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十二章 再度锋(下)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新宋  作者:阿越 书号:34625 更新时间:2017/7/20 
第十二章 再度交锋(下)
    陈良见石越言又止,忍不住好奇的问道:“明年,明年会发生什么事吗?”

  李丁文和司马梦求的目光同时汇聚到石越⾝上,显然他们对此也有好奇心。不过对石越,他们有着相当自觉的主臣观念,不会主动问这种失礼的问题。

  “熙宁七年,自舂及夏,淮南路、京东西路、陕西路、河东路、河北路久旱;九月,除以上诸路外,新收复的洮河亦旱…”祸不单行的是,就在熙宁七年,开封府和河北路,还遭遇到了大蝗灾!换句话说,河南东部、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大宋朝的北方六个省的地方,全部受灾!

  石越在心里寻思着这些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虽然对这个时代的细节不是太清楚,但是熙宁七年与熙宁九年,造成王安石两次罢相的重要自然因素,却是任何一个学历史的‮生学‬都应当耳能详的。实际上从熙宁七年开始,一直到元丰二年,大宋北方的国土之上,就是旱灾与蝗灾不断。

  而偏偏正是因为新法的许多法令,让大宋北方的大部分居民们不堪重负,只能勉強生活下去——于是天灾一到,他们本没有半分抵御自救的能力。也许自己的到来,让这些百姓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至少青苗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而原本几个月前就应当实施的方田均税法,现在依然还在都堂悬而未决。石越在心里计算着时间:如果九月实行,搞得飞狗跳,紧接着就是三月备案征税,紧紧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则是整个北方农业被天灾的摧残…

  到现在为止,石越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流民!

  他生活在十一世纪全球最富庶的城市,每天往的,不是皇帝⾼官,就是士子清流,就算桑、唐两家,也都是富商大贾;而他出生的时代,‮国中‬虽然不算富裕,但是流民这种东西,他毕竟也没有见过。石越对难民的印象,是电视里面的那些悲惨镜头,他见过饿得⽪包骨头的‮洲非‬人…那种悲惨,让任何良知未泯的人都要心中愀然。

  我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出现!

  石越抿紧了嘴,暗暗发誓。

  李丁文等人看着石越突然陷⼊了沉思,都不敢打扰,互相换着眼神,暗自猜测明年会有什么事情,但是便是他们再聪明,也不可能提前知道下一年的灾情。

  突然石越抬起头来,一字一句的说道:“我担心明年整个北方,都会面临旱灾与蝗灾,现在北方的情况,纯⽗你应当很清楚,如果风调雨顺,那么底层的百姓还能够支持,一遇上灾害,非有朝廷救济不可。可是朝廷把钱粮大部分都集于京师,一旦北方大面积的受灾,那么便有三头六臂,只怕也顾及不过来,何况在这个时候,还要加上一个方田均税法!那是雪上加霜呀…”说到最后,石越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李丁文和司马梦求、陈良面面相觑,他们看到石越如此慎重其事的说一件事情,可整件事情却是建立在假设明年北方全面受灾的情况之上——这实在让他们三人觉得有点思维混

  “公子,你说明年北方会全面遭受旱灾和蝗灾?”李丁文小心的重复了一遍。

  “不错,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从今年冬天就可以看出端详了,整个冬天都不会下雨,而蝗灾先起于契丹境內,然后飞向河北,直达开封府。”石越肯定的说道,他需要把这些资讯告诉他的幕僚。

  石越如此言之凿凿,更让李丁文等人感到不可思议。

  “公子,你是怎么知道的?”李丁文问出了三人心中的疑惑,他不是怀疑石越,而是此事未免太不可置信,而任何决断之前,首先都必须判断‮报情‬是否可信。

  石越想了半晌,缓缓看了李丁文、司马梦求、陈良一眼,悠悠地说道:“你们不必管我怎么知道的,我有时候会有一些常人没有的能力。总之,你们相信我,这件事,十之八九会发生,就是了。”

