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二十六章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 更新时间:2017/9/7 |
第二十六章 | |
敬事房的总管太监,到內务府来求见明善,屏人密谈,说是安德海已经跟他说过,奉慈禧太后懿旨,到江南公⼲,要带几个人走。 “喔!”明善问道:“他的话到底是怎么说的?是传懿旨,还是来跟你商量?” “既不是传懿旨,也不是跟我商量,仿佛就是告诉我一声。” “那么,你现在来告诉我是什么意思?是跟我说一声呢,还是怎么着?” “太监不准出京。现在小安子胡闹,我不能不跟明大人回一声。” “好,我知道了。”明善答道“小安子告诉你一声,你听听就是了。你现在来跟我回,我也是听听。” “这…!”那总管太监很老实,有些莫名其妙“明大人,”他着急地说“这要出事的啊!一出事,吃不了兜着走,怎么行呢?” “没有什么不行!”明善看他老实,教了他一着:“小安子说奉懿旨,你就‘记档’好了!” 那总管太监明⽩了,一记了档,将来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就有话好说,安德海是翊坤宮的人,来传慈禧太后的懿旨,还能不遵办吗? 于是他如释重负地笑着,给明善恭恭敬敬请了个安:“多谢明大人指点。” “你懂了就行了。回宮告诉你的同事,小安子的靠山硬,少说他的闲话。” “是。我马上告诉他们,就装作不知道有这回事儿。” “一点都不错。”明善又问“他到底那一天走啊?” “挑的是七月初六。宜乎长行的好⽇子。” “好⽇子!对,对,好⽇子!”明善冷笑着,停了一下又问:“万岁爷知道这回事儿不?” “那倒不清楚。我没有跟万岁爷回,大概小李总会说吧!” “嗯。”明善随随便便地说:“我托你捎个信给小李,有空到我这儿来一趟,我有点小玩意,进给万岁爷。” 敬事房总管辞出內务府,回到宮里,第一件事就是叫小太监取过“⽇记档”来,把安德海的话当做“传懿旨”据实笔录,然后坐下来细想经过。他人虽老实,却颇持重,心想太监之中,十个有九个与安德海不和,但也有些是他一,如果自己把明善的话,跟大家一说,必定有人会去告诉他。他可能会想,说这话的意思何在?如果他聪明的话,必定会想到,这是唯恐他出京不速,显见得不怀好意。这样心生警惕,安德海必定有比较妥善的安排,甚至打销此行,而不论如何,他一定会设法报复。那一来岂非弄巧成拙,自招祸害?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键筋节,他觉得装糊涂最妙。反正只要自己将来有卸责的余地,安德海的一切,大可不管。于是他什么话都不说,只叫人把小李找来,悄悄告诉他说,明善要见他一面。 “大叔,”小李问道:“明大人找我,总还有别的事吧?” “没有听说。” “那么,大叔,”小李又问:“小安子的事儿,你总知道了吧?” “我知道。”总管太监神⾊自若地反问一句:“咱们得尊敬主子是不是?” 怎会说出这句话来?小李细想一想,明⽩了他的态度,连连答道:“是,是!怎么能不尊敬主子?那不遭天打雷劈吗?” 谈到这里,不必再多问什么。第二天一早,等皇帝上了书房,小李兴匆匆地赶到內务府求见明善。请安站起,只见明善开了险保柜,取出一具装饰极其精致的小千里镜,到他手中说:“刚得的一个小玩意,托你进给万岁爷。” 小李答应着,当时就把千里镜试了一下,明善的影子,在他眼中忽大忽小,十分好玩。 “这个给你。”铮然一声,明善把一块金光闪亮的洋钱,往桌上一丢。 小李大喜,笑嘻嘻地先请安道谢,然后取过金洋来看,只见上面雕着个云鬟⾼耸、隆鼻凹眼的“洋婆子”的脑袋,便即问道:“明大人,这是谁啊?” “是英国的女皇帝。”明善又说“英国金洋最值钱,你好好留着玩儿,别三文不值两文的卖掉了,可惜!” “不会,不会。明大人的赏赐,我全蔵着。” “我问你,”明善放低了声音问道:“小安子的事,万岁爷知道不知道?” “知道。” “万岁爷怎么说?” 小李不即回答,很仔细地看了看窗外,然后伸手掌到际,并拢四指往前一推,同时使了个眼⾊。 “喔,这个样!”明善想了好一会又说:“打蛇打在七寸上,要看准了!” “是,我跟万岁爷回奏。” “不,不!”明善劲使摇着手说“你不必提我的名字,你心里有数儿就行了。我知道万岁爷少不了你。” 这句话把小李恭维得飘飘仙,同时也助长了他的胆气,觉得他应该替皇帝拿主意。但是这个主意怎么拿?倒要请教明善。 “明大人,你老看,什么时候动手啊?‘出洞’就打,还是怎么着?” 这一问,明善煞费思量。他昨天回去就跟他儿子商量过——文锡的手腕圆滑,声气甚广,当夜就打听到,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对人表示过,如果安德海胆敢违制出京,不经过山东便罢,经过山东,可要小心。以丁宝桢清刚烈的情来说,此言可信。而安德海如果从天津循海道南下,则又无奈他何,现在从通州沿运河走,山东是必经之路,无论如何逃不脫丁宝桢的掌握,只要疆臣一发难,军机处便有文章好做。拿这话说给小李听,自然可以使他満意,就怕他年纪轻,得意忘形怈漏出去,或者皇帝处置不善,为慈禧太后所觉察,都会惹出极大的祸事。想来想去,总觉得是不说破的好。 于是他这样答道:“沉住气!这条毒蛇一出洞,又不是就此逃得没影儿了,忙什么?” 看样子明善是有了打算,不过不肯说而已。小李也不便再打听,回到宮里,把那小千里镜进给皇帝,又悄悄面奏,说就怕安德海不出京,一出京便犯了死罪,随时可以把案子翻出来杀他。又说恭王和军机大臣必有办法,劝皇帝不必心急,静等事态的演变。 “好!”皇帝答应了“不过,你还得去打听,有消息随时来奏。” 于是小李每天都要出宮,到安家附近用不着打听,只在那里“大酒缸”上一坐,便有许多关于安德海的新闻听到。到了七月初六那天,亲眼看见十几辆大车,从安家门前出发,男女老少,箱笼什物,浩浩地向东而去。 “小安子走了!” “真的走了?”皇帝还有些不信似的“真有那么大胆子?” “小安子的胆子比天还大。”小李答道:“好威风!就象放了那一省的督抚,带着家眷上任似的。” “还有家眷?倒是些什么人哪?” 小李不慌不忙地从靴页子里取出一张纸来“奴才怕记不清,特意抄了张单子在这儿。”接着便眼看纸上,口述人名:“有他花一百两银子买的媳妇儿马氏,有他叔叔安邦太,族弟安三,有他妹子和侄女儿——名叫拉仔,才十一岁。外带两名听差,两名老妈子。” “哼!”皇帝冷笑“还阔的。” “听说到了通州,还得雇镖客。” “什么?”皇帝问道:“什么客?” “镖客。”小李接着解释镖局子和镖客这种行业,是专为保护旅客或者珍贵物品的全安:“小安子随⾝的行李好几十件,听说都是奇珍异宝,所以得雇镖客。” “喔!”皇帝问道“他真的带了人到江南去做买卖?是些什么人?” “陈⽟祥、李平安…。”