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卷七十八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耽美小说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全本的小说 天堕武林 夺命柔情 滛虐江湖 催眠传奇 露水姻缘 社团奇遇 佛洛伊德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紫烟蒾情 宝贝记事 蔷薇妖娆 失纵蒾卻 时空浪族 段家女将 剑荡天下 成田离婚 悖伦孽恋 女校老师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书号:10204 更新时间:2017/3/26 
卷七十八
  欧修(子发 棐) 刘敞(弟攽 子奉世) 曾巩(弟肇)

  欧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宮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聇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记书‬。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员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人"。自是,朋之论起,修乃为《朋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內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內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噤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贼平,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修捕博文系狱,昭亮惧,立出所纳妇。兵之始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诛之,与修遇于內⻩,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脫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权,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唯指以为,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正士在朝,群琊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琊相贺于內,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琊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忧去。服除,召判流內铨,时在外十二年矣。帝见其发⽩,问劳甚至。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內侍为奷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郞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河决商胡,‮京北‬留守贾昌朝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导⼊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河⽔重浊,理无不淤,下流既淤,上流必决。以近事验之,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但势不能久耳。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棣、德、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海,此数十年之利也。"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

  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修尝因⽔灾上疏曰:"陛下临御三纪,而储宮未建。昔汉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国长久,为汉太宗。唐明宗恶人言储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后建立英宗,盖原于此。

  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府政‬,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时东宮犹未定,与韩琦等协定大议,语在《琦传》。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构,几成嫌隙。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琦以帝疾为解,太后意不释,修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著于天下。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子之间,反不能容琊?"太后意稍和,修复曰:"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服。"降三年为期,而不没⽗⺟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帝不敢当。于是御史吕诲等诋修主此议,争论不已,皆被逐。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奷琊。之奇患之,则思所以自解。修妇弟薛宗孺有憾于修,造帷薄不之谤摧辱之,展转达于中丞彭思永,思永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深护修。访故宮臣孙思恭,思恭为辨释,修杜门请推治。帝使诘思永、之奇,问所从来,辞穷,皆坐黜。修亦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明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辞不拜,徙蔡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尝谓曰:"汝⽗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弟子‬,常用此语,吾耳焉。"修闻而服之终⾝。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屏处,未为人知,脩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舂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识者以为知言。

  子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定安‬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累迁殿中丞。卒,年四十六。苏轼哭之,以谓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流也。

  中子棐字叔弼,广览強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脩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陈州判官,以亲老不仕。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始为审官主簿,累迁职方员外郞、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強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棐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琊?"棐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潞州,旋又罢去。元符末,还朝。历吏部、右司二郞中,以直秘阁知蔡州。蔡地薄赋重,转运使又为覆折之令,多取于民,民不堪命。会有诏噤止,而佐吏惮使者,不敢以诏旨从事。棐曰:"州郡之于民,诏令苟有未便,犹将建请。今天子诏意深厚,知覆折之病民,手诏止之。若有惮而不行,何以为长吏?"命即⽇行之。未几,坐籍废,十余年卒。

  论曰:"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振起之。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琊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

  刘敞,字原⽗,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內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夏竦薨,赐谥文正。敞言:"谥者,有司之事,竦行不应法。今百司各得守其职,而陛下侵臣官。"疏三上,改谥文庄。方议定大乐,使中贵人参其间。敞谏曰:"王事莫重于乐。今儒学満朝,辨论有余,而使若赵谈者参之,臣惧为袁盎笑也。"权度支判官,徙三司使。

  秦州与羌人争古渭地。仁宗问敞:"弃守孰便?"敞曰:"若新城可以蔽秦州,长无羌人之虞,倾国守焉可也。或地形险利,贼乘之以扰我边鄙,倾国争焉可也。今何所重轻,而殚财困民,捐士卒之命以规小利,使曲在‮国中‬,非计也。"议者多不同,秦州自是多事矣。

  温成后追册,有佞人献议,求立忌。敞曰:"岂可以私昵之故,变古越礼乎?"乃止。吴充以典礼得罪,冯京救之,亦罢近职。敞因对极论之。帝曰:"充能官,京亦亡它,中书恶其太直,不相容耳。"敞曰:"陛下宽仁好谏,而中书乃排逐言者,是蔽君之明,止君之善也。臣恐感动,有⽇食、地震、风霾之异。"已而果然。因劝帝收揽威权,无使聪明蔽塞,以消灾咎。帝深纳之,以同修起居注。未一月,擢知制诰。宰相陈执中恶其斥己,沮止之,帝不听。宦者石全彬领观察使,意不惬,有愠言,居三⽇为真,敞封还除书,不草制。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狄青起行伍为枢密使,每出⼊,小民辄聚观,至相与推诵其拳勇,至壅马⾜不得行。帝不豫,人心动摇,青益不自安。敞辞赴郡,为帝言曰:"陛下幸爱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终。"帝颔之,使出谕中书,青乃去位。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业失‬。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徙郓州,郓比易守,政不治,市邑攘敓公行。敞决狱讼,明赏罚,境內肃然。客行寿张道中,遗一囊钱,人莫敢取,以告里长,里长为守视,客还,取得之。又有暮遗物市中者,旦往访之,故在。先是,久旱,地多蝗。敞至而雨,蝗出境。召纠察在京刑狱。营卒桑达等醉斗,指斥乘舆。皇城使捕送开封,弃达市。敞移府,问何以不经审讯。府报曰:"近例,凡圣旨及中书、枢密所鞫狱,皆不虑问。"敞奏请一准近格,枢密院不肯行,敞力争之,诏以其章下府,著为令。