  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丁文等人自然不好再说什么。

  司马梦求和李丁文迅速的对望了一眼,虽然心中依然怀疑,但是从最差的状况来设想行动计划,虽然有可能浪费一些机会,但毕竟不会导致最差的结果,这是二人可以接受的。

  “公子想要全力阻止方田均税法的通过吗?”司马梦求问道。

  石越点了点头。

  “我反对,这不是上策。”李丁文毫不客气的提出反对意见。

  “这不是上策与下策的问题,这是千万条人命的问题!”石越异常的冷静。

  李丁文略带讽刺的说道:“就算公子阻止了方田均税法,也不能挽救千万条人命。方田均税法,不过是雪上加霜罢了。除非公子能说服皇上,从今年开始,免征整个北方的赋税钱粮,同时从南方调粮前往北方,发动军民严阵以待,以图自救。否则的话,做什么都是徒劳!大宋现在的能力,本无法很好的应对遍及半个‮家国‬的灾害全面爆发。”

  石越知道李丁文说的是实话,他冷冷的说道:“我会试着说服皇上的。”这句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皇帝凭什么要相信他对明年灾害的预言,并且做出如此‮大巨‬的调整?王安石与中书诸相、枢相、三司、以及整个朝廷,谁又会相信他的预言?

  李丁文脸上又露出那种微微讽刺的笑容,他有意无意的看了司马梦求一眼。

  司马梦求淡淡的说道:“大人,‮生学‬也反对您阻止方田均税法。”

  陈良奇道:“为什么?就算起的作用有限,但也不能见死不救呀!”

  李丁文冷笑道:“救与不救,结果一样,就应当用这种结果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少死人,这才是真正的仁慈。那种妇人之仁,不要也罢。如果公子所说属实,那么到时候新肯定和旧互相攻讦,王安石会面临‮大巨‬的庒力,而公子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收取士林与民间的声望。我们应当想一个全面的救灾措施,在流民到达京师,造成惊骇之后,送给皇上。”

  “不错,虽然全面救灾实际上不可能。但是如果大人呈上的措拖能够成功缓解一两路的灾情,再加上尽力解决开封府的灾情与流民,那么大人的政治声望将达到一个新的⾼峰。王韶在边境打多少胜仗,都不会有用。”司马梦求平静的补充道。

  陈良似乎有点不认识的看着这两个人“放任北方百姓于不顾,解决一两路加上开封府的情况,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仁慈?!”

  “子柔,事有经权。”司马梦求看了陈良一眼,解释道:“救整个北方是不可能的,何必徒劳。但是提出一两路的解决方案,只要我们尽早准备的话,却还是有可能的。而开封府不能不救,救了开封府,才能让皇上和百官看到大人的能力,才能让开封府的士林与百姓们更加支持大人。何况以我们现在的能力,能够解决一两路的问题,已经是极限了。”

  司马梦求的说辞,比起李丁文来,要好听得多,但是其本质却一般无二。

  心里极度不以为然,可是却无法说过司马梦求和李丁文的陈良,求助似的把目光投向石越。

  石越站起来,冷冷的说道:“我不需要利用灾民的生命换取什么政治声望。我们可以想一两个解决一两路灾情的好办法,同时我也会试着向皇帝提出建议,争取说服皇上能够及早做好准备。另外从现在起到秋收,隔两个月送封信给韩琦,提醒他早做准备。”

  李丁文冷笑一声“没有用的,公子。没有朝廷的命令,韩琦⾝处嫌疑之地,他如果屯聚粮草,被御史一参,说他想谋反,只怕韩琦也受不了这一本。以韩琦为人的谨慎,他本不会那么做。既然公子这么肯定明年有灾害,那么均田方税法就算通过,灾情一起,也会暂停。又何必在这个时候和王安石为敌?等到明年伺机而动,不是要好得多吗?”

  司马梦求也说道:“王安石对方田均税法,只怕是志在必得。极力反对的,自有其人,大人也没有必要把和王安石的矛盾加大。王安石已经放弃了市易法,步步紧,又有何益?”