小李念了一串太监的名字。 “这还了得?”皇帝然动容:“非杀了他不可!” 小李想奏劝忍耐,但话到口边,突然顿住。在这一刹那,他的想法改变了,安德海一出京,罪名便已难逃,皇帝就这时候把他抓回来砍脑袋亦无不可。所以他的沉默,意味着并不反对皇帝这么做。 但是,皇帝却只是一时气话,并不打算立刻动手,实际上他也还不知道如何动手。有慈禧太后在上,不容他自作主张,安德海所以有恃无恐,道理也就在此。 皇帝一直到这时候才发觉,这一关不设法打破,要杀安德海还真不易。想来想去,只有跟慈安太后去商量。 “皇额娘,”他说“宮里出了新闻了!” 慈安太后一听就明⽩,先不答他的话,向⽟子努努嘴,示意她避开,然后问道:“你是说小安子?” “是!”皇帝很坚决地表示:“这件事不严办,还成什么体统?什么振饬纪纲,全是⽩说!” 慈安太后不作声,心里盘算了好一会,始终不知道如何才能让皇帝満意? “皇额娘,”皇帝愤愤地说“这事儿我可要说话了。” “你别忙!”慈安太后赶紧答道“等我慢慢儿琢磨。” “琢磨到那一天?” “你急也没有用。”慈安太后陪着听了八年的政,疆臣办事的规矩,自然明⽩:“他不是说要到江南吗?两江地方也不能凭他口说要什么,便给什么,马新贻或是丁⽇昌,总得要请旨。等他们的折子来了再说。” 这句话提醒了皇帝,他找到了症结“折子一来,留中了怎么办?”他问,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有这样的奏折,慈禧太后一定会把它庒下来。 “对了!”慈安太后说“我就是在琢磨这个。办法倒有,不知道行不行?等我试一试。” 她的办法是想利用慈禧太后最近常常闹病的机会,预备提议让皇帝看奏折,一则使得慈禧太后可以节劳休养,再则让皇帝得以学习政事。慈禧太后不是常说,皇帝不小了,得要看得懂奏折?而况现在书房里又是“半功课”昼长无事,正好让皇帝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 慈禧太后深以为然,当天就传懿旨:內奏事处的“⻩匣子”先送给皇帝。不过慈禧太后又怕皇帝左右的太监,会趁此机会,从中舞弊,或者怈漏了机密大事,所以指定皇帝在翊坤宮看奏折。这样,她才好亲自监督。 皇帝这一喜非同小可。每天下了书房就到翊坤宮看折子,打开⻩匣,第一步先找有无关于安德海的奏折?十天过去,音信杳然,皇帝有些沉不住气。 “怎么回事?”他问小李“应该到江南了吧?两江总督或是江苏巡抚,该有折报啊!”“早着呐!”小李答道:“小安子先到天津逛了两天,在天齐庙带了个和尚走。” “那儿又跑出个和尚来了?” “那和尚说要回南,小安子很大方,就带着他走了。”小李又说“到通州雇镖客又耽误了一两天。这会儿只怕刚刚才到山东。” 小李料得不错,安德海的船,那时刚循运河到德州,⼊山东省境。 德州是个⽔陆冲要的大码头,安德海决定在这里停一天。两艘太平船泊在西门外,船上的龙凤旗在晚风中飘着,猎猎作响,顿时引来了好些看热闹的人,相询问,弄不明⽩是什么人在內? “大概是钦差大臣的官船。”有人这样猜测。 “不对!”另一个人立刻驳他:“官船见得多了,必有官衔⾼脚牌,灯笼上也写得明明⽩⽩。怎么能挂龙凤旗?” “那必是宮里来的人。”有个戏,想起《法门寺》的情节,自觉有了妙悟,极有把握地说:“对了!一定是太后上泰山进香。” “你倒不说皇上南巡?”另一个人用讥笑的语气说“如果是太后到泰山进香,办皇差早就忙坏了!赵大老爷也不能不来接。” “你知道什么?”那戏不服气“不能先派人打前站?你看,”他指着船中说:“那不是老公?” “老公”是太监的尊称。既有老公,又有龙凤旗,说是太后进香的前站人员,这话讲得通,大家都接受了他的看法。 “咱们还是打听一下再说。”有人指着从跳板上下来的人说。 那人是安德海家的一个听差,名叫⻩石魁,撇着一口京腔,大模大样地问道:“你们这儿的知州,叫什么名字?” “喔!”想要打听消息的那人,凑上去陪笑答道:“知州大老爷姓赵,官印一个新字,就叫清澜,天津人。” “你们的这位赵大老爷,官声好不好啊?” “好,好,很能⼲的。” “既然很能⼲,怎么会不知道钦差驾到?”⻩石魁绷着脸说“还是知道了,故意装糊涂?他是多大的前程,敢端架子!” “那一定是赵大老爷不知道。”那人大献殷勤“等我去替你老爷找地保来,让他进城去禀报。” “不用,不用!”⻩石魁摇着手说“看他装糊涂装到什么时候?” “请问老爷,”那人怯怯地问道:“这位钦差大人,是…?” “是奉旨到江南采办龙袍。”⻩石魁又说“除非是皇太后面前一等一的红人,不然派不上这样的差使。” “是,是!请问钦差大人的尊姓?你老爷尊姓?” “我姓⻩。我们钦差大人,是京里谁人不知的安二爷。闲话少说,”⻩石魁问道:“这儿什么地方能买得到鸭子,要肥,越肥越好!”“有,有。我领⻩老爷去。” “就托你吧!”⻩石魁掏出块碎银子递了过去“这儿是二两多银子,买四只肥鸭,多带些大葱。钱有富余,就送了你。” 钱是不会有富余的,说不定还要贴上几个。那人自觉替钦差办事,是件很够面子,可以夸耀乡里的事,就倒贴几文,也心甘情愿,所以答应着接过银子,飞奔而去。 这时在知州衙门的“赵大老爷”已经得到消息,丁宝桢下了一道手令,叫德州知州赵新注意安德海的行踪。 手令上说得很明⽩,安德海一⼊省境,如有不法情事,可以一面逮捕,一面禀报。因此赵新早就出派得力差役,在州治北面边境上等着,一发现那两条挂着龙凤旗的太平船,立即驰报到州。及至船泊西门,⻩石魁托人去买鸭子,旁边就有人听得一清二楚,也是立刻就报到了赵新那里。 “怎么叫‘不法’呢?”赵新找他的幕友和“官亲”来商议“按说挂龙凤旗就是不法。凭这一点就能抓他吗?” “抓不得!”姓蔡的刑名老夫子,把个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这个姓安的太监,当年诛肃顺的时节,立过大功,恭王都无奈其何!东翁去抓他,真正叫‘蛋碰石头’!” “话是不错。”赵新问道:“对上头怎么代?” “也没有什么不好代,姓安的并无不法情事,连鸭子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并未扰地方,何可谓之‘不法’?” “不然!”有个“官亲”是赵新的远房侄子,人也很精明“他们自己花钱买鸭子,正见得他们没有‘勘合’。” “勘合”是兵部所发,凡奉准出京的官兵,每到一个驿站,必须缴验勘合,证明⾝分,同时取得地方的一切供应。所以出示勘台,不但是应尽的义务,也是应享的权利,如果安德海有勘合,吃两只鸭子就不必自己花钱了。 大家都觉得他的看法不错,只有蔡老夫子独持异议:“就算没有勘合,也不能证明他不法,谁敢说他没有懿旨?你又不能去问他!” 赵新决定不抓安德海了,但是“禀报总得禀报啊!”“也不行!”蔡老夫子又头摇“丁宮保刚介自许,做事顾前不顾后,倘或据东翁的禀报⼊奏,太后只说一句:一路都没有人说话,何以那赵某无事生非?