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第十九章 悲剧承乾
|
逆流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唐极品闲人 作者:刺刀特种兵 书号:39067 | 更新时间:2017/9/4 |
第十九章 悲剧承乾 | |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失败者自然是没有任何上诉的权利,就好比眼前的李承乾,在史书的记载当中,李承乾无疑是不堪的,在见到李承乾之前,杜睿也相信那就是事实,但是在见了李承乾之后,和他有了初步的谈,杜睿发现,当真不能尽信书! 李承乾虽然没有太宗皇帝那样的雍容大度,英明果敢,但自幼生在皇家,所受的都是精英式教育,在杜睿面前所展现出来的,也颇有人君之风。 对于李承乾⽇后的狂疯举动,杜睿思索着,也能给予理解。李承乾生在蒸蒸⽇上,国运雄強的唐初治世,他的⽗亲是正直刚強的明君,⺟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 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派到他⾝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的级别还差得远。 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李渊死后,李世民为⽗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羸得了朝廷上下,⾝前⾝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才十六岁。 终贞观朝,主动跟他争位的,只有一个李泰,而李泰这家伙,要说他“強大”实在是太抬举他了。这小胖子舞文弄墨还算有一套,政治上可是完全不及格,甚至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弄清楚。他看事情只看表相,学⽗亲开馆、招揽贤才,收买人心,可除了招来一些摇笔杆子的穷酸书生,别的还有什么?哪怕你弄几个武功不错的打手,狗急跳墙时杀兄杀⽗,也算没⽩费力气啊! 说到“收买人心”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小李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他固然拉来了刘洎这类人站在自己一边,但对于影响力最大,太宗皇帝最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最后一头栽到李治⾝上万死不悔。 长孙无忌不喜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上的长孙家⾎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后来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子,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导领,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李泰,那么在太宗皇帝废了李承乾之后,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不过李泰⼲的最大蠢事,还是对⽗亲当面撒下的弥天大谎,声称要杀子传弟,你也不想想,你打算骗的是哪一位啊?人家自己是杀兄弟上台的,对这些所谓的“孝悌”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算一时情动,冲昏头脑相信了这没⽔准的谎话,后来一经大臣点醒,很快就越想越不对味,从此彻底认清这小骗子的真面目。这一个谎言的效果,可比敌人向⽗亲摆事实、讲道理半天还要好得多。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死子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 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兄庸”“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天意。 如果用心理分析、人格形成规律等方法来追踪这个男孩儿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解释一些东西。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祖⽗李渊命令他⽗亲李世民出镇长舂。宮,而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宮的承乾殿內,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亲应该是不在⾝边的。查史书,这一年太宗皇帝一直在长舂。宮呆到十月,然后从长舂。宮出发,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等李承乾的生⽗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小承乾应该两岁左右,正是开始渐渐跟⽗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但杜睿估计,当这两岁小男孩儿被抱出承乾宮的时候,他肯定不认识那个,浑⾝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 接下来的几年,他⽗亲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子。