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五十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五十章
    这当然需要一段布置的时间,而就在这时候,河南巡抚涂宗瀛,奉召⼊觐。外官到京,照例要拜访本省的大老和言官,当然也要谈到这件案子。河南籍的御史,接到家乡的来信,对案情的了解,跟涂宗瀛只听下属的报告,大不相同,有些情刚直的,表示要上奏参劾。涂宗瀛是谨饬一路人物,不免有些着慌。不过他自觉对这一案的处理,脚步站得很稳,这一天特地来拜会刑部尚书潘祖荫,就是要表明他在这件案子上的态度,一秉大公,不偏不倚。这样先取得了刑部的了解,即令有御史参劾,必定发刑部议奏,也就不要紧了。

  潘祖荫觉得涂宗瀛能在王树汶鸣冤之际,下令停刑,这就是重视民命的明证,着实可敬,所以连称:“是!是!我关照司里,倘有要为阆翁剖⽩之处,一定如命‮理办‬。”

  一句话未完,门帘突掀,闯进一个听差来。有贵客在座,岂可这样鲁莽无礼?正想呵斥,发觉听差脸上是异常急迫的神气,便望着他问道:“什么事?”

  “张苏拉来了,说有大事要面禀老爷,不等通报,已经闯了进来。”接着,敞开了门帘,让潘祖荫自己看。

  果然是南书房的张苏拉,一阵风似地卷了进来,在廊上跟潘祖荫相遇,一面打扦,一面说道:“请大人赶快进宮吧!”

  “怎么?”潘祖荫察言观⾊,不由得惊疑:“出了什么事?”

  张苏拉发觉里面还有位大官,不知是什么人,便有些顾忌,迟疑着语又止。

  “你来!”潘祖荫向张苏拉招招手,自己先下了台阶,站在假山旁边。

  “听说里头的情形不好。”张苏拉走过来,用极低的声音说“我是听內奏事处的人说的,御医跟薛老爷、汪老爷都赶进宮去了。”

  潘祖荫大惊“怎么?”他问“‘西边’不是说好得多了,怎么一下子又反复?”

  “不是!”张苏拉说:“是‘东边’。”

  潘祖荫不相信。慈安太后这天未曾召见军机,他是知道的,但太监传谕,只说她因为伤风,⾝子不慡。舂寒料峭,晴不定,伤风的人很多,是不⼲紧要的小⽑病,何至于“情形不好”?

  “你一定弄错了…。”

  “不!”张苏拉用极有把握的声音说:“没有错。我亲眼得见,御医进了景运门。”

  景运门与隆宗门东西相对,如果是奉召赴慈禧太后所住的长舂宮请脉,那就该进隆宗门才对,现在进景运门,当然是到慈安太后所住的钟粹宮。

  “那就奇怪了!”潘祖荫大为困惑“怎么可能呢?不会的。

  赶紧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他这样喃喃自语着,回到了厅里。涂宗瀛已站在门前等待,一见他便先告辞。潘祖荫不便怈露尚待求证的消息,托词曾纪泽有电报来,要即刻进宮,到南书房去处理,然后又表示了不能留他多谈的歉意,方始送客出门。

  这时的神态还是从容的,一等客人出了大门,他的脚步便不同了,三脚并作两步,一面走,一面一叠连声地吩咐:准备袍褂、套车。走到厅前,发觉张苏拉还在,方始想起,他送了这么个紧要消息来,必须重赏,因而又吩咐听差,到帐房支五两银子给张苏拉。

  “你大概是骑了马来的,赶快回去,在南书房等着。再打听打听还有什么消息?”

  等张苏拉一走,潘祖荫跟着也进了宮,下车以后,不到南书房,径⼊內奏事处。帝后违和,药方都在內奏事处,该管的首领太监,一见就说:“潘大人必是来看方子。喏,都在这里!”

  打开⻩盒,取出两通⻩面红里的药方。潘祖荫捧在手中细看,一张方子是皇帝的,咳嗽鼻塞,诊断确是伤风,另一张是慈禧太后的,说“精神渐长,脉亦和缓,夜卧安和”用的是参、鹿茸之类的补药。

  “就是这两张?”

  “是!就是这两张。”

  第一句话问得很含蓄,问不出究竟,就只好点明了。“东太后不是欠安,传了御医请脉?”他问:“怎么没有方子?”

  “是的。”首领太监答道“我也听说了,昨天就伤风,传了薛老爷请脉,以后就没有发方子下来。”

  薛福辰的方子,潘祖荫昨天就看过了“感寒伤饮,偶尔违和”这种小⽑病是不请安都可以的。他要看的是薛福辰以后的方子,但这话该如何追问呢?

  “不是说,今天又传了御医了吗?”

  首领太监还未及回答,御前大臣景寿和军机大臣王文韶等人也到了,脸上都隐含着惊疑不定的神⾊。匆匆寒暄过后,也是急着找方子看。

  看完了却都无话,景寿一向沉默寡言,王文韶出名的谨慎小心,言不妄发,所以这样不说话,无⾜为奇。

  于是,潘祖荫将他们延⼊南书房小坐,这才谈到慈安太后圣躬违和的事。景寿是值班的御前大臣,却并不知道有传御医这回事,再问到王文韶,他是照例来看慈禧太后的方子,倒是听说传御医进了景运门,不过又听说是为皇帝请脉。

  潘祖荫释然了。太监喜遇事张皇,却又不敢公然谈论,所以每每故作神秘,张苏拉轻事重报,目的无非献殷勤邀赏而已。

  等景寿跟王文韶一走,他将张苏拉找了来问道:“有什么消息?”

  “打听不出来。”张苏拉作个无奈的表情“今天门噤特别严,不能闯。”

  潘祖荫笑笑不响。小人之心,十分可笑,不必再理他!这样想着,随即起⾝,出宮回家。

  到了初更时分,近支亲贵、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內务府大臣,以及內廷行走的毓庆宮师傅、谙达及南书房翰林诸臣的府第,都有在宮內当差,平⽇习的苏拉来敲门送信:“宮中出了大事。”

  “是东佛爷,还是西佛爷?”潘祖荫问。

  “东佛爷?”送信的是另一个苏拉,大为诧异“怎么会是东佛爷?”

  这一说是慈安太后了!潘祖荫问道:“里面怎么说?”

  “只说出了大事,没有说是谁‘坏’了。”

  问不出究竟,只得算了。潘祖荫带着素服,匆匆赶进宮去。在颠簸的车子里,一直在猜测“大事”到底出在钟粹宮,还是长舂宮?照张苏拉的消息,似乎是慈安太后,但按情理来说,决不可能。凭什么呢?慈安太后今年才四十五岁,平⽇淡泊简静,知命乐天,是克享大年的样子,决不会由于小小的风寒之疾而生不测之祸。

  看来还是慈禧太后。他想起十天以前,听李鸿藻谈过,张之洞曾经建议他荐医,一个是常州孟河的费伯熊,一个是河北的候补道,安徽籍的程舂藻,去年冬天李瀚章的老太太病重,就是他看好的。既有此举,可见得慈禧太后的病势不轻,大事必是出在长舂宮,决非钟粹宮。

