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六章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更新时间:2017/9/7 
第六章
    因为顺利地应付过了一场祭典,小皇帝再一次受到东太后的夸奖和慈爱的‮慰抚‬。他已经换掉了袍褂和大帽子,穿着⽩细布的孝袍,光着头打一小辫子和他的七岁的姐姐,一左一右偎依着东太后,一个结结巴巴地在讲祭典的情形,一个睁大了一双漆黑的眼睛,静静地听着。

  “你还认识你六叔不认识?”东太后等小皇帝说完了,这样问他。

  “先不认识,后来认识了。”

  “怎么先不认识呢?”

  “六叔的样儿,跟从前不一样,⾐服也不同了。”

  “傻孩子!”东太后摸着他的头说“现在穿孝,大家的⾐服,不都跟从前不一样吗?”

  “⾐服的样子也不一样,后面有两条带子。”

  “那是‘忠孝带’,你六叔一定是穿了行装,自然该有这个忠孝带。”

  “什么叫忠孝带啊?”

  “将来你就会懂了。这会儿跟你说了,你也不明⽩。”东太后紧接着又问:“你六叔跟你行了礼没有?”

  “没有。”小皇帝又说“六叔哭完了要给我行礼,六额驸拦着不叫行,说:‘有过“鱼翅”了,这儿不用行礼。’说完,领着我就回来了。”

  “什么?”坐在炕桌另一头的西太后问道:“六额驸跟你说什么?”

  小皇帝听见他生⺟声音一大,便生畏怯之心,闪闪缩缩地往东太后⾝后躲,同时呑呑吐吐地回答:“六额驸说:‘有过“鱼翅”了。’”

  话未说完,西太后大声喝断:“还要‘鱼翅’?谕旨!”那是尊亲免行跪拜礼的谕旨,她又转脸向东太后说:“听听,连这个都弄不明⽩,可怎么得了?”

  “还小嘛!”东太后以为小皇帝辩护来向她解劝,”慢慢儿的,全都会明⽩。到底才六岁,他那儿知道什么叫谕旨?”

  “就知道玩儿!”西太后又把小皇帝⽩了一眼。

  东太后一面是想把气氛弄得轻松些,一面想想也好笑,轻轻地揪着小皇帝的耳朵说:“亏你怎么想来的?鱼翅!你怎么不说燕窝?”

  小皇帝羞窘地笑了。一眼瞥见他姐姐在刮着脸羞他,恰好迁怒到她⾝上,瞪着眼,极神气地问道:“你在⼲什么?”

  “不用你管。”

  一句话把小皇帝堵住了,便说出不讲理的话来:”不准你羞我!”

  大格格不象她生⺟,却象西太后,反应敏捷,口角尖利,撇着小嘴说道:“你也知道害羞啊?”

  这句话堵得更厉害,小皇帝恼羞成怒,就要动武,中间有个东太后,自然会拉架,就这吵吵嚷嚷之间,听见西太后用低沉的声音喝道:“别闹了!”说着,眼睛向遮着⽩纱帘的窗子外望。

  于是东太后问道:“什么事啊?”

  “六爷进来了。”

  “啊!”东太后随即站了起来,正见双喜揭开帘子,便即问道:“可是六爷来了?”

  “是。请旨,在那儿召见?”

  “当然在外面正屋。”东太后又说“你叫人来,把皇帝和大格格领了去。”

  不用吩咐,保⺟们都在后面廊下待命,闻声纷纷进屋,把这一双姊弟一拥而去。东太后因为刚才小皇帝和大格格跟她亲热,把一件⽩布旗袍绉了,回到寝宮去换⾐服,霎时间,偌大的一间起居室,只剩下西太后一个人。

  內心充満了无可究诘来由的‮奋兴‬的西太后,忍不住走到窗前,想掀起⽩纱窗帘,先细看一看恭亲王,手刚抬起,忽生警觉,这不是一个太后所应该有的举动。但是已抬起来的手,要让它放下去,却是万分不愿,略略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断然决然地掀起了纱帘一角,恰好望见恭亲王站在阶下。

  这是她第一次恣意细看这个比她大两岁的男人。他站在那里的那种矫然不群、昂首天外的姿态,首先就给了她一个极深的印象,因为那是任何亲贵大臣所不能有,也不敢有的神情。他的眼睛极大,奕奕有神,三十岁的年纪,眼下已可以清楚地看出“眼垂”衬着那直的鼻子、⾼⾼的颧骨,不怒而威,别有一种令人醉心倾服的须眉气概。

  “怪不得说他是‘龙形’!”西太后在心里说,随即想起许多关于恭亲王的传说,说他的容貌,就相法而论,贵不可言。这正是“不可言”说破了是大忌讳!因此,有人说他要借洋人的势力,学前明景泰的故事。这倒不一定是肃顺那一帮人造谣,连他的胞兄惇王都曾说过:“老六这个样儿,只怕要造反!”

  正这样想着,听得人声,急忙缩回了手,回⾝看时,东太后差不多已走到她⾝后了。她陡觉脸上一阵发热,強自镇静着说:“回头有些要紧话,请姐姐先提个头,我好接着往下说。”

  “嗯。”东太后沉着地点点头,吩咐⾝旁的宮女:“打帘子!”

  打开帘子,两宮太后,一前一后走了出来,总管太监史进忠,跪着候,等并排坐定,西太后便说:“叫吧!”

  “喳!”史进忠答应着,站起来退了出去,不久听得他在外面说:“来吧!六爷。”

  沉稳的履声,由远而近,拔的影子越来越清楚,穿着一⾝⽩布行装的恭王,将进殿门时,步履显得有些匆促,一进门朝上看了一下,随即跪倒:“臣奕-叩见⺟后皇太后、圣⺟皇太后!”接着,取下大帽子往地上一摆,顺势磕了个头。

  “请起来,请起来!”东太后的声音,客气中显得亲切,纯然是大家世族中叔嫂相见的口吻“史进忠,快搀着六爷!”

  等搀了起来,叔嫂三人眼圈都是红的,但他们也都明⽩,此时相向垂泪,不特在仪制上不甚适宜,而且也无补于大事,所以都勉強克制着自己。

  那时自然该东太后先开口,她却一时不知从何处落墨?便泛泛地打远处谈起:“六爷是那一天出京的?”

  “臣是七月二十六一大早出京的。”

  “路上走了几天?”

  此一问自属多余,恭王屈着手指数了一下答道:‘整整走了五天。”

  “路上还平静?”

  “路上平静。”恭王又说:“桥梁道路,不甚平整。臣一路来,已经告诉了地方官,让他们赶快动工兴修,好接梓宮。”

  “是啊,”东太后说“总得赶在年前‘回城’才好。”

  “年前回城太晚了!”恭王停了一下,以低沉郑重的声音又说:“臣的意思,回城越早越好。”

  “喔!”东太后这样应了一声,不知他说这话的意思何在,便转脸看着西面。

  “回城当然越早越好。可是也得诸事妥帖才行。”西太后接着她的话说。

  恭王抬头看了看她,从容答道:“京里十分平静。物价是涨了些,那都是因为车驾在外,人心不免浮动的缘故,等一回了銮,人心一定,物价自然会往下掉。”

  “可不是吗?”西太后死无对证地说了些大话:“大行皇帝在⽇,我也常拿这话进劝,大行皇帝也觉得我的话不错。可是,大行皇帝讨厌洋人,不愿意跟他们在一个城住,就这样子耽搁下来了。如今,唉!从那儿说起啊?”

