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三卷 燕云 第二十二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三之全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新宋  作者:阿越 书号:34625 更新时间:2017/7/20 
第三卷 燕云 第二十二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三之全)
  来宝相寺的,的确只有小皇帝赵煦。

  ⾼太后会礼遇王安石,但是对她来说,那只是她⾝为君主对一个老臣重臣所应尽的义务。

  但对赵煦来说,王安石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大宋的中兴,是从他⽗亲重用王安石变法开始的。虽然这个人犯了很多的错误,但是没有他们君臣勇敢地开始变法,就不会有以后的一切。

  赵煦很喜听人讲熙宁变法的故事,虽然那还不是历史。但了解前期的政事典故,这对他将来做一个明君是很有益的,因此⾼太后与两府宰执们都鼓励他这个‮趣兴‬。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赵煦并不信任经筵上的大臣们所描叙的一切,他宁可偷偷看桑充国给他写的熙宁故事。

  在这个十六岁少年皇帝心中,他的⽗皇就是一个榜样。他本不相信那些学士们所讲的尧舜禹汤的圣迹,也不想向那些虚无飘渺的先王学习,他只想做个他⽗皇一样的皇帝。

  并且,完成他⽗皇所未完成的事业!

  如果他不能做到他⽗皇那样出⾊,那么,他的皇位就会被人夺走。

  从十三岁起,他就很喜读史书,并且特别关心那些废立篡位的历史事迹。他发现,软弱仁慈的君主与暴残酷的君主一样不‮全安‬,而臣子们大多不可信任,连霍光也会冠冕堂皇地废掉昌邑王。至于太后,废立篡逆,如果不是她们亲自动手,也免不了以她们的名义进行。他还发现,如果一个君主有⾜够的功绩,臣子们就会慑服于他的威信,如唐太宗弑兄杀弟,也能是千古明君;若不幸失败,就会落到隋炀帝的下场,还被后世聇笑…

  但赵煦不会告诉任何人他这些心得。因为他没有时间与精力慢慢的从《史记》、《汉书》一部部读起,他就只能读《资治通鉴》来了解历史,事件太理不清楚,他就让臣子们把《资治通鉴》改成纪事本末体,写一篇进呈一篇。

  宮中朝中,上到太皇太后,下到文武百官,对于他如此聪明好学,都非常的⾼兴。

  而对赵煦来说,《资治通鉴》读得越多,他就越明⽩事理。

  他知道他还没有亲政,因此,即便是他很想做的事,如果太皇太后不⾼兴,或者两府的宰相们反对,他就马上忍气呑声,绝不反抗。他知道,当他这样的好名声被臣子们广为传颂之时,就算是太皇太后或者别的人再想对他不利,他也不必害怕,好名声就是他的护⾝符。

  反正他想做的事情,迟早都能做。他绝对不会给他们任何借口。

  而且,偶尔,他也会做一些明知道太皇太后会不喜的出格之事。他知道这样是‮全安‬的。

  比如今⽇,他没有禀报,便带着杨士芳与田烈武出宮,来吊唁王安石。

  赵煦觉得,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事。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长得又⾼又瘦,⽩⽩净净的脸,看起来文弱温柔,从他的相貌来看,长大了的赵煦,并不太像他的⽗皇,反而更像是仁宗皇帝——虽然他并不是仁宗皇帝的亲曾孙。

  每个人都相信他会是一个仁厚的君主,这一点尤其令司马光与旧欣慰。

  赵煦并不知道他的外貌给别人的感觉,如果知道的话,他多半会感到恼怒——他一点儿也不喜仁宗,比起他⽗皇一举收复河西,将项人打得落荒而逃,仁宗却连个范仲淹也用不好,竟被李元昊得纳币求和。做皇帝做成那样,还不如一头撞死的好。他无法理解太皇太后与一些君子整天唠叨仁宗皇帝如何如何圣明,竟然还想让他学习仁宗皇帝的风范!赵煦不知道要学他什么,难道要学他以后继续向李秉常纳币么?!

