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十六章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 更新时间:2017/9/7 |
第十六章 | |
到了三月十三,恭王周围的人,一直在盼望的一个人到了:醇王。他从东陵工程处,星夜急驰,十三一早到京城,进宣武门回太平湖私邸,来不及换⾐服就吩咐:“去请军机上许老爷!” 那是指军机章京许庚⾝,下人告诉他:“⼊闱了!” “那就请曹大人。” 等曹毓瑛一到,醇王大骂蔡寿祺,说他有意捣,然后又说:“我马上要上折子。” “是。”曹毓瑛不动声⾊地问:“请七爷的示,折子上怎么说?” “这还要怎么说?不是恭王不会有今天。就凭这一点,两宮太后也得恩施格外。” “话总还要委婉一点。” “那是你的事。你去想。”醇王一阵冲动过后,语气平静了“总也得说一两句恭王有错的话。他一点不错,不就变了两宮太后大错而特错了吗?” “七爷见得是。正是这话。” “我想这么说:恭王言语失检是有的。两宮太后不妨面加申饬,令其改过自新。” 这样说法比惇王饬下廷议又进了一步,而且公私兼顾,立言亦很得体。曹毓瑛心想,多说醇王庸懦,有此为避嫌疑,仗义执言的举动,而且知道如何建言才动听有效,看来这两年的历练,竟大有长进了。 于是,他就在醇王府拟了个奏稿,然后问道:“七爷得先跟六爷碰个面儿吧?”他的意思是,奏稿最好先让恭王过一过目。 “当然。咱们一块儿走。” 曹毓瑛估量着他们弟兄相见,必有一番不⾜为外人道的计议,自己夹在里面,诸多不便,所以托词军机上还有事,先行告辞。但也作了代,一会儿派人到恭王府去取这个奏稿,连同他回京宮门请安的折子,一起包办,不劳费心。 “好,好,那就拜托了。”醇王拱拱手说“回头再谈吧!” 等曹毓瑛辞去,醇王回上房换⾐服,夫妇谈,不提旅途种种,谈的是恭王受谴的经过。醇王福晋一点不象她姐姐,对这样震动朝野的一件大事,模模糊糊地连个概略都说不上来,只说这几天进过一次宮,慈禧太后说了许多不満恭王的话,主要的原因是恭王没有规矩,有一次在御案前面奏事,谈得太久,闹了个失仪的笑话。 “我也不知六爷奏事的时候是什么样儿?”醇王福晋说“听说每回都叫‘给六爷茶’,那天不知道怎么,忘了招呼了。六爷说了半天的话,口渴了,端起茶碗就要喝,‘东边’咳嗽了一声,六爷才看清楚,手里端的是⻩地金龙,御用的盖碗,赶紧又放下。他也不觉得窘。六爷就是这个样,凡事大而化之,什么也不在乎,到底把上头给惹翻了。” “总不能为这些小事,闹得不可开。该有别的缘故吧?” “那就不知道了。” 看看问不出究竟,醇王也就不再谈下去,传话套车,直奔鉴园。恭王正故作闲豫,在廊上品茗看花。醇王一向敬畏他这位老兄,见了面总有些拘谨,断断续续地请了些如何在盛京得到消息,专程赶了回来的经过,接着便把曹毓瑛拟的那个奏稿递了过去。 他的态度,在这上面已表现无遗,恭王颇为欣慰,但也不免有浓重的感慨“唉!”他叹口气说“我真灰心得很。” 醇王虽深知他那位“大姨子”的厉害,可是不以为有故意打击恭王的心“我在想,”他说:“这档子事儿,从中一定有人在捣鬼。这个人得把他找出来!” “我念一段好文章你听。”恭王答了这一句,略想一想,朗然念道:“部院各大臣每⽇预备召见,而进趋不过片时,对答不过数语,即章疏敷奏,或亦未能率臆尽陈,寝假而左右近习,挟其私爱私憎,试其小忠小信,要结荣宠,荧惑圣聪,必至朝野之气中隔,上下之信不孚;或和光以取声名,或模棱以保富贵,虽深宮听政自有权衡,意外之虞万不致此,而其渐不可不防也!” “这不是指的小安子吗?”醇王失声而言“到此地步,那不就跟明朝末年一个样了!” “但愿不致如此。”恭王冷笑道“国亡家败,都起于自相残杀。那一朝不然?” 接着,恭王又提起那些守旧派的有意推波助澜。醇王这才了然,恭王的被黜出于安德海之类的中伤和那些自命为正⾊立朝的大臣的“为虎作伥”安德海是小人,不⾜深责,倭仁何以如此不明事理?醇王正对洋人的“火器”⼊,自然十分同情他哥哥讲洋务的主张,觉得倭仁他们是家国求富強的一块绊脚石,便颇想象恭王所念的那一通奏折那样,要说几句有棱角、见风骨的话。 就在这时候,曹毓瑛派了军机章京方鼎锐来取奏稿,顺便带来了一个消息:以肃亲王华丰为宗人府宗令,派醇王总司弘德殿稽查,凡是皇帝读书的课程及该殿一切事务,都归他负责——这是第二次把恭王所兼的差使,分派他人兼办。至此,恭王就象“闲散宗室”一样,坐食皇家俸禄,什么事都不必管了。 醇王与方鼎锐也极,叫一声:“子颖,你来!”把他拉到一边,问他有什么办法,给倭仁一点“颜⾊”看看? “有件事,别人都还没有说。七王爷要说了,大家一定佩服七王爷的眼光精细。” 能出风头露脸的事,醇王最⾼兴,即忙问道:“那一件事? 你快说!” “太后的朱谕,已经另外发抄了,头一句是‘內廷王大臣同看’,可是谁也没有看见朱谕,承旨的大臣,岂可如此办事?” “着啊!”醇王一拍腿大说“这不是有意违旨吗?我参他。你马上给弄个稿子。”说着亲自打开银墨盒,拔支“大卷笔” 送在方鼎锐手里。 方鼎锐情不可却,略想一想,提笔便写: “窃臣恭读邸抄,本月初七⽇奉上谕:‘內廷王大臣同看,朕奉两宮皇太后懿旨’等因,钦此;彼时臣因在差次,未能跪聆朱谕。自回京后,访知內廷诸臣,竟无得瞻宸翰者,臣易深骇异之至!伏思既奉旨命王大臣同看,大学士倭仁等,自应恪遵圣谕,传集诸臣或于內阁,或于乾清门恭读朱谕,明⽩宣示,然后颁行天下。