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二十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二十章
    鲍超开缺调理的奏折到京,汪元方认为他别具用心,批复的上谕,还有“鲍超一军,追剿正当吃紧之时,遽请开缺调理,未免近于要挟;该提督素知大体,所向奋勉,何以亦沾军营习气”的话。也就是这通廷寄发出的第三天,宝鋆接到南方的来信,彻底了解了尹隆河之役的內幕。

  事无巨细,宝鋆无不告诉恭王,这样一件“异闻”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处理不善,可能起霆军的哗变,也关联着恭王所庇护的李鸿章的前程。所以虽然接信已经在晚饭以后,他仍旧坐车赶到恭王府去。

  看完信,恭王半晌作声不得,心里懊恼万状,好半天才说了句:“这要怪谁啊?”

  李鸿章偏袒部属不⾜为奇,责任是在枢廷失察,如果不是那样偏听一面之词,或者派员密查真相,或者不了了之,都不致于会引起这样的⿇烦。

  “咳!”他又叹口气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好悔!”

  宝鋆知道,是失悔于不该听信李鸿藻的话,举荐汪元方⼊军机。不过用汪元方也有好处,他除了无缘无故找上鲍超的⿇烦以外,其他都能将顺意旨,不露棱角,有这样一个人“备位”充数,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这样答道:“汪啸庵也不过一时之误。好在事情已经明⽩,曾氏兄弟和李少荃总有弥补的办法,大家心照就是了。”

  恭王想了想,把信还了给宝鋆:“你给汪啸庵去说一说,请他以后多节劳吧!我也没有工夫来管这件事。一个‘同文馆’已经够我头疼的了。”

  ‘呃!”宝鋆突然想起一件事,但转念又觉得不宜说给恭王听,所以言又止。

  “怎么回事?”恭王的神⾊很认真“外面有什么话,你别瞒我!”

  “也没有别的,无非文人轻薄而已。”宝鋆答道“有人做了两副对联,一副是:‘孔门弟子,鬼⾕先生。’”

  “还有一副呢?”

  “也是四言句,”宝鋆念道:“‘未同而言,斯文将丧!’”

  “好!”恭王冷笑道“还是嵌字的!”

  嵌的就是“同文”两字。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拟定章程,奏准设置,这是恭王自觉办洋务以来的一大进境。从同治五年开始,最初是派遣官生赴欧洲各国游历,接着在福建马尾设厂造火轮船,并且特别打破省籍回避之例,简派沈葆桢为船政大臣,得以专折奏事,此外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在‮海上‬等处设立机器局、制造局,讲求坚甲利兵“师夷人之长技以制夷”这样就必须自己培养人材。因此在恭主看,设立同文馆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想会遭致守旧卫道之士,群起而攻!

  也许是章程订得不妥。原奏是“咨取翰林院并各衙门正途人员,从西人学习天文算法”在正途人员看,这是极大的侮辱。两榜进士出⾝是正途,而翰林则金马⽟堂,更是清贵无比,三年教习期満,开坊留馆,十年工夫就可以当到內阁学士,內转侍郞,外放巡抚是指顾间事。不然转为言官,翰林出⾝的“都老爷”王公勋戚也得卖账。至不济大考三等,放出去当州县,也是威风十⾜的“老虎班”现在说是要拜“鬼子”为师,把“正途人员”真‮蹋糟‬到家了。因此老早就有一副对子,把军机大臣连恭王一起骂在內,叫做:“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佳‮弟子‬拜异类为师。”同时又有个御史张盛藻奏谏,说是“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习之,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督匠役习之,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在京朝士大夫间,传诵甚广,认为是不可易的“⽟论”

  这些笑骂反对,原也在恭王意料之中,使他动肝火的是,倭仁领头反对“你看看,”他对宝鋆说“不都是讲理学的吗?

  为什么曾涤生就那么通达,倭艮峰就那么滞而不化?”

  “也不能怪倭艮峰。”

  “怎么不怪他?”恭王抢着说道“有些都老爷哗众取宠,不⾜为奇,他是大学士,不就是宰相吗?一言一行关乎大计,怎么能这么糊涂——真是老糊涂!”

  “也别说他,七爷年纪不是轻吗?一样也有那么点儿不明事理。”

  “哼!”恭王冷笑一声,不说下去了。

  “说正经的。”宝鋆又说“倭艮峰那个折子,已经搁了两天了,听说还有一个折子要上,该怎么办?得有个定见。我看先要驳他一驳!”

  “当然要痛驳!”恭王想了一会,嘴角浮起狡猾而得意的笑容“他不是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吗?那就让他保举好了!”

  “妙!”宝鋆抚掌笑道“请君⼊瓮,看他如何?”

  “还应该这么说,他如以此举为有窒碍,当然另有制敌的好办法,请他拿出来,我们追随就是了。”

  “这个说法也甚妙。不过,我看此事要跟博川仔细商量一下。”

  文祥此时已从关外回京,他不但剿平了马贼,而且把所带去的,那些久已成为笑柄的神机营的士兵,磨练得换了副样子,原来⽩而瘦,现在黑而壮,吃得苦,耐得劳,为人视作奇迹,因而圣眷益隆,声望益⾼。设立同文馆一事,实际上即由他一手策划,命太仆寺正师徐继畬开缺“管理同文馆事务”亦出于他跟沈桂芬商量以后的保荐,所以,宝鋆才这样说。

  “当然。”恭王答道“你那里派人通知他,明儿早些个到里头,大家先谈一谈。”

  第二天刚亮,恭王就已进宮,而文、宝、汪三人比他到得更早,看样子已经谈了一会。汪元方面有惭惶之⾊,想来刘铭传讳败冒功,鲍超愤郁致疾的內幕,他已尽悉。恭王秉厚道,不忍再作责备,便只谈同文馆的事。

  这一谈又谈出许多新闻,正门城墙上,居然有人贴了“无头榜”什么“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之类谩骂的文字,而各衙门正途出⾝,五品以下的‮员官‬,都不愿赴考,翰林院编修、检讨各官,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恭王一听,益发动了肝火,只不便破口大骂,一个人坐着生闷气,脸⾊非常难看。

  “这里面情形复杂得很。”文祥皱着眉说“也不尽是功名利害之念,还有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加上艮翁门下有位守旧守得莫名其妙的人在,事情自然更难办了。”

  大家都意会得到,那“莫名其妙的人”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大学问的徐桐“此人何⾜挂齿!”恭王満脸不屑的神情“翁叔平怎么样?”

  “他?”宝鋆轻蔑地说“只看李兰荪不肯夺情那件事就知道了,凡是可以标榜为正人君子的事,他是没有不赞成的。再说,他那清华世家,叔侄状元,肯‘拜异类为师’吗?”

  “这就不去谈他了。”恭王转脸又问文祥“怎么说还有‘门户之见’,什么‘门户’?”

  “‘朱陆异同’不是‘门户’吗?”

  “啊!”大家同声而呼,说穿了一点不错。理学向来以程、朱为正统,视陆九渊、王明为异端,学程、朱的只要能排斥陆、王,就算卫道之士。倭仁是程、朱一派的首领,而徐继畬是讲陆、王之学的,博览通达,不肯墨守成规,无怪乎那班“卫道之士”跟他⽔火不相容。

  “事情总要设法办通。徐牧田是肯受委屈的,不妨另外找人管理同文馆,作为让步,如何?”文祥说。“牧田”是徐继畬的号。

  恭王然作⾊:“这叫什么话?打我这里就不能答应。程、朱也好,陆、王也好,贵乎实践,请他们来试试看!”

