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二十七章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 更新时间:2017/9/7 |
第二十七章 | |
延也延不久了。当丁宝桢作此决定时,四百里加紧的奏折,已递到京城。皇帝一个月的奏折看下来,已摸着窍门,对各省的形势,也有了个了解,安德海一路南下,先过直隶,后经山东,然后⼊江苏。但临清到张秋⽔路不通,可能会绕道河南,所以有关他行踪的消息,必出于这四省的折报,至多再加上一个漕运总督衙门。此外各省的奏折,决不会提到安德海三字。 当然,照行程计算,最该留心的便是山东、江苏两巡抚和两江总督衙门,所以他每天等內奏事处将⻩匣子送到,首先就挑这几个衙门的奏折看。 “好啊!总算等到了!”皇帝看完丁宝桢的折子,在心中自语,多少⽇子以来要办的大事,到了能办的时候,他反而不急了。这时急于要办的一件事,是找小李商量,偏偏小李又不在跟前。 怎么办?他在想,首先不能让慈禧太后知道,这样转着念头,他立即发觉自己该怎么办才妥当。回⾝望了一下,没有太监或宮女在注意,机会正好,他匆匆忙忙把那通奏折往书页中一夹。对⺟后来说,这是偷了一个折子,忍不住怦怦心跳,好久才能定下神来。 为了要表示从容,他依旧端然而坐,把奏折一件一件打开来看,但看了第一行,一下会跳到第三、四行,看了半天,不知道说些什么?只好从头开始,这一下,自然慢了。幸好这天的奏折不多,勉強对付完毕,叫人把⻩匣子送了上去,偷偷儿取出丁宝桢的那通折子,蔵在⾝上,传谕回养心殿。 “小李呢?”他在软轿上问。 “到书房里,替万岁爷收拾书桌去了。”张文亮这样回答。 “快找他来,”皇帝又说“回头你也别走远了!”“是!”张文亮看一看皇帝的脸⾊问道:“万岁爷今儿个仿佛有点儿心神不定似的?” 皇帝不理他。等到了养心殿,就站在廊下等,等到了小李,随即吩咐:“快找六爷,带內务府大臣进宮。”说着把手里的折子一扬。 “喳!”小李喜在心里,脸上却板得一丝笑容都没有“奴才请旨,在那儿召见?” “就在这儿!”皇帝向地面指了一下,意思是在两宮太后常朝的地方。 “喳!”小李心想:偏有那么巧,每天都跟在皇帝⾝边,就今天离开了一会儿,恰好事情发作,到底是谁上的奏折,怎么说法?皇帝看到奏折,可曾告诉慈安太后?这些情形都得弄个清楚,才好着手,因而走上两步,躬⾝问道:“请万岁爷的旨,可是跟两位太后一起召见六爷?” “你怎么这么噜苏?”皇帝不耐烦地“什么事儿都得惊动两位太后吗?” “喳!喳!”小李一叠连声地答应“不宜惊动两位太后。” “你也知道!那还不快去?” “奴才这就去了。”小李缓慢地答道:“奴才骑马去,先到內务府明大人家,让他到六爷府里等,然后奴才去找六爷传旨,伺候六爷一块儿进宮。这一来一往,至少得一个时辰。” 小李是有意细说,好教皇帝心里有个数,然后才能沉着处置。他最怕的是,九转丹成的这一刻,有风声漏到翊坤宮,只要慈禧太后出面一⼲涉,那就象推牌九似的,掀出一副“至尊宝”来,就真正是“一翻两瞪眼”了。 因而,他又加了一句:“万岁爷请回屋子里坐着,念念诗什么的,不用急!奴才尽快把六爷找来。” “知道了!”皇帝顿着⾜骂“混帐东西,你是存心气我还是怎么着?你再噜苏,我拿脚踹你。” “这不就去了吗?”小李极敏捷地请了个安,转⾝就走。 一出养心殿,他犹有片刻踌躇。这件事办得妥当,不但去了个眼中钉,而且以后在皇帝面前,说什么是什么,有一辈子的舒服⽇子过,搞不好则虽不至于掉脑袋,充军大概有份。是祸是福都在这一刻,不能来。 细想一想,自己先得把脚步站稳,安德海就因为自恃恩宠,行事不按规矩,才出了这么大一个纰漏。前车之鉴,即在眼前,岂可视而不见? 因此,他急匆匆找到了张文亮,哈着低声说道:“张大叔,我跟你老透个信,小安子快玩儿完了!刚才万岁爷叫我上去吩咐,马上找六爷进宮,事情是万岁爷当面代我,你老很可以装糊涂。万一出了事,我也认了,是我一个人倒霉,决没有什么牵扯。不过,万岁爷是你老一手抱大的,今儿这件事,万岁爷蓄心多年了,你老瞧着办吧!” 张文亮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心中大惊,紧闭着嘴,想了半天,咬一咬牙说:“好吧!小子,你算是个脚⾊。我只好跟着走!你快去,越快越好,这里我来维持。” 所谓“维持”就是接应。有了张文亮这句话,小李可以放心,笑嘻嘻地请了个安,出宮而去。 未出神武门,他又变了主意。一个人先到明善家,再到恭王府,纡道费时,所以抓了个靠得住的人,叫他到明善家通知,说有旨意,赶快进宮在隆宗门外等候,然后他自己找了一匹马直奔大翔凤胡同鉴园去见恭王。 小李也知道,恭王对太监一向是不假词⾊的,求见未必就能见得着,因此他早就盘算好了,到鉴园门口一下马,就向王府护卫说明,来传密旨,得要亲见恭王。 这一着很有效,恭王正约了文祥、宝鋆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员官,在商谈俄罗斯商船停泊呼兰河口,要求与吉林、黑龙江內地通商的事。听说是传密旨,便单独出见。等小李请过安,他站着问:“什么事?” 小李不便真摆出传旨的款派,哈着说:“六爷请坐,有两句话跟六爷回。”一面说,一面左右张望,怕有不相⼲的人听了去。 “喔!”恭王坐了下来,挥挥手把捧茶来的丫头挡了回去“你说吧,这儿没有人。” “是!”小李轻声说道:“不知道那儿来了一个折子,是奏报小安子的事,万岁爷叫让六爷带同內务府大臣,立刻进宮。” 恭王瞿然抬眼,略想一想问道:“在那儿见面?” “养心殿。”小李又说,我怕耽误工夫,另外找人通知明大人直接进宮,在朝房等六爷。” “我就去。”恭王起⾝又问:“两位太后,知道这件事儿不?” “东边不知道怎么样?西边大概还不知道。” 恭王把脸一沉:“下次不许这样子说话!什么东边、西边的?” “是!”小李诚惶诚恐地答应着。 “来啊!”恭王一喊,便有个穿一件浆洗得极括的洋蓝布长衫的年轻听差,走了进来,很自然地在他侧面一站,听候吩咐。 “拿二十两银子赏他。” 于是小李又请安道谢,同时说道:“我伺候六爷进宮?” “不必!”恭王想了想又说:“你先跟皇上回奏,请皇上也召见军机。” “是!我马上回去说。” 等小李一走,恭王立刻把文祥和宝鋆请了来,悄悄说道:“小安子快完了!必是稚璜有个折子来,上头立等见面。