何以仅內阁发抄?显系故违谕旨,若谓倭仁等一时未能详审,岂有宰辅卿贰,皆不谙国体之理?即使实系疏忽,亦非寻常疏忽可比。兹当皇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之际,若大臣等皆如此任妄为,臣窃恐将来亲政之时,难于整理,谨不避嫌疑,据实纠参。” 这是一笔把与倭仁同被召见的大臣,都参在里面。但方鼎锐写是写了,建议等明⽇內阁会议以后再决定用不用?如果倭仁的态度改变,不为已甚,这个折子也就算了。 醇王同意了他的办法,因此这一天仅仅上了救恭王的折子。慈禧太后要跟慈安太后商量这件事,有恭王的女儿大格格在⾝边,说话不便,便借故把她遣了开去。 “唉!”慈安太后微喟着“这孩子懂事,知道她‘阿玛’惹了⿇烦。这两天,她那双眼睛里的神气,叫人看着心疼。” “我倒看不出来。”慈禧太后很平静地说“你的话不错,这孩子最懂事,什么叫公,什么叫私,分得清清楚楚,从没有在我面前提过她‘阿玛’的事。” 慈安太后默然。从罢黜恭王以来,她的情绪一直不大好,老怕这件事闹得不能收场。说起来总是一家人,只有在养心殿召见,才有君臣之分,养心殿以外叙家人之礼,如果太决裂了,见面不免尴尬。现在听慈禧太后的口风依然甚紧,心里不以为然,但不知如何劝她?就只好不作声了。 “老七上了一个折子。”慈禧太后告诉她说“还有王拯的折子,御史孙翼谋的折子,都替老六讲话,他的势力可真不小。” 语气中大有讥刺之意,慈安太后心里很不舒服“我看不必太顶真了。”她皱着眉说。 “这会儿不顶真也不行了。”慈禧太后答道:“既然叫大家公议,只有等他们议了上来再说。把这三个折子也发了下去,一并议,你看呢?” “嗯!这么办最好。” “姐姐!”慈禧太后忽然脸⾊很凝重了“其实我也不愿意这么办!大家和和气气的倒不好,何苦绷着脸说话?这就是俗语说的:‘做此官,行此礼。’谁叫咱们坐在那个位子上呢?现在不好好儿办一办,将来皇帝亲政,眼看他受欺侮,那时候想帮他说话也帮不上了。与其将来后悔,倒不如现在多一点儿的心好。” 这是深谋远虑的打算,想想也有道理。慈安太后在心里盘算了好一会,认为她一个人总不能独断独行,万一处置过分,临时阻拦也还来得及,所以微微颔首,并无别话。 等把三个折子发了下去,值班的军机章京知道关系重大,先录了“折底”然后把原件咨送內阁。这三个“折底”送到文祥那里,他连夜奔走了一番。同样地,倭仁也作了准备。彼此都知道对方有部署,却打听不出真相,那就只好在內阁会议中,各显神通了。 第二天恰逢会试第三场进场,那些翰林、御史都要为自己的或者同乡亲友的弟子去送考,所以內阁会议改在午后。等人到齐,公推倭仁主持。他未曾开口,先从⾝上拿出一张纸来,扬一扬说:“今天的会议,承接初七一会而来。那天的会议,众议纷纭,漫无边际,所以我特意先拟了一个复奏的稿子,在座各位,如果以为可用,那就定议了。”说着,便要念他的奏稿。 “慢来,慢来!”左副都御史潘祖荫站起来说:“请教中堂,今天上头又有三个折子议,总要先议过了,再谈复奏的稿子。” “我看,那三个折子,可以置而不议。” 倭仁的声音很大,但是毫无反应,一堂默然,这比有反应,还要有力量。倭仁气馁了,把他的那个奏稿,慢慢地折了起来。 这时才有人说话,是文祥:“我看先把醇王、王少鹤、孙鹏九的那三个折子,念来给大家听听吧。” 于是先念醇王的折子。次念王少鹤——王拯的折子,他是广西人,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多年,官已升到通政使,成为“大九卿”之一。按常例来说,只要勤慎当差,很可能步焦祐瀛、曹毓瑛的后尘“飞上枝头作凤凰”由军机章京一跃而为军机大臣,但以体弱多病,又沾上极深的嗜好,懒得不想动,所以不为恭王所喜。他又参过薛焕,因而得了贬官出军机的处分。蔡寿祺第一个奏折中,有意拉上他,引以为援,王拯的书生味道极重,反认为这一来非以德报怨,仗义为恭王执言不可。他菗⾜了鸦片,常多奇想,在这个折子中便保举倭仁和曾国藩“可胜议政之任”大家听了,都笑笑不响。 再下来念孙鹏九——孙翼谋的那个奏折,语气粘滞不畅,但也有好文章,就是恭王曾念给醇王听的那一段。在內廷当差,比较悉宮闱情形的,都觉得女主当朝,确已有前明阉人窃政的模样,所以对孙翼谋这个防微杜渐的远见,都在暗暗点头。 “现在请各抒伟见吧!”文祥等念完三个奏折,这样安详地说。 于是议论纷起。舒怪的是发言的人,不是默默无闻之辈,就是过去红过,现在已在“局外”的那些冷衙闲曹,有趣的是有一种正面的意见,立刻便有一种反面的驳斥,然后又有正面的回护,反面的责难,一来一往,象拉锯似的,好久没有定论。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肃亲王华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我拟了个复奏的稿子在这里,请大家听听。” 这个奏稿的措词,首先就从侧面为恭王开脫,说他“受恩深重,勉图报效之心,为盈廷所共见”这虽未公然指陈国事非恭王不可,但论其本心无他,则蔡寿祺所指的四款罪名,便轻轻地卸掉了。然后,支持醇王的意见,诚如所言“倘蒙恩施逾格,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恭亲王自当益加敛抑,仰副裁成”接着说王拯、孙翼谋的奏折“虽各抒己见,其以恭亲王为尚可录用之人,似无异议”这一笔的渲染,见得复用恭王,为廷臣的公议。