东翁请想,丁宮保圣眷正隆,而且是据禀出奏,不会有处分,东翁可就做了太后的出气筒了!” 这话说得很透彻,赵新深以为然,但也因此遇到了难题,这样不闻不问,虽不会得罪宮里的太后,却要得罪省里的巡抚,不怕官只怕管,得罪上司,马上就会丢官。因而赵新皱着眉在那里踱来踱去,不知何以为计? 幕友们不能眼看东家受窘,悄悄商量了半天,总算有了个结论,禀报一定要禀报的,只看用什么方式?有人提议上省面禀,蔡老夫子认为这万万使不得,倘或丁宝桢当面代一句:把安德海抓了起来!不奉令不可,奉令理办则出了事口说无凭。那就糟得不可救药了! “我倒有一计,”仍旧是赵新的侄子出的主意:“用‘夹单’如何?” 下属谒见上司写履历用“红手本”有所禀报用“⽩手本”但有些事不便写明在手本上,譬如孝敬多少银子作寿礼之类,就另纸写明,附在手本內,称为“夹单”夹单不具衔名,所以向来由上官随手菗存,不作为正式公文。 踱了半天方步的赵新停住脚说:“我刚才琢磨了半天,把道理想通了,上头要出奏,天坍下来自有长人顶,祸福不见得与我有关。就怕不出奏,留个禀帖在那里,不晓得那天翻了出来,我非受累不可。用夹单这个主意,好就好在可以不存案。准定这么办,不过,也不必忙,这不是什么捻匪马贼到了,用不着连夜飞禀。” “东翁说得是。”蔡老夫子答道:“不妨再看看,等他们动⾝那一刻再禀报,也还不迟。” “对,对!送鬼出了门,就没有我们德州的事了。”赵新的侄子附和着。商量停当,各自散去。赵新总觉得还有些不放心,把他侄子和蔡老夫子找了来,提议换上便⾐,悄悄到西门外去窥探一番,到底是何光景? 蔡老夫子比较持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侄少爷”年轻好奇,全力怂恿,拗不过他们叔侄,蔡老夫子也就答应了。 三个人都只穿着一件纱衫,各持一把团扇,用作遮脸之用。到了西门外运河旁边,只见岸上在看热闹的,总有三、五百人之多。那天是七月二十,月亮还没有上来,岸上一片漆黑,但船上却是灯火辉煌,船窗大开,遥遥望去,舱中似乎女多于男,正在品竹调弦,玩得很热闹。 “怎么,还弄了班女戏子?” 赵新刚问得一声,一阵风过,果然听得弦索叮咚,只是他怕人发觉真面目,站得太远,听不真,看不清,便叫他侄子去细看一看。 挤到人丛前面一看,非常好玩,八个浓妆抹,二十来岁的女子,团团坐着,有的弹琵琶,有的拉胡琴,有的吹笛子。一样乐器,两个人伺候,弹琵琶的自己只用右手轻拢慢捻,另有个人替她按弦,那个人一手按弦,另一只手又拉着自己的胡琴,又有另一个人替她按弦。这样错为用,居然并未纠不清。把岸上的人都看得傻了。 赵新的侄子,却是另外有所瞩目,看到上首正中坐着个太监,二十来岁,生得⽩⽩净净,一张带些女人气的脸,另有些男女老少,围坐在他左右。心想这就是安德海了,看样子不象个坏人,怎会如此胆大妄为? “你瞧见没有?”他听见旁边有人指着船上说:“那里挂着件龙袍!” “对了,看见了。” “听船下的人说,明天是安二爷生⽇,要让大家给龙袍磕头。” “这是什么规矩?”有人在问:“老公生⽇,给龙袍磕头⼲什么?” “就是啊,我也奇怪。一问,据说安二爷是这么说的:你们大家替我拜生⽇不敢当。为人总要不忘本,我有今天,全是太后和皇上的恩典,你们朝龙袍磕头行礼,也算替我尽了孝心了。” 这算什么礼数?无非挟龙袍以自重而已!赵新的侄子想,这就是大大的不法!于是赶紧又挤了出去,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赵新。 “那两个人伺候一件乐器的玩意,叫‘八音联’,现在少见了。”蔡老夫子说。 什么“八音联”都是闲话。赵新心里在想,看这样子,安德海出京,到底奉了旨没有?着实难说。于今只巴望他不生是非,早早离境,否则这场⿇烦不小。所以回到衙门,立即找了捕快来,吩咐一面监视那两条太平船,一面在暗中保护,如果安德海手下的人,与当地百姓发生了什么纠纷,务必排解弹庒,不要闹出事来。 第二天一早,派去监视的人,回来报告,说安德海的船走了。所报的情形与赵新昨夜所见,又自不同。船上有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两面大旗上又有一面小旗,画的是一个太,太下面一只乌鸦,这只乌鸦样子特别,是三只脚。 “啊呀!”赵新失声说道:“只怕真的是奉懿旨的钦差了!” “这…,”蔡老夫子不解地问道:“东翁何所见?” 赵新是举人出⾝,肚子里有些墨⽔“老夫子,”他说:“《舂秋》上有句话,叫做‘⽇中有三⾜乌’,你记不记得?” 蔡老夫子细想了一会,想到了:“啊,啊,原来是这么个出典!” “还有个出典。”赵新吩咐他侄子“你把《史记》取来。” 取来《史记》,翻到《司马相如传》,赵新指着一处给蔡老夫子看:“幸有三⾜乌为之使”下面的注解是:“三⾜乌,青鸟也,为西王⺟取食,在昆墟之北。” “看见没有?”赵新很得意地说“这就很明⽩了,‘为之使’者钦差,‘西王⺟’者西太后也!” “还有这样深奥贴切的出典,”赵新的侄子笑道:“看来他倒是经⾼人指点过的。” 腹笥是赵新宽,脑筋却是办刑名的蔡老夫子清楚,当时冷笑一声:“哼,一点不⾼!就凭这只三只脚乌鸦,此人就罪无可逭了!” 赵新一愣:“这是怎么说?” 蔡老夫子看一看周围,把赵新拉到一边,悄悄说道:“东翁请想,为‘西王⺟取食’,不就是说,奉西太后的懿旨来打秋风,来搜括吗?明朝万历年间这种事很多,本朝那里有这种事?就算有其事,如何可以挂出幌子来?诬罔圣⺟,该当何罪?真正是俗语说的,要‘満门抄斩’了!” “啊!老夫子,”赵新兜头一揖,心悦诚服地说:“你比我⾼明。照此看来,他这个钦差还是假的。慈禧太后十分精明,就算教他出来打秋风,决不会教他把幌子挂出来。明明是安德海的招摇。” “东翁见得是。事不宜迟,赶快禀报。这面小旗比那些龙凤旗更关紧要。现在不必用夹单了,用正式禀帖,三⾜乌这件事一定要叙在里头。不过不必解释,丁宮保翰林出⾝,幕府里名士又多,一看就懂,一懂就非杀安德海不可!杀了还要教慈禧太后见情,因为这是替‘西王⺟’辨诬。” 赵新自然受教,当时就由蔡老夫子动笔,写了一个禀帖,即时驿站递到省城。 安德海却是懵然不知,拜过龙袍,吃过寿面,过了他自出娘胎以来最得意的一个生⽇,然后扬帆南下,当天到了直隶的故城县。由此往西的一段运河,出名的弯曲,本地人称为“三弯三望”十里路走了一天,到达了一个极大的镇甸,名叫郑家口,两岸都是人家,防捻军的圩子⾼得跟城墙一样,也是个⽔陆冲要的大码头。 泊舟吃饭,安德海刚端起酒杯,只见⻩石魁走来说道: “二爷,果不其然,到临清就过不去了。” 过不去是因为运河⽔浅。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河“神龙掉尾”由南甩到北,在寿张、东河之间,冲断了运河,山东境內的运河原靠汶⽔挹注,自从分成两截,汶⽔到不了北运河,而⻩河挟泥沙灌⼊,以致河⽇久淤积,只有舂夏间⽔涨时,可通轻舟。