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十九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十九章
    两江总督回任与江苏巡抚李鸿章特授为钦差大臣的上谕,专差递到周家口时,曾国藩正在下围棋,就在棋枰边上拆阅了廷寄,他不作一声,继续打棋上的一个“劫”

  午饭后一局棋是曾国藩唯一的嗜好,心越烦棋下得越起劲,然而黑⽩之间并不能使他忘忧,拈子沉昑时,棋枰往往变成了地图。这一条“大龙”是运河、那一条“大龙”是⻩河,而着着进,到处流窜的是捻军。他不善于下“杀棋”从僧王殉难以后,他更体悟出知拙善守,稳定待时的道理,然而旁观者都不以为然,包括他一手提携,认为可付以⾐钵、畀以重任的李鸿章在內。

  现在要让李鸿章来下这局棋了!他分辨不出自己的感觉,是忧是愤,是委屈还是寒心?自己也觉得三十多年持志养气,不该有这样的不平之情,然而他用尽克制的功夫,只能拿一个“”字诀来应付,却无论如何也不能释然于怀。

  “子密!”他下完了棋,问他的幕友钱应溥“你记不记得,去年我从江宁动⾝跟李少荃说的话?”

  钱应溥自然记得,上年五月把两江总督的关防给署理江督的李鸿章,登舟北上时,他曾说过“决不回任!”为了表示决心,这年四月请彭⽟麟派了船,把欧夫人送回湖南,而李鸿章也当仁不让,一心就等待真除。现在看样子有了变化,钱应溥不知如何回答?只含含糊糊地点一点头。

  “少荃来接我的钦差,我依然一本初衷。”曾国藩揸开五指当作一把梳子样,理着他的花⽩胡须“钦差大臣的关防,明天就派人送到徐州少荃收领,我呢,请你仍照原意,替我拟个折稿。”说着他把上谕递了过去。

  钱应溥不想他真的如此固执!以他的⾝体,实在应该回江宁,好好休养,但是拿这些话来劝是无用的,且先依他,回头大家商议了再说。

  “就这样措词,”曾国藩慢慢念道:“自度病体,不能胜两江总督之任,如果离营回署,又恐不免畏难取巧之讥。所以仍在军营照料一切,维系湘淮诸军军心,庶不乖古人鞠躬尽瘁之义。”

  “大帅!”钱应溥觉得有个说法,或者可以使他重作考虑“钦差大臣的关防是出去了,又不回任接督署的关防,以何作为号令?”

  “这话有理!”曾国藩想了想说:“有个权宜之计,先刻一颗木质关防,文曰:‘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侯行营关防’,等奉旨开了缺再截角缴销。”

  手中不能无印,事实上也只好如此。钱应溥拿着上谕悄悄去找曾纪鸿——曾国藩的第二个儿子,刚到营中来省亲,曾国藩原来打算第二年正月进京陛见,带着曾纪鸿一起北上。现在有了这道上谕,指明毋庸陛见,曾纪鸿因为免了老⽗一番长途跋涉,自然觉得欣慰。

  “二世兄,你慢⾼兴!老人家不肯回任,李少荃就来不了,事情会成僵局,⿇烦大得很呢!”

  二十一岁的曾纪鸿楞住了,好半晌才说:“钱大哥,你知道的,老人家不准我们跟他谈公事。”

  “这不是公事!朝廷体恤大臣,处以善地,老人家是公忠体国,做后辈的应该有做后辈的想法。”

  曾纪鸿何尝不希望⽗亲回任?全家都是这样希望,他⺟亲甚至在筹划搬出督署以前,表示宁可住周家口,不必回湖南,用意就在一有回任的消息,便可半途折回。如今消息来了,岂可不苦劝一劝?

  于是两人商量着约齐了幕友,一起去见曾国藩。他人虽方正,却最喜谈天说笑话,所以饭后在他卧室或书房聚谈是常有的事。谈来谈去谈⼊正题,你一句他一句都是劝他打消原意的话,曾国藩方始明⽩,大家是有所为而来的,便静静地只是听着。

  反复譬解的道理都说完了,他才开口:“你们的话都有理,无奈不知我的苦心。决不回任的宗旨,是我深思虑所定下来的,今天我的心境如何且不说,执持原意,决不是负气。子密,我刚刚自己拟了一段话,你可以把它编排在奏稿里头。”

  说着,他从菗屉中取出一页纸来,给钱应溥,大家围在一起看,只见他写的是:

  “若为将帅则辞之,若为封疆则就之,则是去危而就安,避难而就易。臣平⽇教训部曲,每以坚忍尽忠为法,以畏难取巧为戒;今因病离营,安居金陵衙署,涉迹取巧,与平⽇教人之言,自相矛盾,不特清议之讥,亦恐为部曲所窃笑!臣內度病体,外度大义,轻减事权则可,竟回本任则不可。”

  部曲是不会窃笑的,不论湘军还是淮军,谁不知道“大帅”的为人?至于清议议,或恐不免,然则为来为去为的是他真道学的名声。曾纪鸿心想,义正辞严的话,正面来辩,徒劳无功,得要走一走偏锋。

  “爸爸!”他说:“儿子觉得‘每以坚忍尽忠为法’这句话,似乎还有斟酌的余地。”

  曾国藩最喜儿子跟他谈论文字学问,虽有辩驳,不以为忤。他的教子,亦是因人而施,‮二老‬纪鸿的格局不如老大纪泽宽宏,所以每每教他,作文“总须将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強,才不至于束缚拘滞”现在明明一段说理圆満的文章,却道有瑕疵可摘,这就是平地起楼台“笔仗使得強”正见得他已有进境,所以欣然问道:“如何欠斟酌,你倒说个道理我听听!”

  说完,便是半望空中,慢捻胡须,大有侧耳细听的样子,这使得曾纪鸿倒有些紧张了,略想一想,大着胆说:“忧谗畏讥,似非‘坚忍’,而‘尽忠’亦不在不避艰危。朝廷为地择人,照儿子的看法,在后路筹饷,亦并不比在前方打仗容易。”

  曾国藩点着头笑了:“前面的意思还不错。可惜后面露了马脚。所以你须切记,”他正一正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強以为知,立论就会站不住脚。你说朝廷为地择人,意思是要我回任去替李少荃筹饷,这就是你少不更事,说了外行话!李少荃用得着我替他去筹饷吗?”

  这句话一说,所有的幕友,都浮现了会心的微笑;最年轻的李鸿裔,说话比较率直“大帅的话真是一针见⾎。”他说“不过大帅‘自愿以闲员留营效力’,李宮保怕不肯来!有位‘太上钦差太臣’在,如何办事?”