  “洋人也讲理。不是臣说一句袒护他们的话,洋人跟咱们那些‘旗下大爷’一比,可是讲理得太多了。”

  “讲理就好。只怕回城以后,又来无理取闹,那可⿇烦。”

  “决无此事。”恭王拍着说“臣敢保!若有此事,请两位太后,唯臣是问!”

  西太后点点头,转脸与东太后商议:“既是六爷这么说,还是早早回城的好。”

  “那,咱们就商量个⽇子吧!”

  “早了也来不及,总在下个月。”西太后向恭王说道:“这件事再商量。”

  “太后说得是,总在下个月,早早定了,京里好预备。”

  “京里对大行皇帝的遗命,可有什么话说?”

  这一问不容易回答,第一先要把所谓“遗命”弄清楚,恭王细想了想,除却“派定顾命八大臣”一事以外,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议论的遗命。但心里虽已明⽩,却不便贸然说出来,故意追问一句:“请太后明示,是那一件遗命?”

  “还有那一件,不就是眼前的制度吗?”

  恭王看一看左右,不即回答,这时正有人行近——是双喜,用一个嵌螺甸的黑漆盘,盛着两盖碗送了上来。

  “也给六爷茶。”东太后吩咐。

  双喜答应着去取了一碗上用的茶,送给恭王。东太后又赐坐,等把一张凳子端了来,他却不坐,⾼声说道:“跟两位太后回话:顾命是祖制,臣不敢妄议。”说了这一句,方才坐下。

  这个答复,多少是出乎西太后意料的,但稍微想一想,也就无⾜为奇。如此大事,自然不能率直陈述,只怪自己问得太欠含蓄。

  于是她喝了口茶,闲闲地又说:“这我倒不明⽩了,封爵有‘世袭罔替’的恩典,顾命大臣是怎么着?当一辈子吗?”

  这确是个疑问!恭王想了想答道:“用人的权柄,自然之于上。不过先朝顾命,例当礼遇,倘无重大过失,以始终保全为是。”

  “嗯,嗯!”东太后不断点头,觉得他的话说得合情合理。

  西太后也満意他的话,只是着眼在“重大过失”一语,甚至只是“过失”两个字上。”那么,”她朝外看了看,虽然殿廷深远,仍旧把声音放得极低:“倘或顾命大臣有了过失,非去了不可,那得按怎么个规矩办呢?”

  这又把恭王问住了!一时想不起前例可援,便迟疑着说:“这怕很难!顾命大臣面承谕旨,处理政务,罢黜的上谕,要从他们手里发出去,如果截住了不肯发,那就⿇烦了。”

  “照你这一说,抗命违旨,不成了叛逆了吗?”

  恭王默然。她的话是不错,但处置叛逆,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这两个字最好不要轻易出口。他认为西太后不过帮着大行皇帝看了几天章奏,所知有限,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她冒失,自己不能跟着她冒失,因而出以保留的态度。但是,西太后决不会因为他保留,也跟着保留“六爷!”她故意反一句:“这儿没有外人,有话你尽管说。也许我们姊妹俩有见不到的地方,你一定得说给我们。”

  “对了!”凡是和衷共济的态度,东太后没有不附和的“六爷,外面的事,我们不大明⽩,你要不说,我们不糊涂一辈子吗?”

  “两位太后言重了!”恭王倒有些惶恐了“即蒙垂谕,臣有句话不能不说,‘叛逆’二字,谁也当不起!若无叛逆的实迹,而且有处置叛逆的布置,还请包容为是!”这等于把西太后教训了一顿。她也很厉害,不但不以为忤,而且表示欣然受教:“不错!不错!六爷真是见得深、看得透。不过,还是那话,如果真有其事,可又怎么处置啊?”

  “以臣看,只有一个办法,召集亲贵重臣,申明旨意,而且预先得有布置,让那些人非就范不可!”

  西太后极深沉的点点头,看一看太后,越发把声音放低了:“六爷,可曾见着安德海?”

  “巨不曾见着,是宝鋆接见的。”恭王说到这里,站起⾝来:

  “亲笔懿旨,臣已经捧读了。”

  密旨是提到了,却不提密旨內所说的“大事”恭王是不肯提,西太后是不便提,但表面沉默,肚子里却都在用功夫。所谓“大事”恭王与文祥、宝鋆,反复研究,筹思已,要秉政先要打倒肃顺,要打倒肃顺先要取消顾命,取消了顾命,则必以垂帘代替,而女主垂帘是违反家法的,他不愿冒天下的大不韪来首倡此议,更不愿首倡此议于两宮太后之前,这是授人以柄,断乎不可。

  西太后“热中”得很,巴不得马上做一笔易:“你秉政,我垂帘!”但是她也知道,恭王不是个唯命是听的庸才,越是这样坦率表示,越叫他看不起。就拿做买卖来说,一方急于求售,另一方一定拿跷,变成受制于人,所以无论如何,要得他先“开盘”讨价还价,其权在我,事情就好办了。

  这番沉默,在恭王与西太后,因为各人都有事在想,倒不觉得什么,第三者的东太后却感到难堪,急于想打破这个近乎僵冷的局面。

  她是忠厚人,一直存着一分替恭王抱屈的心情,这时正好说了出来,便先叫一声:“六爷!”

  恭王慌忙站起来答道:“臣在。”

  “坐着吧!”东太后说“我不是敢于胡批大行皇帝,要说他那遗命,可真是有点儿欠斟酌,谁也没有料到,那‘八位’当中,竟没有你!唉,你们弟兄…。”她黯然地摇‮头摇‬,不会说也不忍说了。

  这一下正触及恭王痛心的地方,同时也感东太后说了句公平话,不由得眼眶发热,赶紧把头低了下去,尽力设法让自己的眼泪不掉下来。

  冷静的西太后,忽然得了个灵感,转脸说道:“姐姐,我倒有个主意,你看看使得使不得?”

  “喔,什么主意?”

  “我在想,”西太后慢条斯理地说“大行皇帝跟六爷同胞手⾜,决不会有什么成见,当时是受了小人的挟制,又是病得最厉害的时候,行事欠周到,也是难免的。既然有这么一点儿欠斟酌的地方,咱们该想法儿弥补过来。姐姐,你说是不是啊?”

  “可不是吗?”东太后大为嘉许“真是你想得周全。说吧,该怎么个弥补?”

  “我想让六爷回军机,跟那八位一起办事。”

  恭王大吃一惊,再也料不到西太后想出来这么个主意“千万不可!”他站起⾝来,‮劲使‬摇着手说“太后的恩典,臣决不敢受!”

  东太后愕然,西太后却笑了,笑他失掉常度。自然,心里万分得意,只一句话就把他急成这个样子。

  恭王省悟到自己失态了,定一定神,恢复了从容的声音:“不是臣不识抬举,只因为这个样子办,于大事无补,反而有害。”

  “怎么呢?”东太后完全不解。

  恭王觉得很难解释。西太后当然明⽩他的难处,事实上也正就是要难他一难,这时便悠闲地看着他着急。

  终于,恭王想出来四个字:“孤掌难鸣!”

