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一节
|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新宋 作者:阿越 书号:34625 | 更新时间:2017/7/20 |
第一节 | |
《熙宁年间诸事纪事本末》卷第五十四: 先是,章楶议筑平夏城…⾼遵裕遂使狄咏、韩处下书,约梁乙埋决战,使种谊毒石门⽔上游。是⽇,⾼遵裕撤沿河之防,示敌以诚,使狄咏、包顺绕道渡河,伏兵北岸。梁乙埋率军渡河,成列。遵裕闭营不出,且使人遗书梁乙埋,曰:“午后决战,不为失信。”西夏军远来,久不得战,天热燥,人马皆困渴,梁氏遂使诸军分饮石门河⽔。遵裕觑知,遂出营击之。西夏军饮毒⽔,马不能负重,人不能张弓,大溃。诸军争相渡河,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种谊沿河放火船而下,焚浮桥;狄咏、包顺起伏兵袭其后…石门之⽔塞…梁乙埋夺李清兵权而大败于遵裕,奔逃无门,愧羞自刎,为部将所阻,仓皇夺桥渡河…会梁乙逋引援军至,狄咏、包顺不能敌,梁乙埋方得脫困。 是役,西夏死者万余,被俘者四万余人,得免者不⾜四万,所失马匹、骆驼、辎重,不可胜计。三千铁鹞子,兵不⾎刃,尽为所擒;泼喜军皆死于军之中。西夏自元昊以来,未尝有此败绩。河西震动… 遵裕遂筑平夏、灵平寨二城,自此渭州无胡马。 ****** “混账!”夏主李秉常气得发狂,子套佩刀,朝着面前的一张书案狂砍,一直将书案砍成块块碎木,李秉常犹自眼睛充⾎,面目狰狞! “这是国聇!这是我⽩上国的奇聇大辱!”李秉常的咆哮声,响彻了兴庆府那简陋的宮室。 一旁侍立的臣子,都战战兢兢地低着头,生怕将李秉常的怒火,引到自己⾝上来。 “李清!” “臣在。” “朕要亲征那什么‘平夏城’,你以为如何?”李秉常的眼睛里,都快冒出火苗来。 “这…”李清心中知道这时候再去攻平夏城,不过是在平夏城的城墙下,多增加几具尸体罢了,但是面对冲动的小国王,他一时间却也不知道要如何设辞回答。 “若不铲平平夏城,是从此以后,我大夏军队,不能再⼊渭州!”李秉常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正因为是事实,才越发地让人无法接受。 李清不得不谨慎地措辞,回答李秉常:“自战报传至兴庆府,已有十余⽇。再点兵出征,最起码也是一月以后的事情。那时候宋城早已筑成,坚城难克,只恐劳师无功。且眼下新败,士气不振,更难以成功。臣以为,眼下之事,迫不得已,只有静候良机,再缓图之…” “良机?!”李秉常然大怒,吼道:“何时才是良机?” “宋军不可能十几万人常驻于此,其城筑成后,必然退兵,最多留下万余人驻扎。臣以为,待几个月后,宋军放松警惕,再突然出兵,将宋军困于城中,断其补给。则二城未必不可克。”李清从容答道。 李秉常沉昑半晌,终于冷静下来。“也罢,便且依卿之议!” 他刚刚说完,便见一个內侍脚步匆匆走至殿前,用颤抖的声音说道:“陛下,讲宗岭军情急报!” 李秉常心中一凛,快步下殿,抓住內侍的⾐领,恶狠狠地问道:“讲宗岭怎么了?” “陛、陛下!”內侍几乎被李秉常凶恶的表情吓昏过去“讲、讲宗城,被、被宋人烧了!” “啊!”李秉常手一松,浑然没有在意瘫倒在地上的內侍,只是转⾝望着李清,呆呆地说道:“讲宗城也被烧了!” 李清也完全没有料到竟真的会“祸不单行”一时间,竟也说不出话来。 ****** “平夏城惨败、讲宗城被烧…石越的这两手,还真是漂亮啊。”说话的人,是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子,西夏国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当时地球上最有权威的女人——梁太后。她说话的时候,不急不徐,神⾊从容,似乎是在说一件与她完全无关的事情。 “太后!”谦恭地站在下首侍立的,是西夏老将翊卫司马军都指挥嵬名荣“现在大夏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梁太后微微一笑,眼角竟然还带着一丝媚妩,但是话语中却极度的从容与平和“绥州被夺,横山不稳,讲宗城被烧,平夏城大败,熙河归汉,董毡亲宋…宋朝对我大夏是全线进攻,咄咄人啊!”