等我下来,大概军机还有‘一起’,你们先跟我一块儿走,我再派人通知兰荪和经笙。” 文祥很沉着,宝鋆则是一拍腿大,大声说了一个字:“好!”“你们看,”恭王又问“还得通知什么人?” “內务府啊!”宝鋆很快地接口。 “已经通知了。” “我看,趁这会儿风声还不致走漏,先通知荣仲华预备吧!”文祥慢条斯理地说。 恭王懂他的意思,安德海一定会得个抄家的罪名,所谓预备,是派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荣禄,先派兵看住安家。这是很必要的处置,不但是为了防止安家得到消息,隐匿财产,而且要防他们湮灭罪证。别人犹可,要治安德海的罪,非有明确的罪证不可。 “你的思虑周密!”恭王点点头表示嘉许“这么样吧,就是你辛苦一趟,办妥了赶快进宮。我跟佩蘅先走。” 于是恭王更换公服,传轿与宝鋆进宮,明善已先在军机处等候,一见面便疾趋而前,低声说道:“上头催了好几次了。 六爷,到底什么事啊?” “小安子的事儿犯了!”恭王低声答道“回头你少开口。” “是!”明善顺势请了个安“六爷,什么事儿瞒不过你,你老得替內务府说句公话。” 恭王未及答话,只见小李气吁吁地奔了来,一面请安行礼,一面以如释重负的声音说道:“六爷可到了!快请上去吧,脾气发得不得了啦!” 一听这话,恭王倒还不在意,明善心里却嘀咕得厉害。但此时也不便向小李多问什么,只是一路盘算,皇帝会说些什么话,自己该如何回答?光是应付皇帝的脾气还好办,无奈碍着位慈禧太后在內。看样子讨了皇帝的好,会得罪“上头”此中利害关系,得要有个抉择。 抉择未定,人已到了养心殿,进东暖阁两宮太后常朝之处,只见皇帝已坐在御案前面的⻩椅上。等恭王和明善行过礼,他首先就冲着明善问道:“小安子私自出京,你知道不知道?” 明善心想,赖是赖不了的,只好硬着头⽪答道:“奴才略有风闻。” “什么叫‘略有风闻’?一开口就是这种想推卸责任的话。” 头就碰了个钉子,明善真是起了戒慎恐惧之心,皇帝年纪不小了,不能再当他“孩子”看。年轻的人,都喜说话慡脆,他便很见机地老实答说:“奴才知道。” “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拦住他?” 这不是明知故问?安德海出京,皇帝也知道,为什么又不拦住?这样一想,明善懂了,皇帝也是为了在慈禧太后面前有所代,存心唱一出戏,那就顺着他的语气答话好了。 “是奴才的错。”他这样答道“因为安德海跟人说,是奉懿旨出京,奴才就不敢拦了。” “他是假传懿旨,你难道不知道?你不想想,两位皇太后那么圣明,事事按着祖宗家法来办,会有这样子的命吗?” 恭王暗暗点头,皇帝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抬出“祖宗家法”这顶大帽子,不但慈禧太后不能说什么庇护安德海的话,臣下有“祖宗家法”四字准则,也比较好办事了。 看明善低头不答,恭王便接口说道:“臣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皇上明示缘故,臣等好商议办法,奏请圣裁。” “你看吧!” 恭王接过折子来,为了让明善也好了解,便出声念了一遍,然后上奏折。 “你们说,本朝两百四十多年以来,出过这么样胆大妄为,混帐到了极点的太监没有?” “请皇上息怒。”恭王奏劝:“这件事该如何处置,得要好好儿核计。” “还核计什么?象这样子的人不杀,该杀谁?” 皇帝要杀安德海的话,明善不知听说过多少次了,但此刻明明⽩⽩从他口中听到,感觉又自不同,不由得就打了个寒噤。 “怎么着?”皇帝眼尖看到了,气鼓鼓地指着明善问:“小安子不该杀吗?” “奴才不敢违旨。不过…。”他没有再说下去,却跪了下来。 “怎么?”皇帝问道:“你是替小安子求情?” “奴才不敢。不过小安子是圣⺟皇太后宮里管事的人,请皇上格外开恩。” 皇帝气得几乎想踹他一脚!明明他心里也巴不得杀了安德海,偏是嘴里假仁假义,这话传到慈禧太后耳中,岂非显得自己不孝顺? 转念到此,皇帝怒不可遏,俯下⾝子,一只手指几乎指到明善鼻子上:“你既然知道保全圣⺟皇太后位下的人,为什么不早劝劝小安子别胡闹?为什么不拦住他,不教他犯法?太监不是归內务府管吗?你管了什么啦?”说到这里,他转脸向恭王又说:“六叔!先办安德海,再办內务府大臣!” 这番雷霆之怒,把明善吓得连连碰头。皇帝冷笑不理,恭王恨他多嘴,也装作视而不见,只这样答道:“安德海违制出京,自然要严办,臣对这方面的律例,还不大清楚,臣请旨,可否召见军机,问一问大家的意思?” “这一来,”皇帝有些踌躇“这会儿去找他们,来得及吗?” “来得及!”恭王答道“臣已经通知他们进宮候旨,这会儿大概都到了。” “那好。让他们进来吧!”皇帝转回头说:“明善!下去。 我这里用不着你!” “是!”明善跪安退出。虽然碰了个大钉子,心里却很妥帖,安德海必死无疑,而慈禧太后那里,可告无罪,里外两面都占住了。至于皇帝不悦,不妨以后再想办法哄他。 及至军机四大臣进见,先由恭王说明经过,然后皇帝逐一指名征询。宝鋆和沈桂芬都表示“遵旨理办”文祥和李鸿藻则另有陈奏,一个认为借此可以整肃官常,一个则痛陈前代宦官之祸,意思中都支持皇帝的意思。自然,没有一个人提到慈禧太后。 “师傅,”皇帝问李鸿藻“那‘三⾜乌’是什么意思?” 李鸿藻知道皇帝是明知故问,因为“青鸟使”的典故,他清清楚楚地记得,翁同龢曾为皇帝讲过,如果此刻再讲一遍,必定又牵涉到慈禧太后,所以他这样回奏:“臣请皇上,不必再追究这一层了。” 皇帝点点头,听了师傅的劝,却又冷笑:“小安子平⽇假传懿旨,也不知道搂了多少昧心钱!他家一定也还有违噤的东西,趁现在外面还不知道,先抄他的家!” “是!”恭王答道“臣立刻就办。” “小安子呢?” 恭王不愿从自己口中说一句杀安德海的话,便转脸说道: “佩蘅,你跟皇上回奏。” 宝鋆略想一想说:“这有三个办法,第一、拿问到京;第二、就地审问;第三、就地正法,也不必问了,免得他胡扯。” “对了,还问什么?”皇帝断然裁决:“就用第三个办法,马上降旨给丁宝桢。” 于是一面由文祥通知荣禄,当晚就抄安德海的家,一面由宝鋆执笔拟旨,怕安德海闻风而逃,密旨分寄山东、河南、江苏三巡抚和直隶、漕运两总督。 旨稿呈上,皇帝有种奋兴而沉重的感觉。这是他第一次裁决“国政”而且完全出于自己的思虑,心头意化作口中言,口中言化作纸上文,那怕勋业彪炳,须眉皤然的曾国藩,亦不能不奉命唯谨。