  这句成语用得很适当,恰好让东太后能够懂得所譬喻的意思“嗯,嗯!是有点儿不妥。”她转脸向西太后说“就是那句话了,‘好汉只怕人多!’六爷一个人弄不过他们八个。咱们另想别的办法吧。”

  这原是西太后跟小安子下象棋学来的招术,故意“将”恭王一“军”果然把他搞得手忙脚。心想,肃顺窥伺甚严,召恭王密商一次不容易,得要趁此机会出他的话来,才不枉使那一条苦⾁计,叫小安子路远迢迢地去搬救兵。

  于是,她皱着眉回答东太后:“咱们姐儿俩能办得到的,就只有让六爷回军机。既然六爷说‘于大事无补,而且有害’,想必另有更好的办好。”说到这里,微微一抬头,正好看见恭王,便问:“六爷,你说,可是这话?”

  此时已恢复沉着的恭王,徐徐答道:“兹事体大!臣此刻不能回奏。请两位太后给臣一两天的⽇子,好好儿筹划一下。”

  “嗯,嗯。”西太后点点头,表示満意,总算有了一句比较实在的话了。

  于是两宮换了一个眼⾊,东太后便说:“一路来也辛苦了。先去歇歇吧!”

  “是!”恭王站起,跪了安退出烟波致慡殿。

  一出殿,史进忠领他到一间值班太监待命闲坐的屋子里去休息,沏上好茶,装来四个果盘,左一个“王爷”、右一个“王爷”大献殷勤。恭王心里明⽩,这是有所需索,便伸手到靴页子里去掏银票,手一伸进去,方始记起,银票倒带着两张,一张一万,一张五千,照一般的规矩,不过开销一两百两银子,这两张银票的数目太大了。但苦于随从不在左右,无法取一张小额的银票来,而这个“开销”可又既不能欠,更不便找,只得咬一咬牙,拈着那张五千两的,随手递了给史进忠。

  “你分给他们大伙儿,买双鞋穿吧!”

  史进忠一眼瞄过去,正好扫着“五千”二字,始而一愣,继而大喜,笑容満面地先请安后接银票,接了银票再请安,然后转⾝把手一扬,略略提⾼了声音说:“都来!谢王爷的赏。”

  那些太监一看史进忠的脸⾊,就知道赏得不少,顿时纷纷趋附,很快,很整齐地站成两排,仍旧由史进忠领头,一起替恭王请安道谢。

  等那些太监退后,史进忠单独上前,躬着⾝子,小声说道:“肃中堂派人来传了话,说等王爷一下来,就请到他府里去,二宮门口,套着车在伺候。”

  “好,我这就去。”

  “晚上我在到公馆去给王爷请安。上头如果有什么话,我随时会来禀报。”

  一看这神气和这番话,恭王不心疼那五千两银子了!因此,说话的态度也不同了“你不必来!来了我也不见。上头如果有什么话,等我进宮的时候,你跟我说好了。”“是,是!”史进忠満口答应着“王爷有什么差遣,尽管吩咐。”说着,亲自把恭王送到二宮门口,等他上了车还请了个安。

  护卫随从,前呼后拥着到了肃顺府第,主人开了中门,亲自接,陪客早已到齐。除了顾命八臣以外,另有恭王的一兄一弟:惇王和醇王,主客一共十一位,都换了便⾐,先在⽔阁闲谈。

  也不过刚刚坐定,听差来通知肃顺,说有户部司员,从京里赶到,有要紧公事禀报。

  “你没有看见有贵客在这儿吗?”肃顺申斥听差“为什么不告诉他,有公事到衙门去接头。这会,我那儿有工夫见他?”

  “原是衙门里的‘笔帖式’陪了来的,说有一样要紧东西,得赶快给中堂送了来。”

  “好吧!”肃顺站起来告了个罪,出去见客去了。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肃顺重又回到⽔阁,舂风満面,显得极其⾼兴。他⾝后跟着一名听差,手里捧个扁平布包,走进屋子,把布包放在大理石面的紫檀圆桌上,解了开来,里面是俗不可耐的一板铜钱。

  “老六!”肃顺大声叫着恭王“你看看,‘钱样子’!”

  这一说,纷纷都围了上来,细看改元以后新钱的样本,上好云南铜所铸的大钱,正面汉文,背面満文,汉文四字:“祺祥重宝”拿在手里沉甸甸地,令人満意。

  恭王颇为惊讶,也有警惕,肃顺处事,一向果断明快,在这件事上,尤其神速,改元的上谕颁了才几天,新钱已可开铸,不能不佩服他办事认真。同时他又想到,一旦新钱通行,物价下降,小民拥戴,四方称颂,那时肃顺的地位便很难动摇了。

  因此,他在大大地恭维了一番以后,随口问道:“新钱什么时候发出去啊?”

  “照规矩,应该在‘祺祥元年’通用,才算名副其实,现在市面上现钱缺得厉害,只好通权达变。我想,一行了登极大典,就发出去,也算是恭贺幼主嗣位的一番心意。”肃顺得意地又问:“你看,我这个打算如何?”

  “好极了!”恭王乘机说道“照此一说,应该早早回城。”

  “那全在你了。”

  “怎么?”恭王愕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我何⼲?”

  “你不是总揽‘在京留守’的全责吗?总要你那儿都妥帖了,才能回城。”

  “六哥!”恭王不悦“怎么着?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吗?在京的人,⾝处危城,苦心撑持,好不容易把个‘抚局’办成了,今⽇之下还落了包涵,那不叫人寒心吗?”

  肃顺哈哈大笑,拍着恭王的肩说:“老六,你到底还年轻!一句笑话,就挂不住了!好啦,好啦,别发牢了,回头罚哥哥我一杯酒。”

  那大剌剌的神情,自然令恭王不快,但转念一想,正要他如此骄狂自大,疏于戒备,才便于行事。因此,心里的不快,立刻就消失了。

  等到延请⼊席,主人奉恭王为首席,恭王一定不肯。论爵位、辈份、年齿,应该郑亲王端华居首,但郑王与肃顺是同⽗异⺟的亲兄弟,也算半个主人,又当别论,这样便应悖王首座。他是个人云亦云没主张的人,恭王让他上坐,他也就当仁不让坐下来了。

  主宾十一位之中,话题自然要听恭王和肃顺挑选,由于那一番半真半假的小小争执,两人都存着戒心,不愿涉及朝局政务,于是就只有闲谈了。旗下贵族,闲居终⽇,言不及义的本事最大,由端华的鼻烟壶谈到古玩,这一下开了载垣的话匣子。怡贤亲王允祥,是世宗宪皇帝最信任的一个弟弟,在世之⽇,赏赐甚厚,数世以来的蓄积,古玩字画,收蔵极富,所以载垣大数家珍,十分得意,据他自己说“四王”的山⽔,未曾裱的,还有的是。这话在那些亲王、郡王听来还不觉得什么,杜翰、匡源、焦祐瀛他们就不免羡不止了。

  一顿饭吃了有两个时辰,席散以后,恭王首先告辞,肃顺要亲自送他到公馆,恭王再三辞谢。回到行馆一看,果然准备得极其周到,心里不免转一转念头,有些不大猜得透肃顺的态度。又想到西太后的神情口吻,觉得也是个不容易对付的,以前真个是小看了她。

  就这片刻间,车马纷纷,三品以上的官儿,都到公馆来谒见请安。恭王一则是累了,再则是行事谨密,一概挡驾,关上房门,好好睡了一觉,直到上了灯才起⾝。

  等洗过脸,正坐着喝茶,他那从京里带来的听差苏禄来禀报:“七爷刚才来过。听说王爷还睡着,不叫惊动。留下话,等着王爷去吃饭。我跟七爷回:王爷一宵没有睡,实在乏得可以,怕的要谢谢了。七爷说:那就把菜送了来。”

  “嗯。”恭王很満意地“这样办很好!”“菜刚送了来,是一桌燕菜。请示:怎么吃?”