但是如何录用“总须出自皇太后、皇上天恩独断,以昭黜陟之权,实非臣下所敢妄拟” 用意周密,措词宛转,而且简洁异常,全文不⾜三百字。而“实非臣下所敢妄拟”这句话,又实在是请求两宮太后,复用恭王领军机。因为唯有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宰辅之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任命,才非臣下所敢妄拟,王拯的保倭仁和曾国藩可当“议政大臣之任”为大家所窃笑的原因,正就在此。 肃王念完,那些刚才不曾发言的人,才纷纷响应。这一下,倭仁完全失败了,他被迫要修改他的奏稿,改了四次才使得大家満意。而这“四削之稿”与肃王的稿子,內容已无区别。 于是摆开两张长桌子,分列两个奏折,军机大臣列名于倭仁领衔的那个奏折,此外公王、宗室、大臣有七十余人列名于肃王的那个折子。不愿列名的也有,如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內阁学士殷兆镛、御史王维珍、六科给事中谭钟麟、广成等等,都另有话说,别具奏折。 这许多奏折中,最有力量的倒是六科给事中谭钟麟、广成他们联名的一个,⾝为言官,谏劝的措词,不妨率直,所以说得比较透彻,以为“海內多事之秋,全赖一德一心,共资康济,而于懿亲为尤甚,若廊庙之上,先启猜嫌,本之间,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视听,增宵旰之忧劳,于大局实有关系”这几句话,鞭辟⼊里,也是四方的公论。慈禧太后颇生警惕,知道应该适可而止了。否则,有理变成无理,民心清议,归于恭王那一面,于自己的威信“实有关系” 于是,她在与慈安太后商议以后,第二天召见军机大臣文祥、李棠阶、曹毓瑛,当面把所有的奏折发了下来,同时反复解释,说这一次对恭王的责备,用意是在保全,期望恭王经此一番鞭策,收敛改过,上头的苦心,廷臣应该体谅。如果说真有猜嫌之心,何必把惇王的折子议,尽可留中不发。 “现在大家都说,恭王虽然咎由自取,到底也还可以用,这跟我们姊妹的想法一样。”慈禧太后说到这里,略停一停,才用很清楚的声音宣示:“恭王仍旧在內廷行走,仍旧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三枢臣屏息听着,以为慈禧太后还有后命,但她未再作声。事情就是这样了!于是文祥才应声:“是。” “写旨来看吧!” 曹毓瑛早就准备了一篇典矞堂皇的大文章,颂两宮之圣,赞恭王之功,那是假设恭王蒙“加恩赏还一切差使”雷轰电掣,九天风雨之后,大地清明,⽇丽风和的境界。此刻完全用不上了。 趁文祥和李棠阶另行回奏其他政务的片刻,他退出养心殿。本想自己动笔,另外拟个旨稿,但意兴阑珊,思路窘涩,只好去找借南书房待命的军机章京执笔。 南书房密迩养心殿,文学侍从之臣,集中于此,向来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这一天特别热闹,在內廷当差的都借故来探听恭王的消息,一见曹毓瑛出现,都要听他说些什么。而他什么也不肯说,只向军机章京方鼎锐招招手,把他喊到一边,密密述旨,然后自己写了一通短简,封固严密,派人专送到恭王府。 到了⽇中,明发上谕已送內阁,这一下消息很快地传布了开去。同情恭王的人,自然大失所望,而外人也觉得诧异,不想恭王复用的结果是如此!而“內廷行走”实在又算不上是一个差使,真正的差使只是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已。 不管怎么样,总算是皇恩浩,照例该到恭王府去道贺。恭王心情恶劣,几乎一概挡驾,依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在鉴园见着他。 这极少数的人,包括了他的一兄一弟。惇王这天显得很象个做哥哥的样子,安慰他说:“老六!你别难过,一步一步来。军机上少不了你,过些⽇子上头就知道了。” “我难过什么?”恭王故作豁达“总算还教我管洋务。未到‘不才明主弃’那个地步。” 醇王则是对倭仁深表不満,尤其因为倭仁在內阁会议中,居然倡言醇王的奏折,可以不议,觉得形同藐视,有伤自尊。便告诉曹毓瑛,说方鼎锐替他拟了一个参劾倭仁未将朱谕明⽩宣示的奏稿,决意递了上去。 文祥一向周密而持重,眼前他又代替恭王成了军机的领袖,责任特重,更需力求稳定,所以对于那些爱耍大爷脾气的王公,有些喜鼓动风嘲的言官,多方疏导,希望把局面冷下来。同时他也跟恭王作了好几次面对面的促膝密谈,在整个政嘲中,他虽是局中人之一,却能站在局外冷眼旁观。他为恭王指出,有些人的目标是在曾国藩,幸而不曾牵连,无碍军务,为不幸中的大幸。 其次,薛焕、刘蓉一案还未了,倭仁另有一折请旨,所谓“行贿夤缘”一节应否查办?慈禧太后已面谕军机,命薛焕、刘蓉明⽩回奏。颇有人唯恐天下不,如果处理不善,引出意外风波,会兴大狱,那就大糟而特糟了。 因此,他劝恭王忍耐,先等薛、刘一案料理清楚,然后再想办法,复回军机。