  这天,钟粹宮前殿,派充喇嘛的太监在唪经,咸丰元年定下的则例:每年正月十一与二月二十八,有此仪典,这两天是文宗生⺟孝全成皇后的忌辰与生⽇。

  孝全成皇后生前住在钟粹宮。她崩逝的那年,文宗才十岁,以后一直住到十七岁才迁出。慈安太后感念文宗的恩遇,所以当穆宗大婚以前,挑选了钟粹宮作为定居之处,她虽没有见过她的这位婆婆,但敬礼如一,每年遇到正月十一和二月二十八,必定茹素瞻礼,默坐追念。当然,追念的是文宗。

  这天——二月二十八,她忽然想到文宗的一件朱笔,摒绝宮女,亲自从箱子里取了出来,展开在灯下。

  年深月久,朱谕的字迹,已经泛成⻩⾊,这使得慈安太后⼊眼更有陌生之感,仿佛第一次看到这道遗诏似的。

  虽不是第一次,然而也仅仅是第二次。慈安太后扳着手指数了一下,不由得惊叹:“真快,整整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的她,还是皇后的⾝分,而慈禧太后的封号是懿贵妃——那是咸丰十一年舂天的事。

  “今天觉得精神很好。”从枯⻩中泛出玫瑰般鲜的绯⾊,双颊显得异样触目的皇帝说“我要替你安排一件大事。”

  “替我?”皇后不解所谓,只觉得皇帝不宜劳,为‮家国‬大事是无可奈何,何苦又为她费精神?所以劝阻他说:“我有什么大事要皇上心?难得一天清闲,好好息着吧!”

  “你别拦我。我要把这件大事办了,才能安心养病。”皇帝特意又看了看左右,确定没有太监或宮女在窥探,方用嘶哑低沉,几乎难以听得清楚的声音说:“兰儿越来越不成样子了!这一阵子我冷眼旁观,倒觉得肃顺的话不错。”

  兰儿是懿贵妃的小名,她跟肃顺不和,是皇后所深知的。在她,觉得兰儿要争她应得的一份供养,也是人情之常。而肃顺现在是“当家人”在热河行宮,名为“秋狩”其实是逃难,兵荒马,道路艰难,一切例行进贡、传办的物件,都不能照往常那样送到热河,所以裁抑妃嫔应得的分例,亦是不得已的措施。但是,肃顺的态度不好,却是可议之事,所以这时听了皇帝的话便不作声,表示不以肃顺为然。

  而皇帝却不曾觉察到她的感想,接着他自己的话说:“肃顺劝过我不止一次,劝我行钩弋夫人的故事…。”

  “什么叫‘钩弋夫人’啊?”皇后揷嘴问说。

  “那是汉武帝的故事,我讲给你听。”

  汉武帝晚年,爱姬相继下世,后宮寂寞,郁郁寡,只以巡幸海內,周览名山大川,作为排遣。

  在他五十九岁那年,巡幸经过河间,随扈的方士中,有人善于“望气”说那一带有一名奇女子。于是武帝‮出派‬“郞官”四处查访,访到有个姓赵的女子,生具国⾊,但曾经生过一场大病,六年方始痊愈。病愈以后,两只手握成两个拳头,怎么样也不能将它打开。

  这就是一件奇事了。武帝下令召见,果然眉目如画,丽质天生,只是两拳紧握。武帝将她唤到御榻面前,亲手去掰她的拳,居然掰开了。

  “有这样的奇事?”皇后深感‮趣兴‬,而又有些不信。

  “这也许是有意安排,为了‮动耸‬听闻,才到得了御前,那就不去提它了。总之,武帝当时就很中意,回到京里,拿她封为婕好,住在钩弋宮,所以称做‘钩弋夫人’。”

  “后来呢?”

  “后来,”皇帝息了一会,用参汤润一润喉,接着说道:“后来有了⾝孕。这就又有件奇事了,‮孕怀‬怀了十四个月才生。”

  “是男是女?”

  皇帝叹口气:“如果生的是女儿,倒也罢了。”

  这就是说,生的是儿子,但是“怎么生了个皇子,倒生坏了呢?”皇后诧异地问。

  “我讲汉武帝的家事给你听,你就知道了。”

  于是皇帝为她讲了“巫盅之祸”的故事,汉武帝的佞臣江充,如何得太子造反,发生伦常剧变,以及如何牵连昌邑王刘贺,因而也失却了继承帝位的资格。

  “汉武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封燕王,一个封广陵王,大概人才都平常,汉武都不喜。倒是他那个小儿子——就是钩弋夫人生的那一个,名叫弗陵,小名叫钩弋子,壮得小牛犊子似的,而且极聪明。老年得子,本就宠爱,又因为大尧也是在娘胎十四个月才生的,如今看这钩弋子又是天生大器的样子,所以早就存下了心,要拿皇位传给小儿子。这话不便明说,也不能老搁在心里,就叫人画了一张画,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左右的人就猜到了他的心思。当然,谁都不敢说破。”

  “那么,”皇后问道:“钩弋夫人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没有呢?”

  “对了!你这话问到节骨眼儿上来了。”皇帝答道“钩弋夫人猜到了汉武的心思没有,谁也不知道,不过汉武不能不防。有一天在甘泉宮,他无缘无故大发雷霆,拿钩弋夫人下在狱里,当天晚上就处死了。”

  皇后大惊:“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当时也有敢言的人面奏:既然喜钩弋子,怎么又拿他生⺟杀掉?汉武这才说了心里的话:从古以来,幼主在位,⺟后年轻掌权,一定骄政,这就是所谓‘女祸’。我现在是拿这个祸去掉,为了天下臣民后世,应该没有人派我不对。”皇帝说到这里,用郑重的眼⾊望着皇后说道:

  “你该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皇后悚然而惊,怔怔地眨着眼,好半天才反问一句:“皇上怎么能狠得下这个心?”

  皇帝无可奈何地点点头:“如果是乾隆爷在今天,一定会那么做。这位爷爷,事事学汉武,我没有他那么英明果断。不过,肃顺的话,我越想越有理。”

  “算了吧!咱们大清朝的家法严,将来决不会有什么‘女祸’…。”说到这里,皇后突然发觉失言,因为话中是假定着皇帝将不久于人世,这不触犯了极大的忌讳?

  看到皇后満脸得通红,皇帝自能了解她心里的话“事到今⽇,何用忌讳?”他慢慢从贴⾝口袋中,取出一个信封,了过去:“你打开来看!”

  皇后不肯接,怕是下了一道什么让中宮无法执行的手诏“请皇上说给我听吧!”她双手往怀中一缩。

  “你别怕,你拿着。”皇帝极严肃地说:“这是我为你着想,自然也是为咱们大清朝着想。万一有那么一天,你千万得有决断。我也知道,这副千钧重担,你怕挑不起来,不过,我没有法子,谁让你是皇后呢?你挑不下来也得挑。”

  这番郑重的嘱咐,对皇后来说是一种启发,她总觉得不管皇后还是太后,跟八旗人家的“”、“太太”并无分别,管的是家务,每天唯一的大事,就是坤宁宮煮⾁祀神。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分关系着天下。这样转念,陡觉双肩沉重,但同时也起了勇气,,从皇帝手里将信封接了过来。

  “打开来看!”皇帝是鼓励的语气“你看了我再跟你说。”

  信封没有封口,皇后菗出里面的素签,只见朱笔写的是:“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五⽇谕皇后:朕忧劳国事,致撄痼疾,自知大限将至,不得不弃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祚不绝:虽冲龄继位,自有忠荩顾命大臣,尽心辅助,朕可无忧。所不能释然者,懿贵妃既生皇子,异⽇⺟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联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着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面谕,凛遵无违。钦此!”

