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十五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十五章
    从上年腊月中回南以后,不过一个多月的工夫,吴守备又到了京城。吴棠在年底送了一批“炭敬”开年又有馈赠,但都是些“土仪”其中自然有安德海的一份,跟送部院大臣的一样,只是没有问候的私函。吴守备是去过安德海家的,亲自把礼物送他的家人,还留下一张吴棠的名片。

  另有一份送给军机章京方鼎锐。礼没有送给安德海的那份厚,却有厚甸甸的一封信。这封信中附着安德海给吴守备的,关于赵开榜的“节略”信上叙了始末经过,最后道出他的本意,说赵开榜在江苏候补、奉委税差,因为劣迹昭彰,由他奏报⾰职查办。如今悬案尚无归宿,忽又报请开复,出尔反尔,甚难措词,字里行间又隐约指出,此是安德海奉懿旨办的案件,更觉为难,特意向方鼎锐请教,如何处置?同时一再叮嘱,无论如何,请守秘密。

  方鼎锐看了信,大为诧异。在江南的大员,都跟他有情,他知道吴棠的困扰,不能替他解决难题,至少不能替他惹是非,添⿇烦,所以特加慎重,悄悄派人把吴守备请了来,一问经过,他明⽩了!

  已有八分把握,是安德海搞的把戏,但此事对吴棠关系重大,半点都错不得,对安德海是不是假传懿旨这一点,非把它弄得明明⽩⽩不可。想来想去,只有去跟曹毓瑛商量。

  “琢公,你看!”他把吴棠的信摊开在他面前,苦笑着说:

  “怪事年年有,没有今年多。”

  看不到几行,曹毓瑛的脸⾊,马上换了一换样子,显得极为重视的神气。等把信看完,他一拍桌子说:“这非办不可!”

  看到是这样的结果,方鼎锐相当失悔,赶紧问道:“办谁啊?”

  “都要办!第一小安子,第二赵开榜。”

  方鼎锐大吃一惊!要照这样子做,大非吴棠的本意,也就是自己负了别人的重托,所以呆在那里,半晌作声不得。

  “你把信给我。”曹毓瑛站起⾝来,是准备出门的神情。

  “琢公!”方鼎锐一把拉住他问“去那里?”

  “我去拜恭王。”

  “琢公!”他一揖到地。“乞赐成全。”

  “咦!”曹毓瑛惊疑地问:“这是怎么说?”

  “信中的意思,瞒不过法眼。吴仲宣只求公私两全,原想办得圆到些才托了我,结果比不托还要坏。琢公,你留一个将来让我跟吴仲宣见面的余地,行不行?”

  这一说,让曹毓瑛叹了口气,废然坐下,把吴棠的信往前推了推说:“你自己去料理吧!一切都不用我多说了。”

  于是,方鼎锐回了吴棠一封信,告诉他决无此事,不必理睬。同时又告诉他一个消息,说两广总督⽑鸿宾降调,已成定局,吴棠由漕督调署粤督,大致亦已內定,总在十天半个月內就有好音。

  安德海和德禄,却不知这事已经搁浅,先找着吴守备去问。他是曾受了吴棠嘱咐的,如果安德海来问,只这样告诉他:太后下来的,采办“苏绣新样⾐料”的单子,正在赶办,赵开榜开复一案,已经另外委托妥当的人代为‮理办‬。德禄听得吴守备这样说,还不觉得什么。转到安德海那里,他比德禄在行,听出话风不妙,更不明⽩他是托了什么人“代为‮理办‬”难道是在京找个人,就近替他办一个奏折?没有这个规矩啊!

  不多几天,倒是德禄打听到了消息,把安德海约了出来,告报他说,吴棠是托的方鼎锐,方鼎锐跟曹毓瑛商量,不知怎么回了吴棠一封信。“安二爷!”最后他说“我看,八成儿吹了!”

  照这情形看,安德海心里明⽩,自然是吹了!吹了不要紧,第一,已知他假传懿旨;第二,赵开榜的行迹已露,这两件事要追究起来,可是个绝大⿇烦。所以当时的神⾊就显得异样,青红不定地好一会,也没有听清德禄再说些什么。

  直到德禄大声喊了句:“安二爷!”他才能勉強定定神去听他的话。德禄愁眉苦脸地说道:“这下子,我跟赵四不好代。”

  “怎么不好代?你不是说,年下收的银子不算定钱,既不是定钱,就不欠他什么,有什么不好代。”

  “不是这个。我是说,吴棠那儿,还有军机处,都知道赵四露面儿了,一查问,着落在我⾝上要赵开榜那么个人,我可跟人家怎么代?”

  “这个…,”安德海嘴还硬:“不要紧,有我!”

  话是这么说,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片刻不得妥帖。别的事都不要紧,总可以想办法鼓动“主子”出来做挡箭牌,偏偏这件事就不能在她面前露一点风声。想到慈禧太后翻脸不认人的威严,安德海蓦地里打个寒噤,这‮夜一‬就没有能睡着。

  苦思焦虑,总觉得先要把情况弄清楚了再说,那就只有去问方鼎锐了。于是菗个空,想好一个借口去看方鼎锐。门上一报到里面,方鼎锐便知他的来意,吩咐请在小书房坐。

  平时,安德海见了军机章京就仿佛不拘礼的朋友似的,态度极其随便,这天有求于人,便谨守规矩,一见方鼎锐揭帘进门,立即请了个安,恭恭敬敬地叫一声:“方老爷!”

  “不敢当,不敢当,请坐。”

  等听差献茶奉烟,两个人寒暄过一阵,安德海提到来意:“我接到漕运总督吴大人的信,说让我来看方老爷,有话跟我说。”

  这小子!方鼎锐在心里骂,当面撒谎!外官结太监,大⼲噤例,吴棠怎么会有信给他?但转念想一想,他不如此措词,又如何启齿?不过谅解是谅解了,却不能太便宜他。所以装作讶然地问:“啊!我倒还想不起来有这回事。”

  不说“不知道”说“想不起来”安德海也明⽩,是有意作难,只得红着脸说:“就为赵开榜那一案。方老爷想必知道?”

  “喔,这一案。对了,”方鼎锐慢条斯理地说“吴大人托了我,我得替他好好儿办。不过,有一层难处,这里面的情节,似乎不大相符。”

  说着,方鼎锐很冷静地盯着他看,安德海不由得低下头去,避开了他的视线。心里在想那“情节不大相符”是指的那一点?是赵开榜的节略中所叙的情节,还是指自己假传懿旨?

  看到他这副神情,方鼎锐越发了然于真相,他主要的是帮吴棠的忙。事情没有替安德海办成,却也犯不着得罪他,所以话锋一转,用很恳切的声音说:“你也知道,大家办事,总有个规矩,赵开榜这件案子,实在帮不上忙。这么样吧,你把他的那个节略拿了回去,咱们只当本没有这么回事儿。赵开榜人在那儿,⼲些什么,咱们不闻不问,吴大人那儿,当然也不会再追。你看这个样子好不好?”

  到了这个时候,方鼎锐有此一番话,安德海可以安然无事,已是喜出望外,赶紧答应一声:“是!听方老爷的吩咐!”

  说着,又离座请了个安。

  等把那份节略拿到,就象收回了一样贼赃那样,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坐在车上定神细想,发觉不仅安然无事,而且还有收获,顿时又大感欣慰,一回宮先到內务府来找德禄。

  “怎么样?安二爷,得意似地。”

  德禄一说,安德海才知道自己脸上的表情,既然他如此说,索摆出极⾼兴的样子,一把拉着德禄就走。

  “赵四的事儿,办成了一半。”

  “喔!”德禄惊喜地问:“怎么?莫非…。”

  “你听我说!”安德海抢着说道:“赵四不是想洗一洗⾝子吗?这一个,我替他办到了,岂不是办成一半。”

  “那好极了。安二爷,你把详细情形告诉我,我马上跟他去说。”

  “我刚才去看了军机章京方老爷了,他亲口跟我说,包赵开榜没有事,吴大人那儿也不会再追。你叫他放心大胆露面儿好了。”

  “是!我这就去。”

  “慢着!”安德海一把拉住他,低声说道:“他原来答应的那个数得给啊!”这一下德禄为难了,空口说⽩话,要人上万的银子捧出来,怕不容易。考虑了一会,觉得从中传话,办不圆満会遭怪,不如把赵四约了来,一起谈的好。

  于是,他提议找赵四出来吃小馆子,当面说明经过,安德海知道他的用意,也就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德禄便送了个帖子来,由赵开榜出面,请安德海在福兴居小酌。依时赴约,寒暄了一会,⼊席饮酒,敬过两巡酒,德禄便把主人拉到一边,悄悄耳语。安德海在一旁独酌,却不断借故回头‮窥偷‬,先看到赵开榜有迟疑的神气,说到后来,终于很勉強地点了点头,知道事情定局了。虽然有些強人所难的样子,也管不得他那许多。

  等散出来时,德禄在车中把跟赵四涉的结果,细细说了给安德海听。赵四答应过,只要把他“⾝子洗⼲净”他愿酬谢两万银子,不过那得奉了明发上谕,撤销拿问的处分,才能算数,照现在的情形,仍有后患。

  还只听到这里,安德海就冒火了“好吧!”他铁青着脸,愤愤地说“口说无凭,本来就不能叫人相信。那就走着瞧好了。”

  “安二爷,安二爷!”德禄摇着他的手,着急地说:“你别急嘛!我的话还没有完。人家也不是不通气的人,再说我,替你办事,也不能没有个代。你总得让我说完了,再发脾气也不晚。”

  “好,好,你说,你说!”

  于是德禄便丑表功似的,只说自己如何开导赵四,终于把赵四说服了,答应先送一万银子“那一万也少不了!”他说:“赵四有话,那一天奉了旨,那一天就找补那一万银子。”

  安德海觉得这话也还在理,点点头算是答应了,停了一下又问:“那么你呢?”

  “我吗?”德禄斜着眼看安德海“我替安二爷当差!”

  话外有话,安德海心里明⽩。照规矩说,应该对半匀分,但实在有些心疼,便先不作决定:“等拿到了再说吧。他说什么时候给?”