此时务宜韬光养晦,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恭王自然能够领略他的深意,听从劝告。但这一次打击在他认为是颜面扫地,再也无法弥补的事,所以心情抑郁,不断头摇叹息,任凭文祥百般慰劝,也难把他的兴致鼓舞起来。 倒是醇王十分起劲,递了那个折子,一看三天还没有下文,叫他的子进宮去打听消息。七福晋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进宮请安,正好慈安太后也在,谈了些闲话,她忽然冒冒失失的问道:“弈譞有个折子,两位太后不知看了没有?” 慈禧太后听这一问,脸⾊便不好看,慈安太后大为诧异,看着她问道:“老七又有什么折子?” “胡扯!” 听得这一声斥责,七福晋一惊,心里懊悔,该先把事情弄清楚了再开口。此刻只好不响了。 慈安太后为人忠厚,看她们姊妹言语不投机,便也不再追问,以他语,把话题扯了开去。 坐了片刻,她回自己宮里去午睡,这时慈禧太后才把她妹妹喊到一边去密谈“老七怎么这样子糊涂!”她沉下脸来说。 “怎么啦?”七福晋越发不安了。 “老六的事,何用他夹在里面瞎起哄?你回去告诉他,叫他少管闲事!” “是!”七福晋辩⽩着:“我也不知道他在外面⼲些什么? 我也管不住他!” “怎么会管不住?”慈禧太后停了一下,用很清晰的声音说:“就说我说的,叫他好好儿当差,将来有他的好处。照现在这样子,我也不能放心让他办事。” “是的。”七福晋把她姐姐的话,默念了一遍,牢牢记在心头。 等七福晋辞出宮去,又到了传膳的时刻。清明已过,⽇子慢慢长了,晚膳既罢,天还未黑,最无聊赖的⻩昏,是盛年太后最难排遣的光,平常逗着冰雪聪明的大格格说些闲话,也还好过些。自从下了那道朱谕,掀起绝大风嘲以后,懂事的大格格固然有着无可言喻的忸怩和不安,而慈禧太后对威望惊人的亲王,自命鲠直的老臣,可以作断然处置而无所顾虑,独于这个半大不小的女孩,总有着一种连自己都不甚捉摸得清楚的內愧,是那种深怕别人责问她:“既有今⽇,何必当初”的畏惧,因此,她怕见大格格的面。这一来便越发觉得孤凄了。 幸好有另一种趣兴来填补她的空虚。那就是权力!夜午梦回,首先感觉到的,是要珍重自己。她可以很轻易地忘掉自己是个妇人,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爷们”而且是“雍正爷”或者“乾隆爷”一句话可以叫一大片的老百姓张开笑脸,一句话也可以叫上百口的大宅门,哭声震天。那多够味? 于是,她排遣⻩昏的方法就象“雍正爷”那样,亲批章奏。看那些章奏,有时就仿佛看那些恭楷抄写的笔记小说,臂如《阅微草堂笔记》那样引人深思。地方大吏奏报谋杀亲夫等等逆伦巨案,夹叙夹议之间,措词的轻重,引律的繁简,在字里行间有许多⽑病,把那些⽑病捉出来,或者批示,或者面谕,让军机大臣照自己的意思,作成一篇煌煌告谕,她觉得是最痛快不过的一件事。 这天⻩昏所看的奏折,有一件是被指为向恭王行贿,奉旨“据实回奏”的薛焕的折子。当然,不承认有其事是可想而知的,让慈禧太后要考虑的是,薛焕作了“请派员审讯查办”的要求。 这当然要准如所请,但是派谁查办呢?如果说仅仅是薛焕和蔡寿祺之间的纠纷,至多派一个协办大学士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派,岂不等于表示此案与恭王无关?慈禧太后觉得这也太便宜了恭王。想一想有个现成的人选:肃亲王华丰。在亲贵中,只有他以“宗人府”之长的“宗令”地位,够资格查办有恭王牵连在內的案子。不过华丰只能领个虚名,办案要靠刑部和都察院,这又有顾虑了,如果不教与恭王有关的人回避,查办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索再给他一点颜⾊看!她这样在想,随即写了几个名子,第一个是管刑部的大学士周祖培,第二个是都察院之长的左都御史曹毓瑛,再以下是刑部侍郞王发桂、恩龄、副都御史恒恩,这些人在慈禧太后看,都是恭王的羽,必须回避。 上谕极其认真,命令肃王与“刑部及都察院研审,务期⽔落石出”然后指明那些人该当回避,而蔡寿祺与薛焕“听候传质” 于是上谕颁发的第三天,肃王在刑部传询蔡寿祺和薛焕、展开审问。 奉旨审问的案子,照例先要被审的人递亲供。蔡寿祺先递的供词,与以前无异,说是“得诸传闻,并无实据”但明发上谕上既有“务期⽔落石出”的话,而且指明某些人回避,那就决不能含糊了事,可也不便追得太紧,所以肃王华丰觉得很为难。 好在还有刑部与都察院的堂官,除了奉旨回避的以外,刑部尚书绵森、齐承彦,侍郞灵桂、谭廷襄,都察院左都御史全庆,副都御史景霖、贺寿慈、潘祖荫都在会审。等被审的人退出以后,就在原地会议,研商案情。 座中除了华丰以外,就数全庆齿德俱尊。他与慈禧太后同族,姓叶赫那拉氏,字小汀,隶属正⽩旗,翰林出⾝。照他的资望,早就应该当协办大学士了,只以运气不好,居官常常出子,升上来又掉下去,因此越发谨慎持重,不肯有所表示。 “那么,伯寅,”华丰看着潘祖荫说“你常有⾼见。替大家出个主意看看。” 潘祖荫名为副都御史,其实常川在“南书房行走”虽喜上书言事,却是个极和平的人,恭王一向为他所敬重。薛焕做过他们江苏巡抚,对于这班江苏籍的名翰林很肯敷衍,情不错,所以他也不肯多说什么,笑一笑推辞:“此案自然该听刑部诸堂的议论,我跟我们老师,”他指着全庆说:“不过敬陪末座而已。” 