  宝鋆和汪元方也认为既要考选编检⼊馆,非徐继畬这样一个前辈翰林,笼罩不住,而且除他也别无一个前辈翰林肯⼲这差使。所以文祥的让步之议,不能成立。

  文祥的建议虽归于空谈,而文祥的态度却为恭王所接受了。众议纷纭,且不论是非,要消除阻力,亦不是一味硬⼲所能济事的。而且倭仁是慈安太后秉承先帝遗旨,特简⼊阁的大臣,不到万不得已,亦不宜予以难堪,因此忍一口气,听凭文祥采取比较和缓的办法。

  商定的办法是希望倭仁能够不再固执成见,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于设立同文馆的原奏,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还有其他各省督抚赞成此举的奏折及致军机大臣的函件,给倭仁去看,让他知道疆臣的意见与眜于外势的京官,大不相同。至于倭仁的原奏,不妨发总理衙门议复,如果倭仁不再作梗,也就算了,否则就照恭王的意思,出个难题目给他去做。

  这番策划,可进可退,而目的在使事无扦格,大家都觉得很妥当。当天便由恭王照此⼊奏,慈禧太后立即点头认可,她对这方面完全信任恭王,因为她虽讨厌洋人,但总理衙门原奏中“夫天下之聇,莫聇于不若人”以及“今不以不如人为聇,而独以学其人为聇,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聇乎”这几句话,却很合她那争強好胜的格。而且洋人炮,⾜以左右战局的情形,她也非常了解,所以赞成“师夷人之长技以制夷”的宗旨。

  从养心殿退了下来,文祥、汪元方两人,衔命到懋勤殿去访倭仁,传达旨意,把一大堆文件了过去。倭仁拙于言词,开口“人心”闭口“义理”谈了半天,不得要领。如果换了急子的宝鋆,早就不耐烦了,但文祥通达平和,汪元方刚刚为尹隆河之役,受了“烦恼皆因強出头”的教训,特具戒心,所以都还敷衍了半天才走。

  转眼半个月过去,倭仁依旧受那班卫道之士的拥戴“力持正论”而“加按察使衔”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为了襄助筹办同文馆的事,却起劲得很,天天穿了三品官服到总理衙门去“回禀公事”请教习、选教材、定功课等等,一样样次第办妥,不久就可开馆,但各省保送的‮生学‬未到,京里投考的人寥寥,恭王大为着急,文祥亦不得不同意采取他原来的办法了。

  于是奏准两宮太后,颁了一道明发上谕:

  “谕內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大学士倭仁奏:‘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请罢前议’一折,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既经左宗棠等历次陈奏,该管王大臣悉心计议,意见相同,不可再涉游移,即着就现在投考人员,认真‮试考‬,送馆攻习。至倭仁原奏內称:‘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该大学士自必确有所知,着即酌保数员,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饬讲求,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相砥砺,共收实效。该管王大臣等,并该大学士均当实心经理,志在必成,不可视为具文。”

  等上谕发抄,卫道之士大哗,有人说恭王跟倭仁开玩笑,视国事为儿戏,有失体统。倭仁本人当然也是啼笑皆非。

  但也有少数人,看不出这道上谕的⽪里秋,那是比较天真老实而又不大悉朝局的一批谨饬之士,他们把煌煌天语看得特别尊严,从不知夹里还有文章。

  再有极少数的人,别具用心,虽知是恭王在开玩笑,但既是上谕,谁也不敢公然说它是开玩笑,那就可以不当它玩笑看,真的“酌保数员”真的“择地设馆”要人要钱,弄假成真,不是“死棋腹中出仙着”吗?

  徐桐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等倭仁来跟他商量时,他把从阮元的“畴人传”里现抄来的名字,说了一大串,接着便转⼊正题:“老师的话一丝不假,‘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真正是‘必有精其术者’,宣城梅家⽗子、祖孙、叔侄,一门精于历算且不说,我请教老师,有位明静庵先生,老师知道不知道其人?”

  “是我们蒙古正⽩旗的。久任钦天监监正,曾亲承仁皇帝的教导——这是古人了,你提到他也无用。”

  “提到其人,见得老师的‘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八个字,无一字无来历。康熙年间的事过去了,只说近年:从前胡文忠幕府里就有两个人,一个叫时曰淳,江苏嘉定人;一个叫丁取忠,湖南长沙人,都是此道好手,大可访一访。”

  这就让倭仁大感困扰了!想不到徐桐竟真个把“博采旁求”四个字看实了,转念一想,又觉內愧,言必由衷,无怪乎徐桐信以为真!自己原就不该说没有把握的话,所以此刻无法去反驳徐桐。

  而徐桐却是越说越起劲“还有一个人,老师去问李兰荪就知道了。”他说“此人是兰荪的同年,也是翰林,江西南丰的吴嘉善,撰有一部‘算书’。现在不知在何处,但可决其未死。老师如果没有工夫去拜兰荪打听下落,我替老师去打听。”

  倭仁一听他的口气,⿇烦怕会越来越大,还是另请⾼明的妙,于是想到翁同和。徐桐对翁同和颇怀妒意,这是连倭仁这样方楞折角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当时无所表示,避开徐桐,把翁同和邀到他家里去商量。

  “你听荫翁的话如何?”

  翁同和对徐桐一直腹诽,却从不肯在倭仁面前说他一句,此时亦依然不愿得罪“前辈”只问:“要看中堂的意思,是不是愿以相国之尊,去提倡天算之学?”

  “我怎么能?其势不可!再说,恭王有意相厄,难道你也看不出来?”

  “我也知道中堂必不屑为此,必已看出恭王有意如此。”翁同和答道:“此事照正办,中堂决不可有所保举,只说‘意中并无其人,不敢妄保’就是了。”

  “不错!”倭仁深深点头:“就照此奏复,托你替我拟个稿子。”

  “这容易。”翁同和说“不过最好请兰荪前辈看一看奏稿。”

  一客不烦二主,倭仁索就请翁同和代为去请教李鸿藻。纸面文章,并无⿇烦,李鸿藻叫人取支笔,就在陪客的座位上,更改数字,让语气显得格外简洁和婉,然后再由翁同和派人把折稿送回倭仁,当夜誊清,第二天一早进宮递了上去。

  这天徐桐请假,只有倭仁和翁同和授读。倭仁教完《尚书》,匆匆先退,去打听消息,留下翁同和一个人对付小皇帝。万寿节近,宮里有许多玩乐的花样,小皇帝照例精神不佳,书背不出,生书读来极涩。翁同和便设法多方鼓舞,改为对对子“敬天”对“法祖”“八荒”对“万国”都是些简单的成语,但小皇帝心不专注,不是字面不协,便是平仄不调。再改了写字,却又是一会儿嫌笔不好,一会儿骂小太监偷懒,磨的墨不够浓。这样好不容易糊弄到午后一点钟,草草完功,君臣二人都有如释重负之感。

  这时小皇帝的精神倒又来了,响响亮亮地叫一声:“翁师傅!”

  “臣在。”翁同和站起⾝来回答。

  “明天你来不来听戏啊?”

  听到皇帝那拖长了的、调⽪的尾音,翁同和知道是“徒弟考师⽗”皇帝十二岁了,不但颇懂人事,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常出些为人所防不到的花样。这一问就有作用在內,如果欣然表示愿来,说不定接着就有一句堵得人无地自容的话,说是不来,则更可能板起脸来责备一两句。

  其实,皇帝万寿赐“⼊座听戏”岂有不来之理?不过君道与师道同其尊严,无非要找个两全的说法。翁同和想了一下答道:“明天原是听戏的⽇子,臣蒙恩赏,岂可不来听戏?”

  小皇帝笑一笑,仿佛有些诡计被人识穿的那种不好意思。接着,便由张文亮等人,簇拥着回宮,翁同和也就套车回家。

  车出东华门不远,便为倭仁派人拦住,就近一起到了东江米巷的徐桐家,倭仁先到,下车等待,见了翁同和便抢着说道:“且借荫轩这里坐一坐,有事奉商。”

  有事商量,何以迫不及地在半路上便要借个地方来谈?所以翁同和答道:“请见示。何以如此之急?”

  “自然是很急的事。莫非你还不知道?”

  “实在还不知为了什么,想来是‘未同而言’?”

  “唉!‘斯文将丧’!”倭仁叹口气道“已有旨意,命我在‘总理衙门行走’。叔平,你说,可是岂有此理?”