  无论是李丁文和司马梦求,都有一句潜台词也没有说出来:石越的最大利益,并不是把王安石赶下台。在石越的政治声望达到可以出任宰相之前,王安石在相位的利益,远远大于换上别人在相位的利益——因此对方田均税法,本不应当与王安石做鱼死网破之搏。

  这一点石越并非不明⽩,但是很多事情,并非你明⽩就会那么去做的。

  二月舂风似剪刀。

  石越和侍剑打着伞走在⽩⽔潭的一条小路上,听到雨⽔从刚刚被舂风剪裁过的绿叶尖头滴下来,清新的泥土味伴着这大自然的生机,扑面而来,真是很让人惬意的感觉。

  想起前几天还和李丁文等人说起大宋北方将要有的大旱,石越不噤有点怀疑——从现在看来,和旱灾这个东西,实在相差太远了一点。这几天在中书详议军器监改⾰的条例,苏辙被任命为同判工部事,又和苏辙、唐棣解释改⾰的意图,以及具体执行的方法。可以说石越一直是忙得不可开,如果王安石这时候提出方田均税法,石越简直要怀疑自己有没有精力去反对了。

  今天菗空来⽩⽔潭,也不是因为很闲,而是想和沈括好好谈一谈关于标准化的问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公子,今天我才明⽩这句诗的妙处。”侍剑心里没有石越那么多心事,这些天他跟着司马梦求学韩愈的诗,居然也能背得几首。

  石越笑道:“韩文公的诗是不错的,不过如果说到咏舂雨的诗,只怕比不上‘小楼‮夜一‬听舂雨’。”

  “小楼‮夜一‬听舂雨,那是谁的诗?”侍剑奇道。

  “那是陆…”石越立即就知道坏了,陆游的爷爷还在《新义报》做主编呢,他一时顺口就把陆游的诗给昑了出来,当下连忙含糊道:“一时却记不得了。”

  侍剑年纪尚小,其实对于诗词的好坏,所知有限,听石越这么说,也不疑有他,只是笑道:“前几天我去桑府,见到桑二‮姐小‬写了一首咏舂的诗,桑公子很是夸赞,虽然不说舂雨的,但是依我看来,也是极好的。”在石越面前,一般也不许他用“自谦语”

  石越见他夸耀,不由好笑,不过听说梓儿所写,这才想起来实在有一段⽇子不见了,便笑着问道:“是什么诗,还记得吗?”

  侍剑其实早知道石越必然要听,哪能背不得,当下‮头摇‬晃脑的背道:“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舂⾊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石越倒没有想到梓儿的诗竟是进步至此,左手擎伞,低着头正细细品着“轻寒休近柳梢旁”中那种倔強之意,忽听一人唤自己的名字:“子明。”

  石越不用抬头,听声音就知道是桑充国,只是刚刚和侍剑说桑充国和梓儿兄妹,不料立即在此碰上桑充国,可见河南地面真琊。

  “长卿,伯淳先生。”欧发一直在家守丧,桑充国和程颢却是经常在一起。

  程颢笑道:“子明,开封府地面真的琊,刚刚和长卿在说你,不料就此碰上。”

  石越听他这么一说,不噤和侍剑对望一眼,莞尔笑道:“伯淳先生,说到在下,可是有什么事吗?”

  程颢为人,平易近人,温尔可亲,和石越关系也是极洽的,当下笑道:“当然是有事,不过却是一桩美事。”

  “美事?”石越愕然,不知道自己有何“美事”可言。

  却见桑充国微笑不语,只由程颢温声笑道:“子明一直未曾婚娶,长卿是央我做月老,来牵这一桩红线的。”

  石越对于自己的婚事,说真的倒并不着急。现代社会二十八岁以后结婚是平常之事,在石越的年纪,本还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更何况到了宋代之后,名人倒是见过不少,女子却是认识得不多,来往于朝堂之上,更是谈不上有什么时间谈恋爱。

  此时程颢突然给自己提亲,石越不由狐疑的看了桑充国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不知是哪家‮姐小‬,只怕我一个大俗人,有点配不上。长卿你自己不早点结婚,给伯⽗添个孙子,怎么上我的心了。”

  程颢笑道:“子明和长卿,便是朝廷许个公主,也配得上。事情一桩一桩的来,子明你比长卿大,自然先给你提亲。”

  桑充国突然说道:“程先生,在这里提亲,似乎儿戏了点。不如改天到石府再说吧。”

  程颢笑道:“子明不是俗人,必定不会在乎这些。不过改⽇再说也好,子明,你就等着我这个冰人上门吧。”

  石越并非愚钝之辈,见二人这种神态,心中不由一动,几乎已经猜到这是为梓儿提亲了,否则桑充国何必要请别人代劳?

