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十四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 -一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新宋  作者:阿越 书号:34625 更新时间:2017/7/20 
第十四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 (一)
  熙宁十八年一月十⽇。残雪未融的汴京城,显得格外的寒冷,但此时若有人拨开⽩雪,便会发觉雪地下面的野草,早已不似冬天的枯⻩,早舂的绿意,仿佛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降临到人间。

  “这算是个好兆头。”汴京城北的陈桥门外的官道上,骑在马上的范翔望着路边石头里溜出来的一丝舂意,心里自嘲道。

  范翔再也想不到,赴辽国告哀使的差遣,竟会摊到自己头上,为此,吏部还特意调了他的职位,由尚书省的户房都事变成了礼部的礼部司主事。这两个官职表面虽然是平级,但实际上当然是户房都事的权位更⾼一些。范翔并非是计较官位的⾼低,虽然他很在乎自己的功名,但他知道,出使辽国回来后,只要不辱使命,他很快就要变成正七品了。这礼部司主事不过是个临时的差遣,本就不值得计较。

  可范翔却一点也不想去辽国。

  在接到任命后,范纯仁特意见了他,告诉他辽国可能将要南犯,因此,他此番的使命,不止是告诉辽国大宋发生国丧,还要见机行事,尽可能协助苏轼,阻止辽国南下。

  但他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范纯仁、孙固都欣赏他的才智,石越也以为他⾜以胜任,此时又正值‮家国‬多事,他怎么敢拒绝?更何况范翔知道他之后,按照惯例,还会有好几拨使者被派往辽国,自己不过是打个前哨而已。迫不得已,也只好硬着头⽪上阵。

  总之,这的确不是范翔所喜的差使。哪怕出使,范翔也觉得自己更适合担任喜庆一些的使节。

  范翔又瞥了前来送行的潘照临一眼,心中更生疑窦。因为适逢国丧,他又以告哀使出使大辽,自然不方便亲朋戚友十里长亭的送别,而范翔自付与潘照临这位右相府第一谋士的情,更没有好到会令他特意前来送行的地步。

  事情如此反常,更让范翔感到不安。他又想到跟在⾝后的使团,但却忍住没有回头。潘照临是与他并绺而行,范翔不知道这样合不合规矩,但这种礼仪上的事情,是千万疏忽不得的,否则传扬出去,被人参上一本,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亦不敢得罪潘照临。虽然潘照临一路之上,并没有与他说什么特别的话,只是默默坐在马上徐行。可范翔心里很清楚,潘照临来送行,一定有事,他既不说话,范翔也不愿伤神去猜,更不便催促,只好按捺住心里的不安,耐心的等待。

  但范翔终究是忍不住的,忍了一会,他忽然“哦…。”了一声,转头望着潘照临,问道:“潘先生,不知相公的伤情如何?”

  “仲麟定在想我为何会来送行。”潘照临似乎无意多谈石越左臂的伤势。

  “在下确是有点受宠若惊。”范翔坦⽩的说道。

  潘照临微微点了点头,对于“受宠若惊”四个字,居之不疑“‮家国‬多事。仲麟想必亦听到了许多流言?”

  “先生是指?”

  “京师处处在传三佛齐将勾结注辇国叛之事。”潘照临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嘲讽“有人忧心忡忡,道薛奕对三佛齐掉以轻心,恐误朝廷,有人则不以为然,以为薛奕都觉得没事,那自可⾼枕无忧…”

  听到此处,范翔几乎露出笑容来,但他马上想到自己的使命,连忙克制了,嘴里却忍不住说道:“在下之见,这皆不过是薛郞故意为之!”

  “哦”潘照临忽然转头望了范翔一眼。

  “在下早就听说,薛奕有意游说朝廷对注辇国开战,然终不得志。依区区之见,三佛齐之叛,只怕是迟早间事。薛奕并非掉以轻心,他是盼着三佛齐叛,才好名正言顺,让朝廷同意他用兵。”范翔心里的这番想法,一直没有机会向人说出来——他毕竟还是知道轻重的,在别人面前胡议论这些,对薛奕颇为不利,但如范翔这样的人物,心里有与众不同的见识,却要憋在心里,也如同一种‮磨折‬。此时能有机会在潘照临这等智谋之士面前一吐为快,他的心情也不由得变好了许多。

  “仲麟果然是才智之士。”潘照临再次看了范翔一眼,眼中已略有赞许之意。

  “不敢!此等雕虫小技,想必也瞒不过相公。”