  真是岂有此理!翁同和诧异不止。但在人家大门口,又岂是谈朝政之地?恰好徐桐了出来,一起到了他书房里,翁同和特意保持沉默,要听徐桐作何说法?

  “这明明是拖人落⽔!”徐桐很愤慨地说“老师当然非辞不可!”

  “当然。”

  “折子上怎么说呢?”

  “正要向你和叔平请教。”

  “你看呢?”徐桐转脸看着翁同和问。

  翁同和谦谢,徐桐便又絮絮不休。倭仁的本意是借徐桐的地方,与翁同和商量好了,随即便可以写折子,就近呈递,却没有想到在人家家里,不能噤止主人不说话,此时听徐桐大放厥词,只好默不作声地听着。翁同和当然更不便阻拦,但看见倭仁的神气,心里大有感触,讲道学的人,不经世务,一遇到⿇烦,往往手⾜无措,同时也觉得京朝大老不易为,必须有一班羽翼,象倭仁这样,看起来是理学领袖,其实只是为人利用,不能得人助力,孤立无援,可怜之至。

  这样一想,动了恻隐之心,便打断徐桐的话说:“荫翁该为中堂筹一善策,如何应付,始为得体?”

  刚说到这里,倭仁的跟班,从內阁抄了邸抄送来,除了命大学士倭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以外,批复倭仁的原折,则俨然如真有其事,说“倭仁现在既无堪保之人,仍着随时留心,一俟咨访有人,即行保奏,设馆教习,以收实效。”可见恭王要把这个玩笑开到底,如再有任何推托,措词千万不能节外生枝,否则⿇烦越来越大。

  到这时候,徐桐也才看出“弄假成真”的如意算盘打不得!便改了放言⾼论的态度“只好找个理由,请朝廷收回成命。”他说“以宰相帝师之尊,在总理衙门行走,似非体制所宜!”

  照他的说法,是蔑视总理衙门。翁同和以为不可,却不便去驳他,幸好倭仁在这方面的修养,倒是够的,从不肯以宰相帝师自炫,所以这样答道:“不必在这上面争。我想措词仍应以不欺为本,洋务非所习,人地不宜,故请收回成命。”

  说到“不欺,”假道学的徐桐,不便再多说。翁同和以觉得实话直说,不失以臣事君之道,或者能邀得谅解,当时便照此意思,写好辞谢的奏折,派跟班送到內阁呈递。

  第二天是皇帝万寿节的前一天,没有书房功课,两宮太后特为皇帝唱两天戏,地点在乾隆归政后,颐养天年的宁寿宮,翁同和奉旨“⼊座听戏”从早晨八点钟一直到下午三点钟才散,倭仁特为又把他找到,告诉他说:“上头不准。由恭王传旨,非我到总理衙门不可。叔平,你看,我怎么办?”

  “怎么办呢?仍旧只有力辞而已!”翁同和说。

  “是啊!只是措词甚难。”

  翁同和想了想答道:“中堂昨⽇所说‘不欺’二字是正办。

  照此而言,或者可以感悟天心。”

  这就是说,昨⽇所拟的那个折子,自道“非所习”四个字,说得还不够,倭仁很难过地答道:“那只好这样说了,说我素迂拘,恐致贻误。”

  说到这样的话,恭王仍旧放不过他,立刻便有一道明发上谕:

  “前派大学士倭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旋据该大学士奏恳请收回成命,复令军机大臣传旨,毋许固辞,本⽇复据倭仁奏,素迂拘,恐致贻误,仍请无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系紧要,倭仁⾝为大臣,当此时事多艰,正宜竭尽心力,以副委任,岂可稍涉推诿?倭仁所奏,着毋庸议。”

  对宰辅之任的大学士来说,这道上谕的措词,已是十分严峻!再把先前那道令倭仁酌保天算人员,择地设馆的上谕,说设同文馆一事“不可再涉游移”的话并在一起来看,参以近来报考同文馆人数寥落这一点,明眼人都可看出,恭王的饶不过倭仁,有着“杀大臣立威”的意味在內。事情演变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辞“总理衙门行走”那么单纯,而是到了乞请放归田里的时候了!

  翁同和心里就是这么在想,倭仁应该“上表乞骸骨”侃侃而谈,以去就争政见,才是正⾊立朝的古大臣之风。至于倭仁自己,不知是见不到此,还是恋位不舍,依然只想辞去“新命”这一次是求教于李鸿藻,李鸿藻又派人来请翁同和,原是商量不出结果的事,他这样做,只是希望多一个人在座,省得宾主二人默然相对,搞成僵局而已。

  一个无办法当中的办法:倭仁“递牌子”请“面对”两宮太后自然立即召见,带领的却是恭王,倭仁心知不妙,先就气馁。到养心殿跪下行礼,步履蹒跚,等太后吩咐“起来说话”时,他竟无法站得起⾝,两宮太后优礼老臣,特意召唤太监进殿,把他扶了起来。

  “两位皇太后明见,”他道明请面对的本意“臣素迂拘,洋务也不悉。恳请收回派臣‘总理衙门行走’的成命。”

  两宮太后还未开口,恭王抢着说道:“这一层,前后上谕已有明⽩宣示。”

  “是啊!”慈禧太后接着说道:“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都说该设同文馆,他们在外面多年,见的事多,既然都这么说,朝廷不能不听。现在章程已经定了,洋教习也都聘好了,不能说了不算,教洋人笑话咱们天朝大国,办事就跟孩子闹着玩儿似的。你说是不是呢?”

  倭仁不能说“不是”只好答应一声:“是!”但紧接下来又陈情“不过臣精力衰迈,在总理衙门行走,实在力有未逮。”

  “这倒也是实话。”慈安太后于心不忍,有心帮他的忙,但也不敢硬作主张,看一看慈禧太后,又看着恭王问道:“六爷,你看呢?”

  “跟⺟后皇太后回话,”恭王慢条斯理地答道:“这原是借重倭仁的老成宿望,为后辈倡导,做出一个上下一心,奋发图強的样子来。倭仁是朝廷重臣,总理衙门的⽇常事务,自然不会⿇烦倭仁,也不必常川⼊直,只是在洋务上要决大疑、定大策的那一会儿,得要老成谋国的倭仁说一两句话。除非倭仁觉得总理衙门庒儿就不该有,不然,说什么也不必辞这个差使!”

  这一番话挤得倭仁无法申辩,慈安太后更是无从赞一词,慈禧太后便问:“倭仁,你听见恭亲王这番话了?”

  “是!”倭仁异常委屈地答应。

  “我看你就不必再固执了吧!这件事闹得也够了。”慈禧太后又说:“你是先帝特别赏识的人,总要体谅朝廷的苦衷才好!”倭仁唯唯称是,跪安退出。走到养心殿院子里,让扑面的南风一吹,才一下想到,刚才等于已当着两宮太后的面,亲口答应受命,这不是见面比不见面更坏吗?不见两宮的面,还可以继续上奏请辞,现在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话好讲了!

  这一想悔恨不已,脚步都软了,幸得路还不远,进了月华门,慢慢走回懋勤殿。这时恰好是皇帝回宮进膳休息的那一刻,懋勤殿也正在开饭,正面一席,虚位以待,翁同和空着肚子在等他。徐桐三天两头茹素,替皇帝讲完《论语》回家吃斋去了。

  倭仁实在吃不下,但为了要表示虽遭横逆,不改常度的养气工夫,照平⽇一样,吃完两碗饭。看他那食难下咽的样子,翁同和知道“面对”的结果不如意,便不肯开口去问。

  反是倭仁自己告诉他说:“恭王只拿话挤我!”

  “喔,”翁同和低声问道:“他怎么说?”

