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二十二章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 更新时间:2017/9/7 |
第二十二章 | |
东捻虽平,宮中的新年过得并不热闹,因为西捻已由河南窜⼊河北。两宮太后封咸丰年间那次逃难到热河,创巨痛深,一想起来就会心悸,所以对京畿的刀兵战,特别重视。其实张总愚还远在数百里以外,但两宮太后总觉得捻军一到了河北,就仿佛到了通州、良乡似地,寝食难安。 为此,从元旦受贺以后就召见军机开始,新年里没有一天不临驭养心殿,也没有一天不发调兵遣将,指授军略的上谕。半夜里有军报,慈禧太后也是丝毫不敢耽搁,披⾐下,叫宮女剔亮了灯,拨旺了火,比照着“方略馆”所绘进的地图,细细阅看,西捻到了那里,围剿的官军又到了那里?各路勤王之帅,或者已经开拔,或者因事逗留,大致都有个下落,独独李鸿章那里,消息沉沉,慈禧太后最盼望的刘铭传一军,也不知动⾝了没有? “主子,主子!” 慈禧太后一惊而醒,听得宮女在帐子外面轻声喊着,知道又有军报,便问:“那儿来的?” “直隶总督衙门来的。” 这一说把她的残余的睡意,撵得⼲⼲净净,直隶总督驻保定,相去极近,一切奏报总是在下午送了进来,如今深夜递折,可知必是极紧急的消息。于是霍地坐起⾝来,连声吩咐:“拿来我看!” 四名宮女,一个挂帐子,一个替她披⾐服,一个掌灯,一个把⻩匣子打开,拿奏折送到她手里。事由是“贼势北趋,请飞调客兵⼊直”说大股捻匪由平乡等境狂窜,直向北趋,而客兵未集,蔓延甚广,恐有震及近畿一带之虞。 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就此夜一不曾合眼。等宮门一开,随即把折子发了下去,又叫安德海到军机处去传旨,催恭王早早进宮。 平⽇军机见面,总在八点钟左右,这天提早了一个钟头,滴⽔成冰的天气,养心殿地方又大,生上四个炭炉还不大管用,所以君臣们的脸⾊都冻得发青,看来格外沉抑郁。 “一个年也不曾好生过,今儿都初十了。”慈禧太后的声音跟天气一样冷“李鸿章打了胜仗,眼睛长在头顶上,把我们娘儿三个给忘掉了!” 恭王一向回护李鸿章,到此地步,也不敢替他辩解,只这样答道:“军机上再寄信催他,如果铭军尚未启程,限他即⽇开拔,兼程并进。” “哼!”慈禧太后冷笑道:“跟他说好的没有用,倒象求他似的,越发端了起来。我也不知道他有良心没有?要什么给什么,东南膏腴之地,尽供养了淮军,朝廷那一点儿对不起他?他就忍心这样子置之不理?六爷,我看不用跟他客气了,让他亲自带队到直隶来!再要问问他,催提铭军的上谕下了好多天了,何以到现在没有消息?该怎么处分?你们说吧!” “自然是部议处。”恭王说。 “要严议!”慈禧太后这样加上一句。 “也不能光办李鸿章一个人。”慈禧太后说了句公平话:“捻匪由山西到河南,李鹤年躲在开封不理那个碴儿,也可恶!如果河南能够出力拦一拦,捻匪不能就这么容易到了河北。” “这话一点不错。”慈禧太后深深点头。 看样子她还有话,恭王不容她往下说,赶紧拦在前面: “李鹤年也派张曜、宋庆追了,不过豫军力量单薄。” “反正李鹤年也是没有尽力,一起吏部严议。” 李鹤年跟恭王走得很近,但剿捻不力的事实俱在,而且两宮太后异口同声地表示不満,恭王不便再为他卫护,唯有遵旨理办。 在京各衙门,凡是本⾝能够处理的公事,一向办得很快,头一天议,第二天就有了复奏,吏部拟议的处分是:钦差大臣李鸿章和河南巡抚李鹤年“降级三留任”照一般的处分“降级”是可以用“加级”的纪录来抵销的,所以吏部特别陈明:“事关军务,应不准其抵销。”这是一个鞭策的处分,如果李鸿章肯照朝廷的旨意,起劲去⼲“开复处分”指顾间事,否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留任”二字取消,立刻就会象刘长佑那样,以总督之尊,一降而为“三品顶戴”红顶子都保不住了。 就在吏部的复奏,尚未定夺之际,局势迅速恶化了。官文飞奏,西捻北窜衡⽔、定州一带。定州就是保定府属的完县,这已经可令人惊骇了,而实际上,官文还隐瞒着情况,西捻已直扑保定府治的清苑——这是安德海打听来的消息,慈禧太后没有理由不信。 经过彻夜的思考,她的态度变得很平静了“你们都说官文不能不用,他在湖北的功劳,都教曾家兄弟跟胡林翼给盖了,现在你们说吧!”她说“官文是不是独当方面的人才?” 恭王、文祥和宝鋆都不作声。官文为曾国荃严劾落职,那班从未出过直隶省境一步的“旗下大爷”无不愤愤不平,因此才让官文去当直隶总督。事实上直隶的一切军事调度,都出于军机的指挥,所以慈禧太后的指责官文,恭王不宜申辩,也无可申辩,唯有付诸沉默,静等天颜转霁。 于是,上年十月汪元方病殁,出于文祥的保荐而奉旨“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沈桂芬,越次陈奏:“启奏两位皇太后,今⽇的局面,亦未可完全归罪于官文。朝廷并用恩威,一秉大公,该处分的处分,该励的励,是非分明则将士用命。如今须有严旨,振饬疲玩。” “我也是这么想。”慈禧太后点点头“功名富贵来得太容易,就不拿朝廷当回事了。六爷,你说,前些⽇子让李鹤年是怎么办来着的?” “是让他派豫军,绕道到直隶,‘头庒剿’。” “现在呢?”慈禧太后有些动了“豫军是从捻匪后面撵,由南往北,把捻匪撵到京城里为止。” 语言已经相当冷峻,而神⾊更为可畏,慈禧太后每遇震怒时,额际的青筋就会起凸,此时天颜咫尺,清晰可见。恭王心想,不必让她亲口代了,自己知趣吧! 于是他说:“疆臣互相推诿,有负委任,其情亦实在可恶。如今非请旨严谴,不能让他们生警惕之心。臣等几个商量好了,再跟两位皇太后回奏。” “好吧,你们去商量。”慈禧太后又说:“外面的情形,我都知道,官文是个自己拿不出主张的人,左宗棠跟李鸿章可又喜自作主张。果然把事情办妥了,也还好说,又不办事,又不听话,那可不行!” 这番话听⼊恭王耳中,深有所感,第一是警惕;第二是领会——慈禧太后看得很清楚,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自作主张,确是令人心烦,看起来一味迁就,亦非善策。 因此回到军机直庐,他愤愤地把帽子一摔,大声说道: “撕破脸⼲吧!” “六爷!”文祥正一正脸⾊劝他“局面很扎手,打你这儿先得沉得住气。” “这话得两说。朝廷没有一点儿声⾊,何以励人心?”宝鋆顺着恭王的意思说:“咱们商量处分吧!” 该受处分的人是很明⽩的,官文、左宗棠、李鸿章、李鹤年。官文和左宗棠比较好办,有二李的现成例子在,不妨部严议,费踌躇的是已经有了“降级三留任”处分的二李。 河南一李由恭王自动提议,⾰去新近赏加的头品顶戴。只剩下一个李鸿章,照李鹤年的例子,自然是⾰去骑都尉的世职,但怕慈禧太后还会嫌处分太轻,回奏上去或许要碰钉子,所以商量的结果,除掉⾰骑都尉以外,另外褫夺双眼花翎及⻩马褂,四个人当中,获咎独重。 于是即刻拟了明发上谕,当面奏准后由內阁发抄。在內廷办事的员官,首先得到消息,原以为捻军只不过刚过⻩河,而明发上谕上叙明“捻匪北窜衡⽔定州一带”那是已经到了保定府,照这样子看,要不了三天工夫,捻军就能扑到京城,怪不得刚刚平了东捻的李鸿章会获此严谴,实在是误了大局。 这一下,平⽩比较留心时局的员官,无不大起恐慌,纷纷打听进一步的消息。消息最灵通的是军机上的人,所以这夜一沈桂芬家,突然来了许多访客。 主人在恭王府,到二更天还不曾回家。有些等不到的,索丢开烦恼,上东四牌楼,地安门,或者前门外大栅栏看灯去了。这天正月十三上灯,民间还不知道匪氛已经迫近,依然熙熙攘攘“看灯兼看看灯人”二更天还热闹得很。 但另有些人,看沈桂芬在恭王府议事,到此刻还不回家,可见得局势严重,越不肯走,好在这几天金吾不噤,再晚也能通行,不怕回不了家。 二更打后打五要——这跟宋朝四更打后打六更一样,另有道理在內。灯节的五更实在是三更,暗示夜分已深,张灯的该熄灯,看灯的该回家,所以这个三更打五更的梆锣,名为“催灯梆” 灯市以东四牌楼为最盛,连“催灯梆”都能打出花样来。京师內外城治安,由步军统领及巡城御史负责,五城八旗,各有辖地,东城北面属于镶⻩旗,旗下又分満洲、蒙古、洪军三营,以东四北大街和东直门大街会的北新桥为界限,西満北蒙东洪军,各有自己的更夫。更夫都是花钱雇来的乞儿,到了该打“催灯梆”的那一刻,三营更夫数十名,不期而集在北新桥,时候一到,呼啸声起,顿时梆锣齐鸣,能够象曲牌一样,打出极动听的“点子”沿着东四北大街南下,这面一套打完了,那面一套接着打,斗妍斗胜,成为看灯以外的一项余兴。 就在“切儿卡察、嘡、嘡”的梆锣点子中,沈桂芬回家了。访客中的翁同和跟他很,上来直道来意,沈桂芬是个极沉的人,不慌不忙地寒暄着,心里在想,纸包不住火,消息是瞒不住的,正好利用在座这班声气甚广的人来定安人心。 