  “不错!这就是我的苦心。”曾国藩用低沉的声音说“你们去想一想我十一月初二的折子,是如何说法?就不难体会。照⽇子算,发这个回任上谕的时候,还没有看到我的折子,现在当然看到了,所以再辞一辞,大概天意可回!”

  这样一点穿,无不恍然大悟,也无不感动!十一月初二的那个奏折,主旨在申论“统兵大员,非⾝任督抚,有理财之权者,军饷必不能应手,士卒即难用命,”接着又说:行军太钝,精力⽇衰,等病体稍痊“约腊尾舂初⼊京陛见,”意思就是保李鸿章实授两江总督充任剿捻的钦差大臣——照此看来,八月间奏请“饬令李鸿章带两江总督关防出驻徐州,会办军务”便是有意让他先成为“统兵大员”好为以后建言作张本。

  “大帅!”李鸿裔动地说“这样子为李宮保绸缪周至,实在罕见!”

  “不然,不然。我是为大局着想。环顾海內,西北未必非左季⾼不可;东南却非李少荃不可。而要李少荃剿捻收功,自然要依他的盘算。有封信,你们都不曾看过,到今天非让你们看了,才知道其中的委曲关键。”

  曾国藩说完,自己亲手开了他那个存放密件的箱子,取出一封信来给李鸿裔。信是李鸿章的,看⽇子是“同治四年九月十四⽇”——是一年以前,李鸿裔不看信,先定神想一想,那时候有什么大事?

  一想就想起来了,那时有一道密谕,派李鸿章带兵到河南洛一带,负责剿捻的西路军务,同时让曾国藩与李鸿章、吴棠“彼此函商”同意不同意这样一个安排:漕运总督吴棠署理两江总督,江宁藩司李宗羲署理漕督,两淮监运司丁⽇昌署理江苏巡抚?

  果然,李鸿章的信,就是谈的这件大事,他不等主持函商的曾国藩先征询,抢先表示了他的意见。信中一开头就说河洛一带是“必战之地”一面要防备陕西的回蔓延,一面要剿治捻匪,非有重兵不可,因而向曾国藩提出第一个要求“拟恳将刘省三、杨鼎勋两军给还。”刘省三——刘铭传是淮军第一员大将,杨鼎勋是四川人,原为他的同乡鲍超部下,以多战功为同事所妒,在鲍超面前进谗,被迫改投淮军。因为是客将,怕淮军轻视他,所以作战特别勇敢。李鸿章克复江苏,最得力的就是自洪杨军投诚,原隶湘军,由曾国藩遣去支援李鸿章的程学启和这个杨鼎勋,他的装备全是洋,在目前曾国藩所辖的剿捻各军中,強劲第一。

  然后是谈饷“朝命吾师弟各当一路,兵与饷似于合办之中,略分界画,目前不致推诿,⽇后亦易报销。”李鸿章提出的办法是,安徽和江宁藩司所辖的江宁、淮安、徐州等地的收⼊归曾国藩,而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等地和‮海上‬的关税收⼊归他。

  大营的幕友,把这封长达二十页的密信,传观到此处,无不悚然动容!李鸿章的聪明识时务,会做官、善经营,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过他的勋业富贵,由曾国藩一手所提拔调护,因而认为他逢人必提“老师”的尊师一念,出于至诚,亦决无可疑。谁知如今才发见他对“老师”的面目是如此狞厉!既要精兵良将,又要膏腴饷源,倘使照他所说“老师”在周家口就只好象“空城计”中的武侯,抚琴退敌了!

  心里虽个个愤慨,只以曾国藩最重大体,而且在大庭广众之间,一向只誉人之长,不论人之短,所以都不敢有什么话说,只尽力把自己的心情平抑下来,凝神往下看他这封措词“当仁不让”的信,还有些什么花样?

  下面谈到上谕的正题,也就是李鸿章率师“驰赴河洛”以后的两江的局面。慈禧太后一心为了报恩,要破格提拔吴棠,以及恭王与军机大臣不以为然,而不便公然反对,特意用“朝中大政,密咨重臣”的传统手法,借曾国藩来作个推托,所谓彼此函商,就是要曾国藩提出异议,这也是大营幕友无不了解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恭王是不得已把难题推到曾国藩头上,而李鸿章竟亦忍心在千斤重担以外,另又出些难题,让“老师”去做。

  他的主旨在反对吴棠接他的手,署理江督。同时又表示丁⽇昌于洋务,才堪大用,而擢任苏抚,资望却还不够,李宗羲的才具也不过任江宁藩司为宜。还有护理江苏巡抚刘郇膏,必因丁⽇昌的摧升而引病告退,也是安排未妥,令人难以心服的事。

  这些说法无非旁敲侧击,说朝廷的拟议,窒碍甚多,接着又出以后方变动,影响前方军饷的危言,以为“藩运易人,大营后路,恐不顺手”而吴棠“満腹牢”一旦署理江督“用人行政,或多变局”请曾国藩“筹密陈”挡吴棠的驾。

  但是,他既率师西征,也总要有人来接他,吴棠既不可,则又该谁来呢?李鸿章在这里,便用“或谓”的语气,为他“老师”出了新的难题:“或谓宜调筱兄”为江苏巡抚兼五口通商大臣:“或筱兄署江督”而仍以丁⽇昌兼江苏巡抚——

  信看到这思,李鸿裔到底忍不住了!

  “李宮保真是內举不避亲!”他冷笑道“亏他怎么想出来的?难道江苏的督抚,注定了非他合肥李家的人来⼲不可?”

  这是说李瀚章——李鸿章的长兄,字筱荃,拔贡出⾝,分发湖南当知县,以替湘军办粮台起家。这三、四年由于李鸿章的“圣眷”朝廷推恩,连番超擢,同治元年还是一个道员,如今已升到湖南巡抚,如果再调署江督,他的官运就好得不能叫人相信了。

  其时信已看到结尾,钱应溥大有意会,不断点头:“噢,噢!原来真意在此!”

  还没有传观到下文的人,心急便问:“真意是什么?”

  看到曾国藩面⾊凝重,对轻率的议论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李鸿裔不敢造次,话到口边,复又咽住,支吾着敷衍了过去。好在李鸿章的真意何在,虽有知有不知,曾国藩的用意却是大家都明了的,他要推荐李鸿章以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但以过去一直向朝廷这样表示:“庙堂之黜陟赏罚,非阃外诸臣所宜⼲预,”不能出尔反尔,同时也碍着“牢満腹”虎视眈耽,虽已奉调闽督,却还不能赴任的吴棠,更不便指名密保,因而以不肯回任作侧面的挤,希望挤出慈禧太后一句话来:“既然曾国藩说什么也不肯⼲,那就叫李鸿章去!”

