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磐 第二百八十五章
|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凤凰涅磐 作者:不死军魂 书号:36116 | 更新时间:2017/7/26 |
第二百八十五章 |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于一**三年四月三十⽇出生在德国韦塞尔的军人家庭。在梅斯和格勒诺布尔接受外语教育之后,里宾特洛甫赴加拿大立独经商四年。一九一四年返回德国,志愿⼊伍服役,后晋升为中尉。大战结束之时,里宾特洛甫临时赴驻伊斯坦布尔的德**事使团任职,战后在柏林经营主要面向英国和法国的酒类出口。 一九二零年,里宾特洛甫与德国香槟酒制造大王亨克尔之女安娜利斯?亨克尔结婚,开始步⼊上流社会。一九二五年,里宾特洛甫过继给拥有贵族头衔的姨妈,从而拥有贵族姓名前缀。 一九三二年五月一⽇,里宾特洛甫加⼊纳粹,一年之內即成为国会议员、卫队上校和希特勒的外顾问。里宾特洛甫在柏林郊外的豪华别墅则成为一九三三年一月希特勒为组织第一届內阁而举行秘密会议的理想场所。 里宾特洛甫于一九三二年出任德国裁军事务代表驻际国联盟大使。里宾特洛甫组建"里宾特洛甫办公室",一方面与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主持的外部分庭抗礼,一方面设法搜集有关希特勒的情况(趣兴爱好、会访⽇程、言谈举止等),颇受希特勒赏识。 一九三五年六月,里宾特洛甫奉命以无任所大使的⾝份前往伦敦,与英国谈判并签订"英德海军协定",使德国的海军吨位可为英国的百分之三十五,为德国扩建海军创造了条件。一九三六年八月,里宾特洛甫出任德国驻英国大使。在驻英国的两年任期中,里宾特洛甫因受到英国社界的排挤而大为光火,认为英国与德国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在向希特勒报告英国不会反对第三帝国在欧洲的服征政策的同时,将英国描述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经常越过外部长纽赖特向希特勒直接报告有关情况,参与德国的重大外活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里宾特洛甫在柏林与⽇本代表谈判并签署"德⽇**产际国协定"。次年十月,里宾特洛甫促成意大利在该协定上签字,导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里宾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德国外部长。三月十一⽇,据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外大臣哈里法克斯勋爵的长谈,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报告,认为"英国不会对奥地利采取行动"。随后,他又奉命起草对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在纳粹武力的胁迫和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德国呑并了奥地利。里宾特洛甫还极力主张把捷克斯洛伐克变为德国的保护国,向希特勒保证能"使法国置⾝事外",英国则"只要你向他们表明你决不会退缩,他们就会让步。"此种判断与希特勒的计划不谋而合,慕尼黑危机的发展似乎又证实了此种判断正确,因而,里宾特洛甫备受希特勒的青睐也就不⾜为奇。 慕尼黑危机之后,里宾特洛甫为推行德国的战争政策而加紧开展外活动,频频得手。 里宾特洛甫凭借三寸不烂之⾆,鼓动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订德意军事同盟条约,导致一九三九年五月号称"钢铁同盟条约"的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早在一九三八年十月,里宾特洛甫向波兰提出蛮横的领土要求:同意德国占领但泽,将"波兰走廊"让给德国;德国宣传机器则大肆宣传波兰境內的"⽇耳曼人遭到害迫",制造但泽危机。一九三九年三月,里宾特洛甫威胁波兰人大使,声称元首"对波兰的态度已越来越感到惊讶,波兰必须认清它不能在俄国和德国之间采取中间道路",波兰的出路在于"同德国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关系"。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里宾特洛甫赴巴黎与法国签订所谓友好条约,旨在离间英法关系。 