否即刻飞炮”

  “放吧!”

  于是,台前旗杆上一面金⻩大旗,冉冉上升,升到‮端顶‬,只听隆隆巨响,硝烟漫,波飞浪立,炮火都集中在一处。轰过一盏茶的工夫,炮停烟散,那艘靶船的桅杆彩旗,早已不知去向,海面上布満了碎片油渍。如果这是一艘法国兵舰,就算轰沉了。

  醇王得意非凡,转脸向持着长旱烟袋,侍立一旁的李莲英问道:“你都看见了?”

  “是!”“回去跟皇太后回奏,海军办得不错!很值得往这上头花钱。”醇王又说:“旅顺是北洋的门户,门户守得严,京师稳如泰山。请皇太后放心!”

  李莲英只诺诺连声,不多说一句话,那个恭顺小心,谨守本分的样子,使醇王在満意之余,略有些诧异,疑心平时听人所说,甚至是醇王福晋所说,⽪硝李如何怙权弄势,都不免见闻不确,言过其实。至于北洋衙门及直隶总督衙门办差的‮员官‬,看在眼里则无不大出意外。他们心目中的李莲英,即令不是法门寺中的刘瑾,也该是连环套中的梁九公,再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安德海。畿辅的文武‮员官‬,颇有亲眼见过安德海当年经通州、天津沿运河南下的那种气派、势焰的,两相比较,更使人难以相信李莲英是慈禧太后面前的说一不二的大总管。

  却也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正因为他如此,反而格外重视。

  其中之一就是李鸿章。他找个空召来亲信,有所嘱咐。

  李鸿章有各式各样的亲信,办这类差使的是周馥与盛宣怀,他对这两个人说:“我跟你们说过,此人不比安德海,要好好留神。这两天看起来,越有深不可测的样子,总得要想法子摸摸底才好。”

  “太监总是太监,没有个不喜戴⾼帽子的。不过,有人喜明戴,有人喜暗捧。”周馥很起劲的说“我就不相信,收他不服。”

  “收服?”李鸿章摇‮头摇‬“谈何容易!你不可自信太甚。”

  “我不敢!”周馥欠⾝答道“我也只是替中堂尽做主人的礼数。人非木石,又是这样透世故的人,不能无动于衷。”

  “光是尽东道主的礼数,是不够的,要办事才行!”李鸿章说“他远涉风涛,还委屈戴个六品顶戴,必有所为。难道醇王还少人照料,上头特意派他来伺候?不会的!”

  “中堂剖示,一针见⾎。”盛宣怀接口说道“皇太后派他来,必有指示,我想不如探探他的口气,皇太后倘有‘传办事件’,北洋能够量力报效,让他能顺顺当当差。以后一切,就都好办了。”

  “这是要的!”李鸿章点点头说:“你就去一趟吧!”

  于是在旅顺事毕,航向烟台途中,盛宣怀便尽量找机会跟李莲英接近。他们素有往,而直接见面的机会不多,加以李莲英有意要避嫌疑,几乎寸步不离醇王左右。遇到醇王要休息时,便避⼊护卫起坐的房舱,大小‮员官‬想要单独见他一面,真个难如登天。

  然而,盛宣怀亦不是没有收获。李莲英虽见不着面,却跟他随带的苏拉打上了道。这个苏拉名叫瑞锦山,其实是李莲英的耳目。当然,为人很厉害,是不消说得的。

  因此,盛宣怀拉关系“套近乎”的用意,在他洞若观火,好在他的⾝分比他主人差得太多,无人注目,所以不妨就势借势,跟盛宣怀接近。然而,有其主,必有其仆,在盛宣怀面前,他亦不敢平起平坐,并且口口声声“盛大人,盛大人”叫得恭敬而亲热。

  头一次是结识,彼此都不便深谈,不过周旋尽礼而已,但从烟台回天津,情形就不同了。醇王在天津要查阅炮台,看看学堂,一共有五天的勾留,不但时间从容,而且盛宣怀在天津有公馆,招邀到私寓叙,便可以避人耳目,无话不谈了。

  那天是由盛宣怀口头邀约到家吃晚饭。可是过午不久,便派车将瑞锦山接了来。主客都是便⾐,又是在起坐的花厅中相见,因而少了许多拘束,由此行的见闻谈起,很快地谈到了李莲英。

  “锦山,”盛宣怀很亲切地喊着名字,是那种旧友重逢的语气“你跟李总管几年了?”

  “九年。”

  “九年?那是…在李总管刚进宮不久,你就跟他了。难怪他拿你当亲信。”

  “也不敢说是李总管的亲信。不过,有什么事,他总是对我说就是。”

  “这样说,你也天天进宮?”

  “是的。”

  “那么,皇太后也是天天见的罗?”

  这些地方,就见得瑞锦山有分寸,不敢瞎吹:“我们那到得了老佛爷跟前?”他说“就是有顶戴的人,不奉呼唤,也不敢走过去呀!”

  “说得是!”盛宣怀用关切的声音说:“皇太后就相信李总管一个,不定什么时候召唤,从早到晚侍候在那里,真要有龙马精神才对付得下来。”

  “是!不要说李总管,就是我们,也够受的。”瑞锦山说“御药房倒多的是补药,不过子热,也不敢吃。”

  提到补药,盛宣怀立刻就向侍候倒茶装烟的丫头说:“你进去问一问姨,上个月法国领事送的葡萄酒还有几瓶?都拿来!”

  “说葡萄酒活⾎,是不是?”瑞锦山问。

  “对了!这种酒养颜活⾎,药王道,常服自有效验。不过,法国的葡萄酒也跟我们的‘南酒’,要出在绍兴才好那样,得是內行才知道好歹。”

  “凡事都一样,总要请教內行才有真东西。”瑞锦山说“遇着假充的內行,瞎撞木钟,花了钱还受气。”

  盛宣怀心中一动,细细体味他的话,似乎在暗示门路独真,如果搭得上话,花几万银子,弄一任‮海上‬道当当,倒真不坏。

  就这沉昑之际,丫头已来回报,酒还剩下六瓶。盛宣怀叫分做两份,一份四瓶送李莲英,另一份两瓶送瑞锦山“你不要嫌少!原是不值钱的东西,只是眼前不多。”他说“等我托法国领事多买它几箱,一到就送进京去。府上住那里?”