这种滋味是他从未经验过的,此刻经验到了,才知道这滋味是无可代替的。 因为如此,他特别用心看旨稿,看过一遍,有把握可以把它断句,他才轻声念了出来: “军机大臣字寄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各省督抚暨漕运总督:钦奉密谕,据丁宝桢奏:‘为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辨,现饬查拿办,由驿奏闻’一折,据称‘本年七月二十⽇访闻有北来太平船二只、小船数只,驶⼊山东省境,仪卫煊赫,自称钦差,并无传牌勘合,形迹可疑,派人密访,据称系安姓太监。或系假冒差使,或系捏词私出,真伪不辨,现已饬属查拿,解省亲审,请旨遵行’等语,览奏曷胜骇异,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官噤而儆效尤?着丁宝桢迅速派⼲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或潜往河南、江苏等地,即着曾国藩等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着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钦此!” 皇帝老气横秋地点点头:“写得好。不过得加一句。” “是!”恭王一面答应,一面看着宝鋆向御案努一努嘴。 宝鋆会意,伛偻着⾝子,从御案上取来一枝朱笔,双手奉上。 “还是你写吧,”皇帝吩咐:“加这么一句:‘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 “是!”宝鋆复诵一遍:“‘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 臣子不能动御笔,宝鋆将那枝朱笔放回御案,然后接过旨稿,又回到廊下,把那句话加上,回⼊殿中,捧呈御览,这时就不是旨稿,而是“廷寄”了。 “什么时候可以到山东?”皇帝指着手中的廷寄问。 恭王未曾出过直隶省境,不甚了了,便由文祥答奏:“明天晚上,一定可以到济南。” “好!”皇帝特别叮嘱:“告诉兵部,明天晚上,一定得递到。” “是!”恭王答应一声,言又止地迟疑着。 “六叔!”皇帝关切地问“你还有什么话?” “臣请皇上,这会儿就给圣⺟皇太后去请安,婉转奏陈这件事。” 这话提醒了皇帝,不由得便微微皱眉。杀安德海倒痛快,要去跟慈禧太后奏闻此事,却是一大难题。 想一想,象这样的事,也不便跟恭王商量,便说一声: “知道了。没别的话,你们就下去办事吧!” 等恭王等一退出养心殿,皇帝立刻就找小李商量如何应付那难题。 一见了皇帝,小李先笑嘻嘻的磕了一个头。御前太监,不拘礼,平时只是请安,遇到比较郑重的时候,才磕头,臂如皇帝小病初愈,那时请安便得磕头,这有“喜占勿药”的意味在內。所以,小李磕这一个头,意思是向皇帝贺喜。 “你跑到那儿去了?”皇帝问道。 “奴才在外面打听消息。” 打听的自然是安德海的消息,皇帝又问:“小安子的家,抄了没有?” “早就在抄了。”小李答道“听说六爷跟文尚书早就有了预备,进宮之先,就派人把他家看住,一只耗子,都跑不掉!” 皇帝觉得很痛快,大为赞赏:“好!很会办事。”接着又问:“是派的什么人?” “荣总兵。” 皇帝知道,说的是荣禄。于是他脑中立刻浮起一个很鲜明的影子,从仪态、服饰到言语,无不漂亮。荣禄虽无“內廷行走”的差使,但为皇帝“庒”过一回马,就那一回,皇帝便把这个人,深印在脑中了。 “小李啊,”皇帝的笑容一敛“事情是办过了,对上头得有个代。你看,这话该怎么说啊!”问到这一层,小李精神抖擞的答道:“万岁爷,别烦心,奴才已经给万岁爷打算好了,包管圣⺟皇太后不会生万岁爷的气。” “那好!”皇帝很⾼兴地“你快说吧!” “万岁爷沉住气,先不理这个碴儿,等圣⺟皇太后问起来,就这么回奏…。” 小李已经到內务府请⾼人指点过了,当时俯着⾝子,在皇帝耳际,秘密陈奏了一番。只见皇帝愁容一解,点头说道: “行!就这么办!事情完了,我有赏。” 于是小李又跪了下来“万岁爷要赏奴才,奴才先谢恩。”磕完头接着说:“万岁爷不用赏别的,把小安子的好玩儿的东西,赏奴才几件。” “行!”皇帝说道“传膳吧!今儿我的胃口大开,到⽟子那里看看,有什么好吃的,给我要两样来。” 小李答应着到长舂宮的小厨房,要了两样皇帝喜吃的菜,伺候着传过了膳,正在喝茶,慈禧太后派人来召皇帝。 小李机警,把来传懿旨的太监引到僻处,悄悄一问,果然,慈禧太后已经得到安德海被抄家的消息,特召皇帝,自然是问这件事。 “上去吧!”小李极力鼓励皇帝“圣⺟皇太后就发脾气,也不过象舂天打雷那样,一下子就过去了。” “嗯,嗯!”皇帝实在有些怕慈禧太后,但事到如今,唯有硬着头⽪照小李的话去做,所以自己励自己,一,昂一昂头,作出理直气壮的样子。 慈禧太后圣躬违和,正靠在软榻上,皇帝从门外望进去,只见病容加上怒容,脸⾊非常难看。心中畏惧,脚步不由得便慢了。 “万岁爷来给主子问安来了。”有个宮女向慈禧太后说。 “哼!”慈禧太后冷笑一声,把脸转了过去。 皇帝当然看到了这情形,略一迟疑,依然強自镇静着,用从容的步伐走到软榻前面,一面请安,一面象平常一样,轻轻喊一声:“皇额娘!” 慈禧太后倏然转过脸来,额上青筋,隐隐跃动,配着她那双不怒而威的凤眼,和本来就⾼,又因生病消瘦而愈显凸出的颧骨,形容异常可怖。皇帝从未见过她这样的神⾊,不由得就有些发抖,但內心却有种奇妙的支持力量,发抖管发抖,脸却反而向上一扬。 这仿佛是反抗的精神,慈禧太后越发生气,厉声问道: “你翅膀长硬了是不是?” 皇帝也发觉了,自己应该低头,却反扬脸,太亢了些,于是赶紧往地上一跪,带着张皇的声音说:“皇额娘⼲么生这么大的气?⾝子不舒服…” 他还没有说完,慈禧太后冷笑打断:“哼!我知道就是趁我生病想气我。别痴心妄想了!我死不了。” 语气严重,而且不专指着皇帝骂,更有弦外之音。皇帝听得出来,却不敢对此有所解释,只是连连喊道:“皇额娘,皇额娘,儿子那儿错了,尽管教训,千万别生气!”这样一味求饶,慈禧太后的气略略平了些“我问你,”声音依然很⾼,却无那种凌厉之气了“你作主把小安子的家给抄了,是不是?” 有了那番疾风劲雨,霹雳闪电的经历,皇帝的胆便大了,声音也从容了“是!”