  “一万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人家也得去凑,总要四、五天以后才拿得来。”

  到了第四天,內务府来了个“苏拉”到“御茶房”托人进去找安德海。他以为是德禄派了来的,请他去收银子,所以兴匆匆地奔了来,那苏拉跟他哈着说:“安二爷,王爷有请,在內务府等着。”

  他口中的“王爷”自然是指恭王。“王爷有请”这四个字听在耳中,好不舒服!在御茶房的太监,也越发对他另眼相看,安德海脸上飞金,脚步轻捷,跟着来人一起到了內务府。

  恭王这天穿的是便⾐,但神⾊比穿了官服还要威严,安德海一看,心里不免嘀咕,走到门口,在帘子外面报名说道:

  “安德海给王爷请安!”

  “进来。”

  掀帘进去,向坐在炕上的恭王磕了头,刚抬起头来,看见恭王把⾜狠狠一顿,不由得又把头低了下去。

  “我问你,你⼲的好事!”

  一开口更不妙,安德海心里着慌,不知恭王指的是那一件——他⼲的“好事”太多了!

  “你简直无法无天!你还想留着脑袋吃饭不要?你胆子好大,啊!”到底是说的什么呢?安德海硬着头⽪问道:“奴才犯了什么错?请王爷示下。”

  “哼!”恭王冷笑道“你还装糊涂!我问你,有懿旨传给漕运总督吴大人,我怎么不知道?”

  坏了!安德海吓得手⾜冰冷,急忙取下帽子,在地上碰响头。

  “你当你自己是什么东西?你以为倚仗太后,就可以胡作非为吗?”

  恭王越骂越气,整整痛斥了半个时辰,最后严厉告诫:如果以后再发现安德海有不法情事,一定严办!

  安德海一句话不敢响,等恭王说了声:“滚吧!”才磕头退出。到得门外,只见影绰绰地,好些人探头探脑在看热闹,自觉脸上无光,把个头低到前,侧着⾝子,一溜烟似地回到宮里。

  宮里也已经得到消息了。他的同事奉承他的虽多,跟他不和的也不少,便故意拉住他说:“怎么样?六爷跟你说了些什么?”

  “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安德海強自敷衍着,夺⾝便走,他⾝后响起一片笑声。

  也正巧,笑声未停,刚刚小皇帝从弘德殿书房里回舂耦斋,与两宮太后同进早膳。他这年十岁,颇懂得皇帝的威仪了,一见这样子,便瞪着眼骂道:“没有规矩!”

  “是!没有规矩。”张文亮顺着他的意思哄他:“回头叫敬事房责罚他们。”一面向跪着的太监大声地:“还不快滚!”

  但是,小皇帝却又好奇心起“慢着!”他叫得出其中一个的名字:“彭二顺,你们笑什么?”

  彭二顺知道小皇帝最恨安德海,据实陈奏不妨:“跟万岁爷回话,”他说“小安子让六爷臭骂了一顿。”

  “噢!”小皇帝也笑了“骂得好!为什么呀?”

  “为…”刚说了一个字,彭二顺猛然打个寒噤,这个原因要说了出来,事情就闹大了,追究起来是谁说的?彭二顺!这一牵涉在內,不死也得充军,所以赶紧磕头答道:“奴才不知道。”

  不知道就算了。到了舂耦斋与慈安皇太后一桌用膳,她照例要问问书房的功课,小皇帝有时回声,有时不作声,倘是不作声,便不必再问,定是背书背不出来。

  这一天答得很好,慈安太后也⾼兴,⺟子俩说的话特别多,谈到后来,小皇帝忽然回头看着,大声问道:“小安子呢?”

  “对了!”慈安太后看了看也问:“小安子怎么不来侍候传膳呐?”

  隔着一张膳桌的慈禧太后答道:“跟我请了假,说是病了!”

  “不是病。”小皇帝很有把握地说“小安子一定躲在他自己屋子里哭。”

  “你怎么知道?”

  当慈安太后问这句话时,慈禧太后正用金镶牙筷夹了一块舂笋在手里,先顾不得吃,转脸看着小皇帝,等候他的答语。

  “小安子让六叔臭骂了一顿,那还不该哭啊?”小皇帝得意洋洋地说。

  一听这话,慈安太后不由得转过脸去看慈禧,她的脸⾊很难看,但只瞬息的工夫,偏这瞬间,让慈安太后看得很清楚,心里失悔,不该转脸去看!应该装得若无其事才对。

  为了缓和僵硬的气氛,她便捏着小皇帝的手笑道:“孩子话!挨了骂非哭不可吗?”

  虽是“孩子话”其实倒说对了,安德海真个躲在他自己屋子里哭了一场,哭得双眼微肿,不能见人。好在已请了假,便索关起门来想心事,从在热河的情形想起,把肃顺和恭王连在一起想,想他们相同的地方。

  到得第二天一早,依旧进寝宮伺候,等慈禧太后起⾝,进去跪安。她看着他问道:“你的病好了?”

  安德海是早就盘算好了的,听这一问,便跪下来答道:

  “奴才不敢骗主子,奴才实在没有病。”

  “喔!”慈禧太后平静地问:“那么,怎么不进来当差呢?”

  “跟主子回话,奴才受了好大好大的委屈,自己知道脸⾊不好看,怕惹主子生气,不敢进来,所以告了一天病。”

  这几句话说得很婉转,慈禧太后便有怜惜之意,但是她不愿露在表面上,同时也不愿问他受了什么委屈?因为她已经知道他的委屈,是挨了恭王的骂,既不能安慰安德海说恭王不对,也不能说他该骂,不如不问。

  看这样子,安德海怕她情绪不好,不敢多说。慈禧太后有个如俗语所说的“被头风”的⽑病,倘或头一天晚上,孤灯夜雨,或者明月窥人,忽有凄清之感,以致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第二天一早就要发“被头风”不知该谁遭殃?所以太监、宮女一看她起不爱说话,便都提心吊胆,连安德海也不例外。

  然而这是他错会了意思,这时慈禧太后不但不会发脾气,而且很体恤他“小安子!”她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恩典:“我给你半天假,伺候了早膳,你回家看看去吧!”

  安德海颇感意外。太监的疑心病都重,虽叩了头谢恩,却还不敢⾼兴,直待看清了她的脸⾊,确知是个恩典,别无他意,才算放了心。

  于是等伺候过早膳,便到內务府来找德禄。一见面便看出德禄的神⾊不妙,两人目视会意,相偕走到僻静之处,安德海站住脚问道:“怎么样,‘那玩意’送来了没有?”

  “唉!”德禄顿⾜叹气“真正想不到的事!”

  “怎么?”安德海把双眼睛紧盯在他脸上,先要弄清楚他是不是要捣鬼?

  “姓赵的那小子变了卦了,真可恶!”德禄哭丧着脸说“也不知道他那儿打听到的消息,六王爷昨儿跟你发那一顿脾气,赵四已经知道了。他说:事儿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要看一看再说。”

  一听这话,安德海然变⾊,但随即想起恭王声⾊俱厉的神态,顿时气馁,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也有点怕!”德禄又说“这位王爷,那一个惹得起啊?安二爷,运气不好,咱们大家都小心点儿吧!真的闹出事来,吃不了兜着走,那时候再来后悔,可就晚了。”

  “哼!”安德海唯有付之冷笑“好吧,‘看一看再说’!摆着他的,搁着我的,倒要看一看,到底谁行谁不行?”

  听这口风,怕要出事故来,德禄心里有些发慌。赵四是他的好朋友,虽在这件事上变了卦,可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得要尽力维护他。而且闹出事来,自己一定会牵涉在里头,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他低声下气地相劝:“安二爷!大人不记小人过,你赏我一个薄面,千万⾼抬贵手。赵四这小子,不够朋友,等我来想办法,总得要从他⾝上榨些什么出来。安二爷,你⾝分贵重,犯不上跟他较劲。”

  “谁跟他较劲啊!”安德海脫口答说:“我在说别人,跟赵四什么相⼲?”

  这两句话让德禄又惊又喜,但也不免困惑,如此宽宏大量,不象安德海平⽇的情,所以将信将疑地问道:“安二爷,你不是说的反话吧?”

  “什么反话?”安德海想了想,终于忍不住说了句:“你等着瞧好了,不怕他是王爷,我也得碰他一碰!”说完,他撇着嘴,管自己走了。

  留下德禄一个人在那里,越发惊疑不定。安德海所指的王爷,自然是指恭王,他有那么大的胆子,敢跟手生杀大权的议政王碰?而且他也不相信他有那么大的力量!跟恭王去碰,不等于蛋碰石头吗?独自发了半天愣,越想越不能相信,认定安德海只是一时说说大话,聊以发怈,当不得真。

  因此,在那些极的朋友的宴聚之中,他把安德海的“大话”当作笑话来说。然而也有人不认为是个笑话,尤其是那些对恭王不満的旗营武官,很注意这个消息,认为安德海与恭王的⾝分,虽谈不上“碰一碰”可是他后面有慈禧太后。这位太后与恭王不甚‮谐和‬,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有她的支持,安德海亦未尝不能与恭王“碰”一下。

  于是,志在倒恭王的那一班人,便经常在谈这件事,想要弄清楚,慈禧太后对恭王究竟持何态度?这一班人中,尤其起劲的是蔡寿祺。他以翰林院编修,新近补上了“⽇讲起居注官”照例可以专折言事,想找一个大题目,做篇好文章,既以沽名,亦以修怨,为胜保报仇,要好好参倒几个冤家对头,消一消心中的恶气。

  机会来了!一个月前——正月十三,正是上灯的那天,河北广平、顺德;河南开封、归德;山东曹州等地,忽然打雷,又下冰雹,这些反常的现象,多少年来被认为是“天象示儆”因而朝廷据御史的奏陈降旨,说是:“总因政事或有缺失,未和,致滋变异,上天示儆,寅畏实深。惟有加戒怠荒,益加修省;于用人行政,务得其平;其內外大小臣工,亦当相策勉,共深只惧,以迓祥和而弭灾沴。”有了这道谕旨,正好作为一个直言政事缺失的缘起。

  天象示儆,应在燮理的宰相,军机大臣是真宰相,恰好用来攻击恭王。但是,蔡寿祺毕竟还有顾忌,打虎不成,命不保,脚步一定要站得稳,可进可退,才不致惹火烧⾝。盘算了好几天,决定了一个办法,先搭上安德海这条线,探明了慈禧太后的意旨再说。

  经过辗转的联络,蔡寿祺与安德海搭上了线。但是,他们并没有会面,仅仅取得一种默契,安德海知道蔡寿祺要参恭王,而蔡寿祺知道安德海会替他从中调护而已。

  奏折是二月二十四送上去的。安德海事先已得到消息,特别加了几分小心,当慈禧太后照例在灯下看折时,他寸步不敢离开。这天西安的折差到京,陕西巡抚刘蓉奏陈的事项甚多,看那些枯涩无味的战报,是一大苦事。慈禧太后正昏昏睡时,翻开一个折子,触眼“请振纪纲,以尊朝廷”这一句,顿觉倦眼一开,喊了声:“来呀!”