一九三九年一月,里宾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外部长时威胁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须照德国人要你们做的一切去办,否则便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两个月之后,里宾特洛甫为斯洛伐克起草所谓"立独宣言",并伙同希特勒、戈林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签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立独的"德捷协定"。 一九三九年七月,里宾特洛甫与意大利大使谈论波兰问题,宣称"如果波兰胆敢进攻但泽的活,德国将在四十八小时內在华沙解决但泽问题!如果法国居然为但泽出面⼲涉,从而掀起大战的话,也随它去,德国没有比这再⾼兴的了,这样法国就会被消灭;英国如果胆敢经举妄动的话,结果将是大英帝国的覆灭…国美呢?元首的一篇演说就⾜以将罗斯福打败。" 为了实施先西后东战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里宾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以德英谈判破坏英法苏谈判,一面力图改善德苏关系。一九三九年八月三⽇,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表示"德国方面希望改善德苏关系",他本人随时准备为此与苏联谈判。苏联对此不予理睬。八月十四⽇,里宾特洛甫急电舒伦堡(要求他亲自将电文译读给苏联外民人委员莫洛托夫),声称德苏关系已经"面临历史转折点","德国和苏联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利害冲突",历史表明"当两国是友邦的时候就一切顺遂,当两国是敌国的时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愿意前往苏联谈判。苏联则予以拒绝。十七⽇,舒伦堡奉命转达德国准备与苏联结互不犯侵条约的意愿。二十⽇,希特勒急电斯大林,要求允许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就签订互不犯侵条约举行谈判。次⽇,苏联宣布英法苏谈判破裂,复电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二十二⽇,里宾特洛甫携带希特勒签发的全权证书飞赴苏联谈判。八月二十三⽇,"苏德互不犯侵条约"签订,里宾特洛甫的外活动达到巅峰。 为欺骗世界舆论、⿇痹英法等国,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九⽇,里宾特洛甫向英国提出"请波兰派遣一位全权特使前往柏林"谈判的建议,并要求波兰特使于三十⽇到达。八月三十⽇夜,里宾特洛甫对英国大使呈送的答复照会不屑一顾,而快速宣读为表明德国直到最后一分钟仍在为"合理"解决波兰问题而努力的十六点建议,宣读完毕即称这些建议"业已过时"。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凌晨,德国闪击波兰。九月三⽇,英国、法国对德国提出最后通牒并在里宾特洛甫代表德国拒绝之后对德国宣战。 尽管里特洛甫为推行纳粹外政策效尽⽝马之劳,但纳粹德国统治集团內部对他的评价并不一致。戈林公开称里宾特洛甫为"肮脏的小香槟酒贩子"。戈培尔则不无刻薄地说:"他的名字是用金钱买来的,钱财是通过婚姻获得的,官职是靠诈骗弄到的。"然而,希特勒听不进任何反对里宾特洛甫的话,认为里宾特洛甫的"俾斯麦第二",甚至称赞他是"比俾斯麦更伟大的外部长"。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里宾特洛甫在波兰灭亡后赴苏联签订新的德苏边界条约,使德国边境线东移。当对德国持同情态度的温莎公爵(即因与国美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逊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于一九四零年被任命为巴哈马群岛总督时,里宾特洛甫策划在里斯本劫持温莎公爵并利用他反对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但是,英国反间谍机构的努力和温莎公爵对国王的的忠诚挫败了这项荒诞的诡计。里宾特洛甫因此大失脸面。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凌晨,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驻德国大使。准备就德国机飞⼊侵苏联领空提出议抗的大使刚一开口,里宾特洛甫即耝暴地说"这不是现在要谈的问题",随后提出一份辩解备忘录。