  “我住在后门。”瑞锦山说了地址,盛宣怀亲自拿笔记了下来。

  “宮中也用外国酒不用?”

  “有的。一种‘金头’,一种‘银头’。”

  这一说将盛宣怀愣住了,他亦颇识洋酒之名,却再也想不出“金头”、“银头”是什么酒?

  “为这两种酒,还闯一场大祸。洋玩意真不是东西!”

  盛宣怀越发诧异,必得追问:“怎么会闯大祸?”

  “是去年八月半,老佛爷在瀛台赏月,一时⾼兴,叫拿法国公使进的酒来喝。瓶塞一开,只听“砰’的一声响,好大的声音,吓得皇上脸⾊都变了!”

  “原来惊了驾,糟糕!”

  “这还不算糟!一声响过,酒象噴泉似地往外直涌,溅得大公主一⾝都是。小太监急了,拿手去捂瓶口,越捂越坏,⽩沫噴,搞得一塌糊涂。老佛爷这下可真动了气了!”

  “这小太监呢?当然倒了霉?”

  “倒霉倒大了!一顿板子,打得死去活来,不是大公主心好,替他求情,只怕小命都不保。”

  盛宣怀明⽩了,所谓“金头”、“银头”原来是香槟酒。不过不必逞能,为瑞锦山说破,只问:“那以后呢?还喝这两种酒不喝?”

  “自然要喝。”

  “要喝不又要闯祸了吗?”

  “不会了。请教⾼人,得了个窍门,先把瓶口的金银纸包封取下来,再拿钉书用的钻子在瓶塞上钻个洞,酒气放光就不碍了。”

  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妙计”!盛宣怀笑道:“这一着真⾼!

  可那位‘⾼人’是谁呀?”

  “內务府的立大人。”

  “原来是立豫甫!”盛宣怀点点头说“也只有他想得出。”

  “立大人还说,这种酒,规矩是要听那一声响声。不过咱们‮华中‬大邦,跟夷情不同。他也是怕惊了驾,不敢进这种酒。”

  “亏得是法国公使进的。”盛宣怀说“如果是立大人进的,只怕他也要倒霉!”

  “那还用说!就算老佛爷不追究,挨了板子的可记上进酒的人的恨了。”

  这算是让盛宣怀学了一次乖。不由得想起乾隆年间有人进贡上好的徽墨“万寿无疆”四个金字,磨到后来变成“万寿无”进墨的人,竟因此严谴。以后进献新奇珍品,务必考虑周详,不然弄巧成拙,关乎一生富贵得失。

  也就因为有此警惕,便格外要打听宮中的事事物物。主人虚心求教,客人正好卖弄,宾主谈得十分投机,直到听差来请⼊席,方始告一段落。

  坐上饭桌,换了话题。这时候该瑞锦山向盛宣怀有所打听了,先是问北洋衙门聘请客卿的薪⽔,接下来问到北洋所收“海防捐”的实数。谈来谈去是钱,盛宣怀自具戒心,不尽不实地敷衍着。

  瑞锦山也很厉害,耐着子套问,提到购船经费,终于问出花样来了。

  “咱们跟外国买船,也是给现银子吗?”

  “不是!”盛宣怀说“要买英镑汇了去。”

  “到那儿去买啊?”

  “那家外国‮行银‬都可以买。不过总是请教汇丰‮行银‬。”

  “为什么呢?”瑞锦山问“莫非跟汇丰‮行银‬买,可以少算一点儿?”

  “不!镑价是一律的,逐⽇行情不同,是⾼是低,都看外国电报来挂牌。”盛宣怀答说:“至于专跟汇丰‮行银‬买镑,是因为海军经费存在汇丰‮行银‬生息,买镑只要转一笔帐,可以省许多手续。”

  从这几句话中,瑞锦山知道了两件事:一件是北洋有款子存在汇丰,一件是镑价的行情,逐⽇不同。这跟银价与钱价一样,有时银贵钱,有时钱贵银,如果贵进出,就是吃亏,否则便占了便宜。

  懂了这个道理,瑞锦山发觉其中大有讲究“盛大人,”他很谦虚地说“这我可要跟你老叨教了。镑价行情,既然有⾼有低,那么买镑是该趁低的时候买,还是趁⾼的时候买?”

  “自然是趁低的时候买。”

  “如今是⾼是低?”

  “如今算是低的。”

  “既然镑价低,就该多买一点儿搁在那里,反正是要用的。

  盛大人,你说是不是呢?”

  一句话将盛宣怀问住了,心里不免失悔,不该将洋务上的诀窍,轻易教人。虽然这笔购船的经费不由自己经手,但自己经手过别样向外洋购料的经费,买镑总是低价⾼报,而外汇牌价,不用跟‮行银‬查询,申报上每天登得就有,倘或调帐彻查,弊窦立见,那时要弥补解释就很难了。

  这样转着念头,竟忘掉应该答话。瑞锦山见他发愣,知道自己的话是问在要害上,笑笑说道:“盛大人,我是瞎琢磨,问得大概不在理上。”

  “不,不!”盛宣怀这才想起,还该有句话回答:“如果是自己做买卖,照你的办法,一点不错。不过公家的事,又当别论。什么时候该买镑汇出去,要看咱们驻外国的钦使,什么时候来电报?早汇了去,人家也不肯收的。”

  最后一句话不但成了蛇⾜,而且成了骗小孩的话。彼此易,买方愿早款,卖方岂有不收之理?瑞锦山恻恻地一笑:“洋人买卖的规矩,跟咱们不一样。”

  这一笑,笑得盛宣怀很不自在,不过他的脸⽪厚,不会出现惭⾊,定定神答道:“洋人做买卖,一切照合同行事,迟了不行,早了也不行。再说,既然是拿银子存在汇丰生息,早买了镑,⽩贴利息,也不划算。”

  这番掩饰,总算言之成理,再看他从容自若的神态,瑞锦山倒有些疑惑自己的想法,似乎不见得对,因而丢下不谈,换了个话题。

  “外国‮行银‬的利息怎么样?”他问“是不是比咱们的银号钱庄要⾼一点儿?”