  于是大家各散,钱应溥照曾国藩的意思,拟了一个折稿,细核清缮,派定专差,第二天午间辕门鸣炮“拜折”曾国藩依然围棋一局,寄烦忧于黑⽩之间。

  但奉到的上谕,措词恳切而严峻:“曾国藩为‮家国‬心膂之臣,诚信相孚已久,当此捻逆未平,后路粮饷军火,无人筹办,岂能无误事机?曾国藩仰体朝廷之意,为‮家国‬分忧,岂可稍涉疑虑,固执己见?着即廪遵前旨,克期回任,俾李鸿章得以专意剿贼,迅奏肤功。该督回任以后,遇有湘淮军事,李鸿章仍当虚心咨商,以期联络。毋许再有固请,用慰廑念。”这“毋许再有固请”六字,已指明再无商量的余地,否则就会在面子上搞得很不好看。

  曾国藩无可奈何。安排琐务,过了年自周家口动⾝,由陆路到徐州,走了十天才到。从李鸿章手里接了印,师弟二人,细谈西北的局势——陕甘总督左宗棠尚未到任,剿西捻的责任,还在曾、李⾝上,而张总愚一大股已经近西安,朝命督催赴援,急如星火。

  西路紧急,东路亦不轻松,任柱、赖汶光、牛洪、李允那些“太平天国”的“王爷”落草为寇的捻军,纠合马步精锐,不下十万之众,在湖北安陆、德安之间,古云梦泽一带盘旋,狼奔豕突,拚命想打开出路。原为湘军后隶淮军的郭松林一军,中伏大败,李鸿章嫡系的“树军统领”广西右江镇总兵周树珊在德安阵亡。东捻屯兵臼口——钟祥县南九十里,臼⽔⼊口之处。据哨探谍报,正计议分兵三支,一支渡襄河⼊蜀,一支出武关会合西捻,一支屯在湖北声援各路,只待过了年便要大⼲一场。

  不过,比较起来还是西路吃重,而且陕西巡抚又已换了恭王的好朋友乔松年,格外可以得到朝廷的支持,所以密旨不断严催,要曾国藩兄弟,督促鲍超的“霆军”即速援陕。一到了陕西,不久就要归陕甘总督左宗棠节制,曾左不和,并且左宗棠跋扈任,看不起行伍出⾝的武将,为此,鲍超不愿西去,托词待饷,逗留在湖北不走。同时湖北巡抚曾国荃,一个折子参倒了官文,⾰去湖广总督,由谭廷襄署理,痛快倒是痛快,可是湖北的军务便只有独任其艰,也希望把鲍超留在省境。这一来,唯有另派援军⼊陕。

  曾国藩和李鸿章先顾眼前要紧,商量的结果,决定调老湘军刘松山“寿军”援陕。刘铭传的“铭军”二十营约一万人,鲍超的“霆军”二十二营约一万六千人,此时都驻河南南一带,限令克⽇南,分路进剿屯臼口的东捻。

  鲍超接到命令,知道可以不必去受左宗棠的气,大为‮奋兴‬,当时下令开拔,由樊城渡河到襄,沿汉⽔往南扫

  “霆军”的打仗,与众不同,这是由于鲍超的格所形成。他是四川夔州人,跟宋朝进是一路人物——他的无点墨的笑话,与太尉也差不多。有一次从捻军那里俘获四幅屏条,是董其昌写的《江赋》和《海赋》,下款署着“臣董其昌奉敕敬书”原为明朝大內的珍物。有个幕友欺他不识字,意存呑没,骗他说这四条字没有上款,不便张挂。鲍超认为不要紧,补一个上款好了。于是那幕友奋笔直书:“舂霆军门雅蜀”见了的人,无不是想笑不敢笑。

  这样的人,自然只有胡林翼、曾国藩才能欣赏重用,而鲍超的报答知遇,也真是一片⾎诚。他带兵只有八个字:“⾝先士卒,生死相共”每次出阵,将官在前,士兵在后,也无所谓“戎装”、“行装”红顶子、双眼花翎、⻩马褂,穿戴得极其辉煌,打仗就如上朝一般。也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威势,洪杨军只见了翎顶辉煌,疾驰而至的‮队部‬,便奔走相告:“霆军来了!”随即鼠窜。甚至有些官军被围无法脫⾝时,冒用“霆军”的旗号,居然亦能化险为夷。

  因为鲍超有这样的威名,所以遭妒,刘铭传就是其中之尤。他与鲍超同时领军南下,但路线不同,铭军由枣沿汉⽔东岸进,一路也打得很好。铭、霆两军在钟祥会师,得东捻退保杨家洚、尹隆河一带。

  于是霆军进驻臼口,铭军进驻臼口之东的下洋港,与南面尹隆河两岸的匪垒成鼎⾜之势。方圆二、三十里之间,更鼓相闻,旌旗蔽⽇,在暗沉沉的冻云下,弥漫着一片惊心动魄的杀气。

  这样的战局,真是到了短兵相接的生死关头,自然维持不到好久的。霆、铭两军信使往还,秘密约定第三⽇辰刻——早晨八点钟进军夹击。刘铭传心想,东捻的全部兵力都已集中在此。这一仗打胜,便是呈献新任钦差大臣的一份大大的贺礼。但转念想到鲍超,顿时又意兴阑珊了。

  其实也难怪鲍超,以湘军宿将,十年之间,大小数十战,出生⼊死,威名远播,现在与淮军后起的刘铭传,比肩作战地位相等,自不免由不平而有轻视的意思。在刘铭传,看鲍超目不识丁,有勇无谋,不过偏裨战将,只因为受胡林翼、曾国藩逾格的宠遇,才有那么大的名气!自己那一点不如他?声名处处落在他后面!每一想起,便有无限的抑郁。

  就为了这一份不甘心,刘铭传盘算了又盘算,想定一个主意,他把所有的营官都找了来会议,首先说明这一仗关系重大,非胜不可,接着便问:“胜是胜了,有面子的不是我们!

  面子叫谁占了?”

  这还用说吗?自然是鲍超。他的部下虽未开口,但神情之间,已经作了回答。

  “不错,鲍舂霆!”他自问自答地说:“我们拚命,别人首功,这种傻事不能⼲!”

  然则计将安出?有人提醒他说:“已经跟霆军约好了,不能说了不算。”

  “那个说了不算?”刘铭传说“不过淮军决不能让人说一句,因人成事。我们各⼲各的,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要赶在前面。我想不如早一个时辰出发,等我们把捻匪打垮了,叫霆军来看看,到底谁行?”