  恭王吩咐酌留四样清淡些的小碗菜,其余的大碗菜,包括主菜燕窝在內,都转送给随员享用,又说:“拿我的片子,去请曹老爷来喝酒。”

  曹毓瑛也正在打算着,夜谒恭王。自然不宜于公服拜见,就⾝上所穿的一件⽩布孝袍,加上一件黑布“卧龙袋”不戴帽子,也未坐车,步行着悄悄来到恭王行馆,从侧门进⼊,径到上房。

  恭王特别假以词⾊,出屋站在阶沿上等,曹毓瑛抢步上前,先请了安,还要跪下磕头,他亲自扶住了,挽着手一起进屋,在书斋中谈了些路上的情形,苏禄来请⼊席。

  “菜不见得中吃,有好酒!”恭王吩咐:“取一瓶“⽩兰地”来!”

  “是洋大人送的酒?”苏禄怕弄错了,特为问一句。

  “是啊!看仔细了,要我做了记号在上面的那一瓶。”

  苏禄把⽩兰地取了来,曹毓瑛认不得那是什么酒,于是正在主持洋务的恭王,为曹毓瑛解释,这瓶酒有五十年陈了,还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御驾亲征”俄罗斯那年酿造的。又指着“1812”的洋字给客人看,自然,曹毓瑛认不得。

  等把那琥珀⾊的体,倒在成化官窑的青花酒钟里,曹毓瑛浅浅尝了一口,果然醇冽非凡,为平生所初见。但美酒当前,却不敢多饮,怕酒意浓了,谈到正事,思考不免欠冷静周密。

  于是略饮数杯,便即罢手,恭王也不多劝,吃了饭,延⼊书斋,摒退仆从,密商大计。

  “我竟小看了‘西边’。”恭王感叹着说“差一点下不得台。”

  这话在曹毓瑛不算意外,也算意外。西太后听政不过十几天,已颇有能⼲的名声,但居然会让恭王“差一点下不得台”这不能不说是意外之事。

  “那八位对西边的观感如何?”恭王又问。

  曹毓瑛想了想答道:“一言以蔽之,精明二字。怡、郑两王,颇有畏惮之意。”

  恭王摇‮头摇‬:“她的厉害,不在精明上面,在假装不懂,装傻卖呆。”

  “噢…。”曹毓瑛很注意地“王爷这又是深一层的看法了。必有所本?”

  “是啊!”恭王一面回忆着,一面慢条斯理地说:“西边很‘热’,要我献议垂帘,我当然不能那么冒昧。西边看看没有办法,说是要让我回军机,这是进一步我。厉害得很!”

  “那么,王爷当时怎么说呢?”

  “我当然辞谢了。”恭王又说“我答应两宮,好好筹划一条路出来。你有什么⾼见?”

  曹毓瑛握着手,思索久久,说出一句恭王想不到的话来:

  “其实,西边的主意,也未尝不可行。”

  “怎么呢?”恭王愕然。

  “王爷一回去,自然是枢机领袖。军机制度,由来已久,大政所出,天下咸知。赞襄政务的,亦不得不僭窃军机处的名义。王爷一去,正好收回大权,虽不能凌驾而上之,分庭抗礼,也占着不可动摇的地步。”曹毓瑛一口气说到这里,略停一停,看恭王一时无话,便又说道:“至于穆、杜、匡、焦诸位,眼前不能不依附那‘三位’,但此是王爷不在军机的情形,王爷一回军机,正管着他们,不能不听王爷的。”

  “倘或不听呢?”

  “好办得很!免了他们的军机。顾命大臣的名义,是先帝所授,一时免不掉,军机大臣的进退,权在今上,有何不可免?”

  “嗯,嗯!”恭王点点头,似乎意动了“你的见解很新,也很深。不过…。”

  “王爷如果没有更好的打算,不妨就照此而行。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这…,”是极难决断的事,恭王踌躇着说“我怕弄得短兵相接,两败俱伤。”

  曹毓瑛默然。他有所意会了,恭王自觉⾝分贵重,要保持雍容庄严的姿态,不肯与慓悍的肃顺,⽩刃⾁搏。

  “我想,一切总得回了城再说,咱们现在就谈回城以后的做法吧!”

  “是!”曹毓瑛谦恭地答应一声,端起茶碗,却饮不饮,定神沉思,未想别人,先想自己。他在军机处的资格,已经跟军机大臣没有什么分别,但究竟不是军机大臣。焦祐瀛的职位原来应该是他的,由于他的坚辞,焦大⿇子才得“飞上枝头作凤凰”当初坚辞超擢的原因,就是表示对恭王效忠,他一直相信恭王会重回军机,要到那一天,他才能真正被重用,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具。

  想不到在大行皇帝生前,恭王不能达成心愿,而眼前却意外地有了回军机的机会。诚然,赞襄政务与军机大臣已无分别,顾命八臣结成一体,恭王纵为军机领袖,不能改变以一敌八这个不利的形势。但是,恭王决不是所谓“孤掌难鸣”军机大臣也好,赞襄政务大臣也好,都必须假手军机章京,才得推行政务,否则号令不出国门,肃顺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另找一班能⼲的司员,来组成两班军机章京。这样,恭王就不必怕他们了!曹毓瑛自信有恭王出面,加上他在军机章京中的资望、才能和影响力,可以逐渐设法把受顾命的赞襄政务大臣,弄成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大权复归于军机处这个正轨上。当然,这要经过一番极严重的冲突,恭王不愿披挂上阵,亲临前敌,那真是件无可奈何之事。

  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气短心灰,便即说道:“既然重心移到京里,我想求王爷设法,等这一次换班回京,让我不必再回热河来了。”

  “这话是怎么说?”恭王很诧异地看着他“你仿佛不愿在这儿待似的?”

  “是。”曹毓瑛很坦⽩地承认。

  “为什么呢?”

  “王爷可以想得到,我是他们的眼中钉,处境极难。”

  “我知道,我知道!”恭王站起来,走了两步,想了一会,拍拍他的肩,带些歉意地说“你受了许多窝囊气,我全明⽩。

  看在我的面上,暂且忍耐。”

  这样的‮慰抚‬,曹毓瑛不能不感,慌忙起⾝,垂手答道:

  “王爷言重了!”

  “此时人心苦闷,不独你我。一等回了京,”恭王停了一下说:“局面一定会大大不同。也不过一两个月的工夫,你无论如何要多费点心。”

  听恭王的语气,他要跟肃顺好好斗一斗,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只不过把斗的地点,挑在京城而已。照这样看来,目前的工作,就是为京城一斗先作铺排,培养声势。同时,恭王与两宮的利害是一致的,如不愿由重回军机,逐步收权,那就唯有推倒先帝遗命,尽翻大局,重起炉灶。而这样的做法,只有垂帘之议,成为事实,因此要为两宮的未来作打算,与培养恭王的声势,同是一件急须着手的大事。

  于是,曹毓瑛把思绪整理了一下,提出建议。

  “王爷!”他说“愚见以为目前必不可少者有两事,一是试探垂帘,一是陈兵‮威示‬。”

  “嗯。”恭王极注意地听着“你说下去!”