  嘉祐祫享,群臣上尊号,宰相请撰表。敞说止不得,乃上疏曰:"陛下不受徽号且二十年。今复加数字,不⾜尽圣德,而前美并弃,诚可惜也。今岁以来,颇有灾异,正当寅畏天命,深自抑损,岂可于此时乃以虚名为累。"帝览奏,顾侍臣曰:"我意本谓当尔。"遂不受。

  蜀人龙昌期著书传经,以诡僻惑众。文彦博荐诸朝,赐五品服。敞与欧修俱曰:"昌期违古畔道,学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诛,未使即少正卯之刑,已幸矣,又何赏焉。乞追还诏书,毋使有识之士,窥朝廷深浅。"昌期闻之,惧不敢受赐。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奷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长安中讙喜。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宮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敞学问渊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略。尝夜视镇星,谓人曰:"此于法当得土,不然,则生女。"后数月,两公主生。又曰:"岁星往来虚、危间,⾊甚明盛,当有兴于齐者。"岁余而英宗以齐州防御使⼊承大统。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我死,子孙以此蒸尝我。"朝廷每有礼乐之事,必就其家以取决焉。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欧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长于《舂秋》,为书四十卷,行于时。弟攽,子奉世。

  攽字贡⽗,与敞同登科,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欧修、赵概荐试馆职,御史中丞王陶有夙憾,率侍御史苏寀共排之,攽官已员外郞,才得馆阁校勘。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

  诏封太祖诸孙行尊者为王,奉太祖后。攽言:"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当自奉其国之祖。宜崇德昭、德芳之后,世世勿降爵,宗庙祭祀,使之在位,则所以褒扬艺祖者著矣。"后二王绍封,如攽议。

  方更学校贡举法,攽曰:"本朝选士之制,行之百年,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而以为未尝得人,不亦诬哉。愿因旧贯,毋轻议改法。夫士修于家,⾜以成德,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趣之哉。"

  王安石在经筵,乞讲者坐。攽曰:"侍臣讲论于前,不可安坐,避席立语,乃古今常礼。君使之坐,所以示人主尊德乐道也;若不命而请,则异矣。"礼官皆同其议,至今仍之。‮试考‬开封举人,与同院王介争詈,为监察御史所劾罢。礼院廷试始用策,初,考官吕惠卿列阿时者在⾼等,讦直者反居下。攽覆考,悉反之。又尝诒安石书,论新法不便。安石怒摭前过,斥通判泰州,以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知曹州。曹为盗区,重法不能止。攽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至,则治尚宽平,盗亦衰息。为开封府判官,复出为京东转运使。部吏罢软不逮者,务全安之。徙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为转运使,能奉行法令,致财赋,乃追坐攽废弛,黜监衡州盐仓。

  哲宗初,起知襄州。⼊为秘书少监,以疾求去,加直龙图阁、知蔡州。于是给事中孙觉、胡宗愈、中书舍人苏轼、范百禄言:"攽博记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兼数器,守道不回,宜优赐之告,使留京师。"至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请复旧制,建紫微阁于西省。竟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预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为人疏俊,不修威仪,喜谐谑,数用以招怨悔,终不能改。

  奉世字仲冯,天资简重,有法度。中进士第。熙宁三年,初置枢密院诸房检详文字,以太子中允居吏房。

  先是,进奏院每五⽇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而邸吏辄先期报下,或矫为家书,以⼊邮置。奉世乞⾰定本,去实封,但以通函腾报。从之。神宗称其奉职不苟,加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改刑房,进直史馆、国史院编修官。大理治相州狱,详断官窦⾰以⽩奉世,奉世曰:"君自以法从事,毋庸⽩。"后蔡确以是文致奉世罪,谪降蔡州粮料院。久之,为吏部员外郞。

  元祐初,历度支左司郞中、起居郞、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户部吏部侍郞、权户部尚书。七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哲宗亲政,用二內侍为押班,中书舍人吕希纯封还之。帝谓有近例,奉世曰:"虽有近例,奈人不可户晓,顾以率先施行为非耳。"帝为反命。既而章惇当国,奉世乞免去。

  绍圣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成德军,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过都⼊觐,述朋倾琊之状。帝将听其来,曾布曰:"元祐变先朝法,无一当者,奉世有力焉,最为漏网,恐不⾜见。"遂不许。明年,责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居郴州。御史中丞邢恕劾奉世合刘挚倾害大臣,附吕大防、苏辙,遂登‮府政‬,再贬隰州团练副使。