  “也不见得。”盛宣怀学了个乖,不肯透露确数“而且存的是活期,比定期的更低。”

  “既然如此,贪图什么呢?”

  “贪图他靠得住。还有一层好处…。”话到口边,盛宣怀突生警觉,真所谓言多必失,心中悔恨不迭。

  然而漏洞已经出现,瑞锦山当然捉住不放“什么好处?”

  他说:“盛大人也教教我!”

  成箭在弦上之势,盛宣怀无法闪避,转念一想,教他一个乖也好,便放低了声音说:“洋人做买卖有样好处,最看重主顾。譬如说,你有款子存在他那里,不但靠得住不会倒,而且有人去查,他们也不肯透露的。”

  “这就是说,谁有款子存在他们那里,除了本主儿以外,没有人知道?”

  盛宣怀一拍掌说道:“对了!锦山,你行!一点就透。”

  “这…,”瑞锦山有些不大相信“奉旨去查也不行?”

  “是的。”

  “那不成了抗旨了吗?”

  这话说得严重了,盛宣怀有些不安“不是这么说,不是这么说!”他赶紧摇手“外国‮行银‬,自有他们国度的公使管辖。咱们皇太后的懿旨行不到他那儿,就谈不到抗旨。”

  “这么说…。”瑞锦山也缩住了口,他本来想说:“盛大人总也有款子存在外国‮行银‬?”这话要说出来,可能会搞成不而散,大可不必。

  话虽未说,意思已明明⽩⽩地显在言外,盛宣怀当然不会追问,但很想解释,自己并无存款在外国‮行银‬。转念一想,这样说法,就如俗语所谓“越描越黑”是很傻的事。

  宾主之间,开始出现了沉默。因为一直谈得很起劲,忽然有话不投机的模样,彼此都觉得难堪,也都觉得该打破这一难堪的沉默。

  “锦山…。”

  “盛大人…。”

  两个人是同时开口,也都同时停住“锦山,”盛宣怀让客:“你有话先说!”

  “盛大人,我再想跟你老叨教,跟外国‮行银‬借款行不行?”

  “当然行!不过要看什么人借。”盛宣怀低声说道:“锦山,是不是你想用钱?”

  瑞锦山心中一动。照此光景,只要自己开口,几千银子可以稳稳到手,如果打李莲英的旗号,十倍于此的数目,也是手到擒来。

  他的念头尚未转定,盛宣怀却又开口了:“如果你想用钱,我可以替你想办法,不用花利息。”

  “怎么呢?”

  “你要用钱,想来不会多,无非万儿八千,我想法子在那里替你挪一挪。电报局在外国‮行银‬里也存得有款子,利息很微,算不了一回事,我替你垫上就是。”

  瑞锦山恍然大悟,其中还有官款私借的花样。而且盛宣怀的口气甚大“万儿八千”还说不多,那么多则就是以十万计了。

  “多谢盛大人!”瑞锦山站起来请个安:“等我要用的时候,再来求盛大人。今儿打搅不少时候,该告辞了。”

  醇王是四月二十六回京的。不过早就电奏在先,要五月初一才能复命,因为此行带回许多船舰、炮台、船坞的图说,尚待整理进呈,同时十几天巡行数千里,见闻极多,关于大办海军应兴应⾰事项,亦须通盘筹划,至少要有三四天的工夫,才能毕事。

  不过醇王巡视的经过,慈禧太后不待他复命,就已明了,因为李莲英亦须复命。照他的看法,办海军本不须那么多钱,尤其养船的费用,可以大事撙节。此外也谈到北洋衙门气派之大,以及北洋‮员官‬薪俸之优,言下颇有不平之意。

  这自然有些过甚其词,他的意思是要合慈禧太后早就存在心里的一个想法:与其让你们胡花,不如我自己来花。果然,慈禧太后当时就作了一个决定:早⽇降懿旨宣示归政,这也就是决定催促醇王将该兴修的噤苑工程,早早完工。

  五月初一清早,醇王的复奏递到,共是一折一片。奏折中陈述察度北洋形势、应建海军规模及练兵选将,首重人才,所以军事学堂,必须推广的大概情形。附片是密保得力的海陆将领,文武人员。慈禧太后看得很仔细,印证了李莲英的陈述,对于北洋的全盘情势,已了然于了。

  召见之后,自然有一番奖勉。然后听醇王口述看的情形。他拙于口才,一件很热闹的事,讲得索然无味,远不如李莲英的刻画,来得生动。然而,慈禧太后不便打断,耐着子,听他讲完,方始问道:“海军不过刚刚开办,照你这一次去看的情形来说,将来还得要有大把银子花下去。怎么样筹款,你跟李鸿章谈过没有?”

  “这是一定要谈的。办法是有几个,不过一时似乎还不宜明示。”醇王答道:“海防新捐,限期将到,看来一定要展限。”

  “可以。”慈禧太后答道:“这不妨早早宣示。”

  “回皇太后的话,目前因为限期将到,直隶报捐的人很踊跃,如果宣示过早,大家一定会观望,对北洋的⼊款,大有关系。”

  “嗯!嗯!那就慢慢来再说。”慈禧太后又问“除了户部在筹划的办法以外,你们还谈出点儿什么生财之道?”

  “李鸿章有几句话说得不错,海军是‮家国‬的海军,北洋的安危,不仅关系京师,也关系海內,所以办海军应由各省量力筹款,由海军衙门通筹运用。这话在眼前似乎言之过早,等将来正式建军的时候,再请旨分谕各省照办。”

  “既然还早,就不必去谈它了。”慈禧太后问道:“李莲英这次跟你出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守规矩的地方?你可别瞒着我!”