  曹毓瑛的试探垂帘的构想,与不久以前朱学勤向文祥与宝鋆的建议是一贯相承的,而陈兵‮威示‬,则是朱学勤上次热河之行,在回京前夕话别时就已商定了的策略,恭王对这两点,早就表示了不反对的态度,目前所想知道的是利害的精确分析和进行的步骤,好作最后的决定。曹毓瑛了解到这一层,所以摒弃⾼论,只谈实际。

  “本朝特重顾命,其来有自。开国之初,皇基未固,简用亲贵,辅助幼主,此是承太祖四贝勒合议大政的遗意,永与定鼎中原,有大功勋的王公大臣,合治天下。原有羁縻的作用在內,未⾜为法。”

  这开头的一段话,就使恭王动容了!两百年前,诸王并立,四大贝勒共理大政,太祖崩逝,由于代善拥立,太宗始得独掌大权。复由于多尔袞以与孝庄太后从小同在深宮,青梅竹马的情谊,因而可以取帝位而不取,扶立孝庄亲生的幼主,自此确定了帝系。这一段大清朝的开国史实,包含了无数恩怨⾎泪,诡谲神秘,甚至还有“太后下嫁”的传说,自乾隆以来,删改实录,讳莫如深,连恭王也不甚了了,于今让曹毓瑛隐约揭破,顿有领悟。自然“未⾜为法”之类的话,是太大胆了,如果是在雍正、乾隆朝,说这些话,就有掉脑袋的可能。唯有密室之內,恭王之前,曹毓瑛才敢这样毫无顾忌。

  看到恭王的脸⾊,曹毓瑛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发生效用了,于是进一步申论:“女主垂帘,无代无之,为利为害,关键不在女主,在于执政的重臣。”

  “嗯,嗯!”恭王大为点头,因为首先想起汉初吕后临朝,虽然大杀诸刘,而元老旧臣,先后为相,国政并未败坏,并且到了最后,依然是刘氏‮弟子‬得元老重臣之助,收复汉家天下。以吕后的忍残狠,尚且如此,他不相信西太后会比吕后还厉害。

  “从古以来,垂帘的美谈,首称宣仁,及至宣仁崩逝,元祐正人,相继被黜,于是奷琊复起,朝政⽇坏。”说到这里,曹毓瑛突然停了下来,看着恭王问道:“王爷,这又表明了一些什么道理?”

  恭王笑道:“你别考我了!就⼲脆说吧,我急着听下文。”

  “这还是表明了那句话,关键不在女主,在于执政。女主贤与不贤,皆是一时,不过,”曹毓瑛陡然一转“元祐正人,得被重用,究竟是女主之贤。这又有些关系了。”

  一波之折,摇曳生姿,说到最后,恭王十分明⽩曹毓瑛的意思了:不必以垂帘不符祖制,或者女主临朝,大权在手,将来会难控制而有所顾忌,两宮垂帘,不过是一块重登政坛的踏脚石,将来的做法,全在恭王自己!

  “受教了!”恭王很谦逊地说,在这一刻,他才真正下了决心。

  就这时候,苏禄远远地⾼喊一声:“七王爷到!”

  醇王来了。恭王向曹毓瑛使了个眼⾊,然后向外看去。

  廊上一盏⽩纱灯,引着醇王,匆匆而来。曹毓瑛对醇王,反不象对恭王那样比较随便,赶紧出室,肃立一旁,等他上了台阶,抢步上前,垂手请安,同时口称:“七王爷好!”低着头在走的醇王,听得声音,方才发现,他似乎没有想到曹毓瑛也会在此,楞了一下,点点头说:“喔!琢如,你也在这儿。”

  “老七!”恭王在里面喊了,”你何必还费事,弄那么一桌燕菜?”

  満洲贵族,特别讲究礼节,醇王顾不得与曹毓瑛寒暄,疾趋⼊室,向恭王请了安站着回话,说了许多恭敬中显得亲切的客套,似乎不象同胞手⾜相见。一直等恭王说到第三遍“坐着,坐着”他才坐了下来。

  曹毓瑛坐在两王对面,听他们谈话。醇王把在京的亲属,一个个都问到,恭王也不惮其烦地一一回答。这在旗人成了习惯,曹毓瑛却听不进去,闲得无聊,正好把他们弟兄对比着细细打量,这同⽗异⺟的两弟兄,相差八岁,但看来就象相差十八岁,倒不是恭王显得象中年,而是醇王太稚气了。他生得浊气,眼睛鼻子都挤在一起,撅着厚厚的嘴,老象受了什么委屈似地,不管怎么样放宽了‮寸尺‬来看,总觉得缺少那股华贵轩昂之气,不似个龙种。

  “六哥,”醇王忽然动了“你这一趟来,说什么也得办个起落出来。那肃六,简直叫人瞧不下去!”

  恭王一听他那么大的声音,先就皱了眉,将手一摆,把个头扭了过去,眼角却扫着曹毓瑛。

  于是曹毓瑛府⾝向前,轻轻叫了声:“七王爷!”等醇王回过脸来,他微微摇手示意,又轻轻说了句:“隔墙有耳!”

  醇王带些惶恐地点着头,这时恭王才转脸来看他,脸上是冷漠的平静,却特能显出他那不怒而威的神态,做兄弟的,不由得存着惮意地低下头去。

  “你今年二十二,分府成亲,当差也不止当了一年了,怎么还是这么沉不住气?别说担当大事,有大事可也不敢告诉你啊!”恭王的语气,异常缓和,就象聊闲天的声音,但话中教训得很厉害。当着外客在,醇王红了脸,十分难堪,曹毓瑛自然不能坐视,思量着替他解围,却忽然得了个灵感,不知不觉间,就把醇王置之脑后了。

  这时恭王又提起惇王,醇王看曹毓瑛迟疑未答。于是,他非常知趣地站起来告辞,主人并未再留,却换了一个眼⾊,彼此默契,到明天再谈。

  等曹毓瑛一走,弟兄间讲话就不用顾忌了,恭王很直率地问:“我在京里听说,五哥指我要造反。可有这话?”

  两个都是胞兄,醇王很难答复,想了半天才说:“何必还问呢?五哥是怎个脾气,你还不明⽩?”

  恭王果然笑笑不问了,只说:“找个什么时候,你跟他婉转地说一说,自己都弄不清的事,最好别谈。”

  “我跟他说过。”醇王噘起嘴,也是对他五哥大表不満的神情“我说,咱们得连成一条心,对付肃顺,自己亲弟兄,怎么反倒拆台呢?他说,大伙儿都是这么说,叫我有什么办法?简直是不可理喻。”

  “他是糊涂人,你可不糊涂。”恭王停了一下又说“你记住,在这儿随他们怎么说去,你不用跟他们动真的。反正回了城,好歹总得见真章儿!”

  “回了城,”醇王极‮奋兴‬地问道:“六哥,你预备怎么办?”

  “这会儿还没有准稿子。走着瞧吧!”

  这话让醇王觉得委屈。他自觉已颇能有所作为了,而这位六哥,还是把他归⼊老八、老九一堆,当做一个孩子,什么要紧话也不肯说。

  自然,看他脸上的表情,恭王便已知道他心里的话。“你别忙!”他安慰他说“我知道你是我一个好帮手,可是我实在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等我想妥当了,少不了有你卖力气的时候。”

  几句话,立该又把醇王说得満怀‮奋兴‬。打倒了肃顺,当然是六哥当权,那时候就决不会光⼲这个摆样子的“御前大臣”了!他才疏而志大,一直在想整顿八旗亲军,练成劲旅,纵然不能步武创业的祖宗,铁骑所至,纵横无敌,至少也要旗帜鲜明,器械精良,摆出来満是士马腾,显得极精神的样子,才能把“到营要少、雇替要早、见贼要跑”的坏名誉洗刷掉。

  他在想着未来,做哥哥的却在想着过去“我实在想不明⽩!”恭王困感而伤心地“先帝何以始终不愿意跟我见面,临终也没有一句话代!”