  说到这里,他太⽳上的青筋,不断跳动,这是连他自己都为未来那份扬眉吐气的痛快情绪所动了。部下看长官如此,谁不喜功?个个心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互用眼⾊认可了这个胆大的决定。

  于是,接下来便是商量战法。捻军跟僧格林沁捉了好几年的蔵,而且也从官军那里俘获了许多马匹,加以于地形,所以飘忽如风,诡诈百出,常用的是两种战法,一种是用老弱敌,而精锐利用天然形势遮蔽,官军贪功深⼊,必中埋伏;一种是以前队挑战,另选精骑,绕出官军后路,施行突袭,所以官军总是凭借村堡,先求不败,再求获胜。如今既非以自保为⾜,而且要想一举击溃人数数倍之多的东捻,就非扬弃过去那种为捻军所悉的战法不可。

  当时议定,全军尽出,留五营守辎重,其余十五营尽皆渡河,分为左、中、右三军,每军五营,齐头并进。这样出其不意地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全面出击,为以前官军剿捻很少有的举动,先予敌人以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在气势上就占了上风。

  会议妥当,诸将辞出,各自去作准备。到了约定的那天,大家半夜里便都起⾝,一到卯正,刘铭传一马当先,冲出营门。

  于是前后马队,夹护步兵辎重,浩南下。刘铭传是不打算回下洋港了,东捻蚁聚,连眷口不下十万之众,一仗“剿洗”不完,怕乘胜追击之际,还要派‮队部‬回来照料辎重,未免耽误时机,所以倾师全出。

  到了一处名叫宿食桥的地方,刘铭传驻马等候谍报。两三拨哨探接踵报告,说是捻军仍在尹隆河对岸,未见动静,似乎对官军出击,尚无所知。

  这还等待什么?刘铭传立即下令,以步兵五营留在宿食桥守护辎重,余下的依照原来的计议,全数渡河。原来的计议是分作三路,齐头并进,右军先扑尹隆河北岸的杨家洚,任务特重,刘铭传特派他手下最得力的唐殿魁担当。左军统带是刘成藻,中军则由他自己亲自率领。

  这一带是真正的古云梦泽,湖泽纵横,楚天辽阔,又当冬季⽔浅,更便驰驱。刘成藻的左军先到河边,人马涉⽔而过,接着中军也渡了河,拉开队形,向前直冲。

  捻军自然已得到了警报,也分作三路敌,牛洪在西、任柱在东,赖汶光和李允居中策应。铭军是刘成藻的‮队部‬较弱,而东捻以任柱一股最強悍,所部全是马队,跟僧王周旋过很长的时间,转战数千里,能够人自为战。这最強的正好碰着最弱的,而且首先遭遇,刚一接触,刘成藻那五营就稳不住阵脚向后转了。

  左军一转,带动中军,刘铭传一看这情形,恨不得把刘成藻抓来手刃于马前。此时无奈,唯有硬拚,下令冲锋。

  长号筒“呜嘟嘟”地吹得好响,马队一路冲锋,一路开洋,乒乒乓乓,夹杂着万蹄杂沓,加上后续步兵“杀呀,杀呀”的喊声,声势十分惊人。东捻中军的赖汶光和李允,颇有惮意,正在有些踌躇,想先避一避锋头,忽见东面尘烟大起,遥遥一望,喜逐颜开,那些喽罗们亦无不精神大振。

  东面来的是任柱的马队,一部分渡过尹隆河去追击刘成藻的‮队部‬,一部分由任柱亲自领着来攻刘铭传的中军。拦侧击,形势最利,等刘铭传发觉,已颇难应变——任柱的马队飘忽如风,转眼迫近,拦被冲为两段。

  后一段溃散,前一段恰好遇着赖汶光和李允,头痛击。刘铭传此时方寸大,只由两百亲手训练的亲兵保护着,在军中夺路而走。

  中、左两军都垮了,右军唐殿魁却打得很好,轻易夺下杨家洚,渡河击退牛洪一股,正遇着任柱侧攻中军,飞马来援,阻遏了攻势。

  然而这一挡却使他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中、左两军死的死、逃的逃,捻军三路合而复分,一半渡河去追官兵,一半对付唐殿魁一军。他只得两千五百人,捻军则有两三万,重重包围,渐渐紧,唐殿魁和两名营官吴维章、田履安力战阵亡。

  铭军整个儿崩溃了。刘铭传和他的幕僚及亲兵,陷在重围之中,无法逃生,索脫下冠服,坐待就擒。

  这时捻军两翼的马队,渡河的还不多,大部分在尹隆河南岸对付唐殿魁一军,以及追杀四下溃散的官军,但中路捻军,渡河而北的人数已有一两万,乌合蚁聚,遍野皆是,忽然间有人惊惶地喊道:“霆军,霆军!”

  但见北来的霆军,仿佛大海嘲生,初看不过一线,等听出人喊马嘶,已如怒嘲澎湃,转眼迫近。霆军的排面拉得极广,那凌厉无比的气势,急风骤雨般慑人心魄,捻军先就有了怯意。

  霆军大敌当前,情况也还不甚明了,只从铭军的溃卒口中,得知友军吃了败仗,到底败到如何程度,先得弄个明⽩。因此,鲍超下令暂停,会合他手下的主要将领,娄云庆、宋国永、孙开华、杨德琛,策马上了一处小冈,大家拿望远镜四处搜索,怎么样也望不见铭军的帅旗。

  “坏罗,坏罗!”鲍超着急地说“刘省三怕的是完蛋了!

  怎么搞的嘛?”说着,拨缰就走。

  等下了小岗,他才发令,分兵三路击敌,而以杨德琛的马队为游击之师,迂回包抄后路。他自领中路,又以骁勇善战,曾经与敌周旋了两昼夜不进饮食而始终不懈,外号“孙美人”的孙开华,居中策应。

  诸将接令,各回本部,看着差不多了,鲍超亲自用左手发炮,巨响一声,哨烟四起,接着便是惊天动地的“杀”声,三路齐发,如排山倒海般庒制捻军。霆军纪律虽不佳,赏罚极其分明,那些兵一上了‮场战‬,只有一个念头:“不死就享福。”所以此时个个奋勇争先,矛舞刀,迅如疾风,当者披靡。

  中路因为有炮队,行动比较慢,左右两路最先接敌,往中间紧,把捻军挤得不是后退,就只好拚命向前。向前的来得正好,鲍超亲自率领的洋队,正在等着,看捻军将到程以內,便即跪倒放排,一排放过,另一排接着来,放过的那一排一路跪,一路装弹药,到了前面再放。如是周而复始,名为“连环”运用得法,威力极大。

  两排放过,中路的捻军就已支持不住。这时任柱和牛洪的马队,已渡河驰援,马队要靠马,而马有“西马”、“北马”之分。西马在多少年前称为“代马”嘶风追月,固海內一世之雄,但比起生长在蒙绥大草原中的“北马”又不免相形见拙。官军的马自然是北马,而捻军的马因为都夺自官军,所以也是北马,喂养得却比官马好。只是马虽胜过官军,武器不堪匹敌,捻军的马队多用长矛,官军的马队是用洋,另外还有炮队支援,这一来捻军就要倒霉了。

  “开炮!”鲍超亲自下令。

  炮也是“连环炮”左右替着往疾驰而来的捻军马队中轰,顿时人仰马翻,捻军的阵法大。负策应之责的孙开华,一直按兵不动,这时遥遥看见杨德琛的马队,已从远远两侧兜了回来,包抄捻军后路,怕⽟石不分,轰了自己人,急急奔到鲍超面前报告:“霆公!不必再开炮了!该冲锋了!”