  “臣不敢瞒,也没有什么好瞒的。李莲英这趟跟臣出去,他的行动举止,实在是臣想不到的。”

  不待慈禧太后动问,醇王便大赞李莲英如何守规矩,知分寸,尤其是谢绝外客,苞苴不⼊,那种守,着实难及。因此,大小衙门的‮员官‬,对他不但佩服,而且敬重。

  醇王是由衷地赞扬,情见乎词,一无虚假,最后当然归结到“颂圣”上面,说北洋‮员官‬的议论,无不敬仰皇太后知人善任,法度严明,所以‮出派‬去的太监,才会这样守法尽礼。

  这对慈禧太后来说,当然是极好的恭维,同时也觉得李莲英确是可以充分信任的。不过她心里虽很看重此事,表面却颇淡漠,听醇王很起劲地说完,只答一句:“他能懂规矩,就算他的造化。”接下来便谈到拆迁北堂之事。

  拆迁北堂的涉,进行得很顺利。敦约翰不负使命,说动了教皇,同意拆迁,电示教廷驻‮京北‬的代表樊国梁,回罗马面商移堂的办法。

  这是三月底的事。李鸿章接到敦约翰的电报,便托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邀约樊国梁到天津会商。移建的地点,原有成议,是在西安门大街路北的西什库地方。这西什库又称西十库,明朝在这里设甲、乙、丙、丁、戊、承运、广盈、广惠、广积、赃罚等十库,专贮丝绢、颜料、油漆之类的什物,及抄家没⼊官府的赃物。⼊清以后,西什库归內务府接收,曾经三十多年的封锢,到康熙年间,才略加清点。其地荒僻,而十库所贮,久成废物,所以內务府一向弃置不问,正好用来供北堂迁移之用。

  照最初所许的条件,朝廷不但要另拨建堂之地,而且要照原来的式样,代为兴建。而户部及內务府造办处,都不愿承办这一工程,因为价钱不好开,照实开报,相形之下会显得正在兴修的三海工程,过于虚冒虚滥。如果照一向承办宮宛工程的例规来开,这样一座大教堂,工价算它五十万银子也不为过,又那里来的这笔巨款?而况有洋人参预,事事过问,处处顶真,最后必是好处不曾落到,⿇烦多得不可胜言,因而都敬谢不敏,推托之词只有一句:“洋房不会造,天主教堂更不会造。”

  这样就只好折价,让天主教自己去造了。李鸿章要跟樊国梁蹉商的,主要的就是折价的多少。而在谈钱之先,还有件更要紧的事,先要说妥,就是北堂的钟楼,⾼达八丈四尺,俯瞰噤苑,十分不妥。文宗在⽇,对此耿耿于怀。同治年间,亦曾多次涉,希望北堂将钟楼拆低而一直不得要领,此刻迁堂,自然力戒前失。李鸿章以极坚决的态度告诉樊国梁,为了风⽔的关系,西什库新堂的钟楼,以五丈为度,断断不准⾼出屋脊。

  原来以为樊国梁必有难⾊,那知他竟一口允诺照办。李鸿章喜出望外,对于折价的数目,手便松了,而樊国梁的本意,亦是拿这个让步,换取实益,所以李鸿章一许二十万,他意犹不⾜,一直加到三十万,仍旧要再添五万。

  就在这时候,醇王到津,李鸿章向他请示,照三十五万两定议,订立了合同五条。

  醇王此刻要面奏的,就是五条合同的內容。他特别提到第五条,规定北堂所收集的“异方珍禽异兽”一切古董,以及传教唱诗所用的风琴、喇叭等等,经李鸿章力争,樊国梁终于不得不答应“全数报效”载明在合同以內。这些东西,价值不赀,折算扣除,给价实在不到三十五万银子。

  “总而言之,这一次仰赖皇太后的鸿福,涉极其顺利。避过法国,直接跟教廷接头,这个宗旨,定得很⾼明。”醇王很‮奋兴‬地说“国运否极泰来,如今军事、洋务,都有起⾊,臣与李鸿章內外支持,勉图报称,总算有了一点结果。不过,臣的才具短,总要求皇太后时时教诲。”

  听了醇王这番表功的话,慈禧太后少不得有一番嘉勉,然后又将话题拉了回来:“北堂什么时候迁移呢?”

  “从明年正月初一起,以两年为限,迁移完毕。”醇王答道:“新堂地基,预备十一月里,动工要在明年,因为今年西北方向不宜破土。”

  “风⽔是要紧的。”慈禧太后急转直下地问:“北堂迁移,已经定议了,那么三海工程什么时候可以完呢?”

  “这…,”醇王迟疑着“要看工款来得是不是顺利?”

  “这话我就不明⽩了!如果工款来得不顺利,工程就搁在那儿,老不能完工了?”

  话中有责备之意,使得醇王微感不安,急忙答道:“臣所说的顺利不顺利,也不过进出几个月的工夫。三海工款总计一百八十多万,责成粤海关筹一百万,是个大数,到现在为止,报解到京的,不过十几万。眼前要发放的,就得三十多万。欠下商人的款子,工程就不便催,因为內务府催工程,商人就要催款。臣估计至迟明年冬天,总可完工。”

  “刮西北风的时候,就得回宮了,明年冬天完工,不就等于后年夏天完工吗?”

  醇王心想不错,历来的规矩,舂秋驻园,夏天如果不是巡幸热河,也是住园,唯有冬天在宮里。三海工程在冬天完工而不能用,闲置在那里,反要多花人工费用,细心照料,这是什么算盘?

  转念到此,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臣准定催他们明年夏天完工。”

  “那还差不多!”慈禧太后的声音和缓了“可是,催工就得催款,那又怎么着呢?”