其时,德国已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付诸实施。 里宾特洛甫在战争时期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促使轴心国伙伴意大利与⽇本按照德国的意图参战;负责指导德国的对外广播宣传。里宾特洛甫相当卖力却建树甚微,倒是在对外广播宣传方面不时与戈培尔发生冲突。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人很想把里宾特洛甫赶下台,但希特勒仍视之为"俾斯麦第二",予以留任。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里宾特洛甫在参加希特勒生⽇庆祝活动之后,预感到末⽇即将来临,遂悄然逃离柏林。因而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里宾特洛甫失去了在邓尼茨府政中继续任职的资格。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施威林?冯?克罗西克继任德国外部长。 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一九四六年十月一⽇,纽伦堡际国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绞刑。十五天之后,里宾特洛甫被绞死。 看着上面这份对德国外长的介绍,刘兴知道这是后世的资料,而且是自己的副官牛得草刚从李容手里接过来的,按照副官的话,李容只说给司令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刘兴听到这里,便在那里开始思考着,李容这家伙到底在玩什么机飞啊,这个时候她居然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还真是难得啊。 正想就见邱随走了进来说到:“司令,刚才接到德国方面传来的消息,德国府政外长里宾特洛甫和德国国防军代表古德里安大将已经开始动⾝前往瑞士,就双方的合作继续进行谈判。”听到这里,刘兴明⽩了,原来是这个前世的罪人要和那个装甲战专家一起来了啊。想到这里不由的笑了起来,从邱随的手里接过有关古德里安的介绍,就见上面这样写到:海茵兹?古德里安,稍微对军事有点儿趣兴的国中人都知道这位闪击英雄。此公的大名盖过其他二战将帅,主要还是因为那本《闪击英雄》。不知道法国人波兰人翻译这本书用什么做书名,大概不会叫英雄吧,国中的第二版好象叫《一个士兵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德军闪击波兰。古大将在回忆录中认为:这一战役之所以能如此迅速获胜,不应归功于整个德国陆军,而应该单独归功于德国新创立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富勒在其名著《西洋世界军事史》里将这种看法照单全收。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合围战、歼灭战在普鲁士-得意志总参谋部中的发展史。纵观西方军事史,在拿破仑战争之前,分近合击、合围敌军的战例凤⽑麟角,拿破仑本人在实战中大多采取先集中后作战的原则。同时代的理论大师约米尼认为:“大包围的行动,有时会使似乎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归于失败”、“若是任何运转延伸得太远,则一定很危险,因为他可以使敌人获得一个有利的机会攻击正面的我军”只是在战争后期,在开阔的场战合围敌军并力争全歼敌人的思想才开始在普鲁士总参谋部中⽇渐抬头,其倡导并⾝体力行者为总参谋部的开山鼻祖沙恩霍思特、格奈泽瑙。沙恩霍思特在一八一三年的吕岑会战中战死沙场;格奈泽瑙年寿颇⾼,逐渐在实战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军事、政治思想。军事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反对谋略战、充分利用民众的力量、运用合围方式歼灭敌有生力量。与约米尼齐名的克劳塞维茨虽然没有特别強调合围、迂回,但明确指出“只有伟大而普遍的会战才能产生伟大的结果”其弟子⽑奇总结前人经验,指导队部分散开近、分进合击、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在得意志统一战争中三战三捷、名扬天下。⽑奇的再传弟子施利芬进一步研究,指出“侧翼进攻穿贯于整个战争史,两翼包围则是最价境界”虽然天妒英才,不曾亲自带兵出征,仍凭“伟大的计划”名垂青史。经过施利芬的大力弘扬,坎尼式思想从此渗⼊到了每一个优秀总参谋部军官的心灵深处,他们中的佼佼者兴登堡、鲁登道夫在一战中指挥东线德军在中欧大地上与俄军对峙,敌对双方联手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其中尤以坦能堡战役最为精彩绝伦。