他慢慢答道“我本来不敢让皇额娘知道。小安子一路招摇,无法无天,丁宝桢上了个折子。哼,” 皇帝特意作出苦笑“小安子才真能把人气出病来!” “折子呢?” 皇帝递上折子,宮女挪过灯来,慈禧太后才看了几行,果然怒不可遏,额上金星爆,又象无数钢针在刺,头目晕眩,无法看得下去,闭上眼说:“你起来,念给我听。” “是!”皇帝答应着,起⾝一膝盖。 “给皇上拿凳子!”慈禧太后侧脸吩咐宮女。 于是宮女取过来一张紫檀矮凳,皇帝坐着把丁宝桢的折子念了一遍。 慈禧太后闭目听着,额上的青筋,跳动得更厉害了。听完她问:“什么‘⽇形三⾜乌’?那面小旗子是什么意思?” “小安子忘恩负义,罪该万死,就是这一点。”皇帝切齿骂着,意思是替慈禧太后不平,接着,他把青鸟使为“西王⺟取食”的典故,简单扼要地讲了一遍,然后又说:“这个典故很平常,不说正途出⾝的地方官全明⽩,念几句书的百姓也全懂。主子这么宠小安子,小安子在外面替主子挂这么一个打秋风的幌子。想想真叫人寒心!” 慈禧太后脸⾊⽩得象一张纸,睁开眼来,眼睛是红的“听说你召见军机,”她问“怎么说啊?” “六百里的廷寄已经发出去了,不论那儿抓住小安子,指认明⽩了,不用审问,就地正法。” 语声刚完,只见灯光一暗,有人失声惊呼。是庆儿失手打翻了一盏灯,从太后到宮女,这时都把视线投注在她脸上,只见她手掩着嘴,一双眼瞪得好大,不知是惊惧、失悔还是本就吓傻了。 一阵错愕,接着而来的是省悟,每个人心里都明⽩,庆儿是听说她“⼲哥哥”安德海已为皇帝处死,一惊失手。在宮里当差,这就算犯了极大的过失,而且正当慈禧太后震怒的当儿,所以宮女们都替她捏了一手心的汗。 皇帝倒很可怜她,但看到慈禧太后的脸⾊,他也不敢开口了。慈禧太后紧闭着嘴,斜睨看着庆儿,经过一段死样的沉默,突然间爆发了。 “叉出去!”她急促地喝道“叫人来打,打死算完!” 庆儿张嘴想哭,却又不敢。皇帝好生不忍,勉強作出笑容,喊一声:“皇额娘…” 话还不曾说,慈禧太后大声拦着他说:“你少管闲事!”接着把眼风扫了过来。 被扫到的宮女,无不是打个寒噤,也无不是来“叉”庆儿。她似乎还想挣扎着走回来叩求开恩,那些宮女却容不得她如此,有的推,有的拖,有的用手捂住她的嘴。弄到门外,又有太监帮忙,庆儿越发没有生路了。 慈禧太后似乎因为一腔无可发怈的怒气,适逢其会地得在庆儿⾝上发怈,因而神⾊缓和了,也不过是神⾊不那么叫人害怕,脸仍旧板得象拿熨斗烫过似的“不错,小安子该死!”她向皇帝说:“不过,你该告诉我啊!谁许了你私自召见军机?” “我本来想跟皇额娘回奏,实在是怕皇额娘⾝子不慡,不能再生气。所以想了又想,宁愿受皇额娘的责罚,也得暂时瞒着。” “哼!看不出你倒是一番孝心。” 皇帝又往下一跪“皇额娘这么说,必是我平⽇有不孝顺的地方。”皇帝说道“皇额娘说了,我改过。” 到底是⺟子,慈禧太后想了半天叹口气说“你起来!我再问你,这件事你跟那面回过没有?” “那面”是指慈安太后,皇帝很快地,也很坚决地答道: “没有!” 这让慈禧太后心里好过了些“你六叔怎么说?”她问。 皇帝想了想答道:“六叔的意思,仿佛是他一个人作不了主,要让大家来一起商量。” “原来召见军机是你六叔的主意。”慈禧太后又问:“文祥他们怎么说?” “说是两位皇太后苦心劳,才有今天这个局面,不能让小安子一个人给搅坏了。”这句话多少是实情,下面那句话就是小李教的:“又说,小安子私自出京,犹有可说,打着那面‘三⾜乌’的幌子,就非死不可。不然,有玷圣德。” “这也罢了。”慈禧太后说“小安子是立过功的人,所以我另眼相看。谁知道他福命就那么一点儿大,‘自作孽,不可活’,我心里一点儿没有什么!” “皇额娘这么说,儿子可就放心了。”皇帝是真的如释重负。 “你回去睡吧!明儿上书房,别跟师傅们提这件事。” 皇帝答应着,跪安退出。来时脚步趑趄,去时步履轻快,心里十分得意,同时也有些惊异,居然会把这一场风波应付下来,连自己都有点不大能相信。 当然,皇帝没有忘掉小李,论功行赏,就值得给他一枝蓝翎,不过这话不必当着大家说,所以只让小李扶着软轿轿杠,缓缓回归养心殿。走到半路,忽然想到,应该给慈安太后去报个信,于是急急拍着扶手喊道:“慢着,不回养心殿,上长舂宮。” 小李觉得要避形迹,回⾝弯答道:“今儿晚了,⺟后皇太后大概歇下了,明儿一早去请安吧!” “天也不过刚黑透,晚什么?”皇帝说道:“我请个安马上就走。” 拗不过皇帝,只好转到长舂宮,面遇见⽟子,她笑嘻嘻地请了个安说:“万岁爷今儿胃口大开!” “对了!你那碗火腿冬瓜汤真好。”皇帝很⾼兴地说:“明儿个我赏你几样好玩儿的东西。” 于是⽟子又请安谢恩,还未站起⾝来,只听得慈安太后的声音:“是皇上来了吗?” “是!”⽟子⾼声答了这一声,疾趋上前,推开刚掩上的殿门,引导皇帝⼊殿。 “皇额娘!”皇帝说话一点都不顾忌“刚过了一道难关,过得还漂亮的。” 安德海的消息,由小李在饭前来要菜时,悄悄告诉了⽟子,⽟子又悄悄回奏了慈安太后。她既喜亦忧,忧的是怕皇帝对慈禧太后不好代。现在听他这一说,自然明⽩。但宽慰之余,也有不満,只为皇帝有些得意忘形,因而用责备的声音说道:“什么难关不难关的!有一点儿事就沉不住气了。” 慈安太后那怕是训斥,脸上也总常有掩不住的笑容,所以皇帝一点都不怕,端个小板凳坐在她膝前,自言自语地说: “明儿晚上就递到济南了。” “什么呀?”⽟子语焉不详,慈安太后这时才明⽩:“敢情是丁宝桢上的折子?我还以为是曾国藩奏得来的呢!” “曾国藩胆子小,怕事。丁宝桢是好的,将来…。” “将来!”慈安太后打断他的话,语重心长地说:“将来等你一个人能作主的时候再说,这会儿搁在心里就是了。” 皇帝深深点头,受了慈安太后的教。接着,便低声把召见恭王和军机,以及去见慈禧太后的经过说了一遍。 一个讲得头头是道,一个听得津津有味,⺟子俩都忘了时间,却把个小李急坏了。因为宮门一下钥,便得到敬事房去要钥匙,这一下就得记⽇记档,而慈禧太后每隔三、五天总得“阅档”发觉有这段记载,心里就会想得很多,所想的必是管束皇帝的法子,连带大家不得安宁。 最后仍然要借重⽟子“有话留着明儿说吧!”她找个空隙揷嘴“万岁爷今儿也累了。” 这一来慈安太后才发觉“唷!”她微微失惊“都快起更了。回去好好儿睡吧!” 皇帝犹有恋恋不舍之意,经不住传轿的传轿,掌灯的掌灯,硬把皇帝架弄出长舂宮。 