最近天旱⽔涸,从临清到张秋这一段河道,成了只有尺把⽔的沟了。 “那就起旱吧!”安德海说:“除了‘逛二闸’,我从来就没有坐过船,还真嫌它气闷。” 他是轻轻松松的一句话,⻩石魁却上了心事。这么多人,这么多行李,从京里到通州,陆础续续忙了两三天才走完,这时一下子要找二、三十辆大车,着实吃力。 “怎么啦?”安德海不解地问。 ⻩石魁不即答话,转脸看着他的一个同事问:“你看呢?” 这个人小名叫田儿,也是安家的听差,他是山东人,所以⻩石魁向他问计。但田儿也是皱着眉,苦着脸,想了好一会才说:“要能‘抓差’就好了。” “为什么不能抓?”安德海立即接口,声音很大,显得有些生气似的“你们俩就是我的‘前站官’!” “对!”有个太监李平安说:“你们俩就照二爷的吩咐去办。” 看样子不办不行,同时也怕一时办不好,安德海会生气,因而⻩石魁出了个主意:“这样吧,船还是照样走,咱们到临清起旱。我跟田儿沿路抓车,抓到了在临清等。” “这倒可以。”安德海点点头。 ⻩石魁还要说什么,田儿悄悄拉了他一把,于是两个人走到船头上去密密商议,田儿埋怨他说:“你也不弄弄清楚,随便就答应了下来。这个差使⿇烦得很,弄不好会闯大祸!” ⻩石魁吓一大跳,急急问道:“闯什么祸?” “你只看这个,”田儿指着圩子说“就知道这里的老百姓不好惹。散兵游勇如果不安分,不是给活埋了,就是砸碎脑袋,扔在河里。” ⻩石魁越发心惊,但也有些不信:“那不是没有王法了吗?” “哼!”田儿冷笑道:“这还算好的,离临清四十里地的油房镇,去年一下子就杀了六、七百官兵。” 越说越玄了,⻩石魁疑心他有意吓人,便故意问一句:“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呢?差使已经揽下来了,也容不得你打退堂鼓!” 田儿愣了好一会,无可奈何地答道:“也只好往前闯了。 不过得找那五个镖手一起去。” “这个主意不错,就算摆样子也用得着。”⻩石魁说了这一句,转⾝又回中舱去作商量。 安德海还没有表示,随行的有个六十岁的老太监郝长瑞,先就面有难⾊。⻩石魁心里明⽩,他们带着许多珠宝,需要保护,镖手一走,放不下心。 “你老看,”⻩石魁指着岸上的圩寨说“这一带家家有火,地方最平静不过。而且挂着‘钦差’的旗子,谁瞎了眼敢到太岁头上来动土?” “对!”安德海深以为然,断然作了决定“你们把老韩他们带去好了。” 老韩叫韩宝清,是他们五名镖手的头脑。当⻩石魁去雇他们保镖时,他就提出疑问,说既是奉旨出京,沿途自有官兵护送,何用雇人保镖?⻩石魁笑而不答,只拿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了过去。每人二百两银子的酬劳,算是很优厚的,而且保的是不起眼的“暗镖”谁也不会想到,太监会带上那么些值钱的细软,决不会出事,因此,是不是真的奉旨,也就不必去管他了。 由于有这样的默契,所以⻩石魁和田儿冒充“前站官”去抓车,韩宝清也就不以为怪,好在抓车还是“给官价”⿇烦不大。那五名镖手的主要用处,是对付关卡上的小官儿,如果有人表示怀疑,想盘问底细,韩宝清便领着他的同事,一拥而上,揎臂握拳,作出预备揍人的样子,这一下便能把对方吓得缩项噤声,放他们扬长而去。 一路走,一路抓,抓了有二十多辆大车,声势浩地直奔临清南湾,等安德海一到,舍舟登岸,打发走了那些“女戏子”还有三十多人,坐车沿着⼲涸的运河南下。 这时在济南的丁宝桢,已经接到了赵新的密禀,处置的办法,跟幕中名士,早已商量妥当。一看安德海⼊网,双管齐下,一面拜折,一面缉拿。缉拿的原因很简单:有安姓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辨”他的幕友,在叙引赵新的原禀之后,用连慈安太后都可以看得懂的浅近文字禀道: “臣接阅之下,不胜骇异。伏思我朝列圣相承,二百余年,从不准宦官与外人结,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龙袍系御用之⾐,自有织造谨制,倘必应采办,但须一纸明谕,该织造等立即敬谨遵行,何用太监远涉糜费?且我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普天钦仰,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或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到臣。即该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亦决不能听其任意行游,漫无稽考。尤可异者,龙凤旗帜系御用噤物,若果系太监,在內廷供使,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至其出差携带女乐,尤属不成体制!似此显然招摇煽惑,骇人听闻,所关非浅。现尚无扰撞骗之事,而或系假冒差使,或系捏词私出,真伪不辨。臣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现已密饬署东昌府知府程绳武,暨署济宁州知州王锡麟,一体跟踪,查拿解省,由臣亲审,请旨遵行。” 用仅次于紧急军报的“四百里”驿递,拜发了奏折以后,丁宝桢立刻又用快马分下密札,其中一通送聊城,给东昌府署理知府程绳武,命令他马上抓安德海。 程绳武字小泉,是江苏常州人,剿捻时正当山东单县知县,因为守城有功,保升到道员。但军功所得的功名,过于浮滥,所以道员的班子,仅得署理东昌知府,有山东第一能吏之称。 能员之能,就在什么棘手的差使,都能办得妥妥帖帖、漂漂亮亮。未接巡抚密札以前,他就已得到安德海起早南下的消息,大车二十余辆,随从三十余人,一个个横眉怒目,歪着脖子说话,就知道不大好惹,所以只派人跟在后面,秘密监视,把他送出东昌府,便算了事。 等接到巡抚的密札,他第一个就去找驻扎东昌府的总兵王心安。此人是湖北襄人,曾当过多隆阿的部下,后来在胡林翼那里,调到山东为那时的巡抚阎敬铭所赏识,以后丁宝桢继阎敬铭的遗缺,对他倚重如故。李鸿章剿捻时,淮军跋扈异常,丁宝桢和王心安的所谓“东军”受尽了李鸿章和淮军的气。淮军大将刘铭传的队部,现在由他的侄子刘盛藻带领驻张秋,所以丁宝桢让王心安驻东昌,彼此隔了开来,才可以相安无事。 “治平大哥,”程绳武向王心安说“宮保下令,不能不办,办也不难,但只要有句闲话落在外面,我这趟差使就算办砸了。” “你凡事都有个说法。”王心安笑道“你说你的,我听着。” “第一、安德海到底是不是奉了懿旨,实在难说得很。宮保清刚勤敏,圣眷正隆,我做属下的,无论如何不能替他闯祸,这件案子一出奏,面子上是一定好看的,但西太后心里是怎么个想法,不能不顾虑。” “这话说得透彻。”