⽗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太宗皇帝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在杜睿的前世,有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幼年时期跟⽗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全安感,认知自己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亲和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家国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李承乾他爷爷,当今太上皇李渊就是。这里又该考虑一下这个“单亲⺟亲”的问题,也就是“素严”温婉柔顺的长孙皇后的个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更能填补“严⽗”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子,⽗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露出了⽗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点儿作用。 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子。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的是应该由他祖⽗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出家门给你去⼲活的。 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子女儿,就知道这老伯“沉浸天伦、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怎么指望他们发挥爱心照顾小侄子呢?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之变发生,他⺟亲是被⽗亲伉俪情深的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史书上可没记载八岁的秦王世子跟⺟亲一起去劳军了。其实以古人的观念来说,儿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还记得赵云、张飞都⼲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牵強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子的活见证。 据史记书载,八岁的李承乾已经“聪敏、特惠敏”了,人家阿史那社尔十一岁自己就建牙开帐,八岁的李承乾跟⺟亲一起去慰问将来都是自己下属的将士们,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杜睿结合着这些史料想想,真是很为在那个清早,被⽗⺟丢弃在深宮⾼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儿而心酸。 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不爱我”但杜睿想,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宮大內玩耍过的堂兄弟,夜一之间全都消失了,⾝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李渊对三个大儿子的宠爱优待,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论,他对自己这些孙子应该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们叫到自己膝下来“含饴弄孙”想象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的情形。 如果说怕人数太多而“限量进呈”那么,以李承乾的嫡长子⾝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儿,也就是说,他认识建成,元吉儿子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的。 不管怎么说,据史料记载,在太宗皇帝刚登位时,对这个嫡长子还是很宠爱的,毫无异议的立了他当皇太子。还有一个事实应该注意,就是李世民当皇帝的头三年间,他们一家都住在东宮,而不是皇帝正宮太极宮,这时候李承乾应该还是经常能够见到⽗⺟的,而且那时⽗⺟虽然忙于国务,心情尚好,对孩子们也应该比从前受庒抑那些年和蔼很多,或许在李承乾的一生中,这三年是享受亲情最浓厚的时候。 贞观三年李渊迁居大安宮,让出房子来给儿子住。⽗⺟走了,那些没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着走了,十一岁的李承乾跟一大堆仆役属官什么的留在了东宮。从此之后,他要见⽗⺟得事先预约,要见兄弟姐妹,或者等到侍宴开party的时候,或者,就得冒着“结诸王”罪名掉落的风险,派人专门“传”他们进来。他当然是没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简单而泾渭分明,祖⽗、⽗亲和⺟亲是他的“君”是他要叩头的对象,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头的。东宮的员官和师傅们,都是⽗⺟为他精心挑选的正直长者,每天正襟危坐満口仁义道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从太监,还有李元昌这种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几岁的小男孩,你能责备他贪玩好动吗?