  皇后读到一半,已是泪流満面,泪珠落在朱红印文“同道堂”三字上面,益增鲜,但亦益增凄恻。

  “你别哭!”皇帝用低沉有力的声音说:“但愿我写给你的这张纸,永不见天⽇。”

  “是!”皇后收泪问道:“万一非这么不可时,真不知道该找谁?”

  “这话说得不错。果然非这么不可时,你千万不能大意,要找靠得住的,象肃顺,就最靠得住。”

  回想到这里,慈安太后有着无穷的感慨,同时也深深困惑,不知当时何以会那么相信慈禧太后的话?竟帮着她先拿“最靠得住”的肃顺除掉。但是,这并没有错,肃顺那样子跋扈,纵使不敢谋反,一定庒制着“六爷”不能出头。这样“五爷”跟“七爷”也会不服,不知道彼此不和,会闹成什么样子?那里会有平洪杨、平捻、重新稳住大局的今天!

  这自然也是慈禧太后的功劳。平心而论,没有她就没有杀肃顺、用恭王这一番关系重大的处置。二十年来,虽然她也不免有揽权的时候,但到底不如先帝所顾虑的那么坏。如今她也快五十了,还能有什么是非好生?

  这样想着,觉得先帝的顾虑,竟是可笑的了,反倒是留着这张遗诏,万一不小心怈漏出去,会引起极大的波澜,不如毁掉的好。

  想是这样想,却总觉得有点舍不得。无论如何先帝这番苦心,自己相待的这番诚意,要让她知道。慈安太后相信“以心换心”这几年处处容忍相让,毕竟也将她感动得以礼相待。既然如此,何不索再让她大大地感动一番。

  于是,她夜访长舂宮,摒人密谈,详叙始末,最后说道:“我们姊妹相处了这么多年,还留着这东西⼲什么?”一面说,一面将那道朱笔遗诏,就着烛火,一焚而灭。

  慈禧太后的脸,从来没有那样红过,心,从来没有那样过,即令没有任何第三者在旁边,也不能让她自免于忸怩万状的感觉,除却极低的一声“谢谢姐姐”以外,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话好说。

  慈安太后了解她心里的难过,竟不忍去看她的脸“我走了!”她站起来转过脸去说“东西毁掉了,你就只当从不曾有过这么一回事。”

  这岂是轻易能够排遣的?自己一生争強好胜,偏偏有这么一个短处在别人手里!“东西毁掉了”却毁不掉人家打心底轻视自己的念头。毕生相处,天天见面,一见面就会想起心病,无端矮了半截。就象不贞的妇人似的,虽蒙丈夫宽宏大量,不但不追究,而且好言安慰,但自己总不免觉得负疚良深,欠了个永远补报不完的情,同时还要防着得罪了她,会将这件事抖露出来,于是低声下气,刻刻要留心她的喜怒好恶。这⽇子怎么过?

  一连五、六天,夜不安枕,食不甘味。薛福辰和汪守正请脉,都不免惊疑,脉象中显示慈禧太后不能收摄心神,以致气⾎亏耗,因而当面奏劝,务请静心调养,同时暗示,如果不纳劝谏,则一旦病势反复,将有不测之祸。

  慈禧太后何尝不纳劝谏?只是心病不但没有心药,甚至无人可以与闻她的心病,勉強要找出一个人来,也就只有李莲英而李莲英终于与闻了慈禧太后的耿耿难释,魂牵梦萦的心病,同时也开了一味“心药”这味药必须他亲自去找。

  乾清宮前东西向的两座门,一座名为“⽇精”一座名为“月华”⽇精门在东,它的南面密迩上书房,因而专辟一室,供奉至圣先师的木主,太监管它叫“圣人堂”

  紧挨着圣人的是御药房,沿袭明朝的遗制,规模极大,里面有各种希奇古怪的“药”同治朝有一年夏天久旱不雨,军机大臣汗元方认为这是“潜龙勿用”的缘故,不妨弄个虎头扔⼊西山黑龙潭,怒懒龙,造成一场“龙虎斗”自然兴云布雨,沛降甘霖,那个虎头就是在御药房里找出来的。

  李莲英所要的那味“药”也得在御药房里找。他叫那里的首领太监,搬出尘封已久的档册,一页一页地细查,终于找到了。还是明朝天启年间,势焰薰天的太监魏忠贤备而未用的一味药。这味药,他当然不会假手于人,亲自⼊库检取,随手送到了长舂宮的小厨房里。

  服了薛福辰所开的药,真是其效如神,慈安太后的轻微的感冒,到了午后,几乎就算痊愈了。睡过午觉起⾝,觉得精神抖擞,兴致,想到院子里去走走。

  “外面有风,还是在屋里息着吧!”宮女这样劝她。

  “我看看那几条金鱼去。”

  慈安太后最爱那些供观赏的鱼,凝视着五⾊文鱼在绿⽔碧草间,悠闲自在地掉尾回游,能把大自国事,小自宮闱的一切烦恼,都抛得⼲⼲净净。

  因此,各省疆臣,投其所好,常有珍异的鱼类进献,钟粹宮中,鱼缸最多。但慈安太后虽好此道,却不求甚解,不管是什么种类,一概叫做金鱼。这天她想看的“金鱼”是黑龙江将军所进,产于混同江中,通体翠绿,其⾊如竹的竹鱼。

  正在与宮女俯视鱼缸,指点谈笑之际,钟粹宮的首领太监李⽟和走来说道:“回主子的话,长舂宮送吃的来,是留下收着,还是过一过目?”

  “喔!”慈安太后问道:“什么东西”?

  “克食。”

  “克食”是満洲话,译成汉字,本来写做“克什”是恩泽之意,因此,凡是御赐臣下的食物,不论肴馔果饵,都叫做克什。却不知从何时开始,克什写做克食,专指“饽饽”而言。慈安太后喜爱闲食小吃,午睡起来,正需此物,所以很⾼兴地说:“拿来我看。”

  慈禧太后派来送克食的一个太监,名叫崔⽟贵,长得很体面,也能说会道,走到慈安太后面前,因为双手捧着食盒,只能屈一膝跪下,朗然说道:“奴才崔⽟贵跟佛爷请安。奴才主子叫人做了一点儿新样儿的克食,说是‘还不坏’,又说:‘东佛爷最爱这一个,可不能偏了她的。’特意叫小厨房加工加料又蒸了一笼,专派奴才送来,请佛爷尝尝。奴才主子又说,倘或吃得好,明儿再做了送来。”

  慈安太后听了这番话,⾼兴得眉开眼笑“真正难为你们主子。”她说“不用说,一定错不了,我瞧瞧!”

  于是李⽟和揭开盒盖,只见明⻩五彩的大瓷盘中,盛着十来块鲜无比的玫瑰⾊蒸糕,松仁和枣泥的香味,扑鼻而来。慈安太后一则为了表示珍视慈禧太后的情意,再则也实在受不住那⾊香的惑,竟不顾太后应有的体统,亲手拈了一块,站在鱼缸旁边,就吃了起来。

  “真不赖!”慈安太后吃完了那块蒸糕,吩咐李⽟和“替我好好收着。拿四个银锞子,两个赏崔⽟贵,两个让他带回去赏他们小厨房。”

  等李⽟和接过食盒,崔⽟贵才双膝跪倒磕头:“谢佛爷的赏!”