于是刑部两尚书,你看我,我看你,支支吾吾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华丰看看不会有什么结果,无可奈何地说:“那就再议吧!明天万寿,后天仍旧在这里问。总得想办法,早早结了案才好。” 到了下一次再审,事情忽然起了变化。蔡寿祺突然要求撤回原供,另外改递,指出三个人来,一个是候选知县,此刻不在京城,另外两个是六科给事中谢增和刑部主事朱和钧,关于薛焕行贿的情节,蔡寿祺说是听他们说的。 “怎么样?”华丰指着蔡寿祺改递的亲供问。 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敢说一句徇私的话。刑部尚书绵森接口答道:“自然把他们传来问。” 话是这么说,实在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么办。于是刑部侍郞谭廷襄自告奋勇,站起⾝来说道:“既有本衙门的人牵涉在內,我马上派人去把他找来。” 谭廷襄是绍兴人,于刑名,而且成了进士就当刑部主事,深知其中的轻重出⼊,因此有他去料理一切,大家都放了心。 果然,等到下午把谢增和朱和钧传了来与蔡寿祺对质;谢、朱两人一口否认,说从不知有薛焕行贿之事,更没有跟蔡寿祺谈过此案。 “蔡寿祺!”华丰已经接得报告,明⽩其中的“奥妙”故意声⾊俱厉地问道:“你怎么说?” “这两位不肯承认,我还能说什么?” “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就看见你三翻四覆的,一会儿一个样子!那不存心给人找⿇烦吗?” 受了申斥的蔡寿祺,既无羞惭,亦无愤慨,木然无所表示,就象不曾听见华丰的话那样。 这一套把戏,潘祖荫有些看不下去,便望着谭廷襄提⾼了声音催促:“看看怎么样结案吧!” 谭廷襄向他抛了个眼⾊,示意他稍安毋躁。然后又由肃王向蔡寿祺问了许多话,这些话可有可无,为了表示认真,似不可无,倘是为了研审案情,则不说也罢。 天⾊将晚,时间磨得差不多了,肃王急转直下地作了一个结论:“所指薛焕‘挟重资而內膺重任’,既然确实审明,并无实据,那就不必再问了。不过,蔡寿祺!”他停一停问了出来:“你的亲供前后不符,你自己说,该怎么办呐?”“回王爷的话,”蔡寿祺很快地答道:“我想撤回,另外改递。” “你们大家看,怎么样?” 在座的人谁也不表示反对,于是谭廷襄把蔡寿祺带到刑部堂官休息的那间屋里,给了纸笔,让他写同一案的第四次亲供。內容很简略,但措词很扎实,说关于薛焕的这一案“并无实据可呈,实因误信风闻,遽行⼊奏,如有应得之咎,俯首无辞。” 写完给谭廷襄,他当然很満意,把原来的那张亲供还了他,当时撕毁。到此为止,案子可以说是已经结束,但薛焕的态度忽然又強硬了,指责蔡寿祺诬告,要请肃王⼊奏,治以应得之罪。 “嗳呀!”华丰皱着眉劝他“算了,算了,再闹就没有意思了。你就算看我的面子,委屈一点儿。” “是!既然王爷吩咐,我就听王爷的。”薛焕向华丰请了个安,接着遍揖座中,十分承情的样子。 到了第二天,由刑部办了奏稿,送华丰签押,领衔呈复。这个结果原在慈禧太后意料之中,但没有想到蔡寿祺对他所参的人,大有赔罪之意,心里不免警惕,恭王的势力还是不小!不过,这也要分两方面看,倘或不生异心,谨慎办事,那么正要他有这样驾驭各方的势力,政务的推行,才能顺利。 这一念之间,她算是把掐在恭王脖子上的一只手松开了!不过对蔡寿祺颇为不満,在召见文祥时便说:“姓蔡的倒是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他在玩儿什么花样?” “他新补了⽇讲起注官,急于有所表现,不免冒失。”文祥怕她发脾气要严办蔡寿祺,那又会平地起波澜,生出多少事故,所以不能不为他乞恩:“太后圣明,置而不问吧!” “不问也不能结案。薛焕算是洗刷了,刘蓉呢?让他明⽩回奏,‘善夤缘而外任封疆’,可有其事?这里再让肃王传蔡寿祺来问。我听说蔡寿祺跟刘蓉有仇,那倒说不定真的是‘误信风闻’!” 显然的,薛焕的被“洗刷”以及蔡寿祺的奏折和供词,出尔反尔,迹近矛盾的原因,以及他的挟嫌攻讦刘蓉,慈禧太后无不了然于。深宮女主,能够寸心自用,着实可畏。 但是,无论如何,洗刷了薛焕,也就是洗刷了恭王,这一关能够过去,总算“皇恩浩”文祥这样想着,因为与恭王休戚相关的感情,所以应对之间,便越发显得敬畏。而慈禧太后也很看重文祥,尤其是从罢黜恭王以后,千斤重担落在他一个人⾝上,依然诚诚恳恳,尽力维持大局,既无为恭王不平的悻悻之意,亦没有任何乘机揽权的行为,真正是个君子人。 就因为这样,谈得时间就长了,文祥一看这天的情形很好,觉得有个一直在找机会想提出来的请求,正好在此时奏陈。于是找了个空隙,从容说道:“臣暂领枢务,实在力不胜任,唯有以勤补拙,尽心尽力去办。不过,蒙赏的差使实在太多,请两位太后恩典,开掉一两个。” “这为什么?”慈禧太后诧异地;以为他受了什么委屈在发牢。 “实在是忙不过来。”文祥答道:“现在军机处只有三个人。” “宝鋆不是快出闱了吗?”慈安太后打断他的话题。 “是。”文祥顿了一下答道:“宝鋆一出闱,得要去看‘大工’。” “大工”是指文宗的“定陵”工程,两宮太后不约而同地发一声:“哦!”显得她们都极其重视此事。 “那么,你想开掉什么差使呢?” “臣请旨开去內务府大臣的差使。” 