  鲍超举起左手,用望远镜扫了一周,大声说道:“要得!

  火候够了。”

  鲍超用兵,最讲究一个“势”字,但这个“势”有时只是他“存乎一心”旁人莫名其妙,往往平地扎营,一无依傍而四面受敌,问起来说是“得势”此时临敌察势,他说“火候够了”果然够了!但见杨德琛的马队,两翼齐张,千并发,捻军前面迫于炮火,后面又有归路被断之虞,纷纷回窜,孙开华一马当先冲了出去,鲍超也由亲兵护卫着,亲自踏阵。

  掌帅旗的那名亲兵,是千万人中特选出来的,个子生得不⾼,而膂力惊人,在马上把丈余⾼的一面紫⾊帅旗,举得极⾼,马疾风劲,旗面尽展,斗大一个⽩丝绣成的“鲍”字,老远就能望见。他的‮队部‬都以这面旗为指引,奔驰冲杀,呐喊的声音,传到十几里外。

  两翼杨德琛的马队,不久便合而为一,终于隔断了捻军的归路,前后夹击,而西面是汉⽔,唯一的出路,只有东面一条。东面就是古称竟陵的天门,四面皆湖,形成天然的屏障,捻军无法进城,折而往北,霆军却冲过了尹隆河,变成主客易位。

  捻军的巢垒多在尹隆河南岸,东起洪⽔转折之处的多宝湾,以西是拖船埠、张截港,一望无边,亦不知內中虚实。于是鲍超暂且驻马,一面分兵翻回尹隆河北去追敌,一面扫贼垒,东捻数年的积聚,除掉毁于炮火,便都落在霆军手里了。

  战局到了清理‮场战‬的阶段,各军纷纷呈报战果。鲍超最关心的是铭军将领的下落,‮出派‬亲兵到各路去查询,‮场战‬辽阔,一时未得结果,却有人送来一个珊瑚帽结子,珊瑚四周绕着一串细珠,鲍超一看,眼圈便红了。

  “省三殉难了!”他凄然向他的幕友说。

  “何以见得?”那幕友不解。“有珊瑚帽结子的也多得很,不见得就是刘省帅。”

  “你不知道,红顶子多了,不值钱了,省三另外搞了个名堂,喏!”他指指围绕珊瑚的那串细珠。

  那幕友想起僧王殉难,也是先发现了他的三眼花翎,因而才找到遗尸,于是便问送帽结子来的人:“这是在那里找到的?”

  “杨家洚以北,叫不出地名的地方。”

  “快派人去找铭军刘大帅的尸首。”

  “不忙走!”鲍超站起⾝来“我自己去。”

  “这不必!”另有个幕友劝他“此刻有多少事要大帅裁决。

  多派见过刘省帅的弟兄去找,一定可以找到。”

  “这话也有理。就多派人去找,找到了马上给我送信。”

  尸首没有找到,却有了个好消息,刘铭传、刘成藻还有好些幕僚,因为霆军的及时赶到,已经脫出重围,回到下洋港去了。

  “还好,还好!”鲍超很欣慰地,却突然又想起一件事:

  “查一查,那些东西是铭军的?”

  清点结果,夺还铭军在宿食桥所失去的骡马五千余头,洋四百支,号⾐八千多套,还有各种杂⾊军械,再加上十几颗红蓝顶子,二十多支花翎、蓝翎。另外两千多名陷⼊重围的铭军,也被救了回来。至于霆军自己的战果,夺得捻军的辎重,照例不计,鲍超也不问,由各军自己去分配,只计成功,照各路所报,算起来杀敌两万,生擒八千有余,这里面自然有虚头,但照这一天这一仗来说,虚头不算多。

  糟糟忙到天黑,才算略微有个头绪,各路收兵的收兵,暂驻的暂驻。捻军已往北朝大洪山一带逃窜,追剿还是待命?

  各军纷纷前来请示。

  “为啥子不撵?”鲍超断然决然地下令:“今天撒锅罗,明天统通给我开拔!”

  霆军向来越打越勇,听说明天开拔,不以为奇,各回本营去部署。坐镇中军的鲍超却上了心事,铭军所以致此大败的原因,他已从脫围的铭军将官口中,得知大概“唉!”他重重地叹口气“叫我做了刘省三,心里也难过噢!”

  如何不难过?原想露一手给霆军看,谁知一败涂地,不是霆军,几乎全军覆没。再往深一层看,本来会师夹击,可胜算,因为兵分力弱而致败,那时捻军势如狂飚,一下子把如期践约的霆军也卷在里面,跟铭军落得个两败俱伤,这笔帐怎么算?

  “大大小小的仗,我都记不清了,跟别军一起打也常有,我大胜,别人小胜,我败罗,别人也讨不了好,算起来总差不多,从没有今天这个样,大胜大败!老夫子,”鲍超请教他的幕友“我倒问一问,从前有没有这种事?”

  鲍超的幕友没有什么好脚⾊,腹笥不宽,无以为答。欺侮他没有吃过墨⽔,‮劲使‬摇着头说:“没有!从来没有!”

  “我倒想起来了,”鲍超突然问道:“韩世忠⻩天大败,那时候,岳飞在那里?”

  幕友答不出来,反问一句:“霆公,你问这话,是何用意?”

  “学个样嘛!”他说:“譬如说,韩世忠大败,岳飞大胜,两个人见了面,有些啥子言语?明天我见了刘省三,照样好说。”

  “原来如此!这也不必以古人为法,可以想得出来的。”

  “好!我请个教。”

  “当然不可以得意。”

  “这我知道。”

  “更不可以怪他。”

  “我倒不怪他,我还要谢他。”鲍超得意地笑道“他简直就跟李少荃拿下常州不打江宁一样,让功给九帅嘛!”