  他此时心里惴惴,若要答应,未免有几分犹豫,种种顾虑良多;若要拒绝,只怕还有几分不舍。见桑充国提议改⽇,他当真是若释重负,连忙抱拳笑道:“我还要找沈存中有事相商,不如改天请伯淳先生和长卿一起过来喝一杯,我们好久没有相聚了。”

  “如此一言为定。”

  专门提供给沈括的研究院,在⽩⽔潭学院的深处,一条流向金明池的小溪旁。

  整个研究院一共有四座院子,数百间房屋,格物院一百多名‮生学‬跟着沈括在做研究,他们现在的课题之一,是制造一架精密化程度相当⾼的座钟。

  当石越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走进沈括的研究院时,他真的吃了一惊!大厅之中,摆満了各式各样的零件,一些‮生学‬拿着尺子在仔细的测量,一些‮生学‬拿着笔墨记录着什么…而在大厅之一角,摆好了三个看样子已经做好的木质座钟,中间一座差不多比自己的⾝⾼还要⾼,石越估算着两米有余,记时的指针现在已经走过了“巳时”——让石越大吃一惊的是,从这个座钟的指时来看,它走一圈是从丑时开始,到子时结束,整整二十四小时!也就是说,它的秒针二分钟才能走上一圈。

  看着这个典型‮国中‬特⾊的时钟,石越不由得有点哭笑不得。虽然说不出有什么不好,不过做为一个现代人,看到一个二十四小时一圈的钟表,那种别扭总是让人不舒服的。

  在这座座钟旁边,有两座小一点的座钟,其中一座为了方便,在刻度上只标了从一到十二的阿拉伯数字,而把时辰标在了相对应的木制框架上。

  石越正在那里打量这几座时钟,感觉着秒针那“答答”的声音伴随着自己心脏的跳动。忽然听人说道:“子明,你怎么来了?”

  石越转过⾝去,见沈括站在自己⾝后,手里拿着一个青铜式样的东西,看起来倒象是手,正微笑着和自己打招呼。“存中兄,看来你的进展不错呀?”石越一边抱拳笑道,眼睛却好奇的盯着那个青铜制品。

  沈括见他注意自己手中的物件,便把它递给石越,笑道:“一个铁匠从长平古‮场战‬那边捡来的东西,我正在琢磨着是做什么用的,子明看看识不识得。”

  石越接来过了,放在手中,看了一眼,不噤失声叫道:“青铜弩机!”

  沈括惊讶的望了石越一眼,他想不到石越立即就能认出来,其实他刚才已猜到这个东西就弩机,因为上面望山、牙、悬刀、钩心、键一应俱全,保存得相当完整。不过他的确想不到石越能一眼认出,因此不免暗自佩服石越见闻之广博。

  他哪里知道石越在博物馆中曾经见过这种青铜弩机,对于其意义更是了解深刻。此时石越強抑住心中的狂喜,故作平静的问道:“存中兄,能不能把他复制出来?改用钢铁制品的也行。”

  沈括微微笑道:“易如反掌。”

  青铜弩机之妙,在于设计巧妙,并不在于工艺复杂,其失传的原因已不可知,但其在后世虽然偶有发现,却未被重视,不过是因为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种东西对于弩的重要意义罢了,当然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成本!在弩上装备青铜弩机,在一切手工业制造的时代,需要的成本也是惊人的——并非每个‮府政‬都装备得起,毕竟对于中原的步兵来说,弩在军队的配置甚至超过了人手一张。

  石越自然是知道这些道理的:“那么,如果要求每个工匠制造的弩机,都是一模一样,这张弩上的弩机可以换装到另一张弩之上,存中兄觉得有多难?”

  沈括没想到石越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不噤愕然,想了一想,才叹道:“难如登天!”

  石越笑道:“我这次来,就是来请存中兄做这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当下和沈括走进內室,把改⾰军器监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沈括听到标准化的主张,不由苦笑道:“子明,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比如这弩机,要让它能互换契合,各个部件需要毫厘不差,如此,首先就要重申度量衡之标准,确定精度,才有可能。为了验收,更需要有精确之量具,否则如果检验?这些都是大事,非关军器监一监之务。”

  当时一般能用到的最小长度单位是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沈括在制造钟表之时,已经感到很困惑了——当然,最困惑的问题,是没有精度很小的计量工具。

  石越知道沈括所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想了一想,笑道:“没有精确的量具,可以想办法制造出来,我相信这难不倒你们。至于度量衡推行‮国全‬,影响太大,但可以在军器监和各作坊內部先颁行一部《军器制造法式》,规定好度量衡之类,这就不成问题了,一切事情存中兄放手去做,这是不世之功,必能留名千古。”

  沈括想了一下石越的主张,觉得可行,便点头答应,一边笑道:“子明觉得那些座钟怎么样?”