  “若是相公有时间细想,自然是瞒不过他。”潘照临淡淡说道。

  范翔不由愕然:“那先生…。”

  “南海万里之外,朝廷鞭长莫及。有些事情,我说也罢,不说也罢,迟早会发生;相公早知道也罢,晚知道也罢,亦无甚区别?#65308;热蝗绱耍阄薇匾缢怠?銮艺馑档降祝还橇餮浴?。”

  “那”

  “薛奕若果真掉以轻心,他便无资格再呆在南海,享有他今⽇之地位,纵后朝廷出发,亦是咎由自取;但薛奕不至于如此不成器,他既然是有意为之,那他毕有善后之策。此事原本不必心,然薛奕千算万算,亦料不到朝廷在此时忽然遭逢国丧,更不会算到契丹居然在此时有意南犯!”潘照临哼了一声,又道:“按惯例,遣往各路告谕国丧、新帝继位的使者,需在大殓成服后才能出发。纵是不顾礼法,立即‮出派‬使者,待薛奕知道这些事情,只怕三佛齐亦已经…。哼哼!薛奕这番玩火,稍有差池,便会烧到他自己,还要连累家国!”

  范翔听得耸然动容,果真北面契丹南下,南海三佛齐与注辇国倡的话,以大宋今⽇之国势,断难两面应敌。到时候要保哪里弃哪里,自是不言自明的。

  “朝廷经营南海十余年,方有今⽇之基业,岂能毁于一旦?!”潘照临忽然勒马停住,眯成一条隙的双眼中,露出摄人的光明“休说南海,今⽇‮家国‬之势,亦非与契丹兵之时。故相公问我何人可以出使辽国之时,我以为満朝文武,除章子厚外,便非仲麟莫属。然章子厚官位太⾼,做告哀使必引人注目,更令辽人生轻我之心…”

  “原来…”范翔连忙跟着勒马,他此时总算知道,害自己的罪魁祸首是何人。

  “承平之时,要讲礼义诗书,否则出使难免辱国;但有事之时,却不能用书呆子出使。不过我方才有意试探,仲麟还是沉不住,亦算不上上佳之选…”潘照临毫不顾忌范翔的自尊心,他言下之意,分明是范翔亦不过是勉強凑合。范翔听得又是‮愧羞‬,又是苦笑不得,却见潘照临挥鞭指了指远出的一座亭子,道:“我给仲麟引荐一个人。你此行之使命,便是要设法将此人不动声⾊的引荐给辽主或他⾝边的重臣。”

  说罢,策马朝亭子那边跑去。

  范翔连忙吩咐了一下师团,驱马跟上。

  在亭子里面,有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和两个童仆,男子的⾐饰很平常,但范翔早就留意到亭子外面的三匹⾼头大马——无论是在松漠庄,还是在雍王的马厮,如此⾼大的⽩马,都是很少见的。

  “在下柴远,见过范大人。”那男子见着范翔,连忙抱拳行礼。

  “柴远?”范翔感觉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说过,但此时不及细想,便见潘照临挥手斥退那两个童仆,道:“仲麟需记住一事,柴远并非朝廷使节,与大宋并无半点关系。他不过是一个惟利是图之商人,为了一己之私利,才设法接近辽国君臣。是以,此事若令朝廷知道,连仲麟亦难免要受责难。”

  这种要求,未免強人所难。但范翔听得出来,潘照临并非是想征得他的同意“但在下是首次使辽,要不辱使命,没有大苏协助…。”

  “仲麟若不怕回国后被问罪,尽管去找大苏,他⾝边有多少职方馆的‮员官‬,想必毋需我多说。何不⼲脆向朝廷拜表直接一点?”潘照临不待范翔说完,便毫不留情的讥讽道。

  但范翔此时去已顾不得潘照临的讥讽,急道:“然…”

  他才说得一个字,又被潘照临打断“去找朴彦成。”

  “朴彦成?”范翔奇道。

  “便是朴彦成。”潘照临用一种很不耐烦的眼神望了范翔一眼,仿佛很不愿意与智力如此低下的人多说什么“朴彦成一家,原是⾼丽顺王的人,王运做了⾼丽国王后,顺王的一些旧,逃到了辽国。所谓百⾜之虫,死而不僵,这些人在⾼丽国內,亦并非全无势力。朝廷为完全计,令朴彦成出使辽国,目的便是暗中接近这些人,并设法分化他们,纵他们。若要将柴远荐给辽国君臣,上策便是通过这些⾼丽人。”