“正是如此。”嵬名荣忧心忡忡“平夏城之败,不仅仅是失去了进出渭州的门户,而且熙河与平夏城,如同一对张开了的钳子,威胁着天都山一带;而一旦横山有事,与绥州相连,整个银夏地区都会受到威胁。董毡又时时刻刻觑视我凉州…太后,到时候,我大夏所能倚赖的,便只有沙漠了!” “嵬名荣!”梁太后悠悠说道:“纵然你说的全是事实,又能如何?已经发生的事情,担忧会有用么?想不出对策的事情,烦恼会有用么?” “这…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吧?” “你还记得建国初年的事么?” “建国初年?” “不错,当年可是连灵州都在宋朝的掌握中啊,但是祖宗还不是一样复国成功、奠定下今⽇的百年基业?”梁太后笑道:“什么地理形胜,都不是绝对的东西。我大夏国的立国之本,只有一样。” “臣愚昧。” “那便是——我们是胡人!”梁太后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突然沉稳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着,似乎每个字都是从牙中挤出来的。“大夏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只要各部落不离心,只要每个项人都不忘记自己是胡人,不贪恋汉人的⾐裳美食,绥州又如何?平夏城又如何?熙河又如何?宋朝能得意一时,焉能得意一世?只要本尚在,那些地方,今天让宋朝人占了不要紧,迟早我们能夺回来!”梁太后的声音越来越⾼亢“你以为宋朝能永远长治久安?” 这一番话,说得嵬名荣心悦诚服,拜服道:“太后圣明!臣所不及。” “所以,我最担心的,不是边境的胜败得失,而是兴庆府的大夏王宮的主人,在穿什么样的⾐服,吃什么样的食物,行什么样的礼仪!这才是我们大夏的本所在!”梁太后的言辞,让嵬名荣几乎打了一个寒战。 “太后!主上英武,颇有先帝之风…” 梁太后摆了摆手,笑道:“你不必说什么。接连两次大败之后,必然有些人会对国相公开质疑,说不定会有人认为宋朝打败了我们,我们就应当向宋朝学习,废除胡礼,改用汉仪。有些人会借口给主上更多的权力,来谋求他们的私利…总之,要烦的事情还很多呢。” 嵬名荣听见了梁太后笑嘻嘻地话中隐隐的杀气,连忙闭上了嘴巴。 梁太后起⾝走下殿来,向前行了几步。嵬名荣连忙紧紧跟上,只听梁太后淡淡的问道:“你和我说说,讲宗城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听说是被一群乡兵烧掉的?” “是。” “东朝的乡兵,有这么厉害么?” ****** “讲宗城居然被一群乡兵给烧掉了?”几个时辰之后,天⾊已然全黑,李清的将军府上,史十三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望着李清,递到嘴边的筷子都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不错。”李清苦笑着回答,非常简短。 “怎么可能?宋军谁是主将?种家将?” 李清摇了头摇,望着満桌的佳肴,却无半点食。他站起⾝来,走到窗前,背着手望着天空中的明月,答非所问地说道:“野利济的人头,现在大约挂到了宋朝京兆府石越的辕门之外,讲宗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要等慕泽来到兴庆府,才可能知道。” “慕泽?”史十三笑道“就是那个袭击石越的蕃人?” “正是他。他受命协助野利济守城。”李清淡淡说道:“此人不可小视,只是贪图功名富贵…” “世间有几人能不贪图功名富贵?”史十三笑道:“这算不得什么缺点。” 李清转过⾝来,视史十三,突然笑道:“你果真觉得这不算是缺点?” 史十三默然一会,笑道:“你以为这是缺点么?” “一个人如果望太多,就会短视。”李清悠悠说道:“若是慕泽不短视,他又岂会受梁乙埋惑,降夏叛宋,伏击石越?” 史十三饶有趣兴地看着李清,笑道:“这怎么就称得上是短视?” “我听说过慕泽的事情,以他的才⼲,若是不被梁乙埋所,等石越悉了陕西形势,他必得大用!将来功名利禄,还不是唾手可得?可惜如今,却再无回头之路。”