王心安问:“你总还有第二吧?” “不但有第二,还有第三。”程绳武说“第二是我爱惜你的威名,不想请你派兵抓太监。” “承情之至。”王心安又拱手、又摇手“出队抓太监,真正是胜之不武,一传出去,刘省三他们还不当做笑话讲?” 程绳武不愿动用王心安的军队,又怕王心安心里不舒服,一番招呼打过,反教王心安见情,这就是能吏之能。这时便接着又说:“不能仰仗麾下,于是就有第三,安德海的镖手不少,要抓他未必肯就范,两下动手,必有死伤。传了出去,人家说一声:程某人连个太监都治不了!这个面子我丢不起。” “你与众不同,人家不算丢面子的事,在你就算丢面子了。 那么,你现在是怎么个打算呢?” “我的打算是宁愿智取,不必力敌。我自己带小队跟了下去,见机行事。今天来跟治平大哥商量的是,好不好借我几支短?” “那还用得着‘商量’二字?你要多少,派人来说一声,我还能不给吗?” 其实,程绳武有自己的亲兵小队,一共二十多人,每人一支火力其強的“后膛七响”他特意跟王心安借是有意套亲近,当时写了张借八支的字据,面王心安。等他回到衙门,已有一名把总将送到,额外有两百发“子药”说明是王心安所奉送。程绳武派人点收,厚犒来使。然后查问安德海的行踪。 “已经打过尖,走了。”为他带领亲兵的一名姓余的千总告诉他。 “出东门,还是出南门?”程绳武问。 “出东门。” 由东昌府南下有两条路,出南门是走⾕、郓城。出东门则又有两条路,一条是正东,经平、肥城到泰安,折而往南,为自古以来的南北通衢,一条是东南,由东阿、东平、汶上,经兖州⼊江苏。不知道安德海走的是那一条?“大人!”跃跃试的余千总问道:“是不是要抓那一帮太监?” 程绳武微微一惊,要逮捕安德海是个绝大的机密,如何消息已经外怈?但他深有经验,已怈漏的机密,越是重视,传播得越快,最好的办法是淡然处之,因而他用信口答话的语气问道:“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如果不是,就该护送他出境,倘或是——是要抓这一帮太监,杀焉用牛刀,今天夜里就可以一网打尽。” “喔!”程绳武的脸⾊变得很“正经”了,他觉得这个余千总,不能视之为老耝,便有意跟他作个商量,于是问道:“护送是大可不必。我先问你,你怎么知道要抓这帮太监?” “有人从济南来说——很靠得住的一个人,说宮保大发雷霆,非抓这个人不可。” “那个人?”程绳武的话声十分峭急。 “是,是个姓安的总管太监,说是太后面前的红人。” 程绳武不答话,只点头。过了好一会才说:“不必护送,也不必抓他,不过差使比抓还难,我不知道你办得了办不了?” 这是将法,余千总当然要上当,満脸不服地说:“大人的差使还没有派下来,如何就说人办不了?” “别人办不了,你当然能办。”程绳武慢条斯理地说:“他们中午在这里打的尖,今晚必宿桐城驿,由此分途,所以要到明天,才知道他们是投正东,还是往⾕?你今夜就走,把他们的行踪打听清楚,连夜赶回来告诉我。” “是!”余千总答道“我马上就走,明天天一亮一定赶回来禀报大人。” “好!”程绳武又问:“你是怎么样子去打听?” 余千总想了想答道:“我不带人。就我自己,换上便⾐,到桐城驿一问那些脚伕就知道了。等打听清楚,即时回来,大人明⽇起⾝,就有确实消息听见。” “就这么说。等事情完了,我保你换顶戴,不然就托王总兵给你补实缺。你快走吧!明天一早,我等你的消息。” 第二天一早,消息果然来了,安德海是往东阿的这条路走。程绳武是早就准备好的,穿便⾐、戴凉笠,带着十几个人追了下去,临行之前,先上一通密禀,说明情况。 在烈⽇下跟踪了两天,突然发觉安德海的行程变了,由汶上县动⾝,本应直下兖州,却折而往东到了宁,又往北走。程绳武派人去一打听,才知道安德海兴致不浅,要迂道去一游泰山,再由泰安南下。 就这时候,王心安奉到丁宝桢的命令,带着一小队人,赶了下来,追着程绳武,彼此商量。照王心安的意思,就要动手,而程绳武依然力主慎重,说泰安知县何毓福极其能⼲,一定有办法可以“智取”否则就等安德海从泰山下来,派兵拦截,也还不迟。 王心安同意了他的办法,秘密商量了一番,特为遣派余千总,持着程绳武的亲笔信,抢先到了泰安。等安德海的车队一到,天⾊将晚,进了南关,先投客店。最大的一家,字号叫做“义兴”巧得很,正有两个大院子空着,等安德海歇了下来,刚刚掸土洗脸,坐着在喝茶,⻩石魁进来告诉他说: “泰安县派了人来。见不见他?” 一路都不大有人理,不想这里与众不同,安德海似乎很⾼兴“见,见!”他说:“怎么不见?” 于是领进来一个穿蓝布大褂、戴红缨帽的“底下人”向安德海请了安,自己报名:“小的叫张升,敝上特为叫张升来给安钦差请安。敝上说,本来该亲自来接的,因为未奉到公事,不敢冒昧,不过晓得安钦差是奉太后差遣,也不敢失礼。”说着,打开随⾝携来的拜匣,取出一张名帖,双手捧上。 “喔!”安德海看了看名帖“原来是何大老爷!” “是!”张升说道“敝上叫张升来请示,敝上备了一桌席,给安钦差接风,想屈驾请过去。如果不便,就把席送过来。” 这是有意带些将的意味,安德海一听就说:“没有什么不便!既然贵上知道我的⾝分,倒不能不叨扰他一顿。” “是!安钦差赏脸。”张升请了个安说“还有几位老爷,也请一起过去。” “好!你等一等。” 于是安德海找人来商量了一下,决定带着陈⽟祥、李平安,一起赴席,⻩石魁随行伺候。由张升带路,坐车直奔泰安县衙门。请到花厅,张升退了出去,另有个听差,拿个托盘,捧来三杯茶——不是什么待客的盖碗茶,安德海一看,脸⾊就变了。 “⻩石魁,⻩石魁!”他大声喊着。 外面没有回音,⻩石魁不知道到那里去了?安德海亲自走到廊下来看,只见回廊上、假山边,影影绰绰好几条人影。 “怎么回事?”陈⽟祥赶了过来,小声问说。 “岂有此理!”安德海发脾气骂道:“这算是什么花样?”“别是…。”陈⽟祥刚说了两个字,便有人拉了他一把,回⾝看时,是李平安在向他摇手。 彼此面面相觑,好半天,安德海才说了句:“沉住气!” 所谓“沉住气”实在是束手无策。很显然地,安德海此时最要紧的是,依旧摆“钦差”的架子唬人,所以拉起京腔,大发牢。但陈⽟祥、李平安却真是吓坏了,一见有人持烛进来,赶紧上去抓住他的手问道:“何大老爷说请我们吃饭,怎么人面不见?” 那听差⽪笑⾁不笑地答道:“总快出来了吧!”说着,把蜡烛放在桌上,管自己退了出去。 “你们少说话!”安德海板着脸说“凡事有我。” 教太监不说话是件很难的事,陈、李两人到底忍不住了,躲在一边,悄悄低语,不时听得怨恨之声。这当然会把安德海搞得很烦,在花厅砖地上来回走着,一有响动,便朝外看,当是何毓福到了。 何毓福终于到了,他在等着程绳武和王心安商量处置办法。“义兴”栈那两座大院子,原是特意命店家腾出来的,一⼊陷阱,往外封住,加以“蛇无头不行”那些镖手不敢自讨没趣,乖乖地守在院子里,不敢胡行走。等处置好了这些人,程、王二人也到了。