  范翔这才放下心来,他没有再问朴彦成⾝边为何没有职方馆的人监视——毫无疑问,朴彦成一定在职方馆也有份薪俸。但他心里面又冒出一个疑问来…

  “你到了辽国,要谨防辽国通事局。”潘照临没有容他多问,回头瞥了柴远一眼,便出了亭子,上马离去。范翔看了看柴远,又看了看潘照临的背影,终于忍不住,苦笑出来。

  将柴远介绍给范翔之后,潘照临便策马往陈桥门回城。此时,陈桥门前,依然是一片肃穆之⾊。把守城门的兵吏都戴着孝,数量却比平⽇多了一倍还不止,对出⼊城门的人,盘查亦十分严格。潘照临不由得摇了‮头摇‬,轻轻叹了气。在往年这个时候,因为是灯节,便是各外城门上,也会张灯结彩,但今年的灯节,却早已名不副实了。

  先皇帝赵顼升遐,举国同哀,开封府在天子脚下,自然更不能马虎,忭京城昨⽇便已经満城戴孝——这些对忭京百姓来说,不算什么新鲜事,二十余年间,算是赵顼,许多百姓已经经历了三个皇帝的去逝。真正令得整个忭京如临大敌,百姓惶恐不安的,是八⽇晚上的石得一之

  当晚的变,前后不过两个时辰就被平定,对坊市也几乎未造成任何损害,事变之时,除了內城与新城城北的一些居民有所察觉,大部分市民都一无所知。然而,在叛平定后,他波及的范围,却让忭京城数以千户的人家都忐忑难安。石得一等主谋,的确皆已死于平之中,但涉及叛的却包括整个皇城司和部分班直。这些人,尤其是皇城司兵吏,多数都是开封本地人!

  便是昨⽇,亦即九⽇清晨,首相司马光在福宁殿灵前宣读先帝遗制,太子继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朱妃为太妃。紧接着,便又下令,以殿前副都指挥使燕达守宿內东门外,以仁多保忠、杨士芳、田烈武守宿福宁殿外,另又分遣武臣增兵防守军器库,以及宮城、內城、外城诸门,并暂时令李向安等內侍,接管皇城司事务。

  自大宋立国以来,新帝即位,增兵宿卫,这是“祖宗惯例”但特意以殿前副都指挥使燕达守宿內东门外,却是不同寻常——因为按照礼仪,臣子前往福宁殿,宰臣和百官是走垂拱门,而亲王宗室则是走內东门!

  潘照临知道这燕达亦算是熙宁朝名将,他西军出⾝,在熙宁初年与西夏、西蕃的战争,曾经屡立奇勋,但因为赵顼认为他忠实可信,从军制改⾰起便将他调任三衙,从此便一直在京师,他没能赶上伐夏之役,自熙宁中后期起,于战功上反而并不显赫了,但此公仕途上却一帆风顺,竟一直升到殿前副都指挥使,乃是大行皇帝的亲信,在军中又素有威信,令他宿卫內东门之外,其意自是在于警告诸亲王宗室。

  而在皇宮之外,韩忠彦则在按图索骥,分头搜捕参与叛的兵吏,命令各军巡捕盯紧他们的家属——连大赦天下也救不了他们,潘照临已经看到了今⽇上午颁布的天赦天下的德音,这道德音上明明⽩⽩写着:谋逆罪不赦!

  想到这里,潘照临不由得紧紧皱起了眉头。他当然不是在同情那些叛兵和叛兵家属,而是又想起了这次兵变的真正主谋——雍王赵颢。石得一、石从荣等人,被视为“主谋”已经在事变当晚伏法;那些可能只是盲从,或者被胁从的皇城司兵吏,亦被四处搜捕。但如何处置雍王,却变城了一件非常微妙的事。

  除了雍王在当晚行为不检,擅出王府外,参加叛的头领,大多在事变中被诛杀,几个侥幸逃脫的头领,亦在被捕后被韩忠彦擅自处死了。搜查这些人的宅第,都是韩忠彦主持,事后汇报,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叛与雍王有关!