  倭仁无法把恭王的话照说一遍,那受排挤的滋味,只有他自己能感受得到,想了半天,实在无法答复他的话,唯有摇‮头摇‬不作声。

  这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翁同和大有所感,亦有所悲,讲理学讲到倭仁这个样子,实在怈气!程、朱也好,陆、王也好,都有一班亲炙弟子,翼卫师门,而倭仁讲理学讲成一个孤家寡人,那些平时満口夷夏之别、义利之辨的卫道之士,起先怂恿他披挂上阵,等到看见恭王凌厉无前的气势,倭仁要落下风,一个个都躲在旁边看笑话。倘或倭仁的周围,有一两个元祐、东林中人,早已上疏申救,何致于会使得倭仁落⼊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

  看来羽还是要紧!不过讲学只是一个门面,要固结羽非有权不可。如果倭仁今天在军机,恐怕同文馆那一案,早就反对掉了。翁同和正这样在心里琢磨,只见苏拉来报:“皇上出宮了。”

  于是倭仁、翁同和与那些“谙达”急忙走回弘德殿。饭后的功课,首先该由倭仁讲《尚书》,未上生课,先背书。皇帝在背,倭仁在想心事,有感于中,不知不觉涕泪満面。

  小皇帝从未见过那个大臣有此模样,甚至太监、宮女有时受责而哭,一见了他也是赶紧抹去眼泪陪笑脸,所以一时惊骇莫名,把脸都吓⽩了,只结结巴巴地喊:“怎么啦,怎么啦?”

  这一喊,翁同和赶紧走了进来,一时也不知如何奏答,倭仁自己当然也发觉了,拿袖子拭一拭眼泪,站起⾝来,带着哭声说道:“臣失仪!”

  “倭师傅⼲什么?”小皇帝走下座位,指着倭仁问翁同和。

  “一时感触,不要紧,不要紧!皇上请回御座。”

  “那,那…,”小皇帝斜视着倭仁说:“让倭师傅歇着去吧!”

  “是!”翁同和向倭仁使了个眼⾊,示意他遵旨跪安。

  倭仁退了出去,而小皇帝仿佛受了极深的刺,神⾊青红不定,一直不曾开笑脸。

  回到宮里,两宮太后见他神⾊有异,自然要问,小皇帝照实回答。慈禧太后颇为诧异,也深感不快,看着慈安太后问道:“那儿委屈他啦?”

  慈安太后倒是比较了解倭仁的心理,‘他心里有话,说不出来。唉!”她摇‮头摇‬,也不知怎么说才好。

  “这班迂夫子,实在难对付。”慈禧太后对倭仁还有许多批评,但以他是慈安太后当初首先提名重用的,所以此刻也就隐忍不言了。

  那一位太后当然也有些看得出来,新旧之争她倒不怎么重视,只觉得大臣之间,意见不和,闹成这个样子,不是一件好事。这天召见过了,原以为倭仁已经体谅朝廷的苦衷,会得跟恭王和衷共济,现在听说他自感委屈,竟至挥泪,只怕依旧不甘心到总理衙门到差,看来以后还有⿇烦。

  慈安太后看得很准,倭仁确是不甘心到总理衙门到差。在卫道之士看,这个衙门的一切作为,都在“用夷变夏”是离经叛道的,所以倭仁认为只要踏进这个衙门一步,就是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变成假道学。而不到差其势又不可,总理衙门的章京来了几次,催问“中堂那天到衙门,好早早伺候”倭仁不见亦不答,私底下却是急得夜不安枕,胡子又⽩了许多。

  原来还有些舍不得文渊阁大学士那个荣衔,自从用易经占了一卦,卦象显示在位不吉,便决意求去,但他也知道,此时连求去都不易,倘或奏请开去一切差使,便成了要挟,必获严谴。这样就只好以殉道之心,行苦⾁之计了。

  机会很好,有个地方最适宜不过,太庙时享的⽇子快到了。太庙时享,一年四次,孟夏享期,定在四月初一,以樱桃、茄子、雏等等时新蔬果,荐于列祖列宗。期前一⽇,皇帝亲临上香,倭仁以大学士的⾝分,照例要去站班。

  他是被赏了“紫噤城骑马”的,名为骑马,其实可坐轿子,而这天他真个骑了一匹马去。这匹马还是他从奉天带回来的,马如其主,规行矩步从不出子。倭仁却有意要出个子,等皇帝上了香回弘德殿,他让跟班扶着上了马,走不到几步,自己⾝子一晃,从马上栽下来,如果一头撞死在太庙前面,便是殉道,没有摔死,就是一条苦⾁计,可以不去总理衙门到差了。

  有那么多人在,自然不容他撞死,跟班的赶紧抢上前去扶住,醇王离他不远,赶了过来问道:“艮老!你怎么啦?”

  “头晕得很!”他扶着脑袋说。

  “嗐!不该骑马。”醇王吩咐跟在他⾝后的蓝翎侍卫说:

  “赶紧找一顶椅轿来,把倭中堂送回去。”

  于是借了礼亲王世铎的一顶椅轿,把倭仁送了回家。这一下便宜了小皇帝,倭仁不能替他讲《尚书》,免了他一番受罪。

  其时三月不雨,旱象已成,两宮太后和恭王的心境极坏,因为这一旱,不独本年丰收无望,明年的⽇子难过,而且这一旱使得运河⼲涸,人马可行,以致回窜在湖北⿇城、⻩州,河南南、信、罗山一带的东捻,突破长围,由叶县、襄城、许昌、兰封、考城,长驱⼊鲁,恰好到了梁山泊,等于恢复了僧格林沁力战阵亡那时的态势,由此进泰安等处,连济南都受威胁了。

  京畿旱象已成,设坛祈雨,已历多⽇,而每天骄如火,偶尔有一阵轻雷,几点小雨,连九陌红尘都润不了,自然更无助于⻳坼的农田。所以召见恭王,一谈天气,两宮太后都是忧形于⾊。

  “小暑都过了,”慈安太后说“再有雨也不行了。”

  “庄稼大概总是不济事了。不过,下了雨,人心可以‮定安‬。”慈禧太后叹口气说“天神、地祗、太岁、龙王都派人拈了香了,雨不下就是不下!怎么办呢?”

  “我看要‘请牌’了吧?”慈安太后问。

  “还不到‘请牌’的时候。”

  “为什么呢?”

  这就让恭王无法回答了。风雨无凭,祈而不至,有伤皇帝的威信,所以据多少年来的经验,订定了一套保全天威的程序“请牌”是最后一着。以谕旨请邯郸县龙神庙的铁牌来京,供奉在都城隍庙,说是一定会下雨。如果请牌不灵,等于龙神不给皇帝面子,此事非同小可,所以不到观风望⾊,快将下雨的时候,决不请牌,而到了可以请牌的时机,不请也会下雨。其中妙用,慈安太后不懂,恭王也不便拆穿。正在无以为答时,想起有件事可以代替。

  “汪元方出了个新鲜主意,倒不妨试一试。”

  “什么新鲜主意?”慈安太后很感兴味地问。

  恭王实在不赞成这个主意,但此时为了搪塞,只得说了出来:“汪元方说,找一个老虎头,扔在黑龙潭,可以起雨。”

  “这主意可真新鲜了!”慈禧太后因为刘铭传冒功一案,把鲍超整得旧伤复发,一病几殆,都是汪元方的过失,所以对他印象太坏,他的话不容易让她相信,因而又问:“他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能起雨呢?”

  “大概那本书上有这个说法。”恭王答道“臣在琢磨,《易经》上有‘潜龙勿用’的话,把老虎头扔下去,惊它一下子,也许就能惊潜起蛰,云腾致雨了。”

  “啊,我明⽩了!”慈安太后脸上是恍然大悟的神情“那不是‘龙虎斗’吗?”

  说穿了果然不错!但龙为帝王的表征,虎则“矫矫虎臣”所以附会其说,龙虎斗可以看作武将反叛之象。恭王怕两宮太后多心,含含糊糊地答道:“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唉!”果然,慈禧太后说话了“还是不要斗吧!总要上下一条心,才能兴旺起来!”

  慈安太后却完全没有能理会她和恭王的转弯抹角的心思,对汪元方的新鲜主意,深为欣赏,很起劲地说:“龙,本来有痴龙、有懒龙,必是它睡着了,忘了该兴云布雨。现在扔一个虎头下去,就跟在马槽上拴一只猴子一样,让它一淘气,就偷不了懒啦!这个主意可以试。就一件,那儿去找个虎头啊?”