  “那都是肃六一手遮天!”醇王愤愤地说“病重的那几天,老五太爷带着五哥和我,特为去问安,说不上两句话,就让肃六使个花招,给撵出来了。”接着,他把大行皇帝崩逝之前的情形,细细说了给恭王听。

  “唉!”痛心的恭王,唯有付之浩叹。

  “大行皇帝对不起咱们,咱们可不能对不起大行皇帝。得把阿玛遗下来的基业,好好保住。”

  “就是这话了。”恭王颇为嘉许“咱们弟兄都存此心,大清的天下,一定能保得住。”

  看来是泛泛的话,其实含意甚深——指肃顺、也指洪杨,醇王倒是好好地体味了一会,把的的话紧紧记住了。

  “六哥请安置吧!”醇王站起来请了个安“我跟你告辞。”

  “好,我还有几天耽搁,再谈吧!”恭王把他送到廊沿,又低声说道:“以后,有什么事,我会让曹琢如告诉你。宮里有什么话传出来,你也告诉琢如好了。”

  恭王的想法,与曹毓瑛的“灵感”不谋而合,曹毓瑛也已想到,从醇王⾝上,可以建立一条稳妥的通宮噤的秘密通路。

  醇王福晋是西太后的胞妹,出⼊宮噤,无⾜为奇,而作为近支亲贵的醇王,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个不容易想得起来的、无关重轻的人物,所以由这条线来传达秘密消息,十分可靠。历来宮廷中有大变局,成败关键,往往系于一个“密”字,现在自然而然有此一条路线,真是天意安排,成功可必!

  ‮奋兴‬的曹毓瑛,由这个发现,细心推求,他认为恭王本不必再进宮当面回奏,御前召对,摒人密议,一上去就是个把时辰,任何人都会有所猜疑,何况是虎视眈眈的肃顺?所以能有办法避开猜嫌,又何乐不为?

  不但恭王非万不得已不必进宮,就是自己,非万不得已亦不必与恭王见面。一想到此,他改变了主意,原来准备第二天再找机会,继续他与恭王因醇王不速而至打断了的谈话,现在不妨以笔代⾆,作未竟之谈。

  于是,他剔亮了灯,拈一张在京里琉璃厂纸铺特制的仿薛涛笺,握笔在手,稍稍思索了一下,挥毫如飞,倾刻间就写完了一张信笺,立刻又取一张,接着写下去,一口气写了七张才搁笔。

  这七张信中,没有一句套语,看来是个极其切实的“条陈”首先就说了所以“函陈”的原因,然后建议恭王要“示人以无为”梓宮不妨多叩谒,太后却要少见面,同时透过醇王夫妇的关系,向两宮太后申明赞成垂帘,但不能之过急的苦衷。

  至于试探垂帘,朱学勤所设计的发动清议,需要加紧进行,下一步就看肃顺他们的反应而定,他们如果是无可无不可,则只要有个御史,上一道奏折,正式提出垂帘的建议,原折发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妥议具奏,则⽔到渠成,当然最好,但多半不会有这样顺理成章的好事,那就得陈兵‮威示‬了。

  对于这一点,曹毓瑛不肯多写。他心目中原有个胜保,可是胜保桀骜不驯,令人不能没有戒心。所以到底是调怎样一支兵来镇慑肃顺,他觉得最好由恭王自己来决定,而且,笼络胜保的工作,文祥和朱学勤已经在做了,也不必再多费笔墨。

  信中没有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名款,最后只写上“两浑”二字,又加上一句:“阅讫付火。”然后开了信封:“鉴园主人亲启”这是恭王的别号。

  在未曾封缄以前,他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慢慢踱到窗前,望着熹微的曙⾊,通前彻后地考虑了一番,忽然觉得世事如棋,翻覆甚易,这里通宵不寐在计算肃顺,也许那面肃顺、杜翰他们,也正是如此在计算恭王,有此警惕,越发谨慎,便在信上特加一笔,劝恭王早⽇回京,好松弛对方的戒备。

  一切妥帖,差不多也就到了每⽇应该⼊宮的时刻,稍稍假寐,便即漱洗早食,套车到军机处。同事比他到得早的还有,就是那最近正在拚命巴结上进的郑锡瀛。

  曹毓瑛是个深沉有涵养的人,这十几天来,郑锡瀛飞扬浮躁,而他的态度,依旧保持着同事间应有的礼貌。但这天一早相见,郑锡瀛却又一变往⽇的妄自尊大,満面含笑地招呼过了,跟着走了进来,显然的,这是有话要说。

  “琢翁!”等他刚一坐下来,郑锡瀛便凑在他⾝边,低声说道:“昨儿我听怡王在说,今晚上请恭王,陪客有你。”

  “喔,”曹毓瑛心想,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何必摆出如此郑重的姿态?真个可笑!心里有此一念,便有意装得吃惊的神气“啊!怎么挑我来作陪呢?还有什么人?”

  “有他们‘八位’,还有几位王爷。”

  “不是说那些贵人。我是说咱们这里的同事。”曹毓瑛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当然有你罗!”

  “没有,没有。除琢翁以外,别无他人。”

  “这,这…,”曹毓瑛把⾝子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作个废然的神态“这我倒不便去了。”

  “何以呢?”

  “让别人看着,仿佛我拚命在巴结似地。”

  话中有刺,郑锡瀛听着不是味,強笑道:“那也谈不到什么巴结不巴结,做此官、行此礼,‘堂上’看得起咱们,咱们还能端架子吗?”

  “对,对!”说着,他把公事移了移,表示不想谈下去了。

  郑锡瀛自觉没趣,逡巡离去。曹毓瑛随即也把这件事丢开。等军机大臣到齐,发下前一天进呈的奏折,检点一遍,或者是例行公事,或者是部核议,并无立刻要办的急件“上头”也不曾“叫起”这是十分清闲的一天,便在心里盘算,如何把那封信秘密送给恭王?

  一个念头还未转完,有个侍应奔走的“苏拉”到他面前躬⾝说道:“怡王爷请!”

  到了对面屋子,只有怡、郑两位在,请过了安,照“坐听立回”的规矩,在下首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怡王先吩咐了几件公事,然后说道:“琢如!今儿晚上请恭王吃个便饭,奉屈作陪。国丧不宴客,我就不下帖子了。你早些个来,大家聊聊。”

  “是,”曹毓瑛站起⾝答道:“我早早到府里伺候。”说着,退后两步,正要请安退出,怡王又把他喊住了。

  “请等一下,”他问:“王少鹤是怎么回事?仿佛不痛快似的。”

  王少鹤就是王拯,在军机章京中,资格也很老了,但他志不在此,希望外放,这一次学政掣签,没有掣着,已是大为失望,后来又听说签筒中本没有他的名字,连个候选的机会都不给,便十分生气,告病假要回京城。这段经过,曹毓瑛是完全知道的,如果照实回答,必定招致上官的反感,不能不替他遮掩一番。

  “没有怎么不痛快。他⾝子不好,精神差了,看上去象是不大爱理人。”曹毓瑛又说:“请王爷赏了他的假吧!”