这倒是正中下怀,慈禧太后早就听了安德海的丛恿,说內务府大臣非要是那里出⾝的人来⼲,才懂“规矩”所以点点头说:“好吧,等我想一想。” “‘大工’现在怎么样?”慈安太后问道:“好久没有派人去看了。” “两位太后请放心,大工由恭亲王、宝鋆敬谨理办,十分用心。目前恭亲王虽然不能再管,宝鋆也在闱中,可是规章制度定得好,工程照常恭办,并无延误。” “这好!你们多用点儿心,这是大行皇帝最后一件大事。” 提到先帝,三位枢臣,一齐伏地顿首。等退了出来,大家的心情都觉得比前些⽇子轻松,约好了退值以后一起去看恭王。 恭王的心情已由沉重变为感慨,特别是在这“开到荼蘼花事了”的天气,留舂无计,特有闲愁,正凭栏独坐,望着満园新绿,追想那芳菲満眼的⽇子,自觉荣枯之间,去来无端,恍如一场舂梦。 于是有两句诗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悄然昑道:“手拍阑⼲思往事,只愁舂去不分明。”自己低声昑哦了一番,觉得还有些寄托,便按着“八庚”的韵,继续构思,想把它凑成一首七绝。 等文祥、李棠阶、曹毓瑛一到,诗兴自然被打断了。他们三个人早就商量好了,此来的用意是要劝恭王不必灰心,天意渐回,重起大用的⽇子不会太远,在韬光养晦以外,应该有所振作。 恭王对李棠阶比较客气,唯唯地敷衍着,及至李棠阶告辞,在文祥和曹毓瑛面前,他说话就无须顾忌了“你们要我如何振作?”他悻悻地问“难道要我每天在王公朝房坐着,喝茶聊闲天,等‘里头’随时‘叫’吗?” “內廷行走”原该如此,有些王公还巴结不到这一步,但对恭王来说,这样子是太屈尊了。文祥知道他是发牢,便把他拉到一边。这番密谈连曹毓瑛都避开,自是腑肺之言,恭王听了他的劝,第二天开始,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去办事。关于洋务涉,或者报闻,或者请旨的奏折,一个接一个递了上来,很快地引起了两宮太后的注意。 “我要说句良心话,”慈安太后对慈禧说:“老六办事是好的。能⼲,又勤快。” “谁说不是呢!就怕他太傲。” “这一回把他腾折得也够受的,我看…。” “姐姐!”慈禧太后赶紧拦着她说“你的意思我知道,慢慢儿来。” “我是不放心大工。我看还是得让老六管着一点儿。” “我已经想到了。这件事得要给宝鋆,等他出了闱再说吧!” 两宮太后谈这些话的时候,已有无数人在琉璃厂看“红录”闱中已在填榜,聚奎堂上,总裁贾桢、副总裁宝鋆南向正坐,左首是“钤榜大臣”、右首是“知贡举”十八房官,东西列坐,提调和內外监试,则面对总裁,坐在南面,堂下拆卷,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琉璃厂的书铺笔墨庄,早就跟闱中的杂役接头好的,出一名新贡士便从门中塞一张纸条出来,一面报喜讨赏,一面在自己店铺门口贴出红报条,这就是‘红录” “红录”所报的新贡士,照例从第六名开始。闱中填榜也是从第六名开头,前五名称为“五魁”要到最后才揭晓,也是从第五名往上拆。拆到五魁,总在深夜,誊录、书手、刻工、号军、杂役,还有考官带⼊闱中的听差,总有数百人之多,人手红烛,围着写榜的长桌子,照耀得満堂华辉,喜气洋洋,称为“闹五魁”然后鸣炮击鼓出榜。 这就该出闱了。天亮开“龙门”贾桢和宝鋆率领着所有的內帘官,在外帘官接慰劳之下,结束了历时一个月的抡才大典。等宝鋆回到私邸,已有许多新贡士来拜“座主”大礼参拜,奉上“贽敬”一口一个“老师”既恭敬,又亲热,就象得了个好儿子一样。这原是当考官最得意,最开心的时候,但宝鋆心不在焉,吩咐门上,凡有门生来拜,贽敬照收,人却不见。自己略问一问家事,随即换了便⾐,传轿到恭王府。 恭王是早在盼望这一天了。他与宝鋆的情,是常人所想象不到的,那或者可以说是缘分,否则就无法解释了。因为他们之间——至少在恭王是如此,不涉丝毫名位之念,或许这正是恭王与宝鋆的情,所以特殊的原因。在宮廷以外的任何人面前,他都是第一人,举止言语,自然而然地有着拘束或顾忌,那就象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靴子似地不舒服,惟有与宝鋆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分,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 这也就是知己了!一个急着要来探望,如饥如渴,一个也知道他出闱以后便会来,早就预备着尽一⽇之。宝鋆也可以算作“老饕”最爱吃鱼翅,恭王府的鱼翅,就是他当浙江学政,道出山东,从穷奢极侈的河工上学来,转授给恭王府的厨子的。那鱼翅的讲究,还不仅在于配料,发鱼翅就匪夷所思,⼲翅不用⽔泡,用网油包扎上笼蒸透发开,然后费多少肥,多少“陈腿”花几天的工夫,煨成一盂。这天恭王就以这味鱼翅候宝鋆。 如果是平⽇相见,而座无生客,往往口没遮拦,任何谐谑都不算意外,但这天不同,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恭王所遭受的打击太重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放开一切的轻松心情。 小别重逢,仿佛陌生了似的,相对添许多周旋的形迹,首先问到闱中的情形“许星叔最得意。”