更何况他⾝上还有他⽗亲的基因。 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所能完成的,贞观前期的李承乾,杜睿在史书上看到他名字的几件事如下: 贞观四年七月,李承乾十一岁,这年前太子少保李纲升为太子少师,于是顺笔提到李世民⽗子对李纲是如此敬重,说李纲每到东宮,李承乾都亲自叩拜,李承乾每次升堂处理事务,李世民都命房玄龄和李纲陪坐。 (揷一句:李纲这人绝对是个“太子克星”他明明是朝野皆知无人不敬的大忠臣,也因此受三代皇帝信任,前后辅佐过二朝三代太子,结果杨勇、李建成、李承乾无一例外地全都被废被杀。假如到⾼宗朝他还活着,假如作者是李治,是说什么都不敢让他再去教育太子了,有时候命运这个东西还真是不服不行) 贞观五年,李承乾十二岁,礼部员官上书,认为应该在二月份为皇太子行冠礼。皇帝李世民因为二月份是农忙时节,怕扰了农时,命令改为十月。 贞观六年,李承乾十三岁,十月份李世民外出巡视回京后,到大安宮当孝子,服侍太上皇一天,最后又要亲自给⽗亲扶辇,李渊不准,命令孙儿承乾代替。 从字面上看,这时候的李承乾应该还是聪明又听话的好少年。然而到了贞观七年,就传出了李世民听说承乾“好嬉戏,颇亏礼法”的消息,于是赏赐东宮员官于志宁、孔颖达,要他们对皇太子加強规划和劝谏,并说出了“我十八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宮不明世事,不犯错才怪”这样一针见⾎的话,这比那些将太子变坏归于他的“天”“天意”的说法可要⾼明多了! 嬉戏归嬉戏,到了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李世民还是很信任的让十六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猜想一下,这段时间就是史书上说的“及长,好声⾊,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宮臣或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枢机辨给,智⾜饰非,群臣拜答不暇,故在位者初皆以为明而莫之察也。”那个时期吧?可是如果他真的只凭这点小聪明,小伎俩,在皇帝,大臣中骗来个好印象倒不难,要借此处理繁难政务,而且处理得相当不错,似乎就办不到了。 其实当初看到史书上的那些话时,杜睿是差一点儿笑出来,不噤有些感叹,李承乾这孩子还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伶俐呢!想想那些⽩胡子老头卯⾜了力气要进谏,结果刚打个照面,人家李承乾自己就痛心疾首地自责自艾,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长江之⽔滔滔不绝,又如⻩河滥泛一发不可收拾,听到最后那些老头子们一句想好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嗑头拜答还要劝谏太子殿下想开点儿,过去的就过去算了,别背上太重的心理包袱,真不愧是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啊! 李承乾一生事迹,他那些“过恶”真的大多都只是人私品德问题,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贪玩、搞同恋等,其实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大⽑病。 据说,孩子故意捣蛋淘气的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借此来昅引⽗⺟更多的注意力和爱,然而李世民对待儿子⾝上这些缺点的办法,似乎有点儿太转弯抹角了些。他当然是当面训斥过儿子这些事的,但他的主要办法,是重赏规劝太子的员官,希望借“外人”去纠正自己儿子的行为,甚至,希望那些人来向自己打小报告。李承乾听到这种事后的反应是很烈的,新唐书上说“宮臣若孔颖达、令狐德棻、于志宁、张玄素、赵弘智、王仁表、崔知机等皆天下选,每规争承乾,帝必厚赐金帛,以厉其心。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图害之。” 这是非常非常典型的“我就要跟⽗亲对着⼲”的表现,那时候李承乾已经十**岁了,似乎不好只用“青舂叛逆期”这个理由来解释这种行为,要杜睿来看的话,更象是潜意识里没达到目的而爆出来的失望情绪大发怈。 所有人的青少年时代都曾经历过这种与⽗⺟对立的情绪,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安然度过无后患,因为一般人能力有限,束缚多多,就算有什么过的念头,也无力去实现。可拜那个⾎统至上的**制度所赐“皇子”或者“贵族弟子”这种怪物,却偏偏在冲动的少年时代就能不劳而获地掌握很大权力,也就是伤害别人的能力,所以要制止他们去⼲蠢事,可比一般人教育孩子困难得多。特别是,如果天底下唯一能够真正克制住他们手中权力的人,他们的⽗亲,不亲⾝出面,用自己的权威打庒他们的冲动,反而希望假手于地位低下的别人,那么在二世祖们看来,用手中权力打击这些直接害迫自己的“别人”就是风险小、途径容易、后果不严重、又能借以怈愤的好买卖了。 于是太宗⽗子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中,双方的火药味渐浓,而嗅觉灵敏的李泰及时凑上来,弥补了太宗皇帝对于长子的失望情绪,简单的说,太宗皇帝当时的想法就可以被归结为:反正我儿子多,你承乾不听话不争气,我还有别的儿子,你倒是试着再找个爹给我看看? 史书上记载承乾失宠的最直接导火索,是他的脚残疾了,而且似乎是一辈子都好不了的那种残疾。杜睿记得一本书上说他这脚是外出偷牛煮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摔残的,但杜睿也想不起来是史料还是小说家言了。 李世民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障人士,这想法也是能理解的,再加上之前就了解到的李承乾的个人品德问题,换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动了。 