就在“义兴”栈商量停当,程绳武仍回东昌,王心安分一半人驻守“义兴”栈,他自己带着另一半,护送安德海到济南。 于是何毓福赶回县衙门,一进花厅便抱拳说道:“失,失!东城出了盗案,不能不赶了去料理。以致说给安钦差接风,变成口惠而实不至。”他接着便大喊一声:“来啊!”还是那持烛的听差,对主人态度自然大不相同,进了门垂手站着,听候吩咐。 “快摆酒!”他说“只怕钦差已经饿了,看厨房里有什么现成的点心,先端来请贵客用。” “喳!”那听差答应着,退出去时,还给“贵客”请了个安。 这一下搞得安德海糊里糊涂,不辨吉凶。反正伸手不打笑脸人,替陈⽟祥、李平安引见以后,坐下来跟何毓福寒暄,先是请教功名,然后便说如何奉慈禧太后懿旨,到苏州采办龙袍,接下来大谈宮內的情形,自然都是外面听不到的秘辛。 谈了一会,席面铺设好了,听差来请主客⼊座。安德海大概心里还有些嘀咕,酒也不敢多饮,怕醉后失言,陈⽟祥和李平安却是没脑子的人,看何毓福的态度,疑虑一空,开怀畅饮。 “老爷!”听差走来向何毓福说道“省里有人来。” “谁啊?” “是抚台衙门的‘戈什哈’。说有紧要公事,跟老爷面回。” “喔!”何毓福说道:“安钦差不是外人,你把他请进来。” 王心安的卫士所扮的戈什哈,进来行了礼,拿出一封程绳武所写的信,递了上去,何毓福匆匆看完,随即扬脸说道: “安钦差,得请你连夜上省。” 安德海脸⾊一变,強作镇静地问道:“怎么啦?” “省里送信来,说內务府派了人来,有要紧话要跟你当面说。” 安德海和陈、李二人的脸⾊,都不再是那么又青又⽩地难看了“必是京里有什么消息。”陈⽟祥自作聪明地说。 “当然是传消息来!”安德海微微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少开口,自己又接着自己的话说:“必是两位太后,传办物件。 不知道信上说明了没有,是內务府那一位?” “你看!”何毓福把信递了过去。 他接信一看,上面写的是: “分行东昌府、泰安州、济宁州暨所属各县:顷以內务府造办处司官,驰驿到省,言有要公与出京采办钦使面洽。奉宪台面谕:飞传本省各县,转知其本人,并迅即护送到省。毋忽!合函录谕转知,请惠予照办为盼。” 下面盖着一个条戳,字迹模糊不清,细看才知是“山东巡抚衙门文案处”九字。 “信上催得很紧,当然也不争在这一晚。”何毓福说:“安钦差尽管宽饮,等明天我备车送你去。” “不!”安德海虽是沉着,但很重视其事的神情“还是今夜就走的好。⽩天坐车,又热,灰沙又多,实在受不了。” “悉听尊意,我马上叫他们预备。” 于是把听差找了来,当面吩咐备车,车要⼲净,马要精壮,反复叮咛着,显得把安德海真的奉为上宾。 “你们俩呢?”安德海问他的同伴“也跟我走一趟济南,去逛一逛大明湖吧?” 听他有邀陈、李作伴的意思,何毓福便怂恿着他们说:“一了秋,济南可是太好了,‘一城山⾊半城湖’。两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机会为什么不去逛一逛?” “好啊!”陈⽟祥向李平安说:“咱们跟着二爷走。”“那么,”何毓福紧接着说“回头就从这儿走吧。安钦差也不必回店了,我会派人去通知。”他看着安德海问:“有什么话要代?我一定给说到。” 安德海有些踌躇,照理应该回去一趟,但想想回去也没有什么话,无非说要到济南一行,很快就会回来。就这样一句话,托何大老爷转达也是一样。 于是他说:“没有别的话,就说我三两天就回来。” “是了,我马上派人去通知。” “劳驾,劳驾!”安德海放下酒杯说“请赏饭吧!”吃完饭,安德海又改了主意“不必⿇烦了。”他说“我还是自己回店去一趟。” 一回店,底蕴便尽皆怈露,何毓福是早就筹划妥当的,毫不迟疑地答说:“都听安钦差的意思。回头上了车,先到南关弯一弯,也很方便。” 等上了车,先是往南而去,然后左一转,右一转,让安德海失了方向。八月初二没有月亮,夜⾊沉沉,不易辨认东西南北。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车子已经出城了。 “喂,喂!”他在车中喊道:“停一下,停一下!” 不喊还好,一喊,那御者扬起长鞭“刷”地一响,拉车的马泼开四蹄,往前直冲,跑得更快了。接着,听得蹄声杂沓,有一队人马,擎着火把,从后面赶了上来,夹护着马车,往西而去。 初秋气慡,正是“放夜站”的天气,而且大已平,百业复苏,所以这条路上,晚上亦是商旅不绝,一望见灯笼火把,军队夹护,都当是什么显宦,不知因为什么要公,星夜急驰,谁也没有想到是丁宮保捉“钦差” 天一亮,名城在望,王心安一马当先,直⼊南门,要投巡抚衙门。这个衙门很有名,原是前明洪武年间所建的齐王府,其中许多地方,沿用旧名,二堂与上房分界之处,就叫“宮门口”因此“宮保”亦几乎成了山东巡抚专用的别称。巡抚恩赏了“太子少保”的“宮衔”都可称为宮保,不过总不如有宮衔的山东巡抚,唤作宮保来得贴切。 丁宮保已经在半夜里接到程绳武专差送来的密禀,知道安德海将在泰安落网,计算途程只百把里路,一早可到,所以早就代抚标中军的绪参将,派人在南门守候,等王心安把安德海押到,立即带着他去见丁宝桢。 王心安是丁宝桢的爱将,特假词⾊,亲自站在签押房廊前候,等他一进“宮门口”先就喊道:“治平,你辛苦了!” 总兵巡抚品级相同,但巡抚照例挂兵部侍郞的衔,以便于节制全省武官。因而王心安以属员见“堂官”的礼节,疾趋数步,一⾜下跪,一手下垂请了个安说:“心安跟大人差。” “人呢?”丁宝桢一面说,一面往里走“进屋来谈。” “一共四个人,安德海,一陈一李两个太监,还有个安德海的跟班。都给绪参将了。” 接着是绪参将来回禀,说把那四个人看管在辕门口,请示在何处亲审? “不忙!”丁宝桢说“等我先听一听经过情形。” 于是王心安尽其所知,细细陈述。谈到一半,听差来报,泰安县知县何毓福赶来禀见,随⾝带着一只箱子,是安德海的最要紧的一件行李。 “请进来,请进来。” 连人带箱子一起到了签押房,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簇新的一件龙袍和一挂翡翠朝珠。 “该死!”丁宝桢这样骂了一句“真的把宮里的龙袍偷出来招摇。这挂朝珠也是御用之物,疏忽不得。”他向绪参将说“加上封条,送藩司收存。” 这就该提审了。丁宝桢吩咐把文案请了来,说明经过,邀请陪审,有个文案看了看他的同事说:“我们还是回避的好!”“是,是!理当回避,请宮保密审吧!” 这一说,丁宝桢明⽩了,他们是怕安德海在口供中,难免怈漏宮噤秘密,不宜为外人所闻。便点点头说:“既如此,我回头再跟各位奉商。” “大人,”何毓福站起来说“我先跟大人告假,回头来听吩咐!” “好!你夜一奔波,先请休息。午间我奉屈小酌,还有事商量。”丁宝桢说到这里,拉住王心安的手“你别走!” 于是,只剩下王心安一个人,在抚署西花厅陪着丁宝桢密审安德海。 绪参将说把安德海看管在辕门口,其实是奉为上宾,招呼得极其周到,只是行动不能自由而已。