  而与此同时,咸宜坊雍王府的“‮全安‬”亦换成了⾼太后的亲卫班直之一御龙骨朵直负责,为了防止雍王‮杀自‬,两府甚至还特意派了几个⾼太后亲信的內侍,昼夜不离的陪着赵颢…

  这种种迹象表明,朝中存在着強大的势力,想要保全雍王的命。

  个中原因潘照临都懒得去想,他随随便便就可以举出三五十个来,为皇家的体面也罢,为了朝廷的面子也罢,为了⾼太后也罢…。总之,雍王虽然被噤锢,但明正典刑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否会赐赵颢自尽,亦不可知,韩忠彦私下里对石越说过,雍王纵然有过,然使⾼太后杀子、赵熙杀叔,亦非忠臣所为。

  而韩忠彦的这种主张,亦不能说没有道理。

  更何况,朝中人人都知雍王是⾼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如今⾼太后垂帘,即使是明⽩內情的重臣,也不免各有算计。韩忠彦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他先⽗又是两朝策立功臣韩琦,才敢不避嫌讳。饶是如此,韩忠彦这几⽇的举动,已是令得満朝文武刮目相看,连潘照临与石越都感到惊叹。

  但旁人更不可能没有顾忌。

  想要置赵颢于死地,将来⾼太后那里肯定不会怎么待见;但若只顾着讨了⾼太后的心,甚至哪怕纯粹只是一片忠心,若无韩忠彦那等家世、功勋,向皇后于小皇帝现时固然不敢违逆⾼太后,难道⾼太后就会长命百岁?待到小皇帝长大亲政,难保不会秋后算帐。他现时忍得越久,将来报复起来就会越狠!

  潘照临不由得又在心里面算计起来:赵顼虽死,但两府当中还是有忠于他的宰执。侍中王安石、兵相孙固,二人皆受赵顼知遇之恩,年纪也大了,名位已⾼,再无所求,亦不惧得罪⾼太后,故对于赵颢叛之事,心怀耿耿,绝不肯善罢甘休。只不过二人并无证据,不能就此发难而已。而除韩忠彦外,范纯仁、御史中丞刘挚,却都有意保全赵颢的命。

  其余诸人,司马光虽态度不明,但潘照临却认定他亦不想对赵颢赶尽杀绝。不过他是首相,按例要任山陵使,诏令在大殓成服前就会颁布,在这段时间內,他是不会轻易对政事发表意见的。

  而吏部尚书王硅虽然平叛无功,却因为进宮时被石得一噤锢,受了惊吓,竟然就此一病不起。赵顼选定的六位托孤之臣,眼见着他刚刚升遐,便要少了一位。王硅一生行事,本来就无甚主见,此时更不会強出头。

  至于韩维、苏辙、李清臣三人,韩维在理智上偏向于饶过赵颢,但他毕竟是赵顼潜邸之臣,对赵颢之愤恨,可想而知;苏辙心里纵然有想法,但此事既无关他利害,又无情感之牵绊,他回京未久,地位未固,此时惟石越马首是瞻,亦不奇怪;而李清臣虽是后进,然受赵顼之知遇恩,不在韩、孙之下,只是在两府宰执之中,他的地位最不巩固——他虽然支持新法,却与王安石等新人物并无故旧,而是由赵顼一手提拔,赵顼一死,他在朝中立即便孤立无援,而偏偏他在太府寺时,还有不好的记录,此时不知有多少人对他的位置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势下,以李清臣的格,定会加倍谨慎,远避是非。

  因此,在此事上,石越的态度实在至关重要。

  石越贵为右相,又是托孤之臣,在朝中原就威信素著,此番平叛,又立大功,他一言一行,都已是举⾜轻重。更何况此番王、马意见竟然出现分歧!

  虽然,在这些事上面,连潘照临也弄不清石越的态度究竟如何…但潘照临却觉得,自己有义务替石越事先谋划好一切。

  但是,当潘照临带着想好的方案回到石府之时,石越却正在病榻上接见桑充国与吴从龙、曹友闻。

  这吴从龙原亦是陈良旧识,最精于礼制典章之学,早就投⼊石越门下。但他自⼊仕以来,因吏材平庸,又受石越牵累,竟徘徊州县十余年,一直难以升迁。直到石越重掌权柄,陈良在石越那里帮他说话,这才终于让石越想起还有他这么个人,将他调任鸿胪寺主薄。他三⽇前方抵京履新,正好避开了国丧。