  “你回去跟你主子说,说我很⾼兴。”慈安太后又问:“今天,你们主子怎么样?”

  “今儿个,光景又好得多了,上午吃了薛福辰的药,歇了好大一觉。”

  “那才好。”慈安太后点点头“回去跟你主子说,我也好了。晚上我看她去。”

  “喳!”崔⽟贵又磕个头,起⾝退下。

  “早点传膳吧!”慈安太后兴致盎然地对⾝旁的宮女说“吃完了,咱们串门子去!”

  这是宮女们最⾼兴的事,于是纷纷应声,预备传膳。

  谁知未曾传膳,慈安太后就不舒服了,说头疼得厉害,要躺一会,接着便有手⾜菗搐的模样。李⽟和大惊失⾊,一面赶紧通知敬事房传御医请脉,一面到长舂宮去奏报慈禧太后。

  “上头刚歇下。”李莲英庒低了声音问:“什么事?”

  “东佛爷得了急病。”李⽟和结结巴巴地诉说着慈安太后的病情。

  “只怕一时中了琊,别大惊小怪的!”李莲英说“既然传了御医,等请了脉再说,一会儿我给你回就是了。”

  等李⽟和一走,李莲英立即去找敬事房的总管太监,神⾊凛然地表示:慈禧太后大病未愈,如果慈安太后的“小病”再张皇其词,就会动摇人心,关系极重,务必告诫太监,不准多问多说。否则闹出事来,谁也担待不了。

  因此,初十这一天,五次召医,但只有极少数的人,略得风声,甚至潘祖荫进了宮,还不知道真相。

  到的人不少了,进了景运门,都在乾清门外徘徊,相顾惊愕,不知从何说起?问乾清门的侍卫,只说隐约听闻有这回事,慈安太后病势甚危,是不是出了大事,却不知道。大家都在想:宮门至今未开,或者不要紧。因而心情无不矛盾,既希望宮门早开,打听个确实消息,却又唯恐宮门早开,证实了大事已出。

  到了两点钟,除却恭王,王公大臣全都到齐,一个个不断看表,看到两点三刻,乾清门旁的內左门和內右门,同时开启,于是由惇王领头,穿过內右门,直奔月华门之南的內奏事处。

  內奏事处共有十八名太监,首领太监姓祝,官阶虽只八品,权柄甚大,一见王公大臣杂沓而至,便站起⾝来,亲自持一盏⽩纱灯,在阶前⾼声宣布:“慈安太后驾崩了!”

  这一声仿佛雷震,大家不由自主地站住脚,然后仿佛突然惊醒了似的,发出嗡嗡的声音,相顾惊诧,似乎还不能相信真有其事。

  “是,是什么时候驾崩的?”惇王问说。

  “戌时。”

  戌时是前一天晚上七点,而此刻将近清晨三点,相隔八个钟头,就算子时通知王公大臣,亦已经过了四个钟头。如此大事,何以宮內竟能沉着如此?每一个人心头都浮起了浓重的疑团。

  “这事奇怪啊!”左宗棠突然开口,大声用湖南话说道:

  “莫得有鬼呦!”

  “爵相,爵相!”王文韶赶紧以他语“请进去看方子吧!”

  方子一共五张,都是初十这一天的,早晨一张方子,有“额风,痫甚重”的字样,用的是祛风镇痉的要药天⿇和胆南星。牛间则只有脉案,并无药方,脉案上说“神识不清,牙关紧闭”未时则有两张脉案,一张说“痰涌气闭”并有遗尿情形,另一张说:“虽可灌救,究属不妥。”

  傍晚一张方子,已宣告不救:“六脉将脫,药石难下。”具名的御医先是左院判庄守和,以后又加了个不甚知名的周之桢,而一直很红的李德立,竟不在其列。

  “听说是前天晚上起的病。”左宗棠问道:“该有初九的方子啊?”

  “初九的方子没有发下来。”

  “爵相,爵相!”又是王文韶来打岔“找个地方坐一坐,商量大事要紧。”

  “上南书房坐吧!”宝鋆一面说,一面举步就走。

  南书房近在咫尺,大家一坐下来,先脫帽给各人的听差“摘缨子”接着便各就邻座的人,探询仪礼。除了惇王以外,只有大学士全庆和协办大学士灵桂,在道光二十九年遇到过恭慈皇太后之丧,大致还记得:弥留之际,王公大臣已奉召在寿康宮外守候,听宮中一,随即进宮踊哭临。但是,此刻是不是也赶到钟粹宮去“奔丧”呢?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但同时也都为自己作了答复:等一等再看。疑问不只一端:到底什么病,何以有癫痫‮挛痉‬的现象?照方子看,昨⽇午间,病势已极危险,何以不通知王公大臣,而且消息不传?既崩以后,又为何相隔四个时辰才报丧?此外,初九的方子未曾发下,以及如此重症,不仅未传召已名満天下的薛福辰、汪守正请脉,甚至一向在御前当差的李德立,亦未与闻,这不都是在情理上怎么样也说不通的事吗?

  到底还是宝鋆久在军机,经得事多,站在中间向四周小声谈、嗟叹不绝的部院大臣说道:“趁如今还未成服,有许多公事该当赶办的要赶办,该当预备的要预备,请诸公先各回本衙门去代司官。今天西圣一定会力疾召见军机,等见了面下来再说。”

  于是部院大臣暂时散去,宝鋆与他的同僚回到军机处去会议,第一件事是即刻派人赶到昌平去通知恭王。恭王福晋上年病故,这时正在昌平下葬。

  “真是想不到的事!”宝鋆用一种戒备的神⾊说道:“这趟‮理办‬大丧,咱们得要处处小心,别弄出意外⿇烦来。”

  说着就瞟了左宗棠一眼,意思是警告他“多言贾祸”左宗棠当然明⽩,他有许多话想说,此时都硬咽了下去,捧着个大肚子坐在一旁是生闷气的样子。

  “照我看,丧事一定会铺张,山陵大事,又得几百万银子。”他向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景廉说道:“秋坪,你得早早筹措。”

  “是啊!”景廉着手说:“我正在为此犯愁,一下子那里去弄这笔巨数?”

  “好在也不是一下子用,只有慢慢儿想法子。”王文韶说:“如今得先拿恭理丧仪的名单拟好,只怕回头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个。”

  皇太后之丧,恭理丧仪的王公大臣照例派八员,共同拟定的名单是:惇王、恭王、御前大臣贝勒奕励、额驸景寿、大学士宝鋆、协办大学士灵桂、礼部尚书恩承,最后一个是汉人,刑部尚书翁同和以师傅的资格,参与大丧。

  接下来便得预备大行皇太后的遗诏和皇帝的哀诏。这是南书房翰林的事,宝鋆特地派人将潘祖荫请了来商量。

  “动笔了没有?”一见面,他就这样没头没脑地问。

  潘祖荫愣了一下,才能会意,摇‮头摇‬答道:“什么都不清楚,怎么动笔?”