于是他用低沉而诚恳的声音,透露了真相,捻军不仅已出现在衡⽔、定州一带,其实在前两天的拂晓时分,已包围了保定。“边马”——捻军的前哨,一度到过固安。 固安就在永定河南岸,离京城只有百把里路,真正是“天子脚下”了,所以客人一听这话,相顾变⾊。 “危险过去了,神机营很得力,保定之围已解。”沈桂芬说“豫军的宋庆,张曜已经绕出贼前,左季⾼所辖的刘松山、郭宝昌两军,马上也可以赶到。局势已经稳定下来,诸公可以⾼枕无忧了。”说着,便拱一拱手,催客回家觉睡。 他这后半段话,并不实在。保定解围,无非捻军怕攻破了城,反为各路官军所包围,自动退去。实际上各路勤王之师,人马未到,咨呈先来,都要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两衙门,替他们准备粮草,比较起劲的是山东的丁宝桢,带了他的得力将领王心一,已经出省,李鸿章自然还没有消息,左宗棠则行踪不明,只知道他在山西。为此,民间的人心虽已稳定下来,慈禧太后却还急得夜不安枕,食不甘味。 但她急是急在心里,表面却不太看得出来。元宵那天,召集近支亲贵,在漱芳斋吃饭听戏,以家人之礼,作新年团聚。宣宗属下那一支的王公贝勒和额驸都到了,只有醇王未到。 “七爷呢,怎么还不来?”慈安太后在问。 “已经派人去催了。”安德海回答。 一句话未完,醇王已匆匆赶到,走得太急,额上都有了汗。他向两宮太后和皇帝行了礼,说明迟到的原因:“神机营抓住了一个奷细,臣要亲自审问明⽩了,好来跟两位太后回奏。” “喔!”慈禧太后很注意地问“奷细怎么说?” “说是捻匪趁这几天民间看灯热闹,预备化装成商民,混进城来闹事。” “那…,”两宮太后尚未有所表示,惇王在旁边喊了起来:“那得让步军统领衙门,加紧巡查!” 这简直等于废话,慈禧太后不理他,但他的另一位嫂子为人忠厚,怕他面子上下不来,便敷衍着说:“王爷的话不错。” 听得这一声,惇王便起劲了“如今局势紧急,京城要讲防守之道,臣与好些人商量过,要跟两位皇太后上个条陈。” 他说“臣的条陈,一共三条。” 看他说得郑重其事,慈禧太后觉得不妨听听,便点点头:“你说吧!”同时看了看恭王与醇王,意思是让他们也仔细听着。 “第一条,城外要添兵驻扎,以备探侦救应之用。” 这叫什么条陈?他那两个弟弟都几乎笑出声来,慈禧太后却故意损他:“嗯,嗯,不错!” 惇王不知眉眼⾼低,依旧提⾼了声音往下说:“城內宜乎添派各旗,续练兵,分门防守。” “怎么叫‘添派各旗’?”慈安太后问。 “臣的意思是,把驻扎在城外各地的,譬如香山的健锐营啊什么的,调到城里来。” 一则说城外要添兵,再则又说把城外的兵调进城来,岂非自相矛盾?但谁也不愿意徒费口⾆去揭穿他,只有十三岁的皇帝,理路已颇清楚了,接着他的话说:“五叔,我跟你算个帐。” “是!”“把城外的兵调进城——你刚才不是说,城外也要添兵驻扎吗?那从那儿来呀?我看,把原来在城里的兵调出去,两面兑换一下儿,就都算添了兵了!” 两后两王无不莞尔,惇王却是面不改⾊“城里的兵当然不调出去,”他说“城外要添兵驻扎,当然得要兵部查一查; 那儿有可以挪动的兵,拨一支过来。” “好了,好了!”慈禧太后不耐烦了“还有一条你说吧!” “第三条是臣亲眼得见,近来城里要饭的,比以前又添了许多,得想办法收容,给他们饭吃。” “这一条还差不多。”慈禧太后点点头,转脸看着恭王和醇王说:“你们哥儿俩商量着办,看那儿一有敷余的款子,多办几个粥厂。不然,倒是会闹事。” 醇王管理神机营,步军统领衙门也归他稽查,京师地面治安的责任一大半落在他肩上,不肯承认乞儿过多的说法“我看要饭的也不算多。”他说。 “你看?”惇王立即抗声相讥:“你每天坐在轿子里,‘顶马’在前头替你喝道,早就把闲杂人等给撵走了,你到那儿去看去?” 醇王被驳得无话可说,大家也都相信惇王的话,因为他别无所长,就是对外不摆王爷的架子。夏天一件耝葛布的短褂子,拿把大蒲扇,坐在十刹海纳凉,能跟不相识的人聊得很热闹。冬天也往往会裹件老羊⽪袄,一个人溜到正楼去吃烤羊⾁,甚至在“大酒缸”跟脚伕轿班一起喝“二锅头”所以阛阓间的动态,在无潢贵胄之中,谁都没有他知道得多。 “我可又不明⽩了!”在沉默中,皇帝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饭的,一下子添了许多?是打那儿来的呢?” “对啊!”慈安太后夸奖皇帝“这话问得有理!” 这下把惇王问住了,但恭王却可以猜想得到,这件事说出来也不要紧“怕有一半是省南逃过来的难民。”他说。 “这得想法子安顿才好。” “也不光是安顿这些难民。”慈禧太后以低沉抑郁的声音说“年已经过完了,转眼就得下田,捻匪尽这么冲过来、冲过去地闹,误了舂耕,今年的直隶又是一个荒年。去年旱荒,今年又是刀兵,这样子下去,怎么得了?” 看见两宮太后忧心国计民生的深切,醇王有个想了好几天的主意,这时便忍不住要说了出来:“启奏两位皇太后,局势这么坏,上烦两位皇太后和皇上的廑忧,臣心里实在不安。臣这两天在想,捻匪流窜无定,保定再过来就是易州,陵寝重地,必得保护,臣愿意带一支兵出京,防守西陵。请两位皇太后的旨意!” 这一说,恭王心里就是一跳,知道⿇烦又来了,刚要设法阻止,发现两宮太后都有嘉许的神⾊,心中越生警惕,这件事不宜在这里谈,万一两宮太后点头应许,便难挽回,所以抢在前面说道:“醇王所见甚是。不过兹事体大,最好由军机会同醇王商定了章程,再面奏请旨。” 办事的程序本该如此,两宮太后都表示同意。就这空隙之间,安德海疾趋而前,请示开戏的时刻。 一听这话,皇帝第一个就坐不住,慈安太后便说:“叫他们预备吧!” 说着,便站起⾝来,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都到殿前来站班,等两宮太后驾临御座,才各自找着自己的位子坐下。这天的戏,无非是些由升平署伺候节令承应的吉祥戏,行头簇新,唱得热闹,懂戏的慈禧太后却不甚欣赏。唱到一半传膳,她另外点了两出戏,一出是《宮叹》;一出是《廉颇请罪》。 《宮叹》扮起来方便,四名宮女引着一个公主上场,便唱了起来。在座的人,连恭王都不知道这是出什么戏?但他⾝旁的醇王,是昆曲行家,于是他小声问道:“老七,这个‘公主’是谁啊?” “长平公主。” “啊!”恭王虽未看过这出戏,却读过《倚睛楼七种曲》,想起其中有一本《帝女花》,写的就是明思宗当李自成破京之⽇,引剑砍断长平公主于寿宁宮的故事,心中困惑,不知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点这么一出凄凄惨惨的戏。 就这时,已换了《金络索》的曲牌,恭王因为读过这本曲,所以凝神细听,字字分明: “生恐长安似弈棋,五更残魄归消歇;三月花幡紧护持,空悲切!帝王家世太凌夷,闹轰轰几个兵儿,醉昏昏几个官儿,伤尽了元气!” 听得这几句,恭王心里很不是味,莫非慈禧太后就借着这几句戏词骂人,他一直这样在想。 再看到下面那出《廉颇请罪》,感慨就更多了!朝廷倚为长城的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目空一世,誉己成癖,一个私心特重,见利忘义,等而下之,凡是统一路之兵的大员,无不横行霸道。要有廉颇那样勇于认过,和衷共济的气度,局面就不致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为了这种种感触,恭王这天的兴致很不好。从宮中散出来,很想找个人谈谈,一抒积郁。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宝鋆。 他是宝鋆家的常客,一到便被⼊书斋。每次来都由宝鋆夫妇所宠爱的一个丫头五福伺候,五福是苏州人,却说得一口极慡脆的京片子,对于旗下大家的礼数娴无比。一见面就请了个双安,见面问好之外,又为元宵佳节祝贺。接着便从六福晋问到大公主、大少爷、二少爷,一个不漏。最后斟了酒来,恭王有些洋派,五福用⽔晶杯子替他斟了一杯红酒当茶喝。 “吃饭了没有?”宝鋆问。 “想喝碗粥。”恭王说“只要酱菜就行了。” “巧了。”五福笑道:“正好熬了香梗米粥,也有锦州酱菜。” 除了酱菜以外,还有一碟虾米拌⻩瓜,瓜细如指,浅浅一碟,就这样小菜,便抵得一桌盛馔,恭王一见昑了两句竹枝词:“⻩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昑完了摇头摇,颇有不以为然的神情。 “怎么啦?”五福问道:“那一年正月里来,都有⻩瓜,总是吃得香的,就今儿个不中意了!” “唉!”恭王忽发感慨“你们那儿知道外面的时世?” 一提到这些事,五福便不开口了。大家的规矩严,凡是不知道的情形,从不许胡揷嘴议论。 “今儿宮里很热闹吧?” “很热闹。”恭王吃了一口粥苦笑道:“老五上条陈,老七又要带兵保护西陵。” “那不是又给地方上添⿇烦吗?”宝鋆皱着眉说“要钱可是没有!户部穷得要命。” “哼!看他劲儿还⾜得很。今天是让我搪过去了,明天还不知道怎么样?” “明天怎么样?”