  潘照临亦不知道这三人如何竟会凑到一块,但石越八⽇晚上在福宁殿指挥平叛,左臂受伤,九⽇又忙了一天,没心思去管这伤情,不料到了九⽇晚上,竟突然晕倒在回府的路上。宮里派了太医前来诊治,特许石越休养一⽇,便这一⽇之闲,石越却又会见起桑充国等“闲人”来。潘照临又见陈良与侍剑不加阻止,反在一旁作陪,心里更加不悦,撇了撇嘴巴,走到石越榻边,亦不说话,自己挑了张椅子坐了下来。

  众人见他进来,除石越外,连忙都起⾝行礼。石越却没留意潘照临的脸⾊不对,只是微微额首,便又转头对桑充国等人说道:“潘先生亦是自己人,不必拘礼。长卿,你继续说南北之论,亦让潘先生评点评点…”

  桑充国点点头,又向潘照临以目示意,道:“我刚刚听曹员外说起两浙人才之盛,便想起前些天几个福建‮生学‬的南北之论…此事却要从本朝进士第说起,因今年是省试之年,学院里,有好事之人,贴了一张大表出来,上面列举了自太祖皇帝以来,各路中状元的人数,便由此事,引起了口⾆之争…。”

  “状元?”吴从龙忍不住揷道:“大行皇帝在位期间,共有六位文状元,许安世是治平四年的状元,未经殿试,在下记得那年是君实相公知贡举,除此之外,只有时彦是开封人,其余当皆是南人,自仁宗以来,福建之士多魁天下,也难怪他们得意…”

  他说到此处,不料却见桑充国摇了‮头摇‬,不由诧道:“难不成在下记错了?”

  “子云记得不错。”桑充国注目吴从龙,又到:“不过国朝建国以来,状元却还是北人居多的。非但是状元,进士及第的人数,两府宰臣人数,乃至有幸进国史馆立传诸贤,北人皆遥遥领先。而本朝名臣名将,更多为北人。国朝以来,北人对南人素有成见,此亦是众所周知,贤如范文正公,虽⾝为南人,却终⾝以北人自居;欧文忠公亦是南人,却一直想在颖州安家,而对桑梓却颇有微词…。而南人尤其不善战斗,国朝噤军将士,亦多为北人。”

  “确是如此。”吴从龙点点头,道:“我记得庆历时扩充噤军,有些虎翼军噤兵是南中人,怯懦柔弱,自云不知战斗,见贼恐死。如今虎翼军整编后,虽多在南人中选填,然军中习俗流传,至今不用南中人。”

  “还有这等事?”石越还是第一次听说。

  “千真万确。”陈良也忍不住说道“如今的虎翼军虽与过去的虎翼并无多大⼲系,但不用南中人这一要,却是虎翼军不成文的规矩。”

  桑充国又道:“那几个福建‮生学‬,原是西湖学院的。便因了这些南北偏见,竟被人嘲讽。不料亦由此,却引出一段⾼论来。”

  潘照临撇撇嘴,讥道:“历来南北之争,往往北人骂南人狡诈怯懦,南人便骂北人不⾜于智。还能有甚⾼论?”

  桑充国移目潘照临,温声道:“潘先生所言,正是一般的情形。若说南北之争,实称得上是本朝一大事件,小到百姓之观感,大到庙堂定策,这南北之争,皆‮穿贯‬其间。便是君实相公于吕莆相公之不和,难道便全由政见么?因此,我才以为,那几个‮生学‬之论,颇有中的之处。”

  “那我真要好好听听了!”潘照临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桑充国亦不生气,只望着潘照临,道:“我听说潘先生亦精通河洛之学,大至观星望气,小至测字相人。无所不精。敢问先生,可曾听说过地气南移一说?”

  潘照临“哼”了一声,本不屑于回答。

  在座之人,只有侍剑对此知之甚少,因饶有‮趣兴‬的问道:“什么叫地气南移?”