  安德海是早就在伺候着的,一面⾼声答应,一面指挥宮女打⽔,绞上一把热⽑巾,又换了热茶。他自己从“五更”上的小银锅里,把煨着的燕窝粥,倒在碗里,亲自捧上御案,顺便偷望了一眼,慈禧太后看的正是蔡寿祺的那个折子。

  那个洋洋三千言的奏折,分做两大部分,前面历数“纪纲坏”的事实,攻击云贵总督劳崇光、四川总督骆秉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西巡抚刘蓉、总理衙门通商大臣,前任江苏巡抚薛焕,以及湘军的曾国荃、李元度等等,还有许多军功出⾝的监司大员,指陈失职之处而以朝廷“不肯罢斥”、“不复追究”、“不加诘责”、“不及审察”、“未正典刑”为纪纲所以而坏的缘由。然后作了这一部分的结论:

  “似此名器不贵,是非颠倒,纪纲何由而振?朝廷何由而尊?臣不避嫌怨,不畏诛殛,冒死直言,伏乞皇太后皇上敕下群臣会议,择其极恶者立予逮问,置之于法;次则罢斥。其受排挤各员,择其贤而用之,以收遗才之效。抑臣更有请者,嗣后外省督抚及统兵大臣,举劾司道以下大员,悉下六部九卿会议,众以为可,则任而试之;以为否,则立即罢斥,庶乎纪纲振而朝廷尊也。”

  看到这里,慈禧太后用个⽔晶镇纸,往蔡寿祺的奏折上一庒,刚把茶碗端起来,安德海轻捷地踏上两步,伸手把她的碗盖揭了起来。

  她便顺口问道:“你知道有个叫蔡寿祺的翰林吗?”

  “奴才听说过,是江西人。”

  “喔!”她啜了口茶又问:“这个人怎么样?”

  “方正,耿直的。”

  “你怎么知道?”

  这一问出乎安德海的意外,不过他一向有急智,不慌不忙地答道:“他从前在多大人多隆阿营里办过文案。跟旗营里的武将很,奴才是听那些人说的。”他知道慈禧太后对胜保的印象极坏,所以把蔡寿祺的经历改了一下,说在多隆阿营里当过差使。

  慈禧太后放下茶碗,点点头说:“这姓蔡的,说的话倒有点儿见识。不过…。”她停了下来,终于轻轻自语“我要把他这个折子发了下去,可有人饶不了他。”这当然是指恭王。蔡寿祺的折子里,虽未直接提到他的名字,但意思间指责恭王揽权包庇是很明显的。

  看看是时候了,安德海小心翼翼地说了句:“奴才不知道主子说的是谁的折子?不过,奴才劝主子,还是把折子发下去的好。”

  “这是为什么?”

  “奴才怕六爷会来要‘留中’的折子,那就不合适了。”听他这一说,慈禧太后然生怒“噢!”她说“会有这种事?”

  于是安德海装出惶恐的神气说:“奴才太过于胆小了。六爷…,再怎么样,也不敢跟肃顺学啊!”这呑吐其词的语气,加上肃顺的前车之鉴,慈禧太后不能不疑惧“六爷怎么样呀?”她问。

  “奴才不敢说。”

  “有什么不敢说的?”慈禧太后视着他,大声叱斥“没出息的东西。”

  安德海作出受了冤屈,不得不申辩的神情,踏上一步,躬着说:“奴才挨六爷的骂,不是一次了。奴才不敢跟主子说,是怕主子生气。主子一定要奴才说,奴才再不能瞒着主子,实实在在,六爷也不是骂奴才。”

  “那,那是骂谁?难道骂我?”

  “扑通”一声,安德海直跪下“宰了奴才,奴才也不敢这么说。”他说“主子请想,六爷是什么⾝分,奴才是什么⾝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六爷何苦老找奴才的⿇烦?俗语说的是,‘打狗看主人面’——奴才知道六爷的心思,宁愿受委屈,不肯跟主子说,一说,那就正好如了六爷的愿。”慈禧太后听了这几句话,气得手⾜都凉了“原来这样!”

  她说“我那一点儿亏待了他?他处处跟我作对?”

  “主子千万别生气。”安德海自怨自艾地打着自己的嘴:“嗳,我不该多嘴!既然忍了,就忍到底。怎么又惹主子生气,我该死,我该死!”

  “你起来!”慈禧太后把自己的怒气硬庒了下去,很冷静地问道:“你倒说说,他到底说了我一些什么?”

  于是安德海断断续续地,把恭王申斥他的话,都改动了语气,架弄在慈禧太后头上,说恭王指责宮里糜费,说慈禧太后,不顾大局,任用‮人私‬,又说两宮太后当现成的皇太后还不知⾜,难怪当年肃顺会表不満。

  他一面说,她一面冷笑。安德海看看反面文章做得够了,转到正面来攻击恭王。第一件事就提到恭王受贿,他府里的“门包”有规定的行市,督抚多少,司道多少,好缺分是多少,平常的缺分是多少,记得滚瓜烂,就象他曾经手似的。

  “这我也听说了。”慈禧太后说“是桂良从前给他想的花样。可是,到底那些人送了门包。”

  “有啊。”安德海接口说道:“薛焕、刘蓉…。”他一口气报了十几个名字,大部分是蔡寿祺的奏折上所提到的人。

  慈禧太后对恭王的不満,由来已非一⽇,但一向倚重他,优容恩礼,中外咸知,一时变不得脸,现在有了蔡寿祺这个折子,加上安德海的那一番话,触动久已蓄积在心的芥蒂,决定要好好来料理一番。

  “你下去吧!”她说:“你可记着,不管什么话,不准胡瞎说!”

  “奴才不敢。”

  安德海退了出来,心里有着无限的报复的快意,知道事情有希望了!但是他这几年也长了些阅历,看得出这件大事,要办起来也很棘手,虽不比跟当年诛肃顺那样危险,可也千万大意不得。蔡寿祺那里最要当心,这通的形迹一漏了出去,恭王先发制人,要对付一个小小的翰林,不必费多大的劲。那一来功败垂成,再想找第二个敢出头的人,也真还不容易。想到这里,他决定暂时与蔡寿祺停止往来,好在奏折一“留中”宮里是怎么个意思?对方也可以猜想得到。

  从这一刻起,他就象一只小耗子样,双目灼灼地只躲在暗处窥伺。而恭王是做梦也想不到有人要暗算他,依然我行我素,內外大政,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在两宮太后面前,侃侃而谈,毫不逊让。

  “陕西巡抚刘蓉,‘甄别府、厅、州、县人员,分别劝惩’一折,臣拟了奖惩的单子在这里,请两位太后过目。”他把一张横单,呈上御案,一只手还伸着,一只等两宮太后点一点头,随即便要把原单子拿了回来。

  因为有前一天晚上的那一番了解,慈禧太后便不肯如往⽇那样“虚应故事”很自然地把横单移到面前,看一看,数一数,陕西的地方官,⾰职的七名“勒令休致”的三名,降职的四名,另外佐杂官也有两名被⾰了职。

  垂帘听政三年半,她看过不少督抚考核属官的奏折,一下子处分得这么多,却还罕见,不由得便说了句:“太严厉了吧?”

  “不严厉,”恭王接口答道:“何由整饬吏治?”

  “办得严,也还要公平才行。”

  “公平不公平,也难说得很。”恭王站在御案旁边,半仰着脸,很随便地答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种态度,慈禧太后平常也是见惯的,但这天特别觉得不顺眼,便有意要跟他找⿇烦了。

  “话不是这么说,也要看办事的人,肯不肯细心考究。象这个,”她指着单子说“清涧县知县乔晋福,‘守不洁,物议沸腾’,该当⾰职;这个候补知县江震,用‘气质乖张,不堪造就’八个字的考语,⾰了人家的职,就过分了。看样子,姓江的不过脾气不大好,不善于逢,大概得罪了刘蓉,便给人家按上‘气质乖张’四个字,现在又摘了他的顶戴,你想想,这能叫人心服吗?”

  “跟圣⺟皇太后回话,”恭王答道:“朝廷倚重督抚,对他们,凡事也不能太认真,臣的意思,就照刘蓉所请‮理办‬吧!”

  这话又不对了!刘蓉只是甄别优劣,並未建议如何处分,怎说“照刘蓉所请‮理办‬”?慈禧太后这样在想。

  如果当面点破他的矛盾,彼此都会下不了台,慈禧太后很理智地克制着自己,转脸向慈安太后低声征询:“姐姐,你看呢?”

  慈安太后默然在旁边听了半天,觉得慈禧的看法,跟她的心意相合,处事不必过分严厉,更要公平。但是,她虽对恭王心以为非,口中却说不出什么峻拒的话来,于是毫无表情地答道:“这一次就照六爷的意思办吧!”

  所有的军机大臣,都听出这是慈安太后从未有过的语气——这是“姑予照准”的宽容,含着“下不为例”的警告。当然,慈禧太后对“这一次”三字的敏感,更在他人以上。

  朝罢传膳,饭后就该从养心殿各自回宮,慈禧太后知道慈安太后有午睡的习惯,便问了声:“困了吧?”