  慈禧太后和恭王都不作声,这是以沉默表示异议,但也不妨看作是为了找不着虎头而为难。

  “我听先帝说过,康熙爷和乾隆爷在木兰行围,都亲手用鸟打过老虎。”慈安太后看着恭王说“让內务府马上在库里找一找!”

  慈安太后难得有所嘱咐,所以,再为难的事,恭王也得答应,慈禧太后当然亦不好意思反对。于是李鸿藻所荐的军机大臣汪元方,总算又有了一番献替。

  等退回军机直庐,文祥和宝鋆都还在,提到汪元方的祈雨之方,文祥颇不以为然,认为一方面讲求天算格致之学,一方面弄这些匪夷所思的玩意,将为有识者所笑。但已奉旨照办,好歹得想办法敷衍,于是决定让內务府去找一个虎头,派两名侍卫赍到黑龙潭一扔了事,不必声张,更不必发上谕。

  这一下,內务府的‮员官‬可又着忙了,好在⽪货库正在翻晒⽪统子,趁此机会大大翻检了一遍,虎⽪褥子倒多的是,就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虎头。

  找不到虎头便无法向慈安太后差,內务府大臣明善和崇纶,都很着急,亲自到敬事房找了年老的太监来问。有个老太监在嘉庆末年就已进宮当差,见多识广,想了半天,记起御药房为了取虎骨作伤药,浸药酒,在道光年间开剥过一头老虎,也许会有虎头。

  于是传了御药房的首领太监来,命他查档细检,费了整整一天的工夫,终于找到了一个虎头,是照西法剥制,安在一块木板上面,张牙怒目,死有余威。內务府大臣如获至宝,特为捧到军机处,请汪元方过目,然后请领侍卫內大臣“六额驸”景寿,派定两名乾清门侍卫,把它投⼊西山深处黑龙潭。

  谁知龙虎不斗,云霓不兴,但知道其事的人,也没有拿它当笑话讲,实在也没有讲笑话的心情。久旱不雨,且莫说秋收无望,就眼前粮价飞涨,⽇子便很艰难,加以保定东南一带,发现盐枭杀人放火,抢了三十多个村庄,裹胁到二千余人之多,拥有八百匹马,二百多辆大车,以致人心越发浮动。

  将次⼊伏,天气慢慢在变了,本来每天骄如火,此时也常有天,以后或者城外有雨,或者城內有雨,虽然不大,亦⾜安慰。礼部、太常寺和钦天监的‮员官‬,看看大降甘霖的时机快要到了,于是奏请祭方泽。这是大祀,冬至南郊祭于天坛,夏至北郊祭于地坛,就是方泽。在此以前,为祈雨祭过社稷坛,派恭王恭代致祭,祭方泽在祀典上比祭社稷又⾼一级,所以特派惇王代替皇帝行礼。

  期前斋戒三⽇,九城断屠,宮內从皇太后开始,一律茹素,⾝上挂一块⽟牌,上刻満汉合璧的“斋戒”二字。那知祭过方泽,一连两天,溽暑难当,两宮太后,大为失望,慈禧太后一向对惇王印象不佳,这时便有了怨言:“一定是老五心不诚!”

  那怎么办呢?刚刚行过北郊大典,不能接着就南郊祭天,于是慈安太后重申“请牌”之说。

  钦天监的‮员官‬细细商量,认为天气闷热,不久一定有大雨“请牌”不妨。这面铁牌悬在邯郸龙神庙的一口井里,邯郸离京师一千里,如果星夜急驰,三天可到,但“请牌”的规矩,一向按驿站走,宁慢勿快,最好未请到京,即有甘霖沛降,才算神灵助顺,面子十⾜。因此这面铁牌,在路上走了八天才到良乡。

  也真巧,铁牌真个带了雨来,但虽大不久,片刻即止。雨是半夜里下的,两宮太后从枕上惊醒,无不欣然⾊喜,提早起⾝。天气凉慡如秋,慈禧太后吩咐把吴棠所进的苏绣旗袍取来,挑了一件月⽩缎绣大红牡丹的,对着穿⾐镜穿好,安德海便另捧一面大镜子,在她⾝后左照右照,慈禧太后手中握着一块同样颜⾊花样的手绢,扭过来,扭过去,顾盼之间,极其得意。

  看够了自己,她才想起天气“去看看!”她说:“天儿怎么样了?”

  “喳!”安德海放下镜子,到殿外去观望天⾊。

  雨早停了,但天黑如墨,把一钩下弦月,遮得影子都看不见,而且有风,看样子还有雨。

  于是安德海兴匆匆地回来复奏:“天黑得象块墨,云厚得很,风也大。还要下大雨,非下不可。”

  “下吧!”慈禧太后扬着脸,轻盈地笑着,倒象年轻了十来岁“痛痛快快下吧!”

  “主子这片诚心,感召神灵,那能不下?一定下够了才算数。”

  “看吧!看邯郸的那方铁牌,灵验到怎么样?”慈禧太后吩咐:“去看看那一边,起来了没有?”

  “那一边”是指慈安太后。两宮太后此时同住长舂宮,慈安住绥履殿在东,慈禧住平安室在西。太监、宮女私底下便用“东边”、“西边”的称呼来区别。但慈禧太后却不愿说那个“东”字,所以安德海他们,也跟着她用“那一边”来指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已经出殿了,她也穿着夹旗袍,依旧是明⻩⾊,正站在檐前观望,一见安德海便问:“你主子起了没有?”

  安德海先给她请早安,然后答道:“早起来了。特地叫奴才来看一看。”

  “你就请她来吧!”

  “喳!”安德海匆匆回去禀报。

  于是慈禧太后袅袅娜娜地,从平安室来到长舂宮后殿,一见慈安太后便笑盈盈地说:“姐姐大喜!”

  “可不是大喜事吗?”慈安太后跟她一样⾼兴“现在还是给个喜信儿,铁牌还在良乡,等一请到京拈了香,那时候才真有大雨。”

  “说得是。”慈禧太后这天特别将就,顺着她的口气说“今儿就把它请到京。”

  “派谁去拈香呢?”

  “老五、老六都派过代为行礼的差使了,老七不在京里。

  派老八去吧!”

  “好,回头就说给他们。传膳吧!”

  这时已近卯正——早晨六点钟,依夏天来说,早该天亮了,但只有从浓云中透下来的微弱光芒,所以殿里殿外灯火通明,两宮太后心情舒畅,加以天气凉慡,越发胃口大开。吃完饭,慈禧太后照例要绕弯儿消食,从前殿到后殿,一面走,一面思索着这天召见军机,有些什么话要代?

  走到后殿,大自鸣钟正打七点,突然间,闪电如金蛇下掣,接着霹雳一声,小钱大的雨点密密⿇⿇地洒了下来。安德海为凑她的趣,便不怕喧哗失仪,领头呼:“下了,下了!”