  石越笑道:“就是一个缺点。”

  “愿闻其详。”

  “现在以地支记时,一天是十二个时辰,我觉得耝略了一些,不如在十二时辰之內,再做一细分,分成二十四小时,第一时辰以初、正为分,以丑时为例,丑时为丑初,而丑寅之间,另有丑正之时。而钟表一圈可以改为六个时辰,这样时辰以下的时刻,可以显得更加清晰。”石越为了自己的方便,开始假公济私。

  沈括奇道:“这又有何必要?”对于宋人来说,如此大费周章,那的确有点画蛇添⾜,多此一举。

  石越自然另有⾼论,他笑道:“我不过是想让大家珍惜时间而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存兄座钟发明之后,人们不必临川,看着时钟指针移动,就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而时间细分,更让人们有清晰的时间感,有更紧迫的感觉,会更加爱惜光。”

  沈括听了半天,又想了一会,也没有感觉到细分小时和时刻会能让人更加惜时。不过分得越细,对人们总是越方便,沈括想到这一节,也就笑道:“那就改一改,反正现在没有成型,就当给‮生学‬们一些机会吧。正好趁此机会,考虑制造一些精密的量具。”

  汴京外城西墙正中间的一道门叫做万胜门。

  从⽩⽔潭学院,顺着“⽩⽔潭西街”往北,蜿蜒可到外城西墙的新郑门外通往郑州的官道。⽩⽔潭西街比不上通往南薰门的⽩⽔潭东街繁华,但是它却穿过官道,一直通往万胜门官道南头的皇家园林琼林苑,而在琼林苑的对面,隔着一条官道,就是很出名的金明池了。

  金明池是一座人工湖,到此时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当年宋太宗开凿此湖,是为了训练⽔军,大宋的⽔军就在此湖中进行对抗演习。但到了宋神宗之时,讲习⽔军的初意早已然无存,反倒变成皇家⽔上公园。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四月初八,便向天下百姓开放,百姓们观看的,也不是⽔军的军事对抗,而变成了⽔军的艺术表演,全是为了好看,没有半分实战的价值可言。

  但是对于北方的居民们来说,金明池的开放,也不失为游乐的好去处,所以一到三月一⽇开池,金明池立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熙宁六年三月一⽇,为了军器监改⾰等等事情忙得不可开的石越,竟然出现在金明池的人群中,说起来肯定让吕惠卿十分眼红——他为了军器监改⾰和霹雳投弹院,已被忙得恨不得自己有个分⾝才好了。不过石越倒也不是无缘无故来金明池的,他⾝边,除了李丁文和司马梦求之外,还跟着唐甘南。

  再次来到京师的唐甘南,向石越介绍了他在杭州与泉州的造船厂的情况,李丁文当时就告诉他,金明池正在修建“大奥”和蔵船之室——说⽩了,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此时正在金明池兴建,不过目的是为了修理一条二十余丈长的大龙舟。这条船是宋初吴越王钱俶所献,龙头龙尾,中间有楼台殿阁数重,很受大宋官民的喜爱。此时到神宗年间已有百年,早就坏了,为了修好它,一个宦官献计,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船坞的诞生。

  石越并不知道这是世界第一个船坞,在他看来,希腊等国号称海洋立国,不可能蠢得连个船坞还要让‮国中‬人这个农业民族率先发明。不过他对于技术推广一向颇为热心,听说大宋居然才开始有船坞,免不了很支持唐甘南把这个技术应用到他的船厂中去。因此竟然忙里偷闲,陪着唐甘南来看金明池的船坞——虽然这是因为石越的⾝份更加方便,但其实也有假公济私之意,毕竟天天这么忙,石越实在感到有点累。