  “霆公,”那幕友正⾊说道:“这话万不宜出口!传到刘省帅耳朵里,会结怨。”

  “不错,不错,”鲍超深深点头“自己人说说笑笑,没有那个要挖苦他。”

  “不能挖苦他,也不必安慰他。霆公就只当没有这回事好了!”

  鲍超虽理会得不必安慰刘铭传的意思,却是大有难⾊,踌躇了一会问道:“你看我不去行不行?”

  “不行!”幕友答得极⼲脆“刘省帅已经在说,霆公自居前辈,看不起他,这一来显得架子是真的大,不妥,不妥!”

  “我也觉得不妥。唉!打仗容易做人难。”

  这‮夜一‬鲍超辗转思量,怕见了刘省三难以为情,竟夕不能安眠。无独有偶,刘铭传亦复如是!胜败兵家常事,而这个败仗打得不但不能为将,并且不能做人。一千遍捣,一千遍捶枕,只是想不出明天见了鲍超,该持怎样一种态度,该说怎样一句话,才能使自己下得了台?

  除了鲍超还有李鸿章——刚刚接钦差大臣的关防,就给他来这一下,如何代?然而那究竟是以后的事,眼前就是一个难关,鲍超不必说别的,只拉长了四川腔问一句:“省三,你怎么搞的?”那就连有地洞可钻都来不及了。

  想来想去,唯有希望鲍超自己不来,才得免了这场羞辱。再不然就只好托病不见。这样在无办法中想出一个办法,心里略微定了些。但到了第二天中午,听说鲍超亲自押着铭军失去的辎重和两千多被救的弟兄到营,他才发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这样的“恩德”那怕病得快死了,都不能不见一见他,道一声谢。

  这一见彼此都是面无人⾊,忸怩万状。相互招呼得一声,双方都象喉头堵着一样什么东西,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刘铭传才开了口:“恭喜霆公!”

  鲍超想了一晚上,一路来在马上也不断在想,把刘铭传可能会说的话,以及自己如何回答才合适,都想到了,就没有想到这一句。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不能不说是一喜,照平常的情形,遇到别人道喜,只有两种回答,不是“彼此,彼此”就是“多谢,多谢”而这两种回答都不适宜,一时却又想不出第三种答语,那就只好报以微笑了。

  他不答腔,话便接不下去,当然也不能瞪着眼对看,刘铭传避开了他的视线,偏偏一眼就看到鲍超送回来的,那个失而复得的珠围珊瑚的帽结子,顿时心如刀割,脸⾊大变。

  看这样子,鲍超觉得不必再逗留了,站起⾝说:“走罗,走罗!”一面拱拱手,一面已向外移动脚步。

  刘铭传茫然送客,直到营门口才突然清醒“霆公!”他说“改⽇我到你营里道谢!”

  “不必客气!”鲍超答道“弟兄已经拔营,我现在也就往这面走罗!”说着,用手指一指北面。

  往北面自是乘胜追击。刘铭传心想,剿捻四镇,自己独以淮军首席,屯四镇之首的周家口,一年半以来,转战千里,大小数十战,所向有功,为了想聚歼捻匪,克竟全功,创议扼守沙河,谁知为山九仞,这一篑之功竟让给了鲍超!转念到此,又妒又恨,心里那股酸味,怎么样也消减不掉。

  就由于这股冤气的,刘铭传把心一横,找了他的幕友来会谈。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但即使是在亲信的幕僚面前,这个主意也有些不容易出口。沉昑了好一会,决定先套一套大家的口气。

  “事情要有个归结。”他用低沉的声音,徐徐说道:“我有个看法,要跟大家商量,我不晓得我这个看法,大家想到过没有?淮军现在责任特重,爵帅又新近接了钦差大臣的关防,我们不能不替他着想,顾全大局。各位看,我的话可是与不是?”

  说了半天,不着边际,亦不知他的用意何在?不过这时自然只有顺着他的口风,有的应声:“是!”有的点点头,静听他再说下去。

  “鲍舂霆占便宜的,就因为他是‘客军’,没有什么责任,胜也好,败也好,反正就要到陕西去了,无所谓!各位看,是不是这话?”

  这叫什么话?带兵剿匪,朝廷瞩望,百姓仰赖,都殷切地在盼望捷报,如何说“胜也好,败也好,无所谓”?因此,有些不以为然的,便保持沉默。

  “我在想,”刘铭传硬着头⽪说下去“爵帅的威望要维持,本军的士气尤其要紧。不能让一时之挫,损害全局。请各位想一想,可有什么善策?”

  大家都不作声。开口以前,先要把他的意思弄明⽩。要说“善策”只有不服输,整顿人马,跟霆军一样追了下去,打个大胜仗,庶几功过相抵,可免咎戾。但这是将略,何劳问计于动笔墨的幕友?

  这样一想,旋即恍然,所谓“善策”就是要在笔墨上动手脚,出花样。多少年来军营的风气,打胜仗则铺陈战功,打败仗则诿过他人,此刻不妨如法泡制。

  于是管章奏的幕友,点点头说:“这一仗是先挫后胜。”

  “不错,不错!”大家纷纷附议“先挫后胜”四个字确是个好说法。

  “不过,”那幕友又说“也不宜率尔⼊奏,应该先具牍呈报,请爵帅作主。”

  “对!⾼明得很。”刘铭传说:“那就拜烦大笔。我想,今天一定得报出去,决不可落在人家后面。”

  这“人家”是指鲍超,他除了专折奏捷以外,当然也要咨报李鸿章,如果落在他后面,李鸿章先⼊为主,信了鲍超的话,自己一番心机或会落空,所以要抢在前面。

  于是那名幕友,立即动笔,以“先挫后胜”这句话作为主旨,把战役经过大改而特改,说是“相约黎明击贼”而非原定的“辰刻”是“黎明”则铭军便是按时出发而霆军“未能应时会师”责任属谁,不言可知。

  接着便说铭军孤军独进“先获小胜,忽后路惊传有贼,队伍稍动”下面那一句是那幕友的得意之笔:“不知实霆军也!”霆军不但后来,而且惊动了铭军,妙在不直接说破,仿佛是一句不忍直指霆军过失的恕词,便显得格外有力量。

  至于留五营守护辎重,也改了说法,是因为“后路惊传有贼”不能不菗五营过河“还保辎重”由于这样一调动,阵线有了缺口“贼瞷暇来扑,以致大败”但仍旧全力撑持“会合霆军击,遂获全胜”这个弥天大谎,编得有头有尾,⼊情⼊理。报到徐州钦差大臣行辕,李鸿章的幕友据以转奏时,又加重了扬刘抑鲍的语气,彼此的功过便越发明显了。