  徽宗立,尽还其官职,知定州、大名府、郓州。崇宁初,再夺职,责居沂、衮,以赦得归。政和三年,复端明殿学士。薨,年七十三。

  奉世优于吏治,尚安静,文词雅赡,最精《汉书》学。常云:"家世唯知事君,內省不愧怍士大夫公论而已。得丧,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虽善摄生者不能无病,正须安以处之。"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脫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牙前,钱不⾜,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奷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僣,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徙襄州、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两朝国史》各自为书,将合而为一,加巩史馆修撰,专典之,不以大臣监总,既而不克成。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牒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孝友,⽗亡,奉继⺟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弟布,自有传,幼弟肇。

  肇字子开,举进士,调⻩岩簿,用荐为郑州教授,擢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亲祠皇地祗于北郊,盖自肇发之,异论莫能夺其议。

  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曾公亮薨,肇状其行,神宗览而嘉之。迁国史编修官,进吏部郞中,迁右司,为《神宗实录》检讨。元祐初,擢起居舍人。未几,为中书舍人。论叶康直知秦州不当,执政讶不先⽩,御史因攻之。肇求去,范纯仁语于朝曰:"若善人不见容,吾辈不可居此矣。"力为之言,乃得释。

  门下侍郞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琊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谏议大夫王觌,以论胡宗愈,出守润,肇言:"陛下寄腹心于大臣,寄耳目于台谏,二者相须,阙一不可。今觌论执政即去之,是爱腹心而涂耳目也。"帝悟,加觌直龙图阁。

  太皇受册,诏遵章献故事,御文德殿。肇言:"天圣初,两制定议受册崇政,仁宗特改焉,此盖一时之制。今帝述仁宗故事,以极崇奉孝敬之诚,可谓至矣。臣窃谓太皇当于此时特下诏扬帝孝敬之诚,而固执谦德,屈从天圣两制之议,止于崇政,则帝孝愈显,太皇之德愈尊矣。"坤成节上寿,议令百官班崇政。肇又言:"天圣三年,近臣班殿廷,百官止请內东门拜表。至九年,始御会庆。今太皇盛德,不肯自同章献,宜如三年之制。"并从之。

  四年,舂旱,有司犹讲舂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天菑方作,正君臣侧⾝畏惧之时。乃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以宝文阁待制知颍州,徙邓、齐、陈州、应天府。

  七年,⼊为吏部侍郞。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郊,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徙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对。肇言:"人主虽有自然之圣质,必赖左右前后得人,以为立政之本。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良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宮,亲近{埶⽇}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与兄布易地。时方治实录讥讪罪,降为滁州。稍复集贤殿修撰。历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

  ⽇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者如织。章惇恶之,因事去肇,帝不听。元祐臣僚被谴者,咸以赦恩甄叙。肇请亻并录死者,作训词,哀厚恻怛,读者为之感怆。迁翰林学士兼侍读。谏官陈瓘、给事中龚原以言得罪,无敢救,肇极力论解。时论者谓元祐、绍圣,均为有失,兄布传帝命,使肇作诏谕天下。肇见帝言:"陛下思建皇极,以消弭朋,须先分别君子小人,赏善罚恶,不可偏废。"开说备至。已而诏从中出。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食正,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声⾊服玩之好,或萌于心;忠琊贤不肖,或有未辨;赏庆刑威,或有未当。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反覆循省,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

  兄布在相位,引故事避噤职,拜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宮。未几,出知陈州,历太原、应天府、扬定二州。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徙岳州,继贬濮州团练副使,安置汀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

  自熙宁以来四十年,大臣更用事,琊正相轧,论屡起,肇⾝更其间,数不合。兄布与韩忠彦并相,⽇夕倾危之。肇既居外,移书告之曰:"兄方得君,当引用善人,翊正道,以杜惇、卞复起之萌。而数月以来,所谓端人吉士,继迹去朝,所进以为辅佐、侍从、台谏,往往皆前⽇事惇、卞者。一旦势异今⽇,必首引之以为固位计,思之可为恸哭。比来主意已移,小人道长。进则必论元祐人于帝前,退则尽排元祐者于要路。异时惇、卞纵未至,一蔡京⾜以兼二人,可不深虑。"布不能从。未几,京得政,布与肇俱不免。

  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子统,至左谏议大夫。

  论曰:刘敞博学雄文,邻于邃古,其为考功,仁宗赐夏竦谥,上疏争之,以为人主不可侵臣下之官;及奉诏定乐,中贵预列,又谏曰:"臣惧为袁盎所笑。"此岂事君为容悦者哉。攽虽疏隽,文埒于敞。奉世克肖,世称"三刘"。曾巩立言于欧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宋之中叶,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若刘氏、曾氏之家学,盖有两汉之风焉。