宝鋆想了想问:“就算让他去,有将无兵,可也不管用呀。” “决不能让他去!”恭王很有决心地说“各路人马,齐集京散,就为剿张总愚那一股匪,已经很丢人了。再去一位郡王,不太长他人的志气吗?” “对了!明儿七爷再要提到这话,就拿这个理由劝他好了。” “嗐!不提这些事儿了。找点乐子!” “看灯去吧?”宝鋆提议“今年工部的灯,很有点儿新鲜花样。” 恭王心想,去看“六部灯”自然是微服私行,只怕有些言官知道了,说时世如此艰难,亲贵大臣居然有闲情逸致出游看灯,岂非毫无心肝?无缘无故挨顿骂不上算,还是安分些的好。 就这时候,內务府总管崇纶,派人送了一封信来,说工部的书办送了许多花灯,兵部的司官又送了许多烟火花炮。他又叫了一班杂戏,有宝鋆最爱听的“弟子书”特意飞笺,请他去“同谋一夕之” “乐子来了!”宝鋆指着信,把崇纶的邀约,告诉了恭王。 崇纶有大富之名,这些玩的花样,终年不断,恭王也去过几回,每一回都是尽兴而归。但此时忽然意兴阑珊了。 “算了吧!这是什么年头儿?传出去不好听。” “那我辞了他。”宝鋆走到书桌面前,揭开墨盒,取枝⽔笔,站着写了一个回帖,叫听差告诉崇家来人,说是有贵客在,无法分⾝,心领谢谢。 “五福,”恭王站起⾝走到火盆旁边坐下“替我再倒杯酒来。” 等五福把酒和果盘拿了来,他把双⾜一伸,她替他脫了靴子,取了张红木凳子来搁脚,接着又去捧来一俄国毯子,围住他的下半⾝,把毯子掖一掖紧。 “这不也很舒服吗?”恭王取杯在手,想谈谈正事“我不明⽩,李少荃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也有他的难处。第一,不愿跟左季⾼共事;第二,怕吃力不讨好。李少荃是从不做徒劳无功的事的。” “话是不错。不过朝廷待他不薄,就算勉为其难,也不能不买朝廷一个面子。一味置之不理,这叫什么话?” “为了一个张总愚,三位爵爷会剿,外加两位一品大员,说起来也实在是笑话,再加上一位王爷,越发热闹了。” “老七当然不能叫他去。”恭王停了一下说:“官、左、李三位,将来到底让谁总其成呢?” “官文办粮台,左宗棠指挥前线。” “李鸿章如之何?” “只有劝他委屈一点儿。” “能劝得听,倒也好了。” 宝鋆想了想说:“有个人的话,他也许会听。” “曾涤生?” “对了。”宝鋆又说“明天我来写封信给我这位老同年。” “也好。不过你别许下什么心愿。”恭王提出警告:“现在上头的主意大得很,而且小安子替她做耳目,什么道听途说的话,都在上头搬弄,事情是越来越难办了。” 宝鋆默然。息了一会才说了句:“等皇上亲政就好了。” 这一下提醒了恭王:“皇帝很象个大人了。”他很奋兴地说“我看找机会跟上头提一提,每天军机见面,让皇帝也听听,学着一点儿。” “嗯!”宝鋆又问:“听说两宮太后,在打算立皇后了,可有这话?” “提是提过,预备在皇帝十六岁那年册立皇后。还有三四年的工夫,不忙。” “我看皇帝的⾝子单薄,大婚不宜过早。” “你正说反了。”恭王放低了声音:“皇帝的智识开得早,早早大婚的好,省得那班小太监引着他胡闹,搞坏了⾝子。” “听说‘西边’那一位,防宮女跟皇上亲近,跟防贼一样。 小安子就奉派了这桩‘稽查’的差使。” “小安子么,”恭王很随便地说“总有一天要倒大霉。” 由这里开始,大谈宮內的近况,凡是恭王想要知道的,宝鋆都能让他満意。就这样正谈得起劲时,听差来报:“崇大人来了。” 人影未到,先见冰灯,用整块的坚冰,镂刻而成,据说加了一种独得之秘的“药”在里面,能够⽇久不消。这冰灯共是四盏,刻成舂、夏、秋、冬四季景致的花样,是崇纶随⾝携来的。 “你不在家看灯,听“什不闲”、“弟子书”跑这儿来⼲什么?” 崇纶七十多岁了,养生有道,腿依然轻健,给恭王请了个⼲净俐落的安,笑嘻嘻地答道:“听说六爷在这儿,特为赶来伺候。” “你别以为没有到你家看灯,是瞧不起你。实在是糟糟的,没有那份闲心思。” “其实,那些灯年年一样,也没有什么看头,不过借个因由,陪着说说话。”崇纶又说“我本来也在想,时世不好,这些照例的玩意,不如蠲免了吧!可也有人说,年年玩儿惯了的,今年忽而改了样子,必是捻匪闹得太凶的缘故。想想是定安人心要紧,所以照常弄了些灯来挂。” 恭王知道,这是崇纶心有未安的解释,听听就是,不必再往下谈,不然倒象真个耿耿于怀,未能释然似的,所以换了个话题。 “听说这几天,地面儿上要饭的,比平时添了许多。可有这话?” “那是一定的。上灯以后,家家都要出来逛逛,这时候不‘做街’,还到什么时候?” “什么叫‘做街’?”宝鋆揷进来问了一句。 “那是他们的‘行话’。”崇纶笑道:“上街来要饭,就叫‘做街’。” “不是有难民夹在里头?” “不会吧,”崇纶答道“他们那一行,虽是末等营生,规矩可大得很,各有地段,谁也不许胡来,更不容外人揷⾜。再说,能够逃难到京城,不是手里有俩钱儿,就是有至亲好友可以倚靠,何致于要饭?” 恭王听着不断点头,向宝鋆说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斯之谓也。” “怎么啦?”崇纶困惑地“好端端的,六爷提起这个!” “五爷今儿在上头面奏,说最近京城里要饭的多了,得想办法。”恭王又说:“你有步军统领衙门的差使,地面儿上的事,也有你一份!” 崇纶兼署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东半城地面归他所管,这时很轻松地说:“那好办。多不敢说,就这个大正月里,我包管五爷上朝,看不见一个要饭的。” 他说得到,做得到,当夜派人去找“杆儿上的”——丐头的俗称,说是给五百吊京钱,这半个月,不准在內城“做街” “杆儿上的”又称“赶儿上的”据他们自己说,正名叫做“赶上吃”是明太祖所封。意思是奉旨吃⽩食,那家有红⽩喜事,赶上了便有残羹剩饭好吃。当然,作为丐头的“杆儿上的”既不必“做街”也不会吃讨来的饭,坐享孝敬,⽇子过得很宽裕。 这时京城里那个“赶儿上的”姓丁,外号“丁判官”家有一二妾,安享余年,已不大管事,但权威仍在。听崇纶所派去的那个笔帖式,说了究竟,丁判官表示正月里庙会甚多,是“做街”的好时机,不过:“既然崇大人吩咐,那就认了!” 果然,第二天起內城看不见一个要饭的,都被撵到九门以外去了。对付乞儿是如此,那些统兵大员对付捻军也是如此,尤其是⾰职留任的直隶总督官文,向以一个“撵”字为用兵的心诀,只望能把捻军逐出直隶省境,往东到山东、往南到河南、往西到山西,均无不可,就是不能往北,因为北面是京城。 这时各路勤王之师,山东巡抚丁宝桢首先赶到,奉旨嘉奖。接着李鸿章也有了很切实的复奏,除刘铭传“患病属实,暂难成行”以外,其余各军已分遣驰援,他自己不久也要“由东⼊直”来赴“君⽗之急”这一来,加上南面的豫军;西面自娘子关来的,左宗棠的军队;以及由京中所派的神机营,由天津所派的崇厚的洋队,四面包围的形势将次形成,而官文的逐捻军出直隶省境的希望,看来是要落空了。 照慈禧太后的想法,大军云集,除却铭军以外,所有的精锐都已集中,合围进剿则西捻如釜底游魂,不难一鼓平。 于是好整以暇地想起有件很有趣的事,应该要办一办了。 这件事就是“挑秀女”——八旗员官人家不论満洲、蒙古、还是汉军,生了女儿,不能私下婚配,要准备宮內挑选秀女。照规矩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年一次,挑內务府“包⾐”的女儿作宮婢,一种是三年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凡是文职笔帖式以上,武职骁骑校以上,年満十三岁的都要报名候选,挑中了便等着指配王公宗室的弟子为。 这一次挑的是八旗秀女,也是两宮太后垂帘听政以来的第一次,前两次都因洪、杨未平,道路不靖,停止举行。所以这一次的挑秀女,两宮太后都很重视,早在上年十月间,就由户部行文各省旗官,开列名字年岁,报部候选。一开了年,各省合格的秀女,都已到齐,连同在京的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名,年龄都在十三、四岁之间。户部早就具奏,请示挑选⽇期,因为西捻猖獗,延搁了下去,既然局势已可稳住,应该及早挑定,让不中选的才女,各回原处,也算是一种体恤。 这天是二月初四,神武门前一早就有户部和內务府的员官在当差,太监更多,有的是有职司,有的是受托来照料人,有的是来看热闹。 候选的秀女都是⾖蔻梢头的小姑娘,在剪刀样的舂风中,鼻尖冻得通红,瑟瑟发抖。有的是要俏丽,不肯多穿⾐服,受寒所致;有的却是深怕“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关⼊空旷幽深的宮中,心生恐惧;也有的是往好处去想,能够指配给那家王公的弟子,奋兴得不能自已;而更多的只是从未经过这样的场面,想到天颜咫只,唯恐失仪,紧张得不住哆嗦。 