宝鋆答道:“得士二十一人。” “我也没有打听‘红录’,那些人中了?” “杭州的汪鸣銮、湖南的王先谦、广西的唐景崧。”宝鋆屈着手指,一个个数给他听。 “吴汝纶呢?” “那自然是必中的。” “还好!”恭王笑道:“可免主司无眼之讥。” “不过他吃亏在书法。”宝鋆摇着头“殿试只怕会打在‘三甲’里面。” “今年不知会出怎么一个状元?上一科的状元,谁会想得到是个病人?” 那是指翁同和的侄子翁曾源,⾝有痼疾——羊角风,经常一天发作四五次,偏偏殿试那天,精神抖擞,写作俱佳,一本大卷子写得黑大光圆,丝毫看不出病容。这样才点了元,造成一段叔侄状元的佳话。 “凡事莫如命。唉!”恭王重重叹着气“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宝鋆知道他感慨的是什么。闱中消息隔绝,急于想探听详情,却又不知从何问起,便也叹口气说:“闱中方一月,世上已千年!如今这局棋是怎么样了呢?” “反正输定了。” “输定了?”宝鋆皱着眉问:“不能找个‘劫’打?” “怎么没有‘打劫’?五爷跟老七全帮着打。总算亏他们。”恭王停了一下,说了连跟文祥都不肯说的心底的话:“前天还打赢了一个劫,这一关一过,我才松口气。现在只望少输一点儿了!” 于是在妙龄侍儿,殷勤照料之下,置酒密谈。恭王把这一个月来波诡云谲的变化,细细倾诉。在宝鋆固然一扫多少天来,不得事实真相的郁闷,就是恭王,能把心头的委屈烦忧,一泻无余,也觉得轻松得多了。 “这一个月,几乎步门不出,倒正好用了几天功,有几首诗,你给改一改。” 恭王叫人从书房里拿了诗稿来,宝鋆刚接在手里,丫头传报,说是文祥来了。他来得正好,宝鋆实在没有那份闲情逸致替恭王改诗,一心盘算着要去看文祥,商量“正事”所以这时便乘机把诗稿放下,起⾝了出去。 “辛苦,辛苦,这一个月多亏你。”宝鋆拱拱手说。 “也亏你在闱中。这一个月滋味如何?”文祥安闲的问: “只怕是‘闷损’二字!” “是啊!不过一晃眼的工夫,‘流⽔落花舂去也’!” “也不见得。”文祥答道:“‘若到江南赶上舂,千万和舂住。’咱们赶一赶!” “对!”宝鋆看一看里面的恭王问:“咱们在那儿谈?” “回头就在这儿谈好了。” 两人商量好了,声⾊不动,⼊座饮酒,文祥便谈了些各地的军情。恭王已得默悟,知道他们两人有不便当着他谈的话要说,所以借故避了开去,予人方便,自己方便。 “我实在不明⽩,这一场风波到底是怎么起的呢?”宝鋆不胜扼腕地问。 “说出来你不信,‘小鬼跌金刚’,是小安子捣鬼!”文祥又说“当然罗,也怪六爷自己,平⽇不检点偏偏那天又沉不住气。五爷的话说得好,‘把老好人的东边,也给得罪了’,这是最不智的一举。” “听说蔡寿祺的那两个折子,跟小安子有关,那么,是怎么庒下来的呢?” “无非四个大字:‘威胁利’!”文祥放低了声音说“蔡寿祺那儿可以不管他了。现在的情形大有转机,我把伏笔都安下了,只等你出闱,问问你的意思。” “你说!” “你知道小安子是怎么说动了西边的?这一番腾折,为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快说吧!” “一言以蔽之,其志在此,”文祥拿筷子蘸着酒写了个“內”字:“你明⽩了吧?” 宝鋆怎么不明⽩?慈禧太后一直就想把內务府拿过去,好予取予求;而宝鋆以內务府大臣“佩印钥”主要的就是承恭王之命,裁抑“西边”的需索。他想了想,很快地问道:“我明⽩。你有什么主意?我照办!” “我已面奏,请辞內务府大臣。” 这就是答复,在宝鋆听来,显然是希望他采取同样的步骤,他也早料到文祥是如此措置,特意一问,原是宕开一笔,得有考虑的时间。此时盘算未定,便站起⾝来,踱了过去,又斟一杯酒喝。 文祥并不急于得到答复。他知道宝鋆的考虑,为自己的成分少,为恭王的成分多,因而又说:“虽同是內务府大臣,你跟我又不同,我不強人所同。” “不是这话。”宝鋆转过⾝来,端着酒急匆匆走过来,放低了声音问:“刚才我还跟六爷在说,咱们要找‘劫’来打。 没有把握,咱们不能随便把好好一个劫蹋糟掉。” “这就很难说了。”文祥徐徐答道:“咱们不打这个劫,别人也许就不会苦苦相了。” “你有把握吗?” “有那么六、七成。” “喔!”宝鋆点点头,喝着酒,眨着眼问:“当时西边怎么说?” “她说要‘想一想’。” “在想找什么人来⼲吧?” “对了!”文祥很平静地回答。 “那么找到了没有呢?” “还怕找不到吗?”文祥笑着指宝鋆带上的荷包:“不知多少人在想你的那把‘印钥’。” “我知道。”宝鋆捏着荷包说“唯其如此,我不能轻易出手。我先问问,西边找的是谁啊?” “八成儿是崇纶。” “啊!”宝鋆失声而呼“这可找着财神爷了!” 內务府出⾝,当过监运使,织造、税关监督,现任户部侍郞的崇纶,颇有富名,所以宝鋆说他是“财神爷” “这一下,小安子可以吃了。” “哼!”宝鋆冷笑“总有一天‘吃不了,兜着走’!” 谈了半天,尚无定论,文祥还有许多事要办,客要会,没有工夫跟他慢慢磨,便即旁敲侧击地问了句:“你是要跟六爷商量一下?” “不!不能跟他提。一提,就办不成了。” “好!”文祥站起⾝来说“我先走。明儿在宮里见吧!” 第二天黎明,宝鋆先到午门行礼,与本科会试总裁及十八房同考官,率领新贡士叩谢天恩。然后来到军机处,与李棠阶及曹毓瑛寒暄了一阵,自鸣钟正打八下,苏拉来通报: “叫起了!” 