  
部分译文

  欧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亲,⺟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行文措辞刻意雕琢,追求对偶,以至于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倡,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而未能如愿。欧修随叔⽗欧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仁宗天圣八年(1030)正月,晏殊主持礼部‮试考‬,欧修列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试中甲科第十四名,荣选为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修开始结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梅尧臣,昑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员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修写信对⾼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聇一事。⾼若讷将欧修的信给皇帝,以致欧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修为‮记书‬官。欧修笑而谢绝说“:我昔⽇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很久,欧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修最先⼊选。欧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家国‬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修担心从事改⾰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人”从此,朋的议论便产生了,欧修于是作《朋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的,只有君子才有。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这是伪朋;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将这些道德用于修⾝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家国‬,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商纣王有臣子亿万之多,却也有亿万颗心,真可谓无朋了,但商纣王却因此而灭亡了。周武王有臣子三千,却是一条心,真可谓一个大朋,而周武王得以借此兴旺起来。这就是君子之朋不厌多的缘故啊。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试考‬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噤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给有关的‮员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叛被平定以后,大将李昭亮和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欧修因此将冯博文逮捕下狱,李昭亮于是恐惧起来,立刻放回所纳妇女。兵变发生的当初,对搞叛的人以不杀头来招抚,但他们归顺后又都被杀了,对被迫参加的二千人,分别给各郡去管。这时富弼做宣抚使,他恐怕这些人以后另生变故,准备下令在同一天杀死他们,他与欧修在內⻩会见,夜半时,屏退左右的人,告诉了他这个打算。欧修听后说“:祸莫大于杀死已经投降的人,何况他们是胁从者,能够再杀吗?你的主意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有一个郡不愿服从,又造成事件,那问题就不小了。”富弼听后豁然醒悟,立即停止了错误的决定。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而相继罢去,欧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而没有听过他们有什么应当被罢免的罪行。自古以来,小人谗害忠良的贤臣,其借口并不深奥。要大批地陷害贤良的人,只不过指责为朋就够了;要想动摇大臣,必须诬蔑他们专权。这是什么原因呢?排挤掉一位贤人,而大多数贤人还在朝中,这还没有达到小人排斥异己的目的;如果要把他们都除掉,而贤人又少有过失,难以一一去搜求他们的瑕疵,唯有指责他们为朋,则可以一下子把他们都赶下台。至于朝中重臣,已被君主知遇而蒙受宠信,则难以用其他的事由动摇他,只有专权是君主所最忌讳的,必须用这种说法,才可以打倒他。正直之士在朝,是琊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奷琊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奷琊之徒更加忌恨欧修,并借欧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因其⺟亲去世归还家中。为⺟亲服丧期満,奉召担任流內铨,当时在外地长达十一年。皇上见他头发都⽩了,对他非常关心,‮慰抚‬有加。小人皆恐惧欧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奷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修,出欧修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王命四个显贵臣子主持宴会,说:“这样做不是常例,是因为你特别有名气才如此的。”

  主持嘉祐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试考‬。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自我标榜的人等欧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过了十个月,改任群牧使。《新唐书》撰修完成后,拜礼部侍郞兼翰林侍读学士。欧修在翰林院八年,知无不言。⻩河冲破商胡地区的堤岸造成了危害,‮京北‬留守贾昌朝打算开掘旧⽇的横垄河道,使河⽔回头向东流去。而李仲昌又提出不同看法,主张将河⽔导引⼊六塔河。主持计划的人不知按哪个意见为妥,无所适从。对此欧修认为:“⻩河的⽔严重浑浊,泥沙淤积是自然的事,下游既然淤积而造成阻滞,上游必然发生堤岸溃决。以近年来事实的检验,⻩河决口不是经过努力不能堵塞的,故道不是经过努力不能复通的,只是这种局面不能保持长久罢了。开通横垄故道的工程相当浩大而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一次决口。六塔河河狭小,而以全部⻩河灌注,那滨州、棣州、德州、博州必然受到侵害。据此,不如按河⽔流向,增设坚固的堤岸加以严防,疏通它的下游,直使河⽔流进海里,这样做,就会带来数十年的好处了。”宰相陈执中支持贾昌朝的意见,文彦博倾向李仲昌的意见,以致⻩河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终于使河北造成了⽔灾。

  御史台和谏院上奏弹劾陈执中过于凶狠刚愎,而陈执中仍然拖延不下台。欧修上疏,以为“陛下拒纳忠善之言,庇护愚蠢丞相,这样有损于皇上的圣德”不久,陈执中被罢免了。狄青担任枢密使,很有威名,值皇上有病,有关狄青的谣言纷纷四起;欧修请求将自己调到地方上去任职,以保终⾝,于是被罢为陈州知州。欧修曾借发生⽔灾的事上疏说“:陛下治国已三十四年,而还没有立太子。过去汉文帝刚即位,就据群臣的意见选立了太子,而在帝位很久,被称为汉太宗。唐明宗不喜别人谈立太子的事,又不肯早一点定夺,以致发生秦王之,‮家国‬被倾覆。陛下有什么感到疑虑而久久不做出决定呢?”后来封立英宗,就是源于此时。