  “给假可以,不必回京。就在这里养病好了,反正回銮也快了。

  听语气,怡王对王拯的“误会”是消释了,曹毓瑛欣然答应。回到自己屋里,随即写了封信,通知王拯,不必上班,在寓养病。接着又把怡王代的几件公事,分派了下去。由于这一阵耽搁,便把要送信给恭王这件事,暂时抛开,直到班那一刻才想了起来。

  他在想,这封信最好由醇王转,但自己又不便去拜访醇王,得要另外托个人。正好这时候许庚⾝来商量班务,毫不费力地就找到了最妥当的人。许庚⾝也是可共机密的人,而且醇王与他投缘,常有往还,请他去投这封信,丝毫不着痕迹。

  于是,等屋中无人时,他低声说道:“星叔!我有事奉托,有封信请顺道面递朴庵。”

  朴庵”是谁?许庚⾝楞住了。刚要发问,见到曹毓瑛的那封信上写着“鉴园主人”才恍然大悟,是指醇王。他们平时背后谈到王公亲贵,很少直称他们的别号,所以一时想不起来,而曹毓瑛此时对两王不称爵名,但称别号,又可知那是要避人耳目的密札,于是点点头说:“我知道了,是请朴庵转递。”

  “对了!”曹毓瑛又说“函中所叙,此时无暇奉告。一半天到我那里来细谈吧。”

  “好。”许庚⾝取只空⽩封套,把那封信装在里面,拿在手中,扬长而去。

  等退值回家,也不过刚刚才换了⾐服,许庚⾝已派人送了信来,寥寥数语:“委事妥办,前途允即亲递。度此时已达览矣。”

  曹毓瑛看了这封短简,知道醇王已能了解到他给恭王的那封信,十分重要,这条秘密路线,再加上一个许庚⾝,可以说是严丝密,异常完美,他觉得非常欣快。睡了个午觉,早早到了怡王那里,匡源和焦祐瀛已比他到得更早,这两位赞襄政务的军机大臣,最近舂风得意,做官做得极其起劲,见了曹毓瑛,虽然也照样亲热得很,但不免时有得⾊流露,令人难堪,曹毓瑛懒于应对,却又不能不尽自己的礼节,相当乏味。幸好,客人纷纷来到,匡源和焦祐瀛忙着去应酬别人,算是放过了他。

  上灯时分,主客恭王到了,一一寒暄,最后来在曹毓瑛面前。他特别注意恭王的眼⾊,却是什么表示也没有。等到换了便⾐,随意闲谈时,恭王捧着⽔烟袋,取了纸煤儿,亲自在烛火上引燃,同时眼风扫过来,恰好与他视线碰个正着。

  曹毓瑛心里明⽩,恭王已经看到了他的信,并且已照他的要求“阅后付火”了。这下,他才大大地放了心,那封信如果辗转落⼊肃顺手中,不但大事难成,而且可能兴起大狱,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以后一连三四天,恭王忙于酬酢,两宮也未召见,但宮中传出来的消息,说醇王福晋曾进宮请安,这又显然表示恭王接纳了密札中的建议,曹毓瑛大为‮奋兴‬。

  当然,‮奋兴‬只是在心里,表面上的形迹,依然处处谨慎,他没有再见过恭王,也未曾再写信,有话都透过醇王转达。因为如此,与许庚⾝的来往却更密切了,好在原来就是感情甚深的同事,无论于公于私,这密切的往都是无⾜为奇,不容易引人注目的。

  对曹毓瑛来说,许庚⾝自然不仅止于替他代言,在整个计划中,他也还提出了许多意见,特别是在为恭王争取支持这一点上面,他的看法,比较深远,而且实在,同时因为他与醇王的关系,所以近支亲贵的态度,他也比曹毓瑛了解得多。

  除此以外,许庚⾝还有一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军事方面的进展情况,他最清楚,因为指授方略的谕旨,一直是他主办。肃顺能得大行皇帝的信任重用,以及颇能取得清议的好评,就在于他能破除満汉成见,用人唯才,不拘常例来全力维护曾、左、胡及湘军,所以湘军打得好,势必归美肃顺,增加了他的声望。而这一方面的估量,只有许庚⾝最有资格。

  “近来安徽打得很好,安庆指⽇可下。凡有捷报,无不为‘宮灯’壮声势。”许庚⾝提出警告:“新钱一行,物价必回,那时清议所播,天下只知有肃某,可就难制了。”

  “是的。”曹毓瑛很深沉地说“我辈不可轻敌!当然,事宜速举,各方面都要加紧进行才行。”

  “听说恭王快回去了?”

  “也听说了,大约在初七八。”

  “回銮呢?”

  “总在下个月。一说初三、一说十三、一说二十三。要看桥道工程而定。”曹毓瑛接着又说“见着醇王,提醒他催一催,上头总还要跟恭王见一两次面,务必要在他回京以前,把回銮的⽇子定下来。”

  “我以为恭王在这里有一件事好办,而且一定要办。惇王不是对他有误会吗?何不在此设法消除?”

  “对!‘兄弟休戚相关,则外侮何由而⼊?’”曹毓瑛大为称赏“将来垂帘之说,王大臣会议,以惇王的⾝分,发言的分量甚重,此是一;要让元老重臣站在一条线上,当然要从自己昆季先团结起,此是二。不过,这又不是什么好说和的事,最好能使个什么手段,內则让惇王心感恭王,外则亦人以兄弟间本无猜嫌,那才是⾼招。”

  “我倒有一招,颇能表示恭王尊重兄长。”许庚⾝答道“恭理丧仪大臣不是没有惇王吗?让恭王面奏,加派惇王,你看如何?”

  “好极了!修好于无形之中,惇王再糊涂,不能不知道人家顾他的面子,自然他也要顾人家的面子,不会再信口开河,说一气了。”

  商定了这些步骤,跟醇王一说,他第一个便表示嘉许。也正巧,就在第二天,两宮召见近支亲贵,赐茶赏饭,以一种家宴的格局,让皇帝和大格格亲近这些叔叔,同时暗地里安排着还要跟恭王作一次谈话。

  叙过亲情,再谈国事,大格格叫保⺟带走,皇帝磨着两个小叔叔——钟王弈诒、孚王弈漁E在后院斗蟋蟀,殿里只有两宮太后和惇王、恭王、醇王。三王都在西面依序赐了座位。

  依然是东太后首先发言,她看着恭王问道:“六爷那天回去啊?”

  恭王站起来答道:“臣…。”

  刚说了一个字,东太后便挥着手说:“坐着吧!这儿没有外人,咱们叙家常礼。坐,坐!”

  “是!”恭王又说了句:“臣从命。”方才坐下,接着回答东太后所问:“臣打算初七就回去。京里事情也多,得好好儿安排一下。”

  他一面说,一面看了看西太后,她的反应也很快,随即接口:“对了!京里全靠你,多费心吧!”

  “臣一定尽心费力。”恭王很肯定地说“一回了城,一切都在臣⾝上。”

  两宮太后对看了一眼,微微点一点头,有所默喻了。

  “不过,回城的⽇子,总得请两位皇太后,早早定了下来,臣一回去马上就好预备。”

  “钦天监挑了三个⽇子。”西太后说“我们姊妹的意思,最好是在九月初三。昨天问肃顺,他说跸路要走‘大杠’,有几座桥,非修好了不可,最快也得五十天以后。看来只能定在九月二十三。

  “二十三就二十三。”惇王说道:“请两位皇太后早下‘明发’,省得再变卦。”

  这倒是他难得有精明的时候,恭王立即附和:“惇王所奏甚是,请两位皇太后嘉纳。”

  “嗯。好!”西太后看着东太后说“咱们明儿就告诉他们写旨。”

  于是恭王乘机说道:“奉梓宮回京的⽇子一定,大大小小,该办的事儿都得赶紧动手,只怕办事的人还不够,是不是可以添派惇王为恭理丧仪大臣,请两位皇太后圣裁。”

  “自然可以呀!也该这么办。”东太后很快地说“当时看名单,我就纳闷儿,心里说:怎么没有五爷的名字呢?妹妹,”她以征询的语气,转脸又说“我看,咱们把五爷的名字添上吧!”