  此时,赵煦站在王安石的灵柩前,心里想的,便是与那个仁宗皇帝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的事。

  对于司马光的“和辽”赵煦心里愤怒到了极点。但是,在宮殿之上,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没有他说话的余地。真正做主的,是帘后的太皇太后。他的权力,甚至还不如那个低眉顺目,对谁都小心谨慎,轻易不肯说半句话的清河姑姑。

  如今主政之大臣,没有几个信得过的。他们名为“绍圣”实际上已经将先帝的遗命抛到了脑后,谁想过要收复燕云?只会在辽人面前唯唯喏喏,一让再让!都说“天无二⽇,民无二主”可是如今,非但大宋国內有二主,这天下,居然也有两个平起平坐的皇帝,而这些学的大臣,号称是圣人门徒,却对此视若无睹,甚至还欣然接受。

  赵煦对司马光的不満一⽇一⽇的积聚着,只是不敢向任何人吐露。他也不喜石越,即便他此时还没有亲政,他也已经明⽩,他亲政之后,年老力衰司马光不是问题,他可能和王安石一样,甚至等不到他亲政的那天。但年富力強的石越,却将会成为他使用权力的最大障碍——这和政治主张无关,他不喜任何权相,或者有可能成为权相的人。何况,赵煦觉得石越已经不像是熙宁年间的那个石越,他越来越像是另一个司马光。便如仁宗时期的韩琦、富弼,到了英宗之时、先帝之时,就变得畏畏缩缩,不思进取。

  也因为如此,如王安石这般,从年轻到死,一直都充満锐气的人,才是如此难得。

  他望着王安石的灵柩,心里在想:不知道联的王安石在哪里!

  宝相寺的正殿內外,密密⿇⿇的跪満了人,数不清的僧人,跪在殿中继续喃喃诵经,王安石的子侄披⿇戴孝,泣不成声,还有一群前来吊唁的‮员官‬,也跪在殿外,头都不敢抬。

  赵煦默立一会,让杨士芳代他上了香,便信步走到王家的家属跟前,目光扫过众人,停留在一个女子⾝上。

  庞天寿连忙趋前一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赵煦点点头,走到那女人跟前,温声说道:“你是桑先生的夫人?”

  他一开口说话,殿內的梵音便如得到什么命令一般,突然便停了下来。

  “臣妾王氏,叩见官家。”王昉没有如一般女子一样,行万福礼,反而似男人一般向着皇帝叩首跪拜。

  赵煦有点好奇地看着她的这个举动,这个桑夫人的确与众不同,原本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地方…但他并没有多问,只是点点头,道:“夫人节哀顺变。”

  “谢官家…”王昉才说得三个字,就又忍不住菗泣起来。

  “国失良人,是‮家国‬之大不幸。但生死荣枯,亦是天理,故侍中达天知命,若夫人与诸兄弟、桑先生能绍绪先生遗志,不堕先人之志,则故侍中虽死犹生。”赵煦字斟句酌说完这段话,又转过头对杨士芳、田烈武说道:“咱们该走了罢。”

  庞天寿听到这话,连忙快步走到正殿门口,正要吆喝起驾,却见赵煦微微摇了‮头摇‬,他梗了下脖子,把这一声吆喝咽了回去。一面小心翼翼地退回几步,不动声⾊地落到了皇帝的⾝后,伸开手中的柱拂子,虚拦了拦拜倒送驾的殿中诸人,一面小声对王旁兄妹说道:“王大人、桑夫人,请节哀顺变。官家的意思,是不必太惊扰了。”

  他稍停了一会,等着王家兄妹谢了恩,才最后转⾝出了正殿,赶紧跟上已出了宝相寺的小皇帝。

  但才出了宝相寺的寺门,庞天寿便呆住了。

  在寺门之外,赫然立着右丞相石越、参知政事兵部侍郞章惇的仪仗。而石越、范纯仁、章惇正领着上百个随从护卫,齐齐地跪在外面的青砖石铺成的街道上,回避圣驾!

  他心里暗暗叫了声苦,已知回去一顿板子是免不了了。他偷偷瞥眼去看小皇帝的神⾊,却见皇帝脸上也闪过一丝惊慌,但马上镇定地上了车驾。庞天寿再不敢耽搁,连忙跑到车舆旁边,尖着嗓子叫了一声:“起驾回宮!”