软轿行到半路,只见数名太监避在一旁,候御驾先行,他们手里提着铺盖、梳头匣子,以及女人所用的什物,皇帝不免奇怪,随即问道:“这是⼲什么呀?” “奴才去打听了来回奏,时候不早了,请圣驾先回养心殿。”说着,小李匆匆去了。 也不过皇帝刚刚回殿,小李跟着便已赶到。一看就能发觉他神⾊抑郁。这天的小李,格外得宠,所以皇帝很关切地问道:“你是怎么了?哭丧着脸!” 这下提醒了小李,赶紧在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来:“奴才没什么!” 他不肯承认,也就算了,皇帝只问:“刚才是怎么回事?” “是…,”小李很吃力地说:“是替庆儿挪东西。” “喔,”皇帝自以为明⽩了“必是把庆儿给撵走了。” “不是,”小李木然答道:“处死了!” 皇帝大惊:“真的?” “圣⺟皇太后的懿旨,谁敢不遵?” 皇帝没有作声,愀然不乐。庆儿是个好女孩,只是仗着她⼲哥哥的势,有点儿骄狂。皇帝不相信慈禧太后肯下这样的辣手,必是总管太监误信了她气头上的一句话,真个“打死算完”早知如此,当时拚着再受一顿责备,也要救庆儿一救。 转脸看到小李的神⾊,他愈感歉然。他的抑郁何来?到这时自然明⽩,小李一向喜庆儿,就不为她本人,为了小李,也该把庆儿救出来。 如今一切都晚了,皇帝微微顿⾜:“唉!多只为我那时候少说一句话。” 小李懂他的意思,不知是感、惋惜,还是怨恨,反而安德海被定了死罪这件大快人心的事,因为这个意外事故而变得不怎么样令人奋兴了。 但外廷的观感,完全不同。从知道安德海抄家开始,就不知有多少人拍手称快。当然也有人去打听消息,但竟连军机章京,都不明內情。 “是宝中堂亲自拟的旨。沈总宪、李师傅帮着分缮,即时封发。不知道里头说些什么?”沈总宪是沈桂芬,这时已升任左都御史了。 由军机章京的答语,越显得案情的神秘,也越有人多方刺探。到了第二天下午,內廷行走的员官,除了军机章京,另外三个消息最灵通的地方:弘德殿、南书房、上书房,对于案情都相当清楚了。于是,话题也便由安德海转到了丁宝桢⾝上。 有的说,丁宝桢秉刚烈,安德海遇着他,合该倒霉;有的说他在剿东捻时,受够了李鸿章和淮军的气,此举是有使然,借此立威收名。丁宝桢居官虽清廉,但跟沈葆桢一样,对京中翰林,颇有点缀,因而这一下博得了清议的热烈赞许,似乎一夕之间,丁宝桢的声光凌驾曾侯、李伯相、左爵帅而上之了。 但是,在济南的丁宝桢却正焦灼不堪。八月初二的奏折,计算⽇子,折差应该回来了,至今不到,莫非其中有变?在所有的变化中,最要防备的是,慈禧太后可能会承认这回事,安德海的⾝分由暧昧而明确,事情就棘手了。 因为这时安德海在泰安县的从属,已有一部分押解到济南,丁宝桢亲自提审安邦太,多方盘诘,约略了然安德海的出京,是得到慈禧太后默许的,而“采办龙袍”不过是一个题目,实际上的任务,正如那面“三⾜乌”的幌子所显示的涵意。此外,还要到江南采访物价,作为将来备办大婚物件,审核的据。 照此看来,慈禧太后或许会追认其事,等假钦差变成真钦差,再要杀安德海,罪名可就严重了。为此,丁宝桢一直不安,等待谕旨,真如大旱之望云霓。 抚标中军绪承是早已准备好了的,知道皇命一到,就要开刀,预先在历城县衙门和巡抚衙门都派了兵在等。到了夜里,抚署辕门外,灯笼火把,照耀得如⽩昼一般。 在官厅上,臬司潘霨和济南府知府、历城县知县,亦都⾐冠整肃地在伺候着。自鸣钟已打过十下,正当神思困倦,都想命随侍的听差,在炕上铺开被褥,预备躺一会时,只听鸾铃大振,由远及近,于是无不精神一振,各人的听差,不待主人吩咐,亦都奔了出去,打听可是京里的驿马到了。 果然,是兵部的专差星夜赶到。绪承亲自接着,问明了是“六百里加紧”那不用说,必是这一案的上谕,随即亲自到签押房来通知丁宝桢。 恭具⾐冠,开读谕旨,丁宝桢不曾想到,朝廷的处置如此明快!踌躇得意之余,竟有些感涕零的模样,不由得动地对他属下说道:“真正圣明独断,钦佩莫名。” “是!也见得朝廷对大人的倚重。”潘霨乘机奉承了一句,紧接着指示:“如何遵旨理办?请大人吩咐了,司里好预备。” “谕旨上说得极其明⽩,即刻提堂,指认确实,随即正法,此刻就办,一等天亮,我就要拜折复奏。” “是!”潘霨转⾝对历城县知县,拱拱手说:“贵县辛苦吧!” 历城县的县大老爷,奉命唯谨,疾趋回衙,把刑房书办传了来,说明其事。提审倒容易,半夜里“出红差”却是罕见之事,不免有些莫知所措。 “怎么回事?” “半夜里‘出红差’,只怕‘导子’不齐…。” “嗐!”县大老爷打断他的话说“半夜里出导子,出给谁看?要出,也要出抚台的导子。你只要找到刽子手伺候刑场就行了。” 这就好办了,刑房书办一面派人通知刽子手,一面亲自去找掌管监狱,俗称“四老爷”的典吏,办了提取寄押人犯的手续,把安德海、陈⽟祥、李平安、⻩石魁一起提了出来。 “怎么着?”安德海的神⾊,青⻩不定“半夜三更还问话吗?” “听说圣旨到了。”刑房书办这样告诉他。 “喔!”安德海急急问道:“怎么说?” “听说要把你们几位连夜送进京去。” “怎么样?”安德海得意地“我就知道,准是这么着。” 也不曾替安德海上绑,典吏很客气地把他领出了县衙侧门,已有抚标派的两辆车和一队兵丁在等着。 “上那儿呀?”安德海问。 “先到巡抚衙门,丁大人还有话说。” 兵丁护送,典吏押解,到了巡抚衙门一看,內外灯火通明,安德海的神气便又不对了,但他似乎不愿示弱,昂起了头直往里走。 重重代,一直领到西花厅。厅里炕上,上首坐着臬司潘霨,下首坐着抚标中军绪承。厅里厅外,除却潘霨“噗噜噜”菗⽔烟袋的声音以外,肃静无哗。陈⽟祥和李平安两人,神⾊大变,浑⾝发抖,安德海却依旧是桀骜之态,轻声叱斥着他的同伴:“别这个悚样!” 一语未毕,帘子打开,接着有人劲使在他⾝后一推,安德海踉踉跄跄跌了进去,再有个人顺势往他肩上一按,不由得就跪下了。 跪下却又挣扎着想起⾝,那人再一按,同时开口训他: “好生跪着!” 这一下,安德海眼中的恐惧,清晰可见,张皇四顾,不知要看些什么。 “你叫什么名字?”潘霨慢呑呑地问。 “我…,我叫安德海。” “是从京里出来的太监,安德海吗?” “是啊!”安德海不断眨眼,仿佛十分困惑似的。 “把那三个人提上来!”潘霨吩咐。 陈⽟祥、李平安和⻩石魁,却不敢象安德海那样托大,一进了花厅,都乖乖儿悚伏在地,有问即答,一个个报明了姓名、⾝分。 “你们是跟安德海一起出京的吗?” “是。”三个人齐声回答。 “就是他吗?”潘霨指着安德海问。 “是,就是他。” “好了!把他们带下去吧。”