  嘉祐五年(1060),拜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欧修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国全‬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他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家国‬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员官‬。当时皇太子还没有确定,他与韩琦等人协商立太子的事,有关的话都记录在《韩琦传》之中。宋英宗由于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因此,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嫌疑而产生仇怨。韩琦⼊朝奏事,太后哭着对他讲了其中的缘故。韩琦以英宗生病为理由,进行调解,太后的成见仍然丢不开,欧修进言说:“太后事奉仁宗几十年,仁德之名闻于天下。昔⽇太后在处理得宠的温成皇后的事情上都能应付自如;现在⺟子之间,倒反而不能相容了吗?”太后的意思稍稍缓和,欧修又说:“仁宗在位很久,仁德光辉照耀天下。所以驾崩之后,天下人都拥戴即位的皇上,没有一个人敢有异议。现在太后是一个妇人,我们则只不过是五六个书生罢了,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谁肯听从呢?”太后沉默了,很久才打消了原来的意思。

  欧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员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英宗想要崇奉生⽗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员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的爵位。欧修援引《丧服记》的有关规定认为“:‘过继给人当嗣子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的⽗⺟服丧。’减三年的丧服为一年的丧服,而不要更改亲生⽗⺟的名份,因为服丧期限可以减少而亲生⽗⺟的名份却不能更改。如果将亲生⽗亲改称皇伯,这样做,考查以前历朝各代,都是无典可依的。进封大国爵位,则又于礼不合。所以中书的意见与大家不一样。”太后发出手谕,允许英宗称亲,尊称濮王为皇,三个夫人为后。皇帝下诏谦让。于是御史吕诲等人就此事诋毁欧修,争论不已,都被贬逐。只有蒋之奇的意见符合欧修的意思,欧修举荐他为御史,而大家都视他为奷琊之徒。蒋之奇为此事很担忧,于是寻思怎样使自己解脫。欧修的內弟薛宗孺因事衔恨欧修,因此制造男女关系方面的谣言侮辱他,以达到打倒他的目的。谣言展转到了中丞彭思永那里,彭思永告诉了蒋之奇,蒋之奇即上章弹劾欧修。宋神宗刚即位,想治欧修以重罪。于是就此事询问曾任宮臣的孙思恭,孙思恭为欧修作了辩‮开解‬脫,欧修闭门不出,请皇上查究此事。宋神宗派人去诘问彭思永、蒋之奇此事的来龙去脉,结果他们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都被贬斥。欧修也极力请求斥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亳州知州。次年,迁为兵部尚书、青州知州。改任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推辞而不接受,徙任蔡州。

  欧修以⾼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退休更加迫切。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

  欧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他格刚強,见义勇为,虽有弓弩陷坑在前,将一触即发,而他也会奋不顾⾝。因而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国全‬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

  当文人求见欧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欧修幼年时失去⽗亲,⺟亲曾经对他说:“你⽗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理办‬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教导别人的‮弟子‬,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了呀。”欧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欧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強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脫,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欧修喜爱古代文化并酷爱学习,凡是周代、汉朝以来的金石遗文、断章残篇,他都尽量收集记录下来,仔细稽考研究它们的不同之处,在记载下来的金石文字后面,写上自己的跋语,一一加以确凿的考证,取名为《集古录》。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立独‬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舂秋》笔法。苏轼为欧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刘攽字贡⽗,与刘敞同登进士科,之后在下面州县里为官二十年,才得为国子监直讲。欧修、赵概推荐他为试馆职,御史中丞王陶因与他有旧隙,故率侍御史苏肕共同排挤他。后刘攽官至员外郞了,才得以做馆阁校勘。熙宁年间,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

  诏令封太祖各子孙中之亲近、尊崇者为王,刘攽说“:按礼而言,诸侯不得祖祀天子,而应当奉祀他自己侯国的祖先。最好是推重德昭、德芳的后人,世世代代不要降其爵位,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也将他们一并祭祀,这样褒扬艺祖之意也表达出来了。”后来对于二王后代的赐封都是按照刘攽所说的意思进行的。

  正当更改学校贡举法的时候,刘攽说“:本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实行了上百年,各代贤臣名将都是通过这种制度选‮子套‬来的,而如果还认为这样不能选才取士,这不是诬蔑吗!希望能够沿袭旧制,不要轻信别人的议论而更改此法。士人修学于家中,就⾜以立德成才,又何必硬是要让学官在学校监督他们修学以成才呢。”

