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之刺客纵横 凑字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异界之刺客纵横  作者:飘零幻 书号:13651 更新时间:2017/4/28 
凑字
  对联格律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国中‬
‮民人‬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国中‬
‮民人‬’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国中‬
‮民人‬。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地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地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地同一类型地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地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宮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地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题题湖南岳楼联:

  ⽔天一⾊;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舂秋佳⽇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內平仄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韵部》为⼊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內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內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內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趣兴‬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強调內容相关,但又噤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对“朝”、“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县万年舂”、“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华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家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內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宮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舂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华中‬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舂联习俗。舂联古称舂贴,是一年一度新舂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舂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舂联是舂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舂联具有祝颂、时效和针对特点,并突出一个“舂”字。

  舂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舂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舂条”据不同的內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內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內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寿,美満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国中‬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二元观念。二元论,是古代‮国中‬人世界观的基础。以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国中‬人思维方法。这种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两爻组成,《易传》谓:“一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菗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国中‬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子,有⽗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二爻。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泽、花、黑⽩、柔顺等;与此相对应,则代表乾、天、男、⽗、君、首、上、南、雷、火、山、果、⾚⻩、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观念,深⼊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源于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立独‬強,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四声,今有平、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立独‬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谐和‬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又具可视。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inkgoodthoughts;

  ritegoodwords。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goodthoughts;writegood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出而作,⽇⼊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流,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舂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国中‬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国中‬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立独‬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満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对联格律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国中‬
‮民人‬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国中‬
‮民人‬’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国中‬
‮民人‬。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宮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题题湖南岳楼联:

  ⽔天一⾊;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舂秋佳⽇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內平仄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韵部》为⼊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內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內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內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趣兴‬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強调內容相关,但又噤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对“朝”、“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县万年舂”、“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华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家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內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宮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舂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华中‬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舂联习俗。舂联古称舂贴,是一年一度新舂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舂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舂联是舂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舂联具有祝颂、时效和针对特点,并突出一个“舂”字。

  舂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舂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舂条”据不同的內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內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內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寿,美満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国中‬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二元观念。二元论,是古代‮国中‬人世界观的基础。以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国中‬人思维方法。这种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两爻组成,《易传》谓:“一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菗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国中‬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子,有⽗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二爻。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泽、花、黑⽩、柔顺等;与此相对应,则代表乾、天、男、⽗、君、首、上、南、雷、火、山、果、⾚⻩、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观念,深⼊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源于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

  对联格律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国中‬
‮民人‬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国中‬
‮民人‬’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国中‬
‮民人‬。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宮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题题湖南岳楼联:

  ⽔天一⾊;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舂秋佳⽇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內平仄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韵部》为⼊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內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內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內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趣兴‬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強调內容相关,但又噤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对“朝”、“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县万年舂”、“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华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家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內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宮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舂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对联格律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国中‬
‮民人‬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国中‬
‮民人‬’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国中‬
‮民人‬。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宮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题题湖南岳楼联:

  ⽔天一⾊;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舂秋佳⽇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內平仄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韵部》为⼊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內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內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內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趣兴‬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強调內容相关,但又噤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对“朝”、“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县万年舂”、“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华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家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內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宮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舂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wWW.niLXs.cOm
上一章   异界之刺客纵横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异界之刺客纵横》是一本完本玄幻小说,完结小说异界之刺客纵横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异界之刺客纵横的免费玄幻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玄幻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