  “这是有‮子套‬的,先把一头一尾预备好,中间叙病情的一段,等见了面,看上头怎么吩咐,再补上去,那就快了。”

  “也只好如此。”潘祖荫说:“等我回去商量。”

  潘祖荫回到南书房,跟另外两位翰林:孙诒经和徐郙,检出旧案,套用例句,分头起草,也不过刚刚有了初稿,军机处已派了章京来催,于是匆匆誊清,带回去给宝鋆,天⾊已经大明了。

  “真没有想到!”容颜憔悴非常,但隐隐跃现着异样‮奋兴‬之⾊的慈禧太后,用嘶哑而缓慢的声音说:“初起不过痰症,说不好就不好,简直就措手不及。唉,”她叹口气擦一擦眼泪“我们姊妹二十年辛苦,说是快苦出了头,可以过几年安闲⽇子,那知道她倒先走了。”

  皇太后伤心,臣下亦无不垂泪“请皇太后节哀。”宝鋆答奏:“如今教导皇上的千钧重担,只靠皇太后了,千万不能过于伤心,有碍圣体。”

  “我也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事要你们尽心,这是‘她’最后一件事,该花的一定要花,不能省!”

  “是!”宝鋆将捏在手里的,恭理丧仪大臣的名单递了上去。

  “你们八个,照例穿孝百⽇,醇王呢?”慈禧看着名单说:

  ‘我的意思,他也该穿一百天的孝。”

  “这可以另颁懿旨。”

  慈禧太后点点头:“‘明发’预备了没有?”

  “还差叙病情的一段。”

  “就这样说好了:初九,偶尔小病,皇帝还侍疾问安,不想第二天病势突然变重,延到戌时,神就散了!”

  宝鋆答应着,将遗诏的底稿了给景廉,就在养心殿廊上改稿,一共五六句话,片刻立就,呈上御案。

  慈禧太后看得很仔细,一行一行,指着念,念到“予向以俭约朴素为宮坤先,一切典礼,务恤物力”抬起头来说:“不必这么说法。典礼到底是典礼,仪制有关,不能马虎。”

  宝鋆遵奉懿旨,就站在御案旁边,亲自动手修改,改为“一切事关典礼,固不容矫从抑损,至于饰终仪物,有所稍从俭约者,务恤物力。”慈禧太后才算満意。

  “恭王呢?得派人去追他回来。”

  “是。”宝鋆答道:“已经派专差通知,昌平离京城九十里路,赶回来也快。”

  这样的大事,恭王自然兼程赶路,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贝勒载澂和载滢很快地回到了京城。

  一到京直接进宮,⼊隆宗门到军机处,宝鋆、景廉、王文韶都在守候。⽩袍⽩靴、一片缟素,恭王见此景象,悲从中来,顿⾜大哭,哽噎难言。

  二十年间,四逢大丧,那一次都没有这一次哭得伤心。宝鋆等人,一齐相劝。旗人家的规矩重,澂滢两贝勒双双跪下,连声喊着:“阿玛,阿玛!”好不容易才将恭王劝得住了眼泪。

  “到底怎么回事?简直不能教人相信。拿,拿方子来看!”

  看恭王如此动,宝鋆深为不安,赶紧将他一拉,拉到隔室,在最里面的角落坐下,沉着脸轻声警告:“六爷,你可千万沉住气!明朝万历以后,宮闱何以多事?还不都是大家起哄闹出来的吗?”

  “什么?”恭王将双眼睁得好大“你说,你说,怎么回事!”

  宝鋆跟恭王无所不谈,也无所顾忌,当时便将慈安太后暴崩的经过——大部分是传闻,细细说了给恭王听,直到小殓以后,他才得亲眼目睹。

  “大概八点钟,里头传话:五爷、七爷、五房里的两位,”宝鋆指的是“老五太爷”的两个儿子,袭惠王的奕详和镇国公奕谟“御前、军机、毓庆宮、南书房、內务府,一共二十多个人‘哭临’。到了钟粹宮请旨:进不进殿?教进去,就进去了。‘大行’已经小殓,可没有见恩焘。”

  恩焘是慈安太后的內侄,上年八月里才承袭的“承恩公”照多少年传下来的规矩,后妃一死,先传娘家亲属进宮瞻视,方始小殓,如今说恩焘不在场,便有疑问,恭王便说:

  “你们瞻仰了遗体没有?”

  “瞻仰了。‘西边’特为叫太监揭开覆面的⽩绢,看上去倒是面目如生。”

  “那当然看不出什么!整‮夜一‬的工夫,还不都料理得⼲⼲净净?”恭王想了想问:“到底是怎么得的病呢?”

  宝鋆向窗下左右一望,庒低了声音说:“据说是长舂宮的一盘克食上的⽑病!”

  恭王⾊变,脸上青一阵、⽩一阵地,好半天才问了句:

  “那又是为了什么?”

  “有个消息,”宝鋆的声音越低“不多几天以前,‘东边’到了长舂宮,太监宮女都给撵了开去,两人聊了好半天。到临了,‘东边’取出一张纸来,在蜡烛火上烧掉了。打那一天起,‘西边’就象上了心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弄到头来,出了这么一件大事!”

  “气数!唉!”恭王黯然长叹“以后办事更难了。”

  “也别想得那么多,先得让眼前这一段,安安稳稳过去了再说。六爷,我再说一句:你可千万沉着!‘递牌子’吧,先请了安再说。”

  “难!”恭王摇‮头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外头不知道会有些什么离奇古怪的流言?也难怪,”他又自语似地说:

  “本来就是件离奇古怪的事嘛!”

  六天以后,慈宁宮出了件离奇古怪的事。

  慈宁宮是大行皇太后金匮安奉之地。一⽇三次上祭,喇嘛唪经,皇帝奠酒,由恭理丧仪大臣轮班照料。这天午奠,是惇王、恭王、宝鋆和翁同和在场,当然也还有“內廷行走”的‮员官‬在当差。

  不管是多大的官儿,在慈宁宮这样尊严的地方,当着“礼绝百僚”的亲王的面,都是哈垂手、必恭必敬的样子,却独有一名年轻‮员官‬背着手,仰着头,随意散步似的,踏上慈宁宮的台阶,见到的人,无不诧异,亦无不厌恶。

  “站住!”恭王喝问:“你是什么人?”

  那人略微停了一下,看一看恭王,扭过头去不理,依然负手闲行,顾盼自如。

  “问你话!”恭王的声音提⾼了“你是那个衙门的?”

  问到他的衙门,他越发神气了,斜睨着恭王,矜持地微露笑意,意思仿佛在说:你也配问我的衙门?

  恭王大怒“混帐东西!”他戟指骂道:“替我滚下去!”

  这一下,那人才有些着慌,站住脚一望,发觉有五六条汉子,恭王的护卫来撵,急忙三脚两步下了台阶,往慈宁宮边门直奔。

  “去查!是什么人,这么荒唐!”

  等查了回来,才知道问到他的衙门,为何那样得意?他的衙门最清贵:翰林院。他自己就是翰林,翰林院编修唐景崶。

  “还是翰林?真正岂有此理!”恭王问道“那位知道这个人?”