  “这地气南移乃是精通易理之人推算出来的。”陈良解释到“天地之气,原在西北,故我华夏发源于西北,汉唐皆以都西北而強盛,然天道循环,这天地间的灵气,历数千年,逐渐南移,故历来皆有人说,东南有王气,而南方人物,亦渐渐兴盛。”

  “子柔先生说得不错。”桑充国接道“我汉人实是周人之后,兴于西北,数千年来,西北地灵人杰,冠于天下,华夏诞于斯,兴于斯,然自汉晋以来,便不断有人以为,地气已渐渐向东南移转。那几个‮生学‬便以为,此说未必全是怪力神之说,‘地气’固非儒者之语,不⾜采信,然南方渐渐兴盛,北方陷于停滞,却亦是不争之事实。而这开天辟地以来之大转变,便发生在本朝。只不过,他们却是将此归功于教育之盛…”

  “便以本朝而论,建国之初,状元、进士、名臣将相,多出于北方,然至仁宗以后,则南方人物之盛,便已渐可与北方比肩,到大行皇帝之时,已有超越之势。而南方人才最盛处,莫过于闵、蜀、楚、吴越…”

  “这四地当中,福建印书业天下第一,福建书虽然纸质不佳,常有讹误之处,易受学者批评,然天下每年印书最多的便是福建,熙宁以来,忭京、杭州印书业之发展,令人膛目,却终夺不了福建书销量天下第一的名头。这其中原因,绝非仅仅是闵书便宜而已。闵人多爱读书,自欧詹、徐宴以来,闵中讲学之风大盛,五代之时,中原忙于征战,而闵中之士却都在延寿万卷书楼忙着借书读,潘先生,子柔先生皆是游历天下,见闻广博者,当知我所言非虚——如今福建即使普通的农夫,耕作之时,也有许多人在背书的;熙宁年间,朝廷在福建按户等差点乡兵,结果因为闵中户户读书,所点的乡兵,竟大多是举子!此事在座诸位都是知道的。这样的盛况,如今天下,恐怕也只有在福建才见得着。”

  “正因有了这一百多年的积累,太平兴国以后,福建人中进士者数以百计,公卿将相辈出,熙宁之时,朝中名臣将相,多有闵人,而先帝在位时六个文状元,便有三个是福建人…”

  潘照临郑重其事的点点头,道:“不错,还有一个‘福建子’。”

  桑充国知他脾气,却不去理他讥刺,又继续说道:“我是不懂这地气之说的,易理,河图洛书,我也一窍不通。但本朝自真宗以后,闵中之士忽然大爆发,而且人才辈出,有越来越盛之迹象,归功于五代以来一两百年间的教育积累,当有几分道理。要令一路一州之民富⾜,数十年,甚至十数年便可以成功;然要让一路一州文明昌盛,亦的确非有数百年之积累不可。”

  石越看了桑充国一眼,他心里已隐隐猜到桑充国的用意,但仍然忍不住赞到:“长卿所言极是。”

  桑充国又道:“福建印书第一,民间蔵书最盛,读书之人又如此之多,用不着知道地气南移,亦可知福建人才在本朝为何兴盛。而蜀中虽然人才辈出,在南方可谓一枝独秀,然终比不过本朝蜀中人才之盛。福建号称‘家有诗书,户蔵法律,公卿相望’,而蜀中本朝教育之盛,则稍逊于福建。我还记得幼时在家乡,每到晚上,经常是家家燃灯,诵读之声,琅琅相闻。只不过蜀中各府州差异较大,如成都府、眉州等地,市井杳吏,亦能写文章,连伶人亦多通经吏。在眉州,知州甚至要规劝百姓不要只顾着读书忘了耕种;但在有些州县,却有人连书算亦不懂。这亦是蜀不如闵的原因。”

  “然蜀中教育最大的特点,亦是他路所不如者,则是蜀中女子多知书。正因女子多知书,才去督促子女勤读书。蜀中人才之盛,原因可能便在于此。”桑充国本书蜀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来,自然亦颇觉骄傲。

  石越听得亦不由得连连点头,心里却又忍不住想到:当时蜀士长于文章而短于吏材,是不是也与此有关呢?

  桑充国见石越认可,更加振奋“故此我亦十分赞成令女子读书,不说其它,试想想,这天下的⺟亲若能识文断字,岂有不会读书的儿子?”

  “此言有理。”这时连陈良也忍不住赞同起来。

  “至于江西与两浙,这两地书院、蔵书之盛,更不用多说。江南西路之民,秀而能文。在别的地方,能写文章,已经很让人羡慕;但在江西,若只能写文章,却不⾜挂齿。本朝文宗,若非蜀中出了个苏子瞻,休说东南,便是整个天下加起来,亦及不过江西人。江西人才之盛,亦是由其书院之盛所致。江西路官办之州学、县学,私立之书院、学院。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而且早在熙宁以前,便已具规模…”

  陈良听到这里,忍不住揷到:“这只怕和江西的民风也有关系…”他想起此事,嘴角亦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来。

  石越听他话中有未尽之意,不由问道:“此话怎讲?”