  他这一嚷,便是个号令,太监、宮女纷纷跟着他呼,两宮太后觉得热闹有趣,格外‮悦愉‬,双双坐在殿前望着溟濛的雨气,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痛快。

  可惜,雨下得仍不够多。铁牌还是要赶快请进京,供奉在都城隍庙,派定钟王拈香祈雨。他也知道这是两宮廑念,万民瞩望的大事,一天工夫去上了三次香。雨虽未下,但云气蓊郁,闷热特甚,这仍旧是个好兆头。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终于大变,一早就沉沉地飘着小雨,一上午未停,到了午后,狂风大起,黑云越堆越浓,夹杂着轰隆隆的闷雷,终于落下倾江倒海似的大雨。一下便下到夜,九城百姓,无不然凝望,望着⽩茫茫的雨气出神。

  这一场快雨,解消了旱象,也移去了庒在恭王心头的石块,加以江浙等省奏报,⼊夏以来,雨⽔停匀,丰收有望,便越发放心。两宮太后当然也是喜不自胜,一再向大臣表示,神灵庇佑,于是分遣诸王,到各处坛庙,拈香报谢。

  也就是这一场快雨,似乎把大家心头的火气浇灭了,倭仁已经销假到弘德殿⼊直,批评同文馆的话,也不大再听见。这对恭王是一种安慰,也是鼓励,他与文祥相约,希望文祥多关注各地的军务,他要把全副精力投注在洋务上。

  同文馆的事是不碍了,另一项“船政”却还有⿇烦。在福州马尾山麓,沿江设厂造轮船,原是左宗棠的创议,未及开办,左宗棠调督陕甘,上奏荐贤,说非丁忧在籍的沈葆桢不能胜任,沈葆桢诚然是人才,但说非他不可,则是左宗棠的私意。左、沈二人都与曾国藩不和,而沈葆桢在江西巡抚任內,生擒洪福瑱,给了左宗棠一个⾜以攻击曾国藩的口实,以此渊源,最喜闹意气的左宗棠,才力保沈葆桢当“总理船政大臣”

  但是,沈葆桢虽用公款结御史和同乡京官,他本人却象继阎敬铭为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一样,以清为人所称,因此与新任闽浙总督吴棠,气味不投。船政大臣衙门,每月有五万两银子的经费,而且指定由关税拨付,是最靠得住的来源。一切造船器材,甚至燃煤,都自外洋采办,如果浮报价款,连查都没处去查的。吴棠看准了这是个“利薮”却苦于沈葆桢不让他染指,而船厂的提调是福建藩司,为吴棠的属下,他拿沈葆桢没奈何,迁怒到藩司头上,必去之而后快。沈葆桢自然不让,他也是可以专折奏事的,于是上疏力争。这样,吴、沈冲突的形迹就非常显然了。

  慈禧太后为此又生苦恼。她当然要回护吴棠,但也决不能说沈葆桢不对,刚刚接事,何来功过可言?所以朝廷只能以调人的立场,劝他们“和衷商办”

  这时吴棠已另有打算,他认为福建地方太苦,还要受沈葆桢的气,竟还不如当漕运总督。因此托安德海进言,活动调任。他念念不忘的是两广总督,而恰好两广总督瑞麟参劾左宗棠所保的广东巡抚蒋益澧“任妄为,劣迹彰著,署理藩司郭祥瑞,朋比合,相率欺蒙”于是慈禧太后趁此机会,先把吴棠调离福建,命他“驰赴广东,秉公查办”

  督抚同城,往往不和,若有彼此参揭的情事,总是由京里特派大臣前往查办,改派另一个疆臣去处理,是罕见的事例。但吴棠的关系不同,了解內幕的人,都在替瑞麟担心,怕的是两败俱伤,便宜了查案的钦差。

  但这个“內幕”在极少数真正了解満洲八大贵族渊源的人看来,却是可笑的。瑞麟的情形跟吴棠相仿佛,如果吴棠能够不倒,瑞麟也一定不会垮。

  他跟慈禧太后是同族,都姓叶赫那拉氏,笔帖式出⾝,在主管一切典礼的太常寺当个“读祝赞礼郞”道光二十七年,太庙祫祭——岁暮对祖宗的大祭,瑞麟读満洲话的祝文,声音宏亮,精神十⾜,宣宗最注意这些小节,一⾼兴之下,赏了他五品顶戴和花翎。不久,又升太常寺少卿,再下一年舂天升內阁学士兼礼部侍郞。由九品官儿跳到二品大员,前后只有十五个月的工夫,而所得力的只是一条宜于唱黑头的嗓子。

  瑞麟后半世的富贵,得力于他的慷慨憨厚。当慈禧太后在清江浦,受了吴棠的无心之惠,扶柩回京,⺟女姊弟,寡妇‮儿孤‬,不大有人理睬。瑞麟念于同族之谊,常有周济。在慈禧太后看,这虽不比吴棠的援手于穷途末路之中,也是雪中送炭的情意。其时慈禧太后的娘家,只有两个人照应,一个是瑞麟,一个是宗室奕劻,但奕劻自己也穷,只能替她娘家帮些代笔写写信之类的忙,自然比不上瑞麟那样令人心感。

  因此,文宗即位,慈禧太后——那时的懿贵妃,得宠于圆明园“天地一家舂”时,瑞麟的官运,便越发扶摇直上,⼊军机,署直督,咸丰九年正月就是一品当朝的文渊阁大学士了。

  那时正是英法联军⼊侵,以后由海道北犯,进据天津,京师大震。瑞麟奉旨率领京兵九千人守通州,朝廷和战之议不决,而僧格林沁已一路败退,联军前锋,抵达通州张家湾,瑞麟和胜保在八里桥拒敌,接战即溃,退守京师,在‮定安‬门外又打了一仗,依旧大败,因此瑞麟被⾰了职,跟着文宗逃难到了热河。

  等和议一成,被⾰职的‮员官‬,纷纷起用,瑞麟以侍郞衔派到僧格林沁军中效力,在山东剿捻,攻巨野羊山集匪巢不利,

  而且马失前蹄受了伤,逃到济宁。这一下又被⾰职。

  第二年文宗崩逝,接着发生“辛酉政变”瑞麟由于慈禧太后的提携,以镶⻩旗汉军都统,调为热河都统,不久又调为广州将军。⽑鸿宾降调,瑞麟更兼署两广总督,在广州卖缺纳贿,毫无顾忌。公事都给一个幕友徐灏,他自己躲在衙门里,除了讲究饮食和欣赏顺德女佣的天⾜以外,便是不断闹笑话,为广州人上茶楼“一盅两件”之余,平添许多有趣的话题。

  旗人的笑话,以认⽩字为最多,瑞麟的官大名气大,所以认⽩字的笑话更出名。有一次遇到广州的米价大涨,他问属员,是何缘故?那人答了四个字:“市侩居奇。”居奇是听懂了,市侩二字却不懂,他诧异地问道:‘四怪’是什么人哪?”

  不过他为人憨厚,颇有自知之明,所以一个姓宓的同知,分发到省,初次谒见总督时,他拿着“手本”老实说道:“老兄的姓太僻,我不知道是个什么字。请你自己说吧!”听见的人都想笑不敢笑。

  瑞麟的这些笑话,朝廷当然有所闻,他在广州的“官声”朝廷更有所闻。但是他“好官自为”能屹然不倒,这不仅因为內有慈禧太后的眷顾,而且从恭王以下,凡是満洲的王公大臣,都愿意维持瑞麟。这固然由于他出手大方,人缘极好,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开国至今,两百年来,汉人势力之大,前所未有,十五省巡抚,只有一个安徽巡抚英翰是満洲人,包括“漕运”、“河道”在內的十个总督,亦只有湖广总督官文和两广总督瑞麟是満洲人。及至官文为曾国荃不顾一切,断然奏劾,由查案的谭廷襄接署以后,瑞麟更成了一名硕果仅存的督臣。倘或再由吴棠接替,则天下总督,尽为汉人,満洲臣民,自然不服,所以不管瑞麟如何贪墨,仍旧要维持在位。诚然,瑞麟不⾜以胜任此职,但満洲大员,几乎都是一丘之貉,倒不如顺从慈禧太后,把他留在任上的好。

  这是內幕中的內幕,了解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而此“极少数”的人,连安德海都未包括在內,包括在內的,自然有恭王。

  奉到赴广州查案的上谕,吴棠知道自己决不会再回任了,所以离开福州时,就象奉调那样,把眷属行李,扫数带在⾝边,并且亲笔点派两百名兵丁护送。由福州坐轮船到‮海上‬,派人把眷属先送回安徽盱眙老家,然后由‮海上‬再坐轮船到‮港香‬,转道广州去查案。

  在‮海上‬的时候,吴棠才知道瑞麟得慈禧太后眷注的原因跟自己一样,而且他是旗人,比自己更占便宜,所以已不存取而代之之想。也因为如此,他把广州查案,当作珠江揽胜,从容不迫地慢慢行去,到了广州,也不讲钦差大臣应有的“关防”虽然表面上不便公然与总督酬酢,暗地里却是轻车简从,⽇⽇叙快饮。