从天不亮就到神武门前来报到,直到近午时分,还没有“引看”的消息,彼此都在询问:“到底什么时候看哪?” “快了,快了!”户部的员官这样安慰着她们,其实他亦没有把握“反正今天一定会看,而且一定看完。”他只能这样说。 旗下的女孩子虽是大脚,但穿着“花盆底”就靠脚掌中心那一小块着力之处,站上几个时辰,这份罪也不是好受的。这时候就是宮內有人的好了,引到僻处,找个地方坐着休息,然而那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只有硬着,有那脾气不好的,口中便发怨言,⽗兄劝慰呵止,到处嘈嘈切切,愁眉苦眼,把三年一次的“喜事”搞得令人恻然不。 秀女初选不是一个个挑,十个一排,由户部员官带领着向上行礼。如果看不上眼,便什么话也没有,秀女们连太后皇帝的脸都还没有看清楚,就被“刷”了下来。 这样的挑选,有名无实,纵使貌如花,但含苞初放,十分颜⾊只露得七分。天寒地冻,翠袖单寒,神情瑟缩,要减去一分,乍对天颜,举止僵硬畏怯,失却天然风致,再要减去一分,而殿廷深远,犹如雾里看花,剩下的五分颜⾊,又得打个折扣,所以匆匆一顾,了无当意。只见写着秀女姓名年籍、⽗兄姓名的绿头签,一块一块,尽往安德海所捧着的银盘里撂。 坐在上面的皇帝,初经其事,仿佛目五⾊,茫然不能所辨。就算能够辨别,也不能有所主张,他的⼊座只为引见臣工,完成仪注而已。主持挑选的是两宮太后,东边的那一位,倒想放出眼光来挑,但心思太慢,觉得那一个不错,想再看一看时,人已经过去了。她又不肯随意留下“牌子”因为一留牌子,就等于留下人来听候复选。虽说秀女赴选,户部照例发给车价饭食银两,其实不过有此名目,决不够用,京里的开销大,多留一天就多一天的赔累,慈安太后于心不忍,所以没有几分把握,总是撂牌子放了过去。 慈禧太后却有些神思不属,眼望着殿下,心却飞回到十七年前。咸丰元年的冬天。她记得那天也是这样子冷得牙齿都会发抖的天气,地点不是在御花园,是在慈宁宮以西的寿康宮,由先帝奉恭王的生⺟康慈皇贵太妃主持挑选。她只记得那天唯一使她关心的一件事,是家里欠了一个“老西儿”三十两银子,这天非归还不可,此外的记忆都模糊了,这时怎么样苦苦追索,都难记得起来。 回到眼前却又有无穷感慨。十七年之前,谁曾想得到有此一天?一晃眼的工夫,真跟一场梦一样,如今想来,真不知为何在“梦”中会有那许多希奇古怪的波澜曲折,更不明⽩自己如何能够经历了那许多希奇古怪的波澜曲折,而有安然坐在钦安殿上挑秀女的今天? 就这样幽渺恍惚地抚今忆昔,她一直不曾留下牌子,直到慈安太后开口说话,她才惊省。 “快看完了!” “喔,”慈禧太后定一定神,回头问安德海:“还有多少?” “还有三十多。” 已看过三分之二了,自己面前一块牌子都不曾留下,看慈安太后那里,也不过留下十几个人。她不愿让人看出她心不在焉,便故意这样问道:“怎么办呢?竟不大有看得上眼的!” “宁愿严一点儿。”慈安太后说到这里,忽然指着一个长⾝⽟立的说:“看那个怎么样?” “留下吧!”慈禧太后第一次留下一块牌子。 从这里开始,她打起精神,细细挑选,一挑也挑了七、八个,两下合在一起,恰好是二十个人。 于是宣召户部尚书宝鋆上殿,宣示了初次⼊选的人名。宝鋆问道:“那一天复选?请两位皇太后旨,好早早预备。” 两位太后商议了一下,决定在二月初十复选。宝鋆领旨退出,皇帝问了问时刻,仍旧赶到弘德殿去补这一天的功课,两宮太后便在御花园內随意浏览了一会,回到漱芳斋去闲谈休息。 所谈的自然还是脫不开秀女,两宮太后都感叹着没有出⾊齐整的人才,好在该指婚的王公大臣的弟子,都不过是跟皇帝差不多的年龄,再等三年也还不妨。 “妹妹,”慈安太后忽然说道“我在想,孩子们成亲,还是晚一点儿的好!”听见她这句话,慈禧太后立刻就想到了大格格,心中便是一痛。大格格从前年指配给她嫡亲表兄,六额驸景寿的长子志端,不久成亲,新郞才十五岁,生得瘦弱,兼以早婚,不过一年多的工夫,弄出个咯红的⽑病,看样子怕不能永年。设或不幸,这一头自己一手所主持的姻缘,竟是害了大格格的终⾝! “唉!”她情不自噤地叹了口气,由衷地点着头:“说得是。” “那么,我看皇帝大婚,也不必那么着急。晚两年吧?” 原来是定了后年,皇帝才十五岁。晚两年到十七岁,实在也不能算迟,慈禧太后同意了“晚两年也好。”她说“⽇子宽裕,可以慢慢儿找。” “对了!”慈安太后又说“咱们俩把这话搁在肚子里,先别说出去。要暗底下留心,才能访着真个是好的。” 这个宗旨慈禧太后却不能同意,她认为皇帝立后,不愁觅不着德容俱茂,可正中宮的名门闺秀,不必在暗底下私访,应该通饬內外大臣留意奏闻,千中选一,才是正办。不过时候还早,此刻用不着跟她争执,所以含含糊糊地答应着,不置可否。 “皇帝象个大人的样儿了。”慈安太后以欣慰的声音提出劝告“咱们也不能老拿他当孩子看待。前儿六爷提过,每天召见军机,让皇帝也在场听听,这件事儿倒可以办。” “还是书房要紧。”慈禧太后不以为然“总要能看折子!现在可又不比从前了,兴了洋务,添出来许多花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丁⽇昌他们的折子,不能不仔细看。要是看不懂折子,光听军机说,也还是不懂。”说到这里她觉得也不便把慈安太后的话,完全驳回,便又加了一段话:“等过几天,问问大家的意思,还有弘德殿的师傅们,如果大家认为该让皇帝一起召见军机,自然也可以。” 说是这样说,慈禧太后一直不曾咨询大臣,慈安太后也不便再提。转眼到了二月初十,复选秀女的⽇子到了。 因为复选只有二十个人,无须钦安殿那么大的地方,所以改在漱芳斋引看。这天是个⽇暖风和的好天气,而且复选的秀女,再度进宮,不似第一回那么羞怯退缩,于是场面气氛也都跟初选大不相同了。 初选行礼是十个人一班,复选改了五个人一班,磕过头要报履历,为的是听她们的声音。驻防各地的旗人,尽有几辈子在一地,与土著无异的,但一口京片子始终不敢丢下,不过有的圆转,有的尖锐,有的低沉,好听不好听却大有分别。 因为跪得很近,而且自报履历时,有好一会工夫,所以两宮太后和皇帝把每一个人都看得很清楚,第二班最后那一名,瓜子脸上生了一双很调⽪的眼睛,皇帝一见便有好感,因而格外留心听她的履历。 “奴才旺察氏,咸丰六年生人,満洲正⽩旗,杭州驻防。曾祖福舒,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祖⽗伊纳,陕西同⾕县知县,⽗赫音保,现任镶红旗蒙古协领。奴才恭请圣安!” 她的声音清脆无比,在皇帝听来,仿佛掉在地上能碎成几截,心里在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留下。 “你的小名叫什么?”他听见慈安太后在问。 “奴才小名桂连。” “是那两个字啊?” “桂花的桂,连环的连。” 皇帝心里在想,⾝后传下来的一句话,必是“留下”但他所听到的却是两位太后在小声商量。 “怎么样?”慈安太后问。 “长得倒不赖,就是下巴颏儿太尖了。”慈禧太后又说“才看了一半,已经留下七个了。我看,撂下吧!” 已经“撂牌子”了,皇帝脫口喊道:“慢一点儿!”话一出口,他才发觉自己的语气不恭,急忙起⾝,向上请了个安说:“两位皇额娘,把这个桂连留下吧!” 这是皇帝第一次挑人,神⾊不免忸怩,两宮太后对看了一眼,都有些忍俊不噤的神情。终于是慈安太后允许了他的要求,向安德海吩咐:“把桂连的牌子拿回来!” “喳!”安德海从银盘里取出一枝绿头签,放回御案,接着便向桂连吆喝:“谢恩!” 于是桂连磕头说道:“奴才桂连,叩谢两位皇太后天恩!” “怎么不跟皇帝谢恩呢?”慈安太后用一种教导的语气说。 这是失仪,也是不敬。桂连一半惭愧,一半惶恐,顿时満脸飞红,赶紧答应一声“是”向皇帝补磕了一个头:“奴才桂连,叩谢皇上天恩。” “伊里!” 这是句満洲话,意思是“起来”皇帝对在旗大臣向他磕头时,照例回答这么一句。而桂连却听不懂,依旧直地跪在那里,清澈明亮如寒泉般的眼光,飞快地在皇帝脸上一绕,跟着把头低了下去。 “起来吧!”安德海用那种大总管的神态呵斥:“别老跪在那儿了!” 于是桂连才站起来,倒退数步往后转⾝,视线又顺便在皇帝脸上带过。 接着是第三班行礼。因为已经挑中了八个人,额子有限,所以这一班只挑了两个,第四班也是如此。总计二十名复选的秀女,⼊选了十分之六。 那十一个都不关皇帝的事,他只关心一个桂连,早就打好了主意,觑个便走到慈安太后那里问道:“皇额娘,今儿挑中的人,怎么办哪?” 慈安太后知道他的来意,故意问道:“你看,该怎么办?” 照他的意思,最好把桂连封做妃子。他知道这是做皇帝的一项特权,但自己觉得行使这项特权,就跟行使另一项特权——杀人那样,都还嫌早了些,所以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你喜她的是不是?” 明明已说中了心事,他偏不肯承认,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不!” “那你为什么挑上了她呢?