  “我知道子柔先生所指何意。”桑充国不由笑出声来,他望着一脸疑惑的石越,忙解释到:“我听一些江西的‮生学‬提过,江西这地方,民风好讼。但有一点点纠纷,便非得上衙门打官司解决不可。当地许多百姓,随时带着纸笔,遇到纠纷,马上便会把证据记录下来。而且在江西,知律令的人最多,故本朝以在江西做官最难——别处百姓读书,是为了科举考功名,江西百姓读书,有许多是为了学律令好打官司。世传在江西卖得最好的书,不是《十三经》,不是《论语》,而是《邓思贤》这本教法律讲诉讼的书。江西的村学当中,便用这本书教‮生学‬。”

  江南西路的讼学、业嘴社,天下闻名,石越也听说过,但他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江西路的百姓,竟然如此有法律意识,他这时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么多人疑心王安石的学术政治,偏于法家。”不过这话,自然是不能宣诸于口的。

  桑充国却不知石越居然联想到他岳⽗那去了,又问陈良道:“子柔先生可是想说此事?”

  陈良点点头,笑道:“我去过江西,那些新科进士,若是差到江西做官,无不叫苦不迭。说到刑统律令,不要说业嘴社专门给人打官司的珥笔之人,便是普通百姓,这些进士也说不过他们。往往有在公堂上被百姓辩得哑口无言甚至恼羞成怒者。”

  桑充国笑了笑,道:“这其实无⾜为怪。各路当中,最爱打官司的,便是闵、蜀、楚、吴越这四地的百姓,不过江西风气尤盛。这只怕亦不是偶然。大抵来说,凡一地教育盛,则人才盛,而本朝素以‘法治’而著称,百姓识文断字,自然关心律令。便是先前所说福建路,还不是家蔵法律?北方之儒者,以为这不利于风俗淳厚,非盛世之事,然此事我以为还是小苏参政说得对,这几地诉讼虽多,总好过有些地方的百姓去持械械斗。况且要百姓守法,先须令百姓知法,此事亦不得因噎废食。如江西那样,到底是特例。”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又道:“其实最能证明教育之功的,还是两浙路的情形。吴越之地,本来素有文明底蕴,然建国之初,吴越虽繁华,但教育并不算兴盛,杭州号称东南第一州,熙宁初年,州学竟不过二百余人。然自子明守杭以后,朝廷又大兴学校,十余年间,西湖学院之盛,几可与百⽔潭比肩。而杭州、两浙路之识字率,在‮国全‬亦居前列,我敢断言,二三十年后,东南夺状元最多的,必将是两浙路;天下夺状元最多的,亦不会是京东、开封,而将是两浙路。吴越之民,天灵巧聪慧,别处用一千年、数百年的积累,他们只需数十年奋发,便不会差到哪里去…”

  桑充国嗟叹了一会,方又说道:“除此四地外,如荆湖北路,却正好是个反例?#65310;:甭吩诶飞显瞬疟渤觯徊恢问保:甭啡此ヂ湎吕矗境岳矗:甭放级黾⽗雒迹闳強康哪堑阋怕龌姑挥卸暇S胫嘤Φ模蚴蔷:甭方袢战逃ⅲ踔粱共蝗缇:下妨恕H缃窬:甭肺ㄒ谎0斓慕虾玫模闶窃乐荩耸翘谠⒌囊旁蟆6下纷越ü踔亟ㄔ缆词樵阂岳矗惭е绱笫ⅲ跄搜Z洳己螅纤浠乖对都安簧香墒裎獬挥诙现盥分校嗨闶呛笃鹬悖慈找嗫善诖现甭方尤障拢恢昧硕嗌佟?