一战后的德国跌⼊深渊,总参谋部在泽克特的导领下卧薪尝胆,经冯弗里奇、贝克,接力传到了布劳希奇、哈尔德的手上。此时的总参谋部在政治上越来越被动,无力抗衡希特勒,但在军事上已达颠峰时刻。 回到波兰战役。德军以南北两个集团军群构成钳形攻势,中间有一些轻装队部联系,实质上还是“虚其中心,实其两翼”的坎尼式翻版。实战中德军的攻势发展为內外两道钳形运动:北方集团军群克鲁格第四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赖歇瑙第十集团军右翼构成的內钳将大部波军合围于华沙以西;北方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第十九装甲军、南方集团军群李斯特十四集团军构成的外钳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师完成合围。《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记载的战役结果为:波军战死六万六千三百人,伤十三万三千七百人,被俘四十二万人;不过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却说光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俘虏就有五十二万三千二百三十六名。数字虽然有出⼊,但明确证明了大部分德军是被內钳消灭的。换句话说,就算“单独归功于德国新创立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所言为真,那也不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师。波兰战役作战计划由OKH总参谋长哈尔德拟定,指导作战的是OKH总司令布劳希奇,他们二位的运筹帷幄加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关键时刻的判断才是德军制胜的主因。九月八⽇,赖歇瑙第十集团军右翼前锋已到达了华沙和散多梅希之间的维斯瓦河西岸,OKH命令赖歇瑙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拦截波军,而伦德施泰德认为大部波军仍在维斯瓦河西岸。经过一番争论,伦德施泰特胜出,赖歇瑙主力在腊多姆向北旋转,內钳攻势终于完成。如果按OKH的命令行事,波军主力将逃过维斯瓦河,战役进程将大大延长,闪电战的处*女作将远不如实战精彩。可以说,伦德施泰特命令赖歇瑙转向是波兰战役的画龙点睛之笔。 再说说法国战役。法国战役的计划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哈尔德主持策划的,一般认为是对施利芬计划的简单模仿,实际上除了主力通过比利时中部外,二者并没有相同之处。施利芬计划要求強大的右翼作一个深远的大迂回,让右翼末梢轻扶海峡,以左翼为砧,右翼为锤,将敌军彻底击碎;而哈尔德计划只是击败比利时境內的英法联军,占领一段海岸线而已,这种不以全歼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有限攻势显然不符合总参谋部的传统。希特勒同意这个计划是因为军事素养不够,布劳希奇、哈尔德主张这个计划也许另有深意,这二位巴不得希特勒早点下台(希特勒呑并捷克时就曾谋划政变,可惜英法的公子哥们已没有了祖先开疆破土的豪气,不肯里应外合),一旦按此计划使场战成僵持状态,希特勒也许会在內外夹攻下失势。第二个版本是希特勒自作主张的计划(在制定这个计划前,希特勒并不知晓曼施坦因的意见,这个计划确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其要点是将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调至左翼A集团军群形成第二个攻击重点,突破阿登地域,以备右翼第一攻击重点受挫时,可将主力调至左翼。这个计划的思路有点类似于坎尼模式,似乎更与拿破仑战争一八一三年舂季战局沙恩霍思特、格奈泽瑙拟订的俄、普联军作战计划类似:两个辅助军团分别从波美拉尼亚和库尔马克,以及西里西亚和劳西疵出发,主力军团位居央中,视情况转向投⼊决战的一翼。希特勒吹嘘自己读军史也不全是瞎掰,这家伙确实有点鬼才。一九四零年一月十⽇,希特勒已经决定于十七⽇发动进攻,果真如此的话,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仍旧是打助攻,如同在波兰战役中一样。就在这时,二位空军军官上演了戏剧的一幕,终于使得曼施坦因计划浮出⽔面。 回顾这三个版本,哈尔德计划将使两军主力头相撞,战势几乎必然陷⼊僵局(虽然能如古德里安所愿:坦克集中使用);从实战联军的糟糕表现看,希特勒计划也许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战役过程无疑将延长;只有以曼施坦因计划为蓝本的镰割计划⼲净利落地击败了联军。