李清的声音中,居然有几分惋惜之意。 “宋朝的功名富贵,与夏国的功名富贵,又有甚么区别?” 李清听到这话,定定看了史十三一会,默然良久,方悠悠叹了口气,说道:“只怕还是有区别的!”他心里头,忽然想起了那个宁死不肯投降的宋朝武状元。宋朝发生了什么事情,李清暂时还不知情,但是他费尽了心机手段,威利,文焕就是不肯投降,惟求速死,李清却是知道的。“至少,在那个文焕心里,宋朝的功名富贵与夏国的功名富贵,还是有区别的吧!”李清在心里说道。 史十三若有所思的望着李清,咀嚼着李清话中的含义——“只怕还是有区别的!”他本没有料到,李清此时想到的竟然是文焕。 “过几天我兴许要去一趟宋朝的环州。”沉默一会,史十三换了话题说道“嘉君还要托你照顾。” 李清走到桌前,端起酒杯来,喝了一口酒,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若是有空,何不顺道去看看讲宗岭。”说罢,自己笑了笑,用眼角瞥了史十三一眼,又似漫无边际地说道:“我离开兴庆府没多久,回来之后,突然发现兴庆府竟是出了许多怪事,让人觉得蹊跷。最可怪的,是我听说有个叫明空的和尚,自称是从西天归来,许下弘愿,要在兴庆府建一座大佛寺,竟是出派了许多和尚,前往各部落化缘,又有一般徒众,与他一道出⼊宮中,结权贵…” “这有何可怪?大夏贵人信佛者众,连梁太后也信佛…”史十三的眉⽑不易察觉地跳了一下,立时便満不在乎的笑着说道。 “和尚出⼊宮中、结权贵,也是平常事。帝王信佛者,古今更是多不胜数。但是让人奇怪的,是这个明空哪里便来这许多的弟子?”李清锐利的目光视着史十三,似乎认为史十三一定知道答案一般。 “我又如何知道?”史十三莫名其妙地答道“这些秃驴的事情,我可没有趣兴。” 李清注视史十三良久,目光渐渐缓和下来,淡淡说道:“可是我怀疑这些和尚,本是宋朝的奷细。若我所料属实,他们假化缘行医传经之名,深⼊各部落,目的是为了探知大夏虚实。一旦他们把消息全部传回宋朝,大夏国对宋朝而言,便再无半点秘密可言了。” “既然知道,何不全部抓起来,几个秃驴而已!”史十三不以为然的说道。 李清凝视史十三,叹道:“没有证据,如何敢抓人?満城的贵人,都是他们的后台。何况百姓中信佛者更多…那个明空和尚,我也会过了,似乎的确是去过西天的,居然还懂梵文,又明于佛理,我请了几个和尚讲经,都斗不过他,反为他添了不少名声。” “何不问他去西天一路之见闻?” “也曾问过,他说得头头是道,也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 史十三沉昑一会,问道:“明空没有破绽,他⾝边的小和尚们,岂能没有破绽?” 李清有几分疑惑地望了史十三一眼,惊讶一会,顿觉脸红。不知为何,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李清心中一直隐隐怀疑史十三的⾝份,但是史十三与自己相甚久,非比寻常,自是不便如对明空一般明目张胆地质问,因此只是出言试探。这时候见史十三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出谋划策,心中不免觉得惭愧。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李清始终觉得史十三的⾝份,极为神秘。 “那些和尚,有些是明空的弟子,跟了他许多年了,有些是新剃度的,真要找破绽,却是难找。”李清无可奈何地笑了笑,道:“其实无端怀疑他们,我亦觉得有点不妥。但是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些人平空冒出来,实在可疑。偏偏那些部落首领,十之八九,对他们还崇信有加…” 史十三冷笑道:“既是如此,他们便是上了当,也是活该。” 李清只是不住的苦笑。 史十三微睨他一眼,用讥笑的口吻说道:“你又不是项人,你的又是什么心?” 李清先是怔了一怔,随即脸⾊铁青,咬着嘴,定定地望着史十三的眼睛,目光灼灼,似乎想要从史十三的眼中,看出他內心的所思所想。 史十三却似乎是浑然不觉,又或是本不在乎李清的想法,只是自顾自的自斟自饮起来。 ****** 待送走史十三之后,李清的脑海中,不断的回响着史十三的那句如刀子一般尖锐的话:“你又不是项人,你的又是什么心?”