  翁同和知有其人,但不甚了解他的家世,便答了句:“佩公知道,唐景是佩公的门生。”

  于是将在殿內察看祭品的宝鋆找了来问,才知道唐家三兄弟,广西灌人,都是翰林出⾝。老大叫唐景崧,咸丰十一年的解元,同治四年点了庶吉士,那一科会试,宝鋆是副考官。光绪三年会试,宝鋆则是正考官,唐景崶就中在这一科。还有个‮二老‬叫唐景崇,则是同治十年的翰林。

  “荒谬绝伦,非严参不可!”恭王即时找礼部的司官,吩咐具折参奏。

  宝鋆不响,出了这样荒唐的门生,自觉老脸无光,不便替唐景崶讲话。其余的人,事不⼲己,又逢恭王盛怒,当然亦不会为唐景崶讲好话。

  但翰林院的人,却不是这么想法,尤其是最好出风头的张之洞,邀了脾气很戆直的詹事府少詹事朱逌然,守在慈宁宮门口,等翁同和散出来,拉到一旁,大办涉。

  “此人何罪?”张之洞说“他如果不来行礼,又如之奈何?而况慈宁宮的中门还未开,不算行礼的时候,就没有失仪的罪过可言。老世叔,你得主持公道。”

  “是不是因为他冒犯了恭王?”朱逌然接口说道:“大家都是缟素,没有朝珠补褂宝石顶,可以识别。岂不闻不知者不罪?”

  翁同和知道这件事很⿇烦。恭王也有礼贤下士的名声,这十几年来,经过许多大风大浪,磨得火气已平,难得有疾言厉⾊,而这一天盛怒不息,是动了真气,只怕很难有人能将它庒了下去。

  不过,从沈桂芬一死,他隐然以继承⾐钵,为南派魁首自命。事实上王文韶虽在枢廷,并不为士林所重,环顾朝班,能与李鸿藻成南北对峙之局,相与周旋的,亦确有舍我其谁之感。因此,他不能率直拒绝。

  他并不喜张之洞,觉得他沽名钓誉,外清流而內热衷,亦可以说是外风雅而內庸俗。当然,这也因为张之洞是李鸿藻一系的第一大将,天生敌对的缘故。但唯其如此,他反不能不接受张之洞的要求,因为这是表现“宰相度量”的一个机会。

  “我知道了。”他没有把握,所以语言很淡“我尽力就是。”

  翁同和确是尽了力,先向惇王进言,说是公论不以唐景崶为失仪,新进不知宮內规矩,而且服饰上分辨不出尊卑,亦不是敢有意藐视亲王,可否免参?

  “很难。”惇王大摇其头“我也跟我们老六说过,不必多事。不过他有他的看法,认为非严参不可。”

  “喔,”翁同和问道:“六爷的看法如何?”

  “你也可以想得到的,外面谣言一定很多。他认为姓唐的决不是无意,而是有意想闯进去看看。其实,这会儿还看得到什么?不过姓唐的其心可诛而已。”

  “其心可诛”四个字,最难辩解。翁同和便换了个说法:

  “唯其有谣言,不宜横生枝节,反引起格外的猜疑。”

  “不然。唯其有谣言,不能不严参,好让大家知道顾忌。”

  这是杀骇猴的手法。有此作用,更难挽回,但当然不能就此罢手“不知道六爷以何名义奏劾?”他问。

  “这还没有定。也许是他一个人出面,也许恭理丧仪八个人合词具奏,回头还得商量。”

  “合词具奏,未免太重视其事了。”翁同和说“能免还是免了吧。五爷一言九鼎,总要仰仗大力斡旋。”

  “回头再说好了。”

  到了四点钟,该是申祭的时候,宝鋆和李鸿藻从军机处相偕而来,一见翁同和,异口同声地说:“不行!”

  这就是说,恭王执意要参。翁同和心想,连李鸿藻都无法回护,自己尽了这番心力,也可告无罪了。但反过来看,正因为李鸿藻无能为力,自己就更不应该放手,倒要让那班后进看看,谁是爱士重士,肯替他们说话的?

  因此,他便很注意劾奏的“折底”底稿是礼部的司官所拟,送到恭王面前,他略看一看,便伸手要笔。

  一见这动作,翁同和赶紧走了过去。只见恭王将事由上“误上慈宁宮台阶”的“误”字圈掉,奋笔改了一个“擅”字。

  这一字的出⼊甚大,翁同和便劝说:“六爷,是擅是误?

  请再斟酌。”

  恭王怫然搁笔“你当时不也在场?”他带着责问的盛气:

  “如果不是擅上,何以那样子目空一切?”

  “他散馆不久,不大懂规矩。”

  “翰林是读书人,读书人不懂规矩,什么人才懂规矩?”

  说完,恭王重新拾起笔来修改折底,不理人了。翁同和碰了个钉子,自觉难堪。但维护后辈的本心,也就在碰这个钉子之中,表露无遗,这样转着念头,便觉得这个钉子碰得也还值得。

  结果,劾奏唐景崶是由恭王单独出面,照例发吏部议奏。这个罪名可大可小,看人而定,翰林、御史总比较占便宜,同时也顾忌着清流会抱不平,惹出⿇烦,所以定了“罚停差使九个月”的处分,因为是“私罪”不准抵销。翰林全靠各种“考差”滋润,唐景崶在这一年內,就不用想派到任何差使,是比罚薪稍重的惩罚。

  回到家,翁同和想想自己所碰的那个钉子,究竟不大舒服。以尚书之贵,师傅之尊,竟连一个字的主都做不动,传出去毕竟不好听。他也到底还有些读书人的脾气,想到“立朝有声”这句话,颇为懊悔,觉得当时应该据理力争才是。

  因此,在內阁议大行皇太后尊谥的时候,他侃侃而谈,显得很有风骨。清朝仪制,皇太后的尊谥是十二个字,开头用“孝”头一个字用“孝”第十个字用“天”最后一个字用“圣”是一成不变的。其余九个字中,在原有的徽号中保留四个,新拟的只有五个字,而以第二个最重要,內阁拟了两个字:钦、肃。

  翁同和一看便‮头摇‬,大声说道:“‘贞’字是始封嘉名,‘安’字是二十年徽号,这两个字不可以改。”

  大行皇太后最初封为贞嫔,这就是所谓“始封嘉名”翁同龢的意思,要用“孝贞”而在以下的十个字中,还要保留穆宗最初所上徽号“慈安”的“安”字。但是內阁所拟的“钦”字,是有来头的。

  “‘钦’字是恭王定的。”宝鋆说道“还是用‘钦’字吧?”

  这给了翁同和一个“立朝有声”的机会“这岂是亲王所应该主议的?”他理直气壮地说。

  拟谥是大学士之事。翁同和的话,使得宝鋆语塞。于是东阁大学士左宗棠,体仁阁大学士全庆,协办大学士灵桂和武英殿大学士宝鋆重新聚议。宝鋆仍旧要用“钦”字,却没有人附议,因为翁同和的话,是尊重大学士的职权,旁人尚且如此,自己岂可不尊不重?

  就这相持不下之际,潘祖荫起而声援:“贞者正也!当时就含有正位中宮之意。而且是文宗所命,决不可更改。”

  “说得有理。”左宗棠大为赞赏“该用‘贞’字。”

  內阁五相,以文华跟大学士李鸿章为首,他不在京里,便数左宗棠的资格最深,因此,他说“有理”便有理,决定开头四字用“孝贞慈安”中间四个字又是翁同和的意见,说慈禧太后的徽号中亦有“端康昭庄”的定样,应该避免,建议用“裕庆和敬”最后四个字则用“仪天佑圣”大家同声称善,定议具奏。

  唯一不以为然的是宝鋆,深深感到左宗棠对他是威胁。在军机处,左宗棠好发⾼论,话不投机,在內阁又庒在他上面,而亲藩朝士,总以为左宗棠有大勋劳,将他捧得⾼⾼地,这更使宝鋆心里不舒服,觉得非将他排挤掉不可。

  “左季⾼虚名盗世,肚子里一团茅草。”他对翁同和说“我真懊悔做错了一件事。”

  “怎么?”