  王安石在讲经席上,请求让讲解的人坐下。刘攽说:“侍臣在讲经的时候,是不能坐的,而应当避席站立讲解,这是古今之常礼。皇上让他坐下,则是皇上尊德乐道的表示;若皇上没有让他坐下而要请求坐下,这就不合常礼了。”礼官们都同意这种说法,故讲经之人至今仍站立讲解。主持开封举人的‮试考‬,与同院王介发生争吵詈骂,被监察御史弹劾罢免。礼院廷试时,最初考官吕惠卿将阿谀奉者录取在⾼等,耿直者反而录取在低等。刘攽复查时,则反其道而行之。刘攽曾经写信给王安石,论述新法之弊端。王安石大怒,指责他以前的过失,并将他贬为泰州通判,以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知曹州。曹州为盗贼横行之地,严刑峻法也不能够制止。刘攽说:“老百姓既然不怕死,为何还要以死来威胁他们呢?”他到曹州上任后,则采取宽松平和的统治,盗贼也就逐渐地消失了。为开封府判官,重新出任京东转运使。对于部属中软弱无能者,他又都重作了安置。迁任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任转运使,很能奉行法令,聚敛财赋,于是追究刘攽任转运使时治理废弛之罪,被贬监衡州盐仓。

  哲宗初年,起用刘攽,知襄州。奉召⼊朝为秘书少监,因病请求辞官归去,加为直龙图阁、知蔡州。在此时给事中孙觉、胡宗愈,中书舍人苏轼、范百禄上书说“:刘攽博闻強记,善作文章,治理政事能因循古例,一⾝兼有许多长处,坚守道礼而不苟且,应当特予优待,让他留在京师。”刘攽到蔡州才几个月,就被召回朝廷拜为中书舍人。刘攽上书请求恢复旧制,建紫微阁于西省。最后因病而逝,时年六十七岁。

  刘攽一生著述上百卷,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作《东汉刊误》一书,为世人所称道。参与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专门负责汉代部分。为人随和大度,不修边幅,生诙谐活泼,尽管为此多次招来嫌怨,然终不能改。

  刘奉世字仲冯,天沉稳,行为处事极有法度。中进士。熙宁三年,开始设置枢密院诸房检详文字,刘奉世以太子中允⾝份参与其事。

  以前,进奏院每五天一次将文件整理上报枢密院,然后再散发各处。而专司其事的邸吏则需事先呈报,或者以家书的形式邮寄。刘奉世上书请求⾰除定本,除去实封的公文封装形式,只以通函的形式呈报,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宋神宗称赞刘奉世尽忠守职,不因循苟且,加封他为集贤校理、检校中书户房公事,后又改为刑房公事,升迁直史馆、国史院编修官。大理寺在处理相州悬而未决的疑案时,详断官窦⾰将案情呈报给刘奉世,请他处理。刘奉世说:“你自己依法‮理办‬就行了,没有必要来告诉我。”后来蔡确即以此事罗织刘奉世之罪状,刘奉世被贬至蔡州粮料院。他在蔡州粮料院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加封为吏部员外郞。

  元。。初年,历任度支左司郞中、起居郞、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户部吏部侍郞、权户部尚书等官。元。。七年,拜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宋哲宗亲理政事,用二个內侍为押班,中书舍人吕希纯驳回了诏书。宋哲宗说这在以前是有例可循的,刘奉世则回答说:“虽然以前有这样的事例,无奈不能够让大家都知道从最先开始以前的做法都是错的。”哲宗没有听他们的,仍照原意行事。不久章。。主理政事,刘奉世又请求取缔了內侍为押班之事。

  绍圣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成德军,又改为定州。年余之后又改知成都府。路过京师时,⼊朝见驾,向皇上陈述朋互相攻讦倾轧的情况。哲宗准备让他来,听听他的意见,曾布则说“:元。。时期要变前朝之法,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拦,而只有刘奉世极力反对,皇上还是不见他为好。”于是皇上就没有允许刘奉世⼊朝。次年,任为光禄少卿,分管南京,居于郴州。御史中丞邢恕弹劾刘奉世与刘挚一起倾害朝中大臣,依附吕大防、苏辙,才得以官居⾼位,于是再次被贬为隰州团练副使。

  宋徽宗即位,完全恢复了他的官职,知定州、大名府、郓州。崇宁初年,再次被夺去职务,责成他居于沂、兖二州,后因赦免才得以归京。政和三年,恢复其端明殿学士之职。同年逝世,时年七十三岁。

  刘奉世善长于官场的治理、整顿,崇尚安详恬静,文词雅致隽永,尤精于《汉书》之学。他常说:“我家世代只知道事君尽忠,在这方面自己觉得还没有什么可以感到愧疚的,这完全可以让大家来评说。人生有得有失,这是常理,犹如寒暑同时加⾝,即使是善于养生之道者也不能不生病一样,对此应泰然处之。”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幼小时就机智敏锐,如几百字的文章,一读过就能背诵下来。在十二岁时,试做《六论》,提笔就写出来了,而且文辞十分壮美。到二十岁时,已经名闻四方。欧修看到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对他的才能表示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升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做实录检讨官。接着出任越州通判,这个州里原来拿酒场的钱预支招募牙人,钱不够,就从乡民中征收,以七年为期不再征收;可是期限到了,搞招募的人谋求多得,仍然照旧征收。曾巩查明情况,立刻噤止了这种做法。这一年发生了饥荒,计算常平仓的粮食不够用来供给,而且种地的农民,不能都到城里来。于是他指示所属各县,劝告本地富人拿出自己储存的⾕物来,共有十五万石,将这些⾕物比照常平的价格稍微提⾼后卖给百姓。这样,百姓能够就便得到⾕物,又不出家乡,粮食又有余。同时贷给农民种子,让随秋季缴税时偿还,使农事没有耽误。