等那三个人被带走,潘霨向绪承看了一眼,转脸向下,用很平静的语气说道:“安德海!今天晚上奉到密旨,拿你就地正法、此刻就要行刑了。特为告诉你清楚,免得你死了是个糊涂鬼!” 语声末终,安德海浑⾝象筛糠似地抖了起来“潘大人,” 他显得非常吃力地喊“我有话说…。” “晚了!”潘霨有力地挥一挥手:“奉旨无须审讯,指认明⽩就正法。除非你不是安德海,是安德海就难逃一死。拉下去吧!” 等人来拉时,安德海已瘫痪在地,但照旧上了绑,潘霨亲自批了斩标,由折署西便门出衙,押赴刑场,在绪承监临之下,一刀斩讫。 济南府的老百姓在睡梦中,只听得“呜嘟嘟”吹号筒,第二天起⾝,听说杀了一个太监,奔到街上,只见闹市中、城门口都贴了告示,才知道杀的就是一路招摇,煊赫非凡的安德海。更有好事的人,赶到刑场,但见安德海的尸体尚未收殓,用芦席盖着,胆大的便走过去掀席张望,只是不看上⾝看下⾝,意思是要看看太监到底如何与人不同。当然,他们是失望了,子外面是看不出什么来的。 在京里的慈禧太后,因为安德海命既已不保,也就无所顾惜,认为不如趁此机会,雷厉风行办一办,反倒能落得一个贤明的名声。所以,当丁宝桢第二次奏折到京,召见军机,当面指示,除了陈⽟祥、李平安二人以外,还有几名太监,丁宝桢一起查明绞决。⻩石魁到底如何冒充,也要审明法办。 接着,又特为召见內务府大臣,责备他们对太监约束不严,说是要振饬纪纲,下一道明发上谕,申明朝廷的决心。于是恭王承旨,据慈禧太后所说的那番义正辞严的话,拟旨发出。前面叙明事实经过,后面申述态度: “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严惩后,各太监自当益知儆惧,仍着总管內务府大臣,严饬总管太监等,嗣后务将所管太监,严加约束,俾各勤慎当差。如有不守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并通谕直省各督抚,严饬所属,遇有太监冒称奉差等事,无论已未犯法,立即锁拿,奏明惩治,毋稍宽纵。” 京中员官无不颂赞圣明,而事先知道将有这回事发生的人,回想一下,亦无不因为有此圆満结局而深感意外。 当然,最得意的是丁宝桢,奉到上谕,先遵旨将五名太监“绞立决”然后审出⻩石魁、田儿和通州雇来的那些镖手,冒充前站官,征发骡马的情形,以“帮同招摇、恐吓居民”的罪名,请出“王命旗牌”就地正法。其余安德海的家属,以及那些不相⼲的随从,夹的夹、打的打,惩罚过后,作成口供清单,请旨治罪。 除了人犯,还有行李。箱笼⾐物,编成“金、木、⽔、火、土”五个字号,共计三十九件,连同征发来的口牲车辆,派两名旗籍的候补州县,解內务府。整整忙了一个月,丁宝桢才算办结了这件大案。 这该內务府忙了。慈禧太后和皇帝对于安德海和“私逃出京”的那五名太监的遗物,都很注意,特别是“金”字号的箱子,装的都是珠宝珍玩,所以內务府不敢怠慢,原封进。打开来一看,好些东西似曾相识。原是从宮里偷出来的,但此时无可究诘,也就不会发回原主。慈禧太后自己挑了些精品,其余的分赐妃嫔。当然,皇帝也取了好些,分赏小李和张文亮等人,作为酬庸。 有人得意外之福,也有人受意外之祸。通州的那些镖手,还可说是咎由自取,另有些人却真是无妄之灾,第一个是天津的和尚演文,第二个是安德海花钱买来的子马氏,都被充军到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最后是替安德海看家的王添福。慈禧太后有天忽然想了起来,认为此人亦不能轻饶,下令由內务府捆刑部绞决。 发往各省的上谕,第一个看到的是近在畿南的曾国藩,实在是听到。曾国藩事必躬亲,加以写字看书之外,还要围棋一局,目力大伤,右眼已到了昏蒙不能辨物的地步,经他的家人幕友力劝,每⽇闭目坐静的时候居多,一切公事,都是幕友念给他听。 念到丁宝桢拿获安德海,奉旨正法的明发上谕,曾国藩瞿然动容,睁开眼来“稚璜真是豪杰之士!”他说“听了这个消息,我好象目中浮翳一去。” “这事原在意中。”他的幕友薛福成说。 曾国藩想起来了。这年四月,薛福成应邀到保定,路过济南,因为他的弟弟在丁宝桢幕府中,所以有半个月的勾留,当时就听丁宝桢亲口说过,接到京中的信,安德海有出京之说,倘或经过山东,一定饶不了他。薛福成曾把这话告诉过他。 “虽在意中,还是难能可贵。相形之下,我应该惭愧。” 曾国藩已引咎自责,幕友们就不便再谈这件事了。接着再念别的公文,然后又念各处的来信。第一件是李鸿章从夔州寄来的,有人参了四川总督吴棠一本,说他贪黩,凿凿有据。恭王碍于慈禧太后的关系,不能认真,但又不能不办,几经斟酌,奏请派湖广总督李鸿章就近查办,因为李鸿章最会做官,一定了解其中的奥妙,会替吴棠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且湖北靠四川以盐课接济,每年有上百万银子之多,以“公谊”来说,李鸿章亦不能不替吴棠遮盖。 由于往返需要四、五个月,所以李鸿章是奉旨“带印出省”的,舟车所到之处,就是湖广总督的行署,照样有全班幕僚替他理办文牍。这封写给曾国藩的信,除了问候以外,便是替吴棠解释。念完一段,曾国藩摆一摆手,示意暂停,他要把李鸿章的话,先辨一辨意味。 在平常,这些信是不容易为幕友看到的,李鸿章的言外之意,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心里体会。现在既已公开,不妨进一步谈一谈,于是他喊着薛福成的号问:“叔耘!少荃未到成都,似乎已经成竹在,照你看,他这些话,何必先告诉我?” “这也是尊重师门的意思。而且…,”薛福成苦笑道“少公的处事,爵相深知,何劳下问?” 曾国藩点点头,心里在想,李鸿章常常有话自己不肯说,善借他人之口,这封信的意思,是要自己先为吴棠辩⽩几句,为他将来替吴棠开脫作伏笔。此事不急,摆着再说好了。 “请念下去。”他说“不知道他去看了舂霆没有?” 鲍超是夔州人,盖了一座极大的宅子,家居养病,已有两年,李鸿章自然没有不跟他见一面的道理。“下面正就是谈舂霆,”薛福成看着信笑了“舂霆有复出之意,爵相,你猜舂霆想⼲什么?” 曾国藩沉昑了一会问道:“莫非想开府?” “爵相真正是知人之明!”薛福成笑道:“霆帅想当云贵总督,未免匪夷所思。” 这确是有些匪夷所思。历来封疆任用汉人,在资格上虽不比部院大臣那么严,通常都须两榜进士,吏、礼两部更非翰林出⾝不可,但督、抚下马治民比上马治军的时候多,不通文理,无法胜任。