的确,李清不是项人,这一点,李清与梁乙埋不同,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汉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但是,夏国王李秉常的知遇之恩,却是同样让李清感于五內的,他心里也希望能辅佐李秉常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然而,无论如何,李清逃不脫那个魔咒:“你又不是项人,你的又是什么心?!” 朴素的种族感情、出生于文明中心的人类与生俱来的文化骄傲感、还有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留下的印记,让李清始终无法从心里否认自己是一个汉人,他也不愿意否认这一点,甚至在潜意识中,还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在一个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时代,一个“天下观”尚未被“重华夷之防”的民族观完全代替的时代,李清的心中,还有一种情愫:那就是诸夏文明中,一种“士”的情结。 什么是“士”? 士为知己者死! 在宋朝时,李清不过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低级武官,因为一次战争而被俘降夏,自负一⾝才华的他不肯轻易就死,却也无法回归宋朝,只得期期以李陵自许;但是,在西夏的李清,却受到意想不到的重用,直至有一天,终于成为小国王李秉常的亲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李清而言,又岂能不想报答这位年青君主的知遇之恩? 月华清冷,长廊九曲。 月光将李清的⾝形拖曳出长长的影,在长廊下,他整个人都象笼罩在影之中。紧蹙双眉的中年男子,抬头仰望月空,终于只能发出喟然的长叹声。 “夫君。”不知何时,卫慕氏已经站到了李清的⾝后。“是朝中又有什么难解之事么?” 李清默默摇了头摇,却没有转过⾝去。他感觉到有一双温暖的小手攀上自己的肩膀。 卫慕氏帮李清轻轻的系上⽩⾊披风,柔声道:“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解决的。” “是啊,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解决的。”李清轻轻重复了一句,忽然一笑,将卫慕氏搂⼊怀中,道:“给我备马,我要去看看宋朝那个武状元。” ****** 文焕是被单独囚噤在隶属于翊卫司的一间小院子里,地点十分隐秘,西夏人出派了二三十名士兵专门看守他。 李清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见文焕了。曾经意气风发的武状元削瘦了许多,下颔的胡子凌的生长着,脸上也多了几分沧桑之⾊。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文焕变得成起来。李清十分清楚地知道文焕经历过什么,西夏人曾经用战马拖着他跑了十几里地,也曾经六七天不给他任何⽔和食物,当然,也曾经让他享受过美女佳肴…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表面上看起来甚至让人感觉到有点轻佻的武状元,却始终没有屈服,虽然他也不曾杀自。 当西夏人招待他美女佳肴时,文焕当仁不让的享受者,对说客们的喋喋不休充耳不闻;在西夏人失去耐心,用酷刑与渴饥来威之时,文焕虽然几乎被磨折得奄奄一息,但是却始终不肯背叛大宋。 但是既便如此,李清也知道,还是有许多的西夏人看不起他,因为他们认为文焕没有勇气杀自。正如许多西夏人也同样看不起自己一样。而文焕所要承受的庒力要远大于当年的自己,因为他是武状元!深受皇恩的武状元,在许多人看来,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生存的立场的! 如果他能绝食杀自,也许会赢来更多的尊重。 但是文焕毕竟是个年轻人,他的理想还没有开始。 也许他还指望能活着回到大宋。 