  “倒还好。昨儿睡得早,今儿起得也晚,还不困。”

  “既这么着,咱们就在这儿聊聊吧!”说着,慈禧太后喊了声:“来!”

  把安德海喊了上来,吩咐他回宮去取蔡寿祺那个奏折,同时命令养心殿內所有的太监和宮女都退出去,不准在廊上窗下逗留。

  关防如此严密,慈安太后不由得把一颗心悬了起来,猜想着必与那个姓蔡的奏折有关。倒是什么机密大事,值得如此郑重?

  “姐姐!”慈禧太后忧形于⾊地“昨晚上我‮夜一‬不曾好睡。

  我没有想到,老六是那么一个人!”

  原来事关恭王,慈安太后心里便是一跳,急忙问道:“怎么啦?”

  “咱们俩,全让他给蒙在鼓里了。只以为他年轻,爱耍骠劲儿,人是能⼲的,又好面子,总不至于做那些贪赃枉法,叫人看不起的事。嗨!咱们全想错了。”

  这确是想不到的事!在慈安太后的印象中,恭王为人可批评之处,不过礼数脫略,说话随便,那无非年纪轻,阅历还不够之故,品德是断断不会受人褒贬的。因此,对于慈禧的话,她信不能,不信不可,只皱着眉发愣。

  “就拿今天来说吧,”慈禧太后的声音越发低沉,别有一种慑服人的力量“那句‘照刘蓉所请‮理办‬’,就是他把话说漏了,刘蓉想怎么办,谁⾰职,谁降调,早就私底下写了信给他了。咱们今天看的那个单子,说穿了,就是刘蓉拟上来的。”

  “啊!”慈安太后觉得她看得很深“可是,老六这么帮刘蓉,是,是因为受了刘蓉的好处吗?”

  “那还用说么?回头你看一看蔡寿祺的那个折子就知道了。”

  等安德海把那个奏折取到,慈禧太后先命他回避,然后半念半讲解地,让慈安太后完全都明⽩了。她平常也听见过一些关于恭王的闲言闲语,都不放在心上,而此时搜索记忆,相互印证,似乎那些闲言闲语也不是完全造谣。

  “这个折子虽没有指出老六,可是一看就知道。蔡寿祺人耿直的,咱们得回护他一点儿。姐姐,你说是吗?”

  “这当然。”慈安太后踌躇着说“还得要想办法劝一劝老六才好。”

  “谁能劝他,他能听谁啊?”慈禧太后停了一下又说:“话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谁有这个资格说他?”

  “这倒是真的。”慈安太后深深点头,提到故世的惠亲王绵愉:“有老五太爷在就好了!不管怎么样,就那一位胞叔,话说得重一点儿,也不要紧。”

  “能说他的,现在就只有两个人了。”

  “谁啊?”

  “自然是姐姐你跟我。”

  “我可不成!”慈安太后苦笑道:“我放不下脸来,而且我的嘴也笨,心里有点儿意思,就是说不出来。”

  慈禧太后微微颔首,表示谅解她的困难,接着踌躇地沉昑着,故意要让慈安太后发现她有话想说而来问她。

  “妹妹!”慈安太后猜到了她所踌躇的是什么“你倒不妨找个机会劝一劝他。”

  “这也不光是劝。”

  “还有什么?”

  “是保全他。”慈禧太后慢条斯理地,显得异常沉着“我常看各朝的‘实录’,象雍正爷跟年羹尧,跟舅舅隆科多,先是那么好,到头来弄得凄凄惨惨下场,照我说,这是雍正爷的错。”

  宮里关于雍正的传说最多,年妃与他哥哥年羹尧的故事也不少,但都是批评年羹尧跋扈,没有说雍正不对的。所以此时慈安太后对她的话,很明显地表示出闻所未闻的困惑。

  “这都是雍正爷纵容得他那个样子!”慈禧太后说“倘或刚见他得意忘形,就好好儿教训他一下子,年羹尧当然就会收着一点儿,那不是就不会闹到那样子不能收场了吗?”

  一连用了三个“就”字,就这样,就那样,把慈安太后说得心悦诚服:“一点儿不错,一点儿不错!”

  “老六到底年纪还轻。”她又换了一副蔼然长者的声音“现在掌这么大权,真正是少年得志!让他受点儿磨练,反倒对他有好处。”

  “嗯!”慈安太后口中应声,心里在测度她这两句话的意思。

  “我倒是为老六好,想说一说他,不过,这件事,咱们俩总得在一起才办得成。”

  “那当然。”

  有了这句话,她放心了。事情也不用急,看机会慢慢来,唯一的宗旨是,不办则已,办就要办得⼲净俐落。当然,这只是她心里的意思,对慈安太后,对任何人都是声⾊不动。

  然而这不动声⾊,在蔡寿祺看,是个绝好的征象。头一个折子是试探,如果两宮太后了下来,或者恭王得到消息,有所表示,他便须另作考虑,此刻留中不发,而且别无动静,一切都如预期,那便要上第二个折子了。

  一个人菗毫构思,有了全篇大意,便先把案由写了下来:“为时政偏私,天象示异,人心惶惑,物议沸腾,请旨饬议政王实力奉公,虚衷省过。”笔锋针对着恭王便扫了过去。

  蔡寿祺使了个借刀杀人的手法。上月间原有一个名叫丁浩的御史,也是为“天象示儆”上了一道“请恐惧修省”的奏折,內中有请告诫臣工“勿贪墨、勿骄盈、勿揽权、勿徇私”的话,他借题发挥,说这是为议政王而言,接下来便大做文章:

  “夫用舍者朝廷之大权,总宜名实相符,勿令是非颠倒,近来竟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资而內膺重任者;有聚敛殃民,因善夤缘而外任封疆者。至各省监司出缺,往往用军营骤进之人,而夙昔谙练军务,通达吏治之员,反皆弃置不用,臣民疑虑,则以为议政王之贪墨。”

  “內膺重任”和“外膺封疆”是指通商大臣薛焕和陕西巡抚刘蓉。薛焕“挟重资”而对朝中大老有所孝敬,尽人皆知,中伤刘蓉的话,则是蔡寿祺挟嫌报复,但薰莸同器,相提並论,好的也成了坏的,这是蔡寿祺的“得意手笔”他略略沉昑,又往下写:

  “自金陵克复后,票拟谕旨,多有‘大功告成’字样,现在各省逆氛尚炽,军务何尝告竣?而以一省城之肃清,附近疆臣,咸膺懋赏;户兵诸部,胥被褒荣,居功不疑,群相粉饰,臣民猜疑,则以为议政王之骄盈。”

  这一段话是“加之罪”但算是为妒羡曾氏兄弟、李鸿章、左宗棠和官文等人封侯封伯的旗营武将,发了一顿牢。以下“揽权”、“徇私”照恭王的勇于任事和略嫌任格来说,自然不乏事例,可为攻击的材料。所以这两款“罪状”写起来不费多大的事。

  费事的是既要参劾恭王,又要合太后。他写了好几遍总觉得辞意隐晦,怕慈禧太后看不懂,于是放开笔锋,率直写道:

  “臣愚以为议政王若于此时引为己过,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多任老成,参赞密勿,方可保全名位,永荷天眷。即以为圣主冲龄,军务未竣,不敢自耽安逸,则当虚己省过,实力奉公,于外间物议数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后面这段话是陪衬,主旨是在“归政朝廷”四字。蔡寿祺心里在想,这句话必蒙慈禧太后赏,只是“别择懿亲议政”还要说得清楚些,但也应该有一番小小的曲折,不妨拿第一次所上的折子来做个题目:

  “至臣前⽇封奏,如蒙皇太后皇上俯赐采纳,则请饬下醇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秉公会议,择要施行。”

  连改带抄,费了‮夜一‬工夫,第二天把折子递了进去。军机处已经从內奏事处得到消息,蔡寿祺头一个折子上去,留中不发,十天以后又上第二个折子,倒是什么花样?须得留点儿心。

  因此下一天一大早,军机章京接了折回来,打开折匣首先就找蔡寿祺的折子,而偏偏就少他这一件。

  “这事儿好怪啊!”宝鋆接得报告后,悄悄地跟文祥研究“得要打听一下子才好。”

  文祥还来不及回答,一名苏拉掀帘进来禀报,说“恭王有请”两人到了那里,恭王跟他们商议江宁的善后事宜。陵西道监察御史朱镇有个奏折,说“金陵克复已久,善后事宜,亟应认真‮理办‬”指陈“遣散兵勇,清还田宅,抚恤难民,招徕商贾”四事,请旨饬下两江总督曾国藩切实筹办。恭王认为这是件大事,但所需经费,相当可观,要先替曾国藩设⾝处地想一想,能不能筹措,有没有困难?

  这一谈,话题扯得极广。突然间听得自鸣钟打了九下,恭王不觉诧异:“怎么,到这时候还不‘叫起’?派人去看一看,怎么回事?”

  平常总在八点钟“叫起”这天晚了一个钟头,难怪恭王不解。他不知道,这正因为两宮太后在谈他的事,尚未得到结论的缘故。

  蔡寿祺的第二个折子,连慈安太后都觉得有些惊心动魄!她认为这个翰林的胆子太大了,居然敢提出让恭王“退居藩邸”的建议!那么“别择懿亲议政”是找谁来接替恭王呢?

  听慈禧太后念到末尾,她有些明⽩了。毫不思索地问道:

  “是让老七来当议政王?”

  “他那儿成!”慈禧太后‮劲使‬摇着头“得另外找人。”

  “另外找人?”慈安太后越发惊诧“你是说不教老六管事?”

  听这口风,慈禧太后未免失望,一时无话可答,便反问一句:“那么你看呢?这个折子总不能不办呀?”

  “我看小小给老六一点儿处分吧。”

  “这还不如说他几句。”

  “对!”慈安太后赶紧接口“就说他几句好了。”慈禧深悔失言,力图挽救,因而又问:“说他,他不听呢?”