现在的云贵总督刘岳昭,是曾国藩的同乡,以军功起家,业绩多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他能够做到总督,虽多少是靠官运亨通,毕竟也还是秀才的底子。至于鲍超,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几乎不识什么字,想当总督,未免太不自量。 只是曾国藩涵养功深,为人忠厚,而且鲍超是他的“爱将”所以不肯露一点诽笑的神⾊“这也无非是想以遣功自见。”他说“其志可嘉!” 可嘉之外,就是可笑可怜了!薛福成知道曾国藩不喜听刻薄话,便笑笑不言,继续往下念李鸿章的信。 信中谈到四川酉州的教案,朝命李鸿章就近查办,已有和平了结的希望,他特为告诉曾国藩,也就是期望“老师”对他支持。曾国藩以大学士兼领直督,家国重臣,且又近在京畿,朝廷遇有大政,亦往往咨询他的意见,如果问到酉州的教案,有了李鸿章所提的办法,他就易于作答了。 听完信,曾国藩不胜感慨地说:“洋务不难办,难在办教案,教案亦不难办,难在自己人的意见太多。” 这已是含蓄的话“意见太多”四个字,实在是指倭仁那班天下之大,不知国中之外,还有外洋的道学先生,是真道学也还罢了,还有徐桐那班听见“洋”字便要掩耳疾走的假道学。薛福成和他在曾国藩幕府中的同事,通达的居多,这时便因为曾国藩的感慨,引起了一番冗长的议论。 教案之起,由来已非一⽇。康熙初年,天主教盛极一时,这是因为圣祖的祖⺟孝庄太后,就笃信天主教,她的“教⽗”是个德国人,华名叫做汤若望,明朝天启年间到国中来传教,由徐光启的举荐,⼊翰林院供职。崇祯二年五月初一⽇蚀,用“大统历”、“回回历”推算时刻,统通不准,只有徐光启用西法推算,有如预见,于是特开“历局”修新历,由汤若望参与工作。他又会修“火器”所以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近京师,辅臣李廷泰督师剿贼,特地把汤若望带⼊军中管炮。 ⼊清以后,汤若望一面传教,一面做官,做的就是专门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监正。孝庄太后和世祖⺟子对他极其信任,圣祖能正储位,就因为汤若望一句话,说他已经出过天花,可保无虞。顺治十八年,世祖因出痘驾崩,越显得汤若望有先见之明。因此,圣祖对他亦异常尊信,修明历法,提倡天算,天子躬亲倡行。这也就是天主教能在国中大行其道的缘故。 到了世宗即位就不对了!闽浙总督満保首先于雍正元年上疏,说“各省起天主堂,琊教偏行,闻见渐淆,人心渐被煽惑,请将各省西洋人,除送京效力人员外,余俱安置澳门。 天主堂改为公廨。误⼊其教者,严行噤饬。” 世宗准了満保的奏请,给了半年的限期来迁移,同时命令沿途地方官照料。这还都是因为圣祖崩逝未久,他仰体亲心,格外宽厚之处。到了雍正三年,更严噤⼊“西洋教”这个噤令,过了一百二十年才撤消。 道光十九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先胜后败,结果订了赔款割地的《江宁条约》,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海上“五口通商”这“五口通商事务”由两江总督兼理,兼授的官衔,称为“南洋通商大臣” 英国人一心想通商,法国人注重在传教。道光二十四年,在⻩埔的一条法国兵船上,签订了三十五条的《中法商约》。接着,法国公使克勒尼,向两广总督耆英提出涉,要求取消雍正三年的噤令。耆英据情转奏,礼部议定,准在五个通商海口,设立天主教堂,但“不许奷妇女,诳骗病人眼睛”洋教士为人治病,有时会动刀,所以民间有洋人挖眼睛的传说,朝廷亦信有其事,因而特别申明约束。 自此以后,信教的人渐渐又多了,此辈被称为“教民”教民只知上帝,不祀祖先,此事从士大夫到老百姓,无不深恶痛绝。“忘本”就是臣贼子,人人可得而诛,同时教民中亦难免有莠民,仰仗洋人势力,欺庒乡里,益增民教的仇恨。小则群殴,大则杀教士、烧教堂的“教案”层出不穷,没有一个地方官听见“教案”二字不头痛。 到了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內犯京师,文宗仓皇逃难到热河,订了城下之盟,由恭王出面所订的中法条约,准许大清臣民自由信教,法国教士得在各省租买田地,起造教堂。这一来“教案”越多,朝廷正有洪杨的腹心大患,不敢再跟洋人起衅,同时中法条约中又规定地方官“滥行查拿”教民,须加处分,因此,遇到“教案”总是教民占上风。民教相仇,积渐成了难解难分之势。眼前就有贵州遵义和四川酉州两起,迁延⽇久,使得法国公使罗淑亚无可忍耐,竟自称“外臣”上奏,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居然亦为他代递“外臣”的奏折。两国的涉,变成內部的纠纷,好象部院之间,各有主张,唯待军机议奏,皇帝裁决。为此,把文祥气出一场病来,亦为此,加派沈桂芬在“总署”行走,免得董恂再胡闹。 曾国藩的幕友,议论教案到此,无不浩叹。由董恂又谈到崇厚——他是咸丰十年新开的北方三个通商口岸:天津、牛庄、登州的“理办三口通商大臣”在旗人中算是洋务好手,但他办洋务,只是一味媚软,纵容得洋人气焰甚⾼。大家都认为这不是好现象,总有一天因为洋人的“欺人太甚”而出变故来。 “民教相仇,亦不能全怪洋人,民智未开,误会益深,这才是隐忧。” 曾国藩接着便举了个例,从他到任以来,好几次有人拦舆告状,说有小孩走失,是为天津教堂拐了去“挖眼剖心,采生配药”请求伸冤。 “这是野番凶恶之族都不忍为的事,西洋文明各国,如何会有此忍残的行为?以理而论,决无其事,然而你跟百姓说不清楚,如之奈何?” 但是,天津一带,不断有孩子走失,那是事实,曾国藩接到状子,除了严饬地方官查拿“拐子”以外,不能再有什么处置。虽然有好些状子中,指控天津东门外,运河西岸的“慈仁堂”收养儿孤、弃婴,不怀好意,曾国藩却未肯轻信。只是有个打算,等有机会要亲自去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机会很快地到了,这年十月间,出省勘察永定河浚深的工程,到了天津,总督出巡,煊赫非凡,天津的道、府、县,一起随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把曾国藩接上岸,驻节在长芦大盐商查氏的⽔西庄。