倒说个缘故我听听。” “我看她可怜。” “唷!原来是为了行好儿。”慈安太后有意逗他“谁也不可怜,就可怜她。这又怎么说呢?” 这时皇帝已想好了一个理由,神态便从容了“她不是杭州驻防吗?”他说“也许家里死过好些人。” 想不到是这样一个理由!杭州在第二次陷于洪杨时,旗营精壮,伤亡甚众,城破之⽇,将军瑞昌举火自焚,旗营次第火起,男女老幼,死了四千多人,为有旗兵驻防以来最壮烈的一举。两宮太后这几年,与王公大臣一谈到此,总是咨嗟不绝。慈安太后心想,皇帝必是听得多了,所以才会想到桂连家里,怕她是劫后余生,另眼看待,这倒是仁君之心,不可不成全他。 “对了,这一次倒是没有看见多少杭州驻防的秀女。不过,不知道桂连家,老底儿是杭州驻防,还是从荆州调过去的?” “皇额娘把她留在宮里,慢慢儿问她好了。” 到底吐露了真意,也在慈安太后意料之中,便点点头说: “好吧,我把她要过来。” 一听如愿以偿,皇帝十分⾼兴,笑嘻嘻地请了个安:“谢谢皇额娘。” “咦!”慈安太后笑道“这道的是那门子的谢?我挑了桂连来,跟你什么相⼲?” 一说破,皇帝又不免受窘,恰好荣安公主来问安,才算遮掩了过去。到第二天,户部正式具折,奏报⼊选名单,请旨理办,两宮太后在早膳时商量,决定暂时不指婚,十二名秀女,两宮太后各留四人,还多下四个,拨到各宮。 “把那个杭州驻防的,叫什么名儿来着的,拨给我好了。” 慈安太后故意这样说。 “叫桂连。”因为慈安太后一向不会作假,所以慈禧太后没有想到其中存有深意,毫不迟疑地用朱笔在桂连的名字上,做了一个记号。 皇帝也在侍膳,见事已定局,暗暗心喜。从这天起,一下书房,便注意着新选的秀女,可曾⼊宮?等了两天,不见动静,忍不住问张文亮:“那些秀女,都到那儿去啦?” “奴才不知道。”张文亮答道“大概是在內务府。” “又不是包⾐的秀女,怎么会在內务府?不对!” “奴才是这么想,每一趟挑了秀女,都由户部送到內务府,学习宮里的规矩,等规矩都懂了,才能送进宮来当差,所以猜想着在內务府。” “去打听!” 张文亮很快地有了回话,新选秀女还有三天就要进宮到差了。到了那一天,皇帝醒得特别早,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便觉扫兴。但一想到那张瓜子脸上的一双调⽪的眼睛,陡觉精神一振,张口便喊:“来人!” 小太监小李早就在伺候了,看了几遍钟,正打算去喊醒他,此时便急快奔到前,一面揭帐子,一面请安说道:“万岁爷睡得香!” “今儿有‘引见’没有?”他问。 “昨儿有,明儿也有,就是今儿没有。” 小李喜耍贫嘴逗皇帝开心,但这天却碰了钉子“混帐东西,好噜苏!”皇帝又问“外头冷不冷?” 这一次小李不敢噜苏了,跪下答道:“跟昨儿个差不离。” 没有引见就不须穿袍褂。皇帝有套心爱的⾐服,特意传“四执事”太监把它取了来,是一件枣儿红的灰鼠⽪袍,配上浅灰贡缎的“巴图鲁”背心,平肩一排金刚钻的套扣,晶光四,把人的眼睛都闪得花了。间系明⻩的丝绦,拴上平金荷包、彩绣表袋,又是叮玲啷当的许多汉⽟佩件。头上是珊瑚结子的便帽,前面镶一块绿得一汪⽔似地“玻璃翠”辫子梳得油光闪亮,只是头发不多,还不够长,皇帝叫小李在辫梢缀上极长的丝线。打扮好了,取穿⾐镜来前后照看,自己觉得比载澂还漂亮,心里十分得意。 一到书房,师傅谙达,无不注目,只有倭仁大不以为然,那脸⾊便不大好看了。 原该他讲《礼记》,摊开了书却问起别的话:“皇上在宮內,可常省览《启心金鉴》?” 这是倭仁特为皇帝编制的一册课本,辑录历代帝王事迹,以及名臣奏议,加上注解,读完以后,倭仁请皇帝携回宮中,时时温习。但皇帝嫌它文字枯燥,不如另一本《帝鉴图说》——明朝张居正为神宗授读所编的课本,有图有文,来得有趣,所以坦率答道:“我常看《帝鉴图说》。” “那也好。”倭仁徐徐说道“请皇上告诉臣,汉文帝在宮中,穿的什么⾐服?” 皇帝心里在说:“老古板又来了!”但其势又不容闪避,随即答道:“弋绨。” “请问什么叫弋绨啊?” “黑的,很耝的绸子。” “是!”倭仁便把皇帝从上至下又打量了一遍“天子富有四海,汉文帝又何必穿得那么朴素?臣再请问皇上,‘安史之’是怎么来的呢?” 《启心金鉴》和《帝鉴图说》都指出“安史之”是由唐玄宗骄侈逸而来,但皇帝不肯如此回答“那是因为用于李林甫这个奷臣的缘故。”他紧接着问道:“倭师傅,今儿该上生书了吧?” 倭仁拙于词令,连个十三岁的生学都说不过,到底让他“顾而言他”地闪了过去,把倭仁一肚子的话都封住了。 这天《礼记》的生书是匠人篇,一听开头四句:“匠人建国,⽔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皇帝就有三句不懂,还有两个字从未见过,他的头就痛了。读倭仁教的书,几乎没有一次不头痛,他用各种方法去对付,精神好就故意找些⿇烦,扯东扯西,磨到了时候完事,精神不好就只得垂头丧气地一味苦苦忍受。有时也想听从师傅的劝谏,用些心思下去,从书中“啃”出点味道来,无奈那些书实在太古老了,硬得象石头一样,枉费气力,只是啃它不动。 幸好倭仁在內阁中有个会议,就只教了那四句生书,再背了两课书,便算结束。接下来的功课是写字,归翁同和“承值”平常遇到这时候是皇帝比较轻松的一刻,看看帖,听翁同和讲用笔的方法,都不费心思。而最主要的是唯有这片刻可以借磨墨为名,把小太监找来说说话。心里不甚舒服,亦可以嫌墨磨得太浓太淡,把小太监骂几句出出气。 但这天他一改常态,规规矩矩写完两篇大楷,一篇小楷,送了给翁同和看过,随即吩咐:“进去吧!” 一天的功课分做两节,一早六点上书房,读到九点钟,进宮用膳,如果有“引见”便提早离去,然后到十点左右,复回书房,先读満书,再读汉文,一直到午后一点半左右,才能放学。 中间还休息用膳的一个钟头,是在养心殿,那里没有宮女,只有太监。皇帝惦念着桂连,却苦于不能无缘无故到慈安太后宮里去看一看,同时他也不愿意透露心事,所以不便叫张文亮或别的小太监去打听,桂连进宮了没有? 想来一定进宮来了,张文亮的话一向靠得住。只不知她此刻在⼲些什么?转念到此,发觉一件他从未想过的事“小李,”他问:“你们闲下来的时候,⼲些什么?” “奴才那儿敢偷闲哪?不整天伺候万岁爷吗?” 小李误会了他的意思。“我不是说你,你当差巴结,好得很!”他故意这样说,好教小李宽心说实话“我是说别的人怎么样?” “那可不一定了。”小李答道“喝酒、下棋、赌钱、喂猫喂狗,或者养个雀儿什么的,各人找各人的乐子。” “那些丫头呢?” “她们?”小李撇撇嘴“还不是聚在一起,谁长谁短的说是非,要不就拌嘴,说急了还许打一架。” 皇帝大为诧异:“她们也打架?” “怎么不打?打得可凶呢,拳打脚踢嘴咬,外带拉头发。” 说到拉头发,皇帝笑了,他就喜拉宮女的长辫子。吃过苦头的宮女,一听见后面脚步响,总是先把辫梢捞在手里,此刻想想,那是小孩子的玩意,以后不能再玩这一套了。 “那么,”他又问“她们打架也没有人管吗?” “管也管不得那么多。问起来怕受罚,都说没有打,就吃亏的也只好认了。” “那可不行!”皇帝不假思索地说:“谁欺侮人罚谁!” 小李是个不安分的人,一听这话,正好借机报复,把平⽇仗着自己聪明伶俐,得太后喜爱,不大爱理人的几个宮女,在皇帝面前告上一状,于是想了想说:“万岁爷圣明,有些个霸道的丫头,说话行事,好不讲理,连奴才都常吃她们的亏。” “噢!”皇帝好奇的问“连你们都欺侮?” “是啊。” “怎么样欺侮你们?” “譬如说吧,那一次万岁爷吩咐奴才,去要六爷进的外国糖,明明还有,庆儿愣说没有了。奴才跟她说‘你可弄清楚了,不是我嘴馋,假传圣旨,是万岁爷要。’庆儿回我一句‘谁要也没有。不给就是不给!’奴才心想,要不来外国糖,不能跟万岁爷差,只好跟她苦苦央求。到后来庆儿算是点头了,可有一件,要我爬在地上装三声哈吧狗儿叫。” 皇帝大笑:“你装了没有?” “不装也不行。”小李用万分委屈的语气说:“万岁爷只知道外国糖好吃,那里知道这外国糖是怎么来的?奴才想起‘谁要也没有’那句话,心里就不服!是仗谁的势,连万岁爷都不放在眼里?” 这几句话把皇帝挑拨得然大怒“对了!”他脸⾊铁青地问“庆儿是仗谁的势?” “还不是小安子吗?” 提到小安子,皇帝越发恼怒,咬着牙说“好!让他等着吧!” 为了小李的一番话,皇帝的胃口便不好了,草草用过午膳,仍旧回到书房。小李在殿外廊上,小声把刚才奏对的那番话,告诉了别的小太监。正谈到得意之处,有人来叫:“小李,张首领找你。” 张首领就是张文亮,小李一向怕他,所以这时便问了句: “⼲什么?” “大概是让你到內务府去要东西。” 凡是到外廷需索物件,都是好差使,第一可以看机会多要;第二能够到各处散散心,或者找相好的去聊聊天,因而小李精神抖擞地答应着:“我这就去!” 等皇帝一上书房,张文亮便在弘德殿以西,凤彩门旁一间板屋里承值待命,小李一走到那里,看见张文亮的脸⾊,就知道自己受了骗了。 “你那两条腿,还打算要不要?”张文亮劈头就问。 “怎么啦?”小李哭丧了脸问“我那儿犯了错啦?” “你还嘴凶!”张文亮提脚就踹。 