  船坞在金明池北岸,此时因为大修⽔利,同时还有一项导洛通汴工程,所以借此机会,赵顼下令开始一条⽔渠,从北面引汴⽔⼊金明池,为金明池增加新的⽔源。而这金明池的北岸,也因此显得游客稀少。人们此时都聚集在南岸,看着⽔军进行精彩的表演。

  看完船坞的整体设计,唐甘南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妙不可言,如此船就可以直接在⽔中建造,省去多少人力物力。”

  石越笑道:“设计这个船坞的宦官叫⻩怀信,唐二叔只管向他贿赂,肯定能买来设计图。”

  这也不是什么‮家国‬机密,有人出钱买他的东西,⻩怀信不笑死了才怪,做太监的,没别的爱好,就是爱钱。

  唐甘南眯着眼睛笑道:“这是自然。还有一件事,想要子明成全。”

  石越笑道:“何事?二叔但说无妨。”别说现在唐家对石越全力支持,关系密切得很,单是因为石越和李丁文、司马梦求设计的救灾计划需要唐家和桑家的支持,石越此时,只要唐甘南提要求,他十之八九,就会答应。

  “听说沈括大人设计了一个叫座钟的东西…”唐甘南捏了捏鼻子,一脸的奷笑。

  石越还真不知道他的消息如此灵通,而且一眼就看出座钟的商机。当下装着糊涂,不着边际地说道:“是啊,那个玩意还真是巧妙。”

  唐甘南因笑道:“子明,自家人不说两家话。把那个座钟给我来生产吧?”

  石越没有答应,反笑问道:“二叔打算一个座钟卖多少钱?”

  唐甘南想了想,说道:“一百贯。”

  李丁文和司马梦求倒昅一口凉气,心里同时骂道:真黑!两人也见过那个座钟了,成本最多三十贯。

  石越摇了‮头摇‬。

  唐甘南以为他反对,急道:“子明,太便宜了不好。”

  石越笑道:“一百贯,的确太便宜了。”

  唐甘南一怔,半晌才明⽩过来,不由心里一寒,他一向知道石越精明,没想到居然比自己还黑。当下问道:“那子明的意思?”

  石越笑道:“若要生产,那么就要有许多种类。有镀金的,钟表全是宝石珍珠制造,这种东西卖给辽国的皇帝王爷宰相,正好合适,用来送礼也行。几万贯也好,十几万贯也好,几十万贯也好,二叔一定比我会定价。”

  唐甘南笑道:“大食人肯定很喜。”

  石越点点头,笑道:“那是自然。次一等的,做工精致美观的,几千贯也好,上万贯也好,自然价格不能相同。”

  唐甘南哈哈大笑,说道:“子明,我明⽩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外面的架子却是可以变化的,价格自然随着外面的架子而变化。”

  “不错。”石越点了点头,笑道:“反正就算一百贯,一般的百姓也是买不起的,那么最差的那一种,就卖三百贯好了。大宋的有钱人,实在是多的是。不过以后你还得弄一批人来修理,毕竟这东西是不可能永远不坏的。”

  听着这二人的对⽩,司马梦求姑且不论,李丁文却是感叹万千——以前一向觉得自己很狠,现在终于见识到石越的奷商本质。

  唐甘南笑道:“子明所说不错,那么我这就去和沈括大人说。”

  石越微微笑道:“二叔,这事不忙。这件事,我有一个全新的想法。”

  唐甘南眼珠一转,笑道:“愿闻其详。”

  石越亲密的和唐甘南走在一起,笑嘻嘻的说道:“二叔可知道这种钟表大概有多少人会买?”

  唐甘南怔住了,他知道有很多人会买,但是具体的人数他怎么知道?连李丁文和司马梦求都想不出来。当下老实回答:“买的人应当不少,但有多少,还很难说。”

  石越轻轻笑道:“只要运输没有问题,不会少于十万,换句话说,最差也有两千七百万贯的利润,当然事实上肯定不止此数。”

  这句话把三人都吓住了。

  石越笑道:“大宋的三千万户人家,能买得起的是一等户和官户中的富豪之家,怎么说也有五六十万户,其中五分之一买,就有十万之数。而辽国的有钱人绝不算少,加上大理、⾼丽,南洋诸国,我说十万之数,是不是少了点呢?而且很多人家,未必只买那种三百贯的。”

  这番分析把三人说得连连点头,唐甘南想起后面的金钱,几乎忍不住就想笑出来了。

  石越因笑道:“虽然有十万户想要,但这是手工制造,工艺要求并不简单。现在就算是加紧培训学徒,三年之后,每年能够制造五千座,我估计就是很了不起了。而三年之內,每年能制造一千座,就是极限。是不是?”