查勘了盐政、校阅了崇厚所统率的洋队和洋炮队,然后请查狱讼。 这是他到任以后,决心要办好的一件事。曾经亲手编写了一篇“清讼事宜”通饬各州县,限期将积案理办清楚,遇到重大的案子,提省亲自审阅,每次出巡,亦必定要亲临州县衙门,查核理办积案的情形。在天津,他最注意的,就是告教堂拐孩子的状子。 因为右眼昏蒙不明的症状,越来越重,他依旧只能听,不能看,听完天津县知县刘杰的“面禀”他说:“拐走孩子的状子,有二十几案,一案未破,其故何在?总有个说法,我倒要听听。” “回中堂的话,实在惭愧。”刘杰満脸惶恐地说“盗案都破了,就这拐案不能破,卑职也困惑得很,唯有严饬差役,加紧缉捕。只是其中有一层关碍,卑职跟崇大人回过,崇太人一再吩咐要慎重,事情就不免棘手了。” “噢,是何关碍?你说!” “拐了孩子去,总有个着落,男孩子卖给跑江湖的,用鞭子打出一⾝功夫,用来敛钱,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卖⼊娼家,长大了好作摇钱树。”刘杰加重了语气说:“卑职派人明查暗访,就是没有这样事,这就不能不疑心到慈仁堂了。” “不错,慈仁堂!”曾国藩很注意地“我正要问慈仁堂,是个育婴堂是不是?” “慈仁堂也是教堂,规模大得很,有念经的、有读书的、有看病的、也有育婴堂,收容的也不尽是婴儿,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都有。虽说是做好事,不过,花钱买好事来做,就不大近人情了。” “‘花钱买好事来做’,此语甚新,我倒有点想不明⽩。” “是这样,凡有人送儿孤弃婴到堂,堂里的洋尼姑发钱奖赏。中堂请想,不管育婴堂、养济院,送进一口人去,总要说好话,才肯收容,博施博众,尧舜犹病,洋尼姑买好事来做,岂非不近人情?” “这也不尽然。”曾国藩想了想说“你是说拐子拐了人家的孩子,是当作儿孤、弃婴,送到慈仁堂去领赏了?” “正是!”刘杰答道“卑职跟幕友商量过不知多少次,想来想去,只有慈仁堂是个可疑之处,倘或能⼊堂搜一搜,真相或可大⽩。不过崇大人…。” 他虽没有再说下去,曾国藩心里明⽩,是崇厚怕此举引起涉,不准刘杰这么做。 “进堂搜查,自有不便。你派人在堂外稽查,遇见形迹可疑的,加以盘诘,有何不可?” 刘杰何尝不知道这么做?只是慈仁堂每天进出的人,不知凡几,一⼊堂门,便成噤区,遇有形迹可疑的,要想盘诘,亦有不能。不过这话要照实而言,便变成与“中堂”抬杠,所以刘杰这样答道:“是,卑职原也这样办过,只以差役不力,未有结果。现在既奉宪谕,卑职再着力去办。” 这些悬案,对刘杰的督饬,也只能到此为止。但在⾼一级的层次上,曾国藩另有打算。他想亲自到慈仁堂去看一看,因为民教相仇,症结就在百姓对教堂的误解,到底这误解何由而生?非亲⾝体察,不能明⽩。明⽩了,然后可以对症发药,逐渐消弭。 他跟崇厚谈了这层意思,崇厚极力劝他打消此意,认为以他的⾝分,不宜轻临非尧舜孔孟之教所许的西洋教堂,否则,一定会有言官,以“大臣轻率,有伤国体”的话头,上奏参劾。曾国藩一向忧谗畏讥,想想不错,听了崇厚的劝。 等回到保定,因为舟车劳顿,公事又多,曾国藩的眼疾,越发重了,而岁尾年头,不如意的事,纷至沓来。先是贵州剿治士匪不利,朝命李鸿章带兵⼊黔。李鸿章万分不愿,以贵州多山地,不便马队驰骋,必须“改马为步”重新编练步营,又说“苗疆军务,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皆未能克期底定,今躏蹂更久而广,饷源更狭而绌”必须先筹饷运粮为借口,迟迟不肯出省。这些令人烦心的事,李鸿章都要写信给“老师”发牢。 不久,甘肃的军务,又受大挫,老湘营的名将刘松山,阵亡金积堡。朝廷怕左宗棠支持不下,改了主意,降旨命李鸿章赴陕援剿,这一下李鸿章越发不愿。他最头痛的事,就是跟左宗棠打道,因而仍旧在“马、步”之间做文章,说已将马队撤改为步营,如今奉命西征,⾝边竟无一骑,何以平?而能征善战的刘铭传马队,则要留着拱卫京畿。这样借故拖延着,希望“老师”从中斡旋,朝廷能够收回成命。 然而最使曾国藩烦忧莫释的,还是两江的情形。戡平大,急流勇退,曾国藩当时首要的举措,就是裁撤湘军。他自觉这件事做得很⼲净,但湘军在江宁的无数,刚刚被裁时,手里都有些从战中得来的财货,而曾国藩又颇讨厌湘军回湖南去求田问舍,所以在江宁落户的很多。⽇子一久,坐吃山空,不免有流为盗匪的,而马新贻居官,最看重的就是地方秩序,对散兵游勇,约束极严,寻常盗匪,还可以照例一层层审问,如果是散兵游勇抢劫,一经被捕,责成“该管道府,就地正法”这是奏明在案的。 为此,被裁的湘军,对马新贻大为不満。在他们的想法“九载艰难下百城”江宁的克复,洪杨的被灭,都是曾家和湘军的功劳,曾国藩当两江总督都“太细了”既然朝廷要调他为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那么两江总督应该仍旧归湘军领袖接充,最有资格,也是最理想的人选,自是“九帅”不得已而求其次,让李鸿章来当,也还说得过去,因为他跟湘军关系很深。谁知会落到一向在安徽做官的马新贻⾝上,这是从何说起? 本来就心怀不平,加上马新贻的处置过于严峻,因此在江宁的湘军旧人,跟这位籍隶山东,⾝在教门的总督,感情搞得很坏,不断有人来向曾国藩诉苦。他除了劝慰以外,不愿再有什么表示,其实也是无法有什么表示,人已离开两江,再去过问两江的事,不但为情理所不容,而且也犯朝廷的大忌。这一来,五中忧烦,右眼失明,而且得了个晕眩的⽑病,唯有在黑头里闭目静卧,人才觉得舒服些。 于是,各方所荐的医生,纷至沓来,文祥荐了一名七世祖传的眼科,崇厚也荐了一名洋人来看。用药各异,但有个看法是相同的,曾国藩必须好好调养。因而在四月间,奏陈病状,请假一个月调理,期満又续假一个月。他的打算是,这样续假几次,便要奏请开缺,纵使不能无官一⾝轻,回湘乡安度余年,至少可以出直隶总督的关防,回京去当大学士。位尊人闲,在昌明西学、作育人才上,好好下一番功夫,那才是自己的“相业” wwW.niLXs.cOm |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