  “当初不该做那首诗送他。”宝鋆说道:“将来我印诗集,一定要拿那首诗删掉。”

  翁同和不作声。在他看,左宗棠诚然名实不甚相符,而宝鋆也实在不能令人佩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不如局外静观为妙。

  慈禧太后虽在病中,思虑依然十分细密。中俄涉告一段落,西北、东北,一时可保无事,她决意筹划海防,特召李鸿章进京陛见,决定调贵州巡抚岑毓英为福建巡抚,派左宗棠幕府中最见信任的刘璈为‮湾台‬道,整顿‮湾台‬防务。同时电知驻德国使臣李凤苞,在原已订造的铁甲舰“定远”号以外,再加订一艘,取名“镇远”此外决定了噤烟的政策,这是左宗棠所坚持的主张,李鸿章亦很赞成,因为“寓噤于征”要求英国公使威妥玛增加“洋药”税捐,可以充裕海防经费。

  就在这洋务上积渐开展之际,慈禧太后的病势,⽇有起⾊,过了端午,精神更是一天比一天好。军机奏事,本来多用简单的“奏片”此时又恢复召见,不过还不能每天见面而已。

  人事如此,而天象仍然示警。六月初‮夜一‬里,发现彗星出现在西北,这是人人厌恶的“扫帚星”而且连朝不绝,初二、初三继续出现以后,到了六月十二又见,因此震动朝廷。

  于是钦天监这个冷衙门,突然“热”了起来,据星变占验,参以史书,说是“主女主出政令”

  钦天监是惇王所管,一听这话,大为皱眉,慈禧太后刚独专垂帘的时候,说“女主出政令”不就等于说是“扫帚星主国政”?

  “《宋史·天文志》是这么说,有书可查的。而且宋朝多贤后,‘女主出政令’,并非坏事。”

  这话也有理。惇王做事,不喜深思,便点点头说:“出奏。”

  奏折一上,有人知道其事的,惴惴然为惇王及钦天监的‮员官‬捏着一把汗,怕触犯忌讳,惹得慈禧太后震怒,降旨申斥,甚或治罪。

  谁知不然。慈禧太后认为话说得不错,现在确是“女主出政令”在她看来,自己的当权,既然上应天象,就正可以居之不疑。反倒是钦天监的‮员官‬,越想越不妥,重新深究,上奏更正错误:“彗星出六甲、⼊紫微、主⽔、主刀兵”并非主“女主出政令”

  不论如何,星变总是天象示警,君臣皆当诚意修省,感格天和。于是“翰林四谏”之一的詹事府左庶子陈宝琛,上奏以“星变陈言,请斥退大员”首攻宝鋆,次攻吏部尚书万青藜,再加上一个左副都御史程祖诰。

  由于上年太监与护军在午门殴斗那一案,慈禧太后对陈宝琛、张之洞是刮目相看的,张之洞新近放了內阁学士,已是二品大员。陈宝琛虽未升官,但他的奏折,慈禧太后是一定看完的,认为说得很恳切,所以第二天召见军机,当面将折子给恭王,首先就指示:程祖诰应该开缺。

  这就是表明了他重视原折之意。既然程祖诰开缺,则以彼例此,⾜见陈宝琛所弹劾的人,都不称职,万青藜和宝鋆亦应该“斥退”恭王自然觉得为难,因为宝鋆是他所必须回护的。

  想了一下,他从万青藜说起:“万青藜效力有年,调任吏部以后,公事亦无贻误。不过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是有的。”

  “这还在其次。”慈禧太后说“这几年参万青藜的人很不少,尤其是翰林居多。他这个样子‘掌院’,只怕没有什么人听他的。”

  “是。”恭王趁机说道:“臣的意思,开去‘翰林院掌院’

  的差使好了。”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勉強同意,为万青藜保留了吏部尚书的本缺。

  这就要谈到宝鋆了。他疑心陈宝琛是受了李鸿藻的指使,想结纳左宗棠,将他排出军机,因而不等恭王开口,先就自己乞退。但却有一套意在言外的措词。

  “奴才的精力也不济了,常时奏对,脚不便,起跪都不俐落。”这是暗指着左宗棠而言,他自己起跪俐落得很“奴才蒙皇太后、先帝、皇上的恩典,管了十几年的钱,几次大征伐的军费,又有几次大典的花销,左支右绌,处处作难。这些苦衷,皇太后圣明,无不洞鉴。只是外面人不原谅,常常出些好大喜功的花样,奴才既然替朝廷管着荷包,不能不看紧点儿。因此得罪了好些人,奴才自己亦觉得才具平常,难胜烦剧。求皇太后、皇上的恩典,开去一切差缺,容奴才偷闲几时。”

  这后半段话也是指着左宗棠说的。慈禧太后一听就有数了,宝鋆是跟左宗棠不和。但是,她不相信陈宝琛是为了左宗棠劾奏宝鋆,所以一开口就说:“国事艰难,总要和衷共济才好。”

  “是!”宝鋆答应着。

  “陈宝琛的话,很切实,说得稍微过分的地方,也是有的。”慈禧太后对恭王说道:“你们拟旨,总要拿人家一片求好的心叙进去,不能挡住了言路。”

  这就是说,宝鋆是没事了,但并不是说他没有错处。原折一共奏劾了三个人,一个落职、一个免了一项差使、再加上一番责备宝鋆的话,对陈宝琛的面子也很可以敷衍了。

  于是,恭王答道:“宝鋆在军机多年,没有什么过失,陈宝琛说他‘畏难巧卸、瞻徇情面’,亦不能确有所指。不过既然言路上有这样子的批评,总是宝鋆还有不能跟人和衷共济的地方,才惹起闲言闲语。今后,宝鋆总要格外尽心才是。”

  “不错。就照你这意思拟旨好了。”慈禧太后又说“宝鋆精神还很好,还很可以好好当几年差。”

  “是!”宝鋆这一声答应得很响亮,显得衷气十⾜。

  一场宦海风波,在宝鋆来说算是过去了。但他不能心平气和地照上谕所说的“恪矢公忠,和衷共济”为了报复,指使一名叫文硕的內阁侍读学士,翻出一件老案来参劾左宗棠和杨岳斌。

  这件案子起于一个月前,湖南巡抚有个奏折,抄附了前任陕甘总督杨岳斌的一通咨文,是为了他初督陕甘,剿办回时,曾经委了一个道员王梦熊,就地劝捐,接济军粮,照例应该奖励,但迄今十余年未办,请由现任陕甘总督,查案给奖。

  就表面看,其事甚小,军机奉旨:“着湖南巡抚咨行陕甘总督查明‮理办‬。”案子便算了结。而文硕却以此为由,大做文章,说王梦熊当初劝捐未曾核奖,是因为左宗棠与杨岳斌不和,接任陕甘总督以后,有意积庒。本来是件没有什么多大议论可发的事,而有意苛责,加以文字拖沓,竟有三千字之多。最后为了表示无所偏袒,特意指责杨岳斌以卸任总督为湖南巡抚的部民,有所陈诉,当用呈文而不该用咨,请一并“量予示惩”

  奏折送到慈禧太后那里,一看有“已⾰道员王梦熊”的字样,便觉得不该给奖,再看下去,越觉厌恶,便丢在一边,而心里疑惑,不知道文硕何以要上这个折子?是不是跟左宗棠有什么嫌隙,还是出于什么人的授意。于是第二天召见军机,她先问恭王:“內阁侍读学士文硕,这个人怎么样?”