在养心殿“见面”宝鋆随班行礼以后,又单独请两宮太后的“圣安”慈禧太后问了些闱中的情形,也嘉勉了一番,最后提到大工,很明⽩地宣示:“定陵工程,让恭王跟你‘总司稽查’。派别人,我们姊妹俩不能放心!” 这话中见得慈禧太后对恭王几乎已不存芥蒂,天意已回,恩宠可复。宝鋆很佩服文祥的眼光,果然有“六、七成把握” 于是宝鋆磕头谢恩,同时正好提出请辞內务府大臣的要求。慈禧太后的答复,跟对文祥的表示一样,她要想一想再说。 接下来是文祥以暂领枢务的地位,呈上两张名单,一张是翰林院教习庶吉士期満大考的阅卷官,一张是新贡士殿试的读卷官,都照规定名额加一倍开列名衔,等候两宮太后钤印钦定。慈禧太后也说要“想一想”把单子留下了。 等退出养心殿,文祥一面吩咐军机章京写旨进呈,一面亲笔写了一封短简,遣人骑一匹快马,专程投递恭王府。到了⽇中,消息外传,王公大臣复又纷纷趋贺,这一次恭王不象以前那样一概挡驾,大部分亲自接见,小部分请客代为招呼。一时仆从传呼,⾐冠趋跄,门前轿马沿着王府围墙,从东到西摆満了一条胡同,恭王府恢复了一个多月以前的臣门如市的盛况。 到了下午,文祥、宝鋆和曹毓瑛,直接从宮里来到恭王府,这时只有极少数关系特殊的客还在那里,不拘礼,恭王道声“失陪”把他们引⼊小书房中,闭门密谈。 “看样子⽔到渠成,”文祥说了这一天召见的经过,又加上一句“现在全瞧六爷你的了!” “怎么呢?”恭王环视座中,以豁达而沉着的声音说“我早就想过,事情不能由着我的脾气办。你们大家说吧,只要于大家有益,你们怎么说我怎么做。” 三人相互看了一眼,依旧由文祥发言:“第一步,当然得上个谢恩的折子。” “嗯。”恭王点点头“这用不着说的。第二步呢?” “第二步,请六爷明儿一早进宮,预备召见。” 从罢黜以来,恭王从未进宮,就复了“內廷行走”的差使,仍然如故,这原是他跟两宮太后赌气,事到如今,这口气已赌不下去,而且也没有再赌下去的必要了。恭王虽觉得这么做,总有于心不甘之感,但既然已答应了大家维持大局,言犹在耳,无可推托,终于又点点头表示勉为其难。 “等召见的那会儿,全在六爷自己。反正一句话:你多受委屈。” 说着,以眼⾊示意,曹毓瑛便从⾝上掏出一个空⽩信封来,菗出里面的一张纸,递给恭王。 这是个谢恩的奏折稿,恭王看不到三、五行,脸⾊就变了。 “六爷!”宝鋆急忙递了句话过去“你也别辜负了大家的一番苦心。” “天恩浩,臣罪当诛!”恭王容颜惨淡地苦笑着,把折稿递还给曹毓瑛。 三个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对恭王抱歉!但走到这一步,不能不狠下心来一:“怎么样呢?”文祥问道“是不是递了上去?” “⽔不到、渠不成,我能说不递吗?” 三个人都微微低着头,无言以解,更无言以慰。终于文祥向曹毓瑛说道:“琢如,请你马上就办吧!” “是。”曹毓瑛起⾝告辞,为恭王去缮递这道奏折。 这个“谢恩”的折子,实在是一通悔过书。自从慈禧太后发那篇手诏以来,尽管严旨谴责,群臣议,恭王自己始终不辩,暗中便显得有一分不屈的傲气在,意思也就是说:什么贪墨、徇私、骄盈、揽权,都是加之罪。但这个谢恩折子一上,便等于在屈打成招之下画了供,恭王岂能甘心? 而大势所迫,非如此不⾜以打开僵局。除非如他自己一个人在灯下窗前,所千百通盘算过的,大不了连爵位都可以不要,以“皇六子”的⾝分,终⾝闲废。但考量大局,顾念许许多多牵连着他人功名得失的关系,总觉得对自己下不了弃富贵如敝屣的重手,那就只好听文祥、宝鋆和曹毓瑛他们去布摆了。 在曹毓瑛,恭王肯如此做,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派肃亲王华丰会同刑部、都察院审问蔡寿祺指参薛焕行贿一案,慈禧太后下的一纸回避名单,他人嫌疑较轻,几乎都是陪笔,真正要回避的,只有自己一个。这一点曹毓瑛心里明⽩,所以对恭王的复起,他也格外关切而卖力。拿回那通奏稿,复回军机处,找着值班的“达拉密”——军机章京领班,立即誊正,扣准时刻,递了上去。 所扣准的这个时刻,就是两宮太后看完奏折,在一起传晚膳的时刻,这样,慈安太后才有机会表示意见。果然,內奏事处依照军机处传来的话,把照例谢恩的不急之件,夹在传递紧急军报的⻩匣子中,一起送进宮去,多少年来立下的规矩,凡遇紧急军报,随到随送。等安德海递上膳桌,慈禧太后打开一看,头一件就是恭王的折子,不由得就说了句: “老六有了折子了!” 现在慈安太后也颇了解办事的规章制度了,便问:“那是谢恩的折子吧?” “不错。”慈禧太后口中回答,目光却注在奏折,一面看,一面便渐渐展开了得意的神⾊。 隔着桌子的慈安太后,看这神情,自然关切“仿佛长篇大论的。”她又问“倒是说些什么呀?” 慈禧太后真想这样回答:我到底把老六给降服了。但这话露了自己的本心,话到喉头才改口:“老六也知道他自己错了。” 于是她连念带讲地说了给慈安太后听。这道奏折是曹毓瑛的苦心经营之作,悔过之忱,极其深挚,而字里行间,又处处流露出惓惓忠爱,同时文字也不太深,所以慈禧太后讲得非常透彻。心软的慈安太后听得眼圈都红了。 “唉!”她叹口气着眼说“说来说去,总是骨⾁。老爷子当年最宠他,把他的脾气惯坏了,咱们这一番腾折,也给他受的了!我看,还是让他回军机吧!” “迟早要让他回军机的。等明儿召见了再说好了。” WWw.NIlXS.CoM |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