  这是一面之词,还有鲍超的一面之词。他倒是存心厚道,只叙自己的战功,并说援救了铭军,对于刘铭传卸甲丢盔,坐待被擒的狼狈惨状,略而不提。同时叙事亦不够明晰,所以湖北巡抚曾国荃,荆州将军巴扬阿都只知道尹隆河、杨家洚大捷,究竟是霆军的功劳还是铭军的功劳?不甚了了。但李鸿章一看,与刘铭传所说颇有不符,不免怀疑,仔细一打听,才知道铭军所报不尽不实——他的想法跟刘铭传一样,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兼以新拜湖广总督之命,正当有所答报,说不得只好顾全自己的顶戴,委屈鲍超了。

  鲍超的奏折先到,发了一道嘉勉的上谕。等李鸿章的奏折到京,慈禧太后看出其中有接不上头的地方,便把折子发了下来,当面关照恭王,要查一查明⽩,究竟是霆军救了铭军,还是霆军未能应约会师,以致铭军先有挫败。

  远在数千里外的战役,而且疆场之间,不是⾝历其境的人,不能道其真相。恭王与宝鋆都认为无法查,也不必查,因为虽有先挫,毕竟大胜,李鸿章既未指名参劾鲍超失期,朝廷乐得不问,问了反而多事。

  但新任军机大臣汪元方的看法不同“鲍舂霆一向骄横,最近左季⾼有个折子,还提到这话。”他说“刘省三淮军新进,虽然官位相等,鲍舂霆未见得把他放在眼里,失期之事,我看不假。”

  恭王比较沉着,笑笑不作声,宝鋆却是一向说话随便,顺口答道:“管他真假呢?争功诿过,原是兵营积习,谁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回事?以后看李少荃有何表示,再来斟酌,也还不迟。”

  “不然!佩翁,”汪元方平⽇唯唯否否,不大有主张,独独对这件案子,侃侃而谈“李少荃与鲍舂霆有旧,而且新接钦差大臣关防,宗旨在调协湘、淮两军,不便指名题参,朝廷既赋以重任,该当体谅他的苦衷,为他出面,整饬军纪。”

  “整饬军纪?”宝鋆微吃一惊“啸翁,此事莫非还要大张旗鼓?”

  “纪纲要紧!”汪元方越发摆出煞有介事的神态“骄兵悍将,非痛加裁抑不可。”

  恭王看他这样子,似乎有些闹意气,也不知是跟鲍超还是跟宝鋆?反正此时不宜再谈这一案,便敷衍他说:“这自然是正论。我们再等一两天看,这一两天总还有军报来,看情形再商量吧!”

  这就一两天,鲍超、李鸿章、曾国荃、巴扬阿都有奏折到京,鲍超连战皆捷,战果辉煌,李鸿章则是据情转奏,说刘铭传以尹隆河一役,先遭挫败,自请参处。

  鲍超拔营穷追捻军,在安陆以北的直河、丰乐河、襄河等处,连番克敌,杀敌一万余,生擒四千,解散胁从一万人,另外有两万难民脫出捻军的掌握,又在大洪山区捉住任柱和赖汶光的眷属。目前已追至河南枣、唐县地界。

  “鲍舂霆名不虚传!”恭王十分欣慰“应该有所奖励。”

  “不然!”汪元方打断他的话说“王爷不可为此人所蒙蔽。”

  “怎么?”恭王愕然“何以见得是蒙蔽?”

  “王爷请看湖北来的奏折。”

  湖北来的奏折是曾国荃所上,补叙尹隆河一役的经过。这个奏折不知出于他手下那个幕友的手笔,糟不可言,原意是在为铭军的败绩有所卫护,说霆军与铭军约期会师,分路进剿,霆军所剿的是赖汶光,铭军所剿的是任柱,赖弱而任強,所以霆军胜而铭军败,但鲍超的原奏是,击破了东捻的主力任柱,始获大胜,彼此的说法,有明显的抵触。

  “鲍舂霆功不抵过。”汪元方说“他虚张战功,言不符实,误期于先,又惊动铭军,以致大败,如果科以失机与掩饰的罪名,应该斩决!”

  “啸翁!”宝鋆大声说道“此论未免过苛。”

  “我是就事论事,无所偏袒。”

  “我亦不是偏袒鲍舂霆,无非从励士气着想。”

  两个人又有起争执的模样,恭王便作调停:“且等上头有了话再说。”

  “上头”还是那句话,鲍超的功过要细查,两宮太后看着来自各方,同奏一事而说法纷歧的奏折,颇为困惑,慈禧太后说道:“有功的该奖,有过的要处罚,可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把人都闹糊涂了!”

  “这都是因为鲍超所报不实之故。”汪元方越次陈奏“请旨该部议处。”

  “这不大好吧!”慈安太后说“不管怎么样,鲍超总是打了胜仗。”

  “他说胜仗,不尽可靠。为了申明纪律,臣以为非严办不可。”

  这时恭王不得不说话了“汪元方所说的虽是正论,不过湖北军务正在吃紧之际,朝廷似乎不得不放宽一步。”他说“事在疑似之间,不宜作断然处置。”

  “事无可疑的…。”

  “这样吧!”慈禧太后不让汪元方再说下去了“拟个上谕,申饬几句好了。”

  “是!”恭王又问“李鸿章代奏,刘铭传自请参处一节,请旨‮理办‬。”

  “那当然也不必问了。”

  于是拟旨进呈,说是“刘铭传于尹隆河之败,进退失机,其自请参处,本属咎有应得,惟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姑念刘铭传果敢有素,鲍超屡获大胜,过不掩功,均加恩免其议处。”

  谴责的旨意,已经由兵部专差,飞递在途,鲍超却还兴⾼采烈,有着好些为人为己的打算。他平生打过许多胜仗,但自觉这一仗最得意,最重要,也最痛快,自下洋港与刘铭传一晤以后,亲追穷寇,接连五昼夜,纵贯湖北南北,追到鄂北枣、唐县一带,东捻经桐柏山区窜至河南泌,鲍超方始松了口气。

  其实他还可以追,只是有一番报答知遇的私意。平生意气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尽瘁而死的胡林翼,一个忧谗畏讥的曾国藩,而后半段的事业,尤以得曾国藩的庇荫为多,因此他对“九帅”亦别有一番爱戴之意。曾国荃自复起为湖北巡抚,不甚得意,屡奉朝旨,说他剿捻不力,与左宗棠、李鸿章的飞⻩腾达,相形之下,益发令人不平,鲍超为人打算,想留在湖北,帮“九帅”的忙,所以不肯追东捻到河南。