  “臣尽力张罗就是。”

  “你也不必太劳神!”慈禧太后体恤地说:“北洋不是有款子存在外国‮行银‬生息吗?先提三十万来用好了。”

  “那笔款子,是要付船价的…。”

  “怕什么?”慈禧太后不耐烦了,抢⽩的声音很大“等粤海关的款子一来,不就归上了?上百万银子搁在洋人那里,不但生不了多少息,说不定还给人挪用了呢!”

  醇王不知道慈禧太后的话是有据的,只当指责海军衙门有人挪用造船经费,极力申辩,决无其事。慈禧不便透露消息来源,只说了句:“外面的事你不大明⽩,照我的话做,没有错儿。”

  醇王自然不敢违拗,行文北洋衙门,借款三十万两。李鸿章接到咨文,大为⾼兴,因为预定向英德两国订造的四条铁甲快船,本有二百四十八万两银子,存在汇丰‮行银‬,陆续结汇兑付,现在还剩一百万两,原可够用,那知驻英驻德的公使刘瑞芬、许景澄一再来电,不是增添设备,就是材料涨价,要求增加款项,计算之下,还差八十万两。正愁着无法启齿时,有此一道咨文,恰好附带说明,解消了一大难题。

  不过三十万两却还一时不能解京,当初与汇丰订约时,有意留下腾挪的余地,规定提银在一万两以上时,须早一个月通知。所以这笔款子,要到六月中旬才能解送海军衙门。

  六月初五,皇帝奉慈禧太后移居宁寿宮,因为三大殿及东西六宮各处的沟渠,要彻底修理之故。宁寿宮在大內最东面,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兴修,预备归政以后,作为颐养之处,一直修建了十四年才落成。占地约当整个內廷的四分之一,其中规模,完全仿照內廷各正宮正殿。大门名为皇极门,二门名为宁寿门,等于乾清们,门內皇极殿,规制如乾清宮,殿后的宁寿宮,跟坤宁宮一样,也有祭神煮⾁的大锅,吃⾁的木炕以及跳神的法器等等。

  宁寿宮后门是一条横街,正中一门叫做养门,门內养殿,跟养心殿相仿,所不同的是有奉佛的塔院与坐禅之处,现在作为皇帝的寝宮。

  慈禧太后所住的是乐寿堂,在养殿之后,原是⾼宗的书斋。此外还有三友轩、颐和轩、随安室、如亭、导和养素轩、景祺阁等等亭台楼阁。景祺阁之后,就是宁寿宮的后门贞顺门,有三间宽的一个大穿堂,还有一口极深的井,井⽔甘冽非凡。

  这座宮触发了慈禧太后的许多想象,一几一椅,一草一木,都使她想到,是当年⾼宗归政后,盘桓‮挲摩‬过的。八十多岁的太上皇,五代同堂,五福骈臻,虽说是天下第一位福气人,然而头童齿豁,想玩也玩不动了。不如及今未老,早早归政,可以多享几天清福。

  因此在移居宁寿宮的第六天,便打定了主意,这天召见醇王,特地传谕,皇帝也⼊座。

  这是极大的例外。由于醇王与皇帝是⽗子,礼节上有所不便,所以召见醇王时,皇帝向不在座。这天忽然在养心殿相见,醇王一时有手⾜无措之感,不过稍微想一想也就不碍,皇帝虽坐在御案之前,而慈禧太后却坐在御案之后,醇王跪在儿子面前,只当跪在慈禧太后面前就是了。

  “皇帝今年十六岁了,书也读得不错。”慈禧太后说道:

  “我想明年正月里就可以亲政了。让我也歇一歇。”

  醇王大为诧异,不知道慈禧太后怎么想了一下,会有此表示?

  这是不容迟疑的事,醇王立即跪了下来,⾼声说道:“请皇太后收回成命。”然后便一面想理由,一面回奏:“时事多艰,全靠皇太后主持,皇帝年纪还轻,还挑不起这副担子。再说,学无止境,趁现在有皇太后庇护,皇帝什么都不用烦心,扎扎实实多念几年书,将来躬亲庶务,就更有把握了。照臣的想法,皇帝亲政,至早也得二十岁以后。请皇太后为社稷臣民着想,俯从所请,想来皇帝亦感戴慈恩。”

  他说到一半,就已想到了一个主意,所以膝行而前,接近皇帝,此时便拉一拉龙袍,指一指地上,示意皇帝跪求。

  皇帝正在困惑疑难之中。慈禧太后的宣示,在他亦深感意外,然而他并未想到应该请“皇额娘”收回成命。从小养成的习惯,凡有慈命,只知依从。所以听慈禧太后说要归政,心里惴惴然、茫茫然地有些着慌,怕自己一旦亲裁大政,不知如何下手?

  等听见醇王的回奏,才知道自己错了,但却不知应作何表示?现在是明⽩了,要跪下来附和醇王的说法,力恳暂缓归政。

  于是他站了起来,转⾝跪在御案旁边说道:“醇亲王所奏,正是儿子心里的话。儿子年轻不懂事,社稷至重,要请皇额娘持,好让儿子多念几年书!”说完,磕一个头,依然长跪不起。

  “你年纪也不小了!顺治爷、康熙爷都是十四岁亲政。”慈禧太后转过脸来,对醇王说:“垂帘本来是权宜之计。皇帝成年了,我也该歇手了。你们也要体谅体谅我的处境才好。”

  “皇太后的话,臣实在汗颜无地。总是臣下无才无能,这几年处处让皇太后心。目前政务渐有起⾊,正是由剥而复的紧要关头,总要请皇太后俯念天下臣民之望,再持几年。”

  “我的精力亦大不如前了。”慈禧太后只是‮头摇‬“好在皇帝谨慎听话,如果有疑难大事,我还是可以帮他出个主意。至于⽇常事务,皇帝看折看了两三年,也该懂了。再有军机承旨,遇到不合规矩的地方,让他们仔细说明⽩,也就错不到那里去的。总而言之,这件事我想得很透彻。你跪安吧,我找军机来代。”