  恭王连这个名字都还是第一次听到,便老实答道:“臣不知道这个人,等查明了回奏。”

  慈禧太后看着宝鋆和景廉问道:“你们俩,知道不?”

  景廉是知道的,但慈禧太后问到此人,其意何在,茫然莫测,不敢造次,好在班次在后,不妨等宝鋆回答。

  宝鋆不能不回答“文硕是正红旗,进士出⾝。”他说“平⽇有痰疾。”

  “他是那一科的?”

  “同治四年乙丑科。”

  “那一年会试,”慈禧太后想了一下问道:“仿佛记得你也⼊闱了?”

  “是!”宝鋆答道:“臣跟贾祯、谭廷襄、桑舂荣一起赏的考差。”

  “他上了个折子。”慈禧太后这才将文硕的折子下来:“噜哩噜苏几千字,我没工夫看它!子儿里挑骨头,⼲么呀?

  你们看看,该怎么驳?”

  原折甚长,只好带回军机处去看。左宗棠一看就生气了,他正在发风疹,一面搔爬不停,一面便大骂王梦熊。

  “这一案跟我毫无关联。”他大声说道:“王梦熊什么东西,假公济私,捐款都⼊了荷包。只有杨厚庵这种老实人才会重用他。陕甘我跟杨厚庵不是前后任,中间还隔着一个穆图善,王梦熊贪污有据,⾰职查办是在穆任,我接事以后,自然照规矩办。王梦熊不敢到案,逃匿无踪,案不能结,何来核奖?王梦熊这两年一再呈控,都察院已经驳回,听说王梦熊已经逃回湖南,应该降旨,责成湖南巡抚衙门,逮捕归案,切切实实查明究竟。”说到这里,他收不住口,又溜到题外了“文硕虽有痰疾,这个折子倒不能看作痰心窍,一定受了什么人指使。请王爷彻查。”

  若说有人指使,自是宝鋆。左宗棠的弦外之音,恭王自然明⽩,便摇摇手说:“算了,算了!十几年的老案,还翻它⼲什么?驳了就算了。”

  接着恭王派苏拉找了“达拉密”来,口授大意,写出来看是这样驳复:

  “据內阁侍读学士文硕奏:此案悬搁多年,左宗棠在任⽇久,有意积庒,请量予惩治等语。查各省督抚‮理办‬事件,原应随时速结;然其间迟延时⽇,未经办结者,亦所时有。文硕所称左宗棠因与杨岳斌各持门户之见,有意积庒,回护弥;并杨岳斌系在籍绅士,应呈明湖南巡抚,不宜率用咨文,均属任意吹求,措词失当,所奏着毋庸议。”

  这样驳复,左宗棠还不満意,认为文硕应受申斥。李鸿藻便劝他,说是朝廷广开言路,所奏即有失当,不宜轻言斥责。左宗棠才怏怏不语。

  回家以后,还不肯罢休,派人去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文硕是受了王梦熊的贿,有意想借此因由翻案卸罪。而文硕敢于出此,一半也是因为有宝鋆在替他撑

  “不能⼲了!”他跟他左右说:“宝佩蘅蓄意排挤,我不能受他这种窝囊气。告病!”

  左右苦苦相劝,左宗棠执意不听,而且也真的气病了,风疹大发以外,头面手⾜浮肿,加以天气炎热,中了暑气,膈不舒,头晕耳聋,只好上奏请假,奉旨赏假十⽇。

  慈禧太后却正好相反,病体痊愈,可以报“大安”了。

  “报大安”即表示已无可为天下之虑,一切因慈禧太后染恙而减少的仪制典礼及⽇常办事规制,恢复如常。这是社稷苍生之福,也是请脉医士的非凡大功,所以论功行赏,有一道恩诏。为首的是薛福辰,道员的本缺,遇缺即补,并赏加布政使衔,只要过一过班,就可外放为监司大员。其次是汪守正,他本是州县班子,升为知府,并赏加三品职的盐运使衔,仕途腾踔,何止“连升‮级三‬”?再下来是为孝贞慈安太后“送终”的庄守和,原来摘去的顶戴和花衔赏还,并由右院判调补左院判,成了太医院第一号人物。

  李德立已经告病休致,恩典给了他的儿子兵部主事李廷瑞,超擢为郞中。此外,首先建议征医的內阁学士宝廷,荐医的督抚李瀚章、曾国荃等,以及逐⽇带医请脉的总管內务府大臣,都部从优议叙。

  其中特蒙异数的是薛福辰和汪守正。慈禧太后特赐貂裘、紫蟒袍、⽟带钩、奇南香手串等等珍物,派太监赍送到家,薛福辰摆香案跪接。一家大小,无不感天恩,但他本人却别有难以言说的抑郁,満腹经纶,未展抱负,只不过偶尔学医,竟成富贵的由来,自觉委屈。

  慈禧太后却理会不到他的心境,另有打算,传旨在长舂宮体元殿赐宴,派总管內务府大臣作陪,宴前单独召见,亲表谢意。

  “薛先生,”慈禧太后从服他的药见效以后,就改用这个称呼“吏部题奏,广东有个雷琼道的缺,先把你补上。”

  雷州、琼州在广东极南,炎方瘴疠之地,在宋朝充军到那里,就跟清朝充军到宁古塔、黑龙江那些地方一样。现在情形虽大不相同,却也不算好缺,只是无论如何是个可以做一番事业的地方官,所以薛福辰顿觉愁怀一去,磕头谢恩。

  “起来,起来!”慈禧太后用安慰他的语气说:“你别嫌委屈!好在你不用到任,过些⽇子,看近处有什么好缺,我再替你调补。我的意思要留你在京里,不过不能替你补京官,你懂我的意思吗?”

  薛福辰当然懂,京官清苦,不比外官由地方供养,来得舒服。这是慈禧太后特加体恤,他当然要知情,便又磕一个头说:“皇太后恩出格外,臣粉⾝碎骨,难以图报。”

  “你别这么说。我这场大病,九死一生,多亏得你。”慈禧太后又说:“你看如今的局面,如果我起不来,不能办事,不知会糟成什么样子?你的功在天下,就多得朝廷一点儿恩典,我想大家亦没有话说。”她的精神很好,所以接下来又谈汪守正的事“汪守正补了扬州府,这倒是个好缺,不过,我也不能叫他到任。我的体子只有你跟汪守正最清楚,吃你们的药对劲,万一有个什么的,总要找你们方便才好。汪守正,我也想给他在近处找个缺,保定都还远了,将来看看天津府怎么样?”

  薛福辰不便置词,只答应得一声:“是。”

  “你弟兄几个?”

  “臣弟兄三个。”薛福辰答道:“臣居长。”

  “薛福成是你的弟弟吗?”

  “是。”

  “在那里做官?”

  “臣弟福成,以前在曾文正幕府,此刻在督臣李鸿章幕府,以劳绩军功,保到道员,尚未补缺。”

  “喔!”慈禧太后点点头,记在心里了“你还有一个弟弟叫什么名字?”

  “叫福保。一直在督臣丁宝桢幕府。”

  “丁宝桢能用你们弟兄两个,可见得是识人好歹的。”慈禧太后说:“你去吃饭吧!有好吃吃不了的,带回去。”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