  “若以此看来,所谓地气南移,亦只可存而不论。湖北路亦是南方,这地气南移,为何独独不眷顾湖北?而如湖南、广南东西、黔州诸路,难道便不是南方?为何地气不往那里移?南方兴盛之地,如闵蜀一东一西,相隔数千里,却把中间的荆湖南北给忘了?这地气南移之法,未免过于不可捉摸。其实同样的道理,亦可用于北方。西北诸路,以忭京与京东路学校最多,故这两地的状元最多,人才亦最盛。期于诸路,安史之以后,土地残破,百姓困于战争、劳役,哪有余力办学校?此消而彼长,便难免有地气南移之说。熙宁兴学诏以后,陕西路学校办得最好——这这是全赖子明与范纯仁之功——故我以为,陕西之将来,未必不能复兴如汉唐旧观…”

  桑充国嗟叹了一会,方又说道:“除此四地外,如荆湖北路,却正好是个反例?#65310;:甭吩诶飞显瞬疟渤觯徊恢问保:甭啡此ヂ湎吕矗境岳矗:甭放级黾⽗雒迹闳強康哪堑阋怕龌姑挥卸暇S胫嘤Φ模蚴蔷:甭方袢战逃ⅲ踔粱共蝗缇:下妨恕H缃窬:甭肺ㄒ谎0斓慕虾玫模闶窃乐荩耸翘谠⒌囊旁蟆6下纷越ü踔亟ㄔ缆词樵阂岳矗惭е绱笫ⅲ跄搜Z洳己螅纤浠乖对都安簧香墒裎獬挥诙现盥分校嗨闶呛笃鹬悖慈找嗫善诖现甭方尤障拢恢昧硕嗌佟?

  “若以此看来,所谓地气南移,亦只可存而不论。湖北路亦是南方,这地气南移,为何独独不眷顾湖北?而如湖南、广南东西、黔州诸路,难道便不是南方?为何地气不往那里移?南方兴盛之地,如闵蜀一东一西,相隔数千里,却把中间的荆湖南北给忘了?这地气南移之法,未免过于不可捉摸。其实同样的道理,亦可用于北方。西北诸路,以忭京与京东路学校最多,故这两地的状元最多,人才亦最盛。期于诸路,安史之以后,土地残破,百姓困于战争、劳役,哪有余力办学校?此消而彼长,便难免有地气南移之说。熙宁兴学诏以后,陕西路学校办得最好——这这是全赖子明与范纯仁之功——故我以为,陕西之将来,未必不能复兴如汉唐旧观…”

  桑充国原本只是来探望石越的伤势,因众人闲聊,说到南北之别,这时候侃侃而谈,由南方之兴盛,而大谈教育之功。在座之人,都是一时人杰,联想到桑充国一向的主张,听到后来,自然都知道他的炫外之音是什么——以桑充国的情,这实已是他所能绕的最大的一个弯子了。

  “长卿说的不错,这天下之事,有些事看起来象天命,其实依旧不过是人事。”石越接过话来“只不过,长卿,为政者固然不能没有远见,但也不能太有远见。眼睛看得太远,反容易忘记脚下的石头。”

  “子明…”

  “长卿之意,我已经明⽩了。”石越摇‮头摇‬,阻住桑充国,又道:“长卿上次送来《学校论》第一卷的初稿,我也拜读了。提⾼识字率与男童就学率,于我华夏种族之兴盛,的确至关重要。不过如今之局势,朝廷只怕暂时无暇他顾…”

  出乎众人的意料,也出乎石越的意料,桑充国竟然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此事我亦知道。其实我这次来,原只是为探望子明的伤情,并无他意。而且我也知道,有些事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子明既已看了第一卷初稿,便当知道,我在〈〈学校论〉〉第一卷中,说过学校非止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

  “长卿说真正的学校,不仅应当是学术薪火相传之所,保留、记录下先贤先哲之学问,将之传授给后学,只能谓之‘传道’,学校还要致力于‘求道’,继续探询先贤先哲所不及的境界。真正的学校,还应当是天下道德良心之所系;还应当是为诸夏守望远方者,⾁食者往往只能看到脚下,学校却要坚持看远方…”

  “子明能明⽩就好。”桑充国露出欣慰的神情“我做了几十天的资善堂直讲,总算知道宰相有宰相的难处。但是,我还是以为,学校迂腐一点却无妨,若有一天,学校不肯迂腐了,它也就形在神灭了。我是生来便适合呆在⽩⽔潭的,所以,子明或有子明的苦衷,但若有机会,我还是会游说子明,朝廷当再颁布一次兴学诏,以勒令规定,天下所有的⽗⺟,都必须送儿子上学。朝廷收了这么多赋税,理所当然,要让它的臣民至少懂一点基本的书算…”

  桑充国说到此处,顿了顿,又郑重说到:“这并非是乞求,而是讨债!” Www.NiLxS.CoM
上一章   新宋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新宋》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新宋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新宋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