小李不敢逃,也不敢躲,只把⾝子一扭,让他踹在⾁厚的庇股上,然后借势赖倒,当作是为他踹倒了的。 “我问你,你刚才跟万岁爷胡说些什么?” 他也想到了,必是这重大公案,要赖无法赖,早就想好了答语:“我说的是老实话。” “不错,老实话。”张文亮冷笑“还有句老实话,你怎么不说?你摸庆儿的脸,挨了一嘴巴,你怎么不告诉万岁爷?” 说穿了底蕴,小李才哑口无言。张文亮叫他站了起来,指着他的鼻子痛骂。太监骂人是出了名的,尖酸刻薄,务必把人保留在心底深处的那最后一丝自尊,也剥了下来,才算完结。但他们自己挨骂,却不当一回事,有的人能练得充耳不闻,小李就有这样的功夫,所以尽着张文亮骂,心里只在想着庆儿那腻不留手的,剥光蛋似的脸。 “我可告诉你最后一句话,”张文亮提出严重警告:“你要是再敢在万岁爷那儿,无事生非,瞎造谣言,惹出祸来,我就把你戏调庆儿的事,全给抖露出来,你就等着她⼲哥哥收拾你吧!” 庆儿的⼲哥哥是安德海,而且,她最近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宠,这件事要一败露,皇帝也救不了自己,小李这一下才着慌了,往下一跪,哀恳着说:“张大爷,我不敢了!你老包涵。” “我包涵不了你。”张文亮说“你还说人家庆儿,庆儿厚道了,没有把你那档子不要脸的事,告诉她⼲哥哥。可保不定那一天,会有人到小安子那儿去搬嘴,你小心等着好了。 滚!” 小李这时候才发觉闯了祸,话已经在皇帝面前说出去了,皇帝最恨安德海,非找机会发作不可。到那时候慈禧太后一定会追查。是谁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而张文亮又未见得肯为自己遮盖,据实奏陈,后果不堪设想。 转念到此,立刻回⾝,直地又往张文亮面前一跪: “都怪我的嘴不好!胡说八道。打,打!”他一面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一面又说“张大爷,我替你老责罚了小李了。” “怎么样呢?” 小李的意思是要请张文亮设法去阻止皇帝,不必找安德海或者庆儿的⿇烦,但这层意思,不易措词,结结巴巴地好半天才说清楚。 张文亮原就有这样的打算,正好小李自己先说了出来,便趁势又训诫了一番,问得他心服口服,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等皇帝一下了书房,张文亮已候在弘德殿外。这就是皇帝玩儿的时刻了,照例先去看他养在御花园的狗和猴子,张文亮便打算着在那时候相机进言。 不想皇帝吩咐:“到宮里!” 慈安太后这时住长舂宮绥寿殿,慈禧太后住翊坤宮平康室,两宮只隔着一条西二长街。皇帝随意往来于东西之间,所以说“到宮里”不专指长舂宮或翊坤宮,两处皆可。张文亮只当他是到翊坤宮,预备跟安德海或者庆儿去找⿇烦,所以赶紧阻拦:“万岁爷先回寝殿吧,奴才有话面奏。” “什么话?这会儿说好了。” “是!”张文亮扶着软轿,悄悄跟皇帝说道:“万岁爷别听小李瞎说,庆儿在圣⺟皇太后那儿当差,一向谨慎的,没有什么错,也没有仗势欺人。她是圣⺟皇太后跟前得宠的人,万岁爷该有一份孝心,皇太后面前一只猫,一只狗,都得另眼相看。” 皇帝一向很听张文亮的话,点点头说:“知道了!”张文亮还有些不放心,又叮嘱了一句:“万岁爷体恤奴才,千万别跟那些人生气。” “那些人啊?” 张文亮原就是不肯说出口来,无奈皇帝不知是有心要着他说,还是真的不知道?反正这时不能不挑明了,但还只是说了半句:“圣⺟皇太后跟前的那些人。” 说到这话,皇帝心里越发不舒服。他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慈禧太后心里是疼他的,但以安德海挡在中间,做娘的想疼亲生的儿子也不行。安德海不仅常常搬弄是非,只要他在书房里稍微有些不规矩,或者师傅们词⾊不耐,安德海无不悄悄去奏诉。最使得皇帝气忿不平而又说不出口的是,安德海只要有机会就要显得他比皇帝更有“孝心”甚至打着慈禧太后的招牌,以一种长兄教导幼弟的神态或语气跟皇帝说话。同时,他也总是处处在提醒“主子”太后跟皇帝的关系,应该重于⺟子的情分,于是皇帝所见到的,不是慈⺟,而是一位督子甚严的“阿玛” 皇帝从小就是张文亮提抱扶掖长大的,对他自另有一种敬爱之情,所以这时便忍着自己的不快,安慰他说:“好了,我不理他们就是了。” “这才是!”张文亮极欣慰地说“量大福大!” 说到这里,软轿已将进西二长街,皇帝便说:“绥寿殿!” “这会儿不合适吧?”张文亮提了他一句:“⺟后皇太后,正在歇午觉。” “嗯,嗯!”皇帝一心想着桂连,竟把慈安太后这个习惯也忘记掉了“那,还是看看大福、二福去!” 大福、二福是皇帝养在御花园的两条哈巴狗,教调得极可人意,一见皇帝便甩着尾巴,摇摇摆摆地扑了上来。在平常⽇子,总是皇帝蹲下⾝去,那狗兄弟俩一跳上⾝,驯顺地伏在他怀中,等着喂食。但这天皇帝怕弄脏了他那一⾝漂亮⾐服,只喊:“小李,抱着!去看看小秃子。” 小秃子是一只小猴子的名字,极其淘气,有一次拉住一个宮女的辫子秋千,把人吓得大哭,于是安德海献议,慈禧太后下令,把小秃子用个笼子关起来。现在皇帝只有在笼子外面看,小秃子学会一样本事,见了皇帝就会垂着手请安,然后吱吱叫,照小李说“是小秃子讨赏。”照例有栗子、花生什么的,扔到笼子里去。 这天的皇帝,却无心逗着狗和猴子玩,他心里所一直在想的,是如何逗小安子在大庭广众间,大大地出一回丑?这件事不能跟张文亮商量,只有找小李。 小李诡计多端,专会想些希奇古怪的花样来供皇帝开心,这时眉头一皱,龇牙一笑“奴才有个主意,万岁爷看看行不行?”他说“不行再想。” “不好玩儿的,不是叫他哭不得、笑不得的,你就别说!” “还不止这些个。”小李得意地说“奴才这一计,智赛萧何,包管连两位皇太后都会乐。” 于是小李悄悄耳语了一番,皇帝大喜,连声说道:“快去办,快去办!” “是!”小李说道:“奴才请万岁爷降旨,好去要东西。” “好吧,我马上写。” 于是群从簇拥,回到了皇帝所住的养心殿西暖阁,等张文亮有事走了开去,小李才悄悄溜⼊殿內,铺纸磨墨,把一管牙杆笔递到皇帝手里。 “怎么写呀?” 小李想了想,便一个字、一个字念道:“着小李取大翡翠一块。钦此!” “这会给吗?” “谁敢不给?”小李很快地答道:“不给就是违旨。” 皇帝踌躇了一会,忽然很⾼兴地说道:“不用了,拿那块镇纸去吧!”他把笔搁了下来。 小李也略略迟疑了一下,终于从多宝格上,取下一个碧绿的翡翠狮子,摆在皇帝书案上说道:“怕张文亮会查问,奴才可就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了。” “不要紧,你让他来问我好了。”说着,他把翡翠狮子递了给小李。 有皇帝一肩承当,小李还怕什么?接过东西来,揣⼊怀中,便要跪安退出。 “到绥寿殿去吧!” “是!”小李极精灵,心里在想,这是第二次提绥寿殿了,这么急着要去,是为了什么?倒得留神看一看。 一看到绶寿殿新来的宮女,小李恍然大悟。慈安太后不喜用太监,寝宮中使唤的都是宮女,所以小李也只是在院子里跪了安,便即退了出去。绥寿殿有自己的小厨房,主要的是为慈安太后供应甜咸点心和茶⽔,旁边有间空屋子,小李每趟去都在那里歇脚听招呼,有时便直接闯⼊厨房。 他的嘴甜,又会说笑话,所以虽有象庆儿那样讨厌他的,但也有许多宮女跟他合得来,接替双喜的位置,在慈安太后面前“一把抓”的⽟子,就跟他很对劲。 小李管⽟子叫“⽟子姐姐”那是名符其实的称呼,⽟子今年二十五岁,照宮中规例,应该放出去了,但以慈安太后驭下宽厚,⽟子情愿耽误自己的已晚舂光“再伺候主子一年”而小李只有十九岁,叫“姐姐”不错,只是叫得特别亲切,旁人刺耳,⽟子会心。虽然每一趟见着小李都要骂几句,但凡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悄悄给小李留着。有时候小李赌输了钱,只要到⽟子面前垂头丧气一坐,定是一顿骂过,便有银锞子摔到他怀里。 这天的小李,却是精神抖擞地“⽟子姐姐,”他招招手“你请过来,我有要紧话说。” 一番“要紧话”说过,⽟子亲手取上用的明⻩⾊的盖碗,沏上一碗君山茶,喊道:“桂连儿啊,你过来。” 怯怯的桂连,其实很机警,学着小李叫一声:“⽟子姐姐!” “用托盘把这碗茶送给万岁爷。端着茶会请安吗?” “会!” “好!去吧。头一次当差,可看你的造化了!” 桂连沉得住气,走到皇帝面前,不慌不忙请了个安,把一碗茶送给皇帝,嘴里还说一句:“万岁爷请用茶。” “噢!”皇帝没话找话:“你知道我爱喝什么茶?” “奴才不知道。” “谁让你把茶端来的?” “⽟子姐姐。” “嗐!”慈安太后笑着皱眉“谁教给你这么个称呼?⽟子就是⽟子,不兴叫什么姐姐、妹妹的。你在这儿弄错了还不要紧,如果在翊坤宮也是这么着,准挨一顿骂。记住了没有?” “是!”桂连把一双眼⽪垂着,红了脸,不断咬着嘴,仿佛有眼泪不敢掉下来似的。 