  为自己打算,他实在不愿⼊陕,听左宗棠的节制“我是豹子,他是骡子,打伙不到一起!”他这样说。夔州话念鲍为豹,所以他自称豹子,而“湖南骡子”自是指左宗棠。

  左宗棠这时正在湖北招兵买马。他是功名之士,任劳可以,任怨不⼲,而任劳亦必先较量利害得失,陕西是个烂摊子,他不肯贸贸然去收拾,要练马队,要造炮车,要肃清中原,确保饷源不断。好在他有个杭州的大商人胡光墉能替他在‮海上‬向洋人借债,不要户部替他筹款,就乐得随他去搞了。

  在湖北,左宗棠跟鲍超见过面,朝廷一直有旨意,催调鲍超一军⼊陕,所以左宗棠虽未⼊关,已以鲍超的上司自居,当面指责他的部下骄横不法,习气太重。在客地尚且如此,一到陕西,正式隶于部下,以“左骡子”的脾气,决没有痛快⽇子过,所以他千方百计拖延着不肯⼊陕。

  为人为己,有这个大胜仗,便有了留在湖北的理由,而此一仗亦⾜以为曾氏兄弟扬眉吐气,因而他老早就对部下表示过:陕西可以不去了,同时必膺懋赏。他没有期望自己再晋爵,但打算着他的部下都可以换一换顶戴,升一升官。

  这天屯兵在唐县,正在筹划回樊城休养补充,亲兵来报:

  “徐州有差官到,说是来传旨。”

  “等到了!”他很⾼兴地说:“先摆香案,找大家一起来听恩旨!”

  于是先把差官接进来招待,同时分遣快马,把他部下的骁将,宋国永、娄云庆、孙开华、杨德琛、苏文彪、段福、谭胜达、唐仁廉、王衍庆都找了来,恭具⾐冠,红顶子、蓝顶子跪了一地,静候宣旨。

  一听就不对!开头一大段,全系指授方略,饬令鲍超一军,兼程东下,会同曾国荃所部,剿办窜至⿇城的一股捻军。接着提到刘铭传尹隆河之败,差官读到“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这几句,他浑⾝发抖,冷汗淋漓,几乎昏厥。

  “这搞的啥子名堂?”他惶蘧四顾,大声问道:“你们大伙听见了没有?”

  他的部下都不开腔,一个个脸⾊铁青,眼中仿佛冒得出火来。那差官看情形不妙,草草念完,把上谕往封套里一塞,摆在香案上,然后走到侧面,甩一甩马蹄袖,要以他的记名参将的⾝分,替鲍超请安行礼。

  鲍超却顾不得主客之礼,把拜垫一脚踢开,招着手大声说道:“你们都来,都来!出鬼罗。”

  不但召集将领,还找来幕友,把上谕又细读一遍,鲍超紧闭着嘴,侧耳静听,双眼不住闪眨,听到一半,猛然把桌子一拍,霍地站了起来,定睛不语。

  “九帅回武昌了没有?”他问。

  “还没有。”娄云庆答说:“还在⻩州。”

  “马上到⻩州去看九帅。”鲍超对娄云庆说“刘省三搞啥子鬼?淮军整我就是整湘军,你跟我一起去看九帅!”

  “霆公,”娄云庆比较持重,这样劝他:“现在底细还没有摸清楚,去了也没有用。铭军那里我有条路子,先把刘省三的原奏,抄个底子来看看再说。”

  鲍超想了半天点点头:“要得!”又指着幕友说:“马上替我修起两封书信来!一封给九帅,一封给大帅。给九帅的信,问他把霆军的战功朗个报的?给大帅的信…?”

  给曾国藩的信,应该如何措词,颇费踌躇,倘发怨言,于心不忍,不发怨言,又无用处。就这沉昑不语之时,宋国永冷冷地开了口。

  “免了!”他也打着四川腔说“大帅又不会跟人家拿言语,何必教他老人家心烦?”

  “对头!大帅的信不要写了。”

  于是幕友为他写好致曾国荃的信,询问上谕中所谓“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这句话的由来,指派专差,星夜驰往⻩州,信封上写明“鹄候回⽟”而且关照专差,不得复信,不必回来。

  这样一来一去,起码得有四、五天工夫,鲍超満怀抑郁,加上部下各营,议论纷纷,群情愤慨,怕有哗变之虞,因而忧心忡忡,夜不安枕,惹得咸丰十年初,在安庆以西小池驿大破陈⽟成所受的旧伤复发,右臂、左膝,形同偏废,但仍力疾起,等候消息。

  两处的消息,几乎同时而至,刘铭传呈报李鸿章的原信,底子已经抄来,鲍超听幕友念完,手⾜冰冷,浑⾝发抖,再听念到曾国荃的信,劝他顾全大局,不与淮军计较。这才知道自己所受的委屈到了家,仿佛‮儿孤‬受人‮辱凌‬,呼吁无门似的,一时悲从中起,放声大恸!

  “刘省三⻳儿子!”他一面哭骂,一面拿左手把桌面都快捶破了“你整老子不要紧,有功不赏,你教我朗个对得起弟兄?”

  这一哭惊动了全营官兵,有的来劝,有的躲到一旁去生闷气,还有些鲍超从三峡带出来的‮弟子‬兵,认为刘铭传忘恩负义,狗彘不食,决心跟铭军开火,缴他们的洋

  消息传到鲍超耳中,悲愤以外,又添一层忧虑,他把宋国永和其他数名四川籍的将领找了来,劝导不可如此,但自觉愧对部下,因而措词极难,讷讷然无法出口。幸好持重稳健的娄云庆,以曾国藩作为借口,说是果然闹出事来,朝廷一定责成曾国藩查办,岂不害他为难?而且本来有理,一闹变成无理,尤为不智。就这样说得⾆敝焦,才算勉強把他们庒制下来。

  由于连番刺,五內震动,鲍超复发的伤势,突然加重,便奏请解职调理。这时正由徐州回驻江宁的曾国藩,在旅途中得知鲍超愤郁成疾,引发旧伤,大为焦急,派人带着吉林人参,兼程赶了去慰问,同时分别写信给李鸿章和曾国荃,虽无责备的话,但语气中亦颇表不満,希望赶紧有所补救,慰抚霆军。

  于是曾国荃派了人把鲍超接到武昌,到汉口请了名医来替他诊治。在周家口的李鸿章,自觉此事做得有欠光明,无奈已经⼊奏的事,不好更改,唯有设法从别的地方,替鲍超多说好话,请朝廷优予奖护。同时也怕御史参他欺罔冒功,得要赶快派遣亲信,到京里去多方活动。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