  便听一阵车马忙,瞬间,宝相寺周围的侍卫、噤军,如嘲⽔退去一般,走得空空如也,只留下各怀心思的三位宰执在那里发呆。

  石越、范纯仁与章惇三人,原本只是偶遇。

  但这一番偶遇,却让三人在吊祭完王安石后,都互相有默契地都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宝相寺主持的引导下,登上感慈塔。

  三人一路之上,只听宝相寺的主持几乎是受宠若惊的介绍着这感慈塔的来历,聊了偶尔嗯上一声外,谁也不说话。直到了塔顶,章惇才挥了挥手,请主持回避。一直目送着那主持下了塔,章惇才终于率先开口说道:“丞相、范公,皇上这是对北边之事不満啊…”他直言不讳地一开口,石越不由吃了一惊,连忙去看范纯仁,却见范纯仁铁青着脸,道:“子厚,休得信口说。”

  章惇却不买他这个账,冷笑几声,顶了回去“范公,我是不是信口雌⻩,你我心照不宣。范公莫要忘了,与辽人的协议,是我签的。”

  “说这些做甚。”石越知道章惇格,怕他让范纯仁下不了台,连忙打圆场道:“我辈只要心‮家国‬命运,管不民皇上⾼兴不⾼兴。”

  “子明相公说得极是。”这句话却是很⼊范纯仁耳,他脸⾊稍稍缓和一些。其实这三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小皇帝出现在宝相寺,究竟有什么含义,而究竟能有什么事可以让小皇帝抛开太皇太后来到这里,很容易就可以猜个**不离十。但范纯仁心里虽然不是滋味,却绝对不愿意因为这点点事情,就认定皇帝心中是有什么不満。在他看来,皇帝仍然还小,仍然可以善加引导。

  但章惇却大不以为然,只是不能不给石越几分面子,轻轻哼了一声,冷冷地说道:“我章惇也不是奉承上意的小人。不论如何,北事总须得有个章程。”

  范纯仁默然不语,石越也沉默了一会,才试探着说道:“此事仍须君实相公拿主意。”

  却见范纯仁摇了‮头摇‬,道:“君实相公以为唐康时的话不⾜为信。”

  “为何?”石越一愣。

  “君实相公以为,辽国亦是大国,并非无信义可讲的小邦。辽主若果真有南下之意,他兵马一动,也瞒不了我们。既然如此,他又何必答应更立新约,让自己落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取笑于天下?”范纯仁平静地说着,他心里既觉得司马光说得有道理,但是直觉上,他又觉得唐康的话是可信的。

  章惇听到这话,也不作声,只是嘿嘿冷笑。

  范纯仁看了他一眼,不由有几分着恼,但他是讲宰相风度的人,不便轻易动怒,只淡淡问道:“子厚这又是笑什么?”

  “我不笑什么。”章惇讥道“但若是某,若要对辽国用兵,那不管辽国会不会知道,能多瞒一天也是好的。信义不信义的,打输了才会被笑,若是赢了,便是妙计。”

  他见范纯仁一时不说话,又转⾝石越,问道:“丞相又是何主意?”

  石越望望章惇,又望望范纯仁,苦笑道:“只怕这回康时是对的。”

  “那…”章惇方松了口气,但石越马上打断了他,又说道:“但若说服不了君实相公,便说服不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不下旨,枢密院便不会发兵符,子厚以为谁能调动得了一兵一卒么?”

  他泼了章惇一头冷⽔,又转而对范纯仁问道:“范公,你自己如何看法?”

  范纯仁坦然回道:“我以为君实相公和子厚各有道理,各在五五之间。”

  “五五之间!”章惇气得直冷笑,半晌,才恶毒地丢下一句话来:“丞相、范公,莫谓我言之不预,若我等这般坐等契丹南下,⽇后休要后悔今⽇自掘坟墓!”他说完,尚觉心里犹有余怒,又冷语道:“二位且记住了,今⽇皇上是为何来的宝相寺!”

  说完,抱抱拳,也不告辞,竟转⾝下塔而去。

  范纯仁默默地望着章惇怒气冲冲的背影。他又要下注了!他在心里鄙夷地说道。他对章惇不无欣赏,在大宋朝的宰执中,他都算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章惇因为王安石的赏识而发迹,又审时度势,极其有先见之明的转而支持石越,终于在绍圣以后,得以进⼊政事堂。可他不会就此満⾜!