  “嗳,就这么说了!”

  惇王似乎一下子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于是醇王低声提醒他说:“五哥,谢恩!”

  “是,是!”惇王慌忙站起来,掳一掳马蹄袖,抢上一步,垂着手请了个极漂亮的安,口称:“臣奕淙磕谢…。”

  “行了,行了!”东太后随即拦阻“不用磕头了!”

  惇王到底还是磕了个头,这礼数恭谨,也是正道,但转过⾝来,却又向恭王兜头一揖,那就弄得大家都诧异了。

  恭王忙不迭地避开:“五哥,你这,这是怎么说?”

  “老六!多蒙保荐,承情之至。”惇王有些动地说:“咱们俩是亲弟兄,你可别听外人的闲话。”

  恭王不免觉得尴尬,正不知如何回答时,西太后却开了口:“五爷倒真是有什么说什么的慡快人。”

  两宮皇太后一起都笑了。他们兄弟间的误会,也就由于这两位太后的一笑而解。

  “喔!”西太后又说“还有个⽇子,你们哥儿三倒看看,合适不合适?”

  等双喜捧来一个⻩匣,打开来,里面是一张红纸,递到惇王手里一看,才知道是钦天监挑的,新主登基的⽇期,第一行写着“十月初九甲子卯时,大吉。”再以下两个,都挑在十一月里,自然也都是大吉。

  惇王再一次表现了他的难得的机警,脫口说道:“甲子⽇就好。臣看不用挑了,就用第一个。”

  传到恭王手里,一看就明⽩,钦天监不是已为什么人所授意,便是有意巴结,西太后的生⽇是十月初十,头一天亲生儿子登基,第二天就是圣⺟皇太后的万寿,做一个女人,还有比这更得意的事吗?

  心里这么想,口头却不置可否,顺手把红纸递了给醇王,他看了一下也说:“登极大典以早行为宜。何况十月初九又是大吉的⽇子!”

  等红纸由双喜递回到西太后手里,她心里自然⾼兴,但恭王没有说话,究嫌美中不⾜,便直接问道:“六爷,你看怎么着?”

  恭王早知有此一问,从容答道:“臣在盘算着京里的情形,看来得及来不及?九月二十三启驾,总得十月初才能到京,初九行礼,⽇子是局促了一点儿,不过赶在圣⺟皇太后万寿之前,办了这件大事也很好。臣回京以后,告诉他们赶紧预备就是了。”

  西太后心想,恭王确是很厉害,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于是欣然答一声:“好!”转脸又说“那就这么定规了吧?”

  “就这么定规了。”东太后点点头“让六爷多费心吧!”

  能谈的大事,差不多都谈到了,也都有了结果,接下来又叙家常,西太后特别提到恭王的女儿,说是“怪想念的”这倒不是笼络他的话,她确是很喜爱恭王的女儿,自然,这也因为她自己未曾生女,而且到以后两三年,知道不会再承恩‮孕怀‬的缘故。

  等辞了出来,恭王立刻就得到报告,说肃顺这一班人,对于三王奉召进宮,谈些什么,极其注意。为了消除对方的戒心,他特意去访肃顺,表面说是辞行,实际上是要把与两宮所谈的一切告诉他。这些原都是细节,肃顺即使不听他自己说,也可以从别的地方打听到消息,但恭王所表现的态度,却是让他如同吃了颗“定心丸”因此,为了“报答”他也把遗诏的草稿拿出来与恭王斟酌,更定数字,无关紧要,彼此也可以说是“尽而散”了。

  到了八月初七颁遗诏,这天的⼲支是癸亥,与登极的甲子,恰好为一终一起。到了这一⽇,卯刻时分开始,就有文武百官,纷纷进宮,恭王到得比较晚,他在行馆接待话别的宾客,一等颁了遗诏,随即动⾝回京。

  颁遗诏的地点,在行宮德汇门內的勤政殿前。这是大行皇帝最后的一道谕旨,所以礼节甚为隆重。辰初之刻,王公亲贵,文武大臣,都已按照爵位品级,排班等候,然后皇帝出临,站在勤政殿檐下预先设置的⻩案前面,东立西向,等赞襄政务大臣怡亲王载垣,把遗诏捧到,皇帝跪接,陈置在⻩案上,行三叩首礼。接着,载垣也行了同样的大礼,再把遗诏请下来,由御用的中道捧了出去,直到德汇门外,礼部堂官三拜跪受,送军机处,转发內阁,颁行天下。

  恭亲王随众行了礼,又到澹泊敬诚殿,大行皇帝灵前去辞行,奠酒举哀,默默祷告了好些时候,方始带着一双红眼圈回到军机直庐,换上行装,少不得还有一番周旋,赞襄政务的八大臣,因为前一天传旨,颁了遗诏以后,就要召见,所以都只送到宮门口。

  护卫仪从,浩浩地到了承德府,时已近午,照例由首县朝县办差,借了当地富户的一座花园,备下鱼翅席为恭王“打尖”惇王和醇王,还有一些情较深的大‮员官‬,都在这里等着替他送行。

  饭前休息的时候,恰好有个机会,能让醇王与他单独相处,弟兄间又说了几句私话。醇王得到消息,说载垣等人,已决定奏保他补正⻩旗汉军都统。他一向希望率领噤军,现在得了个实缺,虽然这差使掌理正⻩旗汉军的旗务,‮政民‬的质多于军事,也够使他‮奋兴‬的了。

  做哥哥的自然要勉励他“这很好!”恭王说道:“都统是一旗之长,不比內大臣、御前大臣是闲差使。你好好儿学一学,将来才担当得起大事。”

  “是。”醇王又说“他们还要捧义二叔,让他‘佩带领侍卫內大臣的印钥’。”

  醇王所说的义二叔是豫亲王义道,留在京城。何以让他来担负御前噤卫首脑的这个差使,是表示笼络呢,还是布置在京城,另有作用?恭王不能不注意。但一时也无法判断,只由此想到一句话:“你在这儿多留点儿心。别以为自己已是近支亲贵,老把个架子端着,你年纪还轻,该跟人请教的地方很多。态度要诚恳,语言要谦和。可也别多事,招人厌!”

  “我知道。”醇王确是知道,话中是要他做些联络人心的工作。

  “好了。一时我也说不尽那么多,反正你随时留意就是了。”

  说了这话,有人来催请⼊席,吃在饭,恭王略坐一坐,道谢启程。承德府城,又有一批人在等着送行,不免又要下车应酬一番。等上车走了不久,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递到一封密札,是曹毓瑛派人送来的。

  拆开一看,是传达一个消息,说胜保、谭廷襄具折请皇太后圣躬懿安,并在缟素期內呈递⻩折,赞襄政务大臣认为有违体制,预备奏请议处。

  “发动了!”恭王自语着,下令兼程赶回京城。 wWW.nIL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慈禧全传》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慈禧全传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慈禧全传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