  醇王无法再争,他为人老实,亦竟以为无可挽回,所以一退出养心殿,立即关照太监分头请人,御前大臣伯彦讷谟诂与克勤郡王晋祺,庆王奕劻和三位师傅翁同龢、孙家鼐、孙诒经到朝房来议事。

  被请的人到了五个,伯彦讷谟诂已经回府。醇王说知经过,问大家有何意见?两王面面相觑,因为不知道醇王的意思如何,不敢有所表示。翁同龢却是看事看得很清楚,为醇王着想,应该再争,所以开口说道:“这事太重大!王爷应该带领御前大臣,跟毓庆宮行走的人,见太后当面议论。”

  “很难!”醇王答道“皇太后的意思很坚决。且等军机下来再说。”军机只来了一个礼王世铎,一进门手便一扬,不用说,上谕已经拟好了。

  “没有法子!”世铎苦笑着“怎么劝也不听,只好承旨,已经请內阁明发了,这是底稿。”

  于是传观上谕底稿。亲政的程序是仿穆宗的成例,以本年冬至祭天为始,躬亲致祭,亲政典礼由钦天监在明年正月里选择吉期举行。

  “事情要挽回。”翁同龢看着醇王说“请王爷跟军机再一起‘请起’,痛陈利害,务必请皇太后收回成命。”醇王踌躇着,无以为答,迟疑了一会才说:“养心殿的门,怕都关了。算了吧,另外想办法。”

  “莱山倒有个主意,”礼王说道“上一个公折,请皇太后训政。”

  这是仿照乾隆內禅以后的办法,凡事禀承慈禧太后的懿旨而行。庆王奕劻首先表示赞成:“这个办法好。”

  “我看亦只有这个办法了。”醇王说道:“上公折先要会议,明天总来不及了,后天吧!”

  翁同龢认为请皇太后训政,不如请暂缓归政,比较得体,但已经碰了两个钉子,不便再开口。回家以后,通前彻后想了一遍,决定另外上折。

  在适园,醇王亦在召集亲信密商,应该单独上折。情势很明显的摆在那里,皇帝亲政,一切都不会变动,唯一的例外就是醇王,再不能象现在这样从海军管到三海的工程了。

  因此,归政的懿旨,亦可以看作不愿醇王再问政事的表示。果真如此,自己就不宜奏请暂缓归政,但皇帝一亲政,要将所有的差使都了出去,亦实在有些不能割舍。平生志向,就是步武祖宗,恢复⼊关之初的那一番皇威雄风,如今海军刚办,旗营亦正在彻底整顿,正搞得兴头的当儿,倒说因为儿子做皇帝,裁决大政,反不畅行平生之志,想起来实在不能甘心。

  他只是不甘心,而跟他办事的却是不放心。第一个就是立山,得到消息,如见冰山将倒,忐忑不安。很想找到李莲英探一探底蕴,却又因宮门已经下锁,无法通,唯有赶到适园,见了醇王再说。

  醇王刚找了孙毓汶、许庚⾝在商议如何上折?听得侍卫传报,立山来见,倒提醒了他一件事,海军衙门的经费,好些移用到三海工程上去了,一旦卸,这笔帐如何算法?

  “我不瞒你们两位,海军经费借给奉宸苑的不少,这些帐目不⾜为外人道。总要想个办法,不能让皇帝为难才好。”

  醇王拙于言词,但这最后一句话,却说得似拙而巧。他的意思是,修园移用海军经费,底细如为外界所知,必有言官说话。而这是奉懿旨‮理办‬,皇帝既不能违慈命论究其事,又不能不理言官的纠参,岂不是左右为难?

  孙毓汶和许庚⾝默默换了一个眼⾊,然后是许庚⾝开口:“最简捷的办法,莫如王爷仍旧管海军。说实在的,亦真非王爷来管不可,不然有那位能凌驾李中堂而上之?”

  “星叔说得是!”孙毓汶附和“王爷无须避此小嫌。”

  “嫌是不小。”醇王说道“似乎不能自请,过天我的折子一抄发,字面上不好看。”

  “那容易。”许庚⾝立即接口“加一个附片好了!原折发到军机,把附片菗下来,不发抄就是。”

  醇王想了一会,表示同意:“那就费两位的心了,就请在这里替我拟个稿子。附片上只说等海军办成一支就卸。”

  “请星叔命笔。”孙毓汶说“我已拟了个王公大臣的公折,怕思路撇不开,意思犯重了倒不好。”

  “那一位都可以。”醇王起⾝说道“失陪片刻,去去就来。”

  醇王菗⾝到别室去接见立山。一见面先就告诉他,决定在亲政以后,仍旧掌管海军。这是颗定心丸,立山松了口气,神态顿时不同,脑筋也很灵活了。

  “原该如此。不过我倒要请示七爷,将来一切工程上的事务,到要请旨‮理办‬的时候,是跟皇太后请旨,还是跟皇上请旨?”

  “啊!不错。我倒没有想到。”醇王失声而言“我自然不能跟皇帝请示。”

  “尤其是宮里的事,更应该跟皇太后请旨。”立山紧接着他的话说“这就好比人家大家一样,少爷成年了,自然要接管外事,不过大小家务,总得听老太太的。七爷,你说我这比方呢?”