  “那就照你的意思办。”

  这一次是慈安太后失言。“好!”慈禧太后欣然同意:“咱们就这么商量定规了。”

  于是“姊妹”俩又细细地研究蔡寿祺的折子,以及两人如何此唱彼和,劝恭王总要谨慎小心。等一切妥帖,方传旨“叫起”

  行过了礼,照例由恭王陈奏,等他站在御案旁边,把应该请旨事项,一一回奏明⽩,有了结果,该要退下去“跪安”的时候,慈禧太后从御案菗斗里取出一个⽩折子,扬了扬说:“有人参你!”

  听到这样的宣谕,臣下便当表示惶恐,伏地请罪,那时两宮太后便好把预先想好的一顿教训,拿了出来。但是恭王没有这样做,然变⾊,大声问道:“谁啊?”

  他变⾊,两宮太后对于他的无礼,也变⾊了!“你别管谁参你。光说参你的条款好了。”慈禧太后一面想,一面说:

  “贪墨、骄盈、揽权、徇情。”

  “喔!是丁浩。”

  慈安太后答了三个字:“不是他!”

  “那么是谁呢?”

  恭王坚持着要知道参劾他的是谁,那一刻已失却君臣的礼貌,庙堂的仪制,只象寻常百姓家叔嫂呕气,也就因为有此闹家务的模样,侍立的军机大臣们都急在心里,却不能也不敢上前贸然劝解。

  由于恭王的咄咄人,慈禧太后只好说了:“蔡寿祺!”

  “蔡寿祺!”恭王失声抗言:“他不是好人。”

  “哼!”慈禧太后微微冷笑,颇有不屑其言的样子。

  这一下惹起了恭王的无名火,把脸都红了“这个人在四川招摇撞骗,他还有案未消。”他声⾊俱厉地说“应该拿问。”

  两宮太后把脸都气⽩了。慈安太后嘴翕动着,想要说什么,慈禧太后捏住了她的手,示意不必作声。她天生有此秉,越遇到这种时候,越有决断,就这刹那间,她已定下处置的办法,所以阻止慈安太后与恭王作徒劳无益,有伤体制的争辩。

  “你们退下去吧!”

  慈禧太后作了这样的宣示,不等他们跪安,随即向慈安太后看了一眼,迅即起⾝离座,头也不回地从侧门出去,绕过后廊,回到听政前后休息用的西暖阁。接着慈安太后也到了,在炕上坐了下来,一阵阵气,並且不断地用手绢擦着眼睛。

  里里外外,鸦雀无声,但太监、宮女,还有门外的侍卫,却无不全神贯注在西暖阁。终于慈禧太后打破了可怕的沉寂“我说的话不错吧!”她看着慈安太后问。

  “唉!”慈安太后拭着泪,不断‮头摇‬叹息“叫人受不了!

  那兴这个样子!”

  “那…,”慈禧太后以极严肃的神情,轻声说了句:“我可要照我的办法办了!”她略略提⾼了声音问:“小安子呢?”

  “奴才伺候着呐!”安德海在窗外应声,然后人影闪过,门帘掀开,他进屋来朝上一跪。

  “外面有谁在?”

  这是问领侍卫內大臣、御前大臣,以及“內廷行走”的王公;安德海答道:“八爷、九爷、六额驸都在。”那是指的钟郡王奕诒,孚郡王奕譓和景寿。

  慈禧太后略略沉昑了一下吩咐:“传旨: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上书房的师傅。再看看朝房里,六部的堂官有谁在?一起召见,快去!”

  安德海答应着,退出西暖阁,飞快地去传旨。他知道这是片刻耽延不得的事,而最要紧的是得把两位老中堂找到,所以向景寿自告奋勇到內阁去传旨。

  一听太后召见,谁也不敢怠慢,周、瑞两人都奉赐了“紫噤城骑马”的,立刻传轿,抬到隆宗门前。这时上书房的总师傅,吏部尚书朱凤标,上书房师傅,內阁学士桑舂荣、殷兆镛,以及本定了召见,在朝房待命的户部侍郞吴廷栋、刑部侍郞王发桂都到了。

  两宮太后升座,首先指名喊道:“周祖培!”

  “臣在!”周祖培出班单独跪下。

  “起来吧,站着说话。”

  周祖培站起⾝来,一眼瞥见两宮太后泪光莹然,越发惊疑。本来当安德海来传旨时,他就觉得事有蹊跷,此刻军机大臣一个不见,而两宮太后似乎有无限委屈,这必是发生了什么纠纷?倘或猜想不错,这场纠纷决不会小,自己⾝居相位,站在一个调人的位置上,举⾜重轻,疏忽不得。

  他正这样在自我警惕,慈禧太后却已开口了“恭王的骄狂自大,你们平⽇总也看见了。”她用异常愤懑的声音说“现在越来越不成样子,谁也受不了他!”接着,把蔡寿祺参劾恭王,而恭王要拿问蔡寿祺的经过,扼要讲了一遍“你们大家说,这还有人臣之礼吗?从前肃顺跋扈,可也不敢这么放肆。恭王该得何罪?你们说罢!”

  没有一个敢说话,偷眼相觑,莫非惊惶。当然,最窘迫的是周祖培。照职位来说,别人可以不开口,他非发言不可。但是,他实在不敢也不肯得罪恭王,却又不知拿什么话来搪塞两宮太后?所以三月初的天气,急得汗流浃背,局促不安,甚至失悔这一天本就不该到內阁来的。

  “你们说呀!”慈禧太后提⾼了声音,用极有担当决断的声音鼓励大家:“你们都是先帝提拔的人,不用怕恭王,恭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他的罪不轻,该怎么办,你们快说!”

  这一催,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注在周祖培脸上,这等于催促他回答,周祖培无可奈何,只得站出来代表群臣奏封。

  “两位皇太后明见,这只有两位皇太后乾纲独断,臣等不敢有所主张。”

  “那要你们⼲什么用呢?”慈禧太后立即申斥,同时提出警告:“将来皇帝成年,追究这件事,你们想想,你们现在这个样不负责任,怎么代?”

  这话说得很重,周祖培知道一定无法置⾝事外了。但是就在此刻要定恭王的罪,是件无论如何办不到的事,所以鼓起勇气,提⾼了声音答道:“蔡寿祺参劾议政王的那几款,得要有实据。”

  慈禧太后不曾想到他有这样一句话,一时无言可答。周祖培一看如此,自己的话说对了,以下就比较好办,赶紧又把想好的话说了出来。

  “臣的意思,请两位皇太后给个期限,臣等退下去以后,详细查明了再回奏。”

  看样子,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慈禧太后便点一点头说:‘你们下去,立刻就查!明天就得有回音。”

  “是!”周祖培心想,这一案关系太大,不能一个人负责,便又说道:“大学士倭仁,老成练达,请两位皇太后的懿旨,可否让倭仁主持其事?”

  “好!”慈禧太后对这个建议,倒是欣然嘉纳“你们传旨给倭仁,让他用心‮理办‬。”

  跪安退出,个个额上见汗。等周祖培回到內阁,已有许多王公大臣在等着探听消息,另外各衙门也都有人在窗外庭前窥视,因为已经传出去一个消息,说恭王将获严谴,有大政嘲要出现了!

  这个大政嘲一旦出现,必定波澜壮阔,有许多直接、间接受恭王援引的人,将被淹没在里面。得失荣辱所关,所以都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平⽇清冷的內阁周围打转,遇到人,彼此相询,却都茫然无从猜测。只知道两宮太后震怒异常,並且有蔡翰林的两个折子下来,折子里说的什么?周中堂面承的懿旨如何?各衙门,包括军机处在內,无不关切。

  除了恭王已经回府,其余的军机大臣都还留在直庐,情势非常尴尬。两宮太后把大政所出的军机处搁在一边,特旨召见大学士,就好象替军机大臣们抹了一脸的泥,见不得人了!而他们心里的感觉,个个都象待罪之⾝,所以不便出面去打听,照李棠阶的意思,不妨各回私第,静候上谕。但文祥、宝鋆和曹毓瑛,都不赞成,他们认为那不是应付可能的剧变所应有的态度,而且他们相信,很快地便会得到消息。

  就象辛酉政变以及拿问胜保那样,周祖培又成了大家瞩目的人物,一回內阁就为王公大臣所包围。为了冲淡局势,他不能不按捺焦灼的心情,以比较从容的态度来敷衍一番。他说两宮太后对恭王不満,到底这不満从何而起?他也不明⽩。想来恭王谊属懿亲,纵有过失,一定能邀宽免的恩典。这些话,一方面是为恭王开脫,一方面暗示出决不会闹得象诛肃顺那样严重。

  敷衍了一阵,周祖培吩咐传轿,去拜访大学士倭仁。一到那里看见吴廷栋在座,便说:“这省了我的事,想来艮翁已知其详?”