  虽然不愿多想,但是王安石的突然去世,却让一切变得现实起来。将要死去的,不仅仅是王安石。太皇太后、司马光,都已经是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和王安石一样,一觉醒来,就殊途。

  这对于范纯仁来讲,是一种不幸。但对于章惇来说,却是一个机会。

  如今挡在章惇面前的,表面上只有司马光、石越、韩维、范纯仁四人,以目前的形势,他是无法动摇这四人的。而实际上,他想更进一步,难度却还不止于此,他的地位也不如韩忠彦牢靠,甚至未必及得上吕大防、苏辙们——如若司马光、韩维去世,石越必然是左相,韩忠彦也许会接任枢密使,范纯仁有更多的机会做到右相,然而,在吏部尚书的选择上,章惇甚至会排在吕大防与苏辙之后。但是,若是太皇太后也死了,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范纯仁看了一眼石越,章惇也许已经开始怀疑石越。石越还能不能带给他进一步的权力?还有,章惇甚至还不是一个只要有权力就可以満⾜的人,他还会衡量石越是不是真的能给他实现他政治抱负的机会!

  皇帝今⽇出现在宝相寺,在章惇心里的震动,一定比他和石越更大。他一定看到了重新下注的机会,但刚刚说的话也透露了他內心的懊恼——几年前,是他与辽人谈判达成的协议!

  范纯仁又有点不快地想起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陈元凤从河北路寄来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陈元凤表达了他对‮家国‬內外之事的一些看法,并提出改⾰之法。他对益州之事耿耿于怀,再次力陈当年的“熙宁归化”不可因为失败而全面否定,宣称当年的失败只是因为时机与策略的失误,并再陈进取之策。他还公然指责司马光与石越耗费国力构建大名府防线,是“不思进取”毫无用处,建议加強对河朔噤军的训练,积极谋划规复幽蓟之策,以图“万世之利”此外,他还措辞強烈地批评现今的食盐政策让‮家国‬流失了大量的收⼊,而利益全被商人垄断,要求恢复噤椎,以筹略更多的军费…

  但那份奏折中最重要的內容,还是陈元凤提出的变科举之法以⾰吏治。

  陈元凤在奏折中献策,变⾰现今的科举之法,部分恢复唐代的办法。即在考中进士之后进士还要再次参加吏部举行的‮试考‬,才能真正做官。而吏部的‮试考‬,则要考法律条文、钱粮支用之法、公文格式等等,使这些进士们不至于到了地方州县后,一无所知,空有报国为民之心,却经常被胥吏所欺。另一方面,他在建言在各路举行“路试”这种路试只考法律条文、钱粮、公文格式等庶政之法,通过这些‮试考‬的读书人,即委派回本州本县,担任胥吏。陈元凤认为,只要继续执行熙宁之法,进一步提⾼胥吏的俸禄,那么就可以昅引大批的读书人加⼊,从而既解决了许多考不上进士的读书人的出路,也能提⾼胥吏之素质,是‮家国‬大治之良策。

  并且,按大宋现行之规定,胥吏虽然积功累劳,也有机会升迁到主簿,甚至是县令,但实际上却是万中无一能有此幸运。因一无升迁之望,二无优厚俸禄,胥吏欺上瞒下,**民,也是情理之中。但陈元凤认为,若推行他所献之策,则读书人做胥吏,不仅本⾝更有节,而且因为还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进士的机会,也就是实际上打通了官、吏这两个阶层间流通之关节。会有不少读书人将此当成暂时谋生之法,而当他们真的考上进士后,也是为‮家国‬造就了一批深知下层情弊的能吏。

  但陈元凤的这份奏折,被司马光断然拒绝。

  司马光坚持官司与吏是清浊两流,朝中也有不少大臣指责这是将士大夫与胥吏们混为一谈“大国体”他们并且宣称这个献策,未见其利先见其害——改⾰是不是能取得成效不好说,但是若用此策,则各路增加‮试考‬,增加胥吏的俸禄,单是就这两样,国库就又要支出一大笔钱财,因而不肯接受这个建议。

  但是范纯仁心里知道,这个建议之所以被拒绝,除了这些原因,还因为陈元凤所献之策,乃是“王安石遗法”

  这实际上是当年王安石致力于改⾰胥吏把持县政的继续。

  若论此策本⾝,范纯仁是赞同的;石越虽然态度微妙,但是范纯仁知道他也是支持一试的。

  但是,二人也深知此事在朝中反对的声浪会有多大。已经中了进士,摇⾝一变成为“士大夫”的人,绝大部分不愿意和声名‮藉狼‬的胥吏们沾惹上任何牵连的。只要一想到将来会出现一大批胥吏出⾝的士大夫,他们便已经恨不能把陈元凤活吃了。