许多人是这样的嘲笑这个只欠一死的武状元,但是李清对文焕,却有一种奇妙的感情。他不认为期望活着回到故土,是一件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虽然李清也知道,既便文焕回去,面临的,也将是遍布天下的怀疑的目光。 “李郞君。”文焕的脸上,竟然泛出了一丝笑容:“你气⾊不是太好。”“李郞君”是一些西夏人对李清的称呼。李清随意找了张凳子坐在文焕对面,淡淡问道:“可还习惯?” 文焕讥讽的望了李清一眼,话中带刺地说道:“我不似你,习惯不了。” “是啊,你不似我。”李清定定望了文焕一会,突然叹了口气,举起手来,拍了拍手。两个亲兵立即端上一壶好酒、几盘小菜。李清指指酒菜,说道:“今⽇与君同饮。” 文焕心里一怔,以为是自己死期将至,当下端起酒壶,斟了一杯,一口喝了,又斟了一杯,却不管李清,又是一口喝⼲,笑道:“这酒不错,可惜有酒无友,好酒也没个味道。” 李清知道文焕心里甚是鄙薄自己,他早已习惯,也不介意,自己给自己斟了酒,也是一口喝掉,只觉得明明一壶史十三从汴京私带过来的烈酒,⼊得口中,却竟是一点味道也没有,倒似⽩开⽔一般。他一口气连喝数杯,方悠悠说道:“我知道状元郞看不起我,但状元郞可知道我是何人?!” 文焕冷笑道:“你不过是背祖忘宗的汉贼罢了。” 李清却不去理他,自顾自的说道:“你可知道大宋嘉祐二年麟州之战?我本是宋朝府州守军一军中小校,当年没蔵讹庞大举出兵,击败郭恩,我便在此役中为夏人所擒。嘉祐三年夏人出兵攻吐蕃青唐城,虽然大败而归,但是我却因立下功勋,受到惠宗赏识。从此跟随惠宗左右,屡次与吐蕃、宋朝作战,颇立功勋,封为将军,以贵人之女。惠宗驾崩前,将我送至太子帐中——也就是当今夏主的帐中,托以护卫之重…自我⼊夏至今,已有整整二十年,我的长子,也有十二岁了!” “好好的汉人,做了二十年的贼,又有何值得夸耀的!”文焕毫不客气的嘲讽道。 “你又知道什么?”李清淡漠的扫了文焕一眼,道:“你可知焦用是谁?” 文焕听到这个名字,似觉耳,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再看李清神态,不觉狐疑,当下默然不语,只是看着李清。 李清淡淡笑了笑,仿佛知道文焕必然不知,继续说道:“焦用本是狄武襄公旧部——我亦曾与你说过他——便是因为他触犯军法,韩琦诛杀之,狄武襄公亲为求情,说焦用是好男儿,韩琦却道:东华门外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竟诛杀焦用。当年我在宋朝,与焦用之族侄同居一营,此事是我亲耳听闻得来,当真让人寒心。” 这件事情,文焕本也听说过——不说在宋朝的耳闻,就是当初李清劝降他,也的确曾经提及此事,不料李清于此事耿耿于怀,还另有一层原因,至此时方知——文焕虽一时记不起焦用之名,但此时却也明⽩李清所说并非谎言,只是说道:“往者不可追,今⽇之大宋,有石学士建忠烈祠,早已不同以往。” “当⽇你也这般说。”李清冷笑道:“但是我却终是难以相信。宋朝一向重文臣,张元殿试不第,遂降西夏,引景宗攻宋。自此以后,宋朝殿试不敢黜人。若由此观之,宋廷君臣,惟有打痛了他们,他们才能刻骨铭心。若有一降将能将宋朝打得不得安宁,或许宋廷从此能略重武臣,亦未可知。若说一个石越,便能让宋廷从此不重文轻武,谁能信之?” 文焕哼了一声,扭过头去,不肯说话。 李清顿了顿,又继续说道:“你是武状元,你说宋朝不重文轻武,那你这个武状元,真比得上文状元?为何宋朝真正边关名将,除少数几人外,都是文进士出⾝?” “百年之风,非一朝一夕所能完全扭转,但是今⽇之大宋,无论王相公还是石学士,都道重文不必轻武,早年矫五代之枉过正,现在已有改变。” “重文抑武,是宋朝赵官家的祖训,又如何能凭王安石与石越的一张嘴便改变?”李清又给自己倒了杯酒,一口喝了,⾼声道:“我在宋朝之时,有功不能赏,拼死战斗,亦难以升迁,功勋再⾼,亦不免受气于腐儒;到了夏国,虽是汉人,但有功必赏,勇猛必奖,男儿提三尺宝剑,便可受君王恩宠,建功立业,封荫子!我问你,凭什么便要为那个不重视你、看不起你的朝廷卖命?” 文焕凝视李清良久,忽然脸上竟是露出同情的表情,他淡淡说道:“你生不逢时,没能遇上石学士,有些道理,你自然是不知道。” “石越又有甚⾼明之见?” 