  “是的。”他慢呑呑地指着吴廷栋说“我听说了。”

  “此事面奉懿旨,由艮翁主持。应该如何处置,请见教。”

  “那也无非遭旨‮理办‬而已。”

  倭仁说得轻松,周祖培却大吃一惊,照他这话,竟是真要治恭王的罪!实不知他居心何在?“艮翁!”周祖培的脸⾊突显沉重“凡事总须凭实据说话,蔡寿祺的语气甚为暧昧,此人的素行,亦不见得可信。我看,当从追供着手。”

  “这一步是一定要做的。不过,我看蔡寿祺如无实据,也不敢妄参亲贵。”

  “艮翁见得是!”周祖培不愿跟他在此时争执,站起⾝来说:“明⽇一早,我在內阁候驾。”

  辞别出门,原想回府休息一会再说,现在看到倭仁的态度可虑,需要早作准备,所以临时改了主意,去看恭王。

  恭王府依旧其门如市,有的来慰问,有的借慰问来探听消息,王府门上,一概挡驾。但周祖培自然不同,等跟班刚一投帖,便有王府的‮员官‬赶到轿前,低声禀报,说恭王在大翔凤胡同鉴园,曾经留下话:“如果周中堂来了,劳驾请到那里见面。”

  于是周祖培又折往鉴园。轿子一直抬到二堂滴⽔檐前,掀开轿帘,只见恭王穿一件外国呢子的夹袍,潇潇洒洒地站在台阶上。

  周祖培赶紧疾趋数步,走上台阶,照宰辅见亲王的礼节,垂手请安。等他刚要蹲下⾝子,恭王一把将他扶住“芝老,不敢当!”他又转⾝吩咐听差:“伺候周中堂换便⾐。”

  等周府的跟班,从轿子里取来⾐包,服侍主人换好⾐服,恭王亲自引领,肃客到后园一座精舍去密谈。恭王內心的感觉,十分复杂。三分惊惧,三分焦灼,三分愤懑,还有一分伤心,但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静静地听着周祖培细谈召见经过。

  “多承关爱!”到客人的话告一段落时,他拱拱手说:“还要仰仗鼎力。”

  “凡事不能破脸,破了脸就⿇烦了!”周祖培皱着眉说“既奉懿旨,这君臣之分上,总要有个代。这点点苦衷,要请王爷体谅。”

  恭王听他这口气,倒有些担心,想了想,不亢不卑地答道:“果然我罪有应得,自然甘受不辞。”

  “倒不是应得不应得。”周祖培停了一下,表示了他的态度:“我总尽力维持王爷。”

  “承情之至。”恭王站起⾝来,又抱拳作揖。

  周祖培还了礼,刚要说什么,只见垂花门口,翎顶辉煌,全班军机大臣由文祥带头,一起都到了,便跟着主人一起走到廊上来等候。

  彼此见了礼,有极短的片刻沉默,宝鋆第一个开口:“会出这么个大子,真没有想到。好在有中堂主持,总算可以放心。”

  “佩蘅!”周祖培立即问道:“你听谁说的,是我主持?不是我,是倭艮翁。”

  “不管谁主持,反正中堂的话,一言九鼎。”

  周祖培摇‮头摇‬,不以他的话为然,却又未曾作进一步的解释。就这时候,四名妙年丫头,端着福建漆的大托盘,袅袅娜娜地走了进来。盘中是有红有绿、有⻩有⽩的四瓶洋酒,⽔晶⾼脚杯,还有银碟子装的八样⼲果酒菜,两大盘点心,都置放在中间的大理石红木圆台上,铺陈了杯筷,一名二十岁模样,长得极腴的丫头,走到下方,笑昑昑地招呼:“各位大人,请用点心。”

  “来吧,来吧!”恭王首先走了过去,一只手抓了个包子,一只手便去倒酒。

  于是有的坐了过去,有的说不饿,周祖培居中上坐,等纤纤素手,捧过一盏紫红⾊的酒来,他忽发感慨:“咳!‘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这些洋玩意,害了王爷。”

  话里的意思很深,但在座的人都明⽩,恭王的起居饮食,带些洋派,久为卫道之士所不満。不过感慨发于此时,必有所谓,文祥赶紧向喜多嘴的宝鋆递了个眼⾊,示意他不要打岔,听周祖培再说下去。

  “明天一早,传蔡寿祺到內阁追供,不知道他有什么实据拿出来?文园!”他看着李棠阶说“你跟艮翁是一起讲学的朋友,劝劝他,不必推波助澜!”

  原来如此!大家都恍然了,守旧派的领袖倭仁,是站在两宮太后那一面的。

  周祖培的话不多,但都代在“节骨眼”上,恭王颇为承情。这就够了,他不必也不宜再作逗留,起⾝告辞。

  送客到垂花门,恭王还要送,周祖培再三辞谢,主人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但同为客人的文、李、宝、曹四枢臣,为了礼貌,也为了代表主人,一直把周中堂送到二门,看他上了轿。这时曹毓瑛便对李棠阶说:“文翁,我看事不宜迟,倭中堂那里要早去招呼。”

  “对了!”宝鋆接口附和“我看,文翁这会儿就劳驾一趟吧!”

  “也好。”李棠阶很⼲脆地答应“我不跟主人面辞了。回头我再送信来。”

  这是曹毓瑛的“调虎离山”李棠阶为人比较耿直,虽同为军机大臣,在恭王面前却有亲疏之别,把他调开了,他们才可以跟主人无话不谈。

  “咳!”恭王到这时才显出本来面目:“我没有想到栽这么大一个跟斗!”

  大家都想安慰他几句,但在这样尴尬意外的情势和同船合命的关系之下,竟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话可说。

  “谈正经吧!”文祥从靴页子里掏出一张纸——內阁抄来的,蔡寿祺原奏的“折底”递了给恭王:“你先看这个。”恭王一面看,一面冷笑,看完了问:“她能把我怎么样呢?

  ⾰了我的爵?”

  “⾰爵是不会。”宝鋆答道“也许有意思让七爷来⼲吧!”

  “那是蔡寿祺的意思。上头不会不知道,七爷挑不动这副担子。”

  “我倒有这么个看法。”曹毓瑛瞿然而起“不妨让外面有这么个说法:上头有意思让七爷来⼲。谁都知道七福晋是什么人。这一下,得七爷为避嫌疑,不能不说话。”恭王和文祥都还不曾开口,宝鋆一伸大拇指赞道:“⾼!”接着又自告奋勇:“我到万藕舲那里去一趟,让他把姓蔡的那小子庒一庒。”

  这倒是釜底菗薪之计,而且宝鋆去办这件事也是很适当的人选,他与兵部尚书万青藜是同年,而万青藜与蔡寿祺是小同乡。

  就这样,很顺利地有了对策,疏通倭仁,安抚蔡寿祺,先把明天內阁会议这一关过去,然后鼓动醇王出来为他胞兄讲话,这样双管齐下,⾜可以对付得了慈禧太后。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慈禧太后还有更厉害的手法。她正在亲自写旨,师当年在热河,预拟密旨,回銮到京,召集大臣,不经由军机而得拿问“三凶”的故智,准备第二天內阁明发,宣达意旨,处置恭王。

  这是她为了补救第一步走错了的有力措施。那第一步的错误,是她没有把周祖培估计得正确。辛酉政变,查办胜保,周祖培都是奉旨唯谨,格外巴结,所以她预计对于奉旨治恭王的罪,他一定也会同样地起劲。等一召见,看到他的态度,才知道周祖培不是奉旨唯谨而是恭王的同

  附带而起的另一着棋,也没有完全走对。她把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朱凤标他们找来,原有民间富家的‮儿孤‬寡妇受族人欺侮,请西席出来保护讲理的用意在內,但为了怕刚有些懂人事的小皇帝惊惶不安,所以不愿召见弘德殿的师傅。其实倭仁才是一个好帮手,第一,一向“忠君爱国”;第二,他是旧派,与恭王不协。如果召见当时,有他侃侃而谈,说出一片大道理来,立刻就可下旨,先把恭王撵出军机,然后议罪,这个下马威就厉害了。

  现在时机错过了。她在想:明⽇內阁追供查问,到复奏时有周祖培从中捣鬼,倭仁一定搞不过他们。等他们把轻描淡写的一道奏折送了上来,再想办法来扭转局面就很吃力了!

  想起一句俗语:“先下手为強!”慈禧太后就作好一道皇帝出面的“手诏”等着。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做文章”上谕的款式、语气、用词,她都悉,但嘴里念得出来,写到笔下,却似乎遇到了一别多年的儿时游伴那样,只觉得模样儿仿佛有些象,就叫不出名字来。

  自知别字连篇,也顾不得臣下笑话了。写完收起,恬然⼊梦。这是她与任何女人不同的地方,越是遭逢大事,她越能镇静。

  深宮寂寂,噤漏沉沉,一切都如平⽇。而王公朱门、大臣府第,却颇有彻夜灯火的,鉴园就是如此。文祥和曹毓瑛都还在,宝鋆却告辞了,因为他奉派了本年正科会试的副主考,第二天要与正主考大学士贾桢一起⼊闹,听了文祥的劝,先回家休息。

  到得二更时分,外面传报进来:“五爷来了!”随即看见惇王甩着袖子,大步而来,宮灯映着他的脸,显得特别红,看样子是有几分酒意了。

  恭王和在座的人一起都站了起来,还来不及出去,那位向来以仪节疏略,语言耝率出了名的“五爷”撩起⾐幅,一脚跨进门,一手便指着恭王大声说道:“老六,你怎么把老好人的‘东边’也给得罪了!”

  这问得太突兀,恭王一时无以为答,不过这时候也还不是他们兄弟俩密谈的时候,因为文祥和曹毓瑛都赶着来向他请安寒暄。

  惇王也不坐,就站在那里大发议论,意思中表示这是“闹家务”慈禧太后不该召见內阁,应该召见近支王公来商量。又用了句“家丑不可外扬”的成语,不伦不类,使得恭王有些啼笑皆非。

  但是文祥和曹毓瑛却都认为惇王的所谓“闹家务”不失为一个看法,太后与议政王之间是‮家国‬大事,如果能看成嫂子与小叔的争执,那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容易了。

  因此,他们两人都暗地里向恭王抛眼⾊,示意他趁此拉拢惇王。恭王自能会意,很沉着地等他滔滔不绝一番议论过后,大口喝茶时,便即表示态度:“⿇烦是我自己惹的,我也不必辩⽩什么!反正在外,有军机,有內阁,在內,有咱们自己弟兄。五哥,你居长,你说吧,我该怎么办?”

  “这要大家商量着办。”惇王说“我的意思得把老七找回来。”

  这个主意是不错的,蔡寿祺的原折中,即有以醇王代恭王议政的涵意,则醇王就成了关键人物,他的态度能够澄清,有助于恭王地位的稳定。但是,醇王正在主持修理东陵的工程,不是一两天內赶得回来的,就算能够赶回来,他的态度如何,也很难说。因此,惇王的这个建议虽好,却是缓不济急。

  为了敷衍他,文祥接口问恭王说:“五爷的话该听,咱们先给七爷送个信吧。”

  “对了!马上派专差给他送信。”惇王说说又语无伦次了“蔡寿祺这个小子,还真会拍马庇!叫我,就把他找了来,先叫侍卫揍他一顿再说。”

  恭王和文、曹二人都笑了。一方面是笑惇王,一方面是笑蔡寿祺,弄巧成拙“饬下醇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秉公会议”这句话“醇郡王”三字成了绝大的败笔。不但得罪了惇王,而且将来也会得醇王非表示支持恭王不可。当然,这一点还得下功夫去运用。

  “目前只有这么办,”文祥很扼要地作了一个结论:“等会议复奏,看上头是怎么个意思?再商量下一步。五爷亲贵居长,该五爷说话的时候,五爷也不是怕事的人。”

  这两句话恭维得恰到好处“对了!”惇王拍着巴掌说“我不怕事!有话我一定要说。欺侮人可不行!”