  瑞麟和吴棠都是天生福人,健于饮啖,瑞麟家厨所烹调的鱼翅,是连“食在广州”的富家都自叹不如的,所以吴棠大快朵颐之余,对瑞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案子当然也要查,查明的原因是蒋益澧有左宗棠撑,借裁陋规与总督争权,而杯酒言之间,得知瑞麟亦无意与蒋益澧为难,只要他离开广州,余非所问,于是吴棠奏复:

  “蒋益澧久历戎行,初膺疆寄,到粤东以后,极思整顿地方,兴利除弊;惟少年⾎,勇于任事,凡事但察其当然,而不免径情直遂,以致提支用款,核发勇粮及与督臣商酌之事,皆未能推求例案,请部议处。”

  吏部议复,请将蒋益澧降四级调用,慈禧太后知道蒋益澧在这一案中有所委屈,改了降二级,由巡抚变为候补按察使,发往陕甘总督左宗棠军营差委。

  不久,四川总督骆秉章病故,不用说,当然由吴棠调补。空出来的闽浙总督一缺,由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他是山东的荷泽人,李鸿章的同年。在陕甘回教內部大起纠纷之时,马新贻的新命,颇为人所瞩目,因为他是清真。

  对于这番调动,大家的看法是,吴棠的终⾝已定,而蜀中的百姓却要遭殃。以吴棠的出⾝、才具和抱负来说,不可能拜相封侯,也不可能会调两江或两广总督,这样以天⾼皇帝远的四川总督终老,尽不妨大事搜括,所以说蜀中的百姓要遭殃。

  但在李鸿章来说,让他暗暗惊心的,却是与此同时的另一个疆臣调动的消息,曾国荃的湖北巡抚垮了,说“因病辞职”是朝廷看他长兄曾国藩的分上,为他留面子。直隶总督刘长佑就没有这么便宜,硬是⾰职的处分。曾、刘二人落得这样一个下场,都是因为剿匪无功的缘故。专责剿治东捻,现驻山东济宁的李鸿章知道,倘或再不打一场切切实实的大胜仗以上慰朝廷,只怕将会成为刘长佑第二。

  捻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集中在寿光以北的王胡城,北面是海,西面是防备严密的⻩河,南面是断层错综,突兀峻拔的沂、蒙诸山,唯有往东南走,却又为一条源出临朐县沂山西麓的弥⽔所阻断,如果不肯投降,便只有死战,而四面重重被围,死战的结果,多半是战死。

  在官军,各路人马都汇齐了。铭军和武毅军会师于弥河两岸,外围自东徂西,由潘鼎新、杨鼎勋和“东军”布成一条防线,作为接应。如果这一次再让东捻突围而走,不但从此不必再谈剿捻,也从此不必再谈军功,等着“⾰职查办”好了。

  形势对双方来说,都到了生死存亡,在此一役的最后关头。决战必须谋定后动,所以刘铭传和郭松林都不急,调兵遣将,务求稳当。在部署将近完成时,李鸿章派了他的幼弟,也是他的“营务处”总办李昭庆,专程赶到前方。此来的任务有两件,一件是宣达“温谕”嘉奖刘铭传“忠勇耐劳,追贼迅速,加恩赏给⽩⽟柄小刀一把,火镰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两个。”善庆和温德勒克那两个因僧格林沁阵亡而连带倒霉的副都统,也时来运转,除去“开复原官”另有恩典。

  李鸿章个人有所奖赏,每人一包,或是珍玩、或是现银,看各人的需求爱好而定,铢两相称,毫无偏颇,光是安排这几份礼物,就很花了他一些心⾎。

  “家兄原来期望在明年能够克竟全功,想不到诸公用命,看样子年內就可凯旋。”李昭庆停了一下又说:“等大功告成,家兄预备步曾侯的前尘,裁撤淮军,让大家先好好过两年舒服⽇子。”

  一听这话,除了郭松林以外,无不大感‮奋兴‬。裁军是裁兵不裁将,当提督的依旧当提督,当总兵的依旧当总兵,补成实缺,各归建制,看看,吃吃空,出⼊绿呢大轿,不必披星戴月,终年无一天不在马上,那不是舒服⽇子是什么?

  “不过家兄有句话,特别嘱咐我一定要转达:将来的舒服⽇子,全靠眼前的艰苦去换取。眼前这一仗非同小可,特意命我来向各位请教。”

  “此刻的东捻已成瓮中捉鳖之势,请转禀少帅,不必心。”刘铭传拍大言:“‘強弩之末不⾜以穿鲁缟’现在不是空口说⽩话的时候,请等着好了!”

  “是的,一定等得着好消息。只请问省帅,有何破敌的妙策?”

  刘铭传心里明⽩,这是李鸿章不放心,特意要问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不见问破敌的计策,而是在问对敌的态度,是尽力所及,打到那里算那里,还是下定决心,非尽歼顽敌不可?

  因此,他想了一下,这样答道:“论地利、人和,是我剿捻三年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好机会,不敢说有何‘妙策’,只不过抱定宗旨,硬打、苦打,无论他上天⼊地,铭军周旋到底!”

  “铭军周旋到底,武毅军奉陪到底!”郭松林紧接着他的话说。

  一听这两个头品顶戴的大将,都有这样的决心,李昭庆喜悦之⾊,现于眉宇“有两公这句话,东捻必平无疑!”说着,他仰脸抱拳,仿佛感谢上苍庇佑似的。

  “省三!”郭松林的神⾊很认真“我有句话要说在前面,官军往往跑不过捻匪,多是为辎重所累,这一次既然要追到底,就是先打定主意,辎重不能打算要了!”

  刘铭传连连点头:“这才是一针见⾎的话。”说着,他抬眼望着李昭庆。

  李昭庆当然懂他们的意思,心里在想,只要打了胜仗什么都好办,管你们把辎重如何处理?不过弃辎重而吃败仗,要想照样补充就很难了。这话似乎也应该说在前面,却是甚难措词。

  其势不容多作考虑,他硬起头⽪来答道:“凡是两公作主,怎么说怎么好。我把两公的意思转达一声就是了。”

  刘、郭二人对他的答语都表示満意。等把李昭庆送到了行馆去休息,他们便细谈里粮出击的细部计划。刘铭传这三年转战千里,有个极深刻的印象,打仗一定要靠老百姓帮忙,老百姓肯帮忙,消息灵通,处处措手,否则就总落在捻军后面。其实,老百姓也不是帮捻军,只袖手观望,官军便成孤立之势。因而这一阵他特别严申军纪,噤止扰,现在既然预备弃去辎重,不如送了给老百姓,一则示惠于众以争取民心,再则也免得资敌。

  “这个主意好!”郭松林大为赞成“不过要办得切实,不可让人中。”

  “那个敢中,我毙了他。”

  就这样一直谈到深夜,两情融洽,彼此都觉得九转丹成,就在眼前。谈得投机,忘了时刻,直到寒⾼唱,郭松林方始起⾝告辞。

  “子美!”刘铭传拉住他,指着桌上御赐的珍玩说:“这几样东西得来不易,我想分给大家,表表我的寸心。两对荷包,潘、杨、善、温各一,余下的两样,让你先挑。”

  余下一把吃⾁用的⽩⽟柄小刀,一个打火用的麂⽪火镰包,郭松林觉得却之不恭,便伸手拿了个火镰包“我要这玩意吧!”他说“我那支旱烟袋,是难得的方竹,一个翡翠嘴子,花了我二百两,配上这玩意就越发讲究了。”

  “好吧,你要了它。”刘铭传看他双眼发红,便又说道:

  “不过我劝你少菗些烟,火气太大!”