  比方得一点不错。醇王想起小时候的光景,那时的老太后是仁宗的侧福晋钮祜禄氏,仁宗即位,封为贵妃。宣宗的生⺟孝淑皇后,嘉庆二年驾崩,太上皇以敕令命钮祜禄氏继位中宮。宣宗即位,尊为恭慈皇太后。这位太后风裁整峻,虽为宣宗的继⺟,却如严⽗,宮中大小事务,宣宗一定秉命而行,偶然违忤慈命,惹得恭慈太后生了气,宣宗往往长跪不起。

  醇王想到他的这位祖⺟,立刻便有了一番意思,急急又回到原处说道:“星叔,慢点,慢点,话要这么说…。”

  等他说明⽩了,许庚⾝将已拟了一半的稿子细看了一遍,便又加了一段,同时改了事由,原来只论治国,现在兼论齐家,说是“宮廷政治,內外并重,敬拟齐治要道,仰祈慈鉴”

  “说得好!”醇王一看便大赞,接下来再读正文,前一段是敷陈皇太后的功德,由两宮垂帘“外戡寇,內除权奷”

  接到“同治甲戌,痛遭大故,勉允臣工之请,重举听政之仪”笔尖轻轻一转便到了“自光绪辛巳以来”那是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崩以后“我皇太后忧勤益切”就专门恭维慈禧太后了。

  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建议等皇帝到了二十岁,再议“亲理庶务”下面使用“抑臣更有请者”的进一步语气,谈內治的齐家之道,说将来皇帝大婚后,一切典礼规模,固有赖皇太后训教戒饬,就是“內廷寻常事件,亦不可少弛前徽”接下来的两句话,说得非常切实。

  这两句话是:“臣愚以为归政后,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为的是“俾皇帝专心大政,博览群书,上承圣⺟之颜,內免宮闱之剧务。”最后特别表明:“此则非如臣生长深宮者,不能知亦不敢言也。”

  执笔的许庚⾝,真能曲体醇王內心的委曲,抓住了全局的关键。话说得很直率,也很有力,一方面破除了慈禧太后心中最微妙曲折的疑忌——深恐醇王以“太上皇”的⾝分揽权。“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就是表示,如果有“太上皇”是在御苑颐养的慈禧太后,而非在适园养老的醇亲王。

  另一方面是明⽩规定了皇帝,至多过问国事,不能⼲预“家务”这样,凡有宮廷兴工事件,就可以直接请懿旨,不必理会皇帝的意思。

  第二天上午,醇亲王跟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毓庆宮的三位师傅,分别见面,将上折吁请慈禧太后继续掌理大政一事,作了一个规定:一共上三个折子,醇王以“生长深宮”的⾝分,单衔建言。王公及六部九卿由礼亲王领衔上公折,请慈禧太后再训政数年“于明年皇上亲政后,仍每⽇召见臣工,披览章奏,俾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

  再有一个折子,就是翁同龢的底稿,由伯彦讷谟诂领衔,作为御前大臣及毓庆宮师傅的公折。他们是侧近之臣,见闻较切,所以立言又别是一种法度,列举三个理由,认为皇帝还未到可以亲政的时候。

  第一个理由是说皇帝虽然天亶聪明,过目成诵,然而经义至深,史书极博,讲习之事,犹未贯彻;第二个理由是说国事至重亦繁,军机处的章奏谕旨,固然已奉命抄呈一份,请皇帝见习讲解,但大而兵农礼乐,细而盐务、海关、漕粮、河运,那能一一明了?批答之事,还待讲求;第三个理由,其实并不重要,是说皇帝的満洲话还没有学好。満蒙章奏,固然有用所谓“国书”的,可是稍涉重要的章奏谕旨,都用汉文,所以満洲话不能听、不能说,实在没有关系,不过总也是一个理由。

  在此三个理由之下,所建议的不是训政,而是暂缓归政。翁同龢所以如此主张,自然是有深意的,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是表明责任,所谓“典学有成”任何人都可以这样恭维,唯独毓庆宮的师傅不能说:皇帝的书念得很好了,经天纬地,⾜以担当任何大事。

  再深一层的意思是,宁可迟几年亲政,而一到亲政,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再不须慈禧太后揷手。这就是他所谓“请训政不如请暂缓归政为得体”这句话后面的真意。

  然而这层深意,没有人能理会,即令有人能领会,亦不敢说破。所以照形势去看,是训政的成分居多。

  这三个折子在慈禧太后看来,是意外亦非意外。她早料定臣下就为了尊崇皇太后的礼节,也一定会有再请她垂帘几年的请求,而且李莲英早有立山等人传来的消息,王公大臣无不认为皇帝尚未成年,未到亲裁大政的时候,预备公折吁请,所以不算意外。

  觉得意外的是醇亲王的态度。原以为他会奏请暂缓归政,不想竟出以训政的建议,而且“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这两句话,等于说是训政永无限期。这是醇王表明心迹,他永远不会以皇帝本生⽗之尊,生什么妄想。用心很深也很苦,倒不能不领他的情。

  不过她最注意的,却是翁同龢草拟的那个奏折。反复玩味,看出具名在这个折子上的人,与具名在礼王世铎领衔的折子上的人,主张并不相同。在御前大臣与毓庆宮的师傅看,请皇太后暂缓归政,是有限期的“一、二年后,圣学大成,舂秋鼎盛,从容授政”这“一、二年”就是限期,而不提训政,也就是表示:一到归政,大权应归皇帝独掌,皇太后不宜再加⼲预。

  了解到此,慈禧太后不免心生警惕,灯下辗转思量,总觉得这一两年,得要好好利用。果然能在这一两年中,完成自己的心愿,又能教导皇帝成人,同时设法定下一重很切实的噤制,不让醇王在任何情况之下成为太上皇,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归政了。

  主意是打定了。但兹事体大,想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成语,要找心腹来问一问,看看有失算的地方没有?这个心腹自然是李莲英“你说呢?”她问“是暂时不归政的好,还是训政的好?”

  “这些大事,奴才不敢瞎说。”李莲英答道:“不过奴才在想,从古到今,皇上总得听老太后的话,儿子漫不过娘去,就算归政了,不训政了,老佛爷有话代,皇上不敢不遵。再说,皇上也孝顺,有什么事也一定会奏禀老佛爷,听老佛爷的意思办。”

  “若能这个样子,还说什么?”慈禧太后淡淡地说“就怕人心隔肚⽪,谁也摸不透,⺟子假的,⽗子才是真的。你说你是听真的,还是听假的?”

  “奴才不问真假,只问良心。”李莲英答道“皇上四岁进宮,老佛爷亲手抚养成人,让皇上继承祖宗基业,真正是天⾼地厚之恩。要讲真,当皇上才是真,要讲亲,那里还有比十二年天天见面的来得亲。”

  “你这话倒也是。皇帝如果认不清这一层,就天理不容了。”慈禧太后紧接着问“万寿山的工程,如果即刻动工,得要多少时候才能成功?”