文焕又看了李清一眼,缓缓说道:“凡王者之国,其家国,则不必先问臣民为家国做过什么,当先问家国为臣民做过什么?其臣民,则不必先问家国为臣民做了什么,当先问自己为家国做了什么!——这是石学士在⽩⽔潭学院讲过的一段话。”说罢,顿了顿,又义正辞严地说道:“我文焕既⾝为大宋之臣子,无论大宋是好是坏,是不是对得起我,我都只能忠于大宋。你以为朝廷重文抑武,使你受了委屈,便可以成为你背叛祖宗的理由么?难道你在西夏,便不曾受西夏羌人的歧视么?为何你可以背祖弃宗忍受西夏羌人的猜忌与歧视,却受不了⽗⺟之邦的一点委屈?” 这番话说出来,李清却是闻所未闻,一时间竟是百感集,怔在当场。 文焕打量着面前的这个中年男子,心中也是波嘲澍湃。在文焕看来,李清的行为是可聇的,⾝为大宋人,却甘为夷狄,这是文焕无法认可的事情;但是李清又未必不是可怜甚至是可惜的,文焕也知道,哪怕李清没有被俘,以李清的才华,在西夏能受到赏识,但是在大宋,却可能被生生埋没,士为知己者死,李清对夏主的感,文焕自然能够理解——但可惜的是,李清的知己者,是一个错误的对象,而这一切,又并非李清本人所能掌握…在这个时刻,文焕甚至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只是带着复杂的感情,来观察着李清。文焕几乎忘记,他自己的命运,也不比李清好多少。 文焕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的才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下可以彪炳青史的功勋! 文焕也不愿意投降西夏。他是大宋皇帝钦点的武状元,他们文家可以说深受国恩,他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忠臣烈士! 文焕知道,如果投降,他就会⾝败名裂,成为家族的聇辱,被后人唾骂!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降,西夏人迟早会用自己的人头,来当做鼓舞士气的工具。 二选一的难题,文焕亦不知道如何选择。 坐在翊卫司某间隐秘的小房子里面的两个男人,也许会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 大宋,陕西路,京兆府,陕西路安抚使司。 陕西帅司衙门里里外外都张灯结彩,如同节⽇一般,进进出出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每个人的脚步,似乎都变得轻快许多。 似乎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喜事多得让人不可思议。 在平夏城,⾼遵裕击溃了梁乙埋的队部,并且俘虏了四万余人的俘虏。大宋朝的皇帝陛下,在紫辰殿接受了百官的祝贺,然后命令⾼遵裕挑选三千名俘虏押解至汴京,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封赏的命令虽然没有下达,但是一次大规模的赏赐,已经不可避免。在普通的百姓与一般士林的舆论看来,朝廷对于帅司石越、主帅⾼遵裕、副帅种谊、郡马狄咏等人的褒赏,将非常值得期待。 战争的胜利还不止来自一处,在讲宗岭,一个叫何畏之的名不见经传的布⾐,率领一群乡村弓箭社的准乡兵组织,偷袭讲宗岭,火烧讲宗城,将西夏讲宗城守将野利济的人头送至京兆府,更加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在此之前,陕西刺募十万义勇,西夏人也不过是当成黔之驴观之。而如今,不⾜一千名连乡兵都称不上的陕西儿郞,竟然将数倍于己的兵力把守的讲宗城给烧了,还砍下了西夏守将的人头! 对于整个战斗的过程,民间的说书人各凭自己不知何处听来的细节,添油加醋,传得神乎其神,倒似是天兵天将下凡与西夏人打仗一般,连何畏之,在说书人的口中,也凭空多出来两头四臂。陕西民众普遍相信,做为星宿下凡的石越,用自己的某种异术,招来了一群天兵天将,方取得如此战果。而对于讲宗岭之战的渲染,也连累到平夏城之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內,许多人都坚信在那场战争中,远在京兆府的石越使用了他神秘的法术——否则不会有西夏俘虏明明事后一切正常,但在战斗中却坚信自己全⾝乏力,无法作战。 