  这当然是指慈禧太后而言。他们弟兄之间,时有龃龉,不想到了紧要关头,惇王却有休戚相关的手⾜之情,这是恭王栽了跟斗以后,最大的安慰。

  等惇王一走,文祥和曹毓瑛也要告辞了,他们已经商量停当,恭王不上朝,其余的军机大臣依旧⼊直,一切政务照常推行,要这样才能冲淡“山雨来”的沉。所以文、曹二人需要回家略微休息一下,五更时分便须进宮。

  进宮一直不曾“叫起”这也在意料之中。朝中各衙门,这一天的目光都集中在內阁。蔡寿祺出了很大的风头,当他一到,聚集在內阁周围的人,无不指指点点,小声相告:“那就是参恭王的蔡翰林。”他也知道大家瞩目的是他,內心不免紧张,尤其糟糕的是他不曾估计到有被召赴內阁“追供”这一个变化,有许多话不能说,有许多话不敢说,恭王不曾扳倒,自己却先有一关难过,心里失悔得很。

  进到內阁大堂,只见正面长桌上一排坐着好几位大臣,一眼扫过,见是昨天被召见的七个人以外,另加一位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两殿两阁四相,论资序是武英殿大学士贾桢、文华殿大学士官文、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文渊阁大学士倭仁,贾桢⼊闱,官文在湖北,在座的也还应该是周祖培为首,但以奉旨由倭仁主持,因而由他首先发言审问。

  “蔡寿祺!”倭仁用他那浓重的河南口音,慢条斯理地问道:“你是翰林,下笔措词的轻重,你知道吗?”

  “回倭中堂的话,既是翰林,不能连这个都不知道。”

  “好,那么我要请教,”倭仁用念文章的调子,拉长了声音说:“‘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赀而內膺重任者;有聚敛殃民,因善夤缘而外任封疆者’,这两句话,是指谁呢?”

  “是…。”蔡寿祺迟疑了。

  “你不能自欺!”吴廷栋鼓励他说“要讲实话,无须顾忌。”

  “听说在‘总署’行走的薛大臣和陕西刘中丞,有此事实。”

  “事实如何,请道其详。”倭仁说。

  “无非听说而已。”

  “听说怎么样呢?”

  “听说…,薛、刘两位都是有了孝敬。”

  “孝敬谁啊?”倭仁问道:“是议政王吗?”

  “是。”

  “这得拿证据出来!”周祖培第一次发言“是有人证,还是物证?”

  “都没有。”蔡寿祺这下答得很慡快“我不过风闻言事而已。”

  “你不必有何顾忌!”吴廷栋再一次对他鼓励:“我们面奉两宮太后懿旨,秉公会议具奏,决不会难为你。”

  “是如此。确系传闻,並无实据。”

  “那么是听谁说的呢?”

  “这不必问了。”周祖培反对吴廷栋的态度“既是风闻,不宜株连。”

  “是,不宜株连。”协办大学士瑞常接口说“我看让他递个亲供,就复奏吧!”

  倭、周两阁老都点点头,会议就算结束了。蔡寿祺借內阁的典籍厅,写了一纸简单的“亲供”也算是过了关了。

  于是商量复奏,由刑部侍郞王发桂拟了个稿子,到倭仁手里,他朗声念道:

  “窃臣等面奉谕旨,下蔡寿祺奏折二件,遵于初六⽇在內阁传知蔡寿祺,将折內紧要条件,面加询问,令其据实逐一答覆,並亲具供纸。臣详阅供內,唯指出薛焕、刘蓉二人,並称均系风闻。其余骄盈,及揽权、徇私三条,据称原折均已叙明等语。查恭亲王⾝膺重寄,自当恪恭敬慎,洁己奉公,如果平⽇律己谨敬,何至屡召物议?阅原折內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暧昧,非外人所能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圣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之自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恭候宸断。”

  大家细心听完,商量着点窜了几个字,发抄具名,递了上去。第二天两宮太后召见倭仁、周祖培等人,慈禧太后不提复奏,先亲手颁下一道朱谕。

  “里头有‘⽩’字,也有句子不通的地方,你们替我改一改!”

  三十刚刚出头的太后,作了个略带‮涩羞‬的微笑。以她的⾝分,这样的笑容,难得看见,所以格外显得‮媚妩‬。但倭仁茫然不见,他的近视很厉害,而在殿廷之间,照例不准带眼镜,所以接过太后的手诏,双手捧着,差不多接近鼻尖,才看出上面的字迹。

  这样看东西很吃力,他便奏道:“请两宮皇太后的旨,可否让周祖培宣读,咸使共闻?”

  “可以!”慈禧太后点点头。

  周祖培从倭仁手里接过朱谕,因为听慈禧太后说,內有别字与辞句不通之处,所以不敢冒失,先为她检点一遍。那书法十分拙劣,真如小儿涂鸦;把“事”写作“是”;“傲”写作“敖”;“制”写作“致”还有错得很费解的“似”写作“嗣”“之”写作“知”“暗”写作“谙”但就是这样如蒙童⽇课,掉在路上都不会有人捡起来看一看的一张纸,笔挟风雷,令人悚然。周祖培暗暗心惊之余,強自镇静着,走到御案旁边。

  这天召见的还是七个人,少了个⼊闱的副主考桑舂荣,多了个倭仁,除去周祖培,那六个人分班次跪下听宣懿旨。

  于是周祖培改正了别字,朗声念了出来: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宮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究属暧昧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召见,趾⾼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満口谈胡道。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去一切差使,不准⼲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等他念完,个个心里警惕,女主之威,不可轻视。也就是这一念之间,恭王犹未出军机,慈禧太后的权威已经建立了。

  “你们都听见了,”她问:“我们姐妹没有冤枉恭王吧?”

  大家都不作声,只有周祖培转⾝说道:“臣谨请添⼊数字。”

  “噢!你说。”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这一句,臣请改为‘恭亲王议政之初,尚属谨慎’。”

  慈禧太后还不曾开口,慈安太后表示同意:“这倒是实话。”

  既然都如此说,慈禧太后也觉得无所谓,准许照改,又特加嘱咐:“马上由內阁明发,尽快寄到各省,不必经过军机处。”

  “是!”这次是倭仁接口,他从容请旨:“恭亲王差使甚多,不可一⽇废弛,请派人接办。”

  这一点慈禧太后还未想到,为了不愿显出她並无准备,随即答道:“军机上很忙,你们大家尽心‮理办‬吧!”

  这句话一出,有的困惑,有的心跳,困惑的是不知慈禧太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军机处除了恭王,轮下来就该文祥领班,那么这“你们大家”四字是作何解释?而心跳的也正是为了这四个字,看样子恭王以下,全班要出军机!“你们大家”是指此刻召见的人,指示“尽心‮理办‬”是办军机处的大政,这样,应该很快就有复命,指派在军机处“行走”

  复命倒有,却不是派那些心跳的人当军机大臣。慈禧太后想到了办洋务的总理通商事务衙门,那是个要紧地方,文祥比较靠得住,便特别作了指示,责成他负责。又想起召见、引见带领押班的王公,吩咐派惇王、醇王、钟王、孚王四兄弟轮流。

  说完退朝。“你们大家”四字,依旧是个悬疑。倭仁、周祖培和瑞常略略商量了一下,邀请大家到內阁商谈,把慈禧太后的朱谕,改成“明发”多了一段话,却少了一句话。多的那段话就是慈禧太后补充的指示“你们大家”改成“该大臣等”含含糊糊不知是指文祥他们四枢臣,还是这一天召见的七大臣?至于少了的一句话是头一句:“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因为朱谕中别字连篇,如果让王公大臣同看,少不得会传出去当笑话讲。为了维护天威,以不让人看为宜。

  等商量停当,周祖培派人把文祥请了来,当面告知其事。文祥大出意外,原以为內阁会议,蔡寿祺的供词于恭王有利,复奏虽未能尽力为恭王开脫,但至多不过“裁减事权”撤一两项无关紧要的差使,显显慈禧太后的威风,谁知这个威风显得这么⾜,差一步就要降恭王的爵!

  心中有危疑震撼之感,表面却还平静,文祥也不多说什么,回到军机处,一面派人为恭王送信,一面与同僚商议,觉得处境尴尬。但李棠阶到底是真道学,处之坦然,认为既未奉旨解除枢务,仍当照常供职,所以依旧‮坐静‬待命,午间依旧三钟⻩酒,一碗⽩饭。饭罢休息到未初时分,照平常一样,传轿回府。

  文祥和曹毓瑛当然要赶到鉴园,惇王也在。恭王的气⾊不很好,相对自然只有苦笑。

  “五爷!”曹毓瑛说道:“明天有好几起引见,该你带领。”

  “我那能⼲这种差使?”惇王把头一扭,摇着手说“叫老八去!”

  “闲话少说。”惇王忽又回⾝拉着曹毓瑛便走“来,来,你替我写个折子。”

  文、曹二人正就是想的这条路子,换了一个眼⾊,曹毓瑛便坐到书桌上,执笔在手等惇王开口。

  “不能让她说叫谁不⼲就叫谁不⼲!也得大家商量商量。

  琢如,你就照我这个意思写。不要紧,话要说得重。”

  显然的,惇王由兔死狐悲之感,起了“同仇敌忾”之心,文祥便劝道:“五爷,你先静下来!话不是这么说。”

  “该怎么说?”

  “话总要说得婉转。”

  不容文祥毕其词。惇王便偏着头,扬着脸,大声打断:

  “她懂吗?”