  “与菗烟什么相⼲?”郭松林苦笑着说。

  那么与什么相⼲呢?刘铭传看着郭松林壮硕的⾝体,忽然意会。湘军将领沾了曾国藩的一点道学气,生活比较朴实检点,淮军将领內则功名富贵,外则吃喝嫖赌,一应俱全,郭松林这几年也染了淮军的习气,颇好声⾊。这一次复出领军,志在报仇雪聇,所以颇肯刻苦,但他的禀赋过人,可能跟传说中的纪晓岚那样,一夕孤眠,百骸不舒,这要替他想个办法才好。

  心里有这样的念头,却不必说出口来。等送走了郭松林,刘铭传一个人在灯下独酌,把李昭庆的来意,以及里粮决战该当有的部署,又一一细想了一遍,发现有件事不妥。

  这件事就是弃辎重示惠于民。如果就地以余粮和多下的军服散放贫民,在这数九寒天,着实可以博得一些声,但附近县民必然闻风而至,那一来会搞得秩序大。而且捻军狡诈百出,说不定就混在百姓队伍里,乘机突袭,那时的局面就不堪设想了。

  他决定改变一个办法,随即找来一个材官,吩咐第二天晚上备两桌酒,再备帖子把临近各村在办团练的绅士都请了来。同时又代,把粮台派驻前线的委员传来,有紧要公事要办。

  粮台派驻铭军大营的委员,是个佐杂出⾝的候补知府,姓吴,为人极其能⼲,忙到半夜,刚刚上把被子睡暖,听说刘铭传召唤,赶紧披⾐起,⾐冠穆肃地来谒见。

  看他冻得瑟瑟发抖,刘铭传便叫他一起喝酒,吴知府只说:“不敢,不敢,大帅请自己用。”

  “不必客气!在营里都是弟兄,坐下来好说话。”

  “是!”吴知府在下首坐下,先提壶替刘铭传斟了杯酒。

  “这一趟非把赖汶光那一伙⼲掉了不可。我跟郭军门已经商量好,辎重不打算要了。你别着急,没有你的责任。”

  “是!有大帅在担待,我怕什么?”吴知府心想,不要辎重便有好处,心里一⾼兴,替刘铭传又斟了一杯酒。

  “不过,你也别⾼兴!’刘铭传笑着又说“辎重可以不要,饭不能不吃。你要想办法,在三天以內,赶出五万斤⼲粮来!”

  吴知府心里为难,表面不露,盘算了一下,陪笑答道:

  “我想跟大帅多要一天限期。”

  “可以,就是四天,”刘铭传又说“还有件事,郭军门这一次没有带姨太太来,看他这两天眼睛都红了你得想办法给他败败火!”

  “那好办,给我,包管妥当。”

  “好了。请你明天一早就动手吧!”

  “是!我跟大帅告假。”吴知府起⾝请个安,退了出去。

  第二天上午,吴知府带着人进城去办⼲粮,刘铭传约了郭松林一路去视察防务,顺便把这天晚上请附近的绅士吃饭的作用告诉了他,约他一起来当主人。

  “不必了!你一个人出面也一样。”

  “来吧,来吧!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为了要打听匪情,一向跌宕不羁,惮于应酬的郭松林,到底还是赴了席。上灯时分,客人络绎而至,名为“绅士”自然都有功名,不过大多数都是拿钱买来的,有些是捐班的佐杂官,有的只捐了个监生,不是想下场乡试,只为上得堂去,见了县官,不必跪下磕头,作个揖口称“老公祖”的这点便宜。其中最体面的两个绅士,一文一武,文的是个举人,在浙江做过学官,姓赵;武的是个河工同知,姓李。论官位是姓李的⾼,但那一个是举人,出⾝不同,所以连一品大员的两个主人都另眼相看,称他“赵老师”奉为首座。

  赴宴的客人都怀着心事“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年近岁,两位“提督”下帖子请吃饭,这顿饭岂是容易下咽的?

  所以大家事先在李同知家商量了半天,凑了两千银子作为“炭敬”公推赵老师致送,等酒过三巡,他咳嗽一声,把两个红封套取了出来,起⾝离席,要来呈递。

  刘铭传倒很沉着,虽知是怎么回事,要等他开了口再说,在另一桌做主人的郭松林却忍不住了,大声问道:“嗨,赵老师,你那是⼲什么?”

  “回两位大人的话,附近这几个荒寒小村,幸托荫庇,特为预备了一点点敬意,请两位大人赏收。”

  “哎呀,真窝囊死了!”郭松林把眉⽑眼睛都邹在一起“省三!你快跟大家说了吧!”

  “赵老师请坐!”又好笑,又好气的刘铭传,叫戈什哈把愕然不知所措的赵老师扶回席上,说明了以辎重相赠的本意,接着又声明:“不过目前还不能散发,等我们把这一仗打下来,留着那些粮秣被服,请各位为地方办善后。今天备一杯⽔酒,先向各位说一下,心里有个数,好早早筹划。我再拍向各位说一句:“要不了十天工夫,寿光就看不见一个捻匪了。”

  这番话出口,被邀的客人,无不大感意外,那李同知人极能⼲,随即⾼声说道:“两位大人真正是爱民如子,忧民如伤。赵老师,我们得要为地方叩谢两位大人的恩德。”

  “应该,应该!”

  客人都站了起来,赵老师和李同知走到下方替两位主人磕头,刘、郭二人逊谢不遑。过一阵,各回席次,刘铭传乘机提出要求,不得收留捻军,不得供给捻军粮食,不得把官军的情形怈漏给捻军!各人守住自己的圩子,不与捻军打道,如果发现大股捻军,随时来报告,以便出队攻剿。

  他说一句,大家答应一声,看得出是各人真心愿意听从。郭松林十分⾼兴,也十分佩服刘铭传,这一手⼲得很漂亮。

  宾主尽而散,只有李同知一个人留了下来,说有机密奉陈。刘铭传便把他和郭松林邀⼊卧室,关起门来密谈。

  “有句话,本来我怕惹⿇烦不敢说,两位大人局量如此宽宏,我想说了也不要紧。”李同知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要看他们两人的意思再作道理。

  “不妨!”刘铭传鼓励着他:“你尽管实说。”

  “是这样,有人传来一句话——这个人也不必说了,反正决非通匪,说李允有意投降。我不知他这话真假,而且也不敢⼲预戎机,所以没有理他。如果两位大人觉得不妨一谈,那条线我还可以接得上。”

  “李允?”刘铭传看着郭松林沉昑,似乎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郭松林是恨极了捻军,也极不相信捻军,但这里凡事到底要听刘铭传作主,所以虽不赞成,也不开口。

  “李允跟赖汶光是曾九帅下金陵以后,一起投捻的,这两个什么‘王爷’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跑也跑不动,是也该投降了。不过,”刘铭传问道“赖汶光怎么样呢?”

  这句话,前几天“接线”的人来,李同知就曾问过。据说赖汶光决不投降,尤其不肯投降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克复苏州,用程学启的计谋,招降伪纳王郜云官,杀了伪慕王谭绍光,开齐门降。结果那些“王爷”、“天将”为程学启关闭营门,杀得光光,有此一段往事,赖汶光宁死不降。但程学启杀降,李鸿章纵非指使,亦是默成,所以淮军颇讳言其事。李同知知道这个忌讳,当然不肯说实话。

  “赖汶光如何,倒未听见说起。”

  如果赖汶光肯投降,刘铭传倒愿作考虑。李允虽也是东捻中的一个头目,却无甚作用,垂成之功,刘铭传不愿多生枝节,而且也知道郭松林决不赞成。不过官军总应该予匪贼以自新之路,有人投诚,拒而不纳,这话传出去不好听,所以他便用了一条“缓兵之计”

  “这样,拜托你老兄跟前途联络一下看,赖汶光怎么说法?

  最好一起过来。”

  “是!”李同知也看出来了,刘铭传并无诚意,便站起⾝预备告辞。

  “老兄等一等!”刘铭传很郑重地告诫他说“这件事就我们三个人知道。同时,传话过去的时候,请你也不必说得太肯定。”

  李同知一番热心,至此消失无余,本不会再去传什么话,接什么线。所以连声答应:“遵命,遵命!”

  他是走了,郭松林却有些担心,怕李同知跟捻军有什么勾结。刘铭传说他不敢,安慰了几句,一个劲催他早早回去休息。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