在这三个计划中,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结果是大相径庭。很明显,在法国战役中,德国陆军是被一纸杰出的计划引导着走向胜利的,而不是如一些人所言是被坦克拖着赢得战争。 五月十四⽇,十九装甲军已前出至马斯河,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这时稍微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古德里安继续前进。与此同时,霍特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也在飞奔,可见具有前进活力的并非古德里安一人。争议较大的是十七⽇的叫停,这是希特勒亲自下的命令。哈尔德在十七⽇的⽇记中写道:“实在是令人沮丧的一天,元首太神经过敏。他被自己的胜利吓倒了,不想冒险,宁愿停滞不前…”据这个叫停指责德军⾼级指挥官是没有道理的,古德里安⾝在前线对上级有怨言可以理解,后世之人又何必替希特勒隐讳呢。面对古德里安的辞职要挟,伦德施泰特作了很灵活的处理,允许其执行威力搜索。十九装甲军以后两⽇的行动与其说是抗命行事,不如说是灵活地执行了命令。可以想见,如果古德里安当时真撂了挑子,对前线装甲兵的士气将是致命的打击,军事形势倒在其次。所以伦德施泰特的决定如同波兰战役中命令赖歇瑙在腊多姆转向一样,同为战役中的关键。 如何评价古德里安在法国战役中的作用呢?过分夸大是不合适的。如果把德军比成锤砧的话,古德里安的十九装甲军就是其硬坚的锤头,但是仅靠锤头击不挎敌人,需要锤头、锤把、砧、抡锤子的手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将敌人彻底击碎。有些人,比如富勒和李德哈特,为了突出自己在机械化战争理论方面的预见过分夸大了锤头的作用;有些人则是在锤头的直接打击下吓破了胆,比如法军统帅甘末林。甘末林事后曾说:“那是一个杰出的行动。但是否事前已完全预知呢?我不相信是如此的,最多不会超过拿破仑对于耶拿会战所能预料的程度…”作为拿破仑的后继者,难道不明⽩耶拿战役的精髓是二十万人所组成的“营方阵”围绕着德累斯顿所进行的调动吗?十三⽇在耶拿、十四⽇在奥尔施泰特的胜利是⽔到渠成的结果。对比耶拿战役和法国战役,古德里安的作用和耶拿战役中的达武大致相当,二人都在各自的作战方向上取得大巨的胜利,但都不是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帅才。 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德国法西斯⼊侵苏联。德军屡屡运用钳形攻势,先后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维亚兹马大规模合围苏军,其中以基辅战役最为著名。以歼敌人数论,基辅战役次于明斯克战役,此战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战略上存在大巨争论。假如真如古德里安所愿,装甲兵团不向內旋转而是直扑莫斯科,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迄今未找到答案。不过我觉得谢尔曼式的轻骑疾驶并不适合苏德场战,起码补给问题就无法解决。一旦在莫斯科城下形成僵持局面,央中集团军群大纵深、长距离的侧翼随时会受到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反击。 抛开争论不谈,单就战役本⾝而言,此战的确精彩绝伦。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谁是基辅战役的第一功臣呢?希特勒一向对用大包围的方式歼灭敌军非常感趣兴,不过他也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具体实施起来就力不从心了。一九四一年九月四⽇,伦德施泰特命令第十七集团军从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进攻,命令第一装甲集群沿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一线推进,虽然这时候OKH犹犹豫豫、博客和古德里安等人一心向莫斯科前进,基辅战役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所以伦德施泰特和他的南方集团军群对此次战役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正如OKH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九月二十七⽇下达的一项命令里指出的那样:“这次会战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在久经考验的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进行的合围战,歼灭敌人约五十个师,从而打开了通往俄国腹地的道路。