  “总要两年工夫。”李莲英说“等奴才明天去问了立山,再来跟老佛爷回话。”

  “不必问了。只告诉他就是,马上预备起来,一定得在两年以內办成。”

  “是!”李莲英又接一句:“悄悄儿预备?”

  这是暗中点一句,是不是要让醇王知道?慈禧太后好半天不作声,最后终于下了决断:“我来关照七爷。”

  有这句话,李莲英便可以直说了“七爷一定遵懿旨。不过让七爷办事,最好先替他把道儿画出来。”李莲英放低了声音说:“万寿山的工程一动,就先得有几百万银子摆在那里。”

  “几百万!”慈禧太后皱眉了。

  “其实也不难。”李莲英说“一条船就是两三百万银子,不过少买两条船而已。”

  这一下提醒了慈禧太后。不久以前严饬各省认筹海军经费,两江、两广,必有巨款报效,因而自语似地说:“得结结实实催一催,等钱到了好办事。”

  李莲英知道她指的何事。接口说道:“等各省报解到京,总要年底了,怕耽误了正用。”

  “那,”慈禧太后愕然相问:“那怎么办?”

  “奴才在天津的时候听说,洋人相信李中堂,只要他肯出面借,一两百万不过一句话的事。”

  “喔!李鸿章有这么大的能耐?”

  “是!老佛爷重用他,洋人自然就相信他了。”

  这无形中的一句恭维,听得慈禧太后心里很舒服“我当然不便跟李鸿章说,让七爷去跟他想办法。”她又问:“此外,看看还有什么来路?”

  “大宗款子总要到明年下半年才用,眼前能有一百万银子,加上內务府跟木厂的垫款,工程可以凑合了。至于明年下半年要用的工料,奴才倒想得有一处款项,可以挪动…。”

  “噢!”慈禧太后大感‮趣兴‬,挥一挥手打断他的话:“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

  这当然是一笔大款,而且也不是经常岁⼊之款。岁⼊大宗经费,无非关税、地丁,都归户部支配停当,决不能挪动。

  慈禧太后凝神思索,终于想到了。

  “你是说大婚用款?”

  李莲英陪着笑说:“真正是,什么事都不用想瞒老佛爷!”

  “这倒是一条生财大道。”慈禧太后很⾼兴地说:“大婚还早,款子不妨先筹。不过…。”她沉昑着没有再说下去。

  话虽未说完,她所顾虑的事,却是可想而知的,挪动不过暂借,拿什么来归还?这一层李莲英是早就跟立山算计好了的,所以此时从容不迫地答说:“其实修园子也是为大婚。寻常人家娶儿媳妇,少不得也要粉刷粉刷,添盖几间屋子什么的。何况是皇上的大婚?将来这些帐,自然是并在一起来算!”

  这就是说,借大婚为名,筹款来修园子。这个移花接木的办法,名正言顺,比移用海军经费是冠冕堂皇得太多了。

  “说得一点不错。”慈禧太后越发⾼兴“现在先别忙,我自有道理。反正将来是你‘总司传办事件’,一切都好办。”

  慈禧太后到这时候才算彻底了解整个利害关系,统筹全局,很精明地驳了世铎和伯彦讷谟诂分别领衔的折子,却准了醇王的奏请,先将內廷事务的全权,抓在手里。至于训政数年,三劝三让,还得要有一番做作。

  然而谁也不敢认定她是做作,只觉得她归政的意思极其坚决,真有“倦勤”的模样。因而群情惶惶,颇有国本动摇的恐惧,王公大臣纷纷集议,决定再上公折。

  这些情形看在翁同龢眼里,痛心极了!因为明明有皇帝在,何须有这等“国不可一⽇无君”的惶恐?说来说去,只为皇帝难当重任,大家才觉得少不了慈禧太后。这是当师傅的人的聇辱,然而谁又能体味得到当师傅的人,有着如俗语所说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巧的是,这天在毓庆宮为皇帝讲历朝实录,正好遇到圣祖幼年诛鳌拜,未成年便亲政那一段。翁同龢一时感触,极力陈述时事艰难,为君之责甚重,苦劝皇帝振作,讲到一半,悲从中来,竟致涕泗流。

  皇帝听太监说过:李鸿藻为穆宗授读时,有一次苦谏勿嬉游过度,亦是声泪俱下。穆宗将书上“君子不器”那句话,用手指掩住最下面的两个“口”字,读来便成“君子不哭”因而使得师傅破涕为笑。自己没有这样的机智,更没有这种在师傅伤心之时还能开玩笑的心情,而且也没有什么话可以安慰师傅,所有的亦只是两行清泪。

  这一下让翁同龢深为不安,亦深为失悔,天子垂泪,岂是等闲之事?所以赶紧站起⾝来,肃然相问:“必是臣的话说得重了?”

  “不与你相⼲。”皇帝摇‮头摇‬说:“我恨我自己。”

  “皇上这句话错了!万乘之⾝,系天下臣民之殷望,至贵至重,怎么可以轻易自责?”

  皇帝默默半晌才答了句:“你不明⽩我心里的事,我亦没法跟你说。”

  这是皇帝心中有委屈,而且可以猜想得到,必是宮闱骨⾁之间的隐衷。毓庆宮耳目众多,翁同龢不敢多问,只觉得不管为皇帝还是为自己,都必须设法将皇帝的那句话,掩饰一番。

  于是他很快地看了看侍立在门口的太监,长舂宮派来,名为照料,其实监视的总管太监王承南,然后略略提⾼了声音说:“皇上的心事臣知道,必是因为皇太后不允训政之故。臣下环请,未蒙恩准,不如皇上亲自求一求,皇太后心有不忍,或者倒肯俯允。”

  “这几天,也求过好几次了。”

  “皇上再求!务必请皇太后回心转意,才能罢手。”

  “好!我再求。”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