但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还并非是陕西帅司张灯结彩的理由。 石越之所以允许如此张扬的庆祝,是因为从汴京用快马接力送来的一封家书——在数⽇之前,石越已经成为一个名为“石蕤”的女孩的⽗亲。 这对于石越来说,绝对是一件不亚于平夏城与讲宗岭之战的大喜事。 所以,这几⽇的石越,虽然表面上依然平静沉稳,但是步履却不自觉地变得又轻又快,在没有看见的时候,竟然还会莫名其妙的偷笑。 这种喜悦的情绪,甚至于让石越几乎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从某种意义来说,应当也是大宋的喜事,只不过大部分的宋朝君臣,都不予以承认罢了——在六月初六,一个男婴在汴京平安出生,他的⽗亲,是当今皇帝赵顼,⺟亲,是来自⾼丽的王贤妃! 子嗣一向艰难的赵顼又多了一个皇子,按理是应当让大宋的臣子们松一口气的,但是这个皇子的出生,却让汴京城中几乎所有的重臣,都昅了一口凉气! 所有人都相信,这位皇子的出生,对于大宋的皇位继承问题,不仅仅毫无帮助,反而增添了无数不确定因素。 这股由汴京刮起的寒流,显然也影响到了石越最重要的幕僚李丁文。 “公子!”李丁文在石越的书房门口,拦住了准备出门的石越。“你一定要考虑一下,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地方名士,最好便是桑充家国的儿子,总之,公子须得尽快定下婚姻之约…” “桑充国的儿子?”石越下意识的反问了一句。李丁文要他尽快将刚刚出生的女儿约定婆家的谏言,石越已经听过无数遍了,但是每次石越都没有心情听李丁文把话说完。这种事情,对于石越来说,未免过于难以接受了。虽然当时订娃娃亲的事情也很平常,但是别说石越是朝廷重臣,他的女儿绝不愁嫁,仅仅从石越的观念上来说,就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情。而此时李丁文的建议更加荒唐“近亲结婚?!”石越的心中,立时冒出来一个当时人完全不理解的概念。 “正是!”李丁文一脸严肃的点点头。 “不行。”石越断然否决。 “那么富弼的孙子,也可以。”李丁文丝毫没有放弃的打算。 “此事似乎言之过早!”石越不耐烦的摆摆手,便准备如同之前一样,结束这场谈话。 但这次李丁文显然没有放过石越的打算“我只恐言之过晚!” 石越愣住了,他死死地盯着李丁文,上下打量,怀疑他失心疯了。他的女儿刚刚出生,就要急着找婆家,还说什么怕“言之过晚”?! 李丁文眼睛都不眨一下,脸⾊肃然,认真的说道:“若公子生的是儿子,我不置一言。若王贤妃生的公主,我也不置一言。但是既然公子生的是女儿,王贤妃生的是皇子,当今之计,惟请公子早⽇定下儿女亲家!” “我女儿和王贤妃又有何关系?!”石越口不择言,竟是说出一句大逆不道的话来。 “当然有关系。”李丁文冷冰冰的答道:“若公子不早将女儿许人,我敢打赌,一两个月之內,皇上必然要与公子约为亲家!到时候,公子从也不好,不从也不好!”石越心中一震,心中已经明⽩李丁文说的究竟是什么了。 果然,便听李丁文继续说道:“王贤妃聪明过人,她生下皇子,却难免是前途多艰。若想自保,便只有一个办法,向皇上请求,给小皇子娶一个朝中重臣的女儿,借以自固。皇帝聪慧,岂能不知?虽然犹疑,但是毕竟要心疼自己的儿子,终于会许了王贤妃。放眼朝中,最适宜的人选,便是公子!若到时皇上约婚,公子应是不应?若是应了,两宮太后、皇后、朱妃、昌王,都难免要视公子为眼中钉、⾁中刺;若是不应,皇上心中不快,王贤妃也必然怀恨在心,连⾼丽国王都不免要恨上公子。公子到时候,又要如何自处?!” WwW.NiLxs.cOm |
上一章 新宋 下一章 ( → ) |
免费小说《新宋》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新宋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新宋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