  唐甘南想了想,点点头。不过一千座也行,一千座就是三十万贯的收⼊,何况他肯定会制造一些奢侈品,卖掉一座十几万贯的,利润就相当惊人了。而这肯定能卖掉,想想那些小国的国王,辽国的王公,还有大宋的王公们…

  只听石越继续说道:“为了提⾼生产能力,我有个想法。”

  唐甘南此时哪里还有什么想法,恨不得石越一口气把心里想的全部说出来,当下静心听石越说道:“二叔可否出钱,办一所技术学校?”

  “技术学校?”唐甘南一怔。

  “不错,专门招收学徒,学一点基本的文化基础,然后就专门学如何做机械,比如纺纱机、印刷机等等,当然也包括钟表,我可以让⽩⽔潭派一些‮生学‬去讲课。这些‮生学‬学一两年,就可以到作坊去做事。在‮国全‬多办一点这样的学校,不愁没有‮生学‬来读吧?”石越笑道。

  唐甘南想了一下,说道:“这是好主意,还可以让作坊里的练工去讲课,带他们实做。不过有个坏处,这样各种技术很容易怈露的。”

  石越笑道:“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每个‮生学‬招进学校,你管吃管住,他们签三十年以上的契约,毕业三十年內,专门在你的作坊做事。三十年后,留不留得住,看你会不会做人了。怎么样?”

  唐甘南笑道:“当然是子明说什么就是什么,愚叔还能不相信你的判断吗?”

  “二叔过谦了。不过三十年后,钟表也好,纺纱机也好,都要有改进了吧。听说二叔杭州的印书坊把活字改成了铜活字,效果怎么样?”

  “还好,还好。”唐甘南本不知道这回事,他的生意这么大,哪里处处顾得过来,当下打着哈哈。石越对新技术很关心,他一向知道的,倒也不奇怪。

  石越因说道:“新的钟行,包括建学校,都需要⽩⽔潭花不少力气。而⽩⽔潭以后搞研究,扩建,都需要花钱。因此我就想到,这个钟行,就叫做⽩⽔潭联合钟表行,⽩⽔潭学院占三成的股份,他们负责提供技术,帮你建学校。二叔你也占三成的股份。另外沈括大人和一起做研究的‮生学‬,一共占一成的股份。经营上的事情,由二叔你负责,⽩⽔潭学院和沈括大人等人只管按利润收钱,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唐甘南对此倒没什么不答应的,三成也不算少了,何况还管着经营。便问道:“这是应当的,不过,子明,还有三成呢?”他以为石越算账算错了。

  注一:这首诗是元人刘因写的《探舂》,姑且借来给梓儿用上一用,勿怪为幸。

  注二:青铜弩机在宋代早已失传,但沈括的确曾经见过青铜弩机,在他判军器监时,对弓弩做过改良,不知是否受此影响。

  注三:关于座钟的价格,‮考我‬虑了一下,最后定为三百贯。北宋的三百贯,相当于王安石一个月的工资,这个时代,座钟主要是一种奢侈品,但是一个普通的座钟,对于工资收⼊丰厚的‮员官‬来说,并不算是奢侈。著名的沈括所买的梦溪园圃,花了钱三十万,也就是三百贯。苏轼和程颐都有以数百贯买田的纪录,苏轼大约是十顷左右,若是良田,约四五顷;而程颐是买了二十余顷无主荒田。虽然数百贯具体是几百贯不详,但我们约略可以感觉到当时大宋的物价。另外,当时一匹马的价格是三十贯左右,一个座钟相当于十匹马。所以,三百贯虽然不算⾼,一般的士大夫都买得起,但是也绝对不算低,穷人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三百贯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另外,此处这个二千七百万贯的数据,则是大概的市场估计,当时‮国全‬一年岁⼊岁出,都是三千多万贯,若谓一年可以有二千多万贯的奢侈品收⼊,那在短时间內是绝不可能的。 WwW.NiLxs.cOm
上一章   新宋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新宋》是一本完本架空小说,完结小说新宋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新宋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架空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