等丁宝桢传令提审,绪参将亲自带人戒备,从辕门到二堂西面的花厅,密布亲兵,断绝通,然后把安德海“请”了进去。 他很沉着,也很傲慢,微微带着冷笑,大有“擒虎容易纵虎难”要看丁宝桢如何收场的意味。同时也仿佛有意要摔一番气派,那几步路走得比亲王、中堂还安详,橐橐靴声,方步十⾜,威严中显得潇洒自如,真不愧是在宮里见过世面的。 “安德海提到!”在丁宝桢面前,绪参将又另有一种态度,掀开帘子,这样大声禀报。 “叫他进来!” 由听差打起帘子,安德海微微低头,进屋一站,既不请安,也不开口,傲然兀立。 王心安忍不住了,怒声叱斥:“过来!你也不过是个蓝翎太监,见了丁大人,怎么不行礼?谁教你的规矩?” “原来是丁大人。”安德海相当勉強地让步,走过来垂手请了个安。 丁宝桢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方始用他那口一板一眼的贵州口音问道:“你就是安德海?” “是的。我是安德海。” “那里人哪?” “直隶青县。” “今年多大岁数?” “我今年二十六岁。” “你才二十六岁,”丁宝桢说“气派倒不小啊!”“气派不敢说。不过我十八岁就办过大事。” 那是指“辛酉政变”安德海奉命行“苦⾁计”被责回京,暗中与恭王通消息那件“大事”丁宝桢当然明⽩,却不便理他,只问:“你既是太监,怎么不在宮里当差,出京来⼲什么?” 安德海念着那两面旗子上的字作答:“奉旨钦差,采办龙袍。” “采办龙袍?”丁宝桢问“是两宮太后的龙袍,还是皇上的龙袍?” “都有!”安德海振振有词地答道:“大婚典礼,已经在筹办了。平常人家办喜事,全家大小都得制一两件新⾐服,何况是皇上大喜的⽇子?” “你说得有理!不过,我倒不明⽩,你是奉谁的旨?” “是奉慈禧皇太后的懿旨。” “既奉懿旨,必有明发上谕,怎么我不知道?” “丁大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安德海很轻松地答道: “那得问军机。” “哼!”丁宝桢冷笑“少不得要请问军机。你把你的勘合拿出来看看!” 安德海的脸⾊变了“又不是兵部派我的差使,”他嘴还很硬“那里来的勘合?” “没有勘合不行!”丁宝桢直头摇,仿佛有些蛮不讲理似的。 安德海软下来了“丁大人,”他说“你老听我说。” “你有啥子好说的?尽管说嘛!”丁宝桢又补了一句:“总要说得象话才行。” “丁大人!”安德海双手一摊,作出无可奈何之状“这就说不到一处了。我说奉了懿旨,你老跟我要兵部勘合。这是两码事嘛!” “怎样叫两码事?你归內务府管,譬如內务府的员官出京办事,难道就象你这个样,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只凭你一句话?” “这…,丁大人,我说句不怕你老生气的话,你老出了翰林院,就在外省,京里的情形不悉。”安德海把脸仰了起来,说话的神气,显得趾⾼气扬“內务府的人,不一定能当內廷差使,就是內廷差使,也还有讲究,有‘內廷行走’,有‘御前行走’。不奉圣旨,那怕是王爷,也到不了內廷。” 他卖弄的就是慈禧太后面前,管事的太监这个⾝分。丁宝桢心想,到此刻这样的地步,他的神态、语气,还是如此骄狂,那么,平⽇是如何地狐假虎威?可以想见。这样转着念头,反感愈甚,打定主意,非要问他个⽔落石出不可。 “我是外官,不懂京里规矩。我倒问你,御前行走怎么样? 凭你口说钦差就是钦差吗?” “凭我口说?嘿,丁大人,我算得了什么?不都是上头的意思吗?”安德海振振有词地说“你老请想,如果不是上头的意思,我出得了京吗?就算溜出京城,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他们肯放我过去吗?” “对了!就是这话,在我这里就不能放你过去。” “那么,”安德海仿佛有些恼羞成怒了“丁大人,你预备拿我怎么样,难道还宰了我?” 一听这话,丁宝桢然大怒,但他还未曾发作,王心安已经愤不可遏,抢上前去,伸手就是一个嘴巴,把安德海的脑袋打得都歪了过去。 “混帐!”王心安瞪着眼大喝“你再不说实话,吊起来打!” 看样子安德海是气馁了,捂着脸,好久才说了句:“何必这样子?有话好说嘛!” “跟你说好的你不听,偏要歪,不打你打谁?” “哼!”丁宝桢冷笑着接口:“你别想错了,你以为我不敢宰你?” “听见没有?快说。”王心安揎一揎臂,又打算着要挥拳。 “要我说什么呢?” “说实话!”丁宝桢问道“你是怎么私自出京的?” “我不是私自出京。”安德海哭丧着脸说“我在慈禧太后跟前当差,一天不见面都不行,私自出京,回去不怕掉脑袋?” 这话实在是说到头了,但丁宝桢无论如何不能承认他这个说法“你说来说去就是这一点,”他驳得也很有道理“在慈禧太后面前当差的人也多得很,象你这样,全成了钦差了,那还成话吗?再说,太监不准出京,早有规矩,慈禧太后有什么差遣,什么人不好派,非得派你不可?” “丁大人明见,”安德海紧接着他的话答道“宮里这么多人,为什么不派别人,单单挑上我?这有个说法儿,上头有上头的意思,不是天天在跟前的人,就说了也不明⽩。” “慢着!”丁宝桢终于捉住了他话中的漏洞,毫不放松地追问:“原来你也不过是揣摩皇太后的意思!啊?说!” 安德海依然嘴硬:“上头代过的。还有许多意思,我也不便跟丁大人明说。” “你还敢假传圣旨?”丁宝桢拍着炕几,厉声说道“你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帜,难道这也是上头的意思?” “这,这是我不对!” “还有那面小旗子,上面画的那玩意,我问你,那是什么意思?也是上头代过的?”丁宝桢有些动,怒声斥责:“你一路招摇,惊扰地方,不要说是假冒钦差,就算真有其事,也容不得你!你知道你犯的什么罪?凌迟处死,亦不为过!” 直到这地步,才算让安德海就范,他的脸⾊一阵青、一阵⽩,终于认罪了:“我该死,我该死!求丁大人⾼抬贵手,放我过去吧!”说着,人已矮了一截。 下跪亦无用,丁宝桢大声喊道:“来啊!”站在廊下的戈什哈有四五个,闻声一起进屋,最后是绪参将赶了过来,直到丁宝桢面前,请个安听候指示。 “搜他!” “喳!”绪参将答应着,回⾝把手一招,上来两名戈什哈,一个如老鹰抓小似的,捏住安德海的⾐领往上一提,另一个就开解他的⾐襟,亮纱袍子里面,雪⽩的一件洋纱衬⾐,小襟上有个很深的口袋,摸出一个纸包,随手给绪参将。他捏了一下,发觉里面是纸片,便不敢打开来看,转⾝又呈上丁宝桢。 “哼!”丁宝桢看完那两张纸片,冷笑着说:“太监不准结员官,⼲预公事,凭这个,就是一行死罪!”说完,他把那两张纸片揣⼊怀中,谁也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 “跟大人回话,”绪参将报告“他⾝上别无异物。” “先押下去,找僻静地方仔细看守。不准闲人窥探。” “是!”