  担任齐州知州,他管理这个地方,把治琊恶,急惩盗贼作为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拥有大量钱财,称霸乡里,他的儿子名⾼,杀害良民,污辱妇女,⾐服器物超越本分,其能量又可以动用权豪,因此州县官吏都不敢去追究。曾巩捕获这个人,处以刑法。章丘人在村里纠众结伙,号称“霸王社”进行大肆抢掠,劫车夺囚,无所忌惮。曾巩流放了三十一人,又令乡民组成保伍,联合巡查盗贼行踪,有盗贼则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这样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字列于被追捕者之中,一天,他到官府自首了。曾巩用⾐裳、饮食款待他,并配给随从人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银布帛,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了。曾巩之所以这样将事情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分化那些盗匪窃贼,使他们不能纠合在一起。自此以后,乡里十分平安,人们外出甚至可以连家门都不关闭了。

  河北路发派百姓疏通⻩河,从其他路也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二万人。各县起初按户籍分派,三个男丁出一夫役,曾巩清理了隐瞒和遗漏的人数,使之达到九人取一,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他又免除了无名渡钱,建造了桥梁,利于往来行人。对原来的传舍作了迁移,将驿路改为从长清到达博州,再通至魏州,共省去六个驿站,人们都觉得十分便利了。

  调任襄州、洪州知州。适逢江西这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物药‬,作好准备,解决需求。军民因生活困难自己不能调养的,便招来住在官舍,供给他们饮食、⾐被等用品;分配医生给他们诊治,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朝廷军队远征安南,所经过的州要预备一万人之所需。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強行索求,过重的征收,使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了大军突然聚集的问题,这样,军队过去后,街市里还不知道。接着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将乐的盗匪廖恩在被赦免出来向官府投降以后,他的那些余下的部属溃散之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数州之地。一个尤其凶残暴的盗匪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罗致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贪求富饶的财物,争着想做主守,就行贿请求官府作决定。曾巩教僧徒们共同推选主守,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相补。然后在府廷授予他们文告,退回私下赠谢,以杜绝⾝边人向外求取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每年用卖园圃的蔬菜来增加薪俸,常年收⼊达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合适吗?”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员官‬也不再用这个办法获取收⼊。

  再调为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久负才华的盛名,长期在地方调来调去,世人都认为他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他们的态度是淡薄的。一次,经过朝廷,神宗召见了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爱,于是留判三班院。他上疏提出解决经费问题的意见,皇帝说:“曾巩把节用作为理财的关键,当世论理财的人,还没有谈过这样好的见解。”神宗因见《三朝国史》、《两朝国史》都是各自成书的,想将这两本书合而为一,于是加授曾巩史馆修撰之职,专门来做这件事,不用大臣监督,不久书就修撰成了。刚好遇上实行新的官制,拜曾巩为中书舍人。当时自三省百官开始,都作了新的调整选拔,任命的诏书每天多达十数道,诏书对每个人的职事权限等的阐述规定都非常简明扼要。随即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过去这类事情都属于翰林学士管辖,这时则特别转他来掌管。几个月以后,他因⺟丧离去。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品孝顺友爱,⽗亲逝世后,侍奉继⺟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而薄弱无靠的情况下,抚育了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是他一手出力办。他的文章上下广泛涉猎,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原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他年青时与王安石游,这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修,到王安石得志,就对他有不同看法。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很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而已。”神宗听后觉得这话是对的。吕公著曾经告诉神宗,以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因此不必大用。他的弟弟曾布,另外有传。小弟曾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岩县主簿,被推荐任郑州教授,升任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生各人都凭想象,无法核实。曾肇在职期间,纠正了前辈的不少错误。亲自祭祀土地神于北郊,大概是从曾肇开始的,其他不同看法都不能改变曾肇对礼的解说。

  其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商业制度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呆在馆中的诸人中,不少人专门揣摩皇上的心思,谋踩着别人来爬上去,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地面对这一切。

  曾公亮死,曾肇为他写行状,神宗读后很欣赏。迁他任国史编修官,升吏部郞中,迁右司,担任《神宗实录》一书的检讨。元。。初年(1086),升任起居舍人。不久,担任中书舍人。

  曾肇认为叶康直任秦州知州时处事不当并批评他,执政官惊奇曾肇居然不先上告,御史趁机攻击他。曾肇提出辞职,范纯仁对大臣们说:“如果好人得不到宽容的环境,像我们这类人就不能在这儿呆了。”极力替曾肇辩护,曾肇才没有受到处罚。