太宗皇帝自己就不是以嫡长子⾝份上台的,而是凭借才华能力一步步登上帝位,很难说他对“立嫡以长”这个教条有多信服。看他对待自己的孩子们,也是最喜有才有貌、比较外向的那几个,品德礼法倒在其次。相比之下,长孙皇后比他守规矩得多,就算她也一样对长子失望,但绝不会轻易起换储君的心思,甚至杜睿想来,长孙皇后大概还会规劝丈夫一下。 所以,当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前后,很难说李承乾那坚持请⽗亲大赦天下的举动,到底有多少是对⺟亲的感情,有多少是希望⺟亲痊愈后还能继续罩着自己? 而李承乾跟⺟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史书上记载得太过简略,有一次是太子啂⺟请加器具结果被严辞驳回,这个杜睿倒不觉得是长孙冷酷无情不爱儿子的表现,因为在史书里,长孙皇后基本上全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份出现的,她所作所为当然也要符合政治家的标准,而不是一个⺟亲的标准,否则,史官大概会认为“这件事没有记录价值”而略过去。 如果没有其他理由的话,按常情,可以推测,对于这么一个出生后稳固了自己的正地位,又蒙皇祖赐佳名光耀门庭,长大后还很聪明能⼲的儿子,长孙皇后是不可能不爱的。然而这种爱一直受着制度束缚,她的生活重心又不是儿子而是丈夫,她能给予儿子的,只怕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在她生前,家里还是维持了表面的和睦有序。如果说太宗皇帝是这个家的顶梁柱,那么长孙毫无疑问就是定海针。 定海针坍塌,李承乾最強有力的保护者消失,跟⽗亲的关系又始终不见好转。寻求亲密感是人本能的社会心理需求,大巨的感情空洞需要填补,于是美少年称心出场。 对于娈童这么一种态变的心理,杜睿是非常不赞同的,因为那些人之中的大多数,其实玩娈童跟玩姬妾一样,都只是动物行为而已。可是李承乾这次似乎有些特别的地方,在⽗亲怒杀称心之后,他“痛悼称心不已,于宮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宮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参者辄逾数月。”特别是最后一句,几个月不肯见⽗亲的面,这一点要多要命,有多要命,想想这几个月间李泰会在⽗亲耳边下多少药吧。 如果李承乾是真正的同恋者,跟称心在一起只有没有情,那么这个娈童死后,他大可以再找几个漂亮小男孩来,只听新人耳畔笑,不理旧人坟下哭。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更为琊异的发怈方式,偷盗民间牛羊煮食,模仿突厥人习俗假死发丧,让属下演习打仗致伤,扬言要杀光进谏者。看看这些行为,这里面表达的意愿是多么明显,他望渴自由、望渴脫离自己⾝周这让人窒息的环境,想要像草原游牧民族一样策马扬鞭任意驰骋,想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建功立业。 这种情绪发展到极端,他只能走上最后的不归路:谋反。 失败也是必然的,他没有⽗亲当年的资本,而⽗亲对于朝局的控制力又比祖⽗強得太多。 杜睿在看这段历史记载的时候,所关注的,是李承乾失败被捕后,面问⽗亲责问时的表现: “会召承乾谴勒,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若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耳。’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即幽泰将作监,解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王东莱。” 聪明、口才、权、决断能力、贪玩淘气、情感依赖、任偏、雄心、至死不让人,杜睿想着,不能不苦笑着说,李承乾这些个,都能在他伟大的⽗亲⾝上一一找到对应点,⾜以证明李承乾不但是太宗皇帝的亲生儿子,而且可能事实上是最像他的儿子,比那个“英果类己”的李恪更像,只不过,太宗皇帝的这些个,几乎全都是通过正大光明,利国利民的方法展示出来的,而李承乾的,出发点跟⽗亲一模一样,方向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几乎没做对过一件事,这也实在不容易啊! 原因,主要还是外部环境太不相同了吧。太宗皇帝是个幸运儿,小时候一直跟在⽗⺟⾝边受尽宠爱,娶长孙又是超级聪明贤慧,到了该⼲事业的时候遇上出英雄的世,有良好的开局,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而李承乾呢?他⽗⺟有太多需要去忙的事,他的子甚至没在史书上留下一鳞半爪,平庸可知,他其实也努力地抓住了自己的机会,监好国并赢得上下称赞也不是容易事啊!但显然坐着批奏章这种事,用不完他⾝上过剩的精力,于是还要找别的出口发怈。 两柄锋芒毕露的剑局促在一起,少了中间那层温柔的、⺟的、包容的缓冲地带,只能叮叮当当碰撞不停,直至较脆弱的那一方碎裂为止。 杜睿回忆着历史上对李承乾的记载,再看看眼前这个望渴得到他指教的少年人,杜睿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怜悯的感情,不噤想到,或许可以通过他来改变这个原本应该成为太宗皇帝合格接班人的命运。 wWW.niLXs.cOm |
上一章 大唐极品闲人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大唐极品闲人》是一本完本穿越小说,完结小说大唐极品闲人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大唐极品闲人的免费穿越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穿越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