皇帝好生不忍,他猜想着她在家一定受⽗⺟疼爱,要什么有什么,从未听过一句重话,如今第一回当差就挨了训,必是想着在⽗⺟跟前的光景,自觉委屈。适得用句什么话,把她的心思扯了开去,不然一个忍不住掉了眼泪,轻则受一顿呵斥,重则撵到终年没有人到的冷宮去当苦差,从今以后再也到不了太后跟前,那有多可惜? 于是他也教她规矩:“如果真的要提姐姐、妹妹,得先按上你自己的称呼,说‘奴才的姐姐’才对。” “是!”桂连抬头看了看皇帝说:“皇上的茶,是奴才的⽟子姐姐叫奴才端了来的。” “又弄错了。”慈安太后大为头摇:“看你的样子,倒是聪明的,怎么教不会啊?⽟子又不是你亲姐姐,不该那么叫!” “她头一天当差,不懂宮里规矩。”皇帝赶紧看着慈安太后说“过两天就好了。” 慈安太后看见皇帝起劲卫护桂连的神情,觉得有趣,但皇帝到底是皇帝,不能逗着他取笑,因而平静地点点头,向桂连吩咐:“你叫⽟子来替我装烟!” “是!”桂连请了个安,退了出去。 皇帝颇有怏怏之意。想到复选那一天,回眸一视,猛然想起《西厢记》中的曲文:“临去秋波那一转”衷心若有意会,但领略得这句曲文的美妙,却说不上来妙在何处?于是他又想到翁师傅讲过而不甚了了的那句陶诗,这就教“辨已忘言”! 一下子懂了一句词曲一句诗,完全是自己领悟得来,皇帝有着从未经验过的得意和欣悦,恨不得就找着翁师傅,或者南书房的什么翰林,把自己的心得告诉他们,问他们“讲得对不对”? 自然对罗,翁师傅会⾼兴得掉眼泪。就象那次对对子,用“大宝箴”对“中兴颂”那样,把翁师傅喜得不知怎么才好,只捧着自己的手,不停地说:“天纵圣明,天纵圣明!” 只有想到那样的光景,才觉得读书有些别样东西所带不来的乐趣,他自我陶醉得出了神。慈安太后却是又好笑,又好气,还有些警惕,看样子皇帝象他⽗亲,将来在女⾊这一关上看不破。 “你一个人在笑什么?” 这一问才惊醒了皇帝,愣了一下才能回答:“我在想书房里的事。” 慈安太后怎肯信他的话?只当他为桂连神魂颠倒,心想告诫他几句,但说得浅了他不懂,说得重了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只好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你简直跟你阿玛一样!” 这话让皇帝困惑,象⽗皇有何不好,怎用这样怏怏的语气来说?在这位皇额娘面前,他是无话不可说的,所以立即问道:“我不该象阿玛?” “胡说!”慈安太后尽力要装出生气的神情“怎么说不该象阿玛?” 皇帝自觉这话没有问错,不该受此呵斥,但对慈安太后,他是愿受委屈的,想起谙达的教导,急忙站起⾝来,往地上一跪,以微带告饶的语气说:“皇额娘别生气,我说错了。” 这就是慈安太后最感到安慰之处,皇帝虽非己出,孝心却如亲子,便将他一把拉了起来,心里想解释自己所说的那两句话,却苦于无法表达,只好这样说:“不是说你不该象阿玛,不过有些地方,可也别跟你阿玛一样。” 这话在皇帝听得懂,为讨慈安太后的心,便很机灵地说:“就象阿玛⾝子不好,我可要养得壮壮儿的。” “对了!”慈安太后大为⾼兴“这你算是明⽩了。阿玛是好皇上,就吃亏在⾝子单薄。”她的脸⾊和声音变得沉重了“你可要自己当心!年岁也不小了,康熙爷在你这个年纪,已经办了好些大事。现在凡事有你六叔在外面挡着,你只管好好儿念书,到你自己能自立了,要什么有什么,这会儿别胡思想!” 最后一句话又使得皇帝困惑,不知道“胡思想”四个字指的是什么?但他不愿再问,因为问下去不会有好听的话。 在一旁拿着烟袋伺候了半天的⽟子,却了解慈安太后的深意,说出口来,传出殿外,便是是非。所以急忙打个岔,把一枝翠镶方竹的旱烟袋伸了过去,接着便吹燃了纸煤儿,让慈安太后口中腾不出空来说话。 ⽟子的意思是不教提到桂连,偏偏皇帝要问:“⽟子,”他说“桂连跟你很好是不是?” “是!”⽟子含着笑问“皇上怎么知道?” “我看她叫你姐姐叫得好亲热。” “对了!”慈安太后接口说道“桂连还不懂规矩,你得好好儿跟她说一说。” “奴才已经跟她说过了。”⽟子答道“今天刚来,凡事还摸不大清楚。她机灵的,有那么十天半个月,就全都懂了。” 慈安太后想了一会,慢呑呑地说道:“我看那,桂连就是太机灵了,教人不能放心。” 这是为什么?皇帝正在这样想着,慈安太后和⽟子的眼光都瞟到了他脸上,不用说“教人不能放心”这句话是冲着自己来的。他有些羞,也有些恼,便把脾气发到⽟子⾝上。 “你笑什么?”他瞪着眼骂⽟子:“没有规矩!” 无故挨骂在⽟子不是第一次,她早就知道,既非“无故”亦不算“挨骂”反正皇帝的⾝分与年龄不配,似讲理非讲理的事,不知多少,无理要装得有理的样子,更是习惯。经验多了,遇到这样的情形,⽟子有许多应付的方法,现在得跟太后凑合着,把皇帝的脾气庒下来。 于是她收敛了笑容,毫无表情地作出很有规矩的样子,静静地站着,然后慈安太后虎起了脸斥责:“真是好没有规矩! 下次不许这个样子!” “是。” “皇上待你们好,你们就不知道轻重了!看皇上年纪轻,情随和,就敢这个样子,下次再让我瞧见了,皇上不罚你们,我也饶不了你们。听见了没有?” “听见了。”⽟子看着皇帝说:“奴才再也不敢了!” “去!”慈安太后又说“问问皇上,要吃点儿什么,喝点儿什么?” “是!”⽟子便走近一步,请个安说:“奴才请旨,皇上想吃点儿什么呐,还是想喝点儿什么?” 这样子一吹一唱,往往会把皇帝弄得老大过意不去,恨不得拉着人家的手说:“没有那么了不得,你别把皇太后骂你的话,放在心上。”这时也是如此,很想给⽟子一个笑脸看,但抹不下这张脸来,只是摇头摇:“不要!” “不吃什么也好,快传膳了。”⽟子又问:“皇上打算在那儿用膳哪?” 这两三年的惯例,除了初一、十五,多半由皇帝侍奉两宮太后临幸漱芳斋,听戏侍膳以外,平常⽇子的晚膳,大致一天在长舂宮,一天在翊坤宮。但在长舂宮的时候要多些,这天有种种缘故,便更舍不得走了。 “在这儿吃。”皇帝说“我要吃南边的舂笋。” “哎唷,那还不知道有没有了?”⽟子略有疑难之⾊。 “浙江巡抚李瀚章,不是进得不少吗?”慈安太后问。 “一共十篓。”⽟子答道:“除了赏各位王爷以外,还剩下四篓,一面分了两篓,倒有一大半是烂了的,奴才看样子,噤不住再搁,做了笋脯了。” “我就吃笋脯。”皇帝的脾气变得非常好了“只要是笋就行。” 慈安太后看着⽟子笑了,而⽟子却不敢再笑。即令如此,皇帝也觉得不大对劲,便有些坐不住了。 “我去绕个弯儿再回来。” “别走远了。”慈安太后吩咐。 “不远,”皇帝答道:“我到后院看金鱼。” 等皇帝一走,慈安太后换了副神⾊“⽟子,”她把声音放得很低:“你看出来了没有?皇上对桂连有了心思了。” “奴才也看出来了。” “你替我留点儿神。”慈安太后想了想又说“最要紧的,叫桂连得放稳重一点儿!可不能在我这儿闹出笑话来。” 其实就有那回事也不算闹笑话。⽟子虽是未嫁之⾝,但当宮女“司”、“司帐”对男女间事,无不明了,没有见过也听说过。皇帝看中了那个宮女,不但不是笑话,雨露承恩,且是美事。不过皇帝到底只有十三岁,还在读书,倘或真的为桂连着,慈禧太后一定归咎于这一边。为了避免是非,⽟子很重视“主子”的话。 于是她退了出来,把桂连悄悄找到僻处,告诫她说:“你在皇上跟前,可当心点儿,少笑!” “嗯!”桂连答应着,很快地瞟了她一眼,就象黑头里闪电一亮。 “要命的就是你这双眼睛!” “怎么啦?⽟子姐姐!”这一次不瞟了,却瞪大了一双眼怔怔地望着⽟子,桂圆核似的两粒眼珠,不断在转。 ⽟子当她是个不懂事的小妹妹,有些话不便说,说了她也不懂,想了想答道:“宮里不兴象你这个样子看人,别老是瞟来瞟去,也别瞪着眼看。你,你那两眼珠,别老是一刻不停地转,行不行?” “这…,”桂连低着头,嘟着嘴说:“这我可管不住我自己!” 想想也是实话,⽟子无可奈何地叹口气“那么,”她问: “你自己的那两条腿,你管得住,管不住?” “那当然管得住。” “好,你就管住你那两条腿好了。第一、要离开长舂宮,不管是谁叫你,你得先告诉我。” “嗯,”桂连点点头“我知道。我一定先跟你说。” “第二、看见皇上来了,你得躲得远远儿的。” 这句话一出口,桂连的脸⾊变了“⽟子姐姐!”她惊慌地问“我第一天当差,可是出了什么错儿?我自己不知道啊! 你,你得教给我,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儿的当差。” “你当差当得好的。”⽟子看她神态惹怜、语言娇软,心里有七分喜爱,但也有三分醋意,摸着她的脸说:“你就是当差当得太好了。” 这叫什么话?桂连要去细细想一想,反正眼前照⽟子的话,管住自己的两条腿总是不错的。因此,一见皇帝的扈从,立刻就避了开去。 越是这样,皇帝到长舂宮来的次数越多,终于,慈禧太后不能不派安德海来找了。 皇帝还恋恋不舍,问道:“有什么事吗?” “请皇上去试一试龙袍可合⾝?” “拿到这儿来试!” “不!”慈安太后接口说道:“你去!” 有了慈安太后的吩咐,皇帝才回到翊坤宮。“四执事”太监已经伺候了半天,由宮女帮着,七手八脚地把一袭新制的龙袍,替皇帝穿好。 “请皇上往亮处站站!”安德海说。 这是为了好让慈禧太后仔细看一看,但安德海的声音,就象跟个不相⼲的人说话那样,既无礼貌,亦无感情,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 因此,皇帝很想借故骂安德海一顿,但转念想到不久就可以发生的,要安德海啼笑皆非的妙事,顿时把气平了下去,乖乖地走向亮处。 慈禧太后也跟了过来,前后左右端详着,这袭明⻩缎子的龙袍,在五⾊云头之中,绣着九条金龙,前后背,是蟠着的正龙,肩臂之间,是夭矫的行龙,另外加上“五福捧寿”、“富贵不断头”等等花样,下摆绣出石青⾊的海浪,称为“八宝立⽔”配上朱纬东珠顶的朝冠,益发显得威仪万千,眩人心目。 慈禧太后非常満意,点点头说:“好的!” 怎么好法,皇帝却还不知道,他只能俯⾝下视,看到前的⾐服,到底穿在⾝上是何形相?无从想象。便忍不住大声喊道:“拿镜子来!” 两名宮女拿了大镜子来为皇帝照着,前前后后看了半天,他在得意中有些忸怩和拘束,不由得就扭肩摆手,作出不大得劲的样子。 “穿上龙袍更不同了。”安德海说“皇上得要更守规矩才好。” “是啊,要稳重!” 从这句话为始,慈禧太后大开教训,说正面的道理的同时,每每把皇帝“不学好”的地方拿来作比。皇帝每应一声: “是”心里便说一句:“杀小安子!” 于是一件原该很⾼兴的事,变得大杀风景,害得皇帝的胃口不开,侍膳时勉強吃下一碗饭,托词第二天要背书,跪安退出翊坤宮。 慈禧太后的心思却还在那件龙袍上。膳后一面在前廊后庭“绕弯子”消食,一面跟随在⾝后的东德海发感慨:“皇帝也委屈,接位七年了,才有一件龙袍!” 委屈多由变而来,先是洪杨未平,以后又闹捻军,廷臣谏,时世未靖,须当修省克己,力戒糜费。恭王、文祥等人,也常常哭穷,就这样內外持,抑制了她的想“敞开来花一花”的望。连带使得安德海,也总觉得不大够味,枉为掌实权的太后面前的第一号红人。 所以,这时候见她有此表示,自然不肯放过进言的机会。 “其实,”他紧追两步,凑在慈禧太后⾝边说“受委屈的倒不是皇上。” “是谁呢?” “是主子!”安德海说“大清朝的天下,没有主子,只怕早就玩儿完了。主子劳,千辛万苦,别人不知道,奴才可是亲眼得见。按说,外头就该想办法把圆明园修起来,让皇太后也有个散散心的地方。不说崇功报德,就说仰体皇上的孝心,不也该这么办吗?奴才常在想,人人都见得到的事,怎么六爷他们想不到?要就是想到了,故意不肯这么办。那都是欺负皇上年纪轻,还不懂事,如果皇上肯说一句,为皇太后颐养天年,该怎么怎么办,孝⺟是天经地义,谁敢说个‘不’字?” 这番话,慈禧太后都听⼊耳中,因为话长,她觉得有对的,也有不对的,一时想不完,所以也就没有开口。 不过,她的神态,在安德海是太悉了,他一面说,一面窥偷,始终没有不以为然的表示,就知道自己的话有了效用。于是接着又往下说:“奴才常想,在热河的时候,肃顺克扣主子,不错,不过有一句说一句,肃顺对大行皇帝的孝心,那可是没有得批驳,要什么有什么,供养得丝毫不缺。如今內务府跟户部,手这么紧,可又供养了谁呢?如果说是为了供养皇上,皇上才十三岁,可怜巴巴的,当了七年皇上,才有一件龙袍。这不教人纳闷儿吗?” “哼!”慈禧太后在鼻子里哼了一下,又似苦笑,又似冷笑。 “再说,”安德海越起劲了“那时候逃难在热河,发匪也还没有剿平,⽇子是苦一点儿,现在跟当年的光景大不相同了,再说时世艰难,大库的⼊项不多,不是骗人的话吗?” “这你不知道!”慈禧太后说“剿捻花的钱也不少。”她突然住口,觉得家国的财政,不宜告诉太监。 “是!”安德海很快地又说:“不过奴才也听了些闲话,不知道真假,不敢跟主子说。” “什么闲话?” “都说朝廷拨了那么多军费,真用在打仗上的,不过十成里头的三成。” “呃!”慈禧站住了脚很仔细地问:“都用到那儿去了呢?” “还不是上上下下分着花。” 带兵官克扣军饷,慈禧太后早就知道,方面大员,除了曾国藩和丁宝桢以外,其余的守,她也不敢相信,至于京中大僚,在逢年过节,或者各省监司以上的员官到京,照例有所馈赠,更不⾜为奇。但十成中有七成落⼊私囊,未免骇人听闻,她不能不注意了。 “你说的上上下下,倒是谁呀?” “这奴才就不敢说了。”安德海很谨慎地“只听说六爷他们,都在外国行银有存款。” “噢!”慈禧太后诧异地“把钱都放在洋鬼子那儿啦?”停了一下她喊:“小安子!” “喳!” “你倒去打听打听,他们放在洋鬼子那儿的款子有多少?” “是!”安德海说“洋鬼子的事儿难办,主子得宽奴才的期限。” “期限倒不要紧,就是得打听实在。”慈禧太后很严厉地说:“你可不许胡谎报。” “奴才不敢!”安德海接着又陪笑说道:“奴才还有件事,叩求天恩,可是…。” “怎么啦?”慈禧太后斜睨着他“有话不好好儿说,又是这副鬼样子!” “奴才上次也跟主子求过,主子吩咐奴才自己跟皇上去求,奴才怕跟皇上求不下来,还是得求主子的恩典。” “又是那回事!”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摇头摇:“你还是得跟皇上去求。” “是!”安德海委委屈屈地答应着。 看他的神气,慈禧太后于心不忍,便安慰他说:“你先跟皇上求了再说,倘或不成,再跟我说。” 有了这几句话,安德海有恃无恐,心情便轻松了。细细盘算了一下,正好有个机会,三月二十三皇帝生⽇,借万寿讨赏,也是个名目。而且⽇子还有个把月,也来得及好好下一番工夫。 于是安德海一改常态,对皇帝特别巴结,一见面便先陪笑脸,也常在慈禧太后面前,颂赞皇帝的书读得好。这样一到了三月初,他找个机会,提议今年皇帝万寿要大大热闹几天。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许诺,他亲自到升平署去接头,准备了好几出皇帝所喜爱的武戏和小丑、花旦合作的玩笑戏,然后到皇帝面前来奏报献功。 “办得好!”皇帝很⾼兴地笑道:“我可真得赏你点儿什么!” 一听这话,安德海喜在心里,表面却很恭顺地答道:“奴才伺候皇上,是应该的。只要皇上⾼兴,比赏奴才什么都好。” “总得赏点儿什么。”皇帝沉昑了一下问道:“小安子,你⽗⺟还在世不在世?” “跟皇上回话,奴才⽗⺟已经故世了。” “有了封典没有?” “前年蒙皇太后赏了四品封典。” “喔,你是四品。”小皇帝问“按规矩怎么样啊?” “奴才请旨,皇上问的是那一个规矩?” “你们的品级啊!”安德海不慌不忙地答道:“按规矩是四品。有特旨那就可以不按规矩了,规矩本来就是皇上定下来的。” “噢!”皇上又沉昑了一会,踌躇着说“我想另外赏你个顶戴,不知道行不行?” “奴才不敢!”安德海赶紧跪下说道“奴才决不敢邀赏。不过,皇上要另定规矩,没有什么不行。奴才说这话,决不是取巧儿。” “我知道你不是取巧。只要能另定规矩就行了。”皇帝指着安德海的头说:“蓝顶子暗,太难看了,我给你换个顶戴。” 世上真有这么称心如意的事!自己想换个红顶子,偏偏皇帝就要赏这个。安德海几乎从心底发出笑来,但无论如何得要做作一下,这个顶子才来得漂亮。 于是他免冠碰头,口中诚惶诚恐地说道:“奴才受恩深重,来世做牛做马都报答不来,实实在在不敢再邀皇上的恩典。求皇上体念奴才的一点诚心,收回成命!” 小皇帝有些穷于应付了,极力思索,想起上谕上对大臣的任命,常用的一句话,随即说了出来:“毋许固辞!” “皇上已经吩咐了。”小李在旁帮腔“你就谢恩吧!” “皇上天⾼地厚之恩,奴才不知怎么样报答。”安德海说“奴才感天恩,实在不知怎么说才好。”他故意装出那讷讷然的忠厚样子。 皇帝笑笑不响。安德海亦是心満意⾜,抖擞精神,帮着去照料皇帝万寿的庆典,尽可能把排场铺展开来,搞得花团锦簇,十分热闹。 这是为了讨皇帝的心,但也是合慈禧太后的心意。盛年孀居的太后,最怕的是月下花前,悄无人声,那兜上心来的寂寞凄凉,无药可治。唯一的办法是别寻寄托,不让这份寂寞凄凉的心情出现。安德海在她看来重要,就因为他总能想些花样出来,为她打发闲处光。但是要热闹一番也不容易,第一要有个名目,免得外面说闲话;第二更要有那份闲情逸致——象岁尾年头那样,捻军扰及西陵,直京畿,弄得食不甘味、夜不安枕,想热闹也热闹不起来。 这些⽇子不同了,西捻已越过滹沱河南窜,李鸿章由冀州移驻直、豫、鲁三省枢纽的大名府,指挥郭松林、潘鼎新,以及改隶左宗棠的老湘军刘松山,还有豫军张曜、宋庆,以及善庆的蒙古马队,分路拦截追剿,打得极其起劲。不但京畿之围已解,而且依慈禧太后这几年天天看军报的经验,官军只要不是以屯守为名,专驻一地,养得师老,能够不怕辛苦,穷追猛打,收功的⽇子就不远了!因此,以轻松的心情,借皇帝万寿好好热闹几天,在她可以弥补“这个年没有过好”的遗憾,是非常需要的。 万寿前后七天,七品以上的员官都可以穿蟒袍,称为“花⾐期”当暖寿及正⽇在⾼宗养老的宁寿宮赐大臣⼊座听戏之前,宮中已经热闹了两天了。 wWW.nIlXs.cOm |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