  门下侍郞韩维弹劾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任邓州知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好人、坏人,评价人与事的是非得失,不能凭主观想象认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谏议大夫王卖见因为批评了胡宗愈,皇上想调他去润州,曾肇说“:皇上把大臣当做心腹,把台谏官当做耳目,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目前王卖见批评执政官就被放逐,这就是怜爱心腹而堵塞耳目了。”哲宗醒悟过来,就加任王卖见为直龙图阁。

  太皇受册命,诏令按照仁宗时章献皇后的样子,让太皇在文德殿办公。曾肇说“:天圣初年(1023),机要大臣们决定让皇太后去崇政殿受册封,仁宗特地改为让太后在文德殿受册封,这是临时措施,不⾜为训。目前皇上您要照仁宗的样子做,以充分表达您尽力尽孝的诚意,可说已无以复加了。我私下以为,太皇应该在此时特地下诏向天下人宣传皇上您的孝心,然后表达他的谦逊美德,按照仁宗天圣时期大臣们的意见,只在崇政殿受册封。那样,您的孝心更明⽩,太皇的德行更⾼贵了。”坤成节时祝太皇寿,皇上想让百官列队于崇政殿。曾肇又说“:仁宗天圣三年(1025),近臣们列队于殿廷,百官则只在东门拜献贺表。天圣九年,才到会庆殿。现在承蒙太皇的圣德,不肯与章献皇后一样,就应该采用天圣之年的办法。”都被采纳了。

  四年(1089),发生舂旱,官府仍讲究舂天饮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目前正闹天灾,正是君臣们敬畏天命谨慎从事之时,他们却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力补救天灾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蔡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汝砺,曾肇也懒得辩解。以宝文阁待制的⾝份任颍州知州,又改任知邓、齐、陈州和应天府。

  七年(1092),回京任吏部侍郞。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观点。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乃自我弹劾,改任刑部侍郞。仍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悉礼制,于是召他回京。曾肇说“:人君虽然天生的优良品质,也必须依赖于前后左右的大臣们得力,把他们当作立政之本。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之士,放在⾝边,以便咨询、讨论、顾问。这比深处噤宮、亲近宦官女人,所得的好处要強万万倍。”皇上⾝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同其兄曾布调换了一个地方。当时又追究《实录》中的诽谤讥讽问题,曾肇被降到滁州。不久恢复集贤殿修撰之官衔。历任知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

  四月初发生⽇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旨意全面地写⼊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很反感,想找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元。。年间遭‮害迫‬的大臣,都蒙恩请回来录用了,曾肇经请求后将死者的名单都造好,写了悼词,哀悼这些冤魂。人们读了他写的悼文后都感动得哭了。迁任翰林学士兼侍读。谏官陈馞、给事中龚原因为说错了话而犯罪,没有人敢为他们说话,曾肇却⾝而出,极力为之辩解。当时不少人认为元。。、绍圣时的执政者都有失误。其兄曾布传达皇帝的命令,令曾肇替皇上起草诏书,将这一意见晓谕天下。曾肇拜见皇上说:“陛下想建立公正的制度,消除朋门户之争,必须预先分清楚君子、小人,赏善罚恶,不能有所偏废。”全面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意见。不久诏令就从这一主张中产生了。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

  建中靖国元年(1101),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位置发生⽇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无为的程度是否比前低?声⾊⽝马等奢侈的爱好,是否有时在心中蠢动?忠臣奷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老百姓有冤屈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其兄曾布任宰相,曾肇因此按照亲属间相互回避的有关规定,不能任谏官,改任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宮。不久,出任陈州知州,历知太原、应天府和扬定二州。崇宁初(1102),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又徙岳州,接着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置在汀州。四年(1105),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

  从熙宁以来四十年间,大臣轮流执政,琊正互相倾轧,朋之争屡次发生,曾肇处在夹中,却与他们都合不来。其兄曾布同韩忠彦一起任宰相,天天图谋排挤走韩忠彦。曾肇已任地方官,写信对曾布说:“兄长正得到君主的信任,应当引荐好人,走正道,以杜绝章。。、蔡卞这种坏人重出害人。然而几个月以来,世人称道的正人君子,相继离开了朝廷,被进升为辅佐、侍从、台谏等⾼官要职的,往往都是从前追随章。。、蔡卞的。一旦你的权势完了,这些人就会只顾保全自己的位置。想来都令人寒心。从前的章。。、蔡卞虽然没来,但一个蔡京,坏的程度就够这两人之和了。不可不深思啊。”曾布不听从他。不久,蔡京升到宰相地位,曾布、曾肇都不免遭殃。

  曾肇天仁厚,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得谥号文昭。 wWW.niLXs.cOm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免费小说《宋史》是一本完本历史小说,完结小说宋史TXT下载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与免费小说网(www.nilxs.com)立场无关,更多类似宋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逆流小说网的“完结历史小说”专栏或全本小说排行榜