…”回想一下坦能堡战役,虽然霍夫曼上校在新帅到来之前已经说服上司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虽然第一兵团司令冯?弗朗索瓦两次拒绝执行鲁登道夫的命令是对萨姆索诺夫集团军完成合围的关键;虽然德军截获的电讯帮了大忙;但是,战役胜利的第一功臣仍旧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同样的道理,遵命行事的古德里安的作用不会超过冯?弗朗索瓦。为了抬⾼古德里安而抬⾼基辅战役,近而贬低坦能堡战役是可笑的。坦能堡战役是西方近代战争史上坎尼模式的第一次完美再现,整个战役过程中莱宁坎普集团军“象一片雷雨来的乌云密布在东北方”基辅战役并没有这种严重的威胁。 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指挥官经常⾝先士卒、深⼊一线,这一点受到了富勒、李德哈特的一致称赞,认为是恢复了亚历山大的古风。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古斯塔夫的阵亡难道不是这种古风的恶果吗?吕岑战役的胜利是军事体制的胜利而不是指挥艺术的胜利。如果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站在哈司德鲁巴尔的位置指挥骑兵,怎么可能指挥阵线央中的伊比利亚和⾼卢步兵在恰当的时候收缩战线,两侧的洲非步兵及时包围罗马军团两翼;如果凯撒在法萨卢斯战役中亲自冲锋陷阵,怎么可能指挥预备队适时投⼊战斗,与绕到敌阵后方的飞行纵队前后夹攻一举突破庞培的正面;如果拿破仑只知道像缪拉一样带领骑兵冲锋,怎么可能指挥二十万人组成的“营方阵”围绕德累斯顿运转那种壮观的大进军?回顾古德里安参与的历次战役,其作用大致相当于曹恩道夫(Zorndorf)之战中的塞德利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苏尔特、坦能堡战役中的弗朗索瓦。早在⽑奇时代,总参谋部的军官就已经坐在地图前指挥作战了,他的继任者施利芬在晚年的文章中很有预见地指出:⽇后的统帅将借助于电报、电话、汽车、侦察机等手段,在远离作战场战的地方运筹帷幄,战事进程均在他的掌握之中。 刺杀希特勒事件后古德里安当上了总参谋长,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总参谋部军官都要做坚贞不愉的纳粹分子”《莫斯科保卫战》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古德里安来到了托尔斯泰的房间里,命令把大文豪的般出去,把自己的行军般进来。不知这个情节是真是假,编导如此安排也许是为了嘲讽德军的黔兵黩武?我到是觉得这个情节恰好反映了古德里安是一个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普鲁士-得意志总参谋部军官,虽然他以穿上军官团的制服为荣。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称鲁顿道夫“为热炽的爱国心所驱使着,明知回天乏术,但是为了想使祖国免于败亡的威胁,而不惜拼命奋斗到底。”可就是这位鲁登道夫,向来不懂怀疑和自责。他在《战争回忆录》中声称,德国人必须从战争的结局中学到一些东西。他傲慢地宣称,⾰命者的最愚蠢之处就在于饶了他一命。他自己又学到了什么呢?他在《总体战》中开门见山:政治必须服从于军事。他把德国民人及其府政看作是与炮、原料一样的战争资源,随时供他这位主帅任意支取,不得有半点怨言。还是这位被赶下台的总参谋长,当着协约国来访者的面暴跳如雷,谴责德国民人及其府政抛弃了他。他歇斯底里地狂喊:“有人在我们背后捅了一刀,在背后捅了一刀…”在战争结束后当上北约⾼级幕僚的古德里安大将,是否也有类似的心情呢? 在看完这些资料后,刘兴笑了起来,如果说伦德施泰特是以稳重的指挥和国防军的荣誉著称的话,那么曼施坦因则是优秀的战略战术眼光而闻名,而这个叫古德里安的家伙则是靠着闪电战,特别是装甲指挥而出名的,看来自己要遭遇装甲进攻了。一场硬战似乎再所难免啊。 Www.NiLxS.CoM |
上一章 凤凰涅磐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凤凰涅磐》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凤凰涅磐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凤凰涅磐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