  而这些“士大夫”们,至少太皇太后坚信,他们才是大宋朝长治久安的基,因此这份奏折最终被束之⾼阁,太皇太后反而下旨将陈元凤训斥了一通,要他安份守己。

  然后,范纯仁知道小皇帝却对陈元凤的这份奏折公开表示过欣赏之意。那就是在他主持经筵之时,那天讲的是汉朝吏治,小皇帝似乎知道陈元凤与他往来甚密,因此突然提出了这个问题,询问他的看法。当时太皇太后、所有的宰执、翰林学士都在场,范纯仁被小皇帝问得汗流浃背,好不容易才应付过去。

  但他当时,分明看到了小皇帝眼中的不満意。他也看到了王安石眼中的欣喜、许将的得意、还有章惇的异样…

  也许真是冰冻三尺!

  范纯仁转过头来,看到石越正在望着他。他不找算告诉石越他在想什么。尽管这些年来,两人在政事堂內合作无间,互相欣赏、敬重、体谅,也相互影响着。但也是正因为如此,范纯仁在石越那里学会了妥协与保留。

  君子爱人以德。如果石越⾝边真有形成一种朋,对石越来说,可未见得是好事。⾝处朋之中,哪怕你是被他们奉为首领,但有时候,你是会被这朋裹胁着,做一些⾝不由己的事情的。而且,朋的势力越大,就越是祸害。

  范纯仁自己就努力地与所谓的“旧”们保持着距离,只是秉承自己的理念来做事。他觉得,如果章惇真的与石越分道扬镳,对石越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让自己不再去想这件事,让思绪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子明相公,若是君实相公判断失误,辽人真的南下,你以为我们付得起这个代价么?”不管怎么说,范纯仁还是有些担心的。

  石越知道他的心意,沉昑了一会,道:“也许我们得做好辽人已经攻到大名府的准备。”

  “啊?”范纯仁吃了一惊。

  石越知道范纯仁与此不太悉,又解释道:“范公,河北防线,要防的地方太多,而有险可守的地方太少,因此就必须屯集更多的兵力方能形成有效防御。而最糟的是,大部分所谓‘关隘’,竟然是辽军可以设法绕过的。除非我们处处布置重兵,否则总有兵力薄弱之处,但我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兵力。因此,除非辽军蠢得见城就攻,逢寨必战,否则就算辽军一动我们就得到消息,并且马上下令征调西军,西军还要安排防务,还要进行必要的行军前的准备,等他们赶来支援,最快也要两个月,若有意外,花上三个月也有可能。那时辽军多半是攻到大名府了。”

  “那河朔噤军?”

  “河朔噤军重兵集结于大名府防线,不管是对是错,这是既定策略。临战变阵,兵家大忌。因此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石越其实只是不信任河朔噤军的野战能力,害怕未疏战阵的河朔噤军碰上辽军崩溃,从而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但他却不便将这些话说出来“我们到时候能依靠的,只有前线州县驻军将领的才具,还有驻扎在汴京附近的噤军。但是…”

  石越的“但是”后面是什么,范纯仁心里也是知道的。要调动拱卫汴京‮全安‬的噤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用询问的语气问道:“若是现在开始准备…”

  “那我们就可以马上安排西北防御,令将要菗调的西军、蕃军预作准备,吩咐沿途诸路做好供应军粮之准备,一旦有事,西军就能迅速驰援。”石越迅速说完,停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甚至,辽人知道我们有备,也许就会打消南犯的主意。”

  那可未必是好事。范纯仁在心里苦笑了一下,若是劳师动众,而辽人却不来了,到时候谁来承担这政治后果?毕竟,谁也不能证明辽人原本是准备南下的。

  他看了一眼石越,突然想到,石越不肯在这件事上过于坚持,而是希望能够说服司马光,是不是也是因为知道这个后果呢?

  反对司马光,最后还注定会被证明司马光才是对的。就算是石越,也不会愿意做这种大损威信的事吧?

  “此事朝会还会再议。”范纯仁决定再去找一次司马光,但他也不必向石越承诺什么“我以为朴彦成的意见送回来之前,不会有结论。在此之前,只能是责成职方馆多刺探点有用的‮报情‬。”——

  本节完 wWW.nIlXs.cOm
上一章   新宋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新宋》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新宋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新宋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