绪参将又挥挥手,示意把安德海押下去。 “丁大人!”被挟持着的安德海,尽力挣扎着,扭过头来说道:“是真是假,你老把我送到京里一问就明⽩了。” 丁宝桢不理他,等他出了花厅,才向王心安低声说道: “这家伙在做梦,还打算活着回京里!” “大人!”王心安喊了这一声,迟疑着似乎有什么逆耳之言要说。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丁宝桢又对绪参将说:“把另外两名太监提上来!” 陈⽟祥、李平安都是面无人⾊,瑟瑟发抖,一进花厅,双双跪倒,取下帽子,把头在青砖地上碰得咚咚作响,然后自己报着名,只是哀恳:“丁大人开恩!” “你们说实话,是谁叫你们跟着安德海出来的?” “是!”年纪大些的李平安说:“是安德海。” “你们俩都归他管吗?” “不归他管。” “既然不归他管,他怎么能指挥你们?叫你们出京就出京?” “回丁大人的话,”李平安怯怯地,但谨慎地回答:“安德海是慈禧太后面前最得宠的人,他的话,我们不能不听。” “那么,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要找你们俩呢?” “不止我们两个,”陈⽟祥揷嘴答道“一共是五个人。” “为什么单找你们五个?”丁宝桢问“总有个缘故在內。” “这…,”李平安迟疑地说“想来是我们平常很敬重他的缘故。” 那就不用说,都是安德海的同了。丁宝桢又问:“你们一起来的,共有多少人?” “总有三十多个。” “都是些什么人?” 于是李平安和陈⽟祥查对着报明各人的⾝分,除了安德海的亲属和下人以外,从车伕、马伕、到剃头、修脚的,流品甚杂。这些人将来都可以发属员去审,丁宝桢就懒得问了。 押下那两个太监,又提审⻩石魁。宮里的情形,他不会清楚,问到安德海出京的经过,却答得很详细,道是早在四月里,就有出京之说,但一直到六月下半月,才忽然忙了起来,那些跟随的人,大半都是⻩石魁去找来的。 “安德海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丁宝桢不解地问。 “因为,”⻩石魁答道“小的主人,喜闹气派。” 丁宝桢认为他答得很老实。不安分的人,多喜来这一套,包揽是非、招摇跋扈,即由此而起。接着,他又问起⻩石魁如何假充前站官抓车,所得到的答复,也能令人満意。初步的“亲审”到此结束。 这时臬司潘霨、济南府知府、首县历城县知县,都已闻信赶来伺候。丁宝桢只传见了首县,把安德海等人发了下去,严加看管。其余臬司和济南府一概挡驾,因为他在没有跟文案商量妥当以前,不便对掌理一省刑名的臬司有何表示。 回到“宮门口”签押房外的厅上,已设下一桌盛撰,但丁宝桢无心饮啖,把文案们都请了来,说明案情,征询各人的意见。 “宮保,”有人这样答道:“我在屏风后面听着,有一层疑义,提出来跟宮保请教。安德海的随从中,有天津的一个和尚,说是愿意回南,安德海喜招摇,带着他一起走,也算是做好事,这在情理上讲得通,然而,何以有绸缎铺和古董铺的掌柜,而且各带一名伙计随行?其中怕有隐情。” “这话说得是。”丁宝桢深深点头“我还觉得安德海带那些太监,必有作用。他本人胆大妄为,跟他来的那五个太监,总有明⽩事理的,难道不知道太监不准出京,犯了这个规矩,非同小可,就不顾自己的祸福,贸贸然跟了他来?” “是啊!”王心安建议:“我看还得严加拷问,真相才会大⽩。” “问不妨问,无须用刑。”丁宝桢这样表示,随即派了一个差官到历城县下达口头的命令,设法问明实情具报。 历城县的知县也很能⼲,把陈⽟祥、李平安二人隔离开来,个别询问。话里套话,终于摸到了底蕴,刘同意和王阶平都是跟着去做买卖的,只是质正好相反,一个卖,一个买。有珠宝要带到江南去卖,所以带着古董铺的人去估价,以免吃亏;又想从苏杭等地,买一批绸缎运到北方销售,这自然要请教绸缎铺的掌柜。 珠宝是从那里来的呢?陈、李二人虽不肯说明,但从话风中可以推想得到,是窃自宮中。丁宝桢接获报告,大起戒心,他只要杀安德海,不愿兴起大狱,现在牵出一件宮中的大窃案,可能是几十年的积弊,如果认真究办,株连必广,而未见得会有结果,于公,非大臣持重处事之道,于私,只会惹来⿇烦,徒然挨骂。 因此,丁宝桢决定把这陈、李二人的这一段口供,连同从安德海⾝上搜出来的那两张纸片,一起销毁。但木本⽔源,推论到底,无非安德海的罪状,益见得此人该死! “安德海罪不容诛!”他神⾊凛然地说“决不能从我手上逃出一条命去。我想,先杀掉了他再说。” 这真是语惊四座了,彼此相顾,无不失⾊“宮保,”有个文案提醒他说:“不论如何,安德海决不会无罪。等朝旨一下,他就是钦命要犯了,不出人,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我就是不愿意人。地方大吏,象这样的事,该有便宜处置之权。” “说得是。不过出奏的时节,有‘请旨理办’的话,既然如此,就不能擅自处置了。” 丁宝桢略一沉昑,慨然说道:“我豁出去了,就有严谴,甘受无憾。” 大家都认为犯不着为了安德海,自毁前程,苦苦相劝,丁宝桢执意不从。谈到后来,泰安县知县何毓福,越众出座,向上一跪说道:“大人,我有几句话,请鉴纳。” “有话好说,不必如此,请起来!” 何毓福长跪不起“大人,”他说“照我的看法,安德海一定处死。到了该明正典刑的时候,却提不出人来,绑到刑场,这是莫大的憾事。” 这一层,丁宝桢不能不考虑,同样一死,逃脫了“显戮”便是便宜安德海了。 “而且,可能有人不以大人此举为然,只是义正辞严,不得不依国法处置,如果大人不依律办,岂不是授人以柄,自取其咎。”何毓福又说:“大人,恕我言语质直!” 这一层,尤其说中了要害,都道他说得有理,但口头上不便明说“不以此举为然”的人,自然是慈禧太后,正好抓住丁宝桢擅杀钦命要犯的错处,为安德海报仇,那不是太傻了吗? “为此,务求大人鉴纳愚衷,请再等两天,看一看再说。” “你是说等朝旨?”丁宝桢说“不杀安德海,我无论如何不甘。” “宮保必能如意。”居于末座,一个素以冷峭著称,为丁宝桢延⼊幕府的朱姓候补知县,慢条斯理地说道:“人在历城监狱,宮保要他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 语气涉于谐谑不庄,却真正是一语道破!朝旨下达,安德海处死,自然最好,不然,擅杀钦命要犯是严谴,违旨擅杀一样也不过是严谴。而且在处分以外,还有个说法:“因为朝廷不杀,我才杀他。”否则,有人问一句:“是不是疑心朝廷会庇护此人,所以迫不及待地先动手?”这话会成为“诛心而论”倘或言官参上一本,降旨“明⽩回奏”还真无以自解。 “好!”丁宝桢亲手扶起何毓福“诸公爱我,见教极是。 我不能不从公意,就让此獠延命数⽇。” wWW.nIlXs.cOm |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