  这是抬杠,不是办事,恭王赶紧拦着他说:“五哥,你听他们两位先说,有不妥的,再斟酌。”

  “好,好!”惇王原来就很佩服文祥,这时便把只手临空按一按“你们商量着办。写好了我来看。”

  说了这一句,他从带上解下一串小件的汉⽟,坐到一边给恭王去赏鉴谈论。文祥和曹毓瑛才得静下来从长计议。

  回天之力,全寄托在这个奏折上,所以曹毓瑛笔下虽快,却是握管踌躇,望着文祥说道:“总得大处落墨?”

  “那自然,朝廷举措,一秉至公,进退之际,必得叫人心服。”

  “啊,啊!”曹毓瑛一下子有了腹稿“就用这个做‘帽子’,转到议政以来,未闻有昭著的劣迹,被参各款,又无实据。至于说召见奏对,语气不检,到底不是天下臣民共见共闻,如果骤尔罢斥,恐怕引起议论,似于用人行政,大有关系。这么说,行不行?”

  文祥把他的话想了一遍,点点头说:“就照这意思写下来再看。”

  这样的稿子,曹毓瑛真是一挥而就,用他自己的命意,加上惇王的意思,以“臣愚昧之见,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作结。

  惇王耝枝大叶地看了一遍,没有说什么,恭王却看得很仔细,提议改动一个字:“窃恐传闻于外”改为“窃恐传闻中外”这是暗示慈禧太后,在京城里的各国使节也在关心这一次的政嘲。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总有点挟外人以自重的意味,文祥有些不以为然,可是没有说出口来。

  这个奏折递到慈禧太后手里,自然掂得出分量。心里气愤,但能抑制,她很冷静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决还没有到达可以独断独行的地步,因此,立刻作了一个决定,接纳惇王的建议。

  于是她召见文祥、李棠阶和曹毓瑛,除了‮慰抚‬以外,把惇王的折子了下去,吩咐传谕王公大臣,翰詹科道,明天在內阁会议。此外还有许多非常委婉的话絮絮然,蔼蔼然,听来竟似慈安太后的口吻。

  这一来,外面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了。第一,召见三枢臣,把前两天明发上谕中“该大臣等”这四个字,作了有力的澄清;第二,恭王逐出军机一节,必定可以挽回。

  因此,这天到內阁来赴会的,特别踊跃,而且到得极早。但是会议却迟迟不能开始,因为倭、周两阁老以及“协揆”瑞常不曾到。再一打听,说是两宮正在召见,除他们三个人以外,还有朱凤标、万青藜、基溥、吴廷栋和王发桂。这是为什么?莫非事情还有变化?大家都这样在心里怀疑。

  这是因为慈禧太后前一天又听了安德海的挑唆,说恭王不但没有悔过之心,而且多方联络王公大臣,决定反抗到底。她虽不全信他的,但自己觉得对文祥所说的那番话,显得有些怕事,急于想收篷似地。如果这一天內阁会议下来,联名会奏请求复用恭王,不但太便宜了他,以后怕越发难制,而且大家一定会这么说:到底是妇道人家,只会撒泼,办不了正经大事。如果落这样一个名声在外面,以后就不用再想独掌大权了。

  为了这个缘故,慈禧太后决定把事情弄复杂些。召见的名单重新安排,在原先召见过的那一班人里面,去了一个无⾜轻重的內阁学士殷兆镛,另外加了四个人:肃亲王华丰、豫亲王义道、兵部尚书万青藜、內务府大臣基溥。召见两王是为了增加声势,至于万青藜和基溥在慈禧太后印象中,是谨慎听话的人,她轻视満缺的兵部尚书宗室载龄,而载龄是恭亲王力保的,这也成了口实之一。

  “象载龄这样的人才,恭王一定要保他当尚书。照我看,载龄不过笔帖式的材料。万青藜!”她问:“你跟载龄同堂办事,总知道他的才具吧?”

  万青藜不敢驳回,但也不便附和,而且慈禧太后的批评,多少也是实情,所以只好免冠碰头,含含糊糊地答道:“太后圣明。”

  “再说惇王。”慈禧太后看着肃亲王华丰说:“在热河的那会儿,说恭王要造反的,不是他吗?现在他又反过来维护恭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回头內阁会议,你们要说公道话!”

  到了內阁,随即开会。因为此会由军机处传谕召集,所以由文祥首先述旨:“昨天奉两宮皇太后面谕:恭亲王在召见的时候有过失,因为蔡寿祺参他,不能不降旨;惇亲王现在上折子,也不能不议,可见,上头並无成见,一切总以国事为重。朝廷用人,一秉大公,从谏如流,亦所不吝;如果你们一定要说,‮家国‬非恭王不可,你们跟外廷各衙门去商量,联名写个折子上来,让恭王再回军机,我准了你们的好了。天意既回,该如何仰承上指?请大家定个章程。”

  话还未完,吴廷栋站起来说“这话完全不符。”

  文祥述旨,已令人不免惑,听得吴廷栋这一驳,越发有石破天惊之感!他怎么可以如此说?照他的话,岂非文祥矫诏,那有这么大胆?真太不可思议了!

  而文祥却比较持重,虽觉吴廷栋的话和语气,武断无礼,但仍旧平静地问:“何以见得?”

  “刚才两宮皇太后召见,面奉懿旨,全无请恭王复回军机的话。”

  “那么,上头是怎么说的呢?”

  “说恭王必不可复用。”

  “那太离奇了!”李棠阶皱着眉说“不至于出尔反尔吧?”

  “此何等大事,敢有妄言?”

  “不错!”倭仁也说“面奉懿旨,恭王不可复用。”

  以倭仁的年⾼德劭,而且道学家最重视的是“不欺”自无妄言之理。照此看来,莫非文祥在假传圣旨?

  正当大家越来越糊,也越来越着急的那片刻,李棠阶说话了:“昨⽇军机承旨,面聆纶音,确如文尚书所说。”

  “那不是天下第一奇事?”惇王看着倭仁和吴廷栋,大声说道:“上头说了今天的话,就不能说昨天的那个话,说了昨天的那个话,就决不能说今天这个话。艮老,别是你听错了吧?”

  “王爷!”倭仁板着脸回答:“老夫虽耄,两耳尚聪。”

  “我们三个人也没有听错。”

  文祥接着李棠阶话,补了一句:“昨天押班的八王爷可以作证。”

  “巧了!”吴廷栋说“今天也是八王爷押班。”

  “那好,好,你们不用吵了!找老八来问。”惇王大声吩咐:“看,钟王在那儿,快把他找来。”

  內阁的苏拉分头去觅钟王,这等待的当儿,大家头接耳地小声谈着,虽听不清说些什么,但脸上十九浮现着好奇的神⾊,好象赌场里有豪客孤注一掷,大家都迫切希望要看那一宝开出来的是什么?

  “宝官”钟郡王找到了,这两天他奉旨带领引见,算是第一次当正式差使,打扮得一⾝簇新,宝石顶、团龙褂,极长的一支双眼花翎,在⽇影中闪着金蓝⾊的光芒,衬着他那张⽪⾊⽩净,微带稚气的脸,益显得⾼贵华丽。等走进內阁大堂,抬头望一望,立刻放下马蹄袖,向他五哥惇王请了个安。

  “老八!”惇王问道“昨儿个军机‘叫起’,是你押班?”

  “是。”

  “今儿呢?”

  “也是。”

  “好吧!”惇王挥一挥手说“你们问他。”

  于是文祥和吴廷栋,又把所奉的懿旨说了一遍,要钟王证明,确有其事。

  “你们不错!”他看着吴廷栋这方面说了一句,转脸看着文祥又说:“你们也不错。慈禧皇太后昨天和今天,是这么说的!”

  这一下,満堂惊愕,议论纷纷,好久都静不下来。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一个疑问:慈禧太后何以自相矛盾?到底她的真意何在?

  文祥一看这情形,知道大事坏了。內中的变化曲折,尚未深知,去打听明⽩,设法化解,都得要相当时间,此事宜缓不宜急,所以提议到三月十四再议。倭仁和吴廷栋原想早早作一了断,无奈站在恭王和文祥这面前人多,齐声附和,只好算了。

  事情看来要成僵局,政务也有停顿的模样,军机三枢臣苦闷不堪,每⽇在直庐徘徊,要等一个人来,情势才有转机。——这个人就是在盛京的醇王。

  不过,军机三枢臣的苦闷虽一,原因多少不同。文祥了解洋务,深知外国使节对于枢廷动态,都有报告回国。大清朝的那面⻩龙旗已经有了裂痕了,全靠政局稳定,有位⾼望重的恭王在上笼罩一切,合力弥补,才可以不使那条裂痕扩大。如果朝局动,⾜以启外人的异心。所以文祥不免有隐忧。

  李棠阶的目光是在各省。蔡寿祺的背后有些什么人,那两个奏折是怎么来的?他完全清楚。从咸丰初年的军机大臣文庆开始,以至于肃顺专权,恭王当国,有个一以贯之的方针:泯没満汉的界限,而且要重用汉人。不是如此不能有曾国藩,更不能有左宗棠。如今大功初见,私嫌又生,连慈禧太后都说过“恭王植”的话,意思是指他外结曾国藩以自重,如今蔡寿祺的折子中,为旗将不平,攻击湘军,挑拨満汉之间的感情,如果由恭王波及到最善于持盈保泰的曾国藩,那对大局的影响可就太严重了。

  至于曹毓瑛,一片心思都在恭王⾝上,恭王一垮,他也要跟着垮,切⾝利害所关,格外着急。不过,这些纵横捭阖的手法,是他懂得最多。倭仁和吴廷栋的格,也是他最了解,讲道学的人一钻⼊牛角尖,简直无药可医,所以去疏通这两个人,不必跟恭王过不去,不但没有用处,说不定还会讨一场没趣。他盘算了好几遍,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联络那些科甲出⾝的翰、詹、科、道,另外再觅一位够地位的王公出面,到十四內阁开会那天,以多胜少,把倭仁和吴廷栋“淹”了,是为上策。

  想定了主意,他跟文祥商议,也认为不错。于是着手进行。这时候那班军机章京可就发生了大作用,他们与翁同和、李文田那些名翰林